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学历案)-【学历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评一致性同步备课资源(部编版)_第1页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学历案)-【学历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评一致性同步备课资源(部编版)_第2页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学历案)-【学历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评一致性同步备课资源(部编版)_第3页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学历案)-【学历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评一致性同步备课资源(部编版)_第4页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学历案)-【学历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评一致性同步备课资源(部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台儿庄古城学校七年级历史下册学历案设计人:胡甜审核人:贺晓利使用人:课题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课型新授课时1课标要求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教材、研读史料和识读图片,描述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表现,归纳概述都市生活繁华的原因,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形成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语文等科目的已学知识,明确对宋词和元曲的解释,把文学作品与作者的生活背景、特定的历史时期充分联系起来,深刻认识宋元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提升历史解释能力,涵养家国情怀。3.通过阅读教材,制作“史学双璧”表格,对比《资治通鉴》与《史记》的作者、朝代、叙述内容、体例、史学价值,认识这两部史学巨著的异同,感悟我国史学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涵养家国情怀。评价任务完成任务一(检测目标1)完成任务二(检测目标1)完成任务三(检测目标2)完成任务四(检测目标3)学习过程环节学习流程及内容二次备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小结课堂检测播放《清明上河图》视频,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那么,宋元时期的娱乐活动和节庆风俗都有哪些呢?这一时期的文学方面有哪些成就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课。繁华的都市生活任务一:阅读课本54-56页内容,简述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表现。(指向目标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出示清明上河图,分析:宋元时期的大都市有哪几个?我要去北宋开封最为繁华的地方,谁能给我推荐一个场所?著名都市: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元朝大都简述宋元时期大都市繁华的背景。请列举大都市繁华的表现。北宋开封:大相国寺,开封最为繁华的场所,每月举办多次庙会,寺庙内外进行各种商业交易和表演表现: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摊位很多,十分热闹,勾栏等出示瓦子和勾栏图示,如下:小组讨论:(1)宋代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有“瓦子”和“勾栏”。那你知道什么是“瓦子”?什么是“勾栏”吗?瓦子和勾栏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在瓦子里你能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提示: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里面专供演出的圈子……出示图片如下:思考:上图反映的是什么场所?这种场所出现的背景是什么?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居。杂居形成于宋代,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市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出示元杂剧演员示意图:小组讨论:(1)宋元杂剧的地位及特点?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瓦舍等场所进行演出简述元杂剧发展的三个阶段。提示:可从形成时间、开始兴盛、流行全国三个时间分析。材料分析:宋代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分析:(1)宋朝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传承下来?你如何看待中国的传统节日?(2)你知道以下诗句描述的是哪些节日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苏轼任务二: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都市生活繁华的原因。(指向目标1)材料一:北宋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据当时世界的80%。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唯一一个工商税超过农业税的朝代。材料一:北宋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据当时世界的80%。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唯一一个工商税超过农业税的朝代。材料二:东京、临安人口多达百万,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材料三: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商人具有城市意识的官吏、士人等成为市民阶层的组成部分。①宋代经济的发展,商业贸易繁荣。②城市的繁荣。③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宋词和元曲任务三:阅读课本56、57页内容,明确对宋词和元曲的解释,把文学作品与作者的生活背景、特定的历史时期充分联系起来。(指向目标2)(1)宋词①特点: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词到宋代有较大的变化,风格多样,内容广泛。②代表词人及时代、词风等出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代表作品选段,从他们的作品中分析他们的词风,所属派别,个人经历等,总结表格。结合辛弃疾的个人经历来分析它的词风特点,苏轼和李清照则留给学生当做课后思考题。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人生活时期词风苏轼北宋豪迈而飘逸李清照两宋之交委婉、细腻、清秀辛弃疾南宋继承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2)元曲①特点: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②代表剧作家及作品: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通过展示《窦娥冤》的插图、剧照,简单描述《窦娥冤》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元曲的语言艺术特色。与他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关、马、郑、白四人,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提升:宋元时期的文学形式发展变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宋元时期文学形式变化有这样的特点呢?引导:从唐诗到可以唱的文学形式宋词,再到可以演出来的文学形式元曲,我们可以发现,文学越来越大众化,不在晦涩,语言凝练,明白如话,越来越通俗;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可知,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的富足闲暇生活及大众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故而市民阶层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也越来越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答:更加的自由化、通俗化;因为要适应了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史学著作:《资治通鉴》任务四:阅读课本58页内容,对比《资治通鉴》与《史记》的作者、朝代、叙述内容、体例、史学价值,认识这两部史学巨著的异同。(指向目标3)在我国浩瀚如烟的史学著作中,有堪称“史学双壁”和“史学两司马”的两部史书大放光彩,一部是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著的《史记》;另一部就是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1)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史书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朝代。(2)《资治通鉴》的意思:“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3)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纪传体),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这节课,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一起去感受了宋元时期气象万千的都市生活。在文学领域,主要的成就,就是宋词和元曲的发展。生活在今天的我们,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条件下,应该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培养社会责任感。1.(检测目标1)《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可容数千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宋朝时人口增多 B.统治者重视文化娱乐活动C.统治者重农抑商 D.城市繁荣,市民文化丰富多彩2.(检测目标1)宋代,常有民众在清明等节日放风筝,还出现了“圆社”等专业球类社团。这说明当时()A.科学技术进步B.娱乐方式多样C.商品经济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3.(检测目标2)其词“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他开创了豪迈词风,对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