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1页
2025年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2页
2025年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3页
2025年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4页
2025年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8分)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对现实的关怀反思,对英雄的敬仰崇拜,对人道的追寻布施,对人性的完美塑造……儒家思想十分看重个人的修身养性、品格塑造。孔子主张以道德治天下,他说:“道之以政,齐之有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要求以仁义之道作为个人生活乃至为政的准则。但由于各人道德修养的不同、道德境界的差异,就有“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士、仁者、贤者、大人、大丈夫以及圣人等观念属于“君子理想”范畴。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有两个部分,一是学习“诗书六艺之文”,二是躬行实践。“六艺”包含礼、乐、书、数、射、御,孔子尤其看重对“艺”的掌握,并指出仁人君子的成才之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君子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外还要“游于艺”,在游憩观赏娱乐中使身心获得全面自由。这一思想是孔子对理想人格、自由人格的充分表述,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在驾驭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同时获得主体的全面解放。只是这一思想在后来被扭曲、遮蔽了,人向规范化的仁道礼仪走近时,远离了心灵的自由空间。人格是人的精神属性而非生理属性,是人的超动物属性而非动物属性。只有在食、色之上另有追求,另有坚持,另有作为,才谈得上人格。儒家提倡的“以仁为人”就是对超越生理需要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力量的高度抽象。实际上,“君子”的人格要求和显现就是“仁”的人格化。孔子对“君子”的境界规定非常高,仅次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圣人”。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文”,指作为历史成果而保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正如司马光说的:“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所谓“质”,指人内在固有的和坚定的伦理品质。“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因此,孔子认为君子只有“质”还不行,还必须有“文”的形式教养,将外在形式与内在品质高度融合起来,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孟子对先秦儒家“君子”理念做了进一步延伸,即注重内心修养,发展“仁”的内在机制。他指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他认为,“君子”应时刻以仁与礼来“反求诸已”“为仁由己”,从精神上把“仁”化为自己的内驱力和社会实践。而荀子则注重外在道德规范对君子的陶铸作用。他认为,“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要求重建社会秩序,重铸道德修养,强调“治气养心之术”“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从“外铄”上强化人格完善。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注重人格的全面发展,不仅从外在的“礼”(即行为规范)向理想人格(即“君子”“贤达”“圣人”等)的形式趋近,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内在心源上同“仁”(即主体意识的崇高化、道德化、价值化)相契合,从而达到文质彬彬、善美融合的理想境界。这一思想为中国艺术表现善和美的形象提供了理性范式,也为揭示人的复杂性开创了一条艺术道路。不仅作家、艺术家笔下的人格有分裂错位特点,而且创作者本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所表达的主旨、情感和思想也往往呈南辕北辙、极难相融的态势,“文不如其人”的现象,古今中外比比皆是。这说明,要想达到儒家提倡的理想人格,路漫漫其修远兮,也反证人格修养之于作家、艺术家之重要与迫切。(摘编自李明泉《儒家理想人格精神》)材料二: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其目标是实现大同社会,其方法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的人文主义视野中,人是万物之灵,人性本善,人可以通过学习和修养而不断进步,达到圣人的境界。而在儒家的道德体系中,君子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既是儒家的理想人格,也是儒家的道德标准。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原指国君之子或贵族之后,后来被孔子赋予了新的含义,即品德高尚、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局限于有地位的人。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君子的特征。根据孔子的说法,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君子表里如一,行事无愧于心。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不忧不惧。”这些话都说明了君子的心态是坦然、真诚的,不会因为外在的形式而改变自己的本质。君子行胜于言,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些话都说明了君子的言行是一致的,不会说一套做一套,也不会空谈不做。君子有礼有节,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些话都说明了君子的处世原则是以礼待人、以礼治己、以礼化人,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或情绪而伤害他人或自己。君子重德重义,不以利诱不以势压。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些话都说明了君子的价值观是以德为本、以义为准,不会因为财富或权力而改变自己的道德标准,也不会因为人的身份或言辞而加以偏袒或歧视。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它既是一种道德境界,也是一种社会角色。君子既要对自己有所期许,也要对他人有所尊重;既要对道德有所追求,也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君子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和代表,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学习和传承君子的精神和品质,用心感受君子的魅力,用行动弘扬君子精神,赋予君子精神时代的内涵。(摘编自尘乐《君子:儒家的理想人格》)(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要求以仁义之道作为个人生活乃至为政的准则,但由于各人道德修养的不同、境界的差异,于是有了“君子”与“小人”之分。B.孔子认为,君子提高修养不仅要学习“诗书六艺之文”,更要躬行实践,即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外还要“游于艺”,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C.