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355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宋李处权《土贵要予赋水轮》诗:“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桶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这种“水轮”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2、中国引进美洲作物,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等经济作物,总数超过了20种。这些外来作物的引进对中国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影响不包括A.丰富了中国农产品种类B.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C.利于充分用地和养地D.提高农产品商业化程度3、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这段材料无法揭示出A.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C.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D.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4、1832年,法国暴发霍乱。巴黎市政府于次年着手规划地下管线系统,将下水道、自来水管道、压缩空气管、不同功能的电缆等线路整合起来,形成了解决地下管线铺设问题的系统方案。这一做法()A.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完成B.提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范本C.阻断了疫情的社区传播D.提高了居民的公共卫生观念5、公元前430年,一场瘟疫席卷雅典。雅典居民在疾病爆发初期就积极自救,但由于老城区人口密度过大,新城区,没有严格规划标准,民居分布比较散乱,疾病防控难度很大,最终导致近1/4的居民死亡.由此可知,造成瘟疫难控的主要因素是()A.城市布局不合理B.防控措施不科学C.民主政治影响抉策效率D.公共活动助涨疫情扩散6、近代中国上海、南京等通商口岸陆续建造了洋行、商场等服务性建筑。这些建筑一般不建在老城区,而是建在城市近旁新的地段内,从而形成了新的市中心,如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天津的劝业场,南京的大行宫、新街口等。这反映了中国()A.近代城市发展不平衡性突出B.近代城市居住条件明显改善C.城市服务以文化娱乐为导向D.近代城市化的殖民色彩浓厚7、千百年来,中国普通民众日常所需外来物品甚少。19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惊奇地发现,邻近天津的玉田,人们日常所需洋货“至不可胜数”,甚至“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矣”。据此可知,晚清天津附近地区()A.民众勤俭的消费观受到冲击B.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明显C.民众生活方式深受时局影响D.民众对西方侵略的感受深刻8、从19世纪以来,中国很多城市逐渐形成给排水管网,使得城内原有河道与水环境迅速退化及至消失。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代中国城市的变化反映了()A.“城市病”的急剧恶化B.城市发展受近代工业化影响C.列强侵略推动城市化发展D.近代城市化进程迅速的发展9、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安置房建设更加注重有高标准配套的交通网络、水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文化广场、球场、购物中心、社区诊所等公共设施,有的还引进了便民超市等。据此可知A.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B.城市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C.我国城市化实现了均衡发展D.城市建设注重以人为中心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10、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___________者。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1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4题,共32分)12、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

。时间。

历史资料。

1831~1836年。

达尔文进行环球航行考察。

1840年。

利物浦至波士顿之间的轮船航班开通。

1858~1864年。

瑞典地质学家伊雷克先后对北极斯匹兹卑尔根岛进行了3次考察;并绘制了详细地图。

1859年。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869年。

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开通。

1869年。

英国至印度海底电缆开通。

以“海洋与人类文明进步”为题,从上表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进行论述。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巧克力现今风靡全球,可可则是制作巧克力的最基本原料。已知最早食用可可的是中美洲的奥尔梅克人,其文化在公元前1200前后繁荣起来。他们依靠烘干、捣碎的可可豆来补充能量。随后玛雅人继承了这个习惯,他们用捣碎的玉米和可可制成咸味的饮料。13世纪,阿兹特克人将玛雅人置于他们的统治之下,并从他们那里学会了食用可可。阿兹特克人在可可饮品中加入辣椒及各种香料,创造出丰富多变的口感。美洲的“发现”给大西洋两岸的饮食习惯都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墨西哥妇女和西班牙男子成婚或去给西班牙人当差,从而学会运用双方的传统食材和烹饪方法。殖民者习惯在可可中加入新传入美洲的蔗糖或胡椒等调味,并将之称为“巧克力”。巧克力引进西班牙后成为社会上层人士打发时间、摆阔、显示身份地位的饮料,可可豆也成为美洲殖民地最主要的出口农产品之一。在世界贸易的驱动下,可可生产转移到大面积的种植园,并从中美洲移植到加勒比海地区、印尼和非洲等地。17世纪中期,作为优秀航海家的荷兰人,成功地从西班牙人手中夺走了可可的贸易垄断;同一时期,巧克力征服了整个欧洲,人们在饼干、冰激凌、糖果中大量使用巧克力,专门饮用巧克力的餐具也应运而生。17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盖尔德麻尔森”沉没,当时该船只总共运载了22.5万件来自中国的瓷器,其中巧克力餐具19535件,数量仅次于茶具。——摘编自[意]克拉拉·瓦达·帕多瓦尼、吉吉·帕多瓦尼《巧克力百科全书》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解读巧克力(可可)的流行史。(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14、【新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只有10.64%。1950-1957年,出现了一批新兴工矿业城市,武汉、太原和洛阳等老城市也进行了扩建改造,大批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持续增加。194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只有10.64%。1950-1957年,出现了一批新兴工矿业城市,武汉、太原和洛阳等老城市也进行了扩建改造,大批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持续增加。1978年以后,我国城镇化进程开始加速。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城镇化进入新阶段,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011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工作和生活在城镇的人口比重超过了50%,比1978年末提高33.3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01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城镇化开始进入以人为本、规模和质量并重的新阶段。为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户籍、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保和住房等领域配套改革相继出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明显加快,大城市管理更加精细,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加速发展,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群建设持续推进,城市区域分布更加均衡。——摘编自《经济日报》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定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2018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2011年提高了8.3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9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37%,比2015年提高了3.4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6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中小城市发展齐头并进;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互促共进;新型城市蓬勃发展,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城市的人口等级规模(1933—1936年)情况。

