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软件开发流程与方法指南TOC\o"1-2"\h\u22254第一章:软件开发概述 3197991.1软件开发简介 3144641.2软件开发流程 357711.2.1需求分析 3158121.2.2设计 4256581.2.3编码 4153331.2.4测试 4136801.2.5部署与维护 4251201.3软件开发方法 4325851.3.1生命周期模型 4124331.3.2敏捷开发 4274241.3.3代码审查 4220581.3.4持续集成与持续部署 4294681.3.5项目管理 514218第二章:需求分析 5143692.1需求收集 5116822.1.1与用户沟通 511522.1.2收集现有资料 5169502.1.3用户故事编写 5186392.1.4需求分类与排序 586462.2需求分析 532772.2.1需求理解 5300512.2.2需求建模 6236302.2.3需求验证 6113822.2.4需求变更管理 6144522.3需求确认 6157542.3.1需求评审 660832.3.2需求确认文档 6242142.3.3需求跟踪 65080第三章:系统设计 6308053.1架构设计 665963.1.1设计目标 6301323.1.2设计原则 7231353.1.3架构方案 7223663.2模块划分 7251013.2.1模块划分原则 7299303.2.2模块划分方法 7153043.3接口设计 8246343.3.1接口设计原则 8249483.3.2接口设计方法 817670第四章:编码实现 830074.1编码规范 8117024.2代码审查 9179514.3单元测试 98169第五章:测试与调试 940145.1测试策略 10221125.2测试用例设计 10225165.3缺陷跟踪 1019245第六章:项目管理 11242796.1项目计划 1172426.1.1项目目标 11310576.1.2项目任务 11261236.1.3资源分配 1122086.1.4时间安排 11189546.1.5风险管理策略 1181896.2风险管理 12200916.2.1风险识别 12299976.2.2风险评估 12248376.2.3风险应对策略 12249886.2.4风险监控 12133646.3项目监控 12319826.3.1进度监控 12135506.3.2质量监控 1269996.3.3成本监控 12117896.3.4绩效监控 124233第七章:软件维护 1350977.1维护策略 13228477.1.1维护概述 13274017.1.2维护类型 13245017.1.3维护策略制定 13218327.2问题解决 13175967.2.1问题诊断 13258617.2.2问题解决方法 13232097.2.3问题跟踪与反馈 14202107.3更新与升级 14103457.3.1更新与升级概述 1459517.3.2更新与升级策略 14159987.3.3更新与升级实施 1432048第八章:软件评估 14134988.1评估标准 14164888.2评估方法 1579188.3评估结果分析 1530050第九章:敏捷开发 16306909.1敏捷开发概述 1628109.2敏捷开发流程 16157079.2.1需求分析 16289139.2.2计划与迭代 1633169.2.3开发与测试 1640439.2.4评审与反馈 16207549.2.5交付与部署 1611569.3敏捷开发实践 17179929.3.1用户故事 17263399.3.2站立会议 1794269.3.4敏捷工具 1722391第十章:软件工程标准与规范 172230410.1国家标准与规范 171498610.1.1概述 171165610.1.2主要国家标准与规范 172855310.2行业标准与规范 181652310.2.1概述 18426210.2.2主要行业标准与规范 183234910.3企业标准与规范 182581210.3.1概述 18141810.3.2主要企业标准与规范 19第一章:软件开发概述1.1软件开发简介软件开发是指根据用户需求,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数学方法和工程原理,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计算机软件的过程。软件开发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等。软件开发不仅关注软件本身的功能和功能,还需要考虑用户需求、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等因素。1.2软件开发流程软件开发流程是指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标准进行操作,以保证软件开发项目的高效、有序进行。常见的软件开发流程包括以下阶段:1.2.1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的第一步,旨在明确用户需求、项目目标和软件功能。在此阶段,软件开发团队需要与用户进行充分沟通,了解用户需求,并将需求转化为详细的项目计划和软件功能列表。1.2.2设计设计阶段主要包括系统架构设计、模块划分、界面设计等。在此阶段,软件开发团队需要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制定合理的系统架构和模块划分,为编码阶段做好准备。1.2.3编码编码阶段是软件开发的核心阶段,软件开发团队需要根据设计文档,运用编程语言实现软件功能。