如何成为真正的“君子”,先贤们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孟子就认为君子既要注重内心修养,发展“仁”的内在机制,也要注重外在道德规范。D.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它既是一种道德境界,也是一种社会角色。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学习和传承君子的精神和品质,用行动弘扬君子精神。(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提倡的“以仁为人”是对超越生理需要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力量的高度抽象,“仁”的人格化最终成了“君子”的人格要求和具体显现。B.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注重人格的全面发展,这为中国艺术表现善和美的形象提供了理性范式,但导致了许多“文不如其人”现象的出现。C.孔子认为,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将外在的“文”与内在的“质”高度融合起来,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D.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原指国君之子或贵族之后,后被孔子赋予新的含义,在新时代,我们也可以赋予君子新的内涵。(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二运用了引用、对比论证方法,以“总—分一总”的结构来组织文章,脉络清晰。B.材料二第一段分析了儒家的价值内涵,并指出了君子在儒家的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C.材料二主体部分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君子的特征,这四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并无主次之分。D.材料二末段分析了君子内涵,指出君子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要传承和弘扬君子的精神。(4)下列选项中的君子,最能体现“君子重德重义,不以利诱不以势压”特征的一项是A.“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意思是君子对自己的言行,是从来不马虎对待的。B.“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意思是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C.“君子求诸己”,意思是遇到问题,君子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要求,责备自己。D.“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意思是君子不因某人说得很好就推举他,也不因某人不好否定他的一切。(5)君子人格的养成往往需要发挥“外化”作用,请说说材料一在这方面给我们的启示。(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河流李达伟那时,天是湛蓝的,蓝色堕入谷底。出现在眼前的是怒江。众多支流从高黎贡山深处流出来,穿过一些甘蔗田,穿过一些芒果林,那些支流的声息与一些鸟鸣交杂在一起,一些支流独自流入怒江,一些支流交汇后流入怒江。河流弯曲奔流,河流的名字不停地变化着,怒江流到我面前时叫“潞江”。雨季,在雨水的漫漶下,高黎贡山下的那几条大河变得混浊,一直清澈的是在高黎贡山中流淌着的那些溪流。怒江是混浊的,盈江是混浊的,瑞丽江是混浊的。我知道这几条河流,只是在雨季暂时变得浑浊而已,当雨季结束,它们又将恢复清澈和幽蓝。特别是在冬日,在开得火红的攀枝花的映照下,它们清澈得发蓝。我们所在的怒江边,熟悉的清澈透蓝,河面宽阔,河流貌似缓慢地流淌着,我从河流偶尔裹挟着的一点点泥沙中,意识到了一条河流将要涨起。我们在惊慌中逃离,毫发无损。我们抵达一个山坡,我以为看到的是自己所熟悉的世界,那个我们偶遇的人却说那并不是我所熟悉的世界,即便我看到了闪烁的灯火,但那里依然很原始落后,我感到恐怖。我猛然惊醒,我旁边睡着的是让我变得柔软,轻易就把我融化的女儿。有一会儿,她咯咯地笑着,我不知道她梦见了什么。她会不会梦见那条我既在现实中遇见,又在梦中不断看到的河流。梦境中不止出现河流,还出现了在河流边漫游的诗人、漫游的僧侣、漫游的民间艺人,还有那些土生土长的人,以及其他众多的生命。所有生命的目光,在某一刻都朝着河流的方向,似乎河流便是我们的一切。我们只知道,我们的幸福与苦痛都在那河流边发生着。现实中,我们出现在河流边,既看着河流的流淌,同时让自己与不只是河流的世界之间发生碰撞。即便我也深知那些河流,已经与过往有了一些变化,但由于在雨季河水流量大,让我总觉得那些河流一如往常地流淌着,不竭地流淌着,不需要担心枯竭。这像极了高黎贡山中的那些生命,至少是一个世界在整体上呈现出的生命力的旺盛与不竭。我也深知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无暇顾及它的某些细部。在高黎贡山生活与漫游的时间里,我进入了它的某些细部,一些人的命运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我目睹或者耳闻。一些人的命运,并不会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在高黎贡山中,河流一开始的出现就已经让人诧异。我看到了怒江,于我而言它是真正意义的大河。一条大河对我的冲击太大了。我的童年时期,安抚我的只是一条很小的河流。在高黎贡山下,一些人的童年因为怒江而与我不同,一条大河的流淌安抚着他们的童年。我喜欢河流,很难清晰地说出是为什么。我既喜欢河流的隐喻,也喜欢河流的现实。河流以各种姿态在流淌,或汹涌,或平静,或是涓涓细流,或是滔滔江河。它们从源头开始,或者只是从其中一段开始,它们最终汇入大海。我出现在河流边的很多时间里,变得静默异常,那是我的静默,河流却不是静默的,而是流动的、诉说的、澎湃的、低回的,诉说着生命的完整与残缺。我听到的是一条河流在流淌(以一种应该是恒久的姿态,我们希望河流能一直那样流动着),我感受着与河流有关的对于生老病死的态度,我似乎渐渐看淡了生老病死。我正在阅读《沿河行》,还随笔写下了这样的阅读笔记:沿河行。奥利维亚•莱恩。原来读的是她的《孤独的城市》,城市越大人越小,一些孤独的艺术家,一些孤独的个人在城市的喧闹庞杂与堕落与不齿中孤独地活着,有些人会被吞没,有些人也在清醒、努力和不屈地活着。《沿河行》中,作家沿着乌斯河行走,在还没有遭到很大破坏的自然中,她陶醉于沿河的那些美丽自然之中,爱情带来的沮丧也被河流慢慢治愈,她在寻求治愈的同时,也在思考着自然世界对于整个人类的影响。我带着这本书出现在梦中的河流边。现实与梦中,我往往是不一样的,我甚至怀疑梦境中的自己是另一个“我”(是一个我从未想象过和感知到的自己,是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维度中的自己),是另一个“我”在面对另外一种真实。我说不清楚自己为何会对河流如此痴迷。在一些时间里,我不断回溯着,不断思考着,最终唯一能给出的解释是,我长时间生活在这些河流边,同时,我的思想我的个性不断被这些河流重塑着。河流在我的世界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一些在这之前我们从未发现的动物,突然出现在了高黎贡山。我们暗自激动。世界深邃庞杂,我们深知很多生命早就已经存在其中,只是我们暂时或者永远都无法发现而已。对于高黎贡山中的那些生命,就像我们对这个世界本身一样,一直处于不断认识的过程中。令我们感到高兴的是不断有新的生命被认识,我们也知道还有一些生命已经从那个世界离开,或者消失。进入高黎贡山,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所中,我们遇见了一些人。我们才意识到是有那么一些人,真正热爱着这个世界之中的一切生命,他们的工作日常就是关注新的生命的出现,以及一些一直存在的生命的变化。有新的动物或植物出现时,他们近乎狂喜。(节选自《迁徙的鸟》)(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我曾在怒江边遇险,在惊慌失措中逃离,安全抵达一个山坡,以为看到了自己熟悉的世界。B.因为女儿梦见了与“我”在现实中遇见又在梦中不断看到的河流,她睡着也咯咯地笑了。C.在高黎贡山生活与漫游的经历,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体悟,也萌发了归乡怀旧意识。