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四)_第1页
2025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四)_第2页
2025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四)_第3页
2025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四)_第4页
2025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四)一、积累与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题目。ㅤㅤ苏绣是以苏州为中心的刺绣艺术的总称,位列四大名绣之首。它发源于江南水乡,具有浓(yù)_______的民间色彩与水乡生活气息,承载了江南的温宛柔美。如果说中国画是纸面上的艺术,那么苏绣就是布帛上的艺术。它以针为牵引,有着“平、顺、和、柔、匀、光”的特点。苏绣具有深邃的文化价值,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历来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表现山水、花鸟、动物还是人物,精湛的苏绣技艺都能使之达到诩诩如生的境界。也正因如此,苏绣才被世界各国人民赞(yù)_______为“东方的明珠”。(选自公众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有删改)(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①浓(yù)②深邃③精湛④赞(yù)(2)上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①改为②改为2.(8分)小麒、小翼在研读古诗文的时候,在“山水自然”中欣赏到了别样的美,体验到另外一种生命形态。小麒:山水可造意境。曹操的《①》中“②,山岛竦峙”两句描写大海波澜壮阔、山岛耸立的样子,苍茫浑然,境界壮阔。小翼:山水可纵豪情。③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词人登上北固楼俯视江水,不禁思接千载,写下“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④”的句子,全词表现了作者沉郁悲怆、雄壮豪迈之情。小麒:山水可蕴哲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⑤,⑥”两句写出了时序的交替,气势宏大,将山水景象赋予哲理意味。小翼:山水可显品格。欧阳修《醉翁亭记》中“⑦,⑧”两句是全文的核心命意,点明作者意不在酒,在山水,把自己简政爱民、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写得含蓄不露。3.(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学校开展“保护环境——从垃圾分类开始”主题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相关材料。【材料一】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垃圾分类标准不够具体,分类回收的垃圾桶也不统一,“混装”“混运”现象严重,导致终端处理成本大大增加。而且垃圾终端处理多为就近填埋,这不仅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还会严重污染土地及水源。【材料二】下图是班级同学绘制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流程图”。(1)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我国目前垃圾处理方式带来的弊端。(2)请给材料二中的流程图附上一段文字说明,说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具体做法。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二、阅读4.(4分)(1)武松打虎,李逵杀虎,初看情节上相似,仔细分析实则大不相同,你能说一说两者有哪些不同吗?(2)金圣叹说:“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业来。”你认同金圣叹评价林冲“熬得住”吗?请结合《水浒传》中相关情节简要分析。5.(17分)百日誓师,问鼎穹窿。老师带领同学们研读了几篇与姑苏相关的诗文,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完成问题。【甲】苏台①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②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乙】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注】①苏台:姑苏台,是吴王夫差特意修建,用来和西施嬉戏作乐的地方。这首诗是诗人李白在游览已被烧毁的姑苏台时所作。②菱歌:采菱人唱的歌。【丙】游姑苏台记宋荦ㅤㅤ予再莅吴将四载①,欲访姑苏如未果。丙子五月廿四日,雨后,自胥江泛舟出日晖桥,观农夫插莳,妇子满田塍,泥滓被体,桔槔与歌声相答,其劳苦殊甚。迤逦过横塘,群峰翠色欲滴。未至木渎二里许,由别港过两小桥,遂抵如下。ㅤㅤ山高尚不敌虎丘,望之又一荒阜②耳。舍舟乘竹舆,缘山麓而东,稍见村落,竹树森蔚,稻畦相错如绣。山腰小赤壁,水石颇幽,仿佛虎丘剑池。夹道稚松丛棘,薝葡③点缀其间如残雪,香气扑鼻。时正午,赤日炎歊④,从者皆喘汗。予兴愈豪,褰衣贾勇如猿踏而上。陟其巅,黄沙平衍,南北十馀丈,阔数丈,相传即胥台⑤故址也,颇讶不逮所闻。吾友汪钝翁《记》称:“方石中穿,传为吴王用以竿旌者”。又“矮松寿藤,类一二百年物”。今皆无有。