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寒假作业(十)_第1页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寒假作业(十)_第2页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寒假作业(十)_第3页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寒假作业(十)_第4页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寒假作业(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地理寒假作业(十)

选择题(共17小题)

1.一般来说,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有利于聚落形成。下列条件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①地势平坦

②土壤肥沃

③海拔较高

④水源充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如图是某地1949年到2022年城区发展示意图,该城区没有向西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交通和地形B.河流和气候

C.地形和人口D.交通和气候

3.“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

这段文字出自《济南的冬天》,描写了城市和乡村聚落景观。下列关于城市和乡村聚落的叙述,正确的

是()

A.聚落是指分散布局的小村落

B.城市聚落的形成早于乡村聚落

C.城市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

D.聚落是指规模大的城市

4.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各地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面的几种搭配中不能正确体现这种关系的是()

A.北京地区一一蒙古包

B.北极地区因纽特人一一冰屋

C.中国黄土高原一一窑洞

D.西双版纳地区一一竹楼

5.元朝马致远《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描绘的是()

A.华北平原的乡村聚落

B.塔里木盆地的乡村聚落

C.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乡村聚落

D.青藏高原的乡村聚落

6.下列有关聚落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各地自然环境没有差异,只是民族生活习惯不同,建筑风格不同

B.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民族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C.世界各地的聚落居民,建筑外貌不同,建筑材料相同

D.世界各地的聚落,建筑材料,建筑外貌,建筑风格完全相同

7.吊脚楼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之一,如图是云南吊脚楼,一般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是当

地重要的旅游特色景观之一。吊脚楼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特征是()

A.独特的民俗B.湿热的气候

C.密集的河流D.多山的地形

8.聚落的形成与地形、气候、资源、交通等条件关系密切。下列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A.地形平坦B.水源充足

C.交通闭塞D.气候温和湿润

9.新农村建设是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乡村聚落空间结构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优化,

最终达到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标准。如图为“我国某平原地区乡村村落空间结

构和布局变化示意图”。关于该乡村聚落空间结构调整后的说法正确的是()

②土地利用率提高

③空间布局得到优化

④城乡差距扩大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0.读某地聚落景观图,影响此处聚落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形

②气候

③河流

④交通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11.图中民居分布在多雨环境中的是()

A.B.

c.D.

12.如图为亚欧大陆传统民居的墙壁厚度示意图,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环保意识的差异

B.降水的差异

C.冬季气温的差异

D.获取建筑材料难易的程度

13.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

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读材料,文中描述的聚落类

型及判断理由是()

A.类型:乡村,判断理由:这里“土地平旷”,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开阔

B.类型:乡村,判断理由:这里“有良田、美池、桑竹”,以农业生产为主

C.类型:城市,判断理由:这里“阡陌交通”,交通发达

D.类型:城市,判断理由:这里“屋舍俨然”,房屋整齐

14.以下做法中,不利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一一花山岩画的是()

A.控制参观的人数

B.禁止在岩画上随意刻划

C.利用科技保护岩画

D.切割岩画,制作成工艺品

15.关于图中聚落,叙述正确的是()

①该聚落形态受河流影响较大

②该聚落所处区域地形平坦

③这里是乡村,因为有河流流经

④这里是城市,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D.③④

)

D.④

17.宋代诗人柳永在《望海潮》中描写了当时杭州的市井风貌:“……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

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矶(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户盈罗绮(家家户户都存满绫罗绸缎),竞

豪奢。”文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分别是()

A.城市,这里有桥梁

B.城市,这里以商业活动为主

C.乡村,这里人家多

D.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二.解答题(共3小题)

18.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的形态也各不相同,一些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某学校地理社团开展了以“自然环境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关系”为主题的探究学习。

请你跟着他们的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过程:

探究一:水源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从水源角度分析,图1中A、B、C三个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沿分布,三个聚落中最

有可能发展成为较大聚落的是。

(2)据图分析,图2聚落一般成状分布。

探究二:地形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3)从地形角度分析,图1中A、B、C三个聚落的共同特点是都分布在地形(填“平坦”

