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中学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抗日战争中,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是辅助的。这一点,我们已经正确地解决了。那末,游击战争就只有战术问题,为什么提起战略问题呢?如果我们是一个小国,游击战争只是在正规军的战役作战上起些近距离的直接的配合作用,那就当然只有战术问题,没有什么战略问题。又如果中国也像苏联那样的强大,敌人进来,很快就能赶出,或虽时间较久,但是被占地区不广,游击战争也只是一种战役的配合作用,当然也只有战术问题,没有什么战略问题。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发生的:中国既不是小国,又不像苏联,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这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被另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攻击,但是这个大而弱的国家却处于进步的时代,全部问题就从这里发生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敌人占地甚广的现象发生了,战争的长期性发生了。敌人在我们这个大国中占地甚广,但他们的国家是小国,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了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且由于中国的进步,就是说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等等一全套的东西都发生了。战争的长期性,随之也是残酷性,规定了游击战争不能不做许多异乎寻常的事情,于是根据地的问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等等也发生了。于是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又广大又持久的游击战争,在整个人类的战争史中,都是颇为新鲜的事情。这件事是同时代进步到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一事分不开的,是同共产党和红军的存在分不开的,这乃是问题的焦点所在。我们的敌人大概还在那里做英占北美和印度、拉丁系国家占中南美等等的好梦。这等梦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没有现实的价值,因为今天的中国比之上述历史多了一些东西,颇为新鲜的游击战争就是其中的一点。假如我们的敌人少估计了这一点,他们就一定要在这一点上面触一个很大的霉头。这就是抗日游击战争虽然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仍然处于辅助的地位,但是必须放在战略观点上加以考察的理由。那末,为什么不将抗日战争的一般战略问题中的东西用之于游击战争呢?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本来是密切地联系于整个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的,许多东西二者都是一致的。然而游击战争又区别于正规战争,它本身有其特殊性,因而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颇有许多特殊的东西;抗日战争的一般战略问题中的东西,决不能照样用之于特殊情形的游击战争。(节选自毛泽东《为什么提起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材料二:抗日游击战争,它为什么会自然地而且广泛地发动起来?这种战争的实质是什么?它应该有个什么正确的定义?事实告诉我们:抗日游击战争,并非谁能故意制造出来的东西,同时也没有力量能够把它取消,它是一种时代的产物。苏联出版的《游击队怎样动作》一书上说:“游击队是不大之武装的游击支队,当某一个领土被敌人占领时,这一支队即在该敌人后方动作。”又说:“在一切战争当中,人民或人民之某一阶级都是有充分理由来热烈仇视占领其国土的敌人,所以战争是激起人民之游击运动的。”在中国目前具体情形之下,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动,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日寇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的人民不愿做亡国奴,他们或者有武器,或者没有武器,或者有军事人才,或者没有军事人才,他们不管这些条件,就在敌人远近后方或者敌人将到的作战区内自己动手干起来。或者,经过抗日政府与抗日军队,有计划地分派出正规部队担任游击的任务和组织民众的游击战争。抗日游击队就在这中间形成起来。它包含着各种抗日的社会成分,得到全体同胞的拥护。每个抗日游击队发生和发展,都是一部悲壮激烈、可歌可泣的史诗。由此可见,抗日游击战争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领土这一历史条件之下产生出来的。它的实质,是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同胞为了救死求生而采取的一种最高、最广泛的斗争方式。它以日本帝国主义为其敌人。抗日游击战争的定义因此应当是:抗日的大众战及民兵战。我们指明它是抗日的,以与其他的游击战争分别开来;我们指明它是大众战成民兵战,以与正规武装部队的战争分别开来。但是,抗日游击战争虽然与抗日正规军的战争有着区别,这两者之间也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存在。一方面,抗日游击队当它长大起来,或者几个游击队集中在一起时,也能作较大规模的战斗;另一方面,正规军队,只要它与群众有着很好的联系,得到群众的同情与拥护,它也可以分派出小的甚至相当巨大的部队,进行游击战争。抗日游击战争是整个抗日战争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主要条件之一。抗日的民族自卫战争要取得最后的胜利,仅仅依靠游击队,谁也知道是不够的;必须有政治坚定、指挥统一、装备优良的数百万正规的、现代化的国民革命军作为主力才能达到目的。但是,我国的抗日民族自卫战争,究竟是弱国反抗强大的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军事技术方面我们处在劣势地位,我们用以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主要因素,乃是政治上的理直气壮和人力方面的无穷源泉。正因为如此,抗日游击战争即是抗日的大众战、民兵战,成为我们抗日自卫战争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争取这一战争最后胜利的主要条件之一。(节选自朱德《游击战争在抗日自卫战争中的重要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敌人当时侵占土地甚广但兵力有限,这让游击队在抗日战争中有了在外线作战的可能。B.将抗日游击战争放到战略层面考量,能让我们认识到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容小觑。C.抗日游击战争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它的兴起或消失不受个人意志的控制。D.军事实力薄弱的国家遭受敌人侵略时,应凭借游击战来赶走侵略者,从而赢得胜利。(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将抗日游击战争与历史上反侵略战争进行了对比,以突出抗日游击战争的独特性。B.材料二认为抗日游击战争能自然而广泛发动的根本,在于正规部队有计划地去组织民众。C.材料二引用《游击队怎样动作》中的内容,交代了游击队的特点和游击战争产生的原因。D.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抗日游击战争因为游击队伍人数有限,只适用于小规模的战争。(3)下列选项中的内容,最不适合作为材料二第五段论据的一项是()A.当游击队在武装力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时,就应该着手成立新的游击队,就像一个蜂巢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产生新的蜂王,它会带着蜂群的一部分离开。