独见震泽⑥掀天陷日,七十二峰出没于晴云浩淼中。环望穹窿、灵岩、高峰、尧峰诸山一一献奇于台之左右。而霸业销沉,美人黄土,欲问夫差之遗迹,而山中无人能言之者,不禁三叹。ㅤㅤ从山北下,抵留云庵。庵小,有泉石,僧贫而无世法⑦,酌泉烹茗以进。山中方采杨梅,买得一筐,众皆饱啖,仍携其馀返舟中。时已薄暮,饭罢,乘风容与而归。ㅤㅤ待行者,幼子筠、孙韦金、外孙侯晸。六日前,子至⑧方应该北上,不得与同游。赋诗纪事,怅然者久之。(选自清•宋荦(luò)《西陂类稿》)【注释】①再莅吴将四载:宋荦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曾任江苏布政使,后由江西巡抚调任江苏巡抚,任职地点皆在苏州,故云“再莅吴”。下文中的胥江、横塘、木渎、虎丘等,皆为苏州地名。②阜:土山。③薝(zhān)葡:栀子花。④炎歊(xiāo):热气。⑤胥台:即姑苏台。⑥震泽:即太湖世法:⑦世俗的礼法。无世法即不能依世俗礼法予以盛大的招待。⑧子至:儿子宋至。(1)请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加点字方法解释缘山麓而东缘溪行(《桃花源记》)①未至木渎二里许一百许里(《与朱元思书》)②时已薄暮A.少,小。B.减轻,减少。C.迫近,接近。D.淡,不浓。③颇讶不逮所闻结合语境(上下文)推断④(2)《苏台览古》开头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3)【甲】【乙】两首诗中“只今惟有西江月”和“只今惟有鹧鸪飞”这两句诗运用了相同的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其表达效果。(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山高尚不敌虎丘,望之又一荒阜耳。②竹树森蔚,稻畦相错如绣。(5)作者宋荦当时是苏州的地方官,他慕名前往姑苏台游览,但文中却说“颇讶不逮所闻”,“而山中无人能言之者,不禁三叹”,有人认为作者会失望而归,也有人认为作者此游不会失望而归。你同意谁的看法呢?请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你的理解。6.(14分)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问题。ㅤㅤ材料一:ㅤㅤ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动能和支撑。ㅤㅤ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广袤的乡土,既有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选自2024年3月2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ㅤㅤ材料二:ㅤㅤ低级别文物是相比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高级别文物而言,主要包括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ㅤㅤ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低级别文物并不那么吸引人。它们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或散落在民间村落中,默默地等待着岁月的流逝,但它们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是中华文脉的基石。ㅤㅤ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对这些风雨飘摇的低级别文物的保护,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选自2024年5月13日中国经济网,有删改)ㅤㅤ材料三:ㅤㅤ走进郴州市桂阳县和谐村,古朴悠然的老屋一字排开,夕阳映得瓦片一片金黄,不时从中传来的琅琅读书声在田间回响。村中曾经的废弃老屋如今蝶变为种类丰富的“非遗研学基地”,正焕发着新的生机。ㅤㅤ“老屋不仅蕴含着建筑美学,与其所属的传统村落世代相传,更寄托了无数人的乡愁。”郴州市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郴州启动“唤醒老屋”试点计划,在保护老屋的同时唤醒沉睡的文旅资源。ㅤㅤ在郴州、湘西等地,一幢幢长期无人居住的老屋经过抢修保护和合理利用,旧貌换新颜,转变为民宿、研学基地、村史展览馆等,为村庄带来更多人气,也激活了乡村振兴发展的生机和活力。(选自2024年5月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ㅤㅤ材料四:ㅤㅤ放眼如今的苏州,从城市到古镇再到乡村,新兴旅游目的地和多元业态不断涌现。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的旅游体验,让苏州旅游焕发出新的魅力。ㅤㅤ角直古镇的沉浸式夜游项目以具有江南特色的风景、园林、非遗等载体搭建演绎场景,将古街、廊桥等设施进行了艺术亮化提升改造,同时利用激光投影等多媒体技术,重现千年古镇繁华夜景,给游客带来沉浸式游园体验。ㅤㅤ随着旅游的生活化、体验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及交通和公共设施的日益完善,叠加游客避免人挤人、追求性价比的心态,县城旅游加速崛起,许多“小城”不知不觉中成了游客向往的目的地。五一期间,昆山举办第九届昆剧艺术节,6大类17场配套活动同期举办,吸引了大批游客。除了昆山,常熟、太仓、张家港另外3个县级市同样越来越火。常熟接待游客144.07万人次,同比增长53.17%;太仓接待游客87.25万人次,同比增长30.1%,其中乡村游接待游客25.98万人次;张家港以“来小城、漫漫游”为主题,举办了140余场文体旅活动,吸引游客61.26万人次。高铁张家港站假期发送旅客超10万人次,客流增长率为65.9%。