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与《谏太宗十思疏》的劝谏策略比较_第1页
《谏逐客书》与《谏太宗十思疏》的劝谏策略比较_第2页
《谏逐客书》与《谏太宗十思疏》的劝谏策略比较_第3页
《谏逐客书》与《谏太宗十思疏》的劝谏策略比较_第4页
《谏逐客书》与《谏太宗十思疏》的劝谏策略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谏逐客书》与《谏太宗十思疏》的劝谏策略比较《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虽然分属不同的学习任务群,但是这两者有诸多方面是可以进行联读比较的。适切而有效的联读比较,可以统整、结构化文本的关键知识,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整个学习过程走向深刻,进而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文言”“文学”“文章”“文化”的有机统一。一、劝谏的目的比较李斯劝谏秦王政的目的是出于私心,而魏征劝谏唐太宗的目的则是出于公心。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后来辞别荀子,向西游说秦王政。辞别之时,他是这样对荀子说的: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清代姚鼐在《李斯论》中是这样评价李斯的:“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不难读出李斯是一个随世浮沉、趋时贪利之人。这样的士人在战国时期很多,尤以纵横家为代表,诸如苏秦、张仪,这些人大都“上诈谖而弃其信”,崇尚欺诈,而抛弃诚信。而当自身的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则不顾礼义廉耻,去保住自己的利益。这也是荀子所谓的“仰禄之士”,李斯即为此类之人。“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亦在逐中”的李斯,就在这样的情境下创作了《谏逐客书》以劝谏秦王政。如果说李斯是“小人之仕”的话,那么魏征则属于“君子之仕”。所谓的“君子之仕”,就是服膺儒家的“以道自任”的精神,即“谋道不谋食”“穷不失正义,达不离道”“从道不从君”等,他们以社会的伦理道义为行事的准则,而不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旧唐书·魏征传》记载:“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魏征的性格是刚直不屈的,针对唐太宗治国理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敢于谏言。《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十思”内容,其实在唐太宗身上业已出现,因此魏征的劝谏是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我们可以阅读陆精康的《“十思”:莫谓谏臣空议论——<谏太宗十思疏>备课资料》来了解其劝谏的针对性。对比李斯和魏征的劝谏目的,其胸襟抱负、人生格局高下立见。在对比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将个人的未来选择与民族的前途关联起来,进而在真实的学习活动中,实现学科的育人作用。二、劝谏的结果呈现最终,秦王政和唐太宗是否接受李斯和魏征的劝谏呢?《史记·李斯传》是这样表述的:“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秦王政于是废除了驱逐外国客卿的法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最终采用了他的计谋。《贞观政要·君道》是这样表述的:“太宗手诏答曰:‘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其不及。……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对于魏征的劝谏,唐太宗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把这些劝谏的内容经常放置在案头。因此,从劝谏的实际效果来看,李斯和魏征都实现了自己的劝谏目的。三、劝谏策略的比较如果从写作的维度来观照,通过这两篇文章的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劝谏的艺术,以建构此方面的写作心理图式。如果从文言文学习角度来审视,从学情出发,固守“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语文学科阵地,让真实、深度的学习发生。对于一个普通人进行劝说都是非常不易的,更遑论劝谏的对象是位高权重的君王呢!韩非子在《说难》中就言:“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说服的困难在于充分了解说服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观点去适应他。君王有“逆鳞”,劝谏的人在劝谏的过程中能够不触碰“逆鳞”,这样的人就是善于劝谏的人。针对劝谏对象不同的性格心理特征、政权不同的发展样态(草创或者守成)、士人不同的时代际遇,李斯和魏征就采取了不同的劝谏策略。(一)抓住君王的心理、顺势而为此时,秦王政的心理主要有两个想法,一个是攘除国内政治的敌对势力。从表象来看,秦王政驱逐外国客卿的行为是因为韩国的郑国事件所引发的,但究其本质则是秦王政对吕不韦日益坐大了的权力的忌惮。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秦纪一》载:“十年(公元前237年)冬,十月,文信侯(吕不韦)免相,出就国。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大体而言,自稷下衰微到秦代统一这段期间,国君养贤的风气已成过去。以秦、赵两个大国而论,养贤的事业已转到卿相的手中了。吕不韦和平原君皆养士数千,俨然已取齐宣王的地位而代之。其中吕不韦是明显地怀有政治野心,他和秦王政的冲突基本便在这里。所以公元前二三七年吕不韦甫免相位,秦王即‘大索逐客’。”秦王政内心的另一个想法是“履至尊而制六合”,横扫东方六国,进而一统天下。因此,李斯在劝谏的过程中,就有效地抓住了君王的这个心理进行劝谏:“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外国客卿之于秦王政统一天下的志向的实现,显然是利大于弊的,经过权衡利弊,秦王政停止了“逐客”。