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2025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2025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2025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2025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5年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为在黄河、长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出土铜器的主要种类。据考证,它们的制作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6世纪到前21世纪。据此可知当时()A.区域交往孕育一致的青铜文化 B.铜器进入人类生活的诸多领域C.贫富分化促发活跃的审美意识 D.礼制融于日用器皿的各个方面2.南北朝时期,范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形神相即、形亡神灭、形质神用的无神论观点,以刀刃喻形神,使无神论具有了更大的说服力和科学性,在我国无神思想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块里程碑。范缜的无神论()A.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B.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C.成为抨击佛教思想的武器 D.缓和了不同文化的冲突3.唐朝由户部掌管全国的“权衡度量之数”,并允许私人制作。地方及私人制作的度量衡器,须经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核校,加印后方能使用;核校或监校不准而故意在市场上使用者,受刑“笞五十”。这些规定旨在()A.维护中央政府权力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打击官员贪污腐败 D.落实重农抑商政策4.五代宋初所修《旧唐书》和《旧五代史》,以纂辑史料为能事,未将儒家思想作为评判是非得失的唯一标准。北宋中叶,一些史家认为,不应把历史当作是史料或史事的单纯记载,而应通过史实来考察、揭示其治乱兴衰的轨迹,儒家思想应该成为评判是非得失的最高标准。这一变化()A.受到了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 B.提升了民众的道德水平C.体现了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 D.丰富了史学理论的内涵5.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生活靡然向奢,“以俭为鄙”。缙绅士大夫的住所必有绣户雕栋,花石园林;宴饮一席之间,水陆珍馐数十品;服饰一掷千金,视若寻常;日用甚至不惜以金银作溺器。这表明()A.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 B.理学盛行促使社会风气发生改变C.奢靡之风瓦解了四民社会 D.商业发展刺激了越礼逾制的风尚6.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为稳定局势,清政府下令“凡聚族而居,丁口众多者,准择族中有品望者一人立为族正,该族良莠责令察举”。由此各姓地主纷纷组织以族众为基本力量,以族规为法令约束,以族权为指挥系统的“团练”武装,拼死与太平军抗争。清政府的这一举措()A.放松了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控制 B.瓦解了太平天国在南方的统治C.引起了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D.加快了八旗制度的重建与完善7.抗战期间,社会学家潘光旦编写《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生物学家秉志著有《生物学与民族复兴》,竺可桢等人编辑《科学的民族复兴》。这些书籍都从如何改进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和保持健康的角度,为战胜日本和复兴民族殚精竭虑,献计献策。据此可知当时()A.中华民族复兴成为社会共识 B.学术研究与民族救亡紧密结合C.知识分子充当抗日救国主力 D.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步8.古巴比伦法律规定:在继承财产方面,养子具有与亲子一样的权利。如果一个人没有儿子,可以把他的女婿或其他人收养为继承人。如果收养了养子后,又有了亲子,养子作为长子同样具有全权继承权。这些规定()A.旨在维护养子继承权 B.保障了人人平等的实现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D.说明当时家庭矛盾突出9.1519年,西班牙国王之所以派麦哲伦远航,是为了去香料群岛宣示主权,因为当时这个群岛在对手葡萄牙的手上。为激励麦哲伦航行,西班牙国王对他作出承诺:他将获得其中两个岛屿作为私人领地,还可获得岛上收益的百分之五。据此可知()A.麦哲伦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 B.葡西争夺助力新航路的开辟C.追求财富是开辟新航路的动因 D.殖民扩张已扩展到全球范围10.18世纪后半叶,欧洲启蒙思想家的作品逐渐被拉美地区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并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诠释。例如,玻利瓦尔支持民族独立,同时主张将民主置于强势政府的领导之下;莫雷诺虽然追随卢梭,但他认为民主制应由社会上层强制推行,而不是由大多数社会底层的民意来决定。这说明()A.拉美民族解放运动具有特殊性 B.天赋人权学说推动了拉美的独立C.拉美不具备实施民主政治的条件 D.启蒙思想在拉美地区渐趋本土化11.