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史阶段性检测卷2(解析版)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史阶段性检测卷2(解析版)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史阶段性检测卷2(解析版)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史阶段性检测卷2(解析版)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史阶段性检测卷2(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史阶段性检测02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大约在公元前3200年,分别来自伊朗高原边缘和安纳托利亚的加喜特人与赫梯人将苏美尔人发明的实

心轮改为轻便的轮辐,制成了用于战争的马拉轻型双轮和四轮战车。一千年后,埃及人在同美索不达米亚

人的接触中学会了车轮运输。古代车轮的发展可以用来说明()

A.加喜特人和赫梯人善于征战B.古代区域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C.北非落后于西亚地区的文明D.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技术发明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西亚)。根据题干信息“来自伊朗高原边缘和安纳托利亚的加喜特人与赫梯人”改造两河流域

苏美尔人发明的实心轮,然后“埃及人在同美索不达米亚人的接触中学会了车轮运输”,由此可知,加喜特人、

赫梯人与苏美尔人之间有文明交流,并传播到埃及,B项正确;由材料信息无法证明加喜特人和赫梯人一定

善于征战,排除A项;埃及人只是学会了美索不达米亚人的车轮运输,不代表其他方面不如西亚地区文明,

排除C项;材料主旨“古代区域文明的交流”,而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随着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发展,市民阶级由一个从事工商业的普通社会集团变成一个为王侯政权所承认的

合法集团,封建贵族和王权再也无法忽视他们的利益诉求,甚至会与市民阶级中的代表进行谈判协商,就

公共问题达成一致。这反映出当时的欧洲()

A.城市逐渐摆脱封建势力的控制B.社会权力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

C.资本主义萌芽获得了快速发展D.国王的权力进一步遭到了削弱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市民阶级由一个从事工商业的普通社会集团变成一个为王侯政权所承认

的合法集团,封建贵族和王权再也无法忽视他们的利益诉求,甚至会与市民阶级中的代表进行谈判协商,

就公共问题达成一致“可知,材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城市发展过程中,市民阶级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上升,

以至于封建贵族和国王不得不重视并与他们进行谈判协商。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的欧洲社会权力结构的多

元化趋势,B项正确;城市逐渐摆脱封建势力的控制”虽然在中世纪后期确实有发生,但题目并没有直接提

到这一点,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获得了快速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世纪后期的经济变化,

但题目主要讨论的是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而不是经济发展,排除C项;材料主旨“社会权力结构的多元化

趋势”,而“国王的权力进一步遭到了削弱”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基辅罗斯地处欧亚交界处,深受周边各种政治力量威胁,在常年战争中养成了强烈扩张的传统;加之它

选择了东正教信仰,一定程度上又加强了外交的被动性,这些因素还深刻影响着日后莫斯科公国及俄罗斯

的外交。据此可知()

A.地理位置决定基辅罗斯的外交特点B.拜占庭帝国深刻影响基辅罗斯文化

C.俄罗斯继承了基辅罗斯的外交传统D.基辅罗斯外交深受多方因素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基辅罗斯。根据材料

可知,基辅罗斯的兴起及发展受到了地理位置、外部政治力量的威胁及信仰东正教的影响,说明多种因素

深刻影响着基辅罗斯的外交,B项正确;地理位置影响着基辅罗斯的外交特点,并不是决定因素,排除A

项;材料并不是强调拜占庭文明对基辅罗斯文化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俄罗斯继

承了基辅罗斯外交传统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

4.江户时代(1603—1868年),日本学术界涌现多种国家发展理论。其中,古学派通过对朱子学派“圣人之

道”的解读,将“向国外拓展、增加土地”作为解决社会危机的有效方式;而兰学(西学)派则提出“积极防御

论”,主张在国家周边地区加强海防,防范俄英等国的侵略。这反映出日本()

A.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思想B.对幕府统治日益不满

C.近代化道路受制于历史传统D.文化政策开放且开明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日

本)。根据材料,江户时代日本学者将“向国外拓展、增加土地”作为解决社会危机的有效方式,但是又提出“积

极防御论”,主张在国家周边地区加强海防,防范俄英等国的侵略,两个学派都主张对外扩张,而明治维新

后的日本走的就是对外扩张的道路,C项正确;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文化政策,根据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的

