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8 《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8 《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8 《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8 《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8 《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咏雪》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咏雪》选自部编本第二单元第8课,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从不同角度抒写亲人之间的感情。本文出自《世说新语·言语》,通过谢家子弟寒日咏雪一事,以简洁明快、含蓄隽永的语言塑造了谢道韫、谢朗、谢安这三个人物,展示魏晋世家大族的儒雅气度和优良家风。教学目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意思,积累重点字词,如:“儿女”“因”“骤”“差”“未若”等。分析“撒盐”“柳絮因风起”两则比喻的妙处。感受人物性格,了解古人优良家风。教学重点与难点1、分析“撒盐”“柳絮因风起”两则比喻的妙处。2、感受文中人物性格,了解古人优良家风。教学准备导学案、教案《咏雪》教学设计一稿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黑板上的三张图片分别来自哪一则成语故事吗?(展示曹冲称象、孔融让梨、杨氏之子三幅图。)学生说出成语。师提问:这三则故事的主人公有什么共性?生答:机智、聪明。师:今天,我们将要认识另外两位机智的儿童,请大家翻开课本《咏雪》二、温故知新,预习检测师:昨天已经让大家提前预习了课文,老师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效果。生上前完成填空。三、初读课文,理解文意师:我们先来读一读这篇文章。生齐读师: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则文言的意思?生: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侄儿侄女谈论文章的义理。一会儿雪下得急,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师: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们再一起来齐读一遍。四、精读课文,研读品析师:这则文言讲的是几个人在讨论“雪”像什么,(板书:咏雪)雪像什么呢?胡儿谢朗和谢道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分组讨论,比较这两个比喻的妙处。生1:把雪比作柳絮写出了雪飘落时的轻盈之态。师:不错,你的观察力很强。生2:而且把下雪比作飘飞的柳絮比起撒盐来更具美感。师:那有没有同学能说一说撒盐这个比喻的好处。生3:我觉得盐和雪颜色上更为接近。师追问:柳絮是什么颜色?(ppt展示柳絮颜色)生:哦,原来柳絮是灰白色。生4:我觉得把下雪比作撒盐也很好,因为文中提到“俄而雪骤”,即雪下大了。用撒盐来作比,更贴近当时下雪时的那种状态,有力量感。师:很好,你读书非常细致,能从原文中抓住重要字词去分析。生5:我还是觉得“柳絮”更好。因为柳絮因风而起是春天的场景,用春景来描摹冬天的景象,更能给人温暖之感。师:你觉得这两个孩子有什么个性和共性?生1:都很聪明。师:不错,那从刚才的朗读中你还感受到这两个孩子各有什么特性?可结合课文关键词作答。生2:谢太傅刚提问胡儿就能立即应对,说明他思维敏捷。生1:我从“未若”一词中读出谢道韫对自己的答案十分满意,她很自信;此外她能用春日之景来描绘雪花,说明她想象力丰富,观察也很仔细。师:非常好,你读得很细致。师:那么谢太傅对于他们两人的回答作何反应?生答:公大笑乐。师:你觉得谢太傅更认同哪个答案?生1:谢太傅更认同谢道韫的答案,因为在胡儿回答之后他没有任何反应。生2:我也认为是谢道韫,因为文中最后一句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其实也是对她的一种肯定。师:同学们言之有理,那既然如此,谢太傅为何不直接夸奖谢道韫呢?我们再来看两则课外补充材料(ppt展示材料)结合补充材料我们看出谢太傅是一个怎样的家长?课外资料1:谢遏年少时,好著(zhuó)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jué)与赌,得之即烧。译文:谢遏(谢玄)年轻时,喜欢佩带紫罗香袋,腰间挂着手巾。太傅(谢安)不希望他这个样子,但也不想伤害了他的自尊,就假装和他赌这些东西,赢了后就全烧掉。补充资料2: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注释:那得:如何,为什么。初不:从未,全不。译文:谢安的夫人教育儿子,她问太傅谢安:“怎么从来没见过您教导儿子呢?”谢安回答说:“我平常是用自身的言行教导儿子的。”师:结合补充材料和课文内容,你觉得谢太傅是一个怎样的人?生1:注重教育生2:尊重孩子师:窗外大学纷纷,屋内一家研读经典,讲论文义,谈笑风生。这样的家庭氛围是怎样的?生答:和谐、温暖、和睦、幸福、融洽等词。师小结:正是因为有谢安这样开朗、儒雅、和蔼、尊重孩子、懂得教育智慧的家长,才有了谢家子弟的人才辈出,才有了“咏絮之才”这一千古佳话。