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原始社会目录页
CONTENTSPAGE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第三节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变革第四节夏商西周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五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国纷争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一节原始社会过渡页
TRANSITIONPAGE我国的远古人类1965年,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出土了两枚元谋猿人的牙齿化石。此后,还出土了石器、两块黑色的骨头及大量炭屑等,这表明元谋猿人已经能够制造工具并使用火。中国是世界上早期人类遗址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已知的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群是元谋猿人,也称为“元谋直立人”,他们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我国的远古人类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北京猿人。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前至23万年前。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他们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并且会使用天然火。通常几十个人在一起生活,将石块打造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下来做成木棒,为了生存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斗争。他们共同劳动,共同分享获得的劳动果实。我国的远古人类距今约1万8000年前,有一群人生活在现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附近,我们称之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是晚期智人,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初期、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不仅会打制石器,而且掌握高超的钻孔技术,还会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有爱美的观念。他们懂得人工取火。彼此间没有贫富贵贱之分,共同参与劳动和分配。河姆渡文化1973年,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发现的河姆渡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文化,距今约有7000年左右,考古学上属于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反映了距今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地区氏族的生活状况。人们居住在大小各异的村落中,主要以稻作农业为生,也进行畜牧、采集和渔猎活动。耕作、收割、加工三大类农具都已基本具备,用石、骨、蚌、木制作的农具数量超过渔猎工具,成为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河姆渡文化在农具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大量使用耒(用坚韧的树枝制成的一种二分叉形的翻土工具);在建筑方面,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在骨器制作上,有精心磨制而成的耜(原始翻土农具“耒耜”的下端,形状类似铁锹)、鱼镖、镞(箭头)、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人们甚至在骨器上雕刻花纹及图案;在生活用器方面,以陶器为主,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并有少量木器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产。河姆渡文化河姆渡猪纹黑陶钵印有稻穗的陶器阅读材料石器时代包括两个时期,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一个漫长的人类童年时代。这时候,人类只能用锤、打、砸、击等办法制作一些简单的石器,依靠这些工具根本不可能对付肉食猛兽。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取代了打制石器,耕作、收割、加工三大类农具都已基本具备,陶器生产是新石器时代最具特色的手工业。氏族公社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基本单位。氏族公社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新石器时代达到鼎盛,历经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后来为国家所代替。石器时代及氏族公社时期仰韶文化1921年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仰韶文化亦属于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文化,距今约有6000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彩陶文化,以手制精致的彩绘陶器和磨制石器为主要文化特点。属仰韶文化的著名遗址有陕西省西安市的半坡村遗址及临潼区的姜寨遗址。仰韶文化制陶业发达,这时的人们掌握了高超的制陶工艺。陶器的主要原料是粘土,有的也掺杂少量砂粒。这时的陶器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但总的趋势是泥质红陶和彩绘陶器逐渐减少,灰陶、黑陶的比重越来越大,最终发展为以黑陶为主的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人面鱼纹盆)姜寨遗址