日本奉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学者提出国家发展理论是应对社会危机的反映,没涉及对幕府统治的

不满,排除B项;文化政策开放开明是在明治维新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5.有学者指出,“西欧……除了地中海的商业以外,又开辟了大西洋和北部各海域的商业;并预示了大贸易

路线的新方向,这种方向将在近代时期十分明白地表现出来“。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

A.西欧海上探险活动兴起的原因B.欧洲商路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西欧价格革命影响了商业革命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

航路开辟后的世界。依据材料“除了地中海的商业以外,又开辟了大西洋和北部各海域的商业;并预示了大

贸易路线的新方向,这种方向将在近代时期十分明白地表现出来”可知,材料中的“大贸易路线的新方向”指

的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路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欧海上探险活动兴起的原因,

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价格革命和商业革

命,排除D项。故选B项。

6.下图是一幅纪念宗教改革100周年的漫画,名为《福音书的灿烂光辉》。由此可知,该漫画作者认为,

宗教改革()

A.宣扬了“禁欲”的生活观B.彰显了个人的价值与作用

C.释放了福音书的“神力”D.导致了教权统治彻底瓦解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7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头戴教皇皇冠的,恶龙,”、“正在离开世人的,放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宗教改革否定了教皇权威,彰显了个人的价值与作用,B项正确;宗教改革并未宣扬“禁欲”的生活观,排除

A项;《福音书的灿烂光辉》意味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主张圣经至上,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并不是强调福

音书的“神力”,排除C项;“教权统治彻底瓦解”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棉花栽培在17世纪早期就被引入北美,但直至19世纪美国棉花种植才大获成功。从殖民统治中的脱离,

为获得新生的美国重新缔造了产业前景;在“本土纺织观念”的影响下,任何一种能通过纺纱和织布取代英国

进口纺织品的纤维原料,都会被认为是好东西。但在美国生长的短纤品种,不能用传统轧棉机器进行轧花。

1794年,伊莱・惠特尼推出了一种新的轧棉机,极大地减少了清理棉花所需的劳动力。据此可知,美国在19

世纪成为“棉花王国”的原因包括()

①独立战争的胜利②民族意识的增强③生产工具的革新④种植园制度的建立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根据材料“从殖民统治中的脱离,为获得新生的美

国重新缔造了产业前景”可知,美国在19世纪成为“棉花王国”的原因包括独立战争的胜利,①正确;根据

材料“在,本土纺织观念,的影响下,任何一种能通过纺纱和织布取代英国进口纺织品的纤维原料,都会被认

为是好东西”可知,美国在19世纪成为“棉花王国”的原因包括民族意识的增强,②正确;根据材料“1794

年,伊莱・惠特尼推出了一种新的轧棉机,极大地减少了清理棉花所需的劳动力”可知,美国在19世纪成为“棉

花王国”的原因包括生产工具的革新,③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种植园制度的建立,④错误。故本题选C

项。

8.16世纪,德意志各诸侯宣称在邦国内拥有普遍狩猎权,限制领主和农民的狩猎权。压力之下各领主通过

恢复农奴制来侵占农村公社的狩猎资源,但不再履行对农民的“保护”义务。两股力量的压迫激起了农民争取

普通人自由狩猎权的斗争。这反映出当时德意志()

A.启蒙思想影响农民阶级B.转型时期社会秩序重塑

C.人地矛盾引发资源危机D.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德意志。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6世纪处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时期,封建领主处在封

君封臣制解体的危机中,力图通过恢复农奴制强化领主权。但是却受到农民的挑战,反映出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秩序发生了变化与重塑,B项正确;此时启蒙运动尚未开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各主体对于狩

猎权的争夺,并非因为人地矛盾引起资源危机,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封建领主和农奴在社会转型时期

的角逐,“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不符合该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9.如图描绘了1770年至1860年英国兰开夏郡建筑工人、农场工人和手摇织机工人的实际收入。据此可知

i.o-vVV

0.5-------------------------1-------------------------1------------------------1

1770180018301860

卜・▽手摇织机工人一农场工人一建筑工人|

A.兰开夏郡的工业发展程度领先全国B.现代行业部门适应了新的生产要求

C.蒸汽动力的普及削弱了工人竞争力D.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分化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近代英国。由材料可知,建筑工人收入明显增加,农场工人收入增长缓慢,手摇织机工人收入明显下降,