或“陡峭”)的地区。

(4)图3、图4分别为我国华北平原、云贵高原部分地区聚落分布景观图。属于山地地区聚落分布的

是图,图3地区聚落一般成状分布。

探究三:气候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5)气候对聚落的建筑影响明显。图5、图6分别是东南亚地区的高脚屋和因纽特人居住的冰屋。高

脚屋是适应当地气候的特点,冰屋主要是适应当地气候的特点。

成果展示

(6)探究可知,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自然环境主要通过水源、、

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9.地理实践探究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地理探究活动。

探究主题: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一)探究过程:

(1)地形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从如图可以看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填地形类型)地区,该地区地形

平坦、聚落分布较多,而相比较在海拔较高的高原,山地人口少。

(2)气候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气候温和湿润的地区聚居的人口多,聚落也较多,且规模较大;

气候寒冷的两极地区、极端干旱的地区和气候过于的热带雨林地区人口少,聚落

也少。聚落的特色民居也受当地气候影响明显。东南亚热带地区生活的人们,其民居特点最有可能是

厚墙小窗的平顶屋冰屋

(填字母)。蒙古包通风透气的木楼

(3)水源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水源的有无、远近影响农业灌溉,以及人类生活用水,例如,世界文明多为大河文明,以中国为例,中

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河流孕育农业和人类,同时,水源也影响交通运输,所以聚落多分布

于。

(二)探究结论:

(4)你认为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是。

①地形平坦

②热带地区

③土壤肥沃

④沙漠地区

⑤水源充足

⑥自然资源丰富

⑦交通便利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⑥⑦

C.②④⑤⑥⑦

D.①③⑤⑥⑦

20.传统民居可以反映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三地传统民居景观图(图1)和三地气温曲线与降水量

柱状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

西亚民居东南亚民居1濯冰屋

图I

图2

(1)据图1中西亚民居景观图,描述西亚民居的建筑特点。

(2)写出三地传统民居对应的图2中的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

(3)东南亚民居窗大、墙体薄、屋顶坡度大,反映了当地怎样的气候特点?

(4)结合图文材料,简述冰屋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地理寒假作业(十)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题号1234567891011

答案BACACBBCBBB

题号121314151617

答案CBDADB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一般来说,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有利于聚落形成。下列条件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①地势平坦

②土壤肥沃

③海拔较高

④水源充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聚落.

【答案】B

【分析】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

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

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据题干中信息解答。

【解答】解: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

然资源丰富、气候温和、交通便利的地区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①②④符合题意;海拔较高地区水热条

件较差,不利于形成聚落,排除③。

故选:Bo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点理解解答即可。

2.如图是某地1949年到2022年城区发展示意图,该城区没有向西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图例

□老城区

□小城区

三士河流

1等高线

=公路

B.河流和气候

C.地形和人口D.交通和气候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专题】分布图;聚落.

【答案】A

【分析】聚落既是人类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的场所。聚落的位置、聚落的分布、

聚落的形态都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资源丰富、

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结合图示信息解答。

【解答】解:读图可知,城区由图a向图b方向变化是向东发展,原因主要是图中西侧地势崎岖,东部

地区地势平坦,且出现了新的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随着公路建设和发展,该地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由水

运变为公路运输。

故选:Ao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解答此题的方法是据图中所示的信息理解答题,牢记即可。

3.“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

这段文字出自《济南的冬天》,描写了城市和乡村聚落景观。下列关于城市和乡村聚落的叙述,正确的

是()

A.聚落是指分散布局的小村落

B.城市聚落的形成早于乡村聚落

C.城市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

D.聚落是指规模大的城市

【考点】聚落的概念和类型:城市和乡村.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聚落.

【答案】C

【分析】聚落是人们长期居住并进行生产生活的场所,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聚落划分为乡村聚

落和城市聚落,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聚落规模小,房屋低矮、稀疏;城市聚落的人们主

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聚落规模大,交通四通八达,房屋高大密集。传统聚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

体,从不同角度记录当时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具有研究价值,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

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解答】解:聚落是人们的聚居地,聚落规模有大有小,规模小的一般为乡村聚落,规模大的一般为城

市聚落;城市通常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乡村聚落早于城市聚落;城市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生

产活动,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乡村聚落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农业生产活动。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的有关知识,要分析理解解答。

4.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各地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面的几种搭配中不能正确体现这种关系的是()

A.北京地区一一蒙古包

B.北极地区因纽特人一一冰屋

C.中国黄土高原一一窑洞

D.西双版纳地区一一竹楼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聚落.