彩陶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其遗址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地区,在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也有类似遗址的发现。龙山文化以薄、硬、光、黑的陶器为文化特征,因此,曾被称为“黑陶文化”。大汶口文化因于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发现而得名。大汶口文化早期的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灰陶和黑陶的数量较少。中期,夹砂红陶的数量最多,次为泥质黑陶和灰陶,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的数量最少。晚期,灰陶最多,次为黑陶和白陶。黑陶和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业中出现的两个新品种。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距今约6500年或稍晚,男子不再以狩猎、捕鱼为主,而是代替妇女从事农业和饲养业,妇女在生产上退居次要地位。父系氏族社会逐渐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我国原始社会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典型文化代表是位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位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中国东南地区太湖流域、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类型。良渚文化的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该文化遗址最大的特色是出土的玉器。在良渚文化玉器中,玉琮的地位最为突出。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周礼》中记载其为祭地之器,又因其造型契合中国古代“天圆地方”之说,被列为中国传统的玉礼器“六瑞”之一。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传说中的华夏先祖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神农氏,长于姜水,以姜为姓。相传炎帝曾亲尝百草,教民用药治病;发明农具,教民耕种;甚至还教会部落民众制造陶器和炊具。传说中的华夏先祖黄帝是古华夏部姫姓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黄帝居轩辕之丘,因此,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黄帝在位期间,统一了华夏部落,征服了东夷及九黎族,并大力发展生产。他的妻子及臣属则发明了栽桑、养蚕、纺织、舟车、音律及创立医学等。传说中的华夏先祖尧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号陶唐氏,故称“唐尧”。尧为人简朴,吃粗粮、喝野菜汤,对族人团结友爱。族人对其均恭敬有加。尧帝年老后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并禅位于他。史称“禅让”。传说中的华夏先祖舜亦称“大舜”。号有虞氏,名重华,故称为“虞舜”,后禅位于禹。禹后世称“大禹”,是黄帝的玄孙。大禹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圣王,他曾为了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世人所敬仰。阅读材料炎帝妻子在书中有记载的只有听訞。她是赤水(桑水氏)的女儿,生有一子二女,子为炎居,女为女娃(精卫)和瑶姬。黄帝有四妃,分别是嫘祖、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嫘祖是西陵氏之女,是黄帝的元妃,生有玄嚣、昌意二子,发明了养蚕,即“嫘祖始蚕”。方雷氏发明了梳子。彤鱼氏负责部落的饮食住行,发明了烹饪技术。嫫母面貌丑陋,但是德行高尚,是黄帝的贤内助,她发明了镜子。炎帝与黄帝的妻子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过渡页
TRANSITIONPAGE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相传定都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告成镇)。此后,禹的儿子启登上王位,使“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从此,我国由原始社会步入奴隶社会。夏朝的建立与衰亡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夏朝的建立与衰亡夏朝的军队已经有了严格的纪律,不过军队数量不多,且没有常备军。夏王之下有“百吏”,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奴隶制法典《禹刑》,并建造监狱“夏台”(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南)用来关押罪犯。夏朝统治区域西起今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沿黄河东至今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夏王以父系家长制身份君临天下,以“君权神授”来愚弄百姓。夏朝的建立与衰亡夏朝最后一个王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灭亡。夏朝历14代17君,统治长达471年。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兴兵伐夏,在鸣条大败夏桀,夏朝灭亡。商朝由汤在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以“商”为国号,定都亳。