(选自2024年5月17日《中国旅游报》,有删改)(1)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广袤乡土中,不但有民间艺术等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古村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B.低级别文物都分布在偏远地区,且散落于民间村落,默默地等待着岁月的流逝。C.在苏州,县城旅游加速崛起与游客避免人挤人、追求性价比的心态有一定关系。D.今年五一期间,常熟、太仓、张家港等县级市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均超过50%。(2)有人认为,一些年代久远的古建筑散落在村落里,破旧不堪,维修成本较大,没有修缮利用的价值。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3)在文旅部门开展的“我为乡村文旅献计策”活动中,同学们提了以下建议,不合适的一项是A.摸清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现状,唤醒沉睡的文物。B.将古建筑拆除并集中新建,打造特色旅游街区。C.利用当地古村闲置古建筑,建设文化研学基地。D.用科技手段赋能乡村旅游,让乡村游“潮”起来。7.(16分)小中在《在西南联大的日子》一书中读到《晚翠园曲会》,他拟将文中西南联大轶事绘制成画作,你与他一起讨论设计。晚翠园曲会汪曾祺云南大学西北角有一所晚翠园,园内栽种了很多枇杷树,很幽静。云大中文系有几个同学搞了一个曲社,活动(拍曲子、开曲会)多半在这里借用一个小教室,摆两张乒乓球桌,二三十张椅子,曲友毕集,就拍起曲子来。曲社的策划人实为陶光,陶光是西南联大中文系教员,教“大一国文”的作文。“大一国文”各系大一学生必修。我的作文课是陶先生教的.。陶光面白皙,风神朗朗。他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同时穿两件长衫。里面是一件咖啡色的夹袍,外面是一件罩衫,银灰色。都是细毛料的。于此可见他的生活一直很不拮据——当时教员、助教大都穿布长衫,有家室的更是衣履敝旧。他走进教室,脱下外衣,搭在椅背上,就把作文分发给学生,摘其佳处,很“投入”地评讲起来。陶光的曲子唱得很好。他是唱冠生的,在清华大学时曾受红豆馆主傅侗亲授。他嗓子好,宽、圆、亮、足,有力度。他常唱的是“三醉”“迎像”“哭像”,唱得苍苍莽莽,淋漓尽致。有一个女同学交了一篇作文,写的是下雨天,一个人在弹三弦。陶先生在一段末尾给她加了一句:“那湿冷的声音,湿冷了我的心。”当时我就记住了。由此觉得他有点感伤主义。说陶光是寂寞的,常有孤独感,当非误识。他的朋友不多,很少像某些教员、助教常到有权势的教授家走动问候,也没有哪个教授特别赏识他,只有一个刘文典和他关系不错。他的《<淮南子>校注》是陶光编辑的,扉页的“淮南子校注”也是陶光题署的。从扉页题署,我才知道他的字写得很好。他是写二王的,临《圣教序》功力甚深。我曾看到他为一个女同学写的小条幅,字较寸楷稍大,写在冷金笺上,气韵流转,无一败笔。写的是唐人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条字反映了陶光的心情。“炮仗响了”(日本投降那天,昆明到处放鞭炮,云南把这天叫做“炮仗响”的那天)后,联大三校准备北返,三校人事也基本定了,清华、北大都没有聘陶光,他只好滞留昆明。后不久,受聘云大,对“洛阳亲友”,只能“凭君传语”了。我们回北平,听到一点陶光的消息。听说他之后郁悒潦倒,竟至客死街头。每次做“同期”(唱昆爱好者约期集会唱曲,叫做同期)必到的是崔芝兰先生。她是联大为数不多的女教授之一,多年来研究蝌蚪的尾巴。崔先生几乎每次都唱《西楼记》。女教授,举止自然很端重,但是唱起曲子来却很“嗲”。除了联大、云大师生,还有一些外来的客人来参加同期。有一位先生,大概是襄理①一级的职员,我们叫他“聋山门”。他是唱大花面的,而且总是唱《山门》,他是个聋子——并不是板聋,只是耳音不准,总是跑调。真也亏给他撅笛②的张宗和先生,能随着他高低上下来回跑。聋子不知道他跑调,还是气势磅礴地高唱:“树木叉桠,峰峦如画,堪潇洒,喂呀,闷煞洒家,烦恼天来大!”给大家吹笛子的是历史系教员张宗和,几乎所有人唱的时候笛子都由他包了。他笛风圆满,唱起来很舒服。许宝騄先生是数论专家,但是曲子唱得很好。许家是昆曲大家,会唱曲子的人很多。许先生听过我唱的一支曲子,跟我们的系主任罗常培说,他想教我一出《刺虎》。罗先生告诉了我,我自然是愿意的,但稍感意外。我不知道许先生会唱曲子,更没想到他为什么主动提出要救我一出戏。我按时候去了,没有说多少话,就拍起曲子来:“银台上晃晃的风烛炫,金猊内袅袅的香烟喷……”许先生的曲子唱得很大方,《刺虎》完全是正旦唱法。他的“擞”特别好,摇曳生姿而又清清楚楚。参加同期、曲会的,多半生活清贫,然而在人心浮躁之际,他们还能平平静静地做学问,并能在曲声笛韵中自得其乐,对复兴民族大业不失信心,不颓唐,不沮丧,他们是浊世中的清流,旋涡中的砥柱。他们中不少人对文化、科学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安贫乐道,恬淡冲和,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优良的传统,这个传统应该得到继承、扶植、发扬。如此,则晚翠园是可怀念的。【注释】①襄理:旧时职位名称,相当于企业副经理。②撅笛:按笛奏曲的一个动作。【画前准备】(1)小爱根据上文,梳理了曲会中的人物群像,你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人物不同之处相同之处身份曲会表现纯正高雅的爱好,④的品性。演员陶光中文系教员唱冠生,有力度崔芝兰生物系教授举止端庄,唱腔妩媚“聋山门”职员②许宝騄①③伴奏张宗和历史系教员笛风圆满【画中研讨】(2)在绘制曲会人物群像时,小中想把陶光置于画面中心,你同意吗?并说明理由。(3)小中想在画“聋山门”唱曲的场景时,从人物映衬的角度表现亦庄亦谐的艺术效果,请你给出人物动作、神态的设计建议。【画后深思】(4)汪曾祺回忆西南联大生活时曾说:“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请你结合本文并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从做人和作文两个方面推断汪曾祺是个怎样的作家。