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刘永娟)_第1页
浅谈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刘永娟)_第2页
浅谈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刘永娟)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摘要:古典诗词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然而,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有个误区:重翻译分析、轻赏析审美,把最具感染力、想象力,最具文学味的欣赏课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致使古诗词的文化底蕴流失殆尽。实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那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提高古典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将结合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尝试着从吟诵感悟、审美感受、联想、想象等方面对此加以论述。关键词:吟诵感悟审美感受联想想象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是我国文化的一颗永恒的明珠,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学习、去品味呢?近两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古诗词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乐在其中,受益匪浅。笔者认为,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有效教学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策略:一、注重积累,反复诵读。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因此,加强学生整首诗的积累、诗词名句的积累是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一有好诗名句我就要求学生积累下来,此外,我还收集打印了“古典佳句”给学生背诵,增加学生的积累量,通过积累,内化为他们自身的财富。古人对“读”,有经典的释义,“读书破完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读”是诗歌教学的灵魂。读一首好诗,相当于聆听一首美妙的旋律;读一首好诗,相当于欣赏一幅悦耳的图画;读一首好诗,相当于与一位艺术家促膝谈心。《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如此,处理好一个“读”字,可以让学生领悟诗歌美的旋律,融入美的情感,感受美的意境,达到审美愉悦的良好境界。所以,我在教学中会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手段、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教学。1.做好朗读指导,使朗读有的放矢。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节奏、韵律,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在诵读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节奏形式。如:四言句为两个音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五言句为三个音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七言句为四个音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2.引导学生自主诵读,让他们真正地进入角色,身历其境,与诗中景、诗中情相融,与诗中人相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如:在学习《江城子》教学内容时,笔者让学生朗读几遍,逐渐的感受诗词中言语的雄浑有力,越朗读声音越高亢,语速越慢,慢慢地自我融入到朗读中去,感受文章中蕴含的作者那种壮志未酬、想要报国的豪迈之情。再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教学内容时,学生一开始朗读的比较快,越朗读通过“字”越能感触文章“愁苦哀怨”的主题,进而,朗读时候声音逐渐放低,语速也变慢,促使自我思乡情感的产生。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要把朗读技巧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诗词时的心情、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使他们准确充沛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4.发动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可让学生遴选出自己喜欢的诗词,参加古诗词诵读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重视教法,主动探究。古诗词阅读教学和鉴赏训练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涵丰富,因此对于传统诗词教学我采取了批判吸收的态度,融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的理念。具体做法如下:1.抓住意象赏诗法。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连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再做整体理解,体会意境。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个句子中的“红日”,如同给大地披上了红纱,白雪在红日的映照下,宛如青春美少女一般妩媚动人,既有青春的活力,又有青春的纯洁。2.知人读诗鉴赏法。诗歌是一种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它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是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诗歌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往往是作者个人经历、思想感情的外观。因此,我们赏诗之前,应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这就是“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才有可能解得这首词。再如:笔者在教学中将李清照的《武陵春》和辛弃疾的《破阵子》放在一起。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二者的共同点:作者的朝代都是宋朝,时局都动荡不安,他们都爱国,命运都一样的坎坷,都想要在那样动荡的社会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都有着理想抱负。其次,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之上,分析两者的区别,感悟不同诗词的不同意境、表达手法、情感等。从而让学生更清楚的感悟李清照诗词的情感的细腻,表达的委婉;辛弃疾诗词的大气豪迈等。以比较来深化感悟,形成自我诗词学习的知识链,提升自我学习古诗词的有效性。3.意境想象再现法。诗是语言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来表露诗人的情感。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显示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力,我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从而进入该诗的意境。学生可以根据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了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之感。4.抓住“诗眼”品析法。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用字,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这种在关键处画龙点睛的字词,便是所谓的“诗眼”。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抓住解读诗词的关键所在,即诗词之“眼”,加以启发、点拨,那么就能促使学生沿着这个方向作更深更广的思考、联想,从而快速把握诗词大意,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之美。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是人们熟知的两句诗,所写景色原本平淡无奇,但一个“闹”字、一个“弄”字,就使全诗情趣盎然、境界全出。又如,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