在编码过程中,开发人员应遵循编码规范,保证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1.2.4测试测试阶段是对软件进行质量检验的过程,主要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等。在此阶段,测试人员需要发觉并修复软件中的错误,保证软件满足用户需求。1.2.5部署与维护部署与维护阶段是指将软件交付给用户并持续改进的过程。在此阶段,软件开发团队需要关注软件的运行状况,及时修复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根据用户反馈进行功能优化。1.3软件开发方法软件开发方法是指为了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质量,采用的一系列规范、技术和工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软件开发方法:1.3.1生命周期模型生命周期模型是对软件开发过程的一种抽象,包括瀑布模型、螺旋模型、迭代模型等。不同生命周期模型适用于不同的项目类型和需求。1.3.2敏捷开发敏捷开发是一种以人为核心、注重团队协作和持续迭代的软件开发方法。敏捷开发强调快速响应变化,提高项目交付速度和软件质量。1.3.3代码审查代码审查是指对代码进行评估和改进的过程,旨在提高代码质量、降低错误率。代码审查可以采用人工审查或自动化审查工具进行。1.3.4持续集成与持续部署持续集成与持续部署是一种自动化构建、测试和部署软件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1.3.5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指对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时间、成本、资源、风险等方面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项目管理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开发团队更好地控制项目进度和质量。第二章:需求分析2.1需求收集需求收集是软件开发流程中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后续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需求收集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用户对软件系统的期望和需求,保证开发团队对项目目标有清晰的认识。以下是需求收集的几个关键步骤:2.1.1与用户沟通开发团队应主动与用户进行沟通,了解用户的基本需求、业务场景和期望。沟通方式包括面对面访谈、问卷调查、电话会议等,以保证获取到全面、准确的信息。2.1.2收集现有资料收集与项目相关的现有资料,如用户手册、业务流程图、需求文档等。这些资料有助于开发团队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为后续需求分析提供参考。2.1.3用户故事编写根据与用户沟通和收集到的资料,编写用户故事。用户故事是一种简洁、易于理解的需求描述方式,能够帮助开发团队把握用户需求的核心。2.1.4需求分类与排序对收集到的需求进行分类,区分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同时根据项目进度和优先级对需求进行排序,为后续开发工作提供指导。2.2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在需求收集的基础上,对需求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的过程。以下是需求分析的关键步骤:2.2.1需求理解开发团队应充分理解需求,保证对用户需求的把握准确无误。需求理解包括对需求文档的阅读、讨论和澄清。2.2.2需求建模需求建模是将需求转化为软件系统模型的过程。开发团队可以使用用例图、活动图等工具对需求进行建模,以便更好地理解需求之间的关系和系统结构。2.2.3需求验证需求验证是对需求进行分析和确认的过程,以保证需求的完整性和合理性。需求验证可以通过审查、测试和评审等方式进行。2.2.4需求变更管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需求可能会发生变化。开发团队应建立需求变更管理机制,对需求变更进行跟踪、评估和决策。2.3需求确认需求确认是需求分析阶段的最后一步,旨在保证开发团队和用户对需求的理解一致,为后续开发工作奠定基础。以下是需求确认的关键步骤:2.3.1需求评审组织需求评审会议,邀请用户、开发团队和其他相关利益相关者参加。在会议上,对需求文档进行详细审查,保证需求的正确性和完整性。2.3.2需求确认文档根据需求评审的结果,编写需求确认文档。需求确认文档应包含需求描述、需求来源、需求优先级等信息,以便开发团队在后续开发过程中遵循。2.3.3需求跟踪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持续跟踪需求状态,保证需求得到有效实施。需求跟踪可以通过需求管理工具进行,以便开发团队及时了解需求变更和实施情况。第三章:系统设计3.1架构设计3.1.1设计目标架构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环,其目标是保证系统具备高内聚、低耦合的特性,满足业务需求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稳定性。