可见家庭教育是多么重要啊!五、课堂总结:本文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慧机智,也可让我们一窥魏晋世族的家庭生活雅趣和时代丰姿。【板书展示】盐:颜色下落时的状态乐柳絮:轻盈美感【作业设计】作业布置:长辈的哪种特质对你影响最深?试着写一段你和家人的小故事,200字左右。修改建议建议1:导入应该和课文内容直接相关,需更换。建议2:明确教学目标:即赏析比喻之妙,感受良好家风。突出重点,可删减人物分析部分,在分析两人的比喻之妙时,带出二者形象即可。建议3:本文的重点字词解释,还需提出来分析,不可一概略过。建议4:读的部分比较少,可设计多种读法,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咏雪》教学设计二稿一、导入:在《红楼梦》中有一句这样的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你们知道“咏絮才”指的是谁吗?在小说中指的是满腹诗才的林黛玉,我们现在一般用“咏絮之才”来形容一个女子才华出众。那你们知道“咏絮之才”这一典故的出处在哪?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课文《咏雪》。请同学们翻开课本29页。(板书标题)二、温故知新,预习检测1、师:昨天已经让大家提前预习了课文,老师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效果。完成填空:《世说新语》是()宋临川王()组织编写的一部()小说集,主要记载()至()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课文所选的两则分别出自()和()篇。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作风,鲁迅先生称它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2、师: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需要关注这些重点字词。(一个小组逐一过关重点字词)重点字词:俄而、未若、骤、差古今异义:儿女、因3、请学生给“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断句,关注“之”字的用法。三、师生共读,理解文意师:我们先来读一读这篇文章。生齐读师: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学生代表示范朗读。学生读后老师范读,并提醒学生标好停顿,关注字词。师: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则文言的意思?生: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侄儿侄女谈论文章的义理。一会儿雪下得急,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师: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们再一起来齐读一遍。四、由浅入深,研读品析师:这则文言讲的是几个人在讨论“雪”像什么,(板书:咏雪)雪像什么呢?胡儿谢朗和谢道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分组讨论,你觉得这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生1:比作柳絮更好,把雪比作柳絮写出了雪飘落时的轻盈之态。师:不错,你的观察力很强。生2:而且把下雪比作飘飞的柳絮比起撒盐来更具美感。师:那有没有同学能说一说撒盐这个比喻的好处?生3:我觉得盐和雪颜色上更为接近。师追问:柳絮是什么颜色?(ppt展示柳絮颜色)生:哦,原来柳絮是灰白色。生4:我觉得把下雪比作撒盐也很好,因为文中提到“俄而雪骤”,即雪下大了。用撒盐来作比,更贴近当时下雪时的那种状态,有力量感。师:很好,你读书非常细致,能从原文中抓住重要字词去分析。生5:我还是觉得“柳絮”更好。因为柳絮因风而起是春天的场景,用春景来描摹冬天的景象,更能给人温暖之感。师:你觉得这两个孩子有什么个性和共性?(分角色朗读,生1扮演谢朗;生2扮演谢道韫;师扮演谢太傅)角色扮演之后,扮演学生回答人物个性。师:你觉得这两个孩子有什么个性和共性?生1:都很聪明。师:不错,那从刚才的朗读中你还感受到这两个孩子各有什么特性?可结合课文关键词作答。生2:谢太傅刚提问胡儿就能立即应对,说明他思维敏捷。生1:我从“未若”一词中读出谢道韫对自己的答案十分满意,她很自信;此外她能用春日之景来描绘雪花,说明她想象力丰富,观察也很仔细。师:非常好,你读得很细致,表达能力也很强。师:那么谢太傅对于他们两人的回答作何反应?生答:公大笑乐。师:你觉得谢太傅更认同哪个答案?生1:谢太傅更认同谢道韫的答案,因为在胡儿回答之后他没有任何反应。生2:我也认为是谢道韫,因为文中最后一句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其实也是对她的一种肯定。师:同学们言之有理,那既然如此,谢太傅为何不直接夸奖谢道韫呢?我们再来看两则课外补充材料(ppt展示材料)结合补充材料我们看出谢太傅是一个怎样的家长?课外资料:谢遏年少时,好著(zhuó)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jué)与赌,得之即烧。