【答案】A

【分析】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

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解答】解:北京地区的传统民居是四合院,蒙古包是内蒙古草原上的传统民居,A符合题意;选项

BCD对应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o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不同地区的民居特点,理解记忆即可。

5.元朝马致远《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描绘的是()

A.华北平原的乡村聚落

B.塔里木盆地的乡村聚落

C.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乡村聚落

D.青藏高原的乡村聚落

【考点】聚落的概念和类型:城市和乡村.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聚落.

【答案】C

【分析】聚落是人们长期居住并进行生产生活的场所,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聚落划分为乡村聚

落和城市聚落,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聚落规模小,房屋低矮、稀疏;城市聚落的人们主

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聚落规模大,交通四通八达,房屋高大密集。传统聚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

体,从不同角度记录当时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具有研究价值,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

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解答】解: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聚落划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

农业生产,聚落规模小,房屋低矮、稀疏。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元朝马致远《秋思》

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描绘的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乡村聚落。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的有关知识,要分析理解解答。

6.下列有关聚落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各地自然环境没有差异,只是民族生活习惯不同,建筑风格不同

B.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民族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C.世界各地的聚落居民,建筑外貌不同,建筑材料相同

D.世界各地的聚落,建筑材料,建筑外貌,建筑风格完全相同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答案】B

【分析】根据乡村和城市聚落的区别解答.

【解答】解:A.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有差异,民族生活习惯不同,建筑风格也不同。故不符合题意。

B.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民族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故符

合题意。

C.世界各地的聚落居民,建筑外貌不同,建筑材料也不相同。故不符合题意。

D.世界各地的聚落,建筑材料,建筑外貌,建筑风格都有不同。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o

【点评】考查了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特点,结合实际解答.

7.吊脚楼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之一,如图是云南吊脚楼,一般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是当

地重要的旅游特色景观之一。吊脚楼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特征是(

A.独特的民俗B.湿热的气候

C.密集的河流D,多山的地形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专题】示意图;聚落.

【答案】B

【分析】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

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吊脚楼主要分布于气候湿热的地区。

【解答】解:吊脚楼主要指两层或以上的竹结构楼房,属于南方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它的房顶呈“人”

字型,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堆放柴草的地方。上

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吊脚楼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高温潮湿的气候条件。

故选:Bo

【点评】本题考查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结合民居的特点分析解答即可。

8.聚落的形成与地形、气候、资源、交通等条件关系密切。下列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A.地形平坦B.水源充足

C.交通闭塞D.气候温和湿润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聚落.

【答案】C

【分析】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

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

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解答】解: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

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点解答即可。

9.新农村建设是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乡村聚落空间结构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优化,

最终达到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标准。如图为“我国某平原地区乡村村落空间结

构和布局变化示意图”。关于该乡村聚落空间结构调整后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自然村落数量增加

②土地利用率提高

③空间布局得到优化

④城乡差距扩大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考点】聚落的概念和类型:城市和乡村.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聚落.

【答案】B

【分析】聚落是人们长期居住并进行生产生活的场所,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聚落划分为乡村聚

落和城市聚落,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人事农业生产,聚落规模小,房屋低矮、稀疏;城市聚落的人们主

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聚落规模大,交通四通八达,房屋高大密集。传统聚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

体,从不同角度记录当时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具有研究价值,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

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解答】解:读图可知,该乡村聚落空间结构调整后,②土地利用率提高,③空间布局得到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的有关知识,要分析理解解答。

10.读某地聚落景观图,影响此处聚落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形

②气候

③河流

④交通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专题】示意图;聚落.

【答案】B

【分析】影响聚落的因素除自然地理环境外,还受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如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

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总之,影响聚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任何聚落的形式、发展、衰亡都

是某种主导因素与其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杰作。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

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解答】解:读图可知,图中聚落位于山谷区域,聚落分布与河流流向一致,气候与交通图中并没有显

o

故选:Bo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据图中所示的信息解答即可。

11.图中民居分布在多雨环境中的是()

A.B.

a

c.D.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专题】示意图;聚落.

