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苏人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967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B.一定能固定CO2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D.一定是植物2、螳螂属于肉食性昆虫,夏季经常在公园路灯下发现它们的踪迹,因为那里蚊子密集。母螳螂会在交配后将公螳螂吃掉。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题目中母螳螂和公螳螂是捕食关系B.调查公园草地上螳螂虫卵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C.螳螂的存在会导致蚊子最终灭亡D.公园里有的地方螳螂多有的地方螳螂少说明食物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3、群落内两个生态位重叠的物种会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食性、活动时间或其他生态习性上分化,这种在同一区域,由于种间竞争关系而导致的对环境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称为同域共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食性相同的两种鸟类是可以在同一区域内长期共存的B.种间竞争的结果可能会使两个种群生态位重叠度降低C.菜粉蝶幼虫啃食叶片,而成虫吸食花蜜属于同域共存D.同域共存机制有利于维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稳定性4、如图表示不同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曲线可表示该种群进入新环境的一定时期内B.乙曲线中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其他因素,在e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假设该种群是某经济鱼,在c点之后开始捕捞,可获得持续最高产量D.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该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保持稳定不变5、科研人员对獐子岛海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进行研究,其中第二、三、四营养级能量分配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t·km-2·a-1)。相关叙述错误的是()。营养级海产品捕捞量呼吸量流向碎屑量同化量二2.06291015084777三1.249178.7153.8356.6四0.28812.478.92322.89
A.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能利用流向碎屑的能量B.能量在第二、三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7.5%C.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第四营养级大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7题,共14分)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7、垃圾实际是“被人们放错地方的资源”;对于垃圾中的有机废弃物将按照“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进行处理。下图为“无废化生态社区”中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相关方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有机肥料能为农作物提供物质和能量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C.“无废化生态社区”主要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传递效率8、某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呈现“S”型曲线;K值为环境容纳量,如图为该种群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设K值为200,K值一种群数是表示K值减去种群数量)。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A.K值会随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B.(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C.种群的年龄组成在点时是增长型,在点时是衰退型D.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在点对应的时刻捕捞9、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不同的生物会利用不同的策略来生存和繁衍,生物学家将生物分为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r对策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扩散能力强,有较高的生殖率,以“量”取胜,如昆虫和杂草;K对策生物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扩散能力弱,生殖率低,但有较高的竞争力,以“质”立足,如乔木和大型肉食动物。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r对策和K对策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K对策物种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点)和绝灭点(X点)。当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当种群数量高于X点时,种群可以回升到S点,但是种群数量一旦低于又点就会走向绝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r对策的有害生物由于没有X点,很难被人们彻底清除B.K对策的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可能低于X点C.在种群基数较少时,K对策生物种群增长率不可能为负值D.K对策生物的稳定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10、科研人员用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如图,图中的λ=某一年的种群数量/一年前的种群数量。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2008年~2010年,λ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B.2010年~2015年,该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该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11、为探究pH对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科研人员用不同pH的稻草培养液培养草履虫,培养的起始密度为5个/毫升,培养时间为2d,结果如下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pH345678910种群密度/(个/mL)00153160168172133125
A.必须保证每组的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相同B.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都呈“S”形增长C.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的K值D.草履虫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12、白鹤又名西伯利亚鹤,其全球现存仅约3500~4000只。白鹤在西伯利亚繁殖,我国长江中下游越冬。研究人员记录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到2019年期间越冬白鹤最大数量的年际变化,探讨白鹤数量变化与其越冬地气候变化的关系,得到如图的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科学家研究种群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变化就是指种群的“J”形和“S”形变化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白鹤种群数量时,若标记物易脱落则导致白鹤种群数量统计结果偏小C.气温下降对保护区白鹤的数量的影响具有滞后性D.2004—2007年期间,保护区内白鹤种群数量减少,主要与种群出生率降低有关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3、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属于_______,经历了裸岩阶段、_______、_______、草本植物阶段、_______、森林阶段。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______。14、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_______的基础。15、______越复杂,_______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_______。_______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和_____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16、生态工程在设计时要考虑到有利于人和自然两方面,突出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______的生产工艺系统。17、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_______;主要形式是_______18、根据群落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19、群落中______________称为丰富度。20、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和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4题,共20分)21、回答下列与种群有关的问题。
