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青州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潍坊市青州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潍坊市青州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潍坊市青州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潍坊市青州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普通部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1.《礼记·乐记》中强调∶"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当时作者这样论述旨在A.美化周代礼乐文化 B.推崇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C.宣扬儒家治国理念 D.强调和而不同的处事方法2.下表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西周时期,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周礼”“周礼”源远流长,继往开来B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包容性C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赞美孔子“以直抱怨,以德报德”的思想儒家思想总体上符合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D莱布尼茨在阅读中国的《易经》后,发现易经图可以用来解释二进制数表《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A.A B.B C.C D.D3.在儒家观念中,服装为礼仪之基础。佛教传入后,原本布幅裹身、袒露肩臂的服装形制不断变化,至唐朝时期发展为与世俗服装相近的交领右衽、两袖俱全的款式。这一变化说明A.佛教服饰开始走向世俗化 B.佛教逐渐同儒家思想融合C.唐朝文化的包容与开放性 D.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倾向4.清朝学者赵翼在《檐曝杂记》中提到: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这反映了该学者()A.具有开明进步的文化观 B.以“经世致用”为宗旨C.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D.已抛弃传统儒学的影响5."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培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当时出现这一论述的主要原因是A.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D.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6.在古希腊悲剧中,往往是主人公虽然追求自由和自我价值,但受控于命运而致结果凄惨。民众在观剧中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怜悯之心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进而思考如何才能摆脱这种悲剧性命运。这反映了古希腊悲剧A.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B.强调故事情节的丰富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D.促使自我意识的觉醒7.《列那狐的故事》是中世纪欧洲市民文学的典型代表,讲述了代表新兴市民阶级的列那狐在面对狮王的强权、公狼的霸道、雄鸡的弱小无助时,总是能以自己的聪明机警左右逢源。这一故事()A.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诉求 B.彰显了理性主义的影响C.折射出人文主义的思想 D.表达了幻灭反叛的情绪8.公元1704年,罗马教皇克莱芒十一向中国的教会与信徒发布了七条禁约,内容包括禁止教堂悬挂带有“敬天”字样的隔额,禁止基督徒祀孔、祭祖,禁止教徒家中供奉牌位等。这些禁约A.传播了西方宗教改革的成果 B.折射出中西文化冲突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阻断了东西方的交流9.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薄伽丘的《十日谈》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阿拉伯著作《一千零一夜》的影响。阿拉伯哲学家伊本·阿拉比著作中关于先知夜间旅行和登霄的说法,成为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的先驱。该材料说明()A.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近代西欧文化的发展 B.欧洲文艺复兴的产生源自于阿拉伯文化的西传C.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阿拉伯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最为先进的文化10.《拉丁美洲史稿》书中提到:“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因而,比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来说,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这一论述A.旨在强调欧亚文明的先进性 B.揭示了西方侵略美洲的必然性C.说明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兴衰 D.反映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11.下表为欧洲、美洲、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变化表。引起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欧洲美洲非洲1650年18.30%2.40%18.30%1750年19.20%160%13.10%A.工业革命加速人口流动 B.西方国家贩卖黑奴贸易的泛滥C.美国实施种族歧视政策 D.西方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12.如表为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状况统计简表,据此可知()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A.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B.强迫移民持续进行C.劳工迁移变为知识精英迁移 D.范围数量逐步扩大13.如表是关于蜀身毒道的一些记载。据此可以推断出处记载《汉书.张骞传》臣在大夏时,见邓竹杖、蜀布,阿安得此,大夏国人日:“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著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吕思勉《中国通史》当时(汉朝)蜀物入印度所走的路,当原令经自四川经西康、云南入蹈甸的路。A.汉代张骞开通了蜀身毒道B.早在汉朝四川地区和印度已有贸易往来C.人口迁移促进了文化交流D.中国的丝绸受到古印度上层人士的喜爱14.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香料、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A.新航路开辟后州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B.美洲和亚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C.掠夺非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D.亚洲主导了当时世界经济贸易活动15.