【答案】B

【分析】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

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据图中信息解答。

【解答】解:图中民居分布在多雨环境中的是B所示的是高架屋,适宜湿热的气候环境。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解答即可。

12.如图为亚欧大陆传统民居的墙壁厚度示意图,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环保意识的差异

B.降水的差异

C.冬季气温的差异

D.获取建筑材料难易的程度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专题】示意图;聚落.

【答案】C

【分析】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

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解答】解:亚欧大陆自大西洋沿岸到亚欧大陆内部由海洋性过渡为大陆性,图中所示民居的墙壁厚度

自西向东越来越厚,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气温,墙壁厚实,有利于御寒。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亚欧大陆民居的特点,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3.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

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读材料,文中描述的聚落类

型及判断理由是()

A.类型:乡村,判断理由:这里“土地平旷”,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开阔

B.类型:乡村,判断理由:这里“有良田、美池、桑竹”,以农业生产为主

C.类型:城市,判断理由:这里“阡陌交通”,交通发达

D.类型:城市,判断理由:这里“屋舍俨然”,房屋整齐

【考点】聚落的概念和类型:城市和乡村.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聚落.

【答案】B

【分析】聚落是人们长期居住并进行生产生活的场所,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聚落划分为乡村聚

落和城市聚落。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聚落的形

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

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

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解答】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题干中描述“捕鱼为业……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鸡

犬相闻……”等可知,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故属于乡村聚落。

故选:Bo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的有关知识,要分析理解解答。

14.以下做法中,不利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一一花山岩画的是()

A.控制参观的人数

B.禁止在岩画上随意刻划

C.利用科技保护岩画

D.切割岩画,制作成工艺品

【考点】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聚落.

【答案】D

【分析】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切实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世

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举措很多,如控制参观的人数、禁止在岩画上随意刻划、利用科技保护岩画等。

【解答】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举措很多,如控制参观的人数、禁止在岩画上随意刻划、利用科技保

护岩画等;而切割岩画,制作成工艺品,破坏了岩画,不利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利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解答。

15.关于图中聚落,叙述正确的是()

①该聚落形态受河流影响较大

②该聚落所处区域地形平坦

③这里是乡村,因为有河流流经

④这里是城市,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专题】示意图;聚落.

【答案】A

【分析】聚落是人们长期居住并进行生产、生活的场所,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乡村聚落和城

市聚落。聚落的分布往往受到地形、气候、交通、资源、水源等因素的影响。据图中信息解答。

【解答】解:读图可知,图中聚落沿河流呈带状分布,聚落形态受河流影响较大;河流沿岸地形平坦开

阔,适宜人类居住;这里是乡村,因为民居分布比较分散,当地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故选:A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图分析解答即可。

16.如图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考点】聚落的概念和类型:城市和乡村.

【答案】D

【分析】根据城市聚落形成的条件解答。

【解答】解:城市聚落形成的条件有地形、气候、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产、宗教、交通、科技

等等。一般来说,地形平坦开阔的河流中下游平原,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是形成城市的优越区

位。

故选:D。

【点评】考查了城市聚落形成的条件,难易适中。

17.宋代诗人柳永在《望海潮》中描写了当时杭州的市井风貌:“……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

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矶(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户盈罗绮(家家户户都存满绫罗绸缎),竞

豪奢。”文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分别是()

A.城市,这里有桥梁

B.城市,这里以商业活动为主

C.乡村,这里人家多

D.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考点】聚落的概念和类型:城市和乡村.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聚落.

【答案】B

【分析】聚落是人们长期居住并进行生产生活的场所,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聚落划分为乡村聚

落和城市聚落,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人事农业生产,聚落规模小,房屋低矮、稀疏;城市聚落的人们主

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聚落规模大,交通四通八达,房屋高大密集。

【解答】解:读题干可知,该聚落人口密集,以商业为主;经济比较发达,属于城市聚落。

故选:Bo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的有关知识,要分析理解解答。

解答题(共3小题)

18.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的形态也各不相同,一些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某学校地理社团开展了以“自然环境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关系”为主题的探究学习。

请你跟着他们的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过程:

探究一:水源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图1

察2

(1)从水源角度分析,图1中A、B、C三个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沿河流分布,三个聚落中最

