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TOC\o"1-2"\h\u25476第一章农村环境保护概述 3120301.1农村环境保护的定义与意义 3242541.1.1农村环境保护的定义 3240391.1.2农村环境保护的意义 398211.1.3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3265211.1.4农村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 320153第二章农村环境污染来源与类型 4268311.1.5农药污染 4318331.1.6化肥污染 4275891.1.7畜禽养殖污染 4289521.1.8农膜污染 4126201.1.9生活垃圾污染 4244051.1.10生活污水污染 5111931.1.11噪音污染 571061.1.12工业废水污染 55051.1.13工业废气污染 5190871.1.14工业固废污染 5257421.1.15工业噪音污染 519200第三章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 528901.1.16法律法规体系 5319281.1.17法律法规内容 6107501.1.18政策体系 651701.1.19政策措施 723410第四章农村环境保护规划与实施 782661.1.20规划目标 7157231.1.21规划原则 7124811.1.22规划内容 834601.1.23规划编制程序 8199951.1.24组织协调 8220501.1.25政策引导 8136521.1.26监管措施 8296561.1.27宣传教育 977311.1.28评估与调整 916098第五章农村环境监测与评估 9187591.1.29监测目标 9168161.1.30监测内容 9150661.1.31监测方法 10278001.1.32监测体系组织架构 10292731.1.33评估指标体系 10307471.1.34评估方法 10107421.1.35评估结果应用 1129293第六章农村环境保护技术与方法 11185961.1.36化肥污染控制技术 1166821.1.37农药污染控制技术 11165321.1.38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2304661.1.39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1299391.1.40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12276501.1.41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12298931.1.42工业废气处理技术 1338341.1.43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310895第七章农村环境治理工程 13169291.1.44农业废弃物概述 134271.1.45农业废弃物处理现状 1383781.1.46农业废弃物处理工程措施 1364581.1.47农业废弃物处理工程实施策略 1488681.1.48生活垃圾概述 1445631.1.49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14136761.1.50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措施 14319681.1.51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实施策略 14160561.1.52乡镇企业污染概述 14255411.1.53乡镇企业污染治理现状 15233701.1.54乡镇企业污染治理工程措施 1534341.1.55乡镇企业污染治理工程实施策略 151776第八章农村环境教育与宣传 1573861.1.56目标设定 15320251.1.57培训内容 16148691.1.58培训方式 16242951.1.59宣传内容 16159501.1.60宣传途径 17212351.1.61宣传策略 1726403第九章农村环境保护与社会参与 17133501.1.62社会力量参与的重要性 17288221.1.63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 17205541.1.64与社会合作的必要性 18132651.1.65与社会合作的方式 1831816第十章农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863881.1.66生态农业概述 19130981.1.67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性 19236881.1.68生态农业建设措施 19241561.1.69乡村环境美化概述 19279761.1.70乡村环境美化的重要性 1963341.1.71乡村环境美化措施 1934151.1.72可持续发展概述 1929541.1.73农村可持续发展路径摸索 20312731.1.74农村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 20第一章农村环境保护概述1.1农村环境保护的定义与意义1.1.1农村环境保护的定义农村环境保护是指在维护农村生态环境平衡、保障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农村环境进行保护、治理和改善,以实现农村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1.2农村环境保护的意义(1)维护农村生态环境平衡:农村环境保护有助于保持农村生态环境的稳定,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2)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农村环境保护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4)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保护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保障。第二节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分析1.1.3农村环境污染现状(1)农业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化肥、农药、农膜等污染物对农村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土壤、水源、空气污染。(2)生活污染: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水、垃圾等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农村环境造成压力。(3)工业污染:一些农村地区存在工业污染问题,企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1.1.4农村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1)政策法规: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农业法》等,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2)生态建设: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措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3)农业技术改进:推广农业新技术,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农业污染。(4)环保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保设施建设,如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等,提高农村环境治理能力。(5)环保宣传教育: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第二章农村环境污染来源与类型第一节农业生产污染1.1.5农药污染农业生产中,农药的过量使用是导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农药残留在土壤中,不仅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还会通过水体、土壤和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农药的滥用还可能导致害虫抗药性的增加,使防治效果降低。1.1.6化肥污染化肥的过量施用会导致土壤盐渍化、水体富营养化和大气污染。化肥中的氮、磷、钾等元素不能完全被植物吸收,部分流失到水体中,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质恶化。同时化肥中的氨、硝酸盐等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加剧了环境污染。1.1.7畜禽养殖污染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尿液等废弃物,若处理不当,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粪便中的有害微生物、恶臭气体和重金属等物质,会对大气、水体和土壤产生污染。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还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生态环境恶化。1.1.8农膜污染农膜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但大量农膜残留于土壤中,难以降解,导致土壤结构恶化、肥力下降。同时农膜碎片随风飘散,影响农村景观和环境卫生。第二节生活污染1.1.9生活垃圾污染农村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厨余垃圾、塑料垃圾、纸质垃圾等。由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部分垃圾未经处理直接堆放在田间地头,对土壤、水体和大气造成污染。1.1.10生活污水污染农村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悬浮物和微生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会导致水体污染,影响农村生态环境。