上海自清末开埠以来,许多西方舶来品在这里汇聚,饮食文化从此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德大色拉是西式色拉融入上海本地特色后改良而成的一道海派西菜,舶来西式炸猪排搭配上海特制的辣酱油也深受上海食客的喜爱。这表明A.近代上海的餐饮业成就已领先全国B.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借鉴C.菜品改良改变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D.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16.某同学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特性"的主题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材料∶材料出处中国传统文化一贯主张“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在文化价值观方面,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李宗桂:《优秀文化传统与民族凝聚力》中国古代社会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中国传统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华原典强调“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和“以华变夷”,但是“华夏”本身所具有的自信和大气魄,使她能够如大海之收纳百川,吸收、融合甚至同化各种外来文化而不失自我。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提取一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特性”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表述成文)17.校训是大学办学理念的精髓与内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近代部分大学校训学校名称时间校训内容出处圣约翰大学1897年英文:LightandTruth(光和真理)中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英文《以弗所书》中文《论语》复旦大学1905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清华大学1911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易经》金陵女子大学1913年AbundantLife(厚生)英文格言中山大学1924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中庸》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刚毅坚卓

华北联合大学1939年团结、前进、刻苦、坚定

——据周谷平、陶炳增《近代中国大学校训》整理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大学校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18.移民社会面临着文化认同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国会中关于排华法案(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的辩论起初集中于对中国人口的恐惧上。俄勒冈州参议员拉法叶格佛说:“她(中国)的人民会如蝗虫一样蜂拥而至。”就当时的在美华人人口而言,心理意义上的人口威胁要远大于实际上的。因为1876年的调查报告明确指出,在美华人人口仅有10.5万人,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成年男性劳动力,并没有耗费美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调查报告中大多数证人都使用了“勤劳”“安静”“可靠”这些词语来形容他们所接触过的华工。国会辩论中也提到了中国移民不愿同化的问题。俄亥俄州众议员伊兹拉泰勒认为:“中国人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歧视,美国的法律规定只有白人和本土出生黑人的后裔能够成为美国公民,如果说中国人不可同化,那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被给予这样的权利。他们在加州的遭遇能够让他们接受被同化吗?——摘编自曹雨《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的立法过程分析(1)假如你是1882年美国国会中的一名议员,面对排华法案,你是投赞成票还是反对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赞成或反对的理由。(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文化认同问题的正确认识。19.“茶”字发音的传播史材料一茶起源于中国,汉唐时期即开始对外传播。在汉语中“茶”有不同的发音,随着茶叶海外贸易的扩展,“茶”字的不同发音传入亚、非、欧等地。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cha发音系统;厦门方言发音形成今天的tea发音系统。明清时期,荷兰、英国主要从厦门进口茶叶。英、荷语言中本无茶叶一词,于是直接借用厦门发音,将“茶”读作tea。材料二“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1)读上图,cha与tea发音系统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2)不同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结合所学分析不同发音系统形成的历史原因。

高二普通部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1.《礼记·乐记》中强调∶"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当时作者这样论述旨在A.美化周代礼乐文化 B.推崇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C.宣扬儒家治国理念 D.强调和而不同的处事方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可得出这强调的是礼乐等级观念,强调等级秩序,体现的是儒家思想,C项正确;周代的礼乐只是一个手段,目的不是美化礼乐,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出现天人全合一,排除B项;材料与和而不同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下表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西周时期,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周礼”“周礼”源远流长,继往开来B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包容性C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赞美孔子“以直抱怨,以德报德”的思想儒家思想总体上符合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D莱布尼茨在阅读中国的《易经》后,发现易经图可以用来解释二进制数表《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A.A B.B C.C D.D【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至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和改造而形成周礼,体现了周礼具有源远流长和继往开来的特点,A项对应关系正确,A项正确;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不符合“传承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排除B项;儒家思想存在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莱布尼茨生活的时代,西方近代科学早已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3.