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校本课程读本-《寻房山文化名人贾岛》_第1页
初中校本课程读本-《寻房山文化名人贾岛》_第2页
初中校本课程读本-《寻房山文化名人贾岛》_第3页
初中校本课程读本-《寻房山文化名人贾岛》_第4页
初中校本课程读本-《寻房山文化名人贾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第一章走近贾岛...............................1

第二章赏析戏剧中的贾岛形象..................10

第三章分类赏析贾岛诗歌......................14

第四章荒寒中拥有热烈苍白中不乏绚丽.......34

第五章赏析贾岛诗歌中的“清峭”诗风.........41

第六章了解贾岛禅诗中特有的禅境..............51

第七章品析贾岛诗歌中的“奇僻”诗风.........57

第八章体会贾岛诗歌中的自然意境之美.........64

【拓展阅读】鸾^记(作者:明-叶宪祖).....105

第一章走近贾岛

图中的建筑就是贾公祠,它在什么地方呢?贾公祠坐落在北京西南,

房山区石楼镇二站村,当你来到西配殿“月下斋”的门前,你会发现门柱

上有一副对联:

上联是“一联刻削房山瘦”,下联是“二字推敲圣水长”。这副对联是

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说,在房山有位诗人,他作诗严谨刻苦执着,是

著名的苦吟派诗人,推敲是他作诗刻苦严谨执着的写照,他的这种精神犹

如房山的圣水源远流长,传承至今,那么这位历史人物是谁呢?对,这位

历史人物就是唐代诗人贾岛。提起唐代诗人,人们自然就想起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诗人贾岛又是怎样的历史人物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

容。

走近贾岛

《新唐书韩愈列传》记载:岛,字浪仙,范阳人。(779-843)初为浮屠,

名无本。来东都,时洛阳令禁僧午后不得出,岛

为诗自伤。愈怜之,因教其为文,遂去浮屠,举

进士。当其苦吟,虽逢值公卿贵人,皆不之觉

也。一日见京兆尹,跨驴不避,罅诘之,久乃得

释。累举,不中第。文宗时,坐飞谤,贬长江主

簿。会昌初,以普州司仓参军迁司户,未受命卒,

年六十五。

通过《新唐书韩愈列传》记载,我们知道,

贾岛,字浪仙,范阳人,生于公元779年,卒于

843年。早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元和六年,贾岛到了东都洛阳,当时

唐朝法律规定僧侣午后不得出门,贾岛为此作诗抒发自己的伤感之情。元

和七年贾岛来到京城长安,贾岛有幸结识了大学士韩愈,韩愈欣赏他的才

华,并收其为弟子,教授贾岛诗文,在韩愈的影响下,他还俗,不再做和

尚,开始参加科举考试。

贾岛做诗刻苦、执着、严谨。后人称其为苦吟诗人,他所做的每一首

诗每一句词,他都反复斟酌,他曾花费几年时间作诗一首,诗成之后热泪

横流。他在作诗创作中遇到很多达官贵人,但贾岛没有阿谀奉承,以求显

贵,而是不屑一顾。一天,贾岛骑驴在长安大街行走,无意中冲撞了京兆

尹的队伍,衙役把他抓了起来,关押了一段时间才把他放了出来。贾岛在

长安居住,多年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没有及第。在文宗时,因为作诗讽

刺朝廷被贬为四川长江县主薄,后任普州司仓参军,又迁任司户,但他还

未到任就去世了,年仅六十五岁。这就是贾岛一生的经历。

贾岛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贾岛早年的僧侣生活,中年坎坷的京城

科举生活,晚年遭贬的官宦生活。

下面,我们先来一起看一下他早年的生活。

一、僧侣生活

公元779年贾岛在范阳(今北京房山大兴、河北涿郡一带)出生了,

真是生不逢时呀!此时唐王朝由于安史之乱,由盛而衰,战乱频繁,也就

是贾岛出生的第三年,781年在范阳藩镇割据的军阀李淮岳同唐德宗发生

矛盾,发动叛乱,而且是长达四年之久的内乱,这次战争主要战场就在河

北河南的广袤的土地上,叛军达到了东都洛阳和京城长安。这一场历时四

年的藩镇割据之间,藩镇于朝廷之间的战争,并且波及东都洛阳和京城长

安。战争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战争使得田园荒芜,乡村凋敝,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人口锐减。

贾岛是怎样躲过战争劫难的呢?