D.“我的思想我的个性不断被这河流重塑着”是作者对河流作用的认识,是充满哲思的自省。(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写怒江时,用了“穿过一些甘蔗田”“穿过一些芒果林”,呈现了当地风物,具有画面感。B.文章以“梦境”为线索,串联起高黎贡山的种种生命,现实与梦境交织,虚实相间,令人陶醉其中。C.作者立于生命的视角与立场,细腻的笔触里有热望与落寞、忧伤与欢喜,最终形成祥和的平衡。D.文章语言叙述有一种陌生化又似曾相识的错杂效果,以语言的诗性,感觉的灵性,传达丰富的意蕴。(3)本文在写河流时一再写到生命,请简要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4)这篇散文的最后一段跳转到高黎贡山中的生命,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太宗谓侍臣曰:“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古人云,鬻棺者欲岁之疫,非疾于人,利于棺售故耳。今法司核理一狱,必求深劾,欲成其考课。今作何法,得使平允?”谏议大夫王珪进曰:“但选公直良善人断狱允当者增秩赐金即奸伪自息。”诏从之。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其狱。大理寺丞张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谓房玄龄曰:“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公等竞无一言,所司又不覆奏,遂即决之,岂是道理?”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二日中五覆奏。”又曰:“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戴州刺史贾崇以所部有犯十恶者,被御史劾奏。太宗谓侍臣曰:“昔陶唐①大圣,其子丹朱甚不肖,夫以圣贤之训、父子之亲,尚不能使陶染变革、去恶从善。今遣刺史,化被下人,咸归善道,岂可得也?诸州有犯十恶者,刺史不须从坐,但令明加纠访科罪,庶可肃清奸恶。”魏征上疏曰:臣闻《书》曰:“臣闻《书》曰:‘明德慎罚’,‘惟刑恤哉!’《礼》云:‘为上易事,为下易知,则刑不烦矣。’故上播忠厚之诚,下竭股肱之力,然后太平之基不坠。当今道被华戎,功高宇宙,无思不服,无远不臻。夫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故帝王不以贵贱亲疏而轻重者也。”(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刑法》)材料二:刑罚之要,在于明当,不在于重。苟不失有罪,虽捶挞②之薄,人莫敢犯;若容可侥幸,虽参夷③之严,不足惩禁。今内外官,欲邀当时之名,争以深劾为无私,迭相敦厉,遂成风俗。陛下居九重之内,视人如赤子;百司分万务之任,遇下如仇雠。谓宜敕示百僚,以惠元元之命。(节选自《资治通鉴•齐纪五》)[注]①陶唐:古帝名,即唐尧。②捶挞:用鞭子打。③参夷:诛三族,即父族、母族、妻族;或父、子、孙;或父母、兄弟、妻子。(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但选公直A良善人B断狱C允当者D增秩E赐金F即G奸伪H自息(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征,同“证”,指证据,成语“无征不信”中的“征”意思与此相同。B.被,指覆盖、惠及,与材料一中“当今道被华戎”的“被”意思相同。C.庶,大约、差不多,与《出师表》中“庶竭驽钝”的“庶”意思相同。D.元元,指百姓,与“黎民、庶民、黎元、布衣、黔首”等词意思相近。(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和大臣在探讨“奖惩公正公平”这一问题时,援引了古人事例:卖棺木的人想要发生瘟疫,并非希望人病死,只是这样有利于棺木出售。B.大理寺丞张蕴古向太宗谏言,说李好德的言行按法律不应判罪,唐太宗打算从宽处理。但张蕴古泄密,遭到侍御使的弹劾,太宗下令斩杀蕴古。C.戴州刺史贾崇因为部下犯了重罪而被御史上奏弹劾,太宗认为古代先贤也无法使他们的子弟受到教化去恶从善,所以贾崇不应该受到连带治罪。D.材料二中指出,当今中央和地方官吏为博取公正无私的美名,在朝廷的轮番敦促下,争相用严刑峻法,以至于严刑峻法逐渐成了一种风气习俗。(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夫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故帝王不以贵贱亲疏而轻重者也。②陛下居九重之内,视人如赤子;百司分万务之任,遇下如仇雠。(5)材料二“刑罚之要,在于明当,不在于重”体现了“慎刑”的观点,这一观点在材料一中有哪些体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凤箫吟(宋)韩缜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绣帏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轮。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消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遍绿野,嬉游醉眠,莫负青春。(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开始二句先从游子远归即赋别离说起。春风如醉,香气似熏;陌上相会,情意绵绵,遗憾的是游子来去匆匆,才相会又将赋别离,惜别者的眼中,那连绵不断的碧草,似乎深锁着无限离愁,使人触景伤情。B.“长行”两句,将镜头从深闺转到旅途中的游子经历。他行行重行行,不见伊人倩影,但见遍地芳草,远接重重云水,这里以云水衬出春野绿意。一“孤”字暗示了睹草思人的情怀。C.“恁时”三句,描写眼前美景,呼应上文,愿人们毋须触景伤情,当春回大地、绿满田野之时,可以放怀宴游,到那时可不要辜负了青春好时光。D.这首词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比喻等艺术手法,生动形象,把点点离愁化作可感之物,颇有空灵之美。(2)请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词人如何表达思想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的语句是:,。(2)南朝诗人鲍照在《代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亦有类似语句:,。(3)荷花,别称芙蓉。古人喜欢以“芙蓉”入诗,通过富有美感的意象表达对美好品格的追求,如:,。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21分)6.(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珍干菜家族中,金灿灿的黄花菜几乎可与木耳齐名。黄花菜的名字很独特,属于典型的一名两物,整株植物和干制后的花蕾,都叫黄花菜。世间长相相近的人有很多,同样,自然界中(a)。譬如,素有忘忧草和母亲花美称的萱草花蕾,就和黄花菜的花蕾极为相似,极易弄混。黄花菜原本就(b),而是多种花蕾相似植物的统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萱草的花称为“黄花菜”,就属于这种情况。黄花菜能够成为山珍干菜的上品,那一抹奇香异味【A】。黄花菜散发出的独特香味,不仅有普通花朵或多或少都有的单薄花香,还有直抵肺腑令人陶醉的迷人菌香。黄花菜更多时候,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现在菜肴中,尤以充当各种汤类的配菜居多。黄花菜是多年生宿根植物,种上一年,第二年又萌发新芽。院里院外,空闲之处,种些黄花菜,既可赏花,又可吃菜,【B】。难怪古人看到农家庭院里满地盛开的黄花菜,禁不住发出“”的感叹。刚摘的黄花菜花蕾,色泽温润,清新动人,却不像南瓜花一样,(c),而是必须先在热水中焯熟后,才能做菜制汤。生黄花菜的花蕊中,含有大量秋水仙碱。①秋水仙碱本无毒性,②因而吃到肚里,③会氧化成有毒的二秋水仙碱,④造成食物中毒。⑤中毒后,轻则头晕恶心、伤及脏腑,重则上吐下泻、性命不保。豫中乡间,春秋夏三季,农人有将新鲜时蔬晒制成干菜的食俗。把新鲜的黄花菜晒成干菜,中间还要经过高温熏蒸,一来是除去秋水仙碱,二来是激发出黄花菜的复合香气。在阳光下,黄花菜佝偻着身体,由青变黄,散发出温润金黄的迷人光泽,成为一根根闪耀着光芒的金针。