三、作文8.(60分)作文。在苏式生活中,有许多传承很久的家常物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不少陆续退出苏州百姓的生活。有些物件的旧名称,年轻一代已经不熟悉。譬如火夹(将草把或煤球送入灶膛的工具)、广勺(一种舀水的钢勺)、汤罐(灶上利用余火烧水的铁罐),还有提盘篮、饭莦箕、黄篮头、汤婆子……逐渐在消失的老物件用斑驳的印记刻录着逝去的岁月,叙说着苏式慢生活。请以“苏式老物件”为话题写一写你体验到的苏式生活。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2025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四)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题目。ㅤㅤ苏绣是以苏州为中心的刺绣艺术的总称,位列四大名绣之首。它发源于江南水乡,具有浓(yù)_______的民间色彩与水乡生活气息,承载了江南的温宛柔美。如果说中国画是纸面上的艺术,那么苏绣就是布帛上的艺术。它以针为牵引,有着“平、顺、和、柔、匀、光”的特点。苏绣具有深邃的文化价值,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历来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表现山水、花鸟、动物还是人物,精湛的苏绣技艺都能使之达到诩诩如生的境界。也正因如此,苏绣才被世界各国人民赞(yù)_______为“东方的明珠”。(选自公众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有删改)(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①浓(yù)郁②深邃suì③精湛zhàn④赞(yù)誉(2)上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①宛改为婉②诩诩改为栩栩【解答】答案:(1)①郁②suì③zhàn④誉(2)宛婉诩栩栩2.(8分)小麒、小翼在研读古诗文的时候,在“山水自然”中欣赏到了别样的美,体验到另外一种生命形态。小麒:山水可造意境。曹操的《①观沧海》中“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描写大海波澜壮阔、山岛耸立的样子,苍茫浑然,境界壮阔。小翼:山水可纵豪情。③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词人登上北固楼俯视江水,不禁思接千载,写下“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④不尽长江滚滚流”的句子,全词表现了作者沉郁悲怆、雄壮豪迈之情。小麒:山水可蕴哲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⑤海日生残夜,⑥江春入旧年”两句写出了时序的交替,气势宏大,将山水景象赋予哲理意味。小翼:山水可显品格。欧阳修《醉翁亭记》中“⑦醉翁之意不在酒,⑧在乎山水之间也”两句是全文的核心命意,点明作者意不在酒,在山水,把自己简政爱民、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写得含蓄不露。【解答】答案:①观沧海②水何澹澹(注意“澹”的书写)③辛弃疾④不尽长江滚滚流⑤海日生残夜⑥江春入旧年⑦醉翁之意不在酒⑧在乎山水之间也3.(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学校开展“保护环境——从垃圾分类开始”主题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相关材料。【材料一】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垃圾分类标准不够具体,分类回收的垃圾桶也不统一,“混装”“混运”现象严重,导致终端处理成本大大增加。而且垃圾终端处理多为就近填埋,这不仅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还会严重污染土地及水源。【材料二】下图是班级同学绘制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流程图”。(1)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我国目前垃圾处理方式带来的弊端。(2)请给材料二中的流程图附上一段文字说明,说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具体做法。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解答】答案:(1)处理成本太高、占用大量土地,而且严重污染土地及水源。(2)生活垃圾可分为餐厨、大件、可回收和其他垃圾。餐厨垃圾经资源化处理供热或发电、堆肥回用;大件和可回收垃圾回收后再利用;其他垃圾经转运站集中处理。二、阅读4.(4分)(1)武松打虎,李逵杀虎,初看情节上相似,仔细分析实则大不相同,你能说一说两者有哪些不同吗?(2)金圣叹说:“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业来。”你认同金圣叹评价林冲“熬得住”吗?请结合《水浒传》中相关情节简要分析。【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联系《水浒传》相关内容可知,武松打虎,李逵杀虎,初看情节上相似,仔细分析实则大不相同:原因不同:武松饮酒后上景阳冈,在大石上休息,一猛虎跳出,欲吃武松,武松被迫自救。李逵迎母上梁山,路过沂岭,他离开母亲找水,老虎吃其母,李逵为母报仇,才杀四虎。武器不同:武松与老虎的打斗,打折了哨棒,只得赤手空拳头与老虎厮杀。李逵用随身携带的朴刀杀死了四只老虎。数量不同:武松打死了一只老虎,李逵杀了一窝四只老虎。心情不同:老虎下山,惊醒了武松,因为害怕,酒醒了大半。老虎吃掉了李逵的母亲,李逵出于愤怒,一气杀死四只老虎。