B.由于八路军成功武装民众、并争取到了友军,其队伍规模已经较之前扩大数倍之多,因此华北地区的游击战争有转变为大规模的正规战争的可能。C.想要由执行游击战的游击部队转化为执行运动战的正规部队,就需要通过动员人民群众加入部队,或者采取集中小部队的办法来扩大军队数量。D.现在许多地方的游击战争,例如五台山等处,是由正规军派出强大的支队去发展的,那里的作战虽然一般是游击战,但开始即包含了运动战的成分。(4)材料一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取得了怎样的论证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5)“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这两则材料是如何体现“实事求是”的?(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河流李达伟那时,天是湛蓝的,蓝色堕入谷底。出现在眼前的是怒江。众多支流从高黎贡山深处流出来,穿过一些甘蔗田,穿过一些芒果林,那些支流的声息与一些鸟鸣交杂在一起,一些支流独自流入怒江,一些支流交汇后流入怒江。河流弯曲奔流,河流的名字不停地变化着,怒江流到我面前时叫“潞江”。雨季,在雨水的漫漶下,高黎贡山下的那几条大河变得混浊,一直清澈的是在高黎贡山中流淌着的那些溪流。怒江是混浊的,盈江是混浊的,瑞丽江是混浊的。我知道这几条河流,只是在雨季暂时变得浑浊而已,当雨季结束,它们又将恢复清澈和幽蓝。特别是在冬日,在开得火红的攀枝花的映照下,它们清澈得发蓝。我们所在的怒江边,熟悉的清澈透蓝,河面宽阔,河流貌似缓慢地流淌着,我从河流偶尔裹挟着的一点点泥沙中,意识到了一条河流将要涨起。我们在惊慌中逃离,毫发无损。我们抵达一个山坡,我以为看到的是自己所熟悉的世界,那个我们偶遇的人却说那并不是我所熟悉的世界,即便我看到了闪烁的灯火,但那里依然很原始落后,我感到恐怖。我猛然惊醒,我旁边睡着的是让我变得柔软,轻易就把我融化的女儿。有一会儿,她咯咯地笑着,我不知道她梦见了什么。她会不会梦见那条我既在现实中遇见,又在梦中不断看到的河流。梦境中不止出现河流,还出现了在河流边漫游的诗人、漫游的僧侣、漫游的民间艺人,还有那些土生土长的人,以及其他众多的生命。所有生命的目光,在某一刻都朝着河流的方向,似乎河流便是我们的一切。我们只知道,我们的幸福与苦痛都在那河流边发生着。现实中,我们出现在河流边,既看着河流的流淌,同时让自己与不只是河流的世界之间发生碰撞。即便我也深知那些河流,已经与过往有了一些变化,但由于在雨季河水流量大,让我总觉得那些河流一如往常地流淌着,不竭地流淌着,不需要担心枯竭。这像极了高黎贡山中的那些生命,至少是一个世界在整体上呈现出的生命力的旺盛与不竭。我也深知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无暇顾及它的某些细部。在高黎贡山生活与漫游的时间里,我进入了它的某些细部,一些人的命运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我目睹或者耳闻。一些人的命运,并不会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在高黎贡山中,河流一开始的出现就已经让人诧异。我看到了怒江,于我而言它是真正意义的大河。一条大河对我的冲击太大了。我的童年时期,安抚我的只是一条很小的河流。在高黎贡山下,一些人的童年因为怒江而与我不同,一条大河的流淌安抚着他们的童年。我喜欢河流,很难清晰地说出是为什么。我既喜欢河流的隐喻,也喜欢河流的现实。河流以各种姿态在流淌,或汹涌,或平静,或是涓涓细流,或是滔滔江河。它们从源头开始,或者只是从其中一段开始,它们最终汇入大海。我出现在河流边的很多时间里,变得静默异常,那是我的静默,河流却不是静默的,而是流动的、诉说的、澎湃的、低回的,诉说着生命的完整与残缺。我听到的是一条河流在流淌(以一种应该是恒久的姿态,我们希望河流能一直那样流动着),我感受着与河流有关的对于生老病死的态度,我似乎渐渐看淡了生老病死。我正在阅读《沿河行》,还随笔写下了这样的阅读笔记:沿河行。奥利维亚•莱恩。原来读的是她的《孤独的城市》,城市越大人越小,一些孤独的艺术家,一些孤独的个人在城市的喧闹庞杂与堕落与不齿中孤独地活着,有些人会被吞没,有些人也在清醒、努力和不屈地活着。《沿河行》中,作家沿着乌斯河行走,在还没有遭到很大破坏的自然中,她陶醉于沿河的那些美丽自然之中,爱情带来的沮丧也被河流慢慢治愈,她在寻求治愈的同时,也在思考着自然世界对于整个人类的影响。我带着这本书出现在梦中的河流边。现实与梦中,我往往是不一样的,我甚至怀疑梦境中的自己是另一个“我”(是一个我从未想象过和感知到的自己,是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维度中的自己),是另一个“我”在面对另外一种真实。我说不清楚自己为何会对河流如此痴迷。在一些时间里,我不断回溯着,不断思考着,最终唯一能给出的解释是,我长时间生活在这些河流边,同时,我的思想我的个性不断被这些河流重塑着。河流在我的世界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一些在这之前我们从未发现的动物,突然出现在了高黎贡山。我们暗自激动。世界深邃庞杂,我们深知很多生命早就已经存在其中,只是我们暂时或者永远都无法发现而已。对于高黎贡山中的那些生命,就像我们对这个世界本身一样,一直处于不断认识的过程中。令我们感到高兴的是不断有新的生命被认识,我们也知道还有一些生命已经从那个世界离开,或者消失。进入高黎贡山,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所中,我们遇见了一些人。我们才意识到是有那么一些人,真正热爱着这个世界之中的一切生命,他们的工作日常就是关注新的生命的出现,以及一些一直存在的生命的变化。有新的动物或植物出现时,他们近乎狂喜。(节选自《迁徙的鸟》)(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我曾在怒江边遇险,在惊慌失措中逃离,安全抵达一个山坡,以为看到了自己熟悉的世界。B.因为女儿梦见了与“我”在现实中遇见又在梦中不断看到的河流,她睡着也咯咯地笑了。C.在高黎贡山生活与漫游的经历,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体悟,也萌发了归乡怀旧意识。D.“我的思想我的个性不断被这河流重塑着”是作者对河流作用的认识,是充满哲思的自省。(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写怒江时,用了“穿过一些甘蔗田”“穿过一些芒果林”,呈现了当地风物,具有画面感。B.文章以“梦境”为线索,串联起高黎贡山的种种生命,现实与梦境交织,虚实相间,令人陶醉其中。C.作者立于生命的视角与立场,细腻的笔触里有热望与落寞、忧伤与欢喜,最终形成祥和的平衡。D.文章语言叙述有一种陌生化又似曾相识的错杂效果,以语言的诗性,感觉的灵性,传达丰富的意蕴。(3)本文在写河流时一再写到生命,请简要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4)这篇散文的最后一段跳转到高黎贡山中的生命,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贞观五年,持书侍御史权万纪、侍御史李仁发,俱以告讦谮毁,数蒙引见,任心弹射,肆其欺罔,令在上震怒,臣下无以自安。内外知其不可,而莫能论诤。给事中魏征正色而奏之曰:“权万纪、李仁发并是小人,不识大体,以谮毁为是,告讦为直,凡所弹射,皆非有罪。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乃骋其奸计,附下罔上,多行无礼,以取强直之名。诬房玄龄,斥退张亮,无所肃厉,徒损圣明。道路之人,皆兴谤议。臣伏度圣心,必不以为谋虑深长,可委以栋梁之任,将以其无所避忌,欲以警厉群臣。若信狎回邪犹不可以小谋大群臣素无矫伪空使臣下离心。以玄龄、亮之徒,犹不可得伸其枉直,其余疏贱,孰能免其欺罔?伏愿陛下留意再思。自驱使二人以来,有一弘益,臣即甘心斧钺,受不忠之罪。陛下纵未能举善以崇德,岂可进奸而自损乎?”太宗欣然纳之,赐征绢五百匹。其万纪又奸状渐露,仁发亦解黜,万纪贬连州司马。朝廷咸相庆贺焉。(节选自《贞观政要•纳谏》)材料二: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若信狎回邪A犹不可B以小谋大C群臣D素无矫E伪F空使G臣下H离心(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肆,指肆意,与《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又肆其西封”的“肆”意思相同。B.