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答案】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_第1页
【含答案】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_第2页
【含答案】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_第3页
【含答案】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_第4页
【含答案】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22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2023年9月23日晚,第19届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实现了全球首个数字人点火仪式。在电视机屏幕前的观众看到数字火炬手“弄潮儿”跨越整个城市上空向主体育馆快速奔跑,如图所示,但实际上“弄潮儿”始终处在屏幕中央。观众认为“弄潮儿”始终处在屏幕中央,所选的参照物是()A.电视屏幕 B.主体育馆 C.现场的观众 D.城市的楼房2.以下事例中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的是A.扬声器播放的音乐使烛焰晃动B.超声波清洗眼镜C.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D.穿越市区公路两边的“隔音蛟龙”3.天坛公园内的圜丘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如图所示,当有人在台中心喊叫一声,会觉得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因为圆丘能()A.让声音反射使原声增强 B.改变声音的音色C.提高声音的音调 D.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4.下列关干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A.耳罩是通过防止噪声进入人耳的方式控制噪声的B.倒车雷达利用了次声波可传递信息C.蝙蝠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确定目标位置D.真空铃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5.同学们对身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是他们交流时的一些数据,你认为明显不符实际的是()A.成年人走一步的距离大约是0.75m B.升国旗时奏国歌的时间大约50sC.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4km/h D.人体感觉比较舒适的环境温度是37℃左右6.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A.B.2km/h=2×3.6m/s=7.2m/sC.12min=12×60=720sD.12m=12×100mm=1200mm7.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做一个活塞。用水随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如图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哨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B.哨声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进入人耳的C.向上推“活塞”,发出声音的音调变高D.向下拉“活塞”,发出声音的响度变小8.关于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A.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跟它通过的路程成正比C.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D.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9.如图所示有关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图中,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B.乙图中,停表的分度值是0.1s,读数是3min37.5sC.丙图中,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仰视或俯视误差较大D.丁图中,体温计分度值是0.1℃,使用前必须用力向下甩10.2022北京冬奥会上,造雪机在工作时不断将水吸入,并持续从前方喷出水雾,在水雾下落过程中形成“白雪”(小冰粒),如图所示。造雪机在造雪过程中,水变成“白雪”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凝华 B.凝固 C.升华 D.液化11.有关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图中,坎儿井主要是利用地下水的温度低、空气流通慢从而减慢水的蒸发B.乙图中,简易冰箱利用纱布上的水蒸发吸热保证饭菜不容易变馊C.丙图中,液化石油气主要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储存在钢瓶内D.丁图中,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结冰放热来保存蔬菜12.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舞台上经常喷出“白气”是干冰升华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C.夏天打开冰箱门出现“白气”是冰箱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烧开水时壶嘴处喷出“白气”是壶嘴喷出的水珠汽化形成的13.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衣柜里的樟脑片变小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B.冻肉从冷库拿出时表面有一层白霜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C.冬天雾凇和霜的形成都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时,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者凝华成小冰晶,需要吸热14.阳光灿烂的日子,行走在绿树成荫的街道上,常常见到地上有一些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A.树叶的影子B.树叶的实像C.太阳的虚像D.太阳的实像15.如图,枯井中的青蛙位于井底O点“坐井观天”,下图中青蛙通过井口观察范围正确的是()

A.

B.

C.

D.