(2)本题考查名著评价。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水浒传》相关内容,组织合理的语言回答即可。示例:不认同。林冲得知高俅父子不肯放过自己,派陆谦等赶尽杀绝,自己看守的草料场被烧,无法继续熬下去,索性杀了陆谦等人,在一个风雪之夜,投奔梁山。林冲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一直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但在万般无奈下也忍无可忍,上了梁山,终究没“熬得住”。答案:(1)示例:①原因不同:武松是被迫,李逵是为母亲报仇;②武器不同:武松是赤手空拳,李逵是用了朴刀;③数量不同:武松一只,李逵四只;④心情不同:武松害怕,李逵愤怒。(2)示例:认同。林冲“熬得住”的表现:林娘子被高衙内调戏,林冲忍辱放过;被高俅父子设计陷害,林冲忍辱接受刺配;二解差于途中百般折磨他,欲谋害其性命,幸得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搭救,林冲还为解差讲情,指望刺配结束后回家团圆。林冲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社会地位颇高,功夫过人,但面对各种屈辱、困境、矛盾,依然能忍上加忍,尽可能不激化矛盾,可见他是个“熬得住”的人。5.(17分)百日誓师,问鼎穹窿。老师带领同学们研读了几篇与姑苏相关的诗文,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完成问题。【甲】苏台①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②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乙】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注】①苏台:姑苏台,是吴王夫差特意修建,用来和西施嬉戏作乐的地方。这首诗是诗人李白在游览已被烧毁的姑苏台时所作。②菱歌:采菱人唱的歌。【丙】游姑苏台记宋荦ㅤㅤ予再莅吴将四载①,欲访姑苏如未果。丙子五月廿四日,雨后,自胥江泛舟出日晖桥,观农夫插莳,妇子满田塍,泥滓被体,桔槔与歌声相答,其劳苦殊甚。迤逦过横塘,群峰翠色欲滴。未至木渎二里许,由别港过两小桥,遂抵如下。ㅤㅤ山高尚不敌虎丘,望之又一荒阜②耳。舍舟乘竹舆,缘山麓而东,稍见村落,竹树森蔚,稻畦相错如绣。山腰小赤壁,水石颇幽,仿佛虎丘剑池。夹道稚松丛棘,薝葡③点缀其间如残雪,香气扑鼻。时正午,赤日炎歊④,从者皆喘汗。予兴愈豪,褰衣贾勇如猿踏而上。陟其巅,黄沙平衍,南北十馀丈,阔数丈,相传即胥台⑤故址也,颇讶不逮所闻。吾友汪钝翁《记》称:“方石中穿,传为吴王用以竿旌者”。又“矮松寿藤,类一二百年物”。今皆无有。独见震泽⑥掀天陷日,七十二峰出没于晴云浩淼中。环望穹窿、灵岩、高峰、尧峰诸山一一献奇于台之左右。而霸业销沉,美人黄土,欲问夫差之遗迹,而山中无人能言之者,不禁三叹。ㅤㅤ从山北下,抵留云庵。庵小,有泉石,僧贫而无世法⑦,酌泉烹茗以进。山中方采杨梅,买得一筐,众皆饱啖,仍携其馀返舟中。时已薄暮,饭罢,乘风容与而归。ㅤㅤ待行者,幼子筠、孙韦金、外孙侯晸。六日前,子至⑧方应该北上,不得与同游。赋诗纪事,怅然者久之。(选自清•宋荦(luò)《西陂类稿》)【注释】①再莅吴将四载:宋荦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曾任江苏布政使,后由江西巡抚调任江苏巡抚,任职地点皆在苏州,故云“再莅吴”。下文中的胥江、横塘、木渎、虎丘等,皆为苏州地名。②阜:土山。③薝(zhān)葡:栀子花。④炎歊(xiāo):热气。⑤胥台:即姑苏台。⑥震泽:即太湖世法:⑦世俗的礼法。无世法即不能依世俗礼法予以盛大的招待。⑧子至:儿子宋至。(1)请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加点字方法解释缘山麓而东缘溪行(《桃花源记》)①顺着未至木渎二里许一百许里(《与朱元思书》)②表约数,大约时已薄暮A.少,小。B.减轻,减少。C.迫近,接近。D.淡,不浓。③C颇讶不逮所闻结合语境(上下文)推断④及,达到,比得上(2)《苏台览古》开头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3)【甲】【乙】两首诗中“只今惟有西江月”和“只今惟有鹧鸪飞”这两句诗运用了相同的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其表达效果。(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山高尚不敌虎丘,望之又一荒阜耳。②竹树森蔚,稻畦相错如绣。(5)作者宋荦当时是苏州的地方官,他慕名前往姑苏台游览,但文中却说“颇讶不逮所闻”,“而山中无人能言之者,不禁三叹”,有人认为作者会失望而归,也有人认为作者此游不会失望而归。你同意谁的看法呢?请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你的理解。【解答】(1)本题考查探究词语的含义。①句意:沿着山脚向东走。缘,顺着。②句意:不到木渎两里左右。许,表约数,大约。③句意:当时已近黄昏。薄,迫近。故选C。④句意:我很惊异它不及平常听说的那么壮观。逮,及,达到,比得上。(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句的意思是:曾经的歌台,曾经的舞榭,曾经的园林,曾经的宫殿,如今都已经荒废,只有杨柳叶儿青青,还有那湖中的采菱女在清唱着青春永恒的歌谣。诗兴由“苏台览古”而起,抒发古今异变,昔非今比的感慨,则今日所见之苑囿台榭,已非昔日之苑囿台榭;今日苑囿台榭的杨柳青青,无边春色,不仅令人想起它曾有过的繁华,更令人想起它曾经历过的落寞。起句的“旧苑荒台”,以极衰飒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第二句,由柳岸湖中传来一曲曲悠扬悦耳的江南小调,更为这人世间不尽的春花春月增添了无限的柔情蜜意。不胜,犹不尽。“不胜春”三字,似乎将人们的欢乐推向了极致。