(1)文章结尾在写“黄花菜”时,使用了拟人和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小鸟”或者“小河”为对象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拟人和暗喻;拟人和暗喻贴切,表达流畅。(2)请在文中A、B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请在文中a、b、c三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下列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孟郊)B.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C.闲梦忆金堂,满庭萱草长。(温庭筠)D.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苏轼)四、写作(60分)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活中,常有人感慨“我不被理解”;不过,也有人说“不被理解”也可能是一种幸运。对此,你怎么看?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8分)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对现实的关怀反思,对英雄的敬仰崇拜,对人道的追寻布施,对人性的完美塑造……儒家思想十分看重个人的修身养性、品格塑造。孔子主张以道德治天下,他说:“道之以政,齐之有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要求以仁义之道作为个人生活乃至为政的准则。但由于各人道德修养的不同、道德境界的差异,就有“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士、仁者、贤者、大人、大丈夫以及圣人等观念属于“君子理想”范畴。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有两个部分,一是学习“诗书六艺之文”,二是躬行实践。“六艺”包含礼、乐、书、数、射、御,孔子尤其看重对“艺”的掌握,并指出仁人君子的成才之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君子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外还要“游于艺”,在游憩观赏娱乐中使身心获得全面自由。这一思想是孔子对理想人格、自由人格的充分表述,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在驾驭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同时获得主体的全面解放。只是这一思想在后来被扭曲、遮蔽了,人向规范化的仁道礼仪走近时,远离了心灵的自由空间。人格是人的精神属性而非生理属性,是人的超动物属性而非动物属性。只有在食、色之上另有追求,另有坚持,另有作为,才谈得上人格。儒家提倡的“以仁为人”就是对超越生理需要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力量的高度抽象。实际上,“君子”的人格要求和显现就是“仁”的人格化。孔子对“君子”的境界规定非常高,仅次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圣人”。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文”,指作为历史成果而保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正如司马光说的:“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所谓“质”,指人内在固有的和坚定的伦理品质。“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因此,孔子认为君子只有“质”还不行,还必须有“文”的形式教养,将外在形式与内在品质高度融合起来,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孟子对先秦儒家“君子”理念做了进一步延伸,即注重内心修养,发展“仁”的内在机制。他指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他认为,“君子”应时刻以仁与礼来“反求诸已”“为仁由己”,从精神上把“仁”化为自己的内驱力和社会实践。而荀子则注重外在道德规范对君子的陶铸作用。他认为,“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要求重建社会秩序,重铸道德修养,强调“治气养心之术”“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从“外铄”上强化人格完善。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注重人格的全面发展,不仅从外在的“礼”(即行为规范)向理想人格(即“君子”“贤达”“圣人”等)的形式趋近,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内在心源上同“仁”(即主体意识的崇高化、道德化、价值化)相契合,从而达到文质彬彬、善美融合的理想境界。这一思想为中国艺术表现善和美的形象提供了理性范式,也为揭示人的复杂性开创了一条艺术道路。不仅作家、艺术家笔下的人格有分裂错位特点,而且创作者本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所表达的主旨、情感和思想也往往呈南辕北辙、极难相融的态势,“文不如其人”的现象,古今中外比比皆是。这说明,要想达到儒家提倡的理想人格,路漫漫其修远兮,也反证人格修养之于作家、艺术家之重要与迫切。(摘编自李明泉《儒家理想人格精神》)材料二: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其目标是实现大同社会,其方法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的人文主义视野中,人是万物之灵,人性本善,人可以通过学习和修养而不断进步,达到圣人的境界。而在儒家的道德体系中,君子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既是儒家的理想人格,也是儒家的道德标准。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原指国君之子或贵族之后,后来被孔子赋予了新的含义,即品德高尚、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局限于有地位的人。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君子的特征。根据孔子的说法,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君子表里如一,行事无愧于心。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不忧不惧。”这些话都说明了君子的心态是坦然、真诚的,不会因为外在的形式而改变自己的本质。君子行胜于言,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些话都说明了君子的言行是一致的,不会说一套做一套,也不会空谈不做。君子有礼有节,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些话都说明了君子的处世原则是以礼待人、以礼治己、以礼化人,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或情绪而伤害他人或自己。君子重德重义,不以利诱不以势压。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些话都说明了君子的价值观是以德为本、以义为准,不会因为财富或权力而改变自己的道德标准,也不会因为人的身份或言辞而加以偏袒或歧视。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它既是一种道德境界,也是一种社会角色。君子既要对自己有所期许,也要对他人有所尊重;既要对道德有所追求,也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君子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和代表,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学习和传承君子的精神和品质,用心感受君子的魅力,用行动弘扬君子精神,赋予君子精神时代的内涵。