蒸汽机的普及使手摇织机工人的竞争力下降,导致收入减少,而运用先进生产力的建筑业迎来转型步入现

代化,其行业的工人收入也得以增加,B项正确;兰开夏郡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但材料不能说明其工

业发展程度领先全国,排除A项;善用蒸汽动力的行业和工人竞争力增强,不能适应先进生产力的行业和

工人竞争力减弱,排除C项;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分化,是指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

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材料并未涉及工业资产阶级,排除D项。故选B项。

10.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

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下列项中,

属于亚洲“过去几年里,,之,,变,,的是()

A.华夫托党进行护宪运动B.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

C.日本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D.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20世纪初(亚洲)。据材料可知,一战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亚洲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在印度,

1920—1922年甘地发动和领导了全国范围的轰轰烈烈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符合题意,D项正确;华夫托

党进行护宪运动是发生在埃及的民族解放运动,非亚洲,排除A项;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

材料时间在1926年以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日本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是在明治维新时期,排

除C项。故选D项。

11.1917年11月3日,彼得格勒市副市长在书信中写道:“它(俄国)己精疲力竭,饥荒蔓延,濒临崩溃……

看不到丝毫光亮……一切都听天由命,未必会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止这一切。”这表明当时的俄国()

A.战争失败导致社会弥漫着悲观情绪B.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

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时局认识不清D.沙皇专制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十月革命时期(俄国)。据材料“1917年11月3日”可知,此时处于十月革命爆发之前,据材料“它

(俄国)已精疲力竭,饥荒蔓延,濒临崩溃……看不到丝毫光亮……一切都听天由命,未必会有什么东西

能够阻止这一切”可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统治之下,各种社会矛盾仍旧尖锐,这反映了推翻资产阶级临时

政府具有历史必然性,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导致此时期悲观情绪弥漫的原因是俄国社会内部的各种问题,

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彼得格勒副市长的看法,没有涉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时局的认识,排除C项;

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2.1920年,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冈比亚、黄金海岸等地的4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强烈要求英国让非洲

人参加殖民地管理,改革宪制,实行平等教育,修改英属西非地区的宪法,使人民可以自己选举他们在各

殖民地的立法会议代表。这反映出()

A.英国的殖民统治难以为继B.十月革命精神在非洲传播

C.西非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D.西非的民族解放力量薄弱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20年(西非地区)。据题干“4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强烈要求英国让非洲人参加殖民地管理……”

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非地区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西非代

表的要求,并未反映出这些要求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冲击程度,排除A项;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材料

中西非代表的要求是修改宪法和增加立法会议代表,没有体现十月革命精神,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得

出西非的民族解放力量薄弱,排除D项。故选C项。

1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逐渐意识到埃及是“伦敦的一个忧虑”;英国的装甲车在开罗包围着政府

的建筑,这并不是为了保护他们,而是监视他们里面的政治动向,英方认为“他们的忠诚可能随时发生变化”。

这表明,埃及()

A.彻底摆脱英国殖民统治B.军队有投降法西斯危险

C.民族民主意识逐渐觉醒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猛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和埃及)。根据材料可知,英国政府逐渐意识到埃及会损害英国利益,

并派遣武装监视其政治动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埃及民族民主意识逐渐觉醒,C项正确;此时埃及并

没有彻底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排除A项;“军队有投降法西斯危险”违背史实,排除B项;材料表明埃及民

族民主意识逐渐觉醒,D项不是材料主旨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4.有学者认为,当西方国家正在“滞胀”和经济增长率消失中挣扎时,苏联创造了破纪录的产量。以1984年

为例,苏联的钢产量超过美国的80%,铁矿产量是美国的6倍。但苏联的繁荣是一种错觉,公布的增长和

产量数据与它们实际的经济表现没有关系。在苏联,工业的“成功”意味着满足专断而任意的定额,不管生产

货物的质量、产品的实际需要或生产的成本。材料旨在说明()