当时,贾岛的父母想了一个非常高明的办法一一送贾岛出家为僧。

因为在唐朝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在全国兴修寺院,朝廷给寺庙赏赐。

佛教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百姓普遍信仰佛教,给寺庙很多施舍。僧侣没

有繁重的赋税、兵役、徭役,在战乱时期寺庙成为世外桃源,所以贾岛童

年、少年、青年在寺院中度过的。他在这里饱读诗书,增长才华。下面两

首诗反映了他的生活。

师:请看下面这首诗:

青门里作

贾岛

燕存鸿已过,海内几人愁。

欲问南宗理,将归北岳修。

若无攀桂分,只是卧云休。

泉树一为别,依稀三十秋。

新年.

贾岛

嗟以龙钟身,如何岁复新。

石门思隐久,铜镜强窥频。

花发新移树,心知故国春。

谁能平此恨,岂是北宗人。

以上诗句可以得知贾岛早年出家为僧,游走于幽洛地区,潜心学习南

宗禅理,过着悠闲的隐居生活。

贾岛早年为僧,随着年岁的增长和见识的增加,加之对才华的自信,

贾岛决心走一条新的人生之路,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我们看下面内

容。

二、京城生活

元和六年,贾岛含泪离开自己的家乡范阳,离开养育他的寺院,离开

慈祥的方丈,来到东都洛阳,在这里他生活一年,第二年他来到京师长安,

在这里他遇到文学家韩愈,韩愈欣赏他的才华,收其为弟子,在韩愈的帮

助下,贾岛开始走上一条艰辛的还俗入世之路。为什么贾岛要还俗呢?贾

岛背离佛教还俗,是因为受韩愈影响,接受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

是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正是这种思想,使贾岛走上新的人生之路,这条

路是不是一帆风顺呢?我们来看下面内容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镇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

发动叛乱,唐王朝地方很多节度使也发动叛乱,唐王朝天下大乱,危机四

伏,唐将李恕临危授命,出奇兵活捉吴元济,平定了淮西之乱。中学课文

《李想雪夜入蔡州》记录了这件事,其他叛乱藩镇也被宪宗发兵击败。至

此,唐朝算是恢复了表面上的统一,社会安定了,此时唐室中兴了,并

没有恢复唐王朝富强繁荣的局面呢?没有,经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连

年的战争,此时的唐王朝已是百孔千疮,此时的贾岛在做什么呢,此时的

贾岛没有在书屋中苦读儒家经典,以求功名,他具有有着强烈的济世情怀,

他目睹了战争对民生的破坏,同情人民的疾苦,此时他的诗歌反映最多,

最重要的就是战争对民生的破坏,渴望建功立业。五律《逢旧识》就是这

一时期重要代表作品。

逢旧识

贾岛

几岁阻干戈,今朝劝酒歌。

羡君无白发,走马过黄河。

旧宅兵烧尽,新宫日奉多。

妖星还有角,数尺铁重磨。

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呢?同学们可以共同商讨一下。

诗解:此诗几岁阻干戈,今朝劝酒歌。

写诗人和旧识因几年战争分隔开,直到今天才相聚,才开怀畅饮。写

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痛苦,战火纷飞同在一国,却音讯不同。交通不便如

同天涯。在这种能够劫后余生的会面中。

羡君无白发,走马过黄河:

却羡慕老朋友没有白发,能够跃马前行,渡过黄河,奔赴战场,以靖

国难。

旧宅兵烧尽,新宫日奏多,

诗人巧妙的运用对比手法民宅被战火烧尽的破败景象,既写出了战后

又写出了百姓苦年深重,同时含蓄批评了统治者不恤民生,不思与民休养

生息,反大兴土木。可见贾岛远见卓识。

妖星还有角,数尺铁重磨

更深刻认识到战争危险依旧存在,须整顿军备,以备迎战。

从《逢旧识》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岛作为中唐诗人,他经历战争,目睹

战争对民生的破坏,希望统治者体恤民情,关心人民疾苦,作者渴望奔建

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流露贾岛拳拳爱国爱民之情。

贾岛作为一个文人他是怎样报国的呢?

