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法规手册_第1页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法规手册_第2页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法规手册_第3页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法规手册_第4页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法规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法规手册TOC\o"1-2"\h\u3301第一章法律基础与监管框架 3166841.1法律法规概述 376651.1.1法律法规的定义 374251.1.2法律法规的分类 364351.1.3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3195791.1.4监管体系 4164291.1.5监管职责 427927第二章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5314311.1.6标准制定的原则 5202521.1.7标准制定的程序 5271051.1.8标准修订 5252001.1.9标准实施 6116781.1.10标准监督 616185第三章生产环节监管 6153331.1.11法律法规依据 6206311.1.12生产技术规范内容 6217131.1.13监管措施 766321.1.14法律法规依据 7192681.1.15生产环境监测内容 749861.1.16监管措施 7193031.1.17法律法规依据 7168021.1.18生产记录管理内容 8219861.1.19监管措施 8380第四章流通环节监管 876911.1.20管理原则 884381.1.21管理内容 8108501.1.22监测范围 8173511.1.23监测内容 9210071.1.24监测方法 9259821.1.25追溯体系建设目标 9182461.1.26追溯体系构建 922711.1.27追溯体系运行 97602第五章市场准入与认证 9263871.1.28概述 9300401.1.29市场准入条件 10177891.1.30市场准入程序 10301101.1.31概述 1039011.1.32认证体系构成 10249051.1.33认证程序 10306181.1.34概述 1150451.1.35认证机构 11217411.1.36认证人员 1130873第六章风险监测与预警 1181381.1.37监测目的 11233091.1.38监测体系构成 1183031.1.39监测内容 1235101.1.40监测程序 12258031.1.41风险评估 12156731.1.42预警发布 12111621.1.43应急处置流程 1318961.1.44应急处置措施 135470第七章违法行为查处 1312271.1.45法律责任概述 13128741.1.46法律责任处罚 1480441.1.47查处程序 14318291.1.48查处措施 14105181.1.49案件基本情况 1418081.1.50查处过程 15297921.1.51启示 15150861.1.52案件基本情况 1538971.1.53查处过程 15246151.1.54启示 1529407第八章消费者权益保护 1575191.1.55概述 15236411.1.56消费者权益保障内容 15288421.1.57消费者权益保障措施 16230201.1.58消费者投诉渠道 16156611.1.59消费者投诉处理程序 1687091.1.60消费者投诉处理原则 16242121.1.61消费者教育 1722591.1.62消费者宣传 1718112第九章国际合作与交流 174261.1.63概述 17130071.1.64国际法律法规概述 17312081.1.65我国借鉴国际法律法规的实践 18216181.1.66概述 18140851.1.67主要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 18296081.1.68概述 1881601.1.69国际标准与认证互认成果 181856第十章监管能力提升 1955531.1.70监管人员培训 19170531.1.71监管人员考核 193351.1.72监管技术创新 19190141.1.73监管手段创新 1981721.1.74完善监管制度 2036571.1.75优化监管机制 20129211.1.76加强监管队伍建设 20第一章法律基础与监管框架1.1法律法规概述1.1.1法律法规的定义法律法规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它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保障公民权益、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工具。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法规是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1.1.2法律法规的分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可分为以下几类:(1)法律: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2)行政法规:国务院及其各部门根据法律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条例》等。(3)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门、地方人民及其有关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等。(4)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某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民族特点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1.1.3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旨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法律法规的制定应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践,保证监管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2)公平性:法律法规的制定应公平对待各方利益,保障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3)时效性:法律法规的制定应适应时代发展,及时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需要。(4)操作性:法律法规的制定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监管机构和执法部门执行。第二节监管体系与职责1.1.4监管体系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由国家、省、市、县四级监管机构组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监管网络。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国家层面:国家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2)省级层面: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3)市级层面: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4)县级层面: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1.1.5监管职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政策:各级应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明确监管目标和任务。(2)监管执法:各级监管机构应依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管,查处违法行为。(3)风险监测:各级监管机构应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及时发觉和处置风险。(4)技术指导:各级监管机构应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指导,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5)宣传教育:各级监管机构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6)国际合作与交流:各级监管机构应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第二章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第一节标准制定与修订1.1.6标准制定的原则(一)科学性原则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应当依据科学原理和技术规范,保证标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二)适应性原则标准制定应充分考虑我国农业生产实际,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种类和质量安全要求。(三)协调性原则标准制定应与相关法律法规、国际标准相协调,保证标准的统一性和权威性。