I.研究人员对某牧场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
(1)调查中发现该牧场生长着披碱草;针茅、黑麦等多种牧草,所有这些牧草_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
(2)如图为该牧场的长爪沙鼠数量调查结果,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理由是___。
Ⅱ.如图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分布情况。
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____,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时结果如图,若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_____个。22、图甲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入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S型曲线需要满足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甲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____。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________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将样液稀释102倍;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先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后,在显微镜下看到的酵母菌分布情况,则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约为数量约为________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同”)。
(4)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包括__________。23、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做“光线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设计了一组实验:在纸盒内均匀地铺上潮湿的泥土,一边用书遮住,另一边不用书遮住(如下图)。同时放2只鼠妇在纸盒中央,观察鼠妇的活动。
(1)该实验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_
(3)若要获得比较准确的实验结果;请指出实验中的两处不足并加以改正。
①不足: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
②不足: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
(4)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下列哪种做法是错误的?()。A.修改假设B.修改实验数据C.重新进行实验D.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5)实验结束后,我们应当怎样处理鼠妇?__________。24、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不同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设置了4组实验,每隔2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取样8次,结果如下表。请回答:。温度/℃不同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106个·mL-1)0h2h4h6h8h10h12h14h14h201.21.83.04.07.813.220.319.4251.22.03.85.88.919.519.018.5301.23.57.215.235.188.288.181.0351.24.89.220.175.273.170.268.1
(1)酵母菌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据表分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35℃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的时间段为_________________h。
(2)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将_________________(填“延长”、“缩短”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_______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保持不变”)。
(3)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4题,共28分)25、家蚕细胞具有高效表达外源基因能力。将人干扰素基因导入家蚕细胞并大规模培养;可以提取干扰素用于制药。
(1)进行转基因操作前;需用_____________酶短时处理幼蚕组织,以便获得单个细胞。
(2)为使干扰素基因在家蚕细胞中高效表达;需要把来自cDNA文库的干扰素基因片段正确插入表达载体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之间。
(3)若要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家蚕细胞;可采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是若要检测干扰素基因在家蚕细胞中是否表达,可以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培养家蚕细胞时;贴壁生长的细胞会产生接触抑制。通常将多孔的中空薄壁小玻璃珠放入反应器中,这样可以_____________,增加培养的细胞数量,也有利于空气交换。
(5)“桑基龟塘”生态系统能充分利用废弃物中的能量,形成“无废弃物农业”,这主要是遵循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原理。同时,通过饲养家禽、家畜,栽培食用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互协调,这又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原理。26、将一定数量的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然后定期测定其数量,构建了下图所示的数学模型,在P点时对酵母菌培养液进行了某种调整。请分析回答:
(1)若酵母菌接种数量为100个,酵母菌每30分钟繁殖一代。请构建理想条件下t小时后酵母菌数量(Nt)变化的数学模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K值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实验过程中酵母菌数量出现过两次K值,分别出现在图示P点前后,在P点后酵母菌数量的K值是M2,在P点前酵母菌增长速率最快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___________。27、随之我市市区人口数量的增加;大量生活污水排入河道,严重地影响了我市的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为减少河水污染物的累积;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文明城市,可采取在河流沿岸建污水处理厂,开辟由多种生物构成的人工湿地景观,建立人工生态浮岛等措施。回答下列问题:
