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南省漯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河南省漯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河南省漯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河南省漯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河南省漯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河南省漯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传统节日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世代相继的文化基因,还联结着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信仰。节日代代相传,经过时代洪流的不断淘洗,已经沉淀为民族或地方的最为重视的文化传统,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模式和思维方式,甚至是一个民族的象征符号,具有凝聚人心的重要价值。伴随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与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传承和发扬,民众的文化自觉性也随之增强,开始重新审视并传承文化记忆。但文化记忆的传承并非传统在当下社会的完美复现,而是通过“复刻过去”来“建构当下”。首先,可以借助数字媒介等手段延续和重构节日记忆。媒介是塑造记忆的工具,具有表达、记录并且传播文化记忆的作用。在人类社会早期,文化记忆主要通过仪式传承,这种集体性的庆典活动构成了人们对历史和传统的独特体验。在文字诞生后,文化记忆的主要载体从仪式逐步转为文字和文本。而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网络媒介成为文化记忆的关键工具,网络空间为文化主体提供了新的社会记忆渠道,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文字,还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分享各自关于传统节日的记忆。其次,注重打造节日文化品牌,推动传统节日现代转型。传统节日原本承载着家庭团聚、人伦教化的重要功能,然而,现代社会中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为传统节日的传承带来一定困难,个体的生活、行动、思想、性格、趣味等迫切需要寻求新的聚合与认同,这就提醒我们,应把节日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公共文化来建设和传播。其中,空间化和场景化是唤起文化记忆的重要手段。空间是记忆之场,能够塑造文化记忆,避免遗忘,并重新唤醒人们对过去的记忆。在城市的公共场所,比如文化中心、购物商场等举办节日主题的庆祝活动,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参与和感受节日的机会,使人们在更加广泛的社交环境中共同分享欢乐。最后,要注重对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精髓的保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元素的提取。传统节日活动的本质和意义不在于活动本身,而在作为民众可实践的文化手段和文化方式,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节日的传承和创新过程中,要了解民众的需求和时代的特点及社会发展的趋势,着力搭建传统文化记忆与现代受众的有机联系,有效融合新技术、新媒介、青年文化、流行时尚等,最大限度实现“热回忆”式的“古今对话”,并适应不断增长的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需求,淬炼其中更加贴合现代审美理念与社会价值取向的精神内核,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内容、形式到精神品格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更具时代色彩和中国风的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增强现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作为唯一存续至今的文明古国,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的节日记忆是丰富且深厚的,延续着千百年的文化血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节选自徐赣丽《传统节日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材料二: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现在只要打开古代《岁时广记》一类的文献看看,你就会感到惊异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节日?是古人闲着无事干,或者他们物力、精力过剩,所以要来弄弄这种“四时八节”吗?不是的。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在过去节日及其活动中,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如端午的雄黄酒、六月六的晒衣物及年终的掸尘等),有些却只是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的(如新年的家人团聚、亲友来往以及追傩、钉桃符等)。后者往往带着幻想和迷信的色彩。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付实际事物的能力还很有限,认识事物的知识又比较低下。因此,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借助于巫术及宗教信仰、仪式。这就必然要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的因素。它标志着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但是,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例如本来是一种禳灾法术的放纸鸢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大人或儿童的文娱活动。又如本来是江滨人民驱除瘟神等的宗教行事——送瘟船,后来却被联系到楚国忠臣的沉江故事,使它具有历史的和伦理的意义。这种事实,不仅说明了民间文化的进步性,也增强了文化进化理论的可靠性。