在架构设计过程中,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系统功能完整性:保证架构能够覆盖所有业务需求,不遗漏关键功能。系统功能优化:考虑系统在高并发、大数据量场景下的功能表现,保证用户体验。系统安全性:关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系统可扩展性:为未来业务发展预留扩展空间,降低后期重构成本。系统可维护性:简化系统维护工作,提高维护效率。3.1.2设计原则在架构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分层设计:将系统划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具有明确的功能和职责,降低层次间的耦合度。模块化设计:将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具有独立的功能,便于开发和维护。面向接口编程:采用接口编程,提高代码的复用性,降低模块间的耦合度。统一数据格式: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便于数据交互和集成。3.1.3架构方案根据项目需求和业务特点,选择合适的架构方案。以下为几种常见的架构方案:MVC架构:适用于中小型项目,将业务逻辑、数据、视图分离,便于开发和维护。微服务架构:适用于大型项目,将系统拆分为多个独立的服务,实现分布式部署,提高系统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分布式架构:适用于高并发、大数据量场景,通过分布式计算和存储,提高系统功能。3.2模块划分3.2.1模块划分原则模块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功能独立:每个模块具有独立的功能,便于开发和维护。高内聚、低耦合:模块内部具有较高的内聚性,模块间耦合度较低。易于扩展:为未来业务发展预留扩展空间,降低后期重构成本。3.2.2模块划分方法根据业务需求和系统架构,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模块划分:按功能划分:将系统划分为多个功能模块,每个模块负责一个具体的功能。按层次划分:将系统划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包含多个模块,层次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按业务领域划分:将系统划分为多个业务领域模块,每个模块负责一个业务领域的功能。3.3接口设计3.3.1接口设计原则接口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明确性:接口定义应清晰明确,易于理解和实现。稳定性:接口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避免频繁修改。可扩展性:接口应具备一定的扩展性,为未来功能扩展预留空间。安全性:接口应具备一定的安全性,防止非法访问和数据泄露。3.3.2接口设计方法以下为接口设计的常用方法:采用RESTfulAPI设计:使用HTT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采用标准的HTTP请求方法(如GET、POST、PUT、DELETE等)表示操作类型。使用JSON或XML作为数据传输格式:JSON和XML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便于数据解析和处理。定义统一的接口规范:包括接口命名规范、参数规范、返回值规范等,保证接口的规范性和一致性。接口版本管理:为接口添加版本号,便于接口升级和兼容。第四章:编码实现4.1编码规范编码规范是软件开发中的环节,它有助于提高代码质量、可读性和可维护性。以下是编码规范的基本原则:(1)命名规范:遵循具有描述性和一致性的命名规则,以便他人理解和维护。例如,变量名应使用驼峰命名法,函数名应使用动词加名词的形式。(2)代码格式:遵循统一的代码格式,包括缩进、换行、括号等。这有助于提高代码的可读性。例如,使用4个空格进行缩进,而非tab键。(3)注释:在代码中添加适量的注释,以描述关键代码段、函数功能等。注释应简洁明了,避免过多冗余。(4)模块化:将功能相似的代码组织在一起,形成模块。模块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降低代码耦合度。(5)代码复用:尽量复用已有的代码,避免重复编写。这有助于降低代码量,提高开发效率。4.2代码审查代码审查是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有助于提高代码质量、发觉潜在问题和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以下是代码审查的基本步骤:(1)预审:在提交代码前,开发人员应自行检查代码,保证符合编码规范、无明显的错误和遗漏。(2)提交审查:将代码提交至代码审查平台,邀请其他团队成员进行审查。(3)审查反馈:审查人员针对代码中的问题、建议和疑问进行反馈,开发人员根据反馈进行修改。(4)修订与复审:开发人员对审查反馈进行修订后,提交修订版本进行复审。直至审查人员认为代码质量满足要求。(5)合并代码:审查通过后,将代码合并到主分支,进行后续开发。4.3单元测试单元测试是软件开发过程中对代码进行验证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保证代码的正确性和稳定性。以下是单元测试的基本原则:(1)测试独立性:每个测试用例应独立于其他测试用例,避免相互影响。