(1)人工湿地、人工生态浮岛若要大幅度降低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以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最可能利用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已有的知识,用文字和箭头画出人工湿地对有机污染物净化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工湿地景观不仅可以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还可在河滩上造地并种植观赏类花卉和树木作为休闲旅游资源,这所体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湿地中种植植物和投放动物时均要求种类多样,这有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3)人工生态浮岛是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建立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用以削减水体中的污染负荷。建立人工生态浮岛选择和搭配植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建立人工生态浮岛后,相应区域的藻类数量也随之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8、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打造“蓝色粮仓”,近年来我国设计并应用深海智能网箱进行水产养殖。单体网箱有效养殖容积达7万立方米,利用波浪能;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几名工作人员就可完成饲料投放、智能监测、水下机器人洗网等工作。网箱潜入深海水下30米,水流快、水质好,配以丰富的人工和天然双重饵料,为鱼类营造出“类野生”的生长环境,适养大黄鱼、石斑鱼等鱼类,年产渔获达800吨,年收益超1000万元。
回答下列问题:
(1)从能量流动角度看,大黄鱼同化所得的能量有两个去向,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尽管流动的海水能为大黄鱼带来小鱼、小虾等天然饵料,但数量不及人工饲料投放量大,故深海智能网箱中的生物量金字塔呈_________的形状。
(2)深海智能网箱还具有观光旅游和休闲垂钓的功能,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设计深海智能网箱时,除考虑经济效益以外,还需兼顾生态与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这体现了生态工程遵循着_________这一基本原理。
(3)为充分利用深海智能网箱的空间和资源,请你根据立体化养殖模式,提出一条能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D【分析】【详解】
。
A、生产者都位于能量金字塔第一营养级,A正确;
B一定能固定CO2
B、生产者都能固定CO2;是自养生物,B正确。
C、生产者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利用太阳能或化学能固定CO2,C正确;
D一定是植物
D;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和营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D错误。
故选D。2、B【分析】1;捕食;狭义指某种动物捕捉另一种动物而杀食之,广义是指某种生物吃另一种生物,如草食动物吃草;同种个体间的互食、食虫植物吃动物等也都包括在内。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直接计数法等。
【详解】
A;捕食关系为种间关系;A错误;
B;调查虫卵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B正确;
C;螳螂的存在不会导致蚊子最终灭亡;C错误;
D;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不同的物种分布;D错误。
故选B。
【点睛】3、C【分析】【分析】
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详解】
A;食性相同的两种鸟类可能会发生生态位分化从而在同一区域内长期共存;可以同域共存,A正确;
B;两个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度越高;说明利用的资源与占据的空间等越相似,种间竞争的结果可能会使两个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度降低,B正确;
C;菜粉蝶幼虫啃食植物叶片;而成虫吸食植物花蜜,属于同种生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特征,不是种间竞争导致的,不属于同域共存,C错误;
D;在同一区域;由于种间竞争关系而导致的对环境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称为同域共存,同域共存机制有利于维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稳定性,D正确。
故选C。4、D【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曲线甲表示J型曲线,曲线乙表示S型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详解】
A;甲曲线是该种群在理想环境中的增长曲线;呈J型增长,没有K值,A正确;
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如果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正确;
C;c点对应的是K/2值;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假设该种群是某经济鱼,在c点以后即可开始捕捞,只要捕捞后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值,即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C正确;
D;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种群数量可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D错误。
故选D。5、C【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每个营养级固定的能量有四个去向:流向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分解利用、呼吸作用、未被利用,所以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
【详解】
A;分解者利用的是流向粪便、落叶、尸体等碎屑的能量;A正确;
B;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能量在第二、三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356.6/4777×100%=7.5%,B正确;
C;生产者(第一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错误;
D;据表格可知;第四营养级总能量为22.89,呼吸量为12.47,大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D正确。
故选C。二、多选题(共7题,共14分)6、B: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详解】
A;碳循环过程中;碳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过程要依靠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
B;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B正确;
C;碳元索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主要是土壤微生物,C正确;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故选BCD。7、B:C【分析】【分析】
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
A;施用的有机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能为作物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
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通过多层分级利用有机废弃物中的物质,既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因此途径②、③优于④,B正确;
C;“无废化生态社区”生产模式;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C正确;
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的利用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不能改变,D错误。
故选BC。8、B:C:D【分析】【分析】
1;J型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
2;S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
A;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它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环境改善,K值增大,环境破坏,K值减小,A正确;
B;据图可知;(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种群数量越小,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而种群增长速率不一定越大,种群增长速率在种群数量等于K/2(100)时最大,B错误;
C、种群的年龄组成在S2点和S4点时均为增长型;因为此时的种群数量还在K值之下,数量都在增加,C错误;
D、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此时的增长速率最大,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在种群数量高于S3点时进行捕捞;捕捞后的数量保持在K/2,这样可以使种群数量快速增长,D错误。