圣心,指天子的心意,与《劝学》“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圣心”意思不同。C.鄙,是古代的一种谦辞,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鄙人”“鄙见”。D.材料二中“则蝼蚁得意焉”的“得意”与“得意忘言”中的“得意”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魏征认为,权万纪、李仁发诬陷房玄龄,斥退张亮,并不能整肃朝廷,反而白白地损害了陛下的威望和圣明。B.材料一中,太宗欣然采纳了魏征的意见,并赏赐于他。后来,权万纪被贬谪,李仁发也被罢黜,朝中大臣相互庆贺。C.材料二中,靖郭君打算在薛地修筑城墙,拒绝接受劝谏。有位齐人保证自己只说三句话,得以见到靖郭君并达到了劝谏目的。D.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通过海里的大鱼渔网打不上来,钩钓不到,可一旦离开了水,蚂蚁都可以戏弄它,阐释了离开齐国的可怕未来。(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以玄龄、亮之徒,犹不可得伸其枉直,其余疏贱,孰能免其欺罔?②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5)魏征劝说唐太宗和门客劝说靖郭君,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千秋岁•次韵少游①苏轼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碎。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②。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用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青海③。【注】①此词作于词人谪居海南时,少游,是词人秦观的字,秦观作《千秋岁》词时,也被贬在外;②“苍玉佩”:古代官员以佩玉为饰;“黄金带”:宋初五品以上的官员以金玉带做章服末带;③《论语•公冶长》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句。(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开篇运用夸张的手法,以“天外”一词来表现词人被贬之地距京城十分遥远。B.苍玉佩和黄金带是官员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词人借此表达了对曾经生活的眷恋。C.本词是词人写给秦观的,词中提及自身多次被贬的经历,以劝慰同样被谪的秦观。D.“道远谁云会”既可理解为自己难以回到京城,也可理解为短期内难与秦观相聚。(2)本首词表现了词人当时所面临的多重矛盾。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生活中,老师常常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两句话告诫我们要防微杜渐,不要玩物丧志。(2)杜甫《登高》中的“,”两句,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写出了诗人羁旅漂泊、年老多病的愁苦。(3)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陶渊明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还要去田间除草培土的两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共20分)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叶大,易受风。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唐明皇秋叶梧桐雨》证明秋后梧桐还是有叶子的,否则雨落在光秃秃的枝干上,不会发出使多情的皇帝伤感的声音。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地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1)下列句子中的“结实”与文中加点的“结实”,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他愤愤地批评道:“就你们这样偷工减料,房子怎么会结实?”B.袭人道:“为什么不愿意?早就要弄了来的,只是因为太太的话说得结实罢了。”C.贾母道:“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只是心重些,所以身子就不大很结实了。”D.这不是小孩子赌气,要结实的站住自己的脚跟,躲在壕沟里,沉着的作战。(2)画线句用了三个“一”,但每个“一”的含义都不同,请结合语境分析。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少人有个共识:夏天越来越热了,连家里从前只开电扇的老人,现在也A地开启了空调。不过,在“外出时如何防热”这个话题上,大家却B。大多数人会C地随季节和气温增减衣服:冬天多穿,夏天当然要少穿;有人则把自己牢牢地包裹在防晒衣中,全身上下只露个眼睛。而疑问也就来了:穿这么多不热吗?实际上,人们惯性意识里的“穿得越少越凉快”可能并不成立。先说结论:(甲)。虽然穿得少可以减少衣物对身体的包裹,从而增加皮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助于散热。但也有一些其他因素需要考虑。当外界温度低于人的体表温度,且阳光相对温和,的确会穿得越少越凉快;(乙),且阳光比较毒辣,穿得少的人可能比穿得多的人还容易中暑。当外界温度较低时,人体会向外散热,①衣服穿得少也就意味着有效散热面积大,自然会觉得凉快。但当外界温度较高时,②人体不但很难通过热射线的方式散热,从而会吸收周围的热量。此时,衣服的作用就来了:可以帮助人体吸收辐射。曾有一项实验,人偶穿着普通衣服时吸收到的辐射最多会降低到大约60%,③若是防晒服,隔热的比例还会提高到80%。④在出门之前,不如先看一下实时气温,再决定是否要增添还是减少衣物。(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四、作文(共60分)8.(60分)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中学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抗日战争中,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是辅助的。这一点,我们已经正确地解决了。那末,游击战争就只有战术问题,为什么提起战略问题呢?如果我们是一个小国,游击战争只是在正规军的战役作战上起些近距离的直接的配合作用,那就当然只有战术问题,没有什么战略问题。又如果中国也像苏联那样的强大,敌人进来,很快就能赶出,或虽时间较久,但是被占地区不广,游击战争也只是一种战役的配合作用,当然也只有战术问题,没有什么战略问题。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发生的:中国既不是小国,又不像苏联,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这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被另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攻击,但是这个大而弱的国家却处于进步的时代,全部问题就从这里发生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敌人占地甚广的现象发生了,战争的长期性发生了。敌人在我们这个大国中占地甚广,但他们的国家是小国,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了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且由于中国的进步,就是说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等等一全套的东西都发生了。战争的长期性,随之也是残酷性,规定了游击战争不能不做许多异乎寻常的事情,于是根据地的问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等等也发生了。于是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又广大又持久的游击战争,在整个人类的战争史中,都是颇为新鲜的事情。