1.1.7标准制定的程序(一)立项根据农业生产发展需要,提出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项目。(二)调研与论证组织专家对标准制定项目进行调研,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论证。(三)制定草案在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草案。(四)征求意见将草案征求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和公众的意见。(五)审查与批准对征求意见后的草案进行审查,修改完善后报批。1.1.8标准修订(一)修订周期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应根据农业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需要,适时进行修订。(二)修订程序标准修订程序参照标准制定程序进行。第二节标准实施与监督1.1.9标准实施(一)宣传与培训加强对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标准意识。(二)标准推广应用推动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广泛应用。(三)技术指导与服务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标准技术指导和服务,保证标准在实际生产中的有效实施。1.1.10标准监督(一)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监督机制,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二)监督内容监督内容包括标准制定、实施、修订等方面。(三)监督手段采取现场检查、抽样检测、第三方评估等手段,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四)处理措施对违反标准规定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保证标准实施的严肃性和有效性。第三章生产环节监管第一节生产技术规范1.1.11法律法规依据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农业生产者应严格遵守生产技术规范,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1.1.12生产技术规范内容(1)种植环节:包括种子(苗)的选择、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要求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种子、肥料、农药,并按照规定的技术规程进行操作。(2)养殖环节:包括饲料、兽药的使用,疫病防治,环境卫生等,要求使用合格的饲料、兽药,遵守养殖技术规范,保证养殖产品质量安全。(3)农业投入品使用:农业投入品包括农药、肥料、兽药等,要求严格按照农药、肥料、兽药使用技术规范,合理使用,防止农产品污染。(4)农业废弃物处理:按照国家规定,对农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1.1.13监管措施(1)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宣传、培训制度,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法律法规意识和生产技术水平。(2)加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的实施监管,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查处。第二节生产环境监测1.1.14法律法规依据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业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监测,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1.1.15生产环境监测内容(1)土壤环境监测:监测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病原微生物等污染物质含量,保证土壤环境安全。(2)水环境监测:监测农田灌溉水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病原微生物等污染物质含量,保证水质安全。(3)气象环境监测:监测农业生产区域的气候、气象条件,为农产品生产提供科学依据。(4)生物多样性监测:监测农业生产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变化,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1.1.16监管措施(1)建立健全农业生产环境监测制度,明确监测对象、监测方法、监测频次等。(2)加强农业生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监测数据质量。(3)对监测结果异常的区域,及时采取整改措施,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三节生产记录管理1.1.17法律法规依据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生产记录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农产品生产记录管理,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1.1.18生产记录管理内容(1)记录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种子、肥料、农药、饲料、兽药等投入品来源、使用量、使用时间等信息。(2)记录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养殖管理等技术操作信息。(3)记录农产品收获、运输、储存、销售等信息。(4)记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结果。1.1.19监管措施(1)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记录管理制度,明确记录内容、记录方法、记录责任人等。(2)加强农产品生产记录的宣传、培训和指导,提高农业生产者的记录意识和能力。(3)对农产品生产记录进行定期检查,保证记录真实、完整、准确。第四章流通环节监管第一节流通渠道管理1.1.20管理原则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流通渠道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源头把控,强化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2)坚持全过程监管,实现农产品流通环节质量安全可控;(3)坚持协同治理,推动企业、社会共同参与流通渠道管理。1.1.21管理内容(1)加强农产品流通主体管理,规范市场准入;(2)完善农产品流通渠道,优化市场布局;(3)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制度;(4)加强农产品流通环节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第二节流通环节质量监测1.1.22监测范围农产品流通环节质量监测范围包括:(1)农产品批发市场、零售市场、超市等销售终端;(2)农产品运输、储存、加工等环节;(3)农产品包装、标识、追溯等信息。1.1.23监测内容(1)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如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2)农产品包装标识是否符合规定;(3)农产品追溯信息是否完整、准确。1.1.24监测方法(1)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测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2)利用现代检测技术,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3)定期对流通环节农产品进行抽检,保证质量安全。第三节流通环节追溯体系建设1.1.25追溯体系建设目标农产品流通环节追溯体系建设的目标是:(1)实现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全过程的信息可追溯;(2)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增强消费者信心;(3)促进农产品流通环节诚信体系建设。1.1.26追溯体系构建(1)建立农产品追溯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2)制定农产品追溯编码规则,统一标识;(3)加强农产品追溯信息采集与,保证数据真实、准确;(4)推动农产品追溯体系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对接。