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_第1页
9.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_第2页
9.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_第3页
9.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_第4页
9.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精准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如“纶巾”“樯橹”“华发”等的读音、释义,准确疏通文意,理解词句所描绘的赤壁古战场壮丽景象与词人的复杂心境。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熟悉豪放派宋词的特点,包括题材选取、意象运用、情感表达、语言风格等方面,能识别并分析词中的豪迈与婉约意象,体会其营造的雄浑壮阔又略带沧桑的意境。体会词语言的豪迈奔放、气势磅礴,学习词人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展现宏大战争场面、抒发强烈情感的技巧,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与运用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体会词人情感的起伏变化,从开篇对赤壁雄奇景色的惊叹,到缅怀周瑜的英姿飒爽,再到结尾对自身身世的感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词的结构层次、行文思路,探讨词人如何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古今对比,抒发内心的豪情壮志与人生喟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将词中的画面绘制成图画、改编成小故事或用文字描述出来,加深对词意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文学创作能力。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苏轼的其他词作,以及不同词人笔下的怀古题材作品,如辛弃疾、柳永的词,体会苏轼豪放派词作独特的风格魅力,掌握比较分析的文学研究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入体会词人苏轼在仕途受挫、历经磨难之际,仍能保持豁达乐观、胸怀天下的精神品质,感受他对英雄豪杰的敬仰,对历史沧桑变迁的深刻洞察,培养学生在困境中不气馁、以史为鉴、砥砺前行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领悟词所蕴含的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反思现实生活中的得失荣辱,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珍视当下、追求卓越。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解读赤壁意象:词中着力描绘了赤壁古战场的壮丽意象,如“乱石穿空”,陡峭的石壁直插云霄,尽显山势险峻;“惊涛拍岸”,汹涌的波涛猛烈撞击江岸,营造出惊心动魄的氛围;“卷起千堆雪”,将浪花比作千堆白雪,形象地展现出波涛的汹涌澎湃,这些意象不仅勾勒出赤壁的雄浑壮美,更与历史上那场著名的赤壁之战紧密相连,承载着英雄传奇与岁月沧桑,让学生理解意象组合所构建的磅礴意境,体会词人对历史的追思。分析情感脉络:梳理词人从眼前赤壁美景引发的震撼,到遥想周瑜年少得志、指挥若定的风采,如“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流露出的艳羡与钦佩,再到结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对自身坎坷命运的喟叹,探究词人情感的发展变化,明晰其如何以赤壁为线索,借古喻今,层层递进地抒发内心的复杂情感,感受词人内心的挣扎与释然。体会豪放风格:品味词中豪放风格的精妙,从选材上,聚焦赤壁大战这样的宏大历史题材;从语言表达上,用词雄浑有力,如“大江东去”,一个“去”字,尽显江水奔腾之势,毫无拖沓之感;从修辞手法运用上,夸张、比喻频繁出现,增强画面感与情感冲击力,引导学生学习这种用豪迈笔触展现壮阔场景、传达深沉情感的写作技巧,体会其奔放而富有张力的艺术感染力。2.教学难点领悟词人心境:深入探究词人苏轼创作此词时复杂矛盾的心境,除了仕途失意的落寞,如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政治抱负难以施展,还饱含着对历史兴衰、人生无常的哲思,在缅怀英雄伟业的同时,深感自身的渺小与无奈,又在无奈中试图以豁达超脱的态度面对人生苦难,理解他借赤壁怀古抒发的深层心理,这需要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词人经历深入挖掘,体会其内心的多重矛盾与最终的精神升华。挖掘文化内涵:将《念奴娇·赤壁怀古》置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下,探寻怀古词所反映的古人对历史的敬重、对英雄的崇拜,以及与儒家积极入世、道家顺应自然思想的关联,理解苏轼的选择是时代、文化与个人性格相互作用的结果,体会此类词在传承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精神方面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宋词教学诵读为重,让学生在初读时感受词的整体韵律,教师范读重点段落,如开篇描绘赤壁景色、缅怀周瑜部分,引导学生把握节奏、语调,在诵读中体会词人情感的起伏,如读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时,语调激昂、语速稍快,展现出赤壁的雄伟壮观;读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时,语调舒缓、略带沧桑,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以读促悟,使学生与词人产生情感共鸣。