A.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势在必行B.西方发展经济要避免使用计划手段

C.高度集中的体制阻碍经济健康成长D.苏联未发生滞胀证明苏联工业化的成功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据材料“但苏联的繁荣是一种错觉,公布的增长和产量数据与它们实际的经

济表现没有关系。在苏联,工业的‘成功’意味着满足专断而任意的定额,不管生产货物的质量、产品的实际

需要或生产的成本。”可知,苏联工业在高度集中的体制下发展,但存在着问题,即高度集中的体制阻碍经

济健康成长,C项正确;材料没有讲述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势在必行,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得出西方发

展经济要避免使用计划手段的论断,排除B项;材料讲述苏联工业在高度集中的体制下发展,但存在着问

题,可见苏联工业化并未成功,排除D项。故选C项。

15.发展中国家,又称“第三世界”,是指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后建立的拥有完整主权的新兴

民族国家。这些国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掀起了现代化建设浪潮。下列关于“第三世界”国家

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非洲国家独立后始终保持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B.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具有东亚文化特征的新文化

C.新兴民族国家通过制订经济计划快速实现工业化

D.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三世界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始终受到国际经济旧秩序的阻

碍,因此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D项正确;非洲国家独立后并不是一直保持国

民经济快速发展,排除A项;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文化,排除B项;新兴民族国家根据各自

的国情,发展本国工业,并非全部通过制定计划快速实现工业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6.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各大公司在“联合起来对付美国巨人”口号下,签订合作协定,同美国资本展

开竞争。联邦德国资本积极打入美国市场,报纸鼓吹“真正的伙伴关系不可能是单方面的”,必须“加强德国

公司在美国的投资来对付美国的挑战”。这反映出()

A.德美外交关系的恶化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C.美国对欧洲政策调整D.国际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欧洲和

美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二战后初期,欧洲在战争中损失严重,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手段,美国在经济上加强对西欧的控制。20世纪60年代西欧各国经济获得恢复发展,联

邦德国公司同美国资本展开竞争,积极打入美国市场,体现西欧经济实力的增强,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

量,冲击美国的地位,推动国际格局多极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美国和德国的经济竞争,而非外交关系

的恶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美德经济竞争,而非西欧各国的联合,不能体现欧洲经济一体化,排除B项;

材料反映联邦德国各大公司的政策调整,而非美国政策调整,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共4题,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世界文化交流传播的缩影

英国西欧大陆内部的传媒中介传播者原创者

如尼字母(公元2世纪)、拉丁腓尼基字母(公元前11

英文字母(公元字母(公元前7—公元前3世纪)世纪中叶)一西闪族字母埃及象形文字(公元前

7世纪)一希腊字母(公元前9世纪末至(即原始迦南字母,约公2700年)

公元前8世纪)元前19世纪中叶)

造纸术(1494法国(1189年)一西班牙(1150阿拉伯帝国(公元8世纪古代中国(公元前2世

年)年)一摩洛哥(1100年)一埃及中叶)纪)

(10世纪);瑞士(1350年)、

德国(1312年)一意大利(1276

年)一阿拉伯

成熟印度数字(公元8

其他西欧大陆国家(公元10世世纪)~笈多王朝数字

页码(数字,13阿拉伯帝国数字(公元8

纪后期至13世纪初)一穆斯林(公元4—6世纪末)4-

世纪后期)世纪后期)

西班牙(公元9世纪)婆罗米数字(公元前3

世纪)

阿拉伯帝国(14世纪)、

法国一意大利一德国(15世纪中

波斯(13世纪末14世纪

印刷术(1477叶,活字印刷);德国、意大利

初)、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古代中国(公元7世纪)

年)等欧陆国家(15世纪前期,雕版

(9一10世纪;木活字

印刷)

12—13世纪)

——摘编自徐善伟《全球史视域中的一本英文书——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缩影》

材料二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使者,他们播西方文明而来,传中

国文化而去,从而把中西文化交流推向了一个规模空前的新阶段。任何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总是双向与相互

的,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既有“拿来”——“西学东渐”,也有“送去”——“东学西渐”。17世纪以后,

在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在以后的岁月里,这种“中国热”对于欧洲社会文化的变迁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摘编自陈超《对明清之交“东学西渐”的思考》