1.1.11噪音污染农村地区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生活和工业生产。农村经济的发展,噪声污染逐渐加剧,对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第三节乡镇企业污染1.1.12工业废水污染乡镇企业产生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会对周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废水中的有害物质会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1.1.13工业废气污染乡镇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气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这些污染物会对大气环境产生严重危害,影响居民健康。1.1.14工业固废污染乡镇企业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若处理不当,会对土壤、水体和大气造成污染。部分工业固废中含有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长期影响。1.1.15工业噪音污染乡镇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音,会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中,可能导致听力下降、心理疾病等健康问题。第三章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第一节法律法规概述1.1.16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宪法、环境保护法、农业法、土地管理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基本要求。(1)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职责和公民的环保义务。(2)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制度和措施,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3)农业法:农业法规定了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包括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污染防治等内容。(4)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对土地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进行了规定,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5)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对水环境污染防治进行了规定,保障农村水环境质量。(6)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进行了规定,保障农村生态环境。1.1.17法律法规内容(1)环境保护法:要求各级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农村生态环境安全。(2)农业法:规定了农业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如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推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等。(3)土地管理法:要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耕地,提高土地质量,防止土地污染和破坏。(4)水污染防治法:要求加强对农村水环境的管理,防治水污染,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5)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要求加强对农村固体废物的管理和处理,防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第二节政策措施1.1.18政策体系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和部门层面。这些政策涵盖了农村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1)国家层面:国家层面的政策主要包括国家发展规划、环保政策、农业政策等。(2)地方层面:地方层面的政策主要包括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地方环保政策等。(3)部门层面:部门层面的政策主要包括各部门制定的农村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技术指南等。1.1.19政策措施(1)政策引导:通过制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引导农民和企业积极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水平。(2)财政支持: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支持农村环境保护设施建设、技术研发和宣传教育。(3)技术推广:推广农村环境保护技术,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污水治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4)宣传教育: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农村环保氛围。(5)监督管理: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保证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有效实施。(6)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环境保护格局。第四章农村环境保护规划与实施第一节环境保护规划编制1.1.20规划目标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保障农村居民生态环境权益,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如下:(1)优化农村空间布局,实现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2)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减轻农村环境压力。(3)提升农村环境治理能力,保障农村生态环境安全。(4)增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能力,提高环境风险防控水平。1.1.21规划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农村居民生态环境需求。(2)坚持综合治理,统筹考虑农村生态环境问题。(3)坚持可持续发展,保障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4)坚持分区分类,针对不同区域农村生态环境特点制定相应规划。1.1.22规划内容(1)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对农村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详细调查与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原因。(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与指标:明确规划期内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目标与指标。(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针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4)农村环境治理工程:规划期内实施的具体环境治理项目及其实施计划。(5)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与效益分析:估算规划期内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与预期效益。1.1.23规划编制程序(1)组织协调:成立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与协调。(2)现状调查与评价:开展农村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收集相关数据与资料。(3)规划编制:根据现状调查与评价结果,编制农村环境保护规划草案。(4)征求意见:征求相关部门和农村居民的意见,对规划草案进行修改完善。(5)审批与发布:将规划草案提交相关部门审批,经批准后予以发布。第二节规划实施与监管1.1.24组织协调(1)建立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2)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工作合力。(3)定期召开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协调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1.1.25政策引导(1)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产业发展。(2)实施生态补偿政策,激励农村居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3)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项目的支持力度,保障规划实施所需资金。