(2)测试覆盖:尽可能覆盖代码中的各种情况,包括正常情况、边界情况和异常情况。(3)测试粒度:单元测试应针对具体的代码模块进行,避免涉及过多模块。(4)测试自动化:利用自动化测试工具进行单元测试,提高测试效率和准确性。(5)测试维护:及时更新测试用例,以适应代码的变更。同时定期执行测试,保证代码质量。第五章:测试与调试5.1测试策略测试策略是保证软件质量的关键环节。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制定合适的测试策略有助于发觉和纠正潜在的错误,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以下是测试策略的几个关键要素:(1)测试范围:明确测试的目标和范围,包括功能测试、功能测试、安全性测试、兼容性测试等。(2)测试级别:根据软件开发的阶段和需求,确定测试的级别,如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等。(3)测试方法: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包括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灰盒测试等。(4)测试工具:选择合适的测试工具,如自动化测试工具、功能测试工具等。(5)测试进度安排:制定测试计划,明确各阶段测试的时间节点和任务分配。(6)测试资源分配:合理分配测试资源,包括人力、设备和环境等。5.2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用例设计是测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测试的效率和效果。以下是测试用例设计的主要步骤:(1)分析需求:根据软件需求和设计文档,理解软件的功能和功能要求。(2)确定测试目标:明确测试用例需要验证的功能点或功能指标。(3)设计测试用例:编写详细的测试用例,包括输入数据、操作步骤、预期结果等。(4)测试用例评审:对设计好的测试用例进行评审,保证其完整、合理、有效。(5)测试用例管理:将设计好的测试用例纳入测试用例管理工具,进行维护和更新。(6)测试用例执行:按照测试计划执行测试用例,记录测试结果。5.3缺陷跟踪缺陷跟踪是测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及时发觉和纠正软件中的错误。以下是缺陷跟踪的主要步骤:(1)缺陷发觉:在测试过程中,发觉软件中存在的错误或不符合预期的地方。(2)缺陷报告:编写详细的缺陷报告,包括缺陷描述、重现步骤、影响范围等。(3)缺陷分类:根据缺陷的严重程度和优先级,对缺陷进行分类。(4)缺陷跟踪:跟踪缺陷的修复进度,保证缺陷得到及时解决。(5)缺陷统计:对缺陷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软件的质量状况和测试效果。(6)缺陷闭环:在缺陷修复后,验证缺陷是否已经解决,保证软件质量得到保证。第六章:项目管理6.1项目计划项目计划是保证软件开发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其主要目的是明确项目的目标、任务、资源分配、时间安排和风险管理策略。以下是项目计划的主要内容:6.1.1项目目标项目目标应具有明确性、可衡量性和可实现性。在制定项目目标时,需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客户需求、技术可行性等因素。6.1.2项目任务项目任务包括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所有活动,如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和维护等。项目任务应具体、明确,并分配给相应的团队成员。6.1.3资源分配资源分配包括人力资源、设备资源、软件资源等。在项目计划中,应合理分配各类资源,保证项目顺利进行。6.1.4时间安排时间安排是指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所需的时间。项目计划中应明确各阶段的时间节点,以保证项目按期完成。6.1.5风险管理策略项目计划中应包含风险管理策略,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措施。通过风险管理策略,降低项目风险对项目进展的影响。6.2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以下是风险管理的几个关键环节:6.2.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指发觉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团队成员应积极参与风险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项目可能遇到的问题。6.2.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已识别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通过风险评估,项目团队可以确定哪些风险需要优先关注。6.2.3风险应对策略风险应对策略包括预防措施和应急措施。预防措施旨在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应急措施则是针对风险发生后采取的应对措施。