。人口规模(万)

数量。

城市名称。

大于200

1

上海。

100—200

4

北平;广州*、天津*、南京*

50—100

4

汉口*;杭州*、青岛*、沈阳*

20—50

18

成都;长沙*、大连*、济南*、武昌、哈尔滨*、苏州*、福州*、保定、开封、重庆*、南昌、无锡*、宁波*、长春*、镇江*、温州*、周口。

10—20

33

徐州*;扬州、南通、绍兴、嘉兴、芜湖*、安庆、蚌埠*、景德镇、沙市*、宜昌*、街阳、自贡、厦门*、汕头*、佛山、昆明*、贵阳、威海*、济宁*、烟台*、太原、西安、汉中、兰州、安东*、营口*、旅顺*、锦州*、抚顺、吉林*、张家口*、西宁。

5—10

29

常州;泰州、金华、街州、亳州、阜城、合肥、九江*、赣州、江门*、肇庆、南宁*、梧州*、唐山、山海关、潍坊、周村*、石家庄、郑州*、洛阳、安阳、许昌、大同、辽阳*、迪化*、银川、齐齐哈尔、归绥*、包头*

注:带*为通商口岸城市。

——整理自沈汝生《中国都市之分布》从表中任选三个或三个以上人口等级规模不同的城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有关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观点,并对其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列出城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2题,共6分)16、算一算,1911、1924年的铁路总长(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万千米,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分别占今天全国铁路总长的百分之几分析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原因。17、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滯胀”现象,各国纷纷采取怎样的经济对策?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桶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可知,这里描述的是高转筒车,这种灌溉工具的使用能够节省人力,有助于提高农田的抗寒能力,B正确;A错在“开启”,排除;高转筒车并不能作为古代灌溉技术成熟的标志,排除C;古代农业并不能摆脱自然的束缚,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排除D。2、B【分析】【详解】

外来作物的引进丰富了中国农产品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的结构,利于充分用地和养地,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故ACD正确,不符合题意;“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不符,故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3、D【分析】【详解】

本题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所带来的问题,但是材料没有反映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D是错误的。所以选D。4、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法国解决地下管线铺设问题的系统方案,为其他近现代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参照和榜样,B项正确;当时法国仍然处于工业革命期间,排除A项;这一做法是在疫情结束之后展开的,且对市民的公共卫生观念没有直接影响,排除CD项。故选B项。5、A【分析】【详解】

根据“但由于老城区人口密度过大,新城区,没有严格规划标准,民居分布比较散乱,疾病防控难度很大,最终导致近1/4的居民死亡”可得出因为城市布局的不合理,加大了防疫的难度,因此造成了瘟疫的蔓延,A项正确;BCD项都不是材料强调的是主要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6、D【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近代中国上海、南京等通商口岸陆续建造了洋行、商场等服务性建筑而是建在城市近旁新的地段内”,突出反映了近代中国受到列强殖民侵略的严重影响,带有深厚的殖民色彩,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近代城市的不平衡性,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城市居住条件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城市服务的导向,排除C项。故选D项。7、C【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后期,天津玉田一带,人们日常所需的洋货数量多、比重大,反映出晚清时期,天津附近地区和世界市场联系增多,民众生活方式深受时局影响,C项正确;民众勤俭的消费观受到冲击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说明近代民众生活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民众对西方侵略认知和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8、B【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城市的变化部分,受到西方近代工业化的影响很深,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并不是弊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工业化对中国城市的推动,并不是列强侵略,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近代工业化对中国城市的影响,并不能得出近代城市化进程迅速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9、D【分析】【详解】

材料“更加注重有高标准配套的交通网络、水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文化广场、球场、购物中心、社区诊所等公共设施”体现的是城市建设注重民生的改善,突出的理念是以人为中心,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与治理城市问题无关,排除B项;我国城市发展存在不均衡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10、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故填空生产。【解析】生产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11、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题说法错误,一战改为二战。四、论述题(共4题,共32分)12、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论证;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回答时注意题目中二者的关系是相互的;因此在论述的时候要从两个角度论述出二者的关系,一是海洋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而是人类文明进步对海洋的影响。并用相关的事例加以说明。

【考点定位】世界近代科学技术•进化论•进化论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轮船、运河、海洋电缆。【解析】(1)①海洋考察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2分)例1:达尔文通过海洋考察扩大了视野;获得了新知,写出《物种起源》,提出优胜劣汰的生物进化论,对当时基督教的世界观形成极大挑战与冲击。(2分)例2:伊雷克对北极进行3次科学考察,绘制出地图,增进了人类对北极地区的了解。