有可能发展成为较大聚落的是Bo

(2)据图分析,图2聚落一般成条带状分布。

探究二:地形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图3图4

(3)从地形角度分析,图1中A、B、C三个聚落的共同特点是都分布在地形平坦(填“平坦”

或“陡峭”)的地区。

(4)图3、图4分别为我国华北平原、云贵高原部分地区聚落分布景观图。属于山地地区聚落分布的

是图4,图3地区聚落一般成团块状分布。

探究三:气候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5)气候对聚落的建筑影响明显。图5、图6分别是东南亚地区的高脚屋和因纽特人居住的冰屋。高

脚屋是适应当地气候湿热的特点,冰屋主要是适应当地气候寒冷的特点。

成果展示

(6)探究可知,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自然环境主要通过水源、地形、气候

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专题】地理探究类开放题;聚落.

【答案】(1)河流;B;

(2)条带;

(3)平坦;

(4)4;团块;

(5)湿热;寒冷;

(6)地形;气候。

【分析】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

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

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据图中信息解答。

【解答】解:(1)据图1可知,ABC三个聚落都沿河流分布。三个聚落相比,B聚落位于两河交汇处,

水源更加充足,地形更平坦,交通便利,更容易形成大的聚落。

(2)据图2可知,图中聚落沿河分布,形态呈带状分布。

(3)据图1可知,ABC三个聚落都分布在海拔100米以下,地形以平原为主,故都分布在地形平坦的

地区。

(4)读图可知,图3为华北平原,聚落呈现团块状分布;图4为云贵高原山地地区聚落,呈条带状分

布。山地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一般靠近河谷地区分布,呈条带状分布,不会呈现团块状形态。

(5)图5为高脚屋,为东南亚传统民居,东南亚气候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具有湿热

特点,该传统民居具有上下两层结构,竹质结构,窗大墙薄,有利于通风散热,适合了当地过于湿热的

特点;冰屋为因纽特人居住的冰屋,使用冰雪作为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结构封闭,保温性能好,很好

地适应了当地寒冷干燥的特点。

(6)结合以上分析,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水源、地形和气候等。

故答案为:

(1)河流;B;

(2)条带;

(3)平坦;

(4)4;团块;

(5)湿热;寒冷;

(6)地形;气候。

【点评】本题以某聚落等高线地形图、聚落分布景观图为材料,涉及聚落发展的成因、水源、地形、气

候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9.地理实践探究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地理探究活动。

探究主题: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一)探究过程:

(1)地形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海拔(米)

5OO

OOO

5OO

2O。O

不同海拔地区的人口分布

从如图可以看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填地形类型)地区,该地区地形

平坦、聚落分布较多,而相比较在海拔较高的高原,山地人口少。

(2)气候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气候温和湿润的地区聚居的人口多,聚落也较多,且规模较大;

气候寒冷的两极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和气候过于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人口少,聚落也

少。聚落的特色民居也受当地气候影响明显。东南亚热带地区生活的人们,其民居特点最有可能是D

厚墙小窗的平顶屋冰屋

(填字母)。蒙古包通风透气的木楼

(3)水源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水源的有无、远近影响农业灌溉,以及人类生活用水,例如,世界文明多为大河文明,以中国为例,中

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河流孕育农业和人类,同时,水源也影响交通运输,所以聚落多分布于河

流沿岸(有水源的地方)。

(二)探究结论:

(4)你认为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是D

①地形平坦

②热带地区

③土壤肥沃

④沙漠地区

⑤水源充足

⑥自然资源丰富

⑦交通便利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⑥⑦

C.②④⑤⑥⑦

D.①③⑤⑥⑦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专题】地理探究类开放题;聚落.