(摘编自尘乐《君子:儒家的理想人格》)(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儒家要求以仁义之道作为个人生活乃至为政的准则,但由于各人道德修养的不同、境界的差异,于是有了“君子”与“小人”之分。B.孔子认为,君子提高修养不仅要学习“诗书六艺之文”,更要躬行实践,即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外还要“游于艺”,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C.如何成为真正的“君子”,先贤们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孟子就认为君子既要注重内心修养,发展“仁”的内在机制,也要注重外在道德规范。D.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它既是一种道德境界,也是一种社会角色。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学习和传承君子的精神和品质,用行动弘扬君子精神。(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儒家提倡的“以仁为人”是对超越生理需要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力量的高度抽象,“仁”的人格化最终成了“君子”的人格要求和具体显现。B.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注重人格的全面发展,这为中国艺术表现善和美的形象提供了理性范式,但导致了许多“文不如其人”现象的出现。C.孔子认为,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将外在的“文”与内在的“质”高度融合起来,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D.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原指国君之子或贵族之后,后被孔子赋予新的含义,在新时代,我们也可以赋予君子新的内涵。(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材料二运用了引用、对比论证方法,以“总—分一总”的结构来组织文章,脉络清晰。B.材料二第一段分析了儒家的价值内涵,并指出了君子在儒家的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C.材料二主体部分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君子的特征,这四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并无主次之分。D.材料二末段分析了君子内涵,指出君子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要传承和弘扬君子的精神。(4)下列选项中的君子,最能体现“君子重德重义,不以利诱不以势压”特征的一项是DA.“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意思是君子对自己的言行,是从来不马虎对待的。B.“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意思是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C.“君子求诸己”,意思是遇到问题,君子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要求,责备自己。D.“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意思是君子不因某人说得很好就推举他,也不因某人不好否定他的一切。(5)君子人格的养成往往需要发挥“外化”作用,请说说材料一在这方面给我们的启示。【解答】(1)C.“也要注重外在道德规范”是荀子的看法。故选C。(2)B.“但导致了许多‘文不如其人’现象的出现”分析错误,“文不如其人”现象的出现是艺术家自身的人格分裂错位导致的。故选B。(3)A.材料二并没有对比论证。故选A。(4)D.体现了“君子重德重义,不以利诱不以势压”的特征。故选D。(5)①结合“君子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外还要‘游于艺’,在游憩观赏娱乐中使身心获得全面自由”可知,要躬行实践,重视“游于艺”,在游憩观赏娱乐中使身心获得全面自由。②结合“因此,孔子认为君子只有‘质’还不行,还必须有‘文’的形式教养,将外在形式与内在品质高度融合起来,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可知,要有“文”的形式教养,将外在形式与内在品质高度融合起来。③结合“而荀子则注重外在道德规范对君子的陶铸作用……要求重建社会秩序,重铸道德修养……从‘外铄’上强化人格完善”可知,要注重外在道德规范对君子的陶铸作用,从“外铄”上强化人格完善。答案:(1)C(2)B(3)A(4)D(5)①要躬行实践,重视“游于艺”,在游憩观赏娱乐中使身心获得全面自由。②要有“文”的形式教养,将外在形式与内在品质高度融合起来。③要注重外在道德规范对君子的陶铸作用,从“外铄”上强化人格完善。(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河流李达伟那时,天是湛蓝的,蓝色堕入谷底。出现在眼前的是怒江。众多支流从高黎贡山深处流出来,穿过一些甘蔗田,穿过一些芒果林,那些支流的声息与一些鸟鸣交杂在一起,一些支流独自流入怒江,一些支流交汇后流入怒江。河流弯曲奔流,河流的名字不停地变化着,怒江流到我面前时叫“潞江”。雨季,在雨水的漫漶下,高黎贡山下的那几条大河变得混浊,一直清澈的是在高黎贡山中流淌着的那些溪流。怒江是混浊的,盈江是混浊的,瑞丽江是混浊的。我知道这几条河流,只是在雨季暂时变得浑浊而已,当雨季结束,它们又将恢复清澈和幽蓝。特别是在冬日,在开得火红的攀枝花的映照下,它们清澈得发蓝。我们所在的怒江边,熟悉的清澈透蓝,河面宽阔,河流貌似缓慢地流淌着,我从河流偶尔裹挟着的一点点泥沙中,意识到了一条河流将要涨起。我们在惊慌中逃离,毫发无损。我们抵达一个山坡,我以为看到的是自己所熟悉的世界,那个我们偶遇的人却说那并不是我所熟悉的世界,即便我看到了闪烁的灯火,但那里依然很原始落后,我感到恐怖。我猛然惊醒,我旁边睡着的是让我变得柔软,轻易就把我融化的女儿。有一会儿,她咯咯地笑着,我不知道她梦见了什么。她会不会梦见那条我既在现实中遇见,又在梦中不断看到的河流。梦境中不止出现河流,还出现了在河流边漫游的诗人、漫游的僧侣、漫游的民间艺人,还有那些土生土长的人,以及其他众多的生命。所有生命的目光,在某一刻都朝着河流的方向,似乎河流便是我们的一切。我们只知道,我们的幸福与苦痛都在那河流边发生着。现实中,我们出现在河流边,既看着河流的流淌,同时让自己与不只是河流的世界之间发生碰撞。即便我也深知那些河流,已经与过往有了一些变化,但由于在雨季河水流量大,让我总觉得那些河流一如往常地流淌着,不竭地流淌着,不需要担心枯竭。这像极了高黎贡山中的那些生命,至少是一个世界在整体上呈现出的生命力的旺盛与不竭。我也深知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无暇顾及它的某些细部。在高黎贡山生活与漫游的时间里,我进入了它的某些细部,一些人的命运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我目睹或者耳闻。一些人的命运,并不会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在高黎贡山中,河流一开始的出现就已经让人诧异。我看到了怒江,于我而言它是真正意义的大河。一条大河对我的冲击太大了。我的童年时期,安抚我的只是一条很小的河流。在高黎贡山下,一些人的童年因为怒江而与我不同,一条大河的流淌安抚着他们的童年。我喜欢河流,很难清晰地说出是为什么。我既喜欢河流的隐喻,也喜欢河流的现实。河流以各种姿态在流淌,或汹涌,或平静,或是涓涓细流,或是滔滔江河。它们从源头开始,或者只是从其中一段开始,它们最终汇入大海。我出现在河流边的很多时间里,变得静默异常,那是我的静默,河流却不是静默的,而是流动的、诉说的、澎湃的、低回的,诉说着生命的完整与残缺。我听到的是一条河流在流淌(以一种应该是恒久的姿态,我们希望河流能一直那样流动着),我感受着与河流有关的对于生老病死的态度,我似乎渐渐看淡了生老病死。我正在阅读《沿河行》,还随笔写下了这样的阅读笔记:沿河行。奥利维亚•莱恩。原来读的是她的《孤独的城市》,城市越大人越小,一些孤独的艺术家,一些孤独的个人在城市的喧闹庞杂与堕落与不齿中孤独地活着,有些人会被吞没,有些人也在清醒、努力和不屈地活着。