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全册古诗词解读汇总
1
鹿柴
【唐】王维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一761年,一说699年一761年),字摩
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
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
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
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
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
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
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注释
鹿柴(zhai):王维在辗I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
蓝田县西南)。柴:通“寨”、“智”,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m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
光。
复:又。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
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古诗赏析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
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
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
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
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
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
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
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
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
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
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
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
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
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
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
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
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
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
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
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
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
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
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
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
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
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
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
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
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
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
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
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
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
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
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
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
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
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
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
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
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
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
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
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
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
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
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
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
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
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
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
潜心默会分不开。
2
暮江吟
【唐】白居易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一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
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郅,生于河南
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
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
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
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
《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
翁》、《琵琶行》等。
注释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
形式。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可怜:可爱。
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真珠:即珍珠。
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译文
快要落山的夕阳,霞光柔和的铺在江水上,江水一半碧
绿,一半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
形如弯弓。
古诗赏析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
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
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
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
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
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
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
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
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
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
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
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
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
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
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
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
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
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一一“露
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
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
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3
题西林壁
【宋】苏轼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
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
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
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
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
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
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
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
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
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
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
《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
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
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
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
秋末冬初。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
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
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
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
“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
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
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
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
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
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
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
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
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
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
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
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
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
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
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
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
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
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
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
(《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
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
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
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
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
“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
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
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4
雪梅
【宋】卢钺
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作者简介
卢梅坡,南宋诗人,“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
梅坡。诗风平易。宋陈著《本堂集》录其诗一首,宋陈景
沂《全芳备祖》录其诗一首,元蒋正子《山房随笔》录其
诗两首,《宋诗纪事》从《后村千家诗》录其诗两首,
《全宋诗》录其诗十二首。《全宋词》录其词《鹊桥仙》
等四首。
注释
降(xiang):服输。
骚人:诗人。
阁笔:放下笔。阁,同“搁”放下。
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译文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文人
骚客难以评论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
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
香。
古诗赏析
梅花是报春的使者,它开在百花之前,最先给人们带了的
春的气息,正如辛弃疾所说“霜月定相知,先识春风面”。
而雪花也不甘落后,或落在枯枝败柯上,使“千树万树梨
花开”,或洋洋洒洒,”故穿庭树作飞花”,不知为人间增
加多少春意。因此,它们争春,难分伯仲,让诗人(骚
人)倍加为难。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两句,用对比手法,
道出梅与雪各自的长处及不足:梅不如雪白,雪不如梅
香。这样不但点明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
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
其实,梅是幽香四溢的雪,雪是洁白无瑕的梅;二者相互
衬托,相互补足才能各显其妙。如果没有了雪的映衬,就
不能凸显梅花凌寒独开、傲霜斗雪的风骨。同时,没有梅
的映衬,也难凸显雪花晶莹剔透、冰清玉洁的特质。正像
卢梅坡在另一首诗中所说的那样“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
无梅不是春。二者只有相映才能成趣。
此外,这首美丽的诗还蕴含着生活哲理:人各有所长,也
各有所短,须要有自知之明;只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才能完善提高自己。同时,作者也向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
事物的好方法,那就是比较,通过比较才能看出各自的优
点及不足。
5
嫦娥
【唐】李商隐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
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
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
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
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
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
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秣丽,尤其是一
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俳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
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
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
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注释
常娥:原作“姮娥”,今作“嫦娥”,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传
说是夏代东夷首领后羿的妻子。
云母屏风:以云母石制作的屏风。云母,一种矿物,板
状,晶体透明有光泽,古代常用来装饰窗户、屏风等物。
深:暗淡。
长河:银河。
晓星:晨星。或谓指启明星,清晨时出现在东方。
灵药:指长生不死药。
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
色的天。碧海:形容蓝天苍碧如同大海。
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译文
云母屏风上烛影暗淡,银河渐渐斜落晨星也隐没低沉。嫦
娥应该后悔偷取了长生不老之药,如今空对碧海青天夜夜
孤寂。
古诗赏析
这首诗题为“嫦娥”,实际上抒写的是处境孤寂的主人公对
于环境的感受和心灵独白。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
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
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
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
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现在这
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
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现在
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
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
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
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
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
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
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
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
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
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
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
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
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
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
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
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
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
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
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
寞的心灵独白。
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
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
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
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
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
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
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
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
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
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
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
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李生,以及由此引起的
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
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
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
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
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
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
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
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
长。
6
出塞
【唐】王昌龄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
人。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
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
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
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
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
作。
注释
但使:只要。
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
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
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
翻过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屡战万里征人未
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
阴山。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
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
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
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
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
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
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
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
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
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
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
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
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
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
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
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
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
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
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
穷。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
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
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
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
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
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
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
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
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
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7
凉州词
【唐】王翰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作者简介
王翰(公元687年~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
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王翰这
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
的,仅有14首。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
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
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
注释
欲:将要。
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君:你。
征战:打仗。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
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
有几人返回家乡?
古诗赏析
“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
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
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
了基调。
“欲饮琵琶马上催”是说正在大家准备畅饮之时,乐队也奏
起了琵琶,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但是这一句的最后一个
“催”字却让后人产生了很多猜测,众口不一,有人说是催
出发,但和后两句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
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
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
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
应该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最末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顺着
前两句的诗意来看应当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这样理
解的话,全诗无论是在诗意还是诗境上也就自然而然地融
会贯通了,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
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
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
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
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
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
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帆储说诗》)
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
之所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
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
的哀叹。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
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
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
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
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可见
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
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
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
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
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
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
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
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展现出的是一
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也有人认为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
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
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
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
灭。
8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
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
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
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标准版企业短期用工劳动合同范本
- 游戏式数学学习
- 研究生涯之旅
- 音乐鉴赏深度解析
- 2025保健品代理合同协议范本模板
- 2025年农业设备租赁合同的法律效力解析
- 2025项目经理聘用合同修订
- 2025域名购买合同示例
- 2025水果订购合同范本
- 2025年购买水果产品的合同范本
- 脑电图判读异常脑电图
- 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卓越)
- 《小学生预防溺水安全教育班会》课件
- 传统园林技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直播中的礼仪与形象塑造
- 2024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检测卷【含答案】
- 老年人中医健康知识讲座总结
- 海南声茂羊和禽类半自动屠宰场项目环评报告
- 跳绳市场调研报告
- 《民法典》合同编通则及司法解释培训课件
- 交通事故法律处理与索赔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