在儒家观念中,服装为礼仪之基础。佛教传入后,原本布幅裹身、袒露肩臂的服装形制不断变化,至唐朝时期发展为与世俗服装相近的交领右衽、两袖俱全的款式。这一变化说明A.佛教服饰开始走向世俗化 B.佛教逐渐同儒家思想融合C.唐朝文化的包容与开放性 D.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倾向【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唐朝时期发展为与世俗服装相近的交领右衽、两袖俱全的款式”体现的是唐朝时期的佛教服饰以及同中原本土服饰相融合,说明的是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倾向,D正确;A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佛教的本土化,排除;材料未涉及佛教同儒家思想的融合,B排除;材料与唐朝文化的包容、开放无关,C排除。故选D。4.清朝学者赵翼在《檐曝杂记》中提到: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这反映了该学者()A.具有开明进步的文化观 B.以“经世致用”为宗旨C.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D.已抛弃传统儒学的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赵翼高度评价西洋自鸣钟和时辰表,认为其“更胜”中国传统方法,肯定中国以外其它文明的先进之处,反映了该学者具有开明进步的文化观,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经世致用”,排除B项;“师夷”“制夷”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已抛弃传统儒学的影响与赵翼认为伏羲、轩辕等为“开创之圣人”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5."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培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当时出现这一论述的主要原因是A.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D.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培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可得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的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民主共和政体确立于1912年,与材料主旨无关,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CD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D项。故选B项。6.在古希腊悲剧中,往往是主人公虽然追求自由和自我价值,但受控于命运而致结果凄惨。民众在观剧中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怜悯之心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进而思考如何才能摆脱这种悲剧性命运。这反映了古希腊悲剧A.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B.强调故事情节的丰富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D.促使自我意识的觉醒【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学者指出民众在观看悲剧时所产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对于激发自我意识觉醒有影响,D项正确;古希腊悲剧不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对剧内容和情节的介绍,排除B项;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7.《列那狐的故事》是中世纪欧洲市民文学的典型代表,讲述了代表新兴市民阶级的列那狐在面对狮王的强权、公狼的霸道、雄鸡的弱小无助时,总是能以自己的聪明机警左右逢源。这一故事()A.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诉求 B.彰显了理性主义的影响C.折射出人文主义的思想 D.表达了幻灭反叛的情绪【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那狐用聪明才智,灵活应对强权、霸道和弱小等各种势力,折射出中世纪后期,市民阶层的成长及其价值观中的人文主义思想,C项正确;材料并未明确提出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诉求,排除A项;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核心思想,排除B项;“幻灭反叛”情绪与列那狐的故事体现的精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8.公元1704年,罗马教皇克莱芒十一向中国的教会与信徒发布了七条禁约,内容包括禁止教堂悬挂带有“敬天”字样的隔额,禁止基督徒祀孔、祭祖,禁止教徒家中供奉牌位等。这些禁约A.传播了西方宗教改革的成果 B.折射出中西文化冲突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阻断了东西方的交流【答案】B【解析】【详解】“敬天”、“祀孔”、“祭祖”和供奉牌位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而这些都被罗马教皇所禁止,由此可知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故选B;这些禁约不是在传播西方宗教改革的成果,排除A;这些禁约并没有动摇儒家思想和阻断东西方的交流,排除CD。9.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薄伽丘的《十日谈》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阿拉伯著作《一千零一夜》的影响。阿拉伯哲学家伊本·阿拉比著作中关于先知夜间旅行和登霄的说法,成为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的先驱。该材料说明()A.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近代西欧文化的发展 B.欧洲文艺复兴的产生源自于阿拉伯文化的西传C.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阿拉伯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最为先进的文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近代西欧的文学作品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影响,说明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近代西欧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欧洲文艺复兴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了阿拉伯文化对西欧的影响,无法体现其桥梁作用,排除C项;“最为悠久最为先进的文化”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0.《拉丁美洲史稿》书中提到:“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因而,比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来说,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这一论述A.