对,科举入仕为官,以自己的才华报效国家。

贾岛自元和七年入长安,开始科举考试,到开成二年,他因为作诗讽

刺朝廷权贵,被

贬为四川长江

县主簿,在这长

达二十五年时

间中,

他始终坐

困科场,却始终

不得一第,就是

没有高中进士。

正如贾岛好友

姚合作诗说日日功诗意自强,年年供奉在名场,这正是贾岛科举坎坷的写

照,什么原因使贾岛终身为第呢?我们接着看下面内容。

史料记载,唐王朝二百八十九年,贡举进士为二百六十六次,及第进

士者六千六百四十二人,共有五十多万人参加考试,

平均每年有两千多人参加贡举考试,及第者在20-30人之间。录取人

数少是贾岛终生为第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对挫折贾岛又是怎样做的呢?我们接着看下面内容。

石门陂留别从书谟

贾岛

幽鸟飞不远,此行千里间。

寒冲陂水雾,醉下菊花山。

有耻长为客,无成又入关。

何时临涧柳,吾党共来攀。

诗曰:有耻长为客,无成又入关。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呢?

诗解:在长安多年参加科举考试,始终没有高中进士,甚为惭愧,但

自己的志向没有改变,屡败屡战,自己最终能雪耻,高中进士,报效国家。

这正是他积极进取,顽强不屈斗志的表现。

上面内容我们知道贡举录取人数少是贾岛终身没有考取进士的一个

原因。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中唐以后,官场腐败,科场黑暗,这是寒士出身

的贾岛没有高中进士的另外一个原因。贾岛做人光明磊落,刚直不阿,敢

于揭露当时科场黑暗。讽刺权贵,正是他的这种性格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

开始了新的人生之路。我们看下面内容。

三、贾岛的官宦生活

开成二年,59岁的贾岛再次参加贡举考试,在这次考试中,贾岛友

人沈亚之下因为不满科场黑暗,发表激烈言辞,得罪权贵,考官把沈亚之

从考场除名,,贾岛不惧权贵,做诗师《送沈秀才下第东归》表达了对科

场不公的一腔愤慨诗曰:

诗日:

曲言恶者谁,悦耳如弹丝。直言好者谁,刺耳如长锥。

沈生才俊秀,心肠无邪欺。君子忌苟合,择交如求师。

毁出疾夫口,腾入礼部闱。下第子不耻,遗才人耻之。

东归家室远,掉辔时参差。浙云近吴见,汴柳接楚垂。

它的意思是说当时社会权贵喜欢听谗言,不喜欢听忠言,对于敢于直

言者,给予无情打击,沈秀才发表直言被考官除名了,但这并不羞耻,真

正羞耻的应是那些权贵们。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科举黑暗不满,对友人遭

遇的同情之心。

当时唐朝权贵对贾岛作诗讽刺权贵给予打击,无官责授长江县主簿,

表面上看是破格重用,实际上这是唐代权贵打击正统文人的方法,在声誉

上对其贬损,把他列为科场十大恶人,在地域上把他至于荒凉偏僻的四川

长江县,在社会上,使他远离群体,孤立他,,从而达到打击他的目的。

由于讽刺权贵贾岛蒙辱被贬为四川长江县主薄,开始了他的新的人生之

路。

他在被贬在四川的官宦生活又是怎样呢?我们看一下下面内容。

贾岛他一直渴望入世,但当他任长江县主薄之后,他的心灵并没有丝

毫的平静。

巴兴作(贾岛)

三年未省闻鸿叫,九月何曾见草枯。

寒暑气均恩白社,星辰位正忆皇都。

苏卿持节终还汉,葛相行师自渡泸,

乡味朔山林果别,北归期挂海帆孤。

这首诗描述贾岛官宦生活,

诗中尾联乡味朔山林果别,北归期挂海帆孤。这句诗什么意思呢?

诗解:写故乡的果味甜美,希望待宦游结束时乘海船北归。贾岛时在

遂州长江县主薄已满三年,思念京都长安,更思念故乡,想归隐故园但又

感到为官应忠于朝廷为国效力,充分地表明他拳拳报国之心和深深的归隐

的矛盾。

历史造就贾岛,贾岛融入历史,正是贾岛诗文让我们看到中唐后期江

河日下的历史。

一代宗风追无本百年昌运忆浪仙一千多年过去了,贾岛的诗文人

们在传颂,贾岛的精神在传承。

大次洛云盖寺

人们怎样纪念着贾岛呢?他的家乡范阳今天的北京房山区在石楼镇

二站村为他修建祠堂,在大次洛村为他修建寺庙,房山周口店长沟峪村民

以他的名字命名山岭。

贾岛峪贾岛松

以他的名字命名千年古松。中小学生至今吟诵贾岛的诗文。

今天我们走进了贾岛,认识了贾岛,贾岛热爱生活,作诗作诗刻苦严

谨,他的这种精神犹如房山的圣水源远流长,传承至今,他的这种精神是

我们每一个中学生学习的榜样。

学习拓展

1.以班级为单位吟诵贾岛诗歌《寻隐者不遇》《题李凝幽居.》《逢旧

识》送沈秀才下第东归】

2.学生阅读贾岛诗歌材料,小组讨贾岛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3.设计示意图:以墙报宣传贾岛诗歌,激发中学生爱国热情,努力