总之,民间节日,在过去,尽着各种社会的功能,是民族文化的综合应用。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今天不能简单地以旧文化、旧生活模式一笔抹杀它。(节选自钟敬文《节日与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它们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世代相继的文化基因,还联结着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信仰。B.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记忆的传承方式也在变化并走向多元,由最开始的主要借助仪式,慢慢发展到借助文字文本,到现代的网络媒介。C.传统节日活动的本质和意义,在于作为民众可实践的文化手段和文化方式,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D.传统节日文化具有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能够不断地合理发展,拥有较高的社会意义,体现出民间文化的进步性。2.下列对材料内容及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除了讲传统节日的历史特征,也非常注重传统节日的与时俱进与现代化发展。B.材料二用形象化的举例,证明了民间文化具有进步性,从而说明文化进化论是正确的。C.材料一围绕传统节日的传承来讲,着重对其如何重新审视并进行当下建构做了分层解析。D.材料二提及到《岁时广记》,虽然没有引述具体详备的内容,但也有效证明了自己的观点。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以空间化和场景化唤起文化记忆”的一项是()

A.中秋节,某市小区举办中秋诗会和夜间赏月活动。B.端午节,某市在河畔举办赛龙舟活动。C.春节,小明在自己家庭群里领取妈妈发的大红包。D.元宵节,各大商场纷纷开展解灯谜、送汤圆活动。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5.新时代,我们要如何传承传统节日?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设若有一位园神,他一定早已注意到了,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恓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嘛要写作?让我看看,它们迄今都是怎样编织在一起的吧。你说,你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活下去试试?是的,至少这是很关键的因素。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我说过,这一来我轻松多了,自由多了。为什么要写作呢?作家是两个被人看重的字,这谁都知道。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开始的时候就是这样想,这不用保密,这些已经不用保密了。我带着本子和笔,到园中找一个最不为人打扰的角落,偷偷地写。那个爱唱歌的小伙子在不远的地方一直唱。要是有人走过来,我就把本子合上把笔叼在嘴里。我怕写不成反落得尴尬。我很要面子。可是你写成了,而且发表了。人家说我写的还不坏,他们甚至说:真没想到你写得这么好。我心说你们没想到的事还多着呢。我确实有整整一宿高兴得没合眼。我很想让那个唱歌的小伙子知道,因为他的歌也毕竟是唱得不错。我告诉我的长跑家朋友的时候,那个中年女工程师正优雅地在园中穿行;长跑家很激动,他说好吧,我玩命跑,你玩命写。这一来你中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让你写成小说。是中了魔了,我走到哪儿想到哪儿,在人山人海里只寻找小说,要是有一种小说试剂就好了,见人就滴两滴看他是不是一篇小说,要是有一种小说显影液就好了,把它泼满全世界看看都是哪儿有小说,中了魔了,那时我完全是为了写作活着。结果你又发表了几篇,并且出了一点小名,可这时你越来越感到恐慌。我忽然觉得自己活得像个人质,刚刚有点像个人了却又过了头,像个人质,被一个什么阴谋抓了来当人质,不定哪天被处决,不定哪天就完蛋。你担心要不了多久你就会文思枯竭,那样你就又完了。凭什么我总能写出小说来呢?凭什么那些适合作小说的生活素材就总能送到一个截瘫者跟前来呢?人家满世界跑都有枯竭的危险,而我坐在这园子里凭什么可以一篇接一篇地写呢?你又想到死了。我想见好就收吧。当一名人质实在是太累了太紧张了,太朝不保夕了。我为写作而活下来,要是写作到底不是我应该干的事,我想我再活下去是不是太冒傻气了?你这么想着你却还在绞尽脑汁地想写。我好歹又拧出点水来,从一条快要晒干的毛巾上。恐慌日甚一日,随时可能完蛋的感觉比完蛋本身可怕多了,所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我想人不如死了好,不如不出生的好,不如压根儿没有这个世界的好。可你并没有去死。我又想到那是一件不必着急的事。可是不必着急的事并不证明是一件必要拖延的事呀?你总是决定活下来,这说明什么?是的,我还是想活。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人想活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可我不怕死,有时候我真的不怕死。有时候,-----说对了。不怕死和想去死是两回事,有时候不怕死的人是有的,一生下来就不怕死的人是没有的。我有时候倒是怕活。可是怕活不等于不想活呀?可我为什么还想活呢?因为你还想得到点什么、你觉得你还是可以得到点什么的,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之类,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这不对吗?我不该得到点什么吗?没说不该。可我为什么活得恐慌,就像个人质?后来你明白了,你明白你错了,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你明白了这一点是在一个挺滑稽的时刻。那天你又说你不如死了好,你的一个朋友劝你:你不能死,你还得写呢,还有好多好作品等着你去写呢。这时候你忽然明白了,你说: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或者说只是因为你还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写作。是的,这样说过之后我竟然不那么恐慌了。就像你看穿了死之后所得的那份轻松?一个人质报复一场阴谋的最有效的办法是把自己杀死。我看出我得先把我杀死在市场上,那样我就不用参加抢购题材的风潮了。你还写吗?还写。你真的不得不写吗?人都忍不住要为生存找一些牢靠的理由。你不担心你会枯竭了?我不知道,不过我想,活着的问题在死前是完不了的。这下好了,您不再恐慌了不再是个人质了,您自由了。算了吧你,我怎么可能自由呢?