问题引导法:依据教学重难点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如“词中的赤壁意象给你怎样的感受?它们是如何组合营造意境的?”“词人为何对周瑜如此推崇?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境?”“从豪放风格的词句中,你能体会到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深入文本,探寻答案,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合作探究法:针对赤壁意象解读、情感脉络分析、文化内涵挖掘等复杂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例如,让小组讨论不同历史时期赤壁意象的演变;对比分析苏轼在顺境与逆境下词作风格的差异,绘制情感变化图并阐述理由;各小组合作探究怀古词在唐宋时期的发展演变,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交流分享,拓展思维广度与深度。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游览赤壁时,面对眼前的壮丽山河,遥想当年的英雄豪杰,会有怎样的感触,增强学习的代入感。还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赤壁的自然风光图片、赤壁之战的影视资料片段,以及古代文人墨客描绘赤壁的绘画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词意境,深化理解。比较分析法:对比苏轼其他词作,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分析两首词在主题、表现手法、情感深度上的异同,引导学生把握词人创作风格的多样性;同时,对比同时代或不同时代其他词人的怀古作品,如辛弃疾的豪迈悲壮、柳永的温婉细腻,从意象选择、意境营造、情感表达等方面凸显苏轼豪放派词作的独特魅力,加深学生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艺术特色的认识。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多媒体展示一组赤壁的高清图片,悬崖峭壁、惊涛骇浪、云雾缭绕,配合激昂磅礴的古典音乐,营造出雄浑壮阔、神秘悠远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问:“同学们,看到这样雄伟壮观的赤壁,你们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在中国历史上,赤壁可是赫赫有名,你们知道发生在这里的重大历史事件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联想,顺势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激发学生对词人笔下赤壁怀古的好奇。(二)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简要介绍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其文学成就斐然,诗、词、文、书、画俱佳。苏轼性格豁达乐观,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在文学创作中抒发豪情壮志,其词风豪放洒脱,开豪放派宋词之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交代写作背景:《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有余。“乌台诗案”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重大打击,他险些丧命,被贬后生活困苦,心情抑郁。然而,苏轼在黄州期间,多次游览赤壁,面对赤壁古战场的遗迹,遥想三国时期周瑜等英雄豪杰的丰功伟绩,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让学生了解诗歌诞生的时代土壤,更好地理解词人的创作意图。(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分钟)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全词,要求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如“纶(guān)巾”“樯(qiáng)橹”“华(huā)发”等,节奏的把握,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的停顿,同时感受词的语气语调变化,初步体会词的韵律美。学生自由朗读词全文2-3遍,结合课下注释,初步尝试疏通文意,标注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子,同桌间可简单交流讨论,互助答疑。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如“风流人物”(杰出的、英俊的人物)、“故国”(这里指旧地,即当年的赤壁战场)、“一尊”(通“樽”,酒杯)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全班齐读词,要求读得通顺、流畅,思考并回答问题:词描绘了哪些场景?整体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四)文本解读(25分钟)1.描绘赤壁雄景(上阕开篇至“卷起千堆雪”)引导学生朗读开篇部分,提问:“词人开篇描绘了怎样的赤壁景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从这些词句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讲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人站在赤壁岸边,望着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发出感慨,长江水奔腾不息,如同时间的洪流,淘洗掉了历史上无数的英雄豪杰,开篇便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历史沧桑的氛围。