唐太宗的心理是希冀自己的唐王朝能够长治久安,同时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希冀自己也能够“神形俱逸”。因此魏征就说:“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正是因为李斯和魏征的劝谏能够顺势而为——契其胸怀,合其志向,才能实现其劝谏的目的。(二)政权不同的发展样态:草创与守成在《贞观政要·君道》中,有一段关于“草创”与“守成”谁更困难的讨论: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徵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徵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现在,秦王政的政权处于“草创”阶段,而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权则处于“守成”阶段。通常来说,在“草创”阶段,君王易于礼贤下士,例如秦王政“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他刻薄少恩,心如虎狼。在困境的时候,容易礼待下人;实现自己志向的时候,也会轻易地吃人。在“守成”阶段,君王易于骄逸豪横,例如唐太宗:《新唐书·太宗本纪》:“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资治通鉴·唐纪》:“(贞观六年三月)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唐太宗受制于爱欲失度,再兴佛徒,好大喜功,勤于出兵远方。并且对魏征的劝谏也是存在着明显的抵触情绪的。同时,由上文我们知道秦王政的政权,此时是处于“内忧外患”的境遇之中的。而且战国时期的士人流动性也是非常强的,士人如果不为一个国家所重用,他还可以到其他国家去施展自己的才智。例如“斯在逐中道上上谏书,书达始皇,始皇使人逐至骊邑,得还。”此时的李斯已经离开咸阳,前往他国。相较于战国时期,唐王朝则是大一统的政权,士人要依附、效命一个君王来实现个人的价值。在以上种种因素的制约下,李斯劝谏中的“批评”味道要直接一些,而魏征则间接委婉了很多。刘勰的《文心雕龙·论说》是这样评价李斯的劝谏的:“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那么,李斯是怎样批“逆鳞”的呢?首先,直接显豁地批驳逐客的错误行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紧接着文本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论述,分别用“昔”与“今”领起,将秦王政的重视色、乐、珠玉而轻视外国客卿,与四君以客之功使秦国有富利之实、强大之名,构成鲜明对比,批评秦王政的意味显而易见。而在文本的第二段,对秦王政对物与对人,采取双标的政策亦有直接批评,并批评秦王政耽于享乐,即“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第三段,将秦王政与历史上的五帝三王比,彰显五帝三王辉煌的历史功勋,进而反衬讽刺秦王政当下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逼仄、狭隘的格局与视野。李斯显而露的批驳切中肯綮、契合实情、持论近正。林云铭《古文析义》是这样评价的:“李斯人品本不足道,然是篇犹可节取者,以持论近正,所谓不以人废言也。”相较于李斯用“陛下”这个称谓直指劝说对象,而魏征则使用“明哲”“人君”“元首”“君人者”这种带有泛化的称谓。而且所言说的道理都是从历史的普遍性规律出发: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从历史的普遍规律来看,“守成”则比“草创”更难,在本节的第一段引文中,魏征就详细阐述了“守成”更难的原因——“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这两段的文字,给予守成天下的唐太宗更多的是一种委婉的提醒。另外,在李斯那里,着重用一大段文字对秦王政对色、乐、珠玉重视而轻视外国客卿进行批评,但是针对唐太宗身上所出现的安逸享乐,魏征则采取的是一种避其锋芒的态度,只是采取一些间接提醒性质的说辞去引导帝王省思自己,例如“君人者,诚能……”。(三)语言策略:兼具诱惑性与警示性这两篇散文的语言风格都是骈散结合、气势纵横,追求文质兼美的。一方面是受到文体特征和劝说对象的制约,“奏议宜雅”;另一方面是受到时风与士风的影响,“文变染乎世情”。在这里,我主要论述一下劝谏的语言策略:李斯和魏征为了实现自己的劝谏目的,是非常注重语言的诱惑性与警示性的统一的。这也正如詹丹老师所言:“理解人性的弱点,知道励精图治的事功与追求个人的生活享受密不可分。”无论是“励精图治的事功”,还是“追求生活享受”,对于个体而言都是具有“诱惑性”的,而对这些“诱惑性”的可能不再拥有的提醒,则使得劝谏具备了“警示性”。第一、注重字词的选取与锻造。《谏逐客书》文本变换着动词的使用,例如第一段“并”“霸”“亲服”“获”“举”“拔”“包”“制”“强”“蚕食”等,先王们取得的一系列的成就,对于具有事功心理的秦王政来说,就是一种诱惑。文本第二段“致”“有”“垂”“服”“乘”“建”“树”,不厌其烦地罗列琳琅满目的物质,能够享受到这些物质,之于秦王政而言,亦是一种诱惑。而《谏太宗十思疏》中“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中的“尽”“竭”“播”“效”等动词,则呈现出诱惑性。另外,巧用虚字,如“岂”“其”“虽”等,在实现文本散化的同时,也增强其表达的警示性与诱惑性,诸如“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其可忽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等等。第二、两篇文章都使用了大量的对比论证方法,“正面”具有“诱惑性”,而“反面”则具有“警示性”,在一组对比论证中,劝谏的“诱惑性”与“警示性”得到了统一。第三、肯定性质的判断句多具“诱惑性”,而否定性质的判断句则多具“警示性”。例如《谏逐客书》“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这些句子是“诱惑性”的话语。“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这些句子则是“警示性”的话语。再如《谏太宗十思疏》:“不念居安思危,……,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这些否定性质的句子是具有“警示性”的。第四、假设推断的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