16.小明通过一块平面镜看到了他身后的一只猫,此时小明在A点,猫在B点,情景如图所示。当小明看到猫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入射光线是AO B.图中反射光线是OBC.图中入射角是∠2 D.图巾反射角是∠417.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镜面朝上的小平面镜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当从侧面观察时,则()A.镜子看上去很亮,因为镜子发生漫反射 B.白纸看上去很暗,因为白纸发生漫反射C.白纸看上去很亮,因为白纸发生镜面反射 D.镜子看上去很暗,因为镜子发生镜面反射18.甲、乙两车同时沿同一直线做匀速运动,两车的s-t图像分别如图(a)(b)所示。已知甲在P点,乙在Q点,P、Q相距3.2m,以乙为参照物,甲以大于1m/s的速度向西运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①开始运动后甲乙一定不会相遇②2s后甲乙之间的距离一定是每秒增大1.6m③4s后甲乙之间的距离一定增大了6.4m④8s后甲乙之间的距离可能是9.6m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二、填空题19.2023年9月26日,武汉光谷空轨旅游线项目首列“光谷光子号”空轨列车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正式运行,如图所示。(1)先行建设的一期工程长约10.5km,若全程运行时间为20min,则全程平均速度约为km/h。空轨列车匀速前进时,以空轨为参照物,列车是的;(2)空轨列车采用双层真空玻璃,这是通过(填“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或“防止噪声进入耳朵”)的方式控制噪声;(3)夏天列车停靠站台时,由于车厢内开空调制冷,车厢玻璃的(填“外侧”或“内侧”)会形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20.某兴趣小组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声现象的实验探究。(1)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i”的声音来。这些声音是由的振动发出的,发出声音的音调从左至右逐渐;若用嘴对准瓶口吹气,发出声音的音调从左至右逐渐(后两空填“升高”“降低”或“不变”);(2)如图甲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第一次实验伸出桌面的长度为钢尺长度的,第二次伸出桌面的长度为钢尺长度的,第一次拨动钢尺的力度比第二次的力度大一些,在图乙所示的波形图中,第一次实验对应的波形图是,第二次实验对应的波形图是(两空均选填字母代号)。三、实验题2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1)某时刻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2)图丙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像,由此可知冰是(填“晶体”或“非晶体”)。(3)试管中的冰熔化完后,又继续加热一段时间,可以观察到(填“试管”“烧杯”或“试管和烧杯”)中的水沸腾了。(4)夏天,我们要喝冰凉的饮料,往往会在饮料中加入适量冰块,而不是直接加冷水,一方面是因为冰块的更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冰块熔化成水的过程中(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从而使饮料的温度下降得更多。22.某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并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1)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①温度计、②石棉网、③装水的烧杯、④酒精灯。他们在组装实验器材时,其合理的先后顺序是(填数字序号)。(2)实验中除了图中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3)在实验中可以看到,第4min时水中的气泡上升、逐渐(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持续加热的过程中,沸腾前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是,沸腾时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是。(5)实验完毕,撤掉酒精灯后,水还能继续沸腾一会儿,原因可能是。23.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某同学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硬纸板ENF放置在平面镜上,如图甲所示,硬纸板ENF是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可绕ON转动。(1)本实验中应选用(填“粗糙”或“光滑”)的纸板做实验;(2)使一束光贴着已经在同一平面的纸板ENF沿某一角度从E点入射到O点,纸板NOF上没有观察到反射光线,接下来的操作是;(3)正确操作实验,然后在纸板上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如图乙所示。取下纸板,接下来用量角器测量法线两侧的,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比较测量结果,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若入射光线EO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0°,此时反射角为;(4)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5)根据本实验的结论,小明想要利用一块平面镜让垂直于地面的太阳光水平射入涵洞中,如图丙所示。请你通过作图标出平而镜的位置。24.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1)该实验的测量原理是;(2)该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3)如果测出小车通过AC、AB段的路程和时间,也可以算出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cm。若测得时间=2.6s,=1.8s,则BC段的平均速度=m/s;若在某次测量AB段时间时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算得BC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填“大”或“小”)四、填空题25.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两次敲打的声音,其中听到的第一次敲打声是沿传来的,若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为,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则声音从铁管的一端传到另一端的时间是(用字母表达)五、计算题26.今年暑假小星同学和家长乘坐动车D366到湖北恩施、利川旅游避暑,列车运行时刻表如表格所示。(1)若动车以150km/h小的平均速度行驶1.2h,则动车行驶了多少千米的路程?(2)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计算动车D366从天门南站到恩施站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结果保留整数)(3)若动车以速度完全通过长1.3km的甲隧道用时31s,之后又以速度1.1完全通过长2.5km的乙隧道用时50s,然后再以速度驶入长2.85km的丙隧道,求该动车车身全部在丙隧道内行驶的时间是多少秒?