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曾经的歌台,曾经的舞榭,曾经的园林,曾经的宫殿,如今都已经荒废,只有杨柳叶儿青青,还有那湖中的采菱女在清唱着青春永恒的歌谣的画面,勾引起诗人的无限怅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吴王的骄奢,西子的明艳,以及他们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欢,馆娃宫中的长夜之饮,都不断在诗人的脑海中盘旋浮动,使诗人躁动不安。(3)本题考查手法的运用。甲乙两句中都有“只今惟有”一句,意思是“现在只有”,由此可看出甲文是和前文的“新”,乙文和前文的“宫女如花满春殿”形成了对比的手法,今昔盛衰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甲文以“新”与“旧”“荒”对比,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对照,增强了诗作的表现力,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乙文通过将故址昔日的繁华昌盛与与如今的衰败、凄凉作出鲜明对比,来表达出人世变化无常的人生哲理。全诗自然流畅,笔力雄健,艺术技巧富于变化。(4)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①重点词:尚,还;不敌,抵不上;阜,小土丘。句意:姑苏台山还抵不上虎丘山高,远远望去,仅仅是一座荒芜的小土丘罢了。②重点词:森蔚,茂密;绣,锦绣。句意:只见竹树茂密,稻田相互交织如同锦绣。(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竹树森蔚,稻畦相错如绣”“山腰小赤壁水石颇幽仿佛虎丘剑池。夹道稚松丛棘,蘑葡点缀其间如残雪,香气扑鼻”写作者沿途所见的美景;“独见震泽掀天陷日,七十二峰出没于晴云浩淼中。环望穹窿、灵岩、高峰、尧峰诸山一一献奇于台之有右”写作者登上姑苏台的所见:天朗气清,太湖泛碧波,青山列两旁;游目骋怀,思接千古。据此来看,作者是很尽兴的。答案:(1)①顺着,沿着②表约数,大约③C④及,达到,比得上(2)吴苑残破,苏台荒凉,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3)今昔对比。“只今惟有西江月”今日荒凉与昔曰整华对比,以今古常新的自然号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表达今昔盛衰之感。“只今惟有鹧鸪飞”越王回国后,荒淫逸乐,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美女。过去的繁盛、热闹与如今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形成对比,表现人事变化,盛衰无常。(4)①姑苏台山还抵不上虎丘山高,远远望去,仅仅是一座荒凉的小土丘罢了。②只见竹树茂盛,稻田相互交错犹如锦绣。(5)示例一:不失望。作者游览途中所见景色清幽秀丽,“从者皆喘汗”作者反而“兴愈豪”,一个“愈”字,将作者的兴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接着作者“如猿猱腾踏而上”,像猿一样轻松而上,表现作者兴味盎然。下山途中在留云庵里酌泉烹茗吃杨梅,“乘风容与而归”可见是乘兴而归。因一个儿子缺席此次游历而惋惜,也能侧面反映此次出游值得。示例二:失望的。“颇讶不逮所闻”我很惊讶它不及平时听说的那么宏伟,作者本来是怀着激动的心情来游览姑苏台,期盼已久,但却看到此处变得荒芜,四周衰败之景,与下文友人所写的姑苏台形成对比;“不禁三叹”意为“不禁再三感叹”,也能突出作者的失望感叹。6.(14分)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问题。ㅤㅤ材料一:ㅤㅤ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动能和支撑。ㅤㅤ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广袤的乡土,既有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选自2024年3月2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ㅤㅤ材料二:ㅤㅤ低级别文物是相比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高级别文物而言,主要包括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ㅤㅤ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低级别文物并不那么吸引人。它们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或散落在民间村落中,默默地等待着岁月的流逝,但它们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是中华文脉的基石。ㅤㅤ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对这些风雨飘摇的低级别文物的保护,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选自2024年5月13日中国经济网,有删改)ㅤㅤ材料三:ㅤㅤ走进郴州市桂阳县和谐村,古朴悠然的老屋一字排开,夕阳映得瓦片一片金黄,不时从中传来的琅琅读书声在田间回响。村中曾经的废弃老屋如今蝶变为种类丰富的“非遗研学基地”,正焕发着新的生机。ㅤㅤ“老屋不仅蕴含着建筑美学,与其所属的传统村落世代相传,更寄托了无数人的乡愁。”郴州市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郴州启动“唤醒老屋”试点计划,在保护老屋的同时唤醒沉睡的文旅资源。