旨在强调欧亚文明的先进性 B.揭示了西方侵略美洲的必然性C.说明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兴衰 D.反映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比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来说,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体现的是古代世界文明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说明文化交流互鉴有很大的必要性,D正确;A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属于表象,排除;材料与西方侵略美洲无关,B排除;C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排除。故选D。11.下表为欧洲、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变化表。引起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欧洲美洲非洲1650年18.30%2.40%18.30%1750年19.20%1.60%13.10%A.工业革命加速人口流动 B.西方国家贩卖黑奴贸易的泛滥C.美国实施种族歧视政策 D.西方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50——1750年(世界)。结合所学知识,此时正是早期殖民扩张时期,欧洲殖民者对非洲、美洲的残酷屠杀,尤其是屠杀印第安人,主要是为了满足欧洲殖民者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早期殖民扩张使美洲人口锐减,贩卖黑奴又使非洲劳动力锐减,所以导致这两个洲人口比重严重下降,欧洲人口比重相对上升,D项正确;工业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揭开序幕,排除A项;黑奴贸易主要是把非洲的人口贩运到美洲,无法全面解释材料中美洲人口比重下降的问题,B项不是主要的原因,排除B项;在1750年,美国还没有成立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12.如表为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状况统计简表,据此可知()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A.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B.强迫移民持续进行C.劳工迁移变知识精英迁移 D.范围数量逐步扩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以来(全球)。据表格中人口迁移数量和涉及地区,可以得出人口迁移的范围数量逐步扩大,D项正确;表格中人口迁移并不都是从落后到发达地区,排除A项;“持续进行”,表述错误,工业革命之后,强迫移民逐渐减少,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知迁移人口是劳工或是知识精英,排除C项。故选D项。13.如表是关于蜀身毒道的一些记载。据此可以推断出处记载《汉书.张骞传》臣在大夏时,见邓竹杖、蜀布,阿安得此,大夏国人日:“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著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吕思勉《中国通史》当时(汉朝)蜀物入印度所走的路,当原令经自四川经西康、云南入蹈甸的路。A.汉代张骞开通了蜀身毒道B.早在汉朝四川地区和印度已有贸易往来C.人口迁移促进了文化交流D.中国的丝绸受到古印度上层人士的喜爱【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在汉代就已经有了中国与印度地区交往记录,说明汉朝四川与印度已有贸易往来,故选B;张骞开通的是古代丝绸之路,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四川与印度地区的贸易往来,而非人口迁移,排除C;材料中没有涉及印度上层人士的态度,排除D。14.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香料、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A.新航路开辟后州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B.美洲和亚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C.掠夺非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D.亚洲主导了当时世界经济贸易活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欧洲人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把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联系在了一起,纽带是殖民贸易,A项正确;亚洲此时还不是西方工业品的市场,材料涉及的是欧洲人用白银换取香料等产品,排除B项;殖民扩张是西欧资本的积累的主要途径,掠夺非洲太片面,排除C项;欧洲主导了当时世界经济贸易活动,排除D项。故选A项。15.上海自清末开埠以来,许多西方舶来品在这里汇聚,饮食文化从此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德大色拉是西式色拉融入上海本地特色后改良而成的一道海派西菜,舶来西式炸猪排搭配上海特制的辣酱油也深受上海食客的喜爱。这表明A.近代上海的餐饮业成就已领先全国B.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借鉴C.菜品改良改变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D.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上海开埠后西方饮食传入上海,但传入的这些饮食都经过了改良,这些经过改良的饮食受到上海人的欢迎和喜爱,说明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借鉴,故选B;材料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上海餐饮业领先全国,排除A;材料仅反映了菜品的改良,没有涉及对中国民众生活方式的改变,排除C;出现改良菜品不代表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走向没落,排除D。16.某同学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特性"的主题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材料∶材料出处中国传统文化一贯主张“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在文化价值观方面,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李宗桂:《优秀文化传统与民族凝聚力》中国古代社会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中国传统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华原典强调“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和“以华变夷”,但是“华夏”本身所具有的自信和大气魄,使她能够如大海之收纳百川,吸收、融合甚至同化各种外来文化而不失自我。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提取一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特性”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表述成文)【答案】示例: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发展。