站次站名到站时间开车时间运行时间里程1汉口始发站08∶050分02天门南08∶3908∶4134分99千米3荆州09∶2409∶261小时19分220.5千米4宜昌东10∶0610∶102小时01分304千米5恩施11∶5912∶033小时54分514千米6利川12∶37终点站4小时32分576千米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ACABDADBCB题号1112131415161718答案CACDACDB1.A【详解】观众认为“弄潮儿”始终处在屏幕中央,即“弄潮儿”相对于电视屏幕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所选的参照物是电视屏幕,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C【详解】A.扬声器播放的音乐使烛焰晃动,利用了声音传递能量,不符合题意;B.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片,利用了声音传递能量,不符合题意;C.用B超检查身体,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符合题意;D.穿越市区公路两边的“隔音蛟龙”,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根据声音的特点,对各个例子分别进行分析.3.A【详解】由图可知,声音发出后,又被反射回来。此时原声和回声混在一起,分辨不开,使原声得到加强,因此响度更大,会觉得声音格外响亮。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音色、音调不会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4.B【详解】A.控制噪声的三种方式有:在声源处控制噪声,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在人耳处控制噪声。佩戴耳罩实在人耳处控制噪声的,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B.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故B错误,B符合题意;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蝙蝠的超声波回声定位是传递信息的一种例子,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真空铃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故选B。5.D【详解】A.成年人的步幅在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B.我国的国歌,即“义勇军进行曲”,演奏一遍的标准时间是46秒,故B不符合题意;C.成年人的步行速度约为故C不符合题意;D.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左右,感觉舒适温度为23℃左右,故D符合题意。故选D。6.A【详解】A.由1nm=10−9m可知72nm=72×10−9m=7.2×10−8m故A正确;B.由1m/s=3.6km/h可知故B错误;C.由1min=60s可知12min=12×60s=720s故C错误;D.由1m=1000mm可知12m=12×1000mm=12000mm故D错误。故选A。7.D【详解】A.用嘴吹管的上端,管内空气柱因发生振动会产生声音。那么哨音是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人耳和发声体哨子之间的传声介质是空气,我们听到的哨声是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要使哨音音调升高,可以向上推活塞,使管内空气振动的长度变短,空气振动频率变快,音调变高,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响度由吹管口的力度决定,若吹的力度相同则响度相同,若吹的力度不同则响度不相同,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8.B【详解】A.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故A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B.速度是反应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不随路程的变化而变化,故B项错误;B项符合题意;C.速度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多少;所以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故C项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D.根据速度公式,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故D项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9.C【详解】A.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要紧靠被测物体,与被测长度保持平行,读数时视线要垂直刻度线或正对刻度线,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乙图中,停表的分度值是0.1s,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3min和4min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读数是3min37.5s,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仰视或俯视读数都是错误,不是误差,故C错误,符合题意;D.体温计分度值是0.1℃,使用前必须用力向下甩,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10.B【详解】造雪机在工作时,将液态的水以小水滴的形式喷出形成“白雾”,这些小水滴由液态的“白雾”变成固态“白雪”的过程叫凝固。故选B。11.C【详解】A.坎儿井利用地下水渠引水,可以降低液体的温度、减小水暴露在空气中的面积、减慢水面空气的流速,从而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自制简易冰箱是通过水的蒸发吸热来保持食物处于低温环境,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液化的方法有降温和压缩体积,石油气采用的是压缩体积的方式使其液化储存,故C错误,符合题意;D.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放热来保存蔬菜,防止蔬菜冻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12.A【详解】A.夏天冰棒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正确;B.舞台上经常喷出“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故B错误;C.夏天打开冰箱门出现“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D.烧开水时壶嘴处喷出“白气”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A。13.C【详解】A.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片变小,樟脑片由固态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A错误;B.冻肉从冷库拿出时表面有一层白霜,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B错误;C.冬天雾凇和霜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C正确;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时,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者凝华成小冰晶,液化和凝华都需要放热,故D错误。故选C。14.D【详解】光斑是光实际会聚而成,所以不是虚像,影子是光达不到的区域,树叶的实像不会是圆形的,光斑的形成是小孔成像现象,是太阳通过小孔所形成的实像,故应选D.15.A【详解】AB.图中O点是青蛙的位置,将O点与井口左边的端点相连成一直线,将O点与井口右边的端点相连成一直线,然后在直线上标出箭头,即得到两条射向青蛙眼睛的光线,这两条光线就决定了青蛙的观察范围,故A正确,B错误;CD.