这件事是同时代进步到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一事分不开的,是同共产党和红军的存在分不开的,这乃是问题的焦点所在。我们的敌人大概还在那里做英占北美和印度、拉丁系国家占中南美等等的好梦。这等梦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没有现实的价值,因为今天的中国比之上述历史多了一些东西,颇为新鲜的游击战争就是其中的一点。假如我们的敌人少估计了这一点,他们就一定要在这一点上面触一个很大的霉头。这就是抗日游击战争虽然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仍然处于辅助的地位,但是必须放在战略观点上加以考察的理由。那末,为什么不将抗日战争的一般战略问题中的东西用之于游击战争呢?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本来是密切地联系于整个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的,许多东西二者都是一致的。然而游击战争又区别于正规战争,它本身有其特殊性,因而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颇有许多特殊的东西;抗日战争的一般战略问题中的东西,决不能照样用之于特殊情形的游击战争。(节选自毛泽东《为什么提起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材料二:抗日游击战争,它为什么会自然地而且广泛地发动起来?这种战争的实质是什么?它应该有个什么正确的定义?事实告诉我们:抗日游击战争,并非谁能故意制造出来的东西,同时也没有力量能够把它取消,它是一种时代的产物。苏联出版的《游击队怎样动作》一书上说:“游击队是不大之武装的游击支队,当某一个领土被敌人占领时,这一支队即在该敌人后方动作。”又说:“在一切战争当中,人民或人民之某一阶级都是有充分理由来热烈仇视占领其国土的敌人,所以战争是激起人民之游击运动的。”在中国目前具体情形之下,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动,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日寇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的人民不愿做亡国奴,他们或者有武器,或者没有武器,或者有军事人才,或者没有军事人才,他们不管这些条件,就在敌人远近后方或者敌人将到的作战区内自己动手干起来。或者,经过抗日政府与抗日军队,有计划地分派出正规部队担任游击的任务和组织民众的游击战争。抗日游击队就在这中间形成起来。它包含着各种抗日的社会成分,得到全体同胞的拥护。每个抗日游击队发生和发展,都是一部悲壮激烈、可歌可泣的史诗。由此可见,抗日游击战争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领土这一历史条件之下产生出来的。它的实质,是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同胞为了救死求生而采取的一种最高、最广泛的斗争方式。它以日本帝国主义为其敌人。抗日游击战争的定义因此应当是:抗日的大众战及民兵战。我们指明它是抗日的,以与其他的游击战争分别开来;我们指明它是大众战成民兵战,以与正规武装部队的战争分别开来。但是,抗日游击战争虽然与抗日正规军的战争有着区别,这两者之间也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存在。一方面,抗日游击队当它长大起来,或者几个游击队集中在一起时,也能作较大规模的战斗;另一方面,正规军队,只要它与群众有着很好的联系,得到群众的同情与拥护,它也可以分派出小的甚至相当巨大的部队,进行游击战争。抗日游击战争是整个抗日战争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主要条件之一。抗日的民族自卫战争要取得最后的胜利,仅仅依靠游击队,谁也知道是不够的;必须有政治坚定、指挥统一、装备优良的数百万正规的、现代化的国民革命军作为主力才能达到目的。但是,我国的抗日民族自卫战争,究竟是弱国反抗强大的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军事技术方面我们处在劣势地位,我们用以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主要因素,乃是政治上的理直气壮和人力方面的无穷源泉。正因为如此,抗日游击战争即是抗日的大众战、民兵战,成为我们抗日自卫战争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争取这一战争最后胜利的主要条件之一。(节选自朱德《游击战争在抗日自卫战争中的重要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敌人当时侵占土地甚广但兵力有限,这让游击队在抗日战争中有了在外线作战的可能。B.将抗日游击战争放到战略层面考量,能让我们认识到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容小觑。C.抗日游击战争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它的兴起或消失不受个人意志的控制。D.军事实力薄弱的国家遭受敌人侵略时,应凭借游击战来赶走侵略者,从而赢得胜利。(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将抗日游击战争与历史上反侵略战争进行了对比,以突出抗日游击战争的独特性。B.材料二认为抗日游击战争能自然而广泛发动的根本,在于正规部队有计划地去组织民众。C.材料二引用《游击队怎样动作》中的内容,交代了游击队的特点和游击战争产生的原因。D.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抗日游击战争因为游击队伍人数有限,只适用于小规模的战争。(3)下列选项中的内容,最不适合作为材料二第五段论据的一项是(A)A.当游击队在武装力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时,就应该着手成立新的游击队,就像一个蜂巢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产生新的蜂王,它会带着蜂群的一部分离开。B.由于八路军成功武装民众、并争取到了友军,其队伍规模已经较之前扩大数倍之多,因此华北地区的游击战争有转变为大规模的正规战争的可能。C.想要由执行游击战的游击部队转化为执行运动战的正规部队,就需要通过动员人民群众加入部队,或者采取集中小部队的办法来扩大军队数量。D.现在许多地方的游击战争,例如五台山等处,是由正规军派出强大的支队去发展的,那里的作战虽然一般是游击战,但开始即包含了运动战的成分。(4)材料一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取得了怎样的论证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5)“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这两则材料是如何体现“实事求是”的?【解答】(1)D.“应凭借游击战来赶走侵略者,从而赢得胜利”错误。由原文“抗日的民族自卫战争要取得最后的胜利,仅仅依靠游击队,谁也知道是不够的;必须有政治坚定、指挥统一、装备优良的数百万正规的、现代化的国民革命军作为主力才能达到目的”可知“仅仅依靠游击队,谁也知道是不够的”,选项中说“应凭借游击战赶走侵略者赢得胜利”说法绝对。故选D。(2)A.“与历史上反侵略战争进行了对比”错误。由原文“我们的敌人大概还在那里做英占北美和印度、拉丁系国家占中南美等等的好梦。这等梦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没有现实的价值,因为今天的中国比之上述历史多了一些东西,颇为新鲜的游击战争就是其中的一点”可知,材料一将抗日游击战争与小国以及像苏联那样的强国在面对侵略时的战争情况进行对比,是为了突出中国抗日游击战争的独特性,而不是与历史上的反侵略战争进行对比。B.“在于正规部队有计划地去组织民众”错误。由原文“在中国目前具体情形之下,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动,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日寇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的人民不愿做亡国奴”可知,材料二认为抗日游击战争能自然而广泛发动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不愿做亡国奴,而不是正规部队有计划地去组织民众。