故选BCD。9、A:B:D【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r对策生物没有绝灭点(X点),K对策生物有稳定平衡点(S点)和绝灭点(X点)。结合题干信息“r对策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扩散能力强,有较高的生殖率”,“K对策物种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点)和绝灭点(X点)”进行答题。
【详解】
A、r对策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扩散能力强,有较高的生殖率,在种群数量低时可迅速回升,没有X点,因此该类生物难以彻底清除,A正确;
B;K对策生物生殖率低;根据题干信息,K对策动物有一个绝灭点(X),其种群数量可能低于X点,从而导致物种灭绝,B正确;
C;当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低于X点;可能会导致种群数量减少,进而灭绝,所以增长率可以为负值,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说明稳定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D正确。
故选ABD。10、A:B:D【分析】1;λ=某一年的种群数量/一年前的种群数量;若λ=1,种群数量不变;若λ>1,种群数量增加;若λ<1,种群数量减少。
2;据图分析;2008年~2010年,λ=2,且维持稳定,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2011年~2013年,λ继续增大,种群数量继续增加;2013年~2015年,λ降低,但是λ仍然大于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详解】
A;2008年~2010年;λ保持不变,但是λ>1,说明种群数量增加,A错误;
B;2010年~2015年;λ先增大后减小,但是λ始终大于1,该种群数量继续增加,B错误;
C;根据图中数据可知λ的变化趋势;2008年~2015年种群数量一直增加,故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
D;该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型,D错误。
故选ABD。11、A:C:D【分析】【分析】
“为探究pH对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稻草培养液的不同pH,因变量是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温度;培养液的体积等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详解】
A;依据题意;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稻草培养液的不同pH,因变量是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为无关变量,必须保持相同且适宜,A正确;
B;表中数据显示;pH为3、4的两组,草履虫的数量为0,据此说明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并不都是呈“S”形增长,B错误;
C;增加培养液的量(营养物质增加);草履虫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因此可改变草履虫种群K值,C正确;
D;由表中数据可知;pH为8的一组,草履虫的种群密度最大,说明草履虫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D正确。
故选ACD。12、A:B:D【分析】【分析】
1;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2;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详解】
A;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的变化包括种群的增长、波动、衰亡等以及影响种群变化的因素,A错误;
B;根据公式:白鹤的总数=第一次捕获的总数×第二次捕获的总数÷标记数;若标记物易脱落导致白鹤种群数量统计结果偏大,B错误;
C;气温下降可能影响幼鹤的生长和性成熟年龄;使后续年度内幼鹤不能迁徙到鄱阳湖保护区越冬,减少了保护区的白鹤数量,对保护区白鹤数量产生滞后性影响,C正确;
D;白鹤在西伯利亚繁殖;所以2004—2007年期间,保护区内白鹤种群数量减少,主要取决于迁入率,D错误。
故选ABD。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3、略
【解析】①.初生演替②.地衣阶段③.苔藓阶段④.灌木阶段⑤.次生演替14、略
【解析】①.负反馈调节②.自我调节能力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食物网生态系统强食物链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低消耗多效益可持续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呼吸作用热能18、略
【分析】【分析】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群落水平上主要研究以下问题: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物种,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生态位及群落的演替等。
【详解】
观察一个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落外貌。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类型。解题关键是要明确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不同,进一步掌握群落在外貌和物种组成上的差异。【解析】①.外貌②.物种组成19、略
【分析】【详解】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解析】物种数目的多少20、略
【分析】【详解】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四、实验题(共4题,共20分)21、略
【分析】【分析】
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详解】
I.(1)所有这些牧草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因为生物群落应包含该区域的全部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据图分析;牧场的长爪沙鼠种群中处于幼年的个体数量较多,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量较少,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种群数量逐渐增加。
Ⅱ.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如图表示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据题意每个样方有16个小格,共400/16=25个样方,每个样方内平均数为18个酵母菌,总数为18×25=450个。每个小格内,1mm×1mm×0.1mm=0.1mm3=1×10-4cm3,即1×10-4ml,则稀释100倍之前的1ml酵母菌样液有酵母菌450×104×100×10=4.5×109个。
【点睛】
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组成、种群的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方面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学会酵母菌计数的方法,并能利用公式对数量进行计算;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解析】不能生物群落应包含该区域的全部生物逐渐增加处于幼年的个体数量较多,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量较少(或“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抽样检测法4.5×10922、略
【分析】【分析】
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详解】
(1)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资源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
(2)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天敌增加,环境容纳量下降,种群数量也会降低,因此,图甲曲线Ⅱ中,蛇在ef时间段发挥明显生态效应。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鼠的天敌增加量变小,鼠种群数量下降速率将小一些,图中α角变大。
(3)采取抽样检测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可绘制得到图乙所示曲线图。由图丙及血球计数板规格可知,该血球计数板共25个中方格,将样液稀释102倍后,血球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4×25=100个。又因为血球计数板体积为1mm×1mm×0.1mm,故1L酵母菌培养液含有的酵母菌数量为100÷(0.1×10-3)×103×102=1011个。因该计数方法统计了已死亡的酵母菌;故比活菌数偏大。