《沿河行》中,作家沿着乌斯河行走,在还没有遭到很大破坏的自然中,她陶醉于沿河的那些美丽自然之中,爱情带来的沮丧也被河流慢慢治愈,她在寻求治愈的同时,也在思考着自然世界对于整个人类的影响。我带着这本书出现在梦中的河流边。现实与梦中,我往往是不一样的,我甚至怀疑梦境中的自己是另一个“我”(是一个我从未想象过和感知到的自己,是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维度中的自己),是另一个“我”在面对另外一种真实。我说不清楚自己为何会对河流如此痴迷。在一些时间里,我不断回溯着,不断思考着,最终唯一能给出的解释是,我长时间生活在这些河流边,同时,我的思想我的个性不断被这些河流重塑着。河流在我的世界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一些在这之前我们从未发现的动物,突然出现在了高黎贡山。我们暗自激动。世界深邃庞杂,我们深知很多生命早就已经存在其中,只是我们暂时或者永远都无法发现而已。对于高黎贡山中的那些生命,就像我们对这个世界本身一样,一直处于不断认识的过程中。令我们感到高兴的是不断有新的生命被认识,我们也知道还有一些生命已经从那个世界离开,或者消失。进入高黎贡山,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所中,我们遇见了一些人。我们才意识到是有那么一些人,真正热爱着这个世界之中的一切生命,他们的工作日常就是关注新的生命的出现,以及一些一直存在的生命的变化。有新的动物或植物出现时,他们近乎狂喜。(节选自《迁徙的鸟》)(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我曾在怒江边遇险,在惊慌失措中逃离,安全抵达一个山坡,以为看到了自己熟悉的世界。B.因为女儿梦见了与“我”在现实中遇见又在梦中不断看到的河流,她睡着也咯咯地笑了。C.在高黎贡山生活与漫游的经历,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体悟,也萌发了归乡怀旧意识。D.“我的思想我的个性不断被这河流重塑着”是作者对河流作用的认识,是充满哲思的自省。(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作者在写怒江时,用了“穿过一些甘蔗田”“穿过一些芒果林”,呈现了当地风物,具有画面感。B.文章以“梦境”为线索,串联起高黎贡山的种种生命,现实与梦境交织,虚实相间,令人陶醉其中。C.作者立于生命的视角与立场,细腻的笔触里有热望与落寞、忧伤与欢喜,最终形成祥和的平衡。D.文章语言叙述有一种陌生化又似曾相识的错杂效果,以语言的诗性,感觉的灵性,传达丰富的意蕴。(3)本文在写河流时一再写到生命,请简要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4)这篇散文的最后一段跳转到高黎贡山中的生命,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解答】(1)A.“以为看到了自己熟悉的世界”错。原文是“我以为看到的是自己所熟悉的世界,那个我们偶遇的人却说那并不是我所熟悉的世界”,可见“我”以为看到了自己熟悉的世界只是“我”的以为,实际上是“陌生的世界”。B.“因为女儿梦见了与‘我’在现实中遇见又在梦中不断看到的河流,她睡着也咯咯地笑了”错。原文是“我猛然惊醒,我旁边睡着的是让我变得柔软,轻易就把我融化的女儿。有一会儿,她咯咯地笑着,我不知道她梦见了什么。她会不会梦见那条我既在现实中遇见,又在梦中不断看到的河流”,可见女儿咯咯地笑的原因在原文找不到依据,选项于文无据。C.“也萌发了归乡怀旧意识”错。原文是“我正在阅读《沿河行》,还随笔写下了这样的阅读笔记……”,作者在阅读《沿河行》时所写的阅读笔记,是作者对河流的感悟,并非“萌发了归乡怀旧意识”。“我的思想我的个性不断被这河流重塑着”是作者对河流作用的认识。由“我长时间生活在这些河流边,同时,我的思想我的个性不断被这些河流重塑着”可知,“我”的思想个性被河流重塑,突出的是河流对人的影响之深,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体悟,是对自我和河流关系的深入思考,充满哲思的自省。故选D。(2)B.“文章以‘梦境’为线索”这一说法错误,从文中来看,本文的线索是“河流”,围绕“河流”这一核心意象,作者先写现实中的河流,接着写梦境中的河流,最后又回到现实中的河流,通过现实与梦境的交织,表达了对河流、生命、世界等的感悟。故选B。(4)①拓宽文章视野,展现生命的多样性和普遍性。散文最后一段从对河流的细致描写转向对高黎贡山中生命的叙写,这一转变打破了之前单一叙述河流的局限性。“……一些在这之前我们从未发现的动物,突然出现在了高黎贡山。我们暗自激动。世界深邃庞杂,我们深知很多生命早就已经存在其中……”可知,作者通过描绘在高黎贡山中发现新生命的情景,展现了生命不仅存在于河流之中,而是普遍存在于整个自然与世界中的特性。这种写法拓宽了文章的视野,让读者意识到生命的多样性和普遍性,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②唤醒人们对生命尊重与自然保护的意识。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我们遇见了一些人。我们才意识到是有那么一些人,真正热爱着这个世界之中的一切生命……”可知,作者通过描写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所中遇见的人们的工作日常,表达了对新生命出现和生命变化的关注。这种关注象征着自然界的神秘和丰富,令读者看到生命发展与变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这种表达也唤醒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与自然保护的意识,深化了对生命与河流的敬畏之情,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③体现散文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保持内在统一性。作者在前文中通过对河流的描写以及阅读体验的分享,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哲思。而最后一段转入对高黎贡山中生命的书写,则是从自然思考到人文内涵的一种自然过渡。“……有新的动物或植物出现时,他们近乎狂喜。”可知,这种转向既维系了结构上的连贯性,又体现了散文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尽管文章在形式上看似散乱,但在思想上却紧密相连,始终围绕着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保持了内在的统一性。这种写法突显了散文“见散而神聚”的特点,加深了文章叙述的层次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答案:(1)D(2)B(3)①河流与生命相伴相随。在现实中遇见河流,在梦中不断看到河流,生命在某一刻都朝着河流的方向,生命的幸福与苦痛都在河流边发生。②河流象征着生命。河流成为生命起源与沧桑变迁的象征。河流弯曲奔流,清澈幽蓝,以各种姿态流淌,诉说着生命的完整与残缺。③河流治愈生命,生命被河流重塑。河流能治愈沮丧,思想个性不断被河流重塑,帮助人们看淡生老病死。(4)①通过叙写对象的转换,表明生命存在具有普遍性;②通过对高黎贡山中有关生命的叙写,进一步说明生命的变化,重塑时代应有的对自然、河流的敬畏之情,深化了主题;③由上段阅读引发的思考转入对生命的思考,充分彰显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太宗谓侍臣曰:“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古人云,鬻棺者欲岁之疫,非疾于人,利于棺售故耳。今法司核理一狱,必求深劾,欲成其考课。今作何法,得使平允?”谏议大夫王珪进曰:“但选公直良善人断狱允当者增秩赐金即奸伪自息。”诏从之。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其狱。大理寺丞张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谓房玄龄曰:“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公等竞无一言,所司又不覆奏,遂即决之,岂是道理?”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二日中五覆奏。”又曰:“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戴州刺史贾崇以所部有犯十恶者,被御史劾奏。太宗谓侍臣曰:“昔陶唐①大圣,其子丹朱甚不肖,夫以圣贤之训、父子之亲,尚不能使陶染变革、去恶从善。