商朝在殷建都达270余年,商朝又被称为“殷”或“殷商”。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商朝在中央设相,参与商王决策,是最高政务官。另设有专为王室服务的内廷事务官。商朝建立之初,定都于黄河中游地区,水患较多。盘庚迁都到殷,出现了“武丁中兴”的局面。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商朝的兴衰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周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建立周朝,定都丰、镐(h3o)二京(分别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南、西北),史称“西周”。西周的兴衰“三监之乱”及“成康之治”。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西周后期,奴隶主贵族统治日益腐朽。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去世,西周最后一任君主周幽王继位。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攻打周幽王,于骊山下将其杀死,西周灭亡。西周的兴衰阅读材料有美人名褒姒,艳若桃李,却冷若冰霜。周幽王虽对其十分宠爱,但褒姒自入宫以来,从未笑过。因此,周幽王悬赏求计,只要谁的策略能够博得褒姒一笑,将赏金千两。有佞臣名虢石父,提议用烽火台一试。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从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遍设烽火台。一旦有犬戎侵扰,可点燃烽火报信,诸侯见之,立即勤王救驾。烽火戏诸侯阅读材料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佞臣的建议,点燃了骊山烽火台,顿时,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纷纷领兵前来,然而到场的诸侯只见周幽王与褒姒以烽火取乐,始知被戏弄,怀怨而回。褒姒见之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赏虢石父千金。为此,周幽王数次戏弄诸侯以乐褒姒。然而,等到犬戎真正进攻的时候,待周幽王命令点燃烽火后,却再不见诸侯领兵前来勤王。周幽王仓皇出逃,最终被追兵所杀。烽火戏诸侯第三节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过渡页
TRANSITIONPAGE农业生产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农作物的种类不断增多。到西周时期,主要的农作物有黍、稷,此外还有稻、粱、麦、菽和各类蔬菜、瓜果等,同时还种植了桑、麻等作物。“五谷”在此时已广泛种植。农业生产作为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有了很大发展。农作物品种增加,农业生产技术及农具均有较大改进,作物的产量增加,农田水利有了较大发展。农作物品种农业生产主要农具为木器和石器,还有骨铲、蚌镰等骨器和蚌器,以及少量青铜刀。在考古发掘中,还有少量铜铲、铜镈、铜镐、铜锄出土。农业生产工具从左到右依次是石斧、石镰、蚌镰农业生产夏商时期普遍采用奴隶劳动密集型的集体耕作方式。西周时期,盛行耦耕,二人为一组,合力而耕,既省力又快捷,是耕作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注意选育良种、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灌田和排水等。到西周时期,人们不仅能进行深耕、熟耘(锄草),而且还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荼蓼朽止,黍稷茂止”,就是将田间杂草沤作绿肥。耕作方式和技术农业生产一般田地多修有排灌系统。井田制的沟洫(田间水道,沟渠)系统,发展了田间排水和引水的技术,有利于农田灌溉和提高抗水旱灾害的能力。生产工具及耕作技术的改进使作物产量增加,粮食除食用外,还可用于酿酒等。农田水利畜牧业畜牧业由狩猎发展而来,成为肉食品的主要来源,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在夏朝,畜牧业已经有一定发展。商朝的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饲养的家畜很多,包括六畜(牛、羊、马、猪、犬、鸡),不仅可以食用,还可用于拉车和祭祀。此外,商朝人还饲养象,并掌握了猪的阉割技术。夏朝时马的饲养就得到很大重视,到西周时期,已设有专职官员管理马政,还发明了马的去势(除去生殖系统)技术。夏、商、西周时期,不仅有奴隶专门从事畜牧工作,还有一些专门从事畜牧业的氏族部落,并且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兽医。手工业青铜铸造业西周青铜器的种类和数量更多。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除礼器以外,还有兵器与生产工具等。西周青铜器中有大量的手工工具、生活用具、车马器等。这些青铜器,器形多样,造型美观,纹饰精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不管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空前绝后的。因此,夏商周也被后世称为“青铜时代”。手工业玉器加工业中国最早的玉器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文化遗址中,距今约7000年。夏朝的玉器制造业已经有所发展,所制玉戈、玉琮、玉版等,技艺水平都很高。殷商时期,玉器种类更多,有璜(半璧形的玉)、玦(半环形有缺口的玉)、环、璧(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等,还有各种玉雕的动物,造型生动,精雕细琢。除此之外,玉器数量也很多,仅殷墟妇好墓就出土玉器750多件。手工业纺织业商朝有麻纺织和丝织业,并且丝织品上有平纹和花纹。西周的丝织品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还出现了刺绣,针脚匀称,技术成熟。手工业制陶业器型有觚(酒器,喇叭形口,细腰,高圈足)、爵(酒器,三足)、角(酒器,形似爵但无柱,有盖,用来温酒和盛酒)、斝(酒器,圆口,三足)、盆、鬲(古代炊器,类似鼎状)、瓮等。