②人类科技进步也推动了对海洋的利用与开发。(2分)例1:利物浦至波士顿之间轮船航班的开通,使工业革命成果应用于全球交通领域,有利于克服海洋的阻隔,促进了经济发展,便利了社会生活。(2分)例2:英国至印度海底电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海洋对人类区域的阻隔,缩短了交往时间,有利于信息传播。13、略

【分析】【详解】

信息:根据材料“巧克力现今风靡全球;可可则是制作巧克力的最基本原料”以及巧克力传播时间可以得出观点:新航路开辟和世界贸易的发展推动明巧克力风靡全球。

解释:根据材料信息,从巧克力的传播过程、技术演变历程以及其传播和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发展之间的关联展开。具体而言,巧克力的原料是可可,而可可是美洲特有作物,在新航路开辟之前,美洲先民对可可的利用已经较为充分,制成了接近于巧克力的食物。新航路开辟后,不同物种之间进行交流,可可以及相应的制作技术传播到世界其它地区,而蔗糖胡椒等物种进一步改良了可可食物的口感,使得巧克力为人们所熟悉;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世界贸易得到发展,可可生产转移到大面积的种植园,并从中美洲移植到加勒比海地区、印尼和非洲等地,进一步推动了巧克力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使其成为当时世界贸易中重要的商品之一。总之,新航路和世界贸易的发展,不同物种的交流,使得巧克力风靡全球。【解析】信息:新航路开辟和世界贸易的发展推动明巧克力风靡全球。

解释:巧克力的原料是可可,而可可是美洲特有作物,在新航路开辟之前,美洲先民对可可的利用已经较为充分,制成了接近于巧克力的食物。新航路开辟后,不同物种之间进行交流,可可以及相应的制作技术传播到世界其它地区,而蔗糖胡椒等物种进一步改良了可可食物的口感,使得巧克力为人们所熟悉;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世界贸易得到发展,可可生产转移到大面积的种植园,并从中美洲移植到加勒比海地区、印尼和非洲等地,进一步推动了巧克力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使其成为当时世界贸易中重要的商品之一。

总之,新航路和世界贸易的发展,不同物种的交流,使得巧克力风靡全球。14、略

【分析】【详解】

示例:

论题:据材料“1978年以后;我国城镇化进程开始加速。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城镇化进入新阶段,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城镇化开始进入以人为本、规模和质量并重的新阶段。为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户籍、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保和住房等领域配套改革相继出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明显加快”可拟论题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

论证:据材料“194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只有10.64%”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城镇化率很低;据材料“1950-1957年,出现了一批新兴工矿业城市,武汉、太原和洛阳等老城市也进行了扩建改造,大批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与“一五”计划的实施,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持续增加;据材料“1978年以后,我国城镇化进程开始加速。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城镇化进入新阶段,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重点转向城市,我国城镇化进程开始加速;据材料“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城镇化开始进入以人为本、规模和质量并重的新阶段。”并结合所学可知,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我国城镇化开始进入以人为本、规模和质量并重的新阶段;据材料“2018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2011年提高了8.3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9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37%,比2015年提高了3.4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6个百分点”并结合所学可知,到2018年末,我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据所述可知,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基础,国家政策是城镇化重要的推动力量,城市群规模大,齐头并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特色。【解析】示例:

论题: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

论证: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城镇化率很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与“一五”计划的实施,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重点转向城市,我国城镇化进程开始加速。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我国城镇化开始进入以人为本;规模和质量并重的新阶段。到2018年末,我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基础,国家政策是城镇化重要的推动力量,城市群规模大,齐头并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特色。15、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本题要求选取中国近代的部分城市阐述有关城市发展的特点。如选择上海、广州、汉口和厦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些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通商口岸,而且发展较快,由此得出论点为近代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城市发展较快。结合鸦片战争后部分城市的开放和被迫开放城市的地理位置、发展状况等信息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选择其他城市总结其他论点,结合所学展开阐述,言之有理亦可。【解析】示例1:城市:上海;广州、汉口、厦门。

观点:近代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城市发展较快。

阐释: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陆续开放了许多通商口岸,如上海;广州、厦门、汉口、南京等地。这些通商口岸在外国势力的入侵下,自然经济解体早且快,客观上推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列强侵略的同时,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也传入通商口岸,促进了当地社会发展。因此,西方国家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

示例2:城市:上海;广州、杭州、长沙、芜湖。

观点:近代中国沿海城市比内陆城市发展快;城市化从东向西不断推进。

阐释: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城市如上海;广州、杭州等地因为被开放为通商口岸而发展较快,再加上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近代工业在这些地方较早创办,因此城市人口增长快,城市化进程快。而内陆城市如长沙、芜湖虽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自然经济解体缓慢,且原有经济基础不如沿海港口城市,因此其人口增长慢,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所以,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呈现出沿海城市的发展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