1.1.27追溯体系运行(1)明确追溯责任主体,强化追溯体系建设与运行;(2)定期对追溯体系进行检查,保证运行效果;(3)加强追溯体系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第五章市场准入与认证第一节市场准入制度1.1.28概述市场准入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对农产品入市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市场准入制度旨在保证农产品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安全标准,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1.1.29市场准入条件(1)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农产品入市前,需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安全指标,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等指标。(2)生产过程管理:农产品生产者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加强生产过程管理,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3)包装与标识:农产品入市时,应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包装和标识,保证农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询。(4)检验检测:农产品入市前,应经过具有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检验检测,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1.1.30市场准入程序(1)农产品生产者向市场准入管理部门提交入市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2)市场准入管理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颁发市场准入许可证。(3)农产品生产者凭市场准入许可证入市销售。第二节认证体系与认证程序1.1.31概述认证体系是指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认证的制度安排,包括认证机构、认证程序、认证标准等。认证程序是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具体操作流程。1.1.32认证体系构成(1)认证机构:具有法定资质的认证机构负责对农产品进行质量认证。(2)认证标准:认证标准是国家规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等指标。(3)认证程序:包括农产品生产者申请认证、认证机构进行审核、颁发认证证书等环节。1.1.33认证程序(1)农产品生产者向认证机构提交认证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2)认证机构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组织现场审核。(3)现场审核通过后,认证机构对农产品进行检验检测。(4)检验检测合格后,认证机构颁发认证证书。(5)认证证书有效期内,认证机构对农产品进行定期监督抽检。第三节认证机构与认证人员1.1.34概述认证机构与认证人员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对农产品进行质量认证和监督管理工作。1.1.35认证机构(1)认证机构的资质认定:认证机构应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2)认证机构的职责:认证机构负责对农产品进行质量认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3)认证机构的监管: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对认证机构进行监管,保证认证活动的公正、客观和权威。1.1.36认证人员(1)认证人员的资质认定:认证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2)认证人员的职责:认证人员负责对农产品进行现场审核、检验检测和认证证书的颁发等工作。(3)认证人员的监管: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对认证人员进行监管,保证认证活动的公正、客观和权威。第六章风险监测与预警第一节风险监测体系1.1.37监测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体系旨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时发觉和控制农产品中潜在的安全风险,保证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本节主要阐述风险监测体系的基本构成、监测内容与程序。1.1.38监测体系构成(1)组织架构:风险监测体系由、省、市、县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组成,形成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2)监测网络: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等环节,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络。(3)监测技术支持:监测体系应具备完善的实验室检测能力,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及时性。1.1.39监测内容(1)农产品品种: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奶制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2)检测项目: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添加剂等指标。(3)监测频率:根据农产品风险程度和监测数据,合理确定监测频率。1.1.40监测程序(1)制定监测计划:根据农产品风险程度、季节性特点等因素,制定年度监测计划。(2)采集样品:按照监测计划,从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等环节采集农产品样品。(3)检测分析: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4)数据上报:将监测数据及时上报至上一级监测机构。第二节风险评估与预警1.1.41风险评估(1)风险识别:通过监测数据、投诉举报、媒体报道等途径,发觉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2)风险评估: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评估风险程度、风险范围和风险趋势。(3)风险分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风险分为低风险、中等风险和高风险等级。1.1.42预警发布(1)预警标准: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标准,明确预警级别、预警范围和预警内容。(2)预警发布:根据预警标准,通过媒体、网络、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发布风险预警信息。(3)预警响应:各级监测机构、农产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应根据预警信息,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影响。第三节风险应急处置1.1.43应急处置流程(1)风险报告:发觉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后,应及时向上一级监测机构报告。(2)确认风险:对报告的风险进行核实,确认风险等级和风险范围。(3)启动应急预案:根据风险等级和风险范围,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4)控制风险: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如封存、扣押、销毁问题农产品,暂停销售、召回等。(5)应急调查:对风险原因进行深入调查,查找问题根源。(6)整改落实:针对调查结果,采取整改措施,消除风险隐患。1.1.44应急处置措施(1)建立应急处置队伍: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成立应急处置队伍。(2)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保证应急处置需要。(3)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应急处置信息沟通机制,实现信息共享。(4)完善应急预案:定期修订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第七章违法行为查处第一节法律责任与处罚1.1.45法律责任概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旨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生产、销售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2)使用禁用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3)超量使用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4)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产品;(5)其他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1.1.46法律责任处罚(1)行政处罚:主要包括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许可证、责令停产停业等;(2)刑事责任:对于严重违法行为,如生产、销售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侵权责任:对于因违法行为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的,违法行为人应承担侵权责任。