商代除了制作泥质陶器外,还制作白陶。白陶是指用高岭土制成,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瓷器,其质地坚硬,色泽皎洁,刻镂精美。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原始瓷器,同样以高岭土制成,表面涂青釉,质地坚硬,吸水性很弱。原始瓷器的发明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城市和商业的初步发展至西周时期,武王开辟了“城”与“郭”作为居住区。上层统治者的居住区已与普通市民居住区分开,皇城坐落在整个城市的西南部位置,称为“小城”;其他居住区与经济活动区则集中在城市的东部区域,称为“大郭”或者“东郭”。“小城”与“大郭”之间还有围墙或沟壕分开,以保证上层集团居住区的安全。这个阶段的中国古代都城“坐西朝东”,即以东门为正门,并加以华丽的装饰,称之为“阙”。1、城市的初步发展城市和商业的初步发展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商业就已经产生。到商朝,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驾着牛车和乘船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贾,主要使用贝币作为货币。到商代后期,都邑里出现了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吕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为业,又曾在孟津做过餐饮生意。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即工匠和商贾都是官家(贵族)的奴仆,他们主要为满足贵族的政治或生活需要而从事工商活动,此时的商业由国家垄断。2、商业的初步发展阅读材料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制作方法有范铸法和失蜡法,范铸法较早,应用得最普遍。范铸法是指在制作青铜器时,先用细泥制成器范,再以木炭为燃料,用陶制的坩埚冶炼铜、锡矿石,再将铜、锡溶液注入范中,就铸成了青铜器。由于一套陶范只能铸造一件青铜器,所以用这种制作方法不可能出现两件一模一样的青铜器。青铜铸造社会生活这一时期的服饰以交领、右衽、系带为最基本的典型特征。上衣下裳是最基本的式样,或襦(短衣,短袖)裤深衣下裳配套,后者裳穿于襦裤深衣之外。裤为不加连裆的套裤,两只裤脚管套在胫上,也称胫衣,穿这种服装款式行动不便,尤其不能适应战争、骑射。后来,人们将服饰制度与统治者的需求紧密结合,逐渐制定出与社会等级制度相应的服饰制度。中国的冠服制度,初步确立于夏商,完善于周。衣社会生活夏商西周时期一般的熟食办法是煮粥和蒸饭。商周时期用来蒸饭的器具称为鬲和甑。普通人常用的食具依然是陶器,但是贵族阶层的食具则主要是青铜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佐料。由于食材的增加和炊具的改进,烹调技术有了很大进步。文献记载有“周代八珍”的菜品。商周时代的贵族食案上,还有餐叉。夏朝时已有成熟的酿酒技术。殷人饮酒成风。食阅读材料酿酒是利用微生物发酵的原理生产含一定浓度酒精饮料的过程。据考古出土的距今5000多年的酿酒器具表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夏禹时代就已存在酿酒这一行业,而酒曲酿酒是中国酿酒的精华。《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均认为酿酒由夏禹时代的仪狄开创。《战国策》中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另一说法是,酿酒由杜康开创。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中国古代的酿酒技术社会生活夏商西周时期的住宅,室内已有席、俎、禁和扆等家具。席是床榻之始,坐卧用品。俎,桌案之始,祭祀用具。禁,箱柜之始,礼器用品。扆,屏风之始,在周朝,是天子专用器具。住社会生活在出行方面,《左传》记载,夏代有专司车辆制造和车服事务的“车正”,名奚仲,大禹曾开九道。交通运输工具有车、船、橇。商朝人善于经商,对交通也就更加重视。《易经》记载,商人以牛马驾车来运载货物。商朝时已有大道通向四方。周在商的基础上,修有通向边疆的主干道,并设有不少与道路交通有关的官员。行第四节过渡页
TRANSITIONPAGE夏、商、西周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医学夏商前期虽然出现了药酒及汤液,但仍处于巫医不分的原始阶段。到商代中期,医药有了初步发展。甲骨文中关于疾病的记载有500多条,涉及10多个部位的疾病,包括眼、耳、口腔、肠胃等各种分科,甚至在商代遗址中还出土了石砭镰等医疗用具。周代医药知识的进步体现在巫医分离上,医生可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还建立了一套系统的考核制度,并开始重视病历记录和报告。《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记载中最早涉及药物的书籍。阅读材料神农氏,即炎帝,是三皇之一。传说他曾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五谷农业,因此,被称为神农。太古时候没有药,人们有时吃了有毒的东西就会中毒。神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决定尝百草、定药性。与“神农尝百草”有关的传说很多,“花蕊鸟”的传说即是其一。有一天,神农的女儿花蕊公主病了,茶饭不思,腹胀如鼓。于是,神农抓了一些草根、树皮等物品共十二味,让女儿吃下后,自己就忙活地里的庄稼去了。神农尝百草阅读材料花蕊公主吃了那药,生下一只透明小鸟。家人都误以为是妖怪,于是,小鸟就飞去地里找神农。神农本在树下打瞌睡,听到一只鸟在叫:“叽叽,外公!叽叽,外公!”神农将其赶走,过了会儿,鸟儿又过来鸣叫。一而再,再而三。神农觉得不对劲,于是,他伸出胳膊说:“你要是我外甥,就落在我的手腕上。”鸟儿真的飞了下来,神农遂为其取名为花蕊鸟。从此,神农带着鸟儿遍尝百草,观察药物在鸟儿身体里的变化及特性,之后再亲身尝试。相传,神农因此确定了人体的十二经络并著《本草经》。神农尝百草生物地理学甲骨文中就有很多动植物名称,《周易》一书首次提到了“地理”这个词。周初,为了选址营建东都,官府曾经绘制了洛邑一带的地图。