学习,报效祖国。

第二章赏析戏剧中贾岛的形象

《唱脸谱》的歌词中有这样一段“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红脸的关公

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看来,历史人

物在戏剧中的形象早已在人们的心中定格一一关公因忠义而“红脸”,曹

操因奸诈而“白脸”!那么,唐代大诗人贾岛在戏剧中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呢?难道你不想来了解一下吗?我们这节课主要针对戏剧中贾岛形象进

行赏析。

一、戏剧中贾岛形象的整体感知

以贾岛生平事迹为题材的戏剧主要有这四部戏:元、明时期无名氏的

《招凉亭贾岛破风诗》、明代叶宪祖的《鸾^记》、清代叶承宗的《贾浪仙

除日祭诗文》和石福玉的《贾岛祭诗》。

赏析文学作品首先要进行整体感知,下面呢,就先简要地介绍一下这

四部剧的主要剧情。

《招凉亭贾岛破风诗》一剧写:韩愈奉皇帝的命令举行科考选拔贤才,

儒生贾岛赶往长安应举,谁知,路上冲撞了京兆尹陈皓古的马队。攀谈之

下,陈皓古非常赏识贾岛的才华,想要保举贾岛,就让贾岛寄居到妙香寺,

并带着他的万言长策赶往朝廷。一天贾岛在经阁上打盹,恰巧碰到韩愈微

服访贤到妙香寺。韩愈悄悄读了贾岛书案上的文章,十分欣赏,不想被睡

醒的贾岛痛斥一顿,赶出门外。韩愈问明贾岛的姓名后离去。事后,贾岛

得知自己冒犯了礼部尚书韩愈后非常害怕,便听从寺中长老建议,去香

炉山云盖寺避祸,并在云盖寺中出家。话说皇帝在看到贾岛的万言长策和

听到韩愈、陈皓古的举荐后,认为他确实是难得的贤才,便命令白侍郎寻

觅贾岛。一天白侍郎偶然来到云盖寺中,先咏唱寺中壁画,后到寺中招凉

亭上咏风,但两诗都被贾岛说成是从古人那里偷来的,贾岛还一一用诗

破解来说明出处。白侍郎大为震惊,一问,才得知眼前这个人就是他要找

的才子贾岛,于是一同进京面见皇帝。最终,贾岛被封为翰林侍郎。

《鸾^记》剧写:唐朝末年,杜羔、贾岛、温庭筠三秀才相约一同赶

往长安参加科举。只因为曾经触怒过宰相令狐绚,又遭到了小人胡谈的陷

害,三人全都名落孙山。贾岛一怒之下削发为僧,可是诗心未泯。一天因

为诗中推敲二字难以抉择,冲撞了韩愈,韩愈爱怜他的才华,劝他还俗

应举。贾岛于是蓄发准备再考。试期又到,贾岛和杜、温三人都考取了功

名。

《贾浪仙除日祭诗文》剧写:孟郊新任漂阳县尉,请贾岛前来,并在

园中为他建造了住处。除夕,贾岛借孟郊馈赠的果品美酒,祭奠一年所作

诗文。正好遇到孟郊来拜访,见贾岛祭诗,夸他才华出众,贾岛却感叹

生不逢时。

《贾岛祭诗》剧写:贾岛回忆因推敲结识韩昌黎的往事。除夕,贾岛

备齐香烛酒肴,祭奠自己一年所作诗文。遇到孟郊与李贺来访,贾、孟二

人都认为自己已经没什么发展,只有李贺前程不可限量。这时,差官来报

喜,说韩愈保举贾岛做长江尉,孟、李二人贺喜。贾岛则认为远方的一个

小官儿,没什么可喜。

好,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是不是对戏剧中贾岛的形象有了

一个整体的感知呢?那么,想要进一步了解贾岛怎么做呢?俗话说:言为

心声。接下来,我们一起主要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来赏析贾岛的性格特征。

二、戏剧中贾岛形象的性格分析

(一)虔诚痴迷的诗仆形象。

贾岛在祭拜诗文之前,唱到:“我们做秀才的人,起家发迹都在这几

句诗上,不免也祭他一祭”一一可见,诗,是贾岛安身立命、入仕做官的

唯一途径。在祭拜中,贾岛吟道:“诗债淹煎谁作俑”一一看来,他已经

把诗作为生命中的主宰。祭奠时他唱:“锦囊躬自捧,宝座敬亲奉,寒梅

借作香荒供。”一一可以看出他对诗的虔诚,如同拜神佛、敬双亲一般。

祭奠过后,他又不免自嘲,有些无奈,唱到:“执卷自思、,维这些儿值甚的。

论穷说达闲争气。诗魔呵太奇,诗囚呵可悲。就中领略尽寒酸味。”

贾岛始终把诗作为主人,把诗作为神圣的事业和精神的寄托,可以

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的诗仆!几部戏剧为我们呈现的,首先就是这个

虔诚痴迷的诗仆贾岛。

除此之外,他还是怎样一个人呢?我们用刚才的方法继续分析。