C.正确。D.“只适用于小规模的战争”错误。由原文“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抗日游击队当它长大起来,或者几个游击队集中在一起时,也能作较大规模的战斗”可知,材料一指出抗日游击战争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材料二也提到抗日游击队长大或集中时能作较大规模战斗,所以该项“只适用于小规模的战争”说法错误。故选C。(3)材料二第五段主要论述抗日游击战争与抗日正规军的战争虽有区别,但两者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即抗日游击队壮大或集中时能进行较大规模战斗,正规军与群众联系好也可进行游击战争。A.该项强调游击队在武装力量达到较高水平时应成立新的游击队,重点在于游击队自身的发展方式,没有涉及游击战争与正规战争的相互转化关系,与材料二第五段论点不符,不适合作为论据。B.提到八路军因成功武装民众、争取友军,队伍规模扩大,游击战争有转变为大规模正规战争的可能,体现了游击战争与正规战争的相互转化,可作为论据。C.指出游击部队通过动员群众或集中小部队扩大军队数量,转化为执行运动战的正规部队,说明游击部队向正规部队的转化,可作为论据。D.表明正规军派出支队发展游击战争,作战虽一般是游击战,但开始就包含运动战成分,体现了正规军与游击战争的联系,可作为论据。故选A。(4)由原文“如果……。又如果……”可知,运用了假设论证的手法,作者假设了“我们是一个小国”和“中国也像苏联那样的强大”这两种情况,指出在这两种情况下游击战争只有战术问题,没有战略问题。由原文“如果我们是一个小国……又如果中国也像苏联那样的强大……”可知,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将“小国”及“像苏联那样强大的国家”与中国进行对比,突出中国是“大而弱”的国家这一特殊情况。论证效果:中国本身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而现在假设中国是一个小国,或者是一个像苏联那样的强大的国家,所以从反面进行了论证,从而说明抗日游击战争存在战略问题的必要性。通过与苏联的对比,中国不是像苏联那样的强大,游击战争不是一种战役的配合,也不可能是战术问题,而是战略问题,从而突出了中国抗日游击战争的特殊性。(5)材料一:由原文“中国既不是小国,又不像苏联,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这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被另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攻击,但是这个大而弱的国家却处于进步的时代,全部问题就从这里发生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敌人占地甚广的现象发生了,战争的长期性发生了。敌人在我们这个大国中占地甚广,但他们的国家是小国,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了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且由于中国的进步,就是说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等等一全套的东西都发生了”可知,材料一从中国“大而弱且处于进步时代”这一实际国情出发,分析抗战特点,指出抗日游击战争因敌占地广、兵力不足等实际情况,需外线单独作战、规模大,进而实事求是得出要从战略观点考察游击战争的结论。材料二:由原文“在中国目前具体情形之下,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动,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日寇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的人民不愿做亡国奴,他们或者有武器,或者没有武器,或者有军事人才,或者没有军事人才,他们不管这些条件,就在敌人远近后方或者敌人将到的作战区内自己动手干起来。或者,经过抗日政府与抗日军队,有计划地分派出正规部队担任游击的任务和组织民众的游击战争。抗日游击队就在这中间形成起来。它包含着各种抗日的社会成分,得到全体同胞的拥护”可知,材料二依据日本侵华致使民众反抗这一事实,阐述抗日游击战争的实质与定义。既肯定正规军主力作用,又基于中国军事技术劣势、人力丰富等实际,强调游击战争是抗战重要部分与胜利条件之一,体现实事求是。答案:(1)D(2)C(3)A(4)论证方法:假设论证、对比论证;论证效果:从反面论证了抗日游击战争存在战略问题的必要性,通过与苏联的对比,突出了中国抗日游击战争的特殊性。(5)材料一:从中国“大而弱且处于进步时代”这一实际国情出发,分析抗战特点,指出抗日游击战争因敌占地广、兵力不足等实际情况,需外线单独作战、规模大,进而实事求是得出要从战略观点考察游击战争的结论。材料二:依据日本侵华致使民众反抗这一事实,阐述抗日游击战争的实质与定义。既肯定正规军主力作用,又基于中国军事技术劣势、人力丰富等实际,强调游击战争是抗战重要部分与胜利条件之一,体现实事求是。(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河流李达伟那时,天是湛蓝的,蓝色堕入谷底。出现在眼前的是怒江。众多支流从高黎贡山深处流出来,穿过一些甘蔗田,穿过一些芒果林,那些支流的声息与一些鸟鸣交杂在一起,一些支流独自流入怒江,一些支流交汇后流入怒江。河流弯曲奔流,河流的名字不停地变化着,怒江流到我面前时叫“潞江”。雨季,在雨水的漫漶下,高黎贡山下的那几条大河变得混浊,一直清澈的是在高黎贡山中流淌着的那些溪流。怒江是混浊的,盈江是混浊的,瑞丽江是混浊的。我知道这几条河流,只是在雨季暂时变得浑浊而已,当雨季结束,它们又将恢复清澈和幽蓝。特别是在冬日,在开得火红的攀枝花的映照下,它们清澈得发蓝。我们所在的怒江边,熟悉的清澈透蓝,河面宽阔,河流貌似缓慢地流淌着,我从河流偶尔裹挟着的一点点泥沙中,意识到了一条河流将要涨起。我们在惊慌中逃离,毫发无损。我们抵达一个山坡,我以为看到的是自己所熟悉的世界,那个我们偶遇的人却说那并不是我所熟悉的世界,即便我看到了闪烁的灯火,但那里依然很原始落后,我感到恐怖。我猛然惊醒,我旁边睡着的是让我变得柔软,轻易就把我融化的女儿。有一会儿,她咯咯地笑着,我不知道她梦见了什么。她会不会梦见那条我既在现实中遇见,又在梦中不断看到的河流。梦境中不止出现河流,还出现了在河流边漫游的诗人、漫游的僧侣、漫游的民间艺人,还有那些土生土长的人,以及其他众多的生命。所有生命的目光,在某一刻都朝着河流的方向,似乎河流便是我们的一切。我们只知道,我们的幸福与苦痛都在那河流边发生着。现实中,我们出现在河流边,既看着河流的流淌,同时让自己与不只是河流的世界之间发生碰撞。即便我也深知那些河流,已经与过往有了一些变化,但由于在雨季河水流量大,让我总觉得那些河流一如往常地流淌着,不竭地流淌着,不需要担心枯竭。这像极了高黎贡山中的那些生命,至少是一个世界在整体上呈现出的生命力的旺盛与不竭。我也深知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无暇顾及它的某些细部。在高黎贡山生活与漫游的时间里,我进入了它的某些细部,一些人的命运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我目睹或者耳闻。一些人的命运,并不会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在高黎贡山中,河流一开始的出现就已经让人诧异。我看到了怒江,于我而言它是真正意义的大河。一条大河对我的冲击太大了。我的童年时期,安抚我的只是一条很小的河流。在高黎贡山下,一些人的童年因为怒江而与我不同,一条大河的流淌安抚着他们的童年。我喜欢河流,很难清晰地说出是为什么。我既喜欢河流的隐喻,也喜欢河流的现实。河流以各种姿态在流淌,或汹涌,或平静,或是涓涓细流,或是滔滔江河。它们从源头开始,或者只是从其中一段开始,它们最终汇入大海。我出现在河流边的很多时间里,变得静默异常,那是我的静默,河流却不是静默的,而是流动的、诉说的、澎湃的、低回的,诉说着生命的完整与残缺。我听到的是一条河流在流淌(以一种应该是恒久的姿态,我们希望河流能一直那样流动着),我感受着与河流有关的对于生老病死的态度,我似乎渐渐看淡了生老病死。我正在阅读《沿河行》,还随笔写下了这样的阅读笔记:沿河行。奥利维亚•莱恩。原来读的是她的《孤独的城市》,城市越大人越小,一些孤独的艺术家,一些孤独的个人在城市的喧闹庞杂与堕落与不齿中孤独地活着,有些人会被吞没,有些人也在清醒、努力和不屈地活着。