周人还注重环境保护,所谓“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渔网),以成鱼鳖之长;不麛(幼鹿,泛指幼兽)不卵,以成鸟兽之长”。《竹书纪年》中记载了约公元前1590年夏代发生的“泰山震”,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录。周人已使用“阳燧”,即聚焦阳光取火,这是人类最早利用太阳能的一种方法。夏代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夏朝设有历法官。《夏小正》是综合夏代至春秋时期历法知识的重要文献。它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月的气象、天象、物候及其所对应的农事和政事,并记载了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之外月份的星象。殷商时期的历法已相当完善,其日历以三百六十六天为一个周期,分大小月,用年终置闰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西周时期,设太史掌管天文历法的观测与制订。历法成就历法、天文和数学成就殷商时期已有早期的天文学。甲骨文中已有鸟星、火星等测定春分和夏至两季节的星名,并有日食、月食、风、雨、云、雷等记录。商代甲骨文中就有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古书记载的最早日食发生在夏朝,而西周有第一次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天文成就历法、天文和数学成就数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上古结绳而治”,说明在远古时期,就已出现结绳记事,后为“八卦”和“书契”等取代。之后,则有了规矩。规矩即规和矩,是中国传统的几何工具。西周时期,商高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的特例。十进制记数法首创于中国。我国自有文字记载开始,就已遵循十进制记数。十进制记数法是古代世界中最先进的记数法,对世界科学和文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商代甲骨文显示,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这说明人们已经能进行初步的计算。数学成就历法、天文和数学成就材料阅读商高,西周数学家。约公元前1000年发现勾股定理特例,也称商高定理。此定理的发现早于西方国家五六百年。商高曾言用矩之道:“平矩以正绳,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深,卧矩以知远,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甲骨文和金文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是指殷墟甲骨文,又称“殷墟文字”。甲骨文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已整理出4000多个单字,已能认出1000多个。甲骨文为研究我国商朝历史和古文字留下了丰富的资料。甲骨文甲骨文和金文还有一种较甲骨文更粗犷、浑厚、壮观的文字,就是金文,又称钟鼎文,是指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主要用于祀典、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如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铭文共32行,497字,是目前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金文既有文字与书法艺术的重要价值,又是研究商周历史的宝贵资料。金文《周易》《周易》,简称《易》,亦称《易经》,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周易》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玄学、道教奉之为“三玄”之一。中国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无法得到解释,因而人们将其原因归于神灵。当人们遭到天灾人祸,希望能通过预知来趋利避害,于是,占筮术在实践中逐渐抽象化、系统化,最终形成《周易》。《周易》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历史、军事、科学文化、宇宙形态、社会等,蕴含一定的哲理,其传文部分则是哲学著作。同时,《周易》也含有若干迷信、唯心的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后世各种招摇撞骗之术的理论来源。周礼和周礼文化周礼,即周代礼制。“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其目的是扩大周文化影响,加强宗族联系,维护等级制度。周代礼制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主要用于划分等级并规范人的行为,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主要是运用音乐缓和等级制度带来的社会矛盾。记录周代礼制最为详备的一部著作是《周礼》。《周礼》中记载的典章制度和社会风情,以及记载在其他文献典籍中的周代礼俗风情,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周礼文化。周礼在继承夏商文化的精华、融合华夏族以外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敬天保民”思想,认为“德”体现上天意志,“敬德”即“敬天”。这一周朝统治阶级治国方针贯穿了周礼文化的始终。同时,周礼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分封制和宗法制等政治制度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景观及地域差异。阅读材料旧时书香人家的大门上,往往都会写着“诗礼传家”四字,以标榜门风。这四字源于孔子教子。一次,孔子独自立于庭院中,见子孔鲤走过,遂喊而问之。孔子问:“可有学过《诗经》?”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对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你不学习《诗经》,就不能说出有文采的话。于是,孔鲤就回去认真地学习《诗经》。不久,孔鲤从院子经过时又被孔子叫住了。孔子问:“可曾学《礼记》?”孔鲤说:“还没有。”孔子又教育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不学《礼记》,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于是,孔鲤又开始学礼。孔子把学诗学礼当作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也当作教育孩子的标尺。“诗礼传家”也因此成为孔子为后代留下的一条“家训”。诗礼传家第五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国纷争过渡页