1.1.26监管措施(1)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监管体系,明确监管职责与任务。(2)制定农村环境保护监管制度,规范监管行为。(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及时发觉并解决环境问题。(4)严格执法,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1.1.27宣传教育(1)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2)利用多种渠道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普及环保知识。(3)鼓励农村居民参与环保志愿服务,共同维护农村生态环境。1.1.28评估与调整(1)定期对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实施效果。(2)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调整,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3)及时总结经验,为下一轮农村环境保护规划提供参考。第五章农村环境监测与评估第一节监测体系建立1.1.29监测目标农村环境监测体系旨在全面掌握农村环境质量状况,预警环境污染风险,为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监测目标包括:(1)农村空气质量;(2)农村水体质量;(3)农村土壤质量;(4)农村生态环境质量;(5)农村固体废物处理情况。1.1.30监测内容(1)水质监测: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农业灌溉水等水质监测;(2)空气质量监测:主要包括农村大气污染物浓度、PM2.5、PM10等指标监测;(3)土壤质量监测:主要包括土壤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土壤肥力等指标监测;(4)生态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农村植被、生物多样性、土壤侵蚀、湿地保护等指标监测;(5)固体废物处理监测:主要包括农村垃圾处理、秸秆禁烧、废旧农膜回收等指标监测。1.1.31监测方法(1)采样监测:通过现场采样,获取水、气、土等环境介质样品,送实验室进行检测;(2)自动监测:利用自动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农村环境质量变化;(3)监测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农村环境质量状况;(4)监测预警:根据监测数据,及时发觉环境污染风险,发布预警信息。1.1.32监测体系组织架构(1)建立农村环境监测站:在乡镇设立农村环境监测站,负责组织开展农村环境监测工作;(2)建立监测网络:将农村环境监测站点纳入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实现数据共享;(3)加强监测队伍建设:培训农村环境监测人员,提高监测能力;(4)建立监测制度:制定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制度,明确监测任务、程序、质量保证等要求。第二节环境评估方法1.1.33评估指标体系(1)生态环境指标:包括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土壤侵蚀、湿地保护等;(2)水环境指标:包括水质、水资源利用效率、水生态系统健康等;(3)大气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等;(4)土壤环境指标:包括土壤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土壤肥力等;(5)固体废物处理指标:包括垃圾处理率、秸秆禁烧率、废旧农膜回收率等。1.1.34评估方法(1)综合评估法:将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农村环境质量总体状况;(2)指数法:根据各项指标实际值与标准值之间的差距,计算环境质量指数,评价农村环境质量状况;(3)模型法:利用环境模型,预测农村环境质量变化趋势;(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农村环境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案;(5)比较分析法:对农村环境质量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找出差距及改进方向。1.1.35评估结果应用(1)为决策提供依据:评估结果可作为制定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政策、规划的重要依据;(2)指导农村环境治理:评估结果有助于明确农村环境治理重点领域和方向;(3)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估结果可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4)完善监测体系:评估结果可指导农村环境监测体系优化,提高监测效能。第六章农村环境保护技术与方法第一节农业生产污染防治技术1.1.36化肥污染控制技术(1)合理施用化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科学施用化肥,减少过量施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2)生物有机肥应用发展生物有机肥产业,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鼓励农民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资源制作有机肥。1.1.37农药污染控制技术(1)优化农药使用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农药用量。实施农药减量替代,采用物理、生物等非化学防治方法。(2)农药残留检测与监控建立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定期对农产品进行抽检,保证农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1.1.38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1)农作物秸秆处理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秸秆能源等技术,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2)畜禽粪便处理发展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减少环境污染。推广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如生物质能源、有机肥等。第二节生活污染治理技术1.1.39生活垃圾处理技术(1)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实施垃圾分类制度,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广垃圾焚烧发电、堆肥等技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2)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推广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采用生物处理、物理处理等技术,降低生活污水排放量。1.1.40农村生态环境建设(1)生态农业建设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2)森林植被建设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第三节乡镇企业污染治理技术1.1.41工业废水处理技术(1)废水预处理对工业废水进行预处理,降低污染物浓度。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提高废水处理效果。(2)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推广废水深度处理技术,提高废水回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废水零排放。1.1.42工业废气处理技术(1)废气净化采用脱硫、脱硝、除尘等技术,减少工业废气排放。推广废气净化设备,提高废气处理效率。(2)废气资源化利用发展废气资源化利用技术,如余热回收、废气回收等。降低工业废气排放,减轻环境污染。1.1.43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1)固废分类与处理实施固废分类制度,提高固废处理效率。采用填埋、堆肥、焚烧等技术,实现固废减量化、资源化。(2)固废资源化利用推广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如废塑料、废金属等。降低固废排放,减轻环境压力。第七章农村环境治理工程第一节农业废弃物处理工程1.1.44农业废弃物概述(1)定义与分类(2)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1.1.45农业废弃物处理现状(1)我国农业废弃物处理现状(2)存在的主要问题1.1.46农业废弃物处理工程措施(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a.堆肥化处理b.沼气发酵处理c.生物炭制备d.其他资源化利用技术(2)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a.填埋处理b.焚烧处理c.其他无害化处理技术1.1.47农业废弃物处理工程实施策略(1)政策引导与扶持(2)技术创新与推广(3)社会参与与监督第二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1.1.48生活垃圾概述(1)定义与分类(2)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1.1.49生活垃圾处理现状(1)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现状(2)存在的主要问题1.1.50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措施(1)生活垃圾分类收集(2)生活垃圾转运与处理a.