《沿河行》中,作家沿着乌斯河行走,在还没有遭到很大破坏的自然中,她陶醉于沿河的那些美丽自然之中,爱情带来的沮丧也被河流慢慢治愈,她在寻求治愈的同时,也在思考着自然世界对于整个人类的影响。我带着这本书出现在梦中的河流边。现实与梦中,我往往是不一样的,我甚至怀疑梦境中的自己是另一个“我”(是一个我从未想象过和感知到的自己,是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维度中的自己),是另一个“我”在面对另外一种真实。我说不清楚自己为何会对河流如此痴迷。在一些时间里,我不断回溯着,不断思考着,最终唯一能给出的解释是,我长时间生活在这些河流边,同时,我的思想我的个性不断被这些河流重塑着。河流在我的世界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一些在这之前我们从未发现的动物,突然出现在了高黎贡山。我们暗自激动。世界深邃庞杂,我们深知很多生命早就已经存在其中,只是我们暂时或者永远都无法发现而已。对于高黎贡山中的那些生命,就像我们对这个世界本身一样,一直处于不断认识的过程中。令我们感到高兴的是不断有新的生命被认识,我们也知道还有一些生命已经从那个世界离开,或者消失。进入高黎贡山,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所中,我们遇见了一些人。我们才意识到是有那么一些人,真正热爱着这个世界之中的一切生命,他们的工作日常就是关注新的生命的出现,以及一些一直存在的生命的变化。有新的动物或植物出现时,他们近乎狂喜。(节选自《迁徙的鸟》)(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我曾在怒江边遇险,在惊慌失措中逃离,安全抵达一个山坡,以为看到了自己熟悉的世界。B.因为女儿梦见了与“我”在现实中遇见又在梦中不断看到的河流,她睡着也咯咯地笑了。C.在高黎贡山生活与漫游的经历,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体悟,也萌发了归乡怀旧意识。D.“我的思想我的个性不断被这河流重塑着”是作者对河流作用的认识,是充满哲思的自省。(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作者在写怒江时,用了“穿过一些甘蔗田”“穿过一些芒果林”,呈现了当地风物,具有画面感。B.文章以“梦境”为线索,串联起高黎贡山的种种生命,现实与梦境交织,虚实相间,令人陶醉其中。C.作者立于生命的视角与立场,细腻的笔触里有热望与落寞、忧伤与欢喜,最终形成祥和的平衡。D.文章语言叙述有一种陌生化又似曾相识的错杂效果,以语言的诗性,感觉的灵性,传达丰富的意蕴。(3)本文在写河流时一再写到生命,请简要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4)这篇散文的最后一段跳转到高黎贡山中的生命,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解答】(1)A.“以为看到了自己熟悉的世界”错。原文是“我以为看到的是自己所熟悉的世界,那个我们偶遇的人却说那并不是我所熟悉的世界”,可见“我”以为看到了自己熟悉的世界只是“我”的以为,实际上是“陌生的世界”。B.“因为女儿梦见了与‘我’在现实中遇见又在梦中不断看到的河流,她睡着也咯咯地笑了”错。原文是“我猛然惊醒,我旁边睡着的是让我变得柔软,轻易就把我融化的女儿。有一会儿,她咯咯地笑着,我不知道她梦见了什么。她会不会梦见那条我既在现实中遇见,又在梦中不断看到的河流”,可见女儿咯咯地笑的原因在原文找不到依据,选项于文无据。C.“也萌发了归乡怀旧意识”错。原文是“我正在阅读《沿河行》,还随笔写下了这样的阅读笔记……”,作者在阅读《沿河行》时所写的阅读笔记,是作者对河流的感悟,并非“萌发了归乡怀旧意识”。“我的思想我的个性不断被这河流重塑着”是作者对河流作用的认识。由“我长时间生活在这些河流边,同时,我的思想我的个性不断被这些河流重塑着”可知,“我”的思想个性被河流重塑,突出的是河流对人的影响之深,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体悟,是对自我和河流关系的深入思考,充满哲思的自省。故选D。(2)B.“文章以‘梦境’为线索”这一说法错误,从文中来看,本文的线索是“河流”,围绕“河流”这一核心意象,作者先写现实中的河流,接着写梦境中的河流,最后又回到现实中的河流,通过现实与梦境的交织,表达了对河流、生命、世界等的感悟。故选B。(4)①拓宽文章视野,展现生命的多样性和普遍性。散文最后一段从对河流的细致描写转向对高黎贡山中生命的叙写,这一转变打破了之前单一叙述河流的局限性。“……一些在这之前我们从未发现的动物,突然出现在了高黎贡山。我们暗自激动。世界深邃庞杂,我们深知很多生命早就已经存在其中……”可知,作者通过描绘在高黎贡山中发现新生命的情景,展现了生命不仅存在于河流之中,而是普遍存在于整个自然与世界中的特性。这种写法拓宽了文章的视野,让读者意识到生命的多样性和普遍性,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②唤醒人们对生命尊重与自然保护的意识。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我们遇见了一些人。我们才意识到是有那么一些人,真正热爱着这个世界之中的一切生命……”可知,作者通过描写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所中遇见的人们的工作日常,表达了对新生命出现和生命变化的关注。这种关注象征着自然界的神秘和丰富,令读者看到生命发展与变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这种表达也唤醒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与自然保护的意识,深化了对生命与河流的敬畏之情,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③体现散文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保持内在统一性。作者在前文中通过对河流的描写以及阅读体验的分享,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哲思。而最后一段转入对高黎贡山中生命的书写,则是从自然思考到人文内涵的一种自然过渡。“……有新的动物或植物出现时,他们近乎狂喜。”可知,这种转向既维系了结构上的连贯性,又体现了散文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尽管文章在形式上看似散乱,但在思想上却紧密相连,始终围绕着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保持了内在的统一性。这种写法突显了散文“见散而神聚”的特点,加深了文章叙述的层次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答案:(1)D(2)B(3)①河流与生命相伴相随。在现实中遇见河流,在梦中不断看到河流,生命在某一刻都朝着河流的方向,生命的幸福与苦痛都在河流边发生。②河流象征着生命。河流成为生命起源与沧桑变迁的象征。河流弯曲奔流,清澈幽蓝,以各种姿态流淌,诉说着生命的完整与残缺。③河流治愈生命,生命被河流重塑。河流能治愈沮丧,思想个性不断被河流重塑,帮助人们看淡生老病死。(4)①通过叙写对象的转换,表明生命存在具有普遍性;②通过对高黎贡山中有关生命的叙写,进一步说明生命的变化,重塑时代应有的对自然、河流的敬畏之情,深化了主题;③由上段阅读引发的思考转入对生命的思考,充分彰显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贞观五年,持书侍御史权万纪、侍御史李仁发,俱以告讦谮毁,数蒙引见,任心弹射,肆其欺罔,令在上震怒,臣下无以自安。内外知其不可,而莫能论诤。给事中魏征正色而奏之曰:“权万纪、李仁发并是小人,不识大体,以谮毁为是,告讦为直,凡所弹射,皆非有罪。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乃骋其奸计,附下罔上,多行无礼,以取强直之名。诬房玄龄,斥退张亮,无所肃厉,徒损圣明。道路之人,皆兴谤议。臣伏度圣心,必不以为谋虑深长,可委以栋梁之任,将以其无所避忌,欲以警厉群臣。若信狎回邪犹不可以小谋大群臣素无矫伪空使臣下离心。以玄龄、亮之徒,犹不可得伸其枉直,其余疏贱,孰能免其欺罔?伏愿陛下留意再思。自驱使二人以来,有一弘益,臣即甘心斧钺,受不忠之罪。陛下纵未能举善以崇德,岂可进奸而自损乎?”太宗欣然纳之,赐征绢五百匹。其万纪又奸状渐露,仁发亦解黜,万纪贬连州司马。朝廷咸相庆贺焉。