如图是1898年发表于法国《小日报》的讽刺漫画《小红帽》,描绘了当年的“法绍达事件”。在画中,法国被具象为“小红帽”,英国则是“狼外婆”。这场英法远征军在尼罗河沿岸法绍达的交火,引发了第一场争夺尼罗河盆地控制权的冲突。这反映出当时()A.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B.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C.非洲地区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 D.英法两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12.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非洲新独立国家的经济发展遇到了严重困难,生产由增长逐渐转化为停滞、滑坡甚至恶化。1974—1975年和1979—1982年,西方国家发生了两次经济危机。为转嫁损失,他们肆意压低农矿产品价格,提高工业产品价格,使非洲国家尝到了单一产品经济结构的苦果。这体现了()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B.实现区域集团化的必要性C.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迫切性 D.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合理性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数十年的分裂,实现了中原和南方的统一后,经济获得很大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主要表现为商品数量和种类增多、纸币交子出现、城乡市场繁荣、城市商业发达等。人口在10万户以上的商业大都市也开始在各地出现,到宋徽宗崇宁年间已有50多个。宋朝传统义利观的变化、宽松自由的政治制度、便利的交通运输,以及包括商品价格、市场信用、商业税收等在内的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都促进了工商业快速发展。——摘编自朱国庆、陈海涛《宋朝经济发展浅议》材料二阿拉伯帝国实行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在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组织修建了以首都巴格达为中心通往各省的驿道。国家负责把驿道路线绘成地图,设置里程碑标志等;在驿道设有驿站、旅店和给水站,驿站配有骡马和骆驼,以保证道路的畅通。帝国境内的驿道基本上都与境外商道相连,从而构成了进行国外贸易的商道网络,极大便利了大规模商业活动的开展。历代哈里发和地方总督都特别重视城市建设和市场设立,更是把商业看作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政府还颁布了航运法律,鼓励发展交通运输业。阿拉伯帝国价值观的一大特点就是重视商业,这对促进商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摘编自袁德忠《试论阿拉伯帝国的商业》(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推动中国宋朝与阿拉伯帝国商业发展原因上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宋朝和阿拉伯帝国商业发展共同影响。(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商业发展的历史启示。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九一八事变爆发93周年之际,东北烈士纪念馆首次展出国家一级文物——侵华日军“满洲农业移民入植图”。该图于1939年由日本拓务省出版,杉田屋印刷所印刷。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有计划、有组织地大规模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详尽情况。这是迄今少有的一份有关日本侵略中国进行移民的实物资料,也是日本妄图长期占领中国东北的历史物证。记忆从未褪色,历史仍在回响。这幅“满洲农业移民入植图”时刻提醒着人们勿忘国耻,砥砺奋斗,珍爱和平。——摘编自于文波、董良《侵华日军新罪证,首次展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日本侵略中国”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全国各地大规模开展基建工程,无数文物和建筑面临被破坏的危险。当年10月,政务院发布《关于在基本建设工程中保护历史及革命文物的指示》,明确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对历史及革命文物负有保护责任,文化主管部门应加强文物保护政策的宣传,并采用举办展览、出版图片等方式,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一五”计划时期是全国举办文物展览会的重要时期,主要由各地文物管理委员会、文化局等政府部门及博物馆、文化馆等机构主办,周期多为5—7天或1—2个月之间,举办地点则因时因事而异,既会选择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也会在厂矿、农村、考古发掘工地等处举办。在内容上融文物展示、知识科普、政策推广于一体,综合文物、文字、图表、模型等形式,塑造具有明确宣传意旨的展览空间,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知识的了解和关注。——摘编自关昕《“一五”计划时期文物展览会述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一五”计划时期全国举办文物展览会的主要原因及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五”计划时期全国举办文物展览会意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5年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为在黄河、长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出土铜器的主要种类。