ㅤㅤ在郴州、湘西等地,一幢幢长期无人居住的老屋经过抢修保护和合理利用,旧貌换新颜,转变为民宿、研学基地、村史展览馆等,为村庄带来更多人气,也激活了乡村振兴发展的生机和活力。(选自2024年5月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ㅤㅤ材料四:ㅤㅤ放眼如今的苏州,从城市到古镇再到乡村,新兴旅游目的地和多元业态不断涌现。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的旅游体验,让苏州旅游焕发出新的魅力。ㅤㅤ角直古镇的沉浸式夜游项目以具有江南特色的风景、园林、非遗等载体搭建演绎场景,将古街、廊桥等设施进行了艺术亮化提升改造,同时利用激光投影等多媒体技术,重现千年古镇繁华夜景,给游客带来沉浸式游园体验。ㅤㅤ随着旅游的生活化、体验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及交通和公共设施的日益完善,叠加游客避免人挤人、追求性价比的心态,县城旅游加速崛起,许多“小城”不知不觉中成了游客向往的目的地。五一期间,昆山举办第九届昆剧艺术节,6大类17场配套活动同期举办,吸引了大批游客。除了昆山,常熟、太仓、张家港另外3个县级市同样越来越火。常熟接待游客144.07万人次,同比增长53.17%;太仓接待游客87.25万人次,同比增长30.1%,其中乡村游接待游客25.98万人次;张家港以“来小城、漫漫游”为主题,举办了140余场文体旅活动,吸引游客61.26万人次。高铁张家港站假期发送旅客超10万人次,客流增长率为65.9%。(选自2024年5月17日《中国旅游报》,有删改)(1)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A.广袤乡土中,不但有民间艺术等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古村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B.低级别文物都分布在偏远地区,且散落于民间村落,默默地等待着岁月的流逝。C.在苏州,县城旅游加速崛起与游客避免人挤人、追求性价比的心态有一定关系。D.今年五一期间,常熟、太仓、张家港等县级市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均超过50%。(2)有人认为,一些年代久远的古建筑散落在村落里,破旧不堪,维修成本较大,没有修缮利用的价值。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3)在文旅部门开展的“我为乡村文旅献计策”活动中,同学们提了以下建议,不合适的一项是BA.摸清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现状,唤醒沉睡的文物。B.将古建筑拆除并集中新建,打造特色旅游街区。C.利用当地古村闲置古建筑,建设文化研学基地。D.用科技手段赋能乡村旅游,让乡村游“潮”起来。【解答】(1)解答此题,先读懂材料内容,找出与原文不一致之处,再作出判断。A.有误,民间艺术未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村落未物质文化遗产;B.有误,由“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低级别文物并不那么吸引人。它们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或散落在民间村落中”可知,低级别文物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或散落在民间村落中,而非都如此。C.正确;D.有误,由“太仓接待游客87.25万人次,同比增长30.1%”可知,太仓游客接待量未超过50%。故选:C。(2)由“它们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或散落在民间村落中,默默地等待着岁月的流逝,但它们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是中华文脉的基石”可知,乡村古建筑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是中华文脉的基石;由“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可知,乡村古建筑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由“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动能和支撑”“在郴州、湘西等地,一幢幢长期无人居住的老屋经过抢修保护和合理利用,旧貌换新颜,转变为民宿、研学基地、村史展览馆等,为村庄带来更多人气,也激活了乡村振兴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可知,修缮古建筑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动能和支撑,激活生机和活力;由“老屋不仅蕴含着建筑美学,与其所属的传统村落世代相传,更寄托了无数人的乡愁”可知,乡村古建筑蕴含着建筑美学,寄托了无数人的乡愁;由“放眼如今的苏州,从城市到古镇再到乡村,新兴旅游目的地和多元业态不断涌现。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的旅游体验,让苏州旅游焕发出新的魅力”可知,修缮古建筑可以增加旅游目的地,让旅游呈现多元业态。由此可知,观点应为“有修缮利用价值”。据此作答即可。(3)由材料二可知,乡村古建筑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将古建筑拆除并集中新建,打造特色旅游街区”不符合修缮、保护古建筑的理念。故“将古建筑拆除并集中新建,打造特色旅游街区”的建议不合理。故选:B。故答案为:(1)C(2)示例:有修缮利用价值。