材料三外来文化传入中国示意图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运用所学的相关史实,围绕中外文化交流主题写一则历史

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论题: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

阐述: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到宋明时期,儒家学说融合佛、道形成理学,佛教融合为

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的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

早期殖民扩张,外国传教士来华,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以徐光启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汇

通中西文化,编译科学著作,促进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特别是随着

启蒙思想的传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进一步深入(也可写具体表现,如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

与科学等),推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入中国,先

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可写具体

表现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指导了中国的革命与建设。

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发展。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至近代世界。首先,由材料“古代世界文化交流传播

的缩影”“《对明清之交,东学西渐,的思考》”“外来文化传入中国示意图”及所学可得出论题:兼收并

蓄的中华文化。其次,结合佛教传入中国的相关内容可知,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到宋明

时期,儒家学说融合佛、道形成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的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产

生了深刻影响。由材料“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使者,他们播西方文明而

来,传中国文化而去,从而把中西文化交流推向了一个规模空前的新阶段。”及所学可知,明末清初,随着

新航路的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外国传教士来华,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以徐光启为代表

的知识分子汇通中西文化,编译科学著作,促进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结合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相关内容可

知,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特别是随着启蒙思想的传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进一步深入

(也可写具体表现,如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等),推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由材料“外来文化传入中国示意图”“马克思主义传入”及所学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

传入中国,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也可写具体表现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指导了中国的革命与建设。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中

华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发展。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16世纪,世界各地的互17-19世纪,北大西洋世界进入20世纪,世界历史的方

动加速,但部分地区仍保留着之急剧变化并推动着全球网络的向、节奏和速度都明显地不同

前的特点。君主制、贵族制和其形成,欧洲人大量迁居美洲,建于以往……这个阶段的总体特

他形式的等级制乃是主导的统立殖民地,开发生产,传播宗教,征是,欧洲的优势削弱,美国

治体制。暴力、奴役、压迫和剥彻底改变了美洲的历史进的影响上升、而亚洲、拉美和

削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即使程...西欧和美国崛起,资本主非洲国家的自主性也趋于增

西欧,也是更多的保留着“中世义国家之间矛盾日益激化,非洲强……全球性的“合流”趋势

纪”的状态。和亚洲则渐次沉沦。更加显著。

・摘编自李剑鸣《现代世界历史叙事的时间框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16世纪,西欧更多地保留着“中世纪”状态的表现。列举17—19

世纪北大西洋世界推动全球网络形成的主要方式。(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9世纪全球网络形成的影响。并为20世纪的世界拟一个恰当的

阶段主题。(8分)

【答案】(1)表现:封君封臣制度、庄园经济和农奴制度。(2分)

方式:殖民、贸易和传教。(2分)

(2)影响: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中断其独立发展的进程;客观上推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

会转型;促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但也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增强世界各地联系,形成以欧洲

为中心,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任3点6分)

主题:全球化的世界、趋向多极化的世界、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存的世界等等。(2分)

【解析】(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世界)。表现:根据材料“君主制、贵族制和其他形式

的等级制乃是主导的统治体制,暴力、奴役、压迫和剥削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可知封君封臣制度、庄园经济

和农奴制度。

方式:根据材料“欧洲人大量移居关洲I,建立殖民地,开发生产、传播宗教,彻底改变了美洲的历史进程.”

可知殖民、贸易和传教。

(2)本题为影响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现代(世界)。影响:根据材料“西欧和美国崛起、资本

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日益激化,非洲和亚洲则渐次沉沦”并结合殖民扩张的影响可知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

来深重灾难,中断其独立发展的进程,客观上推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转型。促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但

也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增强世界各地联系,形成以欧洲为中心,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

主题:根据材料“欧洲的优势削弱、美国的影响上升、而亚洲、拉美和非洲国农的自主性也趋于增强……全

球性的,合流,趋势更加显著“可知全球化的世界、趋向多极化的世界、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存的世界等等。

19.(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工业化进程中,执政党牺牲了成本校大、经济利益较少的农业部门,把农业的赌注押在

落后国家,特别是殖民地上,导致了本国农业的逐渐落后……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1801年,1.1%最富有