据考证,它们的制作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6世纪到前21世纪。据此可知当时()A.区域交往孕育一致的青铜文化 B.铜器进入人类生活的诸多领域C.贫富分化促发活跃的审美意识 D.礼制融于日用器皿的各个方面【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6世纪到前21世纪(中国)。根据材料“如图为在黄河、长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出土铜器的主要种类。据考证,它们的制作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6世纪到前21世纪。据此可知当时”结合所学可知,从图中可以看到出土的铜器有工具(如刀等)、生活用具(如类似容器的物件)、装饰品(如圆形带花纹物件)等。这些不同类型的铜器表明铜器已经进入到人类生活的生产、生活、装饰等诸多领域,B项正确;仅从黄河、长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出土铜器的种类,并不能直接得出区域交往孕育一致的青铜文化。图中只是展示了出土铜器种类,没有体现区域交往情况以及青铜文化一致性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图中仅仅呈现了铜器的种类,没有任何关于贫富分化以及由此促进活跃审美意识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图中只是呈现了铜器的种类,图中没有显示这些铜器与礼制的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2.南北朝时期,范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形神相即、形亡神灭、形质神用的无神论观点,以刀刃喻形神,使无神论具有了更大的说服力和科学性,在我国无神思想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块里程碑。范缜的无神论()A.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B.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C.成为抨击佛教思想的武器 D.缓和了不同文化的冲突【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范缜提出形神相即、形亡神灭、形质神用等无神论观点,以刀刃喻形神,有力地论证了无神思想,从理论基础上对强调灵魂不灭、轮回转世的佛教思想直接进行了批判,成为抨击佛教思想的有力武器,C项正确;范缜的无神论是反对佛教的,并非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排除A项;南北朝时佛教盛行,范缜的无神论冲击佛教,不能契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范缜的无神论成为抨击佛教思想的武器,并非是缓和文化冲突,排除D项。故选C项。3.唐朝由户部掌管全国的“权衡度量之数”,并允许私人制作。地方及私人制作的度量衡器,须经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核校,加印后方能使用;核校或监校不准而故意在市场上使用者,受刑“笞五十”。这些规定旨在()A.维护中央政府权力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打击官员贪污腐败 D.落实重农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规定户部管“权衡度量之数”,地方及私人制作须经中央核校加印,违规受刑,目的是从度量衡管理入手,强化中央对经济活动管控,维护中央权威,A项正确;题干未提及赋税及财政增收相关内容,无法得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结论,排除B项;核校度量衡针对的是器具标准而非官员贪腐行为,排除C项;这些规定旨在维护中央政府权力,材料内容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4.五代宋初所修《旧唐书》和《旧五代史》,以纂辑史料为能事,未将儒家思想作为评判是非得失的唯一标准。北宋中叶,一些史家认为,不应把历史当作是史料或史事的单纯记载,而应通过史实来考察、揭示其治乱兴衰的轨迹,儒家思想应该成为评判是非得失的最高标准。这一变化()A.受到了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 B.提升了民众的道德水平C.体现了宋代崇文抑武国策 D.丰富了史学理论的内涵【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宋朝儒学复兴,其中程朱理学一派对后世影响最大。北宋一些史家认为儒家思想应该成为评判是非得失的最高标准,意在强化儒学地位,受到了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强调用儒学评判历史,而非教化民众,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抑武”,排除C项;主张将儒家思想作为评判是非得失的最高标准,主要体现的是儒学思想的影响,而非史学理论创新,排除D项。故选A项。5.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生活靡然向奢,“以俭为鄙”。缙绅士大夫的住所必有绣户雕栋,花石园林;宴饮一席之间,水陆珍馐数十品;服饰一掷千金,视若寻常;日用甚至不惜以金银作溺器。这表明()A.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 B.理学盛行促使社会风气发生改变C.奢靡之风瓦解了四民社会 D.