乡村古建筑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是中华文脉的基石;乡村古建筑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修缮古建筑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动能和支撑,激活生机和活力;乡村古建筑蕴含着建筑美学,寄托了无数人的乡愁;修缮古建筑可以增加旅游目的地,让旅游呈现多元业态。(3)B7.(16分)小中在《在西南联大的日子》一书中读到《晚翠园曲会》,他拟将文中西南联大轶事绘制成画作,你与他一起讨论设计。晚翠园曲会汪曾祺云南大学西北角有一所晚翠园,园内栽种了很多枇杷树,很幽静。云大中文系有几个同学搞了一个曲社,活动(拍曲子、开曲会)多半在这里借用一个小教室,摆两张乒乓球桌,二三十张椅子,曲友毕集,就拍起曲子来。曲社的策划人实为陶光,陶光是西南联大中文系教员,教“大一国文”的作文。“大一国文”各系大一学生必修。我的作文课是陶先生教的.。陶光面白皙,风神朗朗。他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同时穿两件长衫。里面是一件咖啡色的夹袍,外面是一件罩衫,银灰色。都是细毛料的。于此可见他的生活一直很不拮据——当时教员、助教大都穿布长衫,有家室的更是衣履敝旧。他走进教室,脱下外衣,搭在椅背上,就把作文分发给学生,摘其佳处,很“投入”地评讲起来。陶光的曲子唱得很好。他是唱冠生的,在清华大学时曾受红豆馆主傅侗亲授。他嗓子好,宽、圆、亮、足,有力度。他常唱的是“三醉”“迎像”“哭像”,唱得苍苍莽莽,淋漓尽致。有一个女同学交了一篇作文,写的是下雨天,一个人在弹三弦。陶先生在一段末尾给她加了一句:“那湿冷的声音,湿冷了我的心。”当时我就记住了。由此觉得他有点感伤主义。说陶光是寂寞的,常有孤独感,当非误识。他的朋友不多,很少像某些教员、助教常到有权势的教授家走动问候,也没有哪个教授特别赏识他,只有一个刘文典和他关系不错。他的《<淮南子>校注》是陶光编辑的,扉页的“淮南子校注”也是陶光题署的。从扉页题署,我才知道他的字写得很好。他是写二王的,临《圣教序》功力甚深。我曾看到他为一个女同学写的小条幅,字较寸楷稍大,写在冷金笺上,气韵流转,无一败笔。写的是唐人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条字反映了陶光的心情。“炮仗响了”(日本投降那天,昆明到处放鞭炮,云南把这天叫做“炮仗响”的那天)后,联大三校准备北返,三校人事也基本定了,清华、北大都没有聘陶光,他只好滞留昆明。后不久,受聘云大,对“洛阳亲友”,只能“凭君传语”了。我们回北平,听到一点陶光的消息。听说他之后郁悒潦倒,竟至客死街头。每次做“同期”(唱昆爱好者约期集会唱曲,叫做同期)必到的是崔芝兰先生。她是联大为数不多的女教授之一,多年来研究蝌蚪的尾巴。崔先生几乎每次都唱《西楼记》。女教授,举止自然很端重,但是唱起曲子来却很“嗲”。除了联大、云大师生,还有一些外来的客人来参加同期。有一位先生,大概是襄理①一级的职员,我们叫他“聋山门”。他是唱大花面的,而且总是唱《山门》,他是个聋子——并不是板聋,只是耳音不准,总是跑调。真也亏给他撅笛②的张宗和先生,能随着他高低上下来回跑。聋子不知道他跑调,还是气势磅礴地高唱:“树木叉桠,峰峦如画,堪潇洒,喂呀,闷煞洒家,烦恼天来大!”给大家吹笛子的是历史系教员张宗和,几乎所有人唱的时候笛子都由他包了。他笛风圆满,唱起来很舒服。许宝騄先生是数论专家,但是曲子唱得很好。许家是昆曲大家,会唱曲子的人很多。许先生听过我唱的一支曲子,跟我们的系主任罗常培说,他想教我一出《刺虎》。罗先生告诉了我,我自然是愿意的,但稍感意外。我不知道许先生会唱曲子,更没想到他为什么主动提出要救我一出戏。我按时候去了,没有说多少话,就拍起曲子来:“银台上晃晃的风烛炫,金猊内袅袅的香烟喷……”许先生的曲子唱得很大方,《刺虎》完全是正旦唱法。他的“擞”特别好,摇曳生姿而又清清楚楚。参加同期、曲会的,多半生活清贫,然而在人心浮躁之际,他们还能平平静静地做学问,并能在曲声笛韵中自得其乐,对复兴民族大业不失信心,不颓唐,不沮丧,他们是浊世中的清流,旋涡中的砥柱。他们中不少人对文化、科学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安贫乐道,恬淡冲和,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优良的传统,这个传统应该得到继承、扶植、发扬。如此,则晚翠园是可怀念的。【注释】①襄理:旧时职位名称,相当于企业副经理。②撅笛:按笛奏曲的一个动作。【画前准备】(1)小爱根据上文,梳理了曲会中的人物群像,你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人物不同之处相同之处身份曲会表现纯正高雅的爱好,④安贫乐道,恬淡冲和的品性。演员陶光中文系教员唱冠生,有力度崔芝兰生物系教授举止端庄,唱腔妩媚“聋山门”职员②耳音不准,总是跑调许宝騄①数论专家③唱得大方,摇曳生姿,清清楚楚伴奏张宗和历史系教员笛风圆满【画中研讨】(2)在绘制曲会人物群像时,小中想把陶光置于画面中心,你同意吗?并说明理由。(3)小中想在画“聋山门”唱曲的场景时,从人物映衬的角度表现亦庄亦谐的艺术效果,请你给出人物动作、神态的设计建议。【画后深思】(4)汪曾祺回忆西南联大生活时曾说:“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请你结合本文并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从做人和作文两个方面推断汪曾祺是个怎样的作家。【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结合“许宝騄先生是数论专家”,①概括为:数论专家;结合“我们叫他‘聋山门’。他是唱大花面的,而且总是唱《山门》,他是个聋子——并不是板聋,只是耳音不准,总是跑调”,②概括为:耳音不准,总是跑调;结合“许先生的曲子唱得很大方,《刺虎》完全是正旦唱法。他的‘擞’特别好,摇曳生姿而又清清楚楚”,③概括为:唱得大方,摇曳生姿,清清楚楚;结合“纯正高雅的爱好”,④概括为:安贫乐道,恬淡冲和。(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见解,能从内容、情感、主题和写法等角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