(节选自《贞观政要•纳谏》)材料二: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若信狎回邪A犹不可B以小谋大C群臣D素无矫E伪F空使G臣下H离心(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肆,指肆意,与《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又肆其西封”的“肆”意思相同。B.圣心,指天子的心意,与《劝学》“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圣心”意思不同。C.鄙,是古代的一种谦辞,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鄙人”“鄙见”。D.材料二中“则蝼蚁得意焉”的“得意”与“得意忘言”中的“得意”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材料一中,魏征认为,权万纪、李仁发诬陷房玄龄,斥退张亮,并不能整肃朝廷,反而白白地损害了陛下的威望和圣明。B.材料一中,太宗欣然采纳了魏征的意见,并赏赐于他。后来,权万纪被贬谪,李仁发也被罢黜,朝中大臣相互庆贺。C.材料二中,靖郭君打算在薛地修筑城墙,拒绝接受劝谏。有位齐人保证自己只说三句话,得以见到靖郭君并达到了劝谏目的。D.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通过海里的大鱼渔网打不上来,钩钓不到,可一旦离开了水,蚂蚁都可以戏弄它,阐释了离开齐国的可怕未来。(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以玄龄、亮之徒,犹不可得伸其枉直,其余疏贱,孰能免其欺罔?②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5)魏征劝说唐太宗和门客劝说靖郭君,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解答】(1)句意:如果相信和亲近奸邪小人,即使是小事情他们也不能胜任。群臣平素没有虚伪的行为,却白白地使臣下失去信心。信狎和回邪构成动宾关系,A处断开;而“以小谋大”为固定短语,意思是“用小计谋处理大事”,所以在C处断开;“群臣素无矫伪”中,“群臣”为主语,“素无”为谓语,“矫伪”为宾语,所以在F处断句。故选ACF。(2)A.错误。肆意/扩大。句意:放纵自己进行欺骗和蒙蔽/已经把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大西边疆界.B.正确。天子的心意/圣人的心境。句意:我私自猜测圣上的心意/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C.正确。鄙字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D.正确。达到目的/知道意思。句意:小小的蚂蚁、蝼蛄也能制服它/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故选A。(3)D.“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错,这里是用类比论证,用鱼离不开水的道理类比靖郭君离不开齐国的庇护。故选D。(4)①“之徒”,这类人;“伸”,申辩;“欺罔”,欺骗诬陷。译文:像房玄龄、张亮这样的大臣,尚且不能为自己申辩曲直,那么其他与陛下关系疏远、地位卑微的臣子,谁还能免遭他们的欺侮诬陷?②“虽”,即使;“隆”,增高;“犹”,仍然。译文:失去齐国,就算把薛的城墙筑到天那样高,仍然是没有益处的。(5)①材料一中,魏征进谏说:“权万纪、李仁发并是小人……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这属于魏征开门见山的进谏方式,直接指出权万纪、李仁发两人是小人,深刻分析唐太宗任用两人的危害。②材料二中,门客说:“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采用了间接的方式吊起胃口,又以“海大鱼”三个字引发靖郭君的兴趣,接着以类比的方法,用鱼离不开水的道理类比靖郭君离不开齐国的庇护以此来警醒对方。答案:(1)ACF(2)A(3)D(4)①像房玄龄、张亮这样的大臣,尚且不能为自己申辩曲直,那么其他与陛下关系疏远、地位卑微的臣子,谁还能免遭他们的欺侮诬陷?②失去齐国,就算把薛的城墙筑到天那样高,仍然是没有益处的。(5)①魏征采用开门见山(直谏)的方式,指出权万纪、李仁发两人的人品问题和罪状,深刻分析唐太宗任用两人的危害:对大臣而言是离心,对皇上而言是损圣明,希望唐太宗认真考虑。②门客采用故弄玄虚(卖关子或间接的方式或含蓄的方式)和类比的方法,先用海大鱼吊起靖郭君的胃口,再用大鱼可能遇到险情来类比靖郭君可能遇到的情况,以此来警醒对方。参考译文:材料一:贞观五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和侍御史李仁发,都因告密、诬陷毁谤,多次被太宗召见。他们任意告发攻击别人,极尽欺蒙之能事,使得皇上震怒,而臣下无以自安。内外的人都知道不对,但没有谁能向太宗议论谏诤。给事中魏徵严肃地上奏说:“权万纪、李仁发都是小人,不识大体,认为诬陷诽谤是对的,揭发阴私才是正直,凡是被他们所告发攻击的人,都并非真正有罪。陛下掩盖他们的短处,对他们完全听信。他们就施展奸谋,对下拉拢、对上欺瞒,干了许多无礼的事情,来博取耿直的美名。他们诬陷房玄龄,斥退张亮,并不能整肃朝廷,却白白地损害了圣上的英明。路上的人,都纷纷指责议论。我私自猜测圣上的心意,一定不会认为他们谋虑深长,可以委以国家栋梁的重任,大概因为利用他们无所避忌的言行,好用来警戒督促群臣。但即使真的信任亲近这些不正之人,也不能用小人来算计大臣,何况臣下们本来没有矫诈虚假,这样做只会使臣下们离心。连房玄龄、张亮这样的人,都没有办法来申辩曲直,至于其他关系疏远、职位低下的人,谁能避免他们欺侮、诬陷?希望陛下再认真想一想。自从任用这二人以来,哪怕给国家做了一件有益的事,臣都甘愿被斧钺之诛,受不忠之罪。陛下纵使未能推举好人来播扬圣德,怎能引进奸邪而自损声威呢?”太宗很高兴地接受了魏徵的意见,赏赐给他绢五百匹。权万纪这个人的劣迹逐渐暴露,李仁发也被解职黜逐。权万纪被贬为连州司马,朝廷群臣都互相庆贺。材料二:靖郭君田婴准备在封地薛修筑城防工事,(因为会引起齐王猜疑)不少门客去谏阻他。田婴于是吩咐传达人员:“不要为劝谏的门客通报。”有一个齐国门客要求接见,说:“我只要说三个字就行了,多说一个字就请把我烹死。”靖郭君就召见了他。门客急步前来禀告说:“海大鱼。”说完转身就走。靖郭君说:“你不要走,留下把话说完吧。”门客说:“我不敢拿死来开玩笑。”靖郭君说:“别这么说,您继续说下去。”门客说:“您没听说过海大鱼吗?用鱼网捕不到它,用鱼钩牵不上它;可是,当干得连一滴水都没有时,小小的蚂蚁、蝼蛄也能制服它。如今齐国也是您的水呀。如果您永远拥有齐国,要了薛邑又有什么用呢?可是当您失掉了齐国,即使把薛邑的城墙筑得天一样高,又有什么用呢?”靖郭君说:“好。”于是放弃了在薛邑筑城墙的打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千秋岁•次韵少游①苏轼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碎。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②。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用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青海③。【注】①此词作于词人谪居海南时,少游,是词人秦观的字,秦观作《千秋岁》词时,也被贬在外;②“苍玉佩”:古代官员以佩玉为饰;“黄金带”:宋初五品以上的官员以金玉带做章服末带;③《论语•公冶长》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句。(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本词开篇运用夸张的手法,以“天外”一词来表现词人被贬之地距京城十分遥远。B.苍玉佩和黄金带是官员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词人借此表达了对曾经生活的眷恋。C.本词是词人写给秦观的,词中提及自身多次被贬的经历,以劝慰同样被谪的秦观。D.“道远谁云会”既可理解为自己难以回到京城,也可理解为短期内难与秦观相聚。(2)本首词表现了词人当时所面临的多重矛盾。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解答】(1)C.“词中提及自身多次被贬的经历”错,关于被贬,文中只有“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的句子,并未提及多次被贬的经历。故选:C。