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春秋笔法与实录精神比较情感表达的不同方法及方式——精读《苏武传》联读《屈原列传》文言文阅读专题
春秋笔法与实录精神:比较情感表达的不同特点及方法
——精读《苏武传》联读《屈原列传》
【专题解释】
本专题精读《苏武传》,联读《屈原列传》,比较赏析两篇文章写人叙事语言的特点和情感态度表达的不同,并探究不同语言风格背后相同的春秋笔法和实录精神。
【预习任务】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通读《苏武传》和《屈原列传》,绘制一张史实脉络图。
2.找出文中或显或隐地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
3.阅读《汉书·李广苏建列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对两篇传记的完整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重点关注传记最后
作者对苏武和屈原的评议。
【学习任务】
第一课时
导入:班固的《苏武传》是一篇经典的人物传记,被前人称为“叙次精彩,千载下犹有生气"(赵翼《廿二史札记》)。它与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同为史传文学的优秀代表,班固与司马迁用不同的语言风貌,或节制或恣肆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
任务一品“言”读“人"
1.细读《苏武传》,梳理人物语言,并完成相应表格。
人物出现次数出现场合艺术作用
主要人物:苏武6处出使匈奴后的重要场合(如“欲自杀”前表明心迹;劝降时表明自己的忠心等)少而精地穿插传主语言,既强调了苏武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又突出表现了苏武的精神品质和形象。
次要人物:单于、虞常、左伊秩訾、卫律、李陵等11处单于:出使前、归汉前虞常:谋反密会左伊秩訾:处决会议卫律:劝降李陵:劝降、诀别1.勾连传记的史实经过。(单于之说引出苏武出使匈奴;虞常之说导致苏武被扣匈奴;左伊秩訾之说造成苏武羁留匈奴;单于之说引出苏武归汉。)2.反衬苏武的浩然正气和高风亮节。(卫律与李陵身份立场不同,劝降内容角度不同,逐层递进互补,在更高层次上揭示了苏武人格的高贵。)
2.演读苏武的6处语言,品味赏析其在内容侧重和言语形式上的特点。
学生品读,教师点拨:(1)内容侧重:短短6处人物语言,高频词是“死"(一处“生”,意也同“死"),共有6次。如此高密度提及生死问题,形成了特定的主题强化。苏武羁留匈奴期间,不管是一开始他想要在“屈节辱命”前自杀还是后来十几年北海牧羊顽强求生,都表现出了一种同一性,那就是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永远高于个人的生死安危,这让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忠贞形象得以深刻表现。《汉书·李广苏建列传》赞曰:“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2)言语形式:苏武的语言以短句为主,句式整齐,简洁凝练,直击主题。这样的语言特点与苏武外交使节的身份密切相关,同时更能体现苏武面对家国荣辱时处事态度的坚定、果决。开头两处语言,短短数语后都跟随一个“自杀、自刺”的动作,更是其中鲜明的例子。
3.鉴赏《屈原列传》中的人物语言艺术并比较探究两篇传记在人物语言风格上的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屈原列传》中的人物语言不多,除了屈原外,就属张仪和渔父的语言最多。张仪不多的三句话体现了其狡诈、冠冕堂皇的一面。这三句话更是简洁地勾画出了楚国落入秦国的圈套、走向衰落,进而国灭的一系列过程,生动凝练。渔父的语言多对偶、反问,语气较强烈,看似是对屈原的劝告,实则是反衬屈原为人处世之道。屈原的语言也不多,除了两句对楚怀王的进言外,都出现在投江前与渔父的对话中。这段对话中,屈原的语言多用对偶、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抒情性强,具体直观地展露出屈原的内心。他对楚国的拳拳之心和深挚浓郁之情,令人动容。
总体看,两篇传记在人物语言风格上都能突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精要生动。但《苏》文的人物语言更重藻饰,更典雅,比如李陵劝降时的那段话,而且作者流露出来的情感态度是含蓄委婉的。《屈》文中的人物语言口语化倾向更明显,且作者会借人物流露出鲜明的主观倾向,比如屈原与渔父的对话。
第二课时
任务二循“言"入“理”
1.史传文学作品中,叙事是骨架。通读概括两篇文章的史实经过,并梳理文章叙事的详略。
点拨:通过梳理,我们发现《苏》文的叙事按照时间顺序顺次而下,出使前、归汉后叙事较为简略,重点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叙事详略得当,重点叙述了苏武两次面对劝降时的表现,且都是劝降者苦口婆心,大段陈说各种威胁利诱,而苏武则是言语精简,态度坚决。《屈》文中叙述最详细的是两段史实。一是屈原第一次被罢黜后秦楚两国的斗争,直至楚怀王客死他乡;二是屈原投江前遇到渔父时两人的对话。其余史实都非常简洁概括,但有两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司马迁进行了大篇幅书写。一是在谈到屈原因谗言被楚王疏远后创作了《离骚》,司马迁对《离骚》进行了介绍和评价;二是写到楚怀王不听屈原劝说入秦后客死他乡的史实时,司马迁对屈原和楚怀王进行了评议。