译文:谢遏(谢玄)年轻时,喜欢佩带紫罗香袋,腰间挂着手巾。太傅(谢安)不希望他这个样子,但也不想伤害了他的自尊,就假装和他赌这些东西,赢了后就全烧掉。师:我们再来看两则课外补充材料(ppt展示材料)结合补充材料我们看出谢太傅是一个怎样的家长?生1:注重教育生2:和蔼生3:开朗生4:儒雅师:窗外大学纷纷,屋内一家研读经典,讲论文义,谈笑风生。这样的家庭氛围是怎样的?生答:和谐、温暖、和睦、幸福、融洽等词。师小结:正是因为有谢安这样开朗、儒雅、和蔼、尊重孩子、懂得教育智慧的家长,才有了谢家子弟的人才辈出,才有了“咏絮之才”这一千古佳话。可见家庭教育是多么重要啊!五、课堂总结:本文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慧机智,也可让我们一窥魏晋世族的家庭生活雅趣和时代丰姿。【板书展示】盐:颜色下落时的状态乐柳絮:轻盈美感【作业设计】作业布置:长辈的哪种特质对你影响最深?试着写一段你和家人的小故事,200字左右。修改建议建议1:修改板书,需精心设计建议2:更换提问的方式:你觉得哪一个更好?可换一种问法,要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分析两个比喻的妙处。建议3:学以致用,让学生动笔自己写“雪像什么”?建议4:补充资料比较多,学生理解有难度,选择其一即可。建议5:可融合单元教学任务小结。《咏雪》教学设计三稿一、导入《红楼梦》中有一句这样的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你们知道“咏絮才”指的是谁吗?在小说中指的是满腹诗才的林黛玉,我们现在一般用“咏絮之才”来形容一个女子才华出众。而“咏絮之才”这一典故的出处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课文《咏雪》。请同学们翻开课本29页。(板书标题)二、温故知新,预习检测1昨天已经让大家提前预习了课文,老师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效果,完成填空。《世说新语》是(1)宋临川王(2)组织编写的一部(3)小说集,主要记载(4)至(5)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课文所选的两则分别出自(6)和(7)篇。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作风,鲁迅先生称它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图片滑动滚动条查看答案图片1、南朝2、刘义庆3、志人4、汉末5、东晋6、《咏雪》7、《陈太丘与友期》2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需要关注这些重点字词。(一个小组逐一过关重点字词)重点字词:1.俄而、2.未若、3.骤、4.差古今异义:5.儿女、6.因图片滑动滚动条查看答案图片1、不久,不一会儿2、倒不如3、急,紧4、大致,差不多5、子侄辈6、凭借3请学生断句左将军王凝之妻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明确“之”字在本句中是人名。)三、师生共读,理解文意我们先来读一读这篇文章,注意读准重点字词字音。(齐读)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试着注意句子停顿。(示范朗读)(老师范读,并提醒学生标好停顿)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则文言的意思?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试着注意句子停顿。(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侄儿侄女谈论文章的义理。一会儿雪下得急,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们再一起来齐读一遍。注意读准节奏,读出情感。(生齐读)(齐读)四、由浅入深,研读品析赏析讨论这则文言讲的是几个人在讨论“雪”像什么。(板书寒日咏雪)雪像什么呢?胡儿谢朗和谢道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下面分组讨论,赏析两个比喻的妙处。把雪比作柳絮写出了雪飘落时的轻盈之态。老师小结“撒盐空中差可拟”把下得猛烈密集的雪比作“在空中撒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场景真切——形似。“柳絮因风起”将大雪飘飞比作柳絮乘风而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雪飘舞的轻盈姿态。不仅给人以美感,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意境——神似。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形似,更要追求神似。综合学生的讨论成果,我们看到对于雪的两个比喻,谢朗和谢道韫的回答各有其妙处。师板书(比喻新巧)你们会觉得雪像什么呢?昨天老师已经布置了写作任务:(平板展示练笔,请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分享)(师板书“家庭和睦”)老师小结正是因为有谢安这样开朗、儒雅、和蔼、尊重孩子、懂得教育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