商业发展刺激了越礼逾制的风尚【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代中后期社会生活奢靡现象,如缙绅士大夫竟相追求豪华宅院、奢侈宴饮、贵重服饰,甚至以金银制作溺器,反映出商品经济繁荣背景下传统等级礼制受到冲击,逾越了传统礼法对身份等级的限制,D项正确;明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未放松对商业的官方管控,排除A项;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主张节俭和克制私欲,材料现象并非理学盛行导致的,排除B项;四民社会依旧存在,并未瓦解,排除C项。故选D项。6.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为稳定局势,清政府下令“凡聚族而居,丁口众多者,准择族中有品望者一人立为族正,该族良莠责令察举”。由此各姓地主纷纷组织以族众为基本力量,以族规为法令约束,以族权为指挥系统的“团练”武装,拼死与太平军抗争。清政府的这一举措()A.放松了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控制 B.瓦解了太平天国在南方的统治C.引起了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D.加快了八旗制度的重建与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允许地方官绅自办团练,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等团练武装,最终成为击败太平军的主要力量。地方军事化使地方势力和汉人官僚崛起,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C项正确;清政府通过地方团练稳定地方,镇压太平天国,而非放松了对基层的控制,排除A项;团练武装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是一个逐渐的过程,而非立即瓦解了太平天国在南方的统治,排除B项;清政府利用团练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反映八旗制度的衰败,此后湘淮军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进一步加速八旗制度的衰败,而非重建,排除D项。故选C项。7.抗战期间,社会学家潘光旦编写《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生物学家秉志著有《生物学与民族复兴》,竺可桢等人编辑《科学的民族复兴》。这些书籍都从如何改进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和保持健康的角度,为战胜日本和复兴民族殚精竭虑,献计献策。据此可知当时()A.中华民族复兴成为社会共识 B.学术研究与民族救亡紧密结合C.知识分子充当抗日救国主力 D.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步【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这些书籍都从如何改进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和保持健康的角度,为战胜日本和复兴民族殚精竭虑,献计献策”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知识分子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为抗日救亡献计献策,说明学术研究与民族救亡紧密结合,B项正确;材料中仅涉及潘光旦、秉志、竺可桢等知识分子,不能代表整个社会,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就社会各个阶层进行对比,所以无法得出知识分子成为抗日救国主力,排除C项;材料中仅涉及潘光旦、秉志、竺可桢等知识分子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为抗日救亡献计献策,无法断定自然科学研究是否取得了重大进步,排除D项。故选B项。8.古巴比伦法律规定:在继承财产方面,养子具有与亲子一样的权利。如果一个人没有儿子,可以把他的女婿或其他人收养为继承人。如果收养了养子后,又有了亲子,养子作为长子同样具有全权继承权。这些规定()A.旨在维护养子的继承权 B.保障了人人平等的实现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D.说明当时家庭矛盾突出【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巴比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规定认可养子继承权,与亲子权利相近,一定程度上减少因财产继承引发的家庭纷争,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C项正确;规定虽涉及养子权利,但根本目的是通过明确继承规则预防矛盾,而非单纯维护养子个体利益,排除A项;“人人平等”说法不符合史实,古巴比伦属于奴隶社会,奴隶不受法律保护,排除B项;材料规定表明古巴比伦认可养子继承权,并未提及家庭矛盾,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9.1519年,西班牙国王之所以派麦哲伦远航,是为了去香料群岛宣示主权,因为当时这个群岛在对手葡萄牙的手上。为激励麦哲伦航行,西班牙国王对他作出承诺:他将获得其中两个岛屿作为私人领地,还可获得岛上收益的百分之五。据此可知()A.麦哲伦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 B.葡西争夺助力新航路开辟C.追求财富是开辟新航路的动因 D.殖民扩张已扩展到全球范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9年(西班牙和葡萄牙)。