第二节查处程序与措施1.1.47查处程序(1)受理案件:对举报、投诉、媒体报道等途径发觉的违法行为,相关执法部门应受理并登记;(2)调查取证:执法部门对案件进行深入调查,收集相关证据;(3)处理决定:根据调查情况,执法部门依法作出处理决定;(4)执行处罚:执法部门对违法行为人执行行政处罚;(5)案件归档:案件处理结束后,执法部门将案件材料归档。1.1.48查处措施(1)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2)联合执法: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形成联合执法机制;(3)信息公开:对违法行为查处情况进行公开,提高执法透明度;(4)社会监督: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第三节查处案例分析与启示案例一:某地查处一起销售假冒伪劣农产品案件1.1.49案件基本情况2019年,某地执法部门接到举报,称一家农产品销售店销售假冒伪劣农产品。经调查,该店销售的部分农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涉嫌违法行为。1.1.50查处过程(1)执法部门对该店进行现场检查,发觉涉嫌违法的农产品;(2)收集相关证据,对涉案人员进行询问;(3)根据调查情况,依法对涉案人员进行行政处罚。1.1.51启示(1)执法部门应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2)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鉴别能力;(3)建立健全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监管。案例二:某地查处一起使用禁用农药案件1.1.52案件基本情况2020年,某地执法部门发觉一农户在种植蔬菜过程中使用禁用农药,导致蔬菜质量严重不符合国家标准。1.1.53查处过程(1)执法部门对农户进行现场检查,发觉使用禁用农药的证据;(2)对农户进行行政处罚,并对其种植的蔬菜进行无害化处理;(3)对周边农户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1.1.54启示(1)执法部门应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2)加大对禁用农药的查处力度,防止农产品质量安全发生;(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第八章消费者权益保护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障制度1.1.55概述消费者权益保障制度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护消费者在农产品消费过程中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1.1.56消费者权益保障内容(1)知情权:消费者有权了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价格、产地等信息,保证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2)安全权:消费者有权要求农产品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3)依法求偿权: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过程中,如遇到质量问题,有权依法要求赔偿损失。(4)参与权:消费者有权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5)监督权:消费者有权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1.1.57消费者权益保障措施(1)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2)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3)建立消费者投诉与处理机制,及时解决消费者权益问题。(4)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保障消费者权益。第二节消费者投诉与处理1.1.58消费者投诉渠道(1)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投诉。(2)通过消费者协会投诉。(3)通过网络平台投诉。(4)通过新闻媒体曝光。1.1.59消费者投诉处理程序(1)接受投诉:消费者向相关部门或机构提出投诉。(2)调查核实:相关部门或机构对投诉事项进行调查核实。(3)处理结果:根据调查情况,对投诉进行处理,并向消费者反馈处理结果。(4)跟进监督:对处理结果进行跟进监督,保证消费者权益得到保障。1.1.60消费者投诉处理原则(1)公正、公平、公开:保证投诉处理过程公正、公平、公开,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2)及时、高效:提高投诉处理效率,保证消费者权益得到及时保障。(3)依法处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消费者投诉进行处理。第三节消费者教育与宣传1.1.61消费者教育(1)目的:提高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增强消费者权益保障能力。(2)内容: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提高消费者识别假冒伪劣农产品的能力。(3)形式:举办培训班、讲座、宣传活动等。1.1.62消费者宣传(1)目的:引导消费者正确选择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内容: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先进典型等。(3)形式: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户外广告等渠道进行宣传。通过加强消费者教育与宣传,提高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有力支持。第九章国际合作与交流第一节国际法律法规借鉴1.1.63概述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借鉴国际法律法规,对于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国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法规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我国的应用。1.1.64国际法律法规概述(1)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AlimentariusCommission,简称Codex)制定的法规:Codex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设立的国际食品标准制定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国际食品标准、食品添加剂、兽医药物残留、污染物等方面的法规。(2)国际动植物卫生组织(InternationalPlantProtectionConvention,简称IPPC)制定的法规:IPPC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下属的国际组织,主要负责制定全球植物保护领域的国际标准。(3)世界贸易组织(WorldTradeOrganization,简称WTO)制定的法规:WTO是全球贸易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主要包括《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1.1.65我国借鉴国际法律法规的实践(1)将Codex标准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2)参与国际法规制定,积极提出我国意见和建议,提升我国在国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域的话语权。第二节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1.66概述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是推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本节主要介绍我国在国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域开展的主要合作与交流项目。1.1.67主要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与Codex、IPPC等国际组织合作,参与国际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制定。(2)与WTO等国际组织合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培训。(3)与发达国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