填埋处理b.焚烧处理c.厌氧发酵处理d.其他处理技术1.1.51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实施策略(1)政策法规制定与执行(2)技术创新与推广(3)社会参与与监督第三节乡镇企业污染治理工程1.1.52乡镇企业污染概述(1)定义与分类(2)乡镇企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1.1.53乡镇企业污染治理现状(1)我国乡镇企业污染治理现状(2)存在的主要问题1.1.54乡镇企业污染治理工程措施(1)工业废水处理a.物理处理方法b.化学处理方法c.生物处理方法(2)工业废气处理a.粉尘治理b.废气净化c.废气排放控制(3)工业固体废物处理a.填埋处理b.焚烧处理c.资源化利用1.1.55乡镇企业污染治理工程实施策略(1)政策引导与扶持(2)技术创新与推广(3)监督管理与执法(4)社会参与与宣传通过对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和乡镇企业污染治理工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村环境治理工程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任务,需要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农村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第八章农村环境教育与宣传第一节教育培训1.1.56目标设定农村环境教育培训旨在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具体目标如下:(1)提升农村居民的环境素养;(2)增强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责任感;(3)培养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技能。1.1.57培训内容(1)环境保护基础知识:包括环境、资源、生态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2)环境法律法规:介绍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使农村居民了解自身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权益与义务;(3)环境保护技能:包括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用技能;(4)环境教育案例:分享国内外成功的农村环境保护案例,激发农村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1.1.58培训方式(1)线上线下相结合:利用网络平台和实体培训机构开展培训;(2)阶梯式培训:根据农村居民的知识水平和实际需求,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培训;(3)实地考察:组织农村居民参观环境保护设施,实地了解环境保护工作;(4)互动式教学:通过讨论、问答等方式,提高农村居民参与度。第二节宣传推广1.1.59宣传内容(1)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普及国家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高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2)环境保护知识:传播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引导农村居民形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3)环境保护成果:展示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取得的显著成效,增强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信心;(4)环境保护典型人物和事迹:宣传报道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先进典型,激发农村居民的学习热情。1.1.60宣传途径(1)传统媒体: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2)新媒体:运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拓宽宣传渠道;(3)线下活动:举办环境保护主题讲座、展览、文艺演出等活动,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与度;(4)环保志愿者:组织环保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面对面宣传。1.1.61宣传策略(1)针对性宣传:根据农村居民的需求和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宣传方案;(2)创意宣传:运用创新思维,设计富有创意的宣传内容和形式;(3)联动宣传:与相关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形成宣传合力;(4)持续宣传:保持宣传工作的连贯性,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第九章农村环境保护与社会参与第一节社会力量参与1.1.62社会力量参与的重要性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众多领域和环节。社会力量的参与对于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力量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它们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在农村环境保护中发挥积极作用。1.1.63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1)企业参与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应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农村环境保护。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参与:(1)投资农村环保项目,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2)提供环保技术支持,帮助农村地区解决环保问题。(3)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2)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具有专业性和灵活性,可以在农村环境保护中发挥以下作用:(1)开展环保项目,如生态修复、绿化造林等。(2)提供环保咨询服务,帮助农村地区制定环保规划。(3)组织志愿者参与农村环保活动,如清洁家园、植树造林等。(3)志愿者参与志愿者是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他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参与:(1)参与农村环保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2)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如捡拾垃圾、清理河道等。(3)协助部门开展农村环保工作,如监督企业污染治理等。第二节与社会合作1.1.64与社会合作的必要性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需要与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与社会合作有利于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1.1.65与社会合作的方式(1)政策引导与支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儿糖原贮积病Ⅵ型的临床护理
-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I》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铜仁学院《智慧工地》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深圳技术大学《射频识别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2025年高三第二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 江苏省宜兴市周铁学区重点名校2025年招生考试(三)物理试题模拟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河东区、高新区三区市级名校2025年初三仿真(一)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 泰宁县2025届四下数学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专题》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泰州市三中学教育联盟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 学校财务人员聘任合同书
- 《健康服务与管理导论》期末复习笔记
- 高尔夫球场浇灌施工方案
- 出纳员工考核试题及答案
- 河南省郑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第一次质量预测地理试题2
- 项目启动会模板
- 2025-2030年可穿戴式睡眠监测仪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圆明园的介绍》课件
- (2025)入团考试题库及答案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介绍-原理-结构-应用
- 车厢定做合同范文大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