【答案】(1)平原;

(2)沙漠;湿热;D;

(3)河流沿岸(有水源的地方);

(4)Do

【分析】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

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

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据图中信息解答。

【解答】解:(1)从“不同海拔地区的人口分布”图可以看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

原地区,该地区地形平坦,聚落分布较多,海拔较高的高原山地地形崎岖,人口少。

(2)气候温和湿润的地区聚居的人口多,聚落也较多,且规模较大,如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

部和北美洲东部等地区人口多,聚落也多;气候寒冷的两极、干燥的沙漠地区和气候湿热的热带雨林地

区人口少,聚落也少;聚落的建筑特征受气候的影响,东南亚热带地区主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

林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多,生活的人们,其传统民居是D通风透气的木楼,通风散热,有利于排水,

适宜湿热的气候环境。

(3)水源的有无、远近影响农业灌溉,以及人类生活用水,例如,世界文明多为大河文明,以中国为

例,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河流孕育农业和人类,同时,水源也影响交通运输,聚落多分布于河流

沿岸,该地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4)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

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有利于聚落形成;热带地区、沙漠地区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故选D。

故答案为:

(1)平原;

(2)沙漠;湿热;D;

(3)河流沿岸(有水源的地方);

(4)Do

【点评】本大题以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

利条件、聚落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读图分析能力。

20.传统民居可以反映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三地传统民居景观图(图1)和三地气温曲线与降水量

柱状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

西亚民居东南亚民居」濯冰屋

图I

图2

(1)据图1中西亚民居景观图,描述西亚民居的建筑特点。

(2)写出三地传统民居对应的图2中的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

(3)东南亚民居窗大、墙体薄、屋顶坡度大,反映了当地怎样的气候特点?

(4)结合图文材料,简述冰屋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专题】示意图;聚落.

【答案】(1)墙体厚、窗户小、屋顶为平顶;(2)西亚民居对应图2中的C;东南亚民居对应图2中的

A;北极冰屋对应图2中的B;(3)湿热的气候特点;(4)北极地区终年寒冷,冰川广布,便于就地取

材;冰屋密封性好,利于防寒保暖。

【分析】西亚当地的气候特点终年炎热干燥,民居墙体厚,窗户小,屋顶为平顶;东南亚当地的气候特

征是全年高温多雨,自然景观以茂密的热带雨林为主,当地的传统民居墙体薄、屋顶坡度陡、窗户大,

有利于通风、散热、防潮,建筑材料就地取;北极地区气候特点终年严寒,冰屋屋顶用冰块垒砌而成,

多为圆拱形屋顶,屋子的主体空间在地下。据题干中信息解答。

【解答】解:(1)据图1中西亚民居景观图可得,西亚民居的建筑特点是墙体厚、窗户小、屋顶为平顶。

(2)西亚民居对应图2中的C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炎热干燥;东南亚民居对应图2中的A热带季风气

候;北极冰屋对应图2中的B寒带气候。

(3)东南亚民居窗大、墙体薄、屋顶坡度大,反映了当地湿热气候特点。

(4)冰屋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北极地区终年寒冷,冰川广布,便于就地取材;冰屋密封性好,

利于防寒保暖。

故答案为:(1)墙体厚、窗户小、屋顶为平顶;(2)西亚民居对应图2中的C;东南亚民居对应图2中

的A;北极冰屋对应图2中的B;(3)湿热的气候特点;(4)北极地区终年寒冷,冰川广布,便于就地

取材;冰屋密封性好,利于防寒保暖。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解答即可。

考点卡片

1.聚落的概念和类型:城市和乡村

【知识点的认识】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人类

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聚落的形态有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两种形式,城市聚落一般由乡村聚落发展而

来.

①乡村聚落:按经济活动可分为农业聚落、林业聚落、牧村、渔村以及具有两种以上经济活动的村落等.

②城市聚落:按形态可分为集中形态(单城)、群组形态(双子城、三联城、条带状群组、团块状群组).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聚落的概念和类型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以选择、解答填空形式出题.

例:如图为某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票=聚落三河流—公路干线一支我

(1)有利于B、C、D三聚落发展的共同因素是:靠近河流,利于提供生活用水和交通;

地形以平原为主.

(2)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先发展为城市的是C地,主要是因为那里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交通便利.

分析: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

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

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

解答:(1)有利于B、C、D三聚落发展的共同因素是:靠近河流,利于提供生活用水和交通;地形以平

原为主;

(2)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先发展为城市的是C地,主要是因为那里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故答案为:(1)河流;提供生活用水;交通;平原;(2)C;平坦;充足;交通.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的形成,熟记课本知识点理解解答即可.

【解题思路点拔】

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

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

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

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