紧接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夸张、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赤壁的险峻山势与汹涌波涛,石壁高耸入云,惊涛骇浪猛烈撞击江岸,激起层层如雪的浪花,展现出大自然的伟力,让学生体会词人以景开篇,奠定豪迈基调的精妙之处。2.缅怀英雄周瑜(上阕“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至下阕“樯橹灰飞烟灭”)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部分词句,探讨词人笔下周瑜的形象,重点分析其中的人物描写与表现手法。小组汇报成果:一组分析周瑜的外貌与风采:“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词人选取周瑜新婚燕尔、英姿飒爽的时刻,用“小乔初嫁”烘托其年少得意,“羽扇纶巾”描绘出他儒雅从容的风度,仿佛一位风度翩翩的儒将,与传统武将形象截然不同,展现出周瑜的独特魅力。二组解读周瑜的军事才能:“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赤壁之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周瑜面对强敌,镇定自若,谈笑风生间,就将曹操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以极少的笔墨突出了周瑜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让学生感受词人对周瑜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3.抒发人生感慨(下阕“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至结尾)引导学生齐声朗读这部分,提问:“在词的结尾,词人从对周瑜的缅怀回到现实,表达了怎样的感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与前文有什么关联?”讲解:“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词人沉浸在对赤壁古战场、对周瑜的追思中,回过神来,却发现自己已早生白发,因多情善感而蹉跎岁月,不禁自嘲。结尾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词人将人生比作一场梦,一切皆虚幻无常,唯有眼前的江月永恒,他举起酒杯,洒向江中,祭奠这如梦的人生,也祭奠历史上的英雄豪杰,这与前文对赤壁的壮丽描绘、对周瑜的敬仰形成鲜明对比,以历史的辉煌、英雄的荣耀衬托自身的落魄,抒发了词人对人生坎坷、命运无常的深沉喟叹,同时也展现出他试图在无奈中寻求豁达的心境,完成了从豪情满怀到感慨万千的情感升华。(五)艺术特色赏析(15分钟)1.韵律美引导学生回顾朗读过程,感受词的节奏韵律:教师选取部分段落进行示范朗读,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强调词句的押韵(“物”“壁”押韵),以及词牌格律带来的节奏变化,上阕多为四字、五字句,节奏明快有力,下阕句式稍有变化,更显舒缓深沉,让学生体会这种韵律像一首激昂豪迈又略带沧桑的乐章,增强了词的音乐性,使其易于吟诵传唱,在朗读中感受词人情感的流淌。2.豪放风格提问:“同学们,这首词尽显豪放派风格,你们能具体说一说哪些地方体现了豪放吗?”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描写,如选材上,赤壁之战是重大历史题材,场面宏大;语言上,“大江东去”“乱石穿空”等词句,雄浑刚健,气势磅礴;修辞手法上,夸张的“穿空”“千堆雪”,形象的比喻,让画面极具冲击力,这些豪放之处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效果,让学生领悟其奔放不羁的艺术魅力,体会词人以豪迈笔触抒发澎湃情感的写作功底。3.对比衬托回顾全词,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词人在上阕将长江的永恒与历史人物的消逝对比,凸显出岁月无情、英雄难再;下阕把周瑜的年少得志、功成名就与自己的仕途坎坷、华发早生对比,以周瑜的辉煌衬托自己的落魄,强化了情感表达,使词人对人生的感慨更加深沉,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对比衬托,使作品主题更突出,情感更具张力。(六)深入探究,情感与时代关联(15分钟)1.剖析词人心境组织学生思考:“词人创作这首词时,仅仅是因为对赤壁之战的好奇吗?背后还有哪些复杂的心境?”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与苏轼的生平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总结:词人创作此词,一方面源于对赤壁古战场的实地游览,被其雄伟壮丽的景色所震撼,引发对历史的追思;另一方面,更是自身仕途失意后的情感宣泄。“乌台诗案”使他从政治高峰跌落谷底,理想抱负难以实现,在困境中,他缅怀周瑜等英雄豪杰,既羡慕他们的丰功伟绩、顺遂人生,又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力量,试图以豁达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坎坷命运,多种因素交织,促成了他复杂而深沉的心境,让学生理解词人心境的复杂性。2.探寻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有什么意义?它反映了怎样的文化传统与文人精神?”讲解:在北宋中期,社会矛盾逐渐凸显,文人面临着政治变革、仕途抉择等诸多问题。苏轼的这首词,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精神慰藉——在困境中保持豁达、以史为鉴。词中反映的怀古情怀,承载着古人对历史的敬重,他们从历史兴衰中汲取智慧,激励自己;对英雄的崇拜,反映出文人渴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抱负;与儒家积极入世、道家顺应自然思想相契合,体现了文人在逆境中,既能坚守理想、追求卓越,又能适时放下、豁达超脱的精神,激励着后世文人在人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