今遣刺史,化被下人,咸归善道,岂可得也?诸州有犯十恶者,刺史不须从坐,但令明加纠访科罪,庶可肃清奸恶。”魏征上疏曰:臣闻《书》曰:“臣闻《书》曰:‘明德慎罚’,‘惟刑恤哉!’《礼》云:‘为上易事,为下易知,则刑不烦矣。’故上播忠厚之诚,下竭股肱之力,然后太平之基不坠。当今道被华戎,功高宇宙,无思不服,无远不臻。夫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故帝王不以贵贱亲疏而轻重者也。”(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刑法》)材料二:刑罚之要,在于明当,不在于重。苟不失有罪,虽捶挞②之薄,人莫敢犯;若容可侥幸,虽参夷③之严,不足惩禁。今内外官,欲邀当时之名,争以深劾为无私,迭相敦厉,遂成风俗。陛下居九重之内,视人如赤子;百司分万务之任,遇下如仇雠。谓宜敕示百僚,以惠元元之命。(节选自《资治通鉴•齐纪五》)[注]①陶唐:古帝名,即唐尧。②捶挞:用鞭子打。③参夷:诛三族,即父族、母族、妻族;或父、子、孙;或父母、兄弟、妻子。(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但选公直A良善人B断狱C允当者D增秩E赐金F即G奸伪H自息(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征,同“证”,指证据,成语“无征不信”中的“征”意思与此相同。B.被,指覆盖、惠及,与材料一中“当今道被华戎”的“被”意思相同。C.庶,大约、差不多,与《出师表》中“庶竭驽钝”的“庶”意思相同。D.元元,指百姓,与“黎民、庶民、黎元、布衣、黔首”等词意思相近。(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唐太宗和大臣在探讨“奖惩公正公平”这一问题时,援引了古人事例:卖棺木的人想要发生瘟疫,并非希望人病死,只是这样有利于棺木出售。B.大理寺丞张蕴古向太宗谏言,说李好德的言行按法律不应判罪,唐太宗打算从宽处理。但张蕴古泄密,遭到侍御使的弹劾,太宗下令斩杀蕴古。C.戴州刺史贾崇因为部下犯了重罪而被御史上奏弹劾,太宗认为古代先贤也无法使他们的子弟受到教化去恶从善,所以贾崇不应该受到连带治罪。D.材料二中指出,当今中央和地方官吏为博取公正无私的美名,在朝廷的轮番敦促下,争相用严刑峻法,以至于严刑峻法逐渐成了一种风气习俗。(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夫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故帝王不以贵贱亲疏而轻重者也。②陛下居九重之内,视人如赤子;百司分万务之任,遇下如仇雠。(5)材料二“刑罚之要,在于明当,不在于重”体现了“慎刑”的观点,这一观点在材料一中有哪些体现?【解答】(1)句意:只要选拔正直善良的人,他们断案准确,就增加他们的俸禄,赏赐金帛,那么奸伪邪恶自然会止息。“公直良善人”是“选”的宾语,后面B处断句;“断狱允当者”是偏正结构作主语,后面D处可断句;“增秩赐金”为并列短语作谓语,省略主语朝廷,F处断句。“奸伪自息”是主谓结构,不断开。故选:BDF。(2)A.正确。句意:李好德患癫癫病证据确凿。/没有证据的话或事不可信。B.正确。句意:现在要求刺史教化并惠及百姓。/当今国泰民安,陛下隆恩惠及四海。C.“大约、差不多”错误。意思相同,都是“希望”。句意:希望这样可以彻底清除奸恶之人。/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D.正确。故选:C。(3)A.“并非希望人病死”理解有误,文中“非疾于人”的“疾”是“憎恨”之意。故选:A。(4)①“刑赏”,赏罚,刑罚与奖赏;“劝”,勉励,鼓励;“贵贱亲疏”,指地位富贵贫贱、关系亲近疏远。译文:赏罚的根本,在于勉励好人惩罚恶人,所以帝王不能因为富贵贫贱、亲近疏远而让刑罚轻重有别。②“九重”,指宫禁,朝廷;“赤子”,婴儿;“遇”,对待。译文:陛下深居宫中,看待百姓就像婴儿;百官分管国家事务重任,对待百姓却像仇人。(5)①材料一中唐太宗明确表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要求执法宽简。宽宥李好德可体现出审理案件不能一味力求苛严,要公平恰当;②杀了权万纪之后太宗后悔,要求“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二日中五覆奏”“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以避免“必求深劾”,可见太宗慎用死刑。重大案件要做到“五复奏”,尽量避免滥用死刑;③“刺史不须从坐,但令明加纠访科罪,庶可肃清奸恶”从免除刺史连坐一事可看出罚当其罪。权责要明确、赏罚要对人,断狱执法不连坐。答案:(1)BDF(2)C(3)A(4)①赏罚的根本,在于勉励好人惩罚恶人,所以帝王不能因为富贵贫贱、亲近疏远而让刑罚轻重有别。②陛下深居宫中,看待百姓就像婴儿;百官分管国家事务重任,对待百姓却像仇人。(5)①执法宽简。审理案件不能一味力求苛严,要公平恰当;②慎用死刑。重大案件要做到“五复奏”,尽量避免滥用死刑;③罚当其罪。权责要明确、赏罚要对人,断狱执法不连坐。参考译文:材料一: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人死了不能复生,所以执法务必要宽大简约。古人说,卖棺木的人希望年年发生瘟疫,并不是对人仇恨,而是利于棺木出售的缘故。如今,执法部门审理每一件案件,总是力求苟严,以此博得好的考核成绩。现在该用什么办法,才可以做到公平恰当呢?”谏议大夫王珪进言道:“只要选拔正直善良的人,他们断案准确,就增加他们的俸禄,赏赐金帛,那么奸伪邪恶自然会止息。”太宗于是下令按这个办法实行。相州有个名叫李好德的人,一向有疯癫病,讲了些荒谬狂妄的话,唐太宗诏令审查他的案件。大理寺丞张蕴古说:“李好德患癫癫病证据确凿,按照法律不应判罪。”太宗答应对他予以从宽处理。张蕴古私下把太宗的旨意告诉李好德,并和他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弹劾张蕴古,太宗对张蕴古的行为感到十分愤怒,便下令把张蕴古在东市斩首。不久,唐太宗对自己的做法很后悔,对房玄龄说:“张蕴古身为法官,和狱囚一起博戏,还泄露我的话,虽说罪状严重,但如果按正常的法律量处,还不至于判处死刑。你们竟然不说一句话,主管部门又不复奏,就把他处决,这难道合乎道理吗?”于是下诏说:“凡有死刑,即使下令立即处决,都还得二日内五次复奏。”又说:“从今以后,由门下省复审,有按照法令应当处死而情有可原的,应将案情抄录奏报。”戴州刺史贾崇因为其部下有人犯了重罪,被御史弹劾上奏。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古代唐尧是大圣,他的儿子丹朱很不才,他以圣贤的教诲,父子之亲,尚且不能使其子受到熏染而发生变化,去恶从善,现在要求刺史教化并惠及百姓,使他们都走正道,这怎么可能呢?因此各州有犯十恶不赦之罪的,刺史不必连坐获罪,只令其纠查寻访调查清楚定罪,希望这样可以彻底清除奸恶之人。”魏征上书说:我看《尚书》上讲:“‘申明道理,谨慎刑罚。’‘用刑千万要慎重!’《礼记》说:‘君王宽厚容易侍奉,臣下忠诚容易了解,这样刑罚就不必烦苛了’。因此,君王播种忠厚之诚,臣子竭尽辅佐之力,这样太平基业才不会毁灭。当今国泰民安,陛下隆恩惠及四海,功绩很高,天下无人不服,无远不至。赏罚的根本,在于勉励好人惩罚恶人,所以帝王不能因为富贵贫贱、亲近疏远而让刑罚轻重有别。”材料二:刑罚的关键,在于明白得当,而不在于重刑。如果不遗漏有罪的人,即使轻微的刑罚,百姓也不敢违犯法律;如果容许有罪的人可以侥幸逃脱,就算是诛灭三族的酷刑,也不能禁止犯罪。如今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想获得当世的美名,争着用酷刑来显示公正无私,加上朝廷的轮番敦促和鼓励,于是严刑就逐渐成了一种风气和习俗。陛下深居宫中,看待百姓就像婴儿;百官分管国家事务重任,对待百姓却像仇人。我认为应该敕令文武百官,让他们明白刑罚的关键来惠及天下的百姓。(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凤箫吟(宋)韩缜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绣帏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轮。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消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遍绿野,嬉游醉眠,莫负青春。(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上片开始二句先从游子远归即赋别离说起。春风如醉,香气似熏;陌上相会,情意绵绵,遗憾的是游子来去匆匆,才相会又将赋别离,惜别者的眼中,那连绵不断的碧草,似乎深锁着无限离愁,使人触景伤情。