根据材料“为激励麦哲伦航行,西班牙国王对他作出承诺:他将获得其中两个岛屿作为私人领地,还可获得岛上收益的百分之五”结合所学可知,从西班牙国王承诺给麦哲伦私人领地和岛上收益分成,可以看出追求财富是推动此次远航(开辟新航路行动的一部分)的一个重要动机,C项正确;题干主要围绕西班牙为争夺香料群岛主权派麦哲伦远航及激励措施,未提及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排除A项;香料群岛当时在葡萄牙手中,西班牙派麦哲伦远航去宣示主权,这体现的是两国对特定区域主权的争夺,并非对新航路开辟的助力,排除B项;题干仅聚焦于西班牙对香料群岛的行动,不能由此得出殖民扩张已扩展到全球范围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0.18世纪后半叶,欧洲启蒙思想家的作品逐渐被拉美地区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并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诠释。例如,玻利瓦尔支持民族独立,同时主张将民主置于强势政府的领导之下;莫雷诺虽然追随卢梭,但他认为民主制应由社会上层强制推行,而不是由大多数社会底层的民意来决定。这说明()A.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具有特殊性 B.天赋人权学说推动了拉美的独立C.拉美不具备实施民主政治的条件 D.启蒙思想在拉美地区渐趋本土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后半叶(欧洲)。根据材料“18世纪后半叶,欧洲启蒙思想家的作品逐渐被拉美地区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并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诠释”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指出拉美知识分子接受欧洲启蒙思想时“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诠释”,这表明拉美对启蒙思想的吸收并非简单复制,而是结合本土实际进行调整,拉美独立运动既受到启蒙思想影响,又面临复杂的殖民遗留问题。这导致知识分子在实践民主理念时,必须兼顾集权稳定与社会变革需求,形成独特的本土化路径,D项正确;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特殊性,虽符合部分史实,但未直接反映思想层面的主动改造过程,排除A项;题干更强调思想如何被改造,而非单纯思想传播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中知识分子仍在探索民主形式,并非否定民主本身,排除C项。故选D项。11.如图是1898年发表于法国《小日报》的讽刺漫画《小红帽》,描绘了当年的“法绍达事件”。在画中,法国被具象为“小红帽”,英国则是“狼外婆”。这场英法远征军在尼罗河沿岸法绍达的交火,引发了第一场争夺尼罗河盆地控制权的冲突。这反映出当时()A.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B.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C.非洲地区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 D.英法两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世界)。根据材料“这场英法远征军在尼罗河沿岸法绍达的交火,引发了第一场争夺尼罗河盆地控制权的冲突”结合所学可知,英法在尼罗河盆地争夺控制权发生冲突,表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矛盾加剧,这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相符,B项正确;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多个帝国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结果,材料仅体现了英法之间在尼罗河盆地的冲突,排除A项;材料只是围绕英法在尼罗河盆地的争夺,不能由此推断出整个非洲地区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这属于过度推断,排除C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英法之间的殖民冲突,而不是英法两国完成工业革命的情况,两者话题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B项。12.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非洲新独立国家的经济发展遇到了严重困难,生产由增长逐渐转化为停滞、滑坡甚至恶化。1974—1975年和1979—1982年,西方国家发生了两次经济危机。为转嫁损失,他们肆意压低农矿产品价格,提高工业产品价格,使非洲国家尝到了单一产品经济结构的苦果。这体现了()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性 B.实现区域集团化的必要性C.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迫切性 D.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合理性【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非洲新独立国家经济结构单一、制造业长期落后,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反映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不合理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迫切性,C项正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的正式提出是在21世纪,当时尚未提出,排除A项;解决材料所述不平等不合理现象的根本办法是构建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非地区经济合作和区域集体化,排除B项;西方国家向非洲国家转嫁损失,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和全球化有关,可见材料折射了全球化的弊端,而非体现全球化的合理性,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数十年的分裂,实现了中原和南方的统一后,经济获得很大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主要表现为商品数量和种类增多、纸币交子出现、城乡市场繁荣、城市商业发达等。