TRANSITIONPAGE春秋时期诸国争霸东周的前半期,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争相称霸,史称“春秋时期”;东周的后半期,王室名存实亡,诸侯之间连年发生兼并战争,史称“战国时期”。平王东迁后只能依靠诸侯的力量。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渐丧失。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推行改革。春秋时期诸国争霸齐桓公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除齐桓公外,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还有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他们合称“春秋五霸”。这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新旧交替,诸侯竟敢问“鼎”之轻重,这预示着奴隶制已到尽头。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三家分晋公元前453年,韩、赵、魏联合灭掉智伯,分别建立了韩、赵、魏三个政权。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承认了他们的地位,史称“三家分晋”。,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封田和为齐侯,承认田氏作为齐侯的合法地位。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田氏彻底取得齐国的政权。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后人以此命名这段时期为“战国”。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七国混战魏国独霸中原、魏齐争雄、秦齐互帝和秦国独霸四个时期。主要的兼并战争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阏与之战、长平之战等。魏文侯当政期间,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进入魏国独霸中原时期。魏武侯逝世后,魏国国力开始衰退。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七国混战桂陵之战后,魏国一蹶不振,齐国崛起。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图强,国力日强。公元前288年,秦昭王与齐湣王分别称西帝和东帝,以示两大强国地位。秦国在大败齐楚之后,猛攻赵国。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独自抗衡秦国,秦开始进行统一战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阅读材料秦赵战争后期,赵国中秦国反间计,撤廉颇而换赵括。赵括此人,纸上谈兵,其母曾言“括不可使将”。但是,赵王已经下定决心任用赵括。公元前260年,赵括统率一部援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为主将。他到任后,虽然是根据实际情况更换部队将领,改变军中制度,但之后,他又改动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攻击秦军。秦军听闻赵括已取代廉颇担任主将,暗地里调任白起代替王龁为上将军。最终在长平之战中,白起率军大败赵军,并坑杀赵军四十余万。长平之战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中华大地上除了中原华夏族外,在北方、东北有肃慎、东胡、匈奴等草原游牧民族;在西部有月氏、乌孙、义渠、羌等;在西南有巴、蜀、夜郎等民族;南方有百越族。春秋时期,秦统一了分布在关陇地区的诸戎,另有晋南地区的诸戎为晋所灭;楚统一了长江流域的苗蛮,征服一部分诸戎,自称蛮夷大邦;还有吴、越相继统一江浙。大国内部的各民族逐渐融为一体。战国时期,秦又征服居于湟水一带的羌戎,招降林胡。到战国末年,许多内迁民族的名称消失,自此与华夏族融为一体。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争霸及兼并战争迫使各诸侯国进行变法,以求富国强兵、成就霸业。各国的变法促进了旧制度的瓦解、新制度的确立,我国逐步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社会经济获得极大发展,这又进一步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这一时期,中原地区与周边各族在战争与和平交往中逐渐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华夏族。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变革过渡页