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D选项中光的传播方向标记错误,故CD错误。故选A。16.C【详解】AB.小明通过一块平面镜看到了他身后的一只猫,是猫身上反射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人眼,故入射光线是BO,反射光线是OA,故AB错误;CD.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所以入射角是∠2,反射角是入射角是∠3,故C正确,D错误。故选C。17.D【详解】手电筒的光是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因为平面镜发生的是镜面反射,所以所有的反射光都垂直镜面竖直向上。因为人是从侧面看的,所以镜面反射的光几乎没有进入眼睛,故看到镜子是暗的;而入射到白纸上的光会发生漫反射,会向四面八方反射,即使人站在侧面看,也会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眼,所以人看到白纸是亮的。综上分析可知,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18.B【详解】①由图(a)(b)可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以乙为参照物,甲以大于1m/s的速度向西运动,说明甲、乙运动方向相反,且甲向西运动、乙向东运动。已知甲在P点,乙在Q点,P、Q相距3.2m,若甲乙相对而行(面对面),则2s后两车通过的路程是s甲=v甲t=0.6m/s×2s=1.2ms乙=v乙t=1m/s×2s=2m甲乙之间的距离为3.2m-2m-1.2m=0则甲、乙在2s时相遇。故①错误;②若甲、乙相背而行(背对背),则相对速度为v相对=v甲+v乙=0.6m/s+1m/s=1.6m/s甲乙之间的距离是每秒增大1.6m。若甲、乙相对而行(面对面),因2s后相遇,甲继续向西运动,乙继续向东运动,则相对速度也为1.6m/s,即甲乙之间的距离是每秒增大1.6m。由此可知,2s后甲乙之间的距离一定是每秒增大1.6m。故②正确;③若甲、乙相对而行(面对面),因2s时相遇,4s时甲乙之间的距离s1=v相对t1=1.6m/s×2s=3.2m因最初P、Q相距3.2m,现在相距还是3.2m,因此增大的距离是0。若甲、乙相背而行(背对背),4s时甲乙之间的距离增大了s2=v相对t1=1.6m/s×4s=6.4m故③错误;④若甲、乙相对而行(面对面),因2s时相遇,8s时甲乙之间的距离为s3=v相对t2=1.6m/s×6s=9.6m若甲、乙相背而行(背对背),8s时甲乙之间的距离为s4=v相对t2+sPQ=1.6m/s×8s+3.2m=16m故④正确。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9.31.5运动阻断噪声传播外侧液化【详解】(1)[1]列车的平均速度为[2]空轨列车匀速前进时,列车相对于空轨的位置发生改变,故以空轨为参照物,列车是运动的。(2)[3]空轨列车采用双层真空玻璃,真空不能传声,这是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3)[4][5]夏天列车停靠站台时,由于车厢内开空调制冷,车厢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液滴附注在车厢玻璃的外侧,这是液化现象。20.瓶和水升高降低bc【详解】(1)[1][2][3]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瓶子和水柱的振动产生的,从左往右瓶内水的质量逐渐减小,从左往右敲击瓶子时瓶子振动越来越快(即振动频率越来越高),所以声音的音调会变高;若用嘴对准瓶口吹气,瓶内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从左往右瓶内水的质量逐渐减小,空气柱逐渐变长,振动越来越慢(即振动频率越来越低),所以声音的音调会变低。(2)[4][5]第一次拨动钢尺的力度比第二次的力度大一些,使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响度大,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第二次伸出桌面的长度小一些,第二次的发声音调高,第一次振动频率低,振幅大,对应的波形图是a;第二次频率高,振幅小,对应的波形图是c。21.-4晶体烧杯温度吸收【详解】(1)[1]乙图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液面在0℃以下,故温度计的示数为−4℃。(2)[2]由丙图可知,4~10min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冰处于熔化过程,有固定的熔点,所以冰是晶体。(3)[3]烧杯中的水能够沸腾,试管中的水不能沸腾,因为烧杯中的水达到沸点,并能从酒精灯中继续吸收热量,所以烧杯中的水能沸腾,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因为热传递,温度也能够达到沸点,但这些水的温度达到沸点后,与烧杯中的水没有温度差,就不能再从烧杯中的水吸收热量了,所以不能够沸腾。(4)[4][5]在饮料中加入适量冰块,一方面是由于冰块的温度更低;另一方面是当冰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熔化时吸收热量,从而使饮料的温度下降得更多。22.④②③①停表变小温度升高温度不变见解析【详解】(1)[1]因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故应先放置酒精灯,然后调整石棉网,放置装水的烧杯,最后调试温度计的高度,使温度计与玻璃泡充分接触,不与容器底和侧壁接触,即④②③①。(2)[2]除了图甲中所示的器材,由上图知,要记录不同加热时间的温度大小,还需要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3)[3]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是沸腾时的现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是沸腾前的现象,第4分钟时没有沸腾,水中的气泡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4)[4][5]沸腾前水吸收热量,温度上升,沸腾时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5)[6]实验完毕,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一段时间,是因为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能继续吸热。23.粗糙将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将纸板与镜面垂直放置入射角和反射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50°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详解】(1)[1]为了看清楚纸板上的光路,纸板材质应是较粗糙,使光线射在上面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看得清楚。(2)[2]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则法线必须与平面镜垂直,并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由题意可知,入射光线与纸板已经在同一平面内,但是纸板上没有观察到反射光线,可能是纸板与平面镜没有垂直放置,使法线与反射光线没有在同一平面,因此接下来应该将纸板与平面镜垂直放置。(3)[3][4]在纸板上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并用量角器量出每次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比较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关系。通过比较所记录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5]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若入射光线EO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0°,则入射角为90°-40°=50°因反射角等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