人口在10万户以上的商业大都市也开始在各地出现,到宋徽宗崇宁年间已有50多个。宋朝传统义利观的变化、宽松自由的政治制度、便利的交通运输,以及包括商品价格、市场信用、商业税收等在内的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都促进了工商业快速发展。——摘编自朱国庆、陈海涛《宋朝经济发展浅议》材料二阿拉伯帝国实行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在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组织修建了以首都巴格达为中心通往各省的驿道。国家负责把驿道路线绘成地图,设置里程碑标志等;在驿道设有驿站、旅店和给水站,驿站配有骡马和骆驼,以保证道路的畅通。帝国境内的驿道基本上都与境外商道相连,从而构成了进行国外贸易的商道网络,极大便利了大规模商业活动的开展。历代哈里发和地方总督都特别重视城市建设和市场设立,更是把商业看作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政府还颁布了航运法律,鼓励发展交通运输业。阿拉伯帝国价值观的一大特点就是重视商业,这对促进商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摘编自袁德忠《试论阿拉伯帝国的商业》(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推动中国宋朝与阿拉伯帝国商业发展原因上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宋朝和阿拉伯帝国商业发展的共同影响。(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商业发展历史启示。【答案】(1)相同点:政治上:都有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宋朝结束分裂实现统一,阿拉伯帝国有较为稳定的统治。交通上:都重视交通建设,宋朝水陆交通便利,阿拉伯帝国修建道路、开辟驿站等构建贸易商路网络。政策上:都实行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宋朝宽松自由的政治制度利于商业,阿拉伯帝国重视商业,颁布航运法律。不同点:宋朝商业发展有商品经济自身繁荣的因素,如商品数量和种类增多、纸币出现等;阿拉伯帝国商业发展与鼓励海外贸易紧密相关,构建了庞大的海外贸易商路网络。(2)共同影响:经济上:促进了工商业快速发展,推动了经济繁荣。社会生活上:丰富了城市生活,城市商业发达,人口增多。交通方面:推动了交通建设和交通业的发展。(3)历史启示: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商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重视交通建设有利于商业交流与发展。合理的政策对商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商业发展能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阿拉伯帝国)。相同点:由材料“宋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数十年的分裂,实现了中原和南方的统一后,在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组织修建了以首都巴格达为中心通往各省的驿道”可得出,政治上:都有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宋朝结束分裂实现统一,阿拉伯帝国有较为稳定的统治;由材料“便利的交通运输,以及包括商品价格,帝国境内的驿道基本上都与境外商道相连,从而构成了进行国外贸易的商道网络,”可得出,交通上:都重视交通建设,宋朝水陆交通便利,阿拉伯帝国修建道路、开辟驿站等构建贸易商路网络;由材料“宋朝传统义利观的变化、宽松自由的政治制度、便利的交通运输,以及包括商品价格、市场信用、商业税收等在内的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阿拉伯帝国实行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及所学可得出,政策上:都实行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宋朝宽松自由的政治制度利于商业,阿拉伯帝国重视商业,颁布航运法律;不同点:由材料“主要表现为商品数量和种类增多、纸币交子出现、城乡市场繁荣、城市商业发达等”可得出,宋朝商业发展有商品经济自身繁荣的因素,如商品数量和种类增多、纸币出现等;由材料“帝国境内的驿道基本上都与境外商道相连,从而构成了进行国外贸易的商道网络,极大便利了大规模商业活动的开展。历代哈里发和地方总督都特别重视城市建设和市场设立”可得出,阿拉伯帝国商业发展与鼓励海外贸易紧密相关,构建了庞大的海外贸易商路网络。【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阿拉伯帝国)。共同影响:由材料“以及包括商品价格、市场信用、商业税收等在内的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在驿道设有驿站、旅店和给水站,驿站配有骡马和骆驼,以保证道路的畅通。帝国境内的驿道基本上都与境外商道相连,从而构成了进行国外贸易的商道网络”可得出,经济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经济繁荣。社会生活上:丰富了城市生活,城市商业发达,人口增多;由材料“宽松自由的政治制度、便利的交通运输,以及包括商品价格、市场信用;帝国境内的驿道基本上都与境外商道相连,从而构成了进行国外贸易的商道网络”及所学可得出,交通方面:推动了交通建设和交通业的发展。