6.2.4风险监控风险监控是指对项目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持续跟踪,以保证风险应对措施的有效性。项目团队应定期评估风险状态,调整风险应对策略。6.3项目监控项目监控是保证项目按计划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以下是项目监控的主要内容:6.3.1进度监控进度监控是指对项目进度进行跟踪和评估,保证项目按计划进行。项目团队应定期检查项目进度,及时发觉问题并采取措施。6.3.2质量监控质量监控是指对项目成果的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保证项目成果符合预期。项目团队应制定质量标准,对项目成果进行全程监控。6.3.3成本监控成本监控是指对项目成本进行跟踪和评估,保证项目在预算范围内完成。项目团队应制定成本预算,对项目成本进行实时监控。6.3.4绩效监控绩效监控是指对项目团队的绩效进行评估,以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项目团队应定期进行绩效评估,对团队成员的工作进行反馈和指导。第七章:软件维护7.1维护策略7.1.1维护概述软件维护是指在软件发布后,对软件进行持续性的支持、修改和改进,以保证软件的正常运行和满足用户需求。维护策略的制定是保证软件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7.1.2维护类型软件维护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1)改正性维护:针对软件中已知的错误进行修正。(2)适应性维护:使软件适应新的硬件、操作系统或外部环境。(3)完善性维护:改进软件功能,增加新功能,提高用户满意度。(4)预防性维护:对软件进行定期检查,发觉潜在问题并进行修正。7.1.3维护策略制定在制定维护策略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维护成本:在保证软件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维护成本。(2)维护周期:确定合理的维护周期,以满足用户需求。(3)维护资源:合理分配维护资源,包括人员、时间和资金。(4)维护文档:建立健全的维护文档,以便快速定位和解决问题。7.2问题解决7.2.1问题诊断在软件维护过程中,首先要进行问题诊断。问题诊断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问题信息:了解用户反馈、日志文件等,收集问题相关信息。(2)分析问题原因:分析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如代码错误、外部环境变化等。(3)定位问题:通过日志、调试工具等手段,定位问题发生的具体位置。7.2.2问题解决方法针对诊断出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解决:(1)代码修正:直接修改代码,修复错误。(2)配置调整:调整软件配置,使其适应新的硬件或外部环境。(3)版本回退:回退到上一个稳定版本,以解决新版本中出现的问题。(4)升级软件:升级相关软件或组件,以解决兼容性问题。7.2.3问题跟踪与反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应建立问题跟踪机制,保证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同时要将问题解决情况及时反馈给用户,以提高用户满意度。7.3更新与升级7.3.1更新与升级概述更新与升级是软件维护的重要环节,旨在提高软件功能、增加新功能、修复已知问题等。更新通常指小范围的修改,而升级则涉及较大范围的改动。7.3.2更新与升级策略在制定更新与升级策略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版本迭代:明确每个版本的更新内容,保证更新与升级的有序进行。(2)兼容性:保证新版本与旧版本的数据兼容,降低用户迁移成本。(3)安全性:加强安全防护,防止恶意攻击和数据泄露。(4)用户体验:优化用户界面和操作流程,提高用户满意度。7.3.3更新与升级实施更新与升级实施包括以下步骤:(1)制定更新计划:明确更新内容、时间、范围等。(2)版本控制:保证版本间的正确关联,便于回退和切换。(3)发布更新:通过官方网站、应用商店等渠道发布更新。(4)用户通知:通过邮件、弹窗等方式通知用户更新。第八章:软件评估8.1评估标准软件评估是软件开发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目的是保证软件质量满足用户需求。评估标准是衡量软件质量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功能性:评估软件是否具备规定的功能,以及功能的完整性和准确性。(2)可用性:评估软件的用户界面设计是否友好,操作是否简便,以及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满意度。(3)可靠性:评估软件在正常运行环境下的稳定性,包括故障率、错误恢复能力等。(4)功能:评估软件的响应时间、资源占用、并发处理能力等。(5)安全性:评估软件的安全防护措施,如数据加密、用户权限管理等。(6)兼容性:评估软件在不同操作系统、硬件环境下的适应性。(7)可维护性:评估软件的代码结构、模块化程度、文档完整性等。(8)可扩展性:评估软件在未来功能升级、扩展时的可行性和便利性。8.2评估方法软件评估方法包括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两大类。