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在继承发展仁政理论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学说;宋明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一套思辨化和哲学化的新理论体系;明清之际的活跃的儒家思想,提出了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等符合时代潮流的新思想。出现这种特性的主要原因有: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具有延续性;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和自我不断发展完善;政治开明、对外开放使中华传统文化兼收并蓄;重要人物的不断探索。这一特性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的延续,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也可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包容性和开放性的角度进行阐述)【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阅读表格文字,提取、整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特性”相关的信息,提出具体观点,如根据材料中“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能够如大海之收纳百川,吸收、融合甚至同化各种外来文化而不失自我”等,可得出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确定观点后,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选取两到三个史实加以阐释,如用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明清之际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等,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创新的原因和表现,及其对国家统一、文明延续、传统文化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等的贡献。最后在史实分析基础上,升华认识,如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的;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表述成文。17.校训是大学办学理念的精髓与内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近代部分大学校训学校名称时间校训内容出处圣约翰大学1897年英文:LightandTruth(光和真理)中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英文《以弗所书》中文《论语》复旦大学1905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清华大学1911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易经》金陵女子大学1913年AbundantLife(厚生)英文格言中山大学1924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中庸》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刚毅坚卓

华北联合大学1939年团结、前进、刻苦、坚定

——据周谷平、陶炳增《近代中国大学校训》整理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大学校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答案】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崇尚传统文化,强调道德养成;体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引经据典;注重学习态度的培养。阐释:校训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动荡不安,先进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如清华大学校训中“自强不息”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积极探索救国道路,华北联合大学校训中的“团结、前进、刻苦、坚定”反映了坚持团结抗战的信心与决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强大凝聚力。如清华大学校训倡导自强不息、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均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近代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如圣约输大学中英文校训的制定。近代大学校训继承传统文化,吸收西方先进思想,有助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解析】【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中的校训内容主题可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根据材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可知崇尚传统文化,强调道德养成;根据材料“英文:LightandTruth(光和真理)中文: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可知体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从材料中的出处可知,引经据典;根据材料“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可知注重学习态度的培养。阐释:结合上述分析的特点及时间可知,关于阐释可从近代民族危机加深、近代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大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18.移民社会面临着文化认同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国会中关于排华法案(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的辩论起初集中于对中国人口的恐惧上。俄勒冈州参议员拉法叶格佛说:“她(中国)的人民会如蝗虫一样蜂拥而至。”就当时的在美华人人口而言,心理意义上的人口威胁要远大于实际上的。因为1876年的调查报告明确指出,在美华人人口仅有10.5万人,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成年男性劳动力,并没有耗费美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调查报告中大多数证人都使用了“勤劳”“安静”“可靠”这些词语来形容他们所接触过的华工。国会辩论中也提到了中国移民不愿同化的问题。俄亥俄州众议员伊兹拉泰勒认为:“中国人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歧视,美国的法律规定只有白人和本土出生黑人的后裔能够成为美国公民,如果说中国人不可同化,那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被给予这样的权利。他们在加州的遭遇能够让他们接受被同化吗?——摘编自曹雨《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的立法过程分析(1)假如你是1882年美国国会中的一名议员,面对排华法案,你是投赞成票还是反对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赞成或反对的理由。(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文化认同问题的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