B.“长行”两句,将镜头从深闺转到旅途中的游子经历。他行行重行行,不见伊人倩影,但见遍地芳草,远接重重云水,这里以云水衬出春野绿意。一“孤”字暗示了睹草思人的情怀。C.“恁时”三句,描写眼前美景,呼应上文,愿人们毋须触景伤情,当春回大地、绿满田野之时,可以放怀宴游,到那时可不要辜负了青春好时光。D.这首词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比喻等艺术手法,生动形象,把点点离愁化作可感之物,颇有空灵之美。(2)请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词人如何表达思想感情。【解答】(1)C.“恁时”三句,是回忆,而非“描写眼前美景”,“恁时”即“那时”,与“曾行处、绿妒轻裙”都是虚写。故选C。(2)①诗中“曾行处、绿妒轻裙”“恁时携素手”是回忆,“恁时”即“那时”,连上句“曾行处、绿妒轻裙”,写他轻携素手,絮飞花乱的暮春季节里,漫步于如茵绿草之间,眼前的如茵绿草,又使他兴起无限感喟想象过去;而“朱颜空自改”是现实,作者从想象中的欢景写到跌入现实的悲景,虚实结合,抒发了与爱人分离的痛苦。②以前是“绿妒轻裙”“缓步香茵”,现在是“朱颜空自改”,这是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另外诗中通过“朱颜”和“芳意”盛衰消长的对比,表达出自己年华已经渐老,芳草却是春风吹过而新绿又生的伤感。③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的成功之处,主要是巧妙地将草拟人化,把清晨芳草之上的晶莹露珠比作“她”的惜别之泪,这样,遍野的绿草成为离愁的化身,而与伊人别恨密切相联。④本词是一首留别诗,借芳草表达离愁别绪,所以本词在写景中抒发情感,情景交融,尤其是结尾处写主人公看到遍野绿草,游人嬉笑酣眠的场景,触景生情,抒发要趁青春年少,及时行乐的情感。⑤“消魂”“莫负青春”都是直抒胸臆,“消魂”一词直接抒发离愁;“莫负青春”呼应上文,希望人们毋须触景伤情,当春回大地、绿满田野之时,可以放怀宴游,到那时可不要辜负了青春好时光。答案:(1)C(2)①虚实结合。“曾行处、绿妒轻裙”“恁时携素手”等句写出词人追思昔游,回忆过去别后重会,两人携手相依,天上乱花飞絮飘扬,他们幸福漫步绿草上的欢乐场景。“朱颜”句从想象中的欢景又跌入现实的悲景,抒发与爱人分离的痛苦。②对比。下片既有昔欢今哀的对比,又有“朱颜”和“芳意”盛衰消长的对比,写出自己年华已经渐老,芳草却是春风吹过而新绿又生的伤感。③拟人。“绿妒”一词以绿草妒忌罗裙之碧色的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伊人之明媚可爱,从而由草及人,更增添了对她的思念之情。④触景生情。如尾句写主人公看到遍野绿草,游人嬉笑酣眠的场景,触景生情,抒发要趁青春年少,及时行乐的情感。⑤直抒胸臆。“消魂”一词直接抒发离愁,“莫负青春”直接抒发要趁青春年少及时行乐。译文:离愁萦绕,看着眼前连绵无际的春草,想起与心上人同游时它们还刚在路边吐出香馨。闺中人想到心上人要远行,暗暗地流下泪珠,哽咽着目送远去的车轮。人已远去她还痴痴地张望,可见到的已是重重远水、片片孤云。她又登楼极目远望,但望穿秋水也难见游子踪影。伤心啊伤心,自从池塘分别后无日不黯然销魂。想当年同游的地方连绿草都妒忌她的罗裙。那时候他携着她的手,在花丛柳絮之中,在翠绿香茵上信步徜徉。如今她的容颜虽已渐渐老去,但心中情意仍像芳草一样年年常新。她要再游遍绿野,忘情嬉戏酣饮,不辜负这珍贵的年少青春。赏析:此词上片开始二句先从游子远归即赋别离说起。春风如醉,香气似熏;陌上相会,情意绵绵,此处系用江淹《别赋》句意:“闺中风暖,陌上草熏。”遗憾的是游子来去匆匆,才相会又将赋别离,惜别者的眼中,那连绵不断的碧草,似乎深锁着无限离愁,使人触景伤情。接着“绣帏”三句,形容游子归来以后旋即匆匆离去。这里主要点出深闺思妇垂泪泣送的形象,同时还体现出露滴如珠泪的碧草之神,所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别赋》)。真是深闺念远,南浦伤别,可以说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了。此处用拟人手法将碧草化作多情之人,亦似为离别而垂泣,如此以来化静为动,增添了伤离的黯然气氛。“长亭”两句,将镜头从深闺转到旅途中的游子经历。他行行重行行,不见伊人倩影,但见遍地芳草,远接重重云水,这里以云水衬出春野绿意。一“孤”字暗示了睹草思人的情怀。下面随即折回描写思妇形象,“但望极”两句,是写她独上危楼、极目天际,但见一片碧色,却望不到游子的身影。此处即用“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道出了思妇空自怅望的别恨。下片“销魂”三句,是回忆当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本为谢灵运的名句,词人忆及昔日同游池畔,旋赋别离,句中不仅深有沧桑之感,而且也没有离题。记得那时她姗姗而行,罗裙轻拂,使绿草也不禁生妒;这是反用牛希济“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词意,以绿草妒忌罗裙之碧色,来衬托出伊人之明媚可爱,从而由草及人,更增添了对她的怀念之情。“恁时”三句,仍是回忆。“恁时”即“那时”,连上“曾行处、绿妒轻裙”时事。他轻携素手,絮飞花乱的暮春季节里,漫步于如茵绿草之间。而眼前的如茵绿草,又使他兴起无限感喟。“朱颜”两句,从刘希夷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化出,时光流逝,人事已非,相逢不知何日。自己年华已经渐老,只有芳草却是春风吹过而新绿又生。结末呼应上文,愿人们毋须触景伤情,当春回大地、绿满田野之时,可以放怀宴游,到那时可不要辜负了青春好时光。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的成功之处,主要是巧妙地将草拟人化,那清晨芳草之上的晶莹露珠像是她惜别之泪,这样,遍野的绿草成为离愁的化身,而与伊人别恨密切相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的语句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南朝诗人鲍照在《代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亦有类似语句: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3)荷花,别称芙蓉。古人喜欢以“芙蓉”入诗,通过富有美感的意象表达对美好品格的追求,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解答】故答案为:(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重点字:溺)(2)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重点字:肺)(3)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重点字:泽)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21分)6.(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珍干菜家族中,金灿灿的黄花菜几乎可与木耳齐名。黄花菜的名字很独特,属于典型的一名两物,整株植物和干制后的花蕾,都叫黄花菜。世间长相相近的人有很多,同样,自然界中(a)。譬如,素有忘忧草和母亲花美称的萱草花蕾,就和黄花菜的花蕾极为相似,极易弄混。黄花菜原本就(b),而是多种花蕾相似植物的统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萱草的花称为“黄花菜”,就属于这种情况。黄花菜能够成为山珍干菜的上品,那一抹奇香异味【A】。黄花菜散发出的独特香味,不仅有普通花朵或多或少都有的单薄花香,还有直抵肺腑令人陶醉的迷人菌香。黄花菜更多时候,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现在菜肴中,尤以充当各种汤类的配菜居多。黄花菜是多年生宿根植物,种上一年,第二年又萌发新芽。院里院外,空闲之处,种些黄花菜,既可赏花,又可吃菜,【B】。难怪古人看到农家庭院里满地盛开的黄花菜,禁不住发出“”的感叹。刚摘的黄花菜花蕾,色泽温润,清新动人,却不像南瓜花一样,(c),而是必须先在热水中焯熟后,才能做菜制汤。生黄花菜的花蕊中,含有大量秋水仙碱。①秋水仙碱本无毒性,②因而吃到肚里,③会氧化成有毒的二秋水仙碱,④造成食物中毒。⑤中毒后,轻则头晕恶心、伤及脏腑,重则上吐下泻、性命不保。豫中乡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