(1)定量评估:(1)统计分析法:通过收集软件运行过程中的数据,如响应时间、故障次数等,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估软件功能。(2)基准测试法:将软件与同类产品进行对比,评估其在特定指标上的优劣。(3)模拟测试法:通过模拟实际应用场景,评估软件在特定条件下的表现。(2)定性评估:(1)专家评审法:邀请专家对软件进行评审,评估其质量。(2)用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用户对软件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3)案例分析法:分析同类产品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总结经验教训,评估软件质量。8.3评估结果分析评估结果分析是对软件评估过程的总结和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估指标分析:对各项评估指标进行详细分析,找出软件的优点和不足。(2)评估方法分析:分析不同评估方法在评估过程中的优缺点,为后续评估提供参考。(3)评估结果对比:将软件与同类产品进行对比,分析其在各个评估指标上的优劣。(4)评估结果对软件开发的影响:分析评估结果对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决策、改进措施等的影响。(5)评估结果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分析评估结果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为提高软件质量提供依据。(6)评估结果对软件未来发展的指导意义:分析评估结果对软件未来功能升级、扩展的指导意义,为软件开发团队提供方向。第九章:敏捷开发9.1敏捷开发概述敏捷开发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适应性强的软件开发方法。它强调快速响应变化、持续交付高质量软件,以满足客户需求。敏捷开发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个体与互动、可工作的软件、客户协作以及应对变更。9.2敏捷开发流程9.2.1需求分析在敏捷开发中,需求分析阶段不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而是贯穿整个开发过程。开发团队与客户保持密切沟通,以保证对需求的理解和把握。需求以用户故事的形式呈现,用户故事包括需求描述、验收标准和优先级。9.2.2计划与迭代敏捷开发采用迭代的方式进行,每个迭代周期称为Sprint。在Sprint开始前,开发团队与客户共同确定本次迭代的目标和任务。迭代周期通常为24周,期间团队成员专注于完成计划内的任务。9.2.3开发与测试在敏捷开发中,开发与测试是并行进行的。开发人员负责编写代码,测试人员负责编写测试用例并进行测试。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保持密切合作,保证软件质量。9.2.4评审与反馈在每次迭代结束时,开发团队向客户展示已完成的功能,并收集客户的反馈。客户对已完成的功能进行评审,提出改进意见。开发团队根据客户反馈调整后续迭代计划。9.2.5交付与部署敏捷开发强调持续交付,每个迭代周期结束后,开发团队将可用的软件版本提交给客户。客户可以选择部署该版本或等待下一个迭代周期的版本。9.3敏捷开发实践9.3.1用户故事用户故事是敏捷开发中描述需求的一种方式。一个用户故事通常包含以下要素:角色:需求涉及的角色,如用户、管理员等;活动:角色需要完成的活动或任务;目标:活动的目标,即需求的具体描述;验收标准:衡量需求实现程度的准则。9.3.2站立会议站立会议是一种敏捷开发团队内部沟通的方式。会议通常在每天早上进行,团队成员轮流简述自己的工作进展、遇到的问题以及计划。会议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宿舍说话检讨书
- 四川省宜宾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期末检测卷(含答案)
- 《大数据审计基础》全套教学课件
- 安徽省阜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数学试卷(含答案)
- 3D打印:从原理到创新应用知到智慧树答案
- 电商平台消费者隐私数据保护策略研究
- 餐饮行业外卖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 “四史”概论知到智慧树答案
- 水银泄露处理课件
- 口才与演讲训练教程(第四版)课件2-2普通话训练
- 新教师三年职业成长规划
- 理化检测员考试题及答案
- 应急疏散培训课件
-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片区2025届数学七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灵芝孢子油培训
- 公司适用法律法规标准清单2025年08月更新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全文
- 2025安徽医科大学辅导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中国肥胖及代谢疾病外科治疗指南(2024版)解读
- 美发店租工位合同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