的人取得国民收入的25%:到1867年,2%的最富有者所聚敛的财富占国民收入的40%。相反,体力劳动者

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却从1803年的42%下降到1867年的39%.•一座座以煤作为燃料的大工厂连续不断

排放出的各种有害物质直接或间接地伤害着经常呼吸被污染空气的人们的健康。9世纪后期,英国最严重的

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就是呼吸系统疾病流行。

•摘编自刘俊俊《英国工业化的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美国建国后便产生了“农业立国”和“工业立国”之争。其中,汉密尔顿的“工业立国”强

调:用高关税来限制外国工业品的输入,限制重要原料的出口,免税进口必须的原料等。通过1790年专利

法,明确规定''保证发明家对于其发明在一定期限内享有专利权,以奖励科学的进步。”积极修建公路,

开凿运河,加快商品的运输速度。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扶植、帮助民族弱势工业的发展壮大。“工业

立国”战略犹如指路明灯,引导着美国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兵《略论美国“工业立国”赶超战略》

材料三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仍然关注重工业的发展,试图以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并且还要时

刻应对可能爆发的希特勒对共产主义的战争。斯大林所追求的不仅是单纯的改变私人所有制形式,而是要

彻底破除西方市场机制唯利是图的本质。因此,他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

安置设备和物质。

——据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工业化的主要教训。(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密尔顿“工业立国”战略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英国相比苏联工业化道路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斯大林模式对苏联

的影响。(6分)

【答案】(1)教训:要正确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减少对海外市场的依赖;要注重社会公平,防止贫富差

距的扩大;注重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2点4分)

(2)作用:实行保护性关税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鼓励发明创造促进了技术进步;改善交通运输促进了全

国性统一市场的形成;加强政府的经济干预刺激了弱势工业发展。(3点6分)

(3)不同: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独立自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点3分)

影响;使苏联迅速完成工业化,走上工业化道路;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造成农轻重比例

失调,农民付出代价过大;成为阻碍苏联改革的主要因素。(3点3分)

【解析】(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英国)。教训:根据材料“英国工业化进程中,

执政党牺牲了成本较大、经济利益较少的农业部门,把农业的赌注押在落后国家,特别是殖民地上,导致

了本国农业的逐渐落后”可知,要正确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减少对海外市场的依赖;根据材料“工业革命时

期的英国,1801年,1.1%最富有的人取得国民收入的25%;到1867年,2%的最富有者所聚敛的财富占

国民收入的40%。相反,体力劳动者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却从1803年的42%下降到1867年的39%”可知,

要注重社会公平,防止贫富差距的扩大;根据材料“一座座以煤作为燃料的大工厂连续不断排放出的各种有

害物质直接或间接地伤害着经常呼吸被污染空气的人们的健康。19世纪后期,英国最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之一就是呼吸系统疾病流行。”可知,要注重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19世纪(美国)。作用:根据材料“用高关税来限制外国工业

品的输入,限制重要原料的出口,免税进口必须的原料等。”可知,实行保护性关税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

根据材料“保证发明家对于其发明在一定期限内享有专利权,以奖励科学的进步。”可知,鼓励发明创造促进

了技术进步;根据材料“积极修建公路,开凿运河,加快商品的运输速度。”可知,改善交通运输促进了全国

性统一市场的形成;根据材料“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扶植、帮助民族弱势工业的发展壮大。”可知,加强

政府的经济干预刺激了弱势工业发展。

(3)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苏联)。不同之处:材料中提到“斯大林时期的

苏联仍然关注重工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英国工业化通常是从轻

工业开始逐步发展到重工业。根据材料“试图以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并且还要时刻应对可能爆发的

希特勒对共产主义的战争”,这表明苏联强调独立自主地发展工业,以应对外部威胁,而英国的工业化进程

更多地依赖于国际贸易和市场。根据材料“斯大林所追求的不仅是单纯的改变私人所有制形式,而是要彻底

破除西方市场机制唯利是图的本质”,说明苏联工业化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与英国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工业化不同。根据材料“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安置设备和物质”,体现了

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来推动工业化,英国则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可知,苏联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和集中资源分配的方式,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

了工业化;强大的工业实力使苏联能够在二战中生产大量的军事装备和物资,为抗击法西斯的胜利提供了

重要保障;过度侧重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农民利益受损;高度集中

的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