2.由是观之,这两篇文章的叙事详略安排有何特点?你觉得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点拨:《苏》文遵循了传统史传文学的特点,叙事语言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且在顺叙之外,运用了插叙、补叙的手法,让文章叙事富于变化、灵动有致。《屈》文在记叙屈原个人经历与楚国兴衰时,语言详略相当;且楚国国运衰落之时恰是屈原被流放在外之时,最后楚国国灭,屈原也以身殉国。这样的叙事详略安排与《苏》文以传主为中心的叙事是有很大区别的,更不用说《屈》文中那两段与叙事无关的议论了。推其缘由,一是司马迁对屈原的高度赞扬——楚国的兴衰命运与屈原个人荣辱密切相关,以及深切同情;二是文学创作中正面叙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的运用,可以产生虚实相生的效果;三是司马迁与屈原心有戚戚焉,通过对屈原经历的评议一吐心中郁结的愁思。
语言是表达的手段和方式,语言背后是那个在表达的“人”,是作者情感与态度的流露展现。试从两篇文章中各举一例,比较探究两篇传记不同的叙事语言风格与情感态度。
点拨:《苏》文叙事语言“详瞻严密,工整凝练”(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且都是客观叙事,情感态度隐于其中,“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顾炎武《日知录》),含蓄节制。如第四段苏武自杀时多用短句加快叙事节奏,体现了场面的紧急,展现了苏武自杀的果断速谋;而卫律的一“惊”一“驰"则精准反映了人物心理,和单于对苏武气节的“壮”一起,反衬出苏武精神力量的强大,作者于这几处细节含蓄表达了对苏武的敬佩。
《屈》文叙事既有粗笔勾勒,又有细节的工笔描绘,特别是在叙事中融入大量议论的手法是其与《苏》文语言风格的最大不同。议论性语言可以直接揭示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褒贬态度,让自己的情感恣肆倾泻。比如第三段对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及对《离骚》、屈原的评价就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屈原人生遭际的深切同情、惺惺相惜,以及对他的人格节操和作品的高度赞扬。语言充满情感,议论性强,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司马迁对屈原这个人物倾注的感情与心力直逼眼前,无怪前人评价曰:“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
4.同为史传文学的经典,读完两篇作品,说说你更欣赏哪一种语言风格。从写史角度看,你更认同哪一种历史创作方式?
点拨:(1)《屈》文在《史记》中是手法迥异的特例,它的语言风格不是《史记》整体的语言风格,《史记》整体叙事语言是非常准确干练的,《屈》文也存在这样的例子,这是史传文学“春秋笔法”的展现,一字寓褒贬。例如《屈》文多处直言楚怀王“怒"大怒”,含蓄地表达了对贵为人君的楚怀王昏聩无度、喜怒无节的贬斥。(2)班固曾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有一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这一点也被《汉书》所继承。灵动变化的语言风格背后是一脉相承的历史实录精神,《史记》作了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成人服装采购合同协议书
- 纺织品检验员证书考试技巧与策略试题及答案
- 亲子游泳员工合同协议书
- 合同协议-退伙协议书
- 股东合同或者协议书
- 劳务合同分包协议书
- 购物网站建设合同协议书
- 合同送达协议书
- 比价合同协议书
- 废钢收购合同协议书
- DL-T+5220-2021-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规范
- 居住区规划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湖南师范大学
- 2024年福建省三明市中考数学二检试卷(含解析)
- JT-T-1004.1-2015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员技能和素质要求第1部分:地铁轻轨和单轨
- 中公教育考研协议班合同模板
- GB/T 2910.11-2024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11部分:某些纤维素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硫酸法)
- 压花艺术-发现植物之美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处方大全完整版本
- (2024年)全新心肺复苏幻灯片课件
- 杏核破壳机的设计
- 肝性脑病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