别忘了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所以您得知道,消灭恐慌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可是我还知道,消灭人性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消灭欲望。那么,是消灭欲望同时也消灭恐慌呢?还是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生?我在这园子里坐着,我听见园神告诉我,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我在这园子里坐着,园神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园神”作为史铁生的假想,会看到史铁生在园子里的心境变化,看到他有时候是快乐的,有时候是苦闷的,但这本质上是作者内心的真实独白。B.在作者关于“为什么写作”的思考中,可以了解到史铁生内心中曾经的秘密,他想被看到,想要拥有光彩,想要看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C.从写作到生命,从想死到活着,在这样的思考和追问中,史铁生的内心更坦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个过程里,他看到了“欲望”对人的重要性。D.在文本中,史铁生实现了与地坛的真实对话,他不断地审视着自己的人生观念、生命观念,他的思考过程也给读者带来了许多宝贵的启示。7.文本中多次出现“人质”,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质”就是史铁生活着的真实感受,感觉自己被命运裹挟,失去了自主性。B.在写作中作为“人质”是说自己会被观众的喜好、流行的题材影响,从而不再是自己。C.人的本质是“欲望”,人可以消灭“欲望”,消除恐慌,不会恐慌就不再是“人质”。D.因为每一个演员在表演的时候都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限制,所以每个演员都是“人质”。8.如何理解文本最后一段划线句子中的“罪孽”和“福祉”?9.文章行文采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交织的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节选自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材料二: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唯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10.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天下A大乱B雄豪C并起D而袁绍E虎视F四州G强盛H莫敌。11.下列选项中,对材料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意思是劝说,与“劝学”中的“劝”意思不同。B.而,表示承接,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中的“而”用法不同。C.所以,表示原因,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用法相同。D.走,意思是逃跑,与“双兔傍地走”中的“走”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一开始并没有特别大的志向,自认为并没有很大的名望,只想做一个郡守,后来从军,想要为国讨贼建功,希望死后能够封侯做征西将军。B.袁术、袁绍、刘表虽各有凭恃,最终都被曹操剿灭。曹操成为汉王朝的宰相,位极人臣,这已远远超出他最初的人生理想。C.曹操兵强势大,又不信天命,为了不让他人猜忌,他用齐桓晋文、乐毅、蒙恬的例子,表明自己没有不臣之心,不会代汉自立而称帝。D.《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积极正面,认为他能够运筹帷幄,又有法家之术,还具备用兵的计谋,知人善任,有格局,有机谋,有胸怀,最终完成大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2)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14.请结合材料一内容,简述曹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体现在哪里。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①[宋]辛弃疾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②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③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注:①此词约作于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那年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秋天被罢官。②直饶:即使。③东山:指东晋大臣谢安,曾隐居东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起笔写自己老来理解了陶渊明,梦中仿佛看见他,语气叙述平静,而益发显得深沉。B.“觉来”三句,直接抒写作者内心感受,心头之恨是如此沉重,竟然酒也不饮,歌也不唱。C.词人认为陶渊明辞官后虽夏卧北窗,秋醉东篱,却并非一味醉心飘逸静穆,而是别有深意。D.下片词人运用多个典故,既说明他同陶渊明是千古知音,又否定了谢安出山为官的做法。16.词中作者的感情深沉而丰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阅读古诗词让我们认识了很多有魅力的诗人。我们从《短歌行》(1)“______,______”中了解到了感慨时光流逝、慨叹人生短暂的曹孟德,他老当益壮,积极追求自己的抱负;从《梦游天姥吟留别》(2)“______,______”中看到了不卑不亢的诗仙英姿,他蔑视权贵,向往自由;从《声声慢》(3)“______,______”中看到了梧桐黄昏、卧听风雨的易安居士,她的委婉清愁更不是一个“美”字可以了得。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据央视新闻消息,北京时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并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①围绕这次成功申遗为中心,②网友也表达了不同的感受,③有网友发文表达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溢美之情;④也有部分网友提出疑问,⑤春节申遗的意义是什么?之后,春节英文表达“Springfestival”之后能否真译为“Chunjie”?材料二:春节是熟悉和认知中国人最直接的文化窗口,是最具中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