TRANSITIONPAGE农业生产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到春秋时期,铁农具已经在较广泛的地区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农具和牛耕技术,开始用铁犁牛耕来进行农业生产。在深耕除草的同时,人们注意到土壤对作物的作用,开始因地制宜地在不同土壤上种植合适的作物。并且,人们还开始注意选择籽种,普遍推广一年两熟制,大大提高了作物的年产量。农业生产在水利灌溉方面,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各地均修建有很多水利工程。手工业春秋战国时期,冶铜业在战国手工业中仍占据颇为重要的地位。出现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还掌握了将铁渗炭成钢的技艺。人们对矿产资源的了解很充分。还有铁制兵器及其他铁制器物。丝织业的生产也颇为发达,制作工艺精细,纺织工具构造复杂,织匠掌握了难度较高的纺织技巧,平绣和锁绣两种刺绣手艺也已出现。东齐曾以多“文采布帛”而闻名。到战国时期,出现了记述官营手工业工艺的《考工记》。商业和城市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及手工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商周以来的“工商食官”的制度被打破,政府承认了商人的合法存在,并征收各种税捐。商品的交换带来了货币的发展。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货币种类繁多,流通数量大。战国货币主要有铜币和金币,但各国货币式样不同。商业和城市发展随着货币的发展,高利贷也风行起来,比较普遍的高利贷放贷方式称“倍贷”,即借一还二。如齐国的贵族孟尝君放贷,一次收债就“得息钱十万”。商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城市的发展。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魏国大梁、楚都郢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有名的大商人。范蠡、白圭、吕不韦。社会制度的变革比较著名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和齐国的邹忌改革。其中,商鞅变法较为彻底。社会制度的变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了第一次变法:颁布实行李悝的《法经》,实行连坐法,轻罪重刑;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按功授爵;重农抑商;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公元前350年,商鞅进行了第二次变法:废井田,开阡陌;行县制;统一秦国度量衡;按人口征收军赋。商鞅变法废除了秦国的旧制度,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会制度的变革各国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变法运动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使得各国在变法后,社会经济文化更加繁荣,国力日益强大。社会生活的变化从衣着服饰来看,深衣和胡服是当时上层社会所流行的。平民则以深衣为礼服,平时多穿短褐。深衣式袍服是上衣下裳相连,并且没有男女式样的差别。深衣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原地区的“宽大博带”,穿着舒适,长不拖地,下摆不开衩;另一种是瘦长式,“续衽钩边”的服饰样式在楚地比较流行。袍服的领式突破了西周时期的矩形领,流行交领式右衽、左衽。胡服本来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至战国后期,由于胡服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用白鹿皮做的官帽,又称武冠),便于骑射,因此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衣社会生活的变化从饮食结构来看,大体与商周相同,以谷物为主食,以蔬菜、肉类、水产、果类为副食。但是,虽仍以谷物为主食,比重却有所不同。商周时期文献中常提到黍稷,至春秋战国时期则多是粟菽(豆的总称)。粟是小米,自春秋战国以后日益占据主导地位。菽虽然很难煮烂,但是我国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石磨,豆子磨成粉或者浆后食用方便,因此,豆类植物被普遍种植,逐渐占据了饮食的主导地位。除主食外,副食产品种类也日益丰富多样,肉食主要靠猪、羊、鸡、狗(牛、马作为农耕及交通动力),水产品主要有鱼、鳖等。佐料有花椒、陈皮等。食社会生活的变化从住宅方面来说,人们的住宅建筑及室内布置比先前有所进步。高台建筑(或称“台榭”)流行,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盖房子用的砖也出现了,甚至还出现了楼房。住宅内部,围栏大床和刳(从中间破开再挖空)制而成的较大矩形箱子出现;家具上雕花与雕绘渗透互补;编织用具大量出现。住社会生活的变化从出行方面来说,战国之后,骑马之风渐盛,因此马有时也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使用。春秋战国时期,驾车以四马为常,车驾两马为骈,四马为驷,最多曾达到九驷。在水上则行船。船的种类多种多样,有轻舟、扁舟、舲船(有舱有窗的小船)、艅艎(一种大型战舰,又叫王舟)、舸(大船)。行社会生活的变化社祭是通过固定的仪式、用丰厚的祭品祭祀神灵以求丰收的一种传统民间宗教文化活动。正常年份,社祭一年共举行四次。腊祭是腊月时候,古人围猎并以捕获的禽兽为祭品祭祀祖先的一种祭祀文化活动。孟冬之月(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的社祭与腊祭是春秋战国社会仅有的两大具有普遍意义的时令节日。民间日常的娱乐活动有六博、投壶、斗鸡、走犬、讴歌等。剑道、角抵(类似现代摔跤)、蹴鞠(类似今日踢足球)、举鼎等体育活动。节庆与娱乐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过渡页