(2)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斜阳”句是说自己虽已暮年,远在万里天涯,但还怀念着京都,苏轼一片忠心未改。“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时苏轼年六十三遭贬到海南岛,故言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是朝廷决定,非自己情愿,怎不叫人伤心落泪。“珠泪尽,丹衷碎”写出苏轼遭贬的愤懑。可见词人忠心于朝廷,渴望建功立业,却被贬海南;②出仕与归隐的矛盾:“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有声有色地描写当年在朝廷任职时的形象。苏轼虽被贬,但服饰仍旧,故有“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之说。可见其仍留恋当年为官的经历。下阕苏轼表示难迎合朝廷,迫不得已,只好学孔子“乘桴浮于海”。词人有归隐的想法,但又留恋之前的为官经历;③渴望与坚守的矛盾:“新恩犹可觊,用学终难改”反映出苏轼内心的矛盾,一方面他是有罪之臣,难忘“君命”“新恩”,另一方面“君命”有悖“旧学”,对自己的前途已不抱希望。词人渴望重获新恩,但又不愿意为此改变信仰。答案:(1)C(2)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词人忠心于朝廷,渴望建功立业,却被贬海南;②出仕与归隐的矛盾:词人有归隐的想法,但又留恋之前的为官经历;③渴望与坚守的矛盾:词人渴望重获新恩,但又不愿意为此改变信仰。译文:人未老而身已退居在天外孤岛上。腰间佩戴金色的玉饰泠泠作响;金黄色的腰带色彩浓艳。夕阳正斜照着万里之外的汴京城。路途遥远,谁说还能见到汴京城。我的罪孽深重,但皇帝能给予宽恕。君王之命很重,不可违背;我的节操依然保持着。大概能期望君王赐予赦免的新恩,但我的旧识积习终究难以改变。算了吧,我还是乘舟漂浮在海上,暂且如此度过余生。赏析:秦观《千秋岁》词抒发离愁别绪,情意缠绵。苏轼的和词比秦词心境较为开阔。一是他能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丹衷”“臣节”,发泄“未老身先退”“罪大天能盖”的强烈幽怨不满情绪。二是他能将幽怨不满置之度外,我行我素,不理会人家的评说,表现出一贯的超脱达观态度。即使在政治上连遭打击之时,他的进取精神仍未完全磨灭。上阕“未老身先退”句首先表明了对贬谪的不满。白居易《不致仕》云:“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时苏轼年六十三遭贬到海南岛,故言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是朝廷决定,非自己情愿,怎不叫人伤心落泪。“珠泪尽,丹衷碎”写出苏轼遭贬的愤懑。苏词用很工的对偶句,有声有色地描写当年在朝廷任职时的形象。苏轼虽被贬,但服饰仍旧,故有“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之说。“斜阳”句是说自己虽已暮年,远在万里天涯,但还怀念着京都。苏轼一片忠心未改。“莫嫌雷琼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两句可作参考。词上阕抒写怀君思朝之真情:泪洒心碎,一步一回首。下阕苏轼表示难迎合朝廷,迫不得已,只好学孔子“乘桴浮于海”。下阕反映出苏轼内心的矛盾,一方面他是有罪之臣,难忘“君命”“新恩”,另方面“君命”有悖“旧学”,对自己的前途已不抱希望。“乘槎且恁于海”,语出《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的意思是如果我政治主张行不通,我就乘着木排过海到海外去,跟随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词人暗中写自己,也写秦观。仲由是孔子的学生,秦观也曾拜苏轼为师。他鼓励秦观振作起来。词人站得高,想得远,能摆脱个人得失,终不忘江山社稷。他的和韵词不仅格调较高,而且符合自己的长者身份。全词波澜起伏,情感激荡,令人感受苏轼胸中炽热的情感还未泯灭。表达了他不忘自己的使命,虽历经磨难仍不改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生活中,老师常常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两句话告诫我们要防微杜渐,不要玩物丧志。(2)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写出了诗人羁旅漂泊、年老多病的愁苦。(3)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陶渊明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还要去田间除草培土的两句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解答】故答案为:(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重点字:溺)(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重点字:常)(3)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重点字:籽)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共20分)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叶大,易受风。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唐明皇秋叶梧桐雨》证明秋后梧桐还是有叶子的,否则雨落在光秃秃的枝干上,不会发出使多情的皇帝伤感的声音。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地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1)下列句子中的“结实”与文中加点的“结实”,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他愤愤地批评道:“就你们这样偷工减料,房子怎么会结实?”B.袭人道:“为什么不愿意?早就要弄了来的,只是因为太太的话说得结实罢了。”C.贾母道:“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只是心重些,所以身子就不大很结实了。”D.这不是小孩子赌气,要结实的站住自己的脚跟,躲在壕沟里,沉着的作战。(2)画线句用了三个“一”,但每个“一”的含义都不同,请结合语境分析。【解答】(1)文中加点“结实”,形容词,牢固、坚固。A.形容词,“牢固”“坚固”的意思。B.指言语或动作等分量重,力量大。C.是“健壮”的意思。D.是“切实”“踏实”的意思。故选:A。(2)①“一夜”,这个“一”强调的是时间的完整性,说明刮风的状态持续了整夜,并非只是短暂的阵风。这为后文梧桐叶全部落尽做了铺垫。可以想象,长时间的风吹是导致树叶脱落的主要原因。②“一看”,这个“一”强调的是动作的瞬间性,表明“看”的动作发生得很快,几乎是一瞬间就看到了满地落叶的景象。这突出了作者的惊讶之情,也侧面烘托了落叶之多、之快。③“一片”,这个“一”是确数,与“不剩”搭配,强调梧桐叶落得彻底,干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装修公司中间协议书
- 买卖防盗门合同协议书
- 隔离酒店意向协议书
- 食堂购买青菜协议书
- 项目合作管理协议书
- 乡村房屋翻维修协议书
- 路面硬化返工协议书
- 茶叶公司加盟协议书
- 超市合同陈列协议书
- 车库出租定金协议书
- 学校物业管理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DL-T 1071-2023 电力大件运输规范
- 基于MATLAB的通信系统的设计与仿真毕业论文
- 2024年湖南高考物理真题试题(原卷版+含解析)
- 因为喝酒上班迟到检查范文
-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
- 跨文化商务交际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西安工业大学
- DZ/T 0462.1-2023 矿产资源“三率”指标要求 第1部分:煤(正式版)
- 河南省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毕业资格审查表
- 报修申请表(完整版)
- 山东莱阳核电项目一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