【小问3详解】本题是启示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阿拉伯帝国)。历史启示:由材料“宋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数十年的分裂,实现了中原和南方的统一后,便利的交通运输,以及包括商品价格、市场信用、商业税收等在内的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可得出,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商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重视交通建设有利于商业交流与发展;由材料“历代哈里发和地方总督都特别重视城市建设和市场设立,更是把商业看作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政府还颁布了航运法律,鼓励发展交通运输业”及所学可得出,合理的政策对商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商业发展能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九一八事变爆发93周年之际,东北烈士纪念馆首次展出国家一级文物——侵华日军“满洲农业移民入植图”。该图于1939年由日本拓务省出版,杉田屋印刷所印刷。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有计划、有组织地大规模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详尽情况。这是迄今少有的一份有关日本侵略中国进行移民的实物资料,也是日本妄图长期占领中国东北的历史物证。记忆从未褪色,历史仍在回响。这幅“满洲农业移民入植图”时刻提醒着人们勿忘国耻,砥砺奋斗,珍爱和平。——摘编自于文波、董良《侵华日军新罪证,首次展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日本侵略中国”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论题: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是一种侵略行为。阐述:从政治层面看,日本向东北移民是为了强化对东北的殖民统治。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妄图通过大规模移民改变当地人口结构,使其更便于长期统治,移民以开拓团等形式大批进驻东北,对当地民众进行政治压迫。经济上,日本移民到东北后,抢夺当地的土地资源等,将东北的经济纳入日本战争经济体系,掠夺大量资源运往日本本土,还限制中国民众的经济活动,阻碍了东北经济的正常发展。在文化方面,日本在移民过程中推行奴化教育,传播日本文化,妄图磨灭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总之,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并非简单的人口迁移,而是其全面侵略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侵略本质不可否认,我们必须铭记历史,珍惜和平。【解析】【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日本侵略中国,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阐述”,结合所学史实,可以拟定题目为: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是一种侵略行为,其次,论述,由材料“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有计划、有组织地大规模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详尽情况。这是迄今少有的一份有关日本侵略中国进行移民的实物资料”可得出,从政治层面看,日本向东北移民是为了强化对东北的殖民统治;由材料“也是日本妄图长期占领中国东北的历史物证。记忆从未褪色,历史仍在回响”及所学可得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妄图通过大规模移民改变当地人口结构,使其更便于长期统治,移民以开拓团等形式大批进驻东北,对当地民众进行政治压迫;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阐述依据。政治上,日本移民是为了加强对东北的殖民统治,稳固其侵略成果;经济上,通过移民掠夺东北的资源,用于日本本土的战争等需求,并挤压中国民众的经济空间;文化上,进行文化渗透,妄图同化中国民众等。同时可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相关知识,如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的逐步控制等,进一步说明其移民侵略行为是日本侵华体系的一部分。总结升华:再次强调日本向东北移民是侵略本质,以及我们应铭记历史,防止类似侵略行为再次发生等内容,呼应论题和材料主旨。最后进行总结概括,总之,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并非简单的人口迁移,而是其全面侵略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侵略本质不可否认,我们必须铭记历史,珍惜和平。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全国各地大规模开展基建工程,无数文物和建筑面临被破坏的危险。当年10月,政务院发布《关于在基本建设工程中保护历史及革命文物的指示》,明确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对历史及革命文物负有保护责任,文化主管部门应加强文物保护政策的宣传,并采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