TRANSITIONPAGE天文、地理和医学在天文观测方面,《春秋》中记载:“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彗星)入北斗。”天文学家公认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它比欧洲早了约670年。“天”不仅以天象来显示“天命”,还显示了农业生产所要求的“天时”。天文学的发展促进了历法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历法就确定了19年置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早了约160年。天文天文、地理和医学战国时期生产的发展、商业的繁荣以及民族的融合,加深了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促进了地理知识的丰富与提高。因此,出现了早期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书中保留了大量远古时期的史料,记载了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虽有所夸大失真,但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地理天文、地理和医学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很大成就。一些精巧的医疗技术被发明,并应用于临床,如《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中记载了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腹腔穿刺术。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后世称他为“脉学之宗”。他在诊视过程中,应用“望、闻、问、切”四诊法,即望色、听声、写形和切脉来判断病症,通过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方法来治疗疾病。因此,扁鹊被尊为“医祖”。医学天文、地理和医学其他方面亦有显著的进步。例如,《墨经》一书中收录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如杠杆原理、浮力理论及声学、光学现象的记载等。其中,《墨经》“光学八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物理学的重大成就。其他方面老子和孔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坚持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相互联系、转化的两面。老子主张“无为”,来达到“不令而行”“垂拱而治”的目的。老子的存世有5000余言《道德经》。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圣经》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老子老子和孔子孔子,名丘,子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曾受业于老子。孔子主张“仁”。他对“仁”有很多种具体的解释。为实现“仁”而制定的制度和行为准则为“礼”。不过,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也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的一面。孔子还是大教育家,他一生中的大半时间都在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孔子还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五经和《离骚》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篇。风,即国风,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它收录了十五国风,共160篇,主要是经搜集者加工润色过的各地民谣,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还揭露了贵族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与奴役。“雅”和“颂”主要是贵族用于宴会和宗庙祭祀的诗歌,其中一些反映史事和朝廷制度的叙事诗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五经和《离骚》2《尚书》我国第一部政治文献汇编,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组成。主要记录商周时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用战国文字书写的《古文尚书》已失传,现存《古文尚书》被认为是晋人伪作,另有《今文尚书》是西汉初年由老儒口头传授,弟子们用隶书记录下来的,但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五经和《离骚》3《礼》《礼》,西汉是指《仪礼》,当时称为《士礼》,又叫《礼经》;到了晋代才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黄山2025年安徽黄山市屯溪区小学新任教师招聘3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雅安2025年雅安市综合类事业单位第二批考试招聘13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刨切单板市场供需现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单元测试题汇编
- 电商客服沟通技巧及冲突处理培训稿
-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及经典范文解析
- 心脏内科常用药物治疗方案指导手册
- 回春医疗保健操动作分解教程66节
- 新药研发管理流程与规范
- 小学一年级语文启蒙教学设计
- 2025年上海市公安辅警、法检系统辅助文员招聘考试(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
- XX园项目销售手册
- 2025年全国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新闻采编实务试题及答案
- GB 46031-2025可燃粉尘工艺系统防爆技术规范
- 质量攻关项目汇报
- 移动患者的体位安全护理
- T/DGGC 005-2020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再制造检测与评估
- 手机媒体概论(自考14237)复习题库(含真题、典型题)
- 消化内科护理进修汇报
-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质量监测与评价规范
- 青年上香行为的社会文化动机与影响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