(4)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原因有营养大量消耗和代谢废物大量积累等。
【点睛】
掌握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方法、操作步骤等,知晓调查的方式和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注意点,清楚酵母菌计数的方法,并能利用公式对数量进行计算。【解析】资源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ef变大抽样检测1011偏大代谢废物大量积累23、略
【分析】【分析】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
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某生物小组的同学把纸盒一端用黑纸包好形成黑暗环境,另一端不做处理的目的是形成以光照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所以实验提出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
应作出的假设: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问题应作出的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①是鼠妇的数量太少;这样的实验结果会具有偶然性,不能令人信服。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实验时应多放几只鼠妇。
②不足之处是:实验次数太少;改为多次重复实验。
(4)
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可以修改假设,重新进行实验,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不能修改实验数据,ACD正确,B错误;
故选B。
(5)
实验结束后;需要将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点睛】
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按照实验设计的原则进行分析。【解析】(1)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鼠妇的数量太少放入多只鼠妇实验次数太少多次重复实验。
(4)B
(5)将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24、略
【分析】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出:温度和培养时间是自变量;酵母菌的数量是因变量。酵母菌初期呈S型曲线增长,增长速率先快后慢,K/2时达到最大,不同条件下K值不同。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营养物质被不断消耗;代谢废物不断积累,种群进入衰退期,数量开始下降。
【详解】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据表分析;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都是先增加,当达到最大后再降低。35℃下,6h-8h,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75.2-20.1=55.1)最大。
(2)酵菌种群数量的K值(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与培养液的浓度和培养空间的大小有关;与酵母菌培养液的起始种群数量无关,但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可以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所要的时间。故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将缩短;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增加。
(3)根据表格信息;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分别为20.3;19.5、88.2、75.2。柱状图如下:
【点睛】
对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掌握是本题的突破点,同时还要注意环境条件的改变也会导致生长曲线的改变。【解析】①.种群密度②.先增加后减少/先增加后稳定在减少③.6-8④.缩短⑤.增大⑥.五、综合题(共4题,共28分)25、略
【分析】【分析】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生态工程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包括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和系统整体性原理。
【详解】
(1)动物细胞培养时;需要用胰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以便获得单个细胞。
(2)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成分包括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启动子和终止子。为使干扰素基因在家蚕细胞中高效表达;需要把来自cDNA文库的干扰素基因片段正确插入表达载体中的启动子与终止子之间。
(3)将基因表达载体(或目的基因)导入家蚕等动物细胞常用显微注射法;干扰素基因在家蚕细胞中表达的产物本质上是一种蛋白质;可以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法进行检测。
(4)培养家蚕细胞时;贴壁生长的细胞会产生接触抑制。通常将多孔的中空薄壁小玻璃珠放入反应器中,这样可以增大细胞贴壁生长的附着面积,增加培养的细胞数量,也有利于空气交换。
(5)“无废弃物农业”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通过饲养家禽;家畜;栽培食用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互协调,充分考虑了自然、经济和社会三方面,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工程的过程和生态工程的原理,能够根据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成分判断目的基因应该插入的位置,并能够通过实例分析判断各自遵循的生态学原理。【解析】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启动子终止子显微注射法抗原-抗体杂交技术增大细胞贴壁生长的附着面积物质循环再生整体性26、略
【分析】【分析】
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详解】
(1)根据题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根据J型曲线的公式:Nt=N0×λt,N0=100,λ=2,30分钟繁殖一代,所以t小时共繁殖2t代,因此Nt=100×22t。
(2)图中阴影部分是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差值;表示环境阻力,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常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3)K值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生物种群最大数量;在P点前酵母菌的K值是(M3+M4)/2,所以增长速率最快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K/2即(M3+M4)/4。
【点睛】
本题需要考生理解种群“J”型和“S型”曲线的前提条件,构建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理解K/2的含义。【解析】Nt=100×22t(或:Nt=100×4t)环境阻力抽样检测法维持生物种群最大数量(M3+M4)/427、略
【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蓝藻、光合细菌以及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如硝化细菌;(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还有少数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T/DZJN 264-2024管道直饮水用复合钢芯管
- 高三原电池课件
- 高一劳动课本内容
- 文化创意产业全职设计师劳动合同与知识产权保护协议
- 离婚后房产分割及子女抚养权补充协议
- 跨国公司知识产权保护、保密及竞业禁止合同范本
- 离婚案件中宅基地房屋分割及共有权确认合同
- 物业公司股权转让及社区智能化升级协议
- 养殖业发展资金统筹方案
- 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指南
- 艾梅乙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 公安宣传打架课件
- 心包疾病患者的护理
- 高校援建人才管理办法
- 企业创新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 《老年人能力评估实务》健康养老服务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橡胶环境损伤机理与寿命预测模型构建研究
- 腹腔镜子宫肌瘤护理查房
- 2025年卫生类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护理学专业知识外科护理试卷
- 个人养老金微课课件
- 两癌信息管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