(二)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

《鸾^记》中,贾岛刚得到考试诗题,立刻便赋成《驻云飞•饮马行》

一首:

玉面逍遥,跨上征鞍八尺高。骑出长安道,驰向阴山崎。云外玉鞭摇,

横行天表。惯逐轻车,净把胡尘扫,归饮城隅气正豪。把诗人的凌云壮志、

豪迈之情表露无遗。再比如《招凉亭贾岛破风诗》一剧中贾岛两次破解白

侍郎题诗。白侍郎两首五律共十六句,贾岛用七言绝句逐句破译。如白侍

郎咏风诗其中有一句“能开水上萍”,贾岛称其为:李商隐的鹅鸭诗,用

一首七言绝句破解它:鹅鸭池中乱晚鸣,雌雄相并立沙汀。有时惊起青山

影,总是能开水上萍。

总而言之,戏剧中的贾岛像这样即兴赋诗的例子数不胜数。同学们,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贾岛是一个“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的苦吟诗人,但是,经过以上分析,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个才思敏捷、

出口成章的诗人贾岛。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分析。

(三)科场不公、政治污浊的受害者形象

在《鸾^记》一剧中,当贾岛参加科举但因小人陷害而名落孙山后,

痛恨地唱到:“纵教书向窗前读,无奈场中不论文。”一一科场黑暗、世风

污浊使得才华横溢的贾岛不得施展,横遭打击。激愤之下,他不由地对丑

恶的现实展开猛烈的控诉:“那个似萧何举荐韩侯,谁肯学徐庶保南阳凤

雏。”一一空有满腔报国志,却无伯乐赏识,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在一连

串的打击之下,甚至看淡了功名,想要通过归隐山林来寻求解脱:“刚跳

脱世间尘,谁耐做书中蠹。再学那寒窗吃苦,只不过漫兴吟诗趁蹇驴。竹

院风徐,梅岭香舒,这都是山僧受用清闲趣。”一一诗人追求清闲的山僧生

活,是无奈之举,是被迫害的结果。几部剧作为我们展现的贾岛更是一个

科场不公、政治污浊的受害者。

贾岛是一个虔诚痴迷的诗仆,更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同时还是一

个科场不公的受害者。

戏剧中的贾岛和历史上的贾岛完全一样吗?戏剧中的贾岛是否不够

“真实”呢?是否真的是在“戏”说呢?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小

说、戏剧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所表现出的真实,既是现实生活中的

真实,又是作者们在作品中将自己的个人情感表达出来的过程。所以,赏

析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光靠我们前面的整体感知和性格分析,是远远

不够的,我们还要进一步地剖析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我们不仅能了解

人物的形象,还能明白产生这一形象的根源。

三、戏剧中贾岛形象的产生根源

(一)从贾岛作诗态度看。

作为一名苦吟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是超乎寻常地认真,达到了痴

迷入神的境界。贾岛在《送无可上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下

的自注中写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若不赏,归卧故山秋。”

贾岛苦吟可以说达到了一种极致,使其成为一种人格象征与精神楷模。贾

岛的“推敲”故事成为了锻句炼字的典型事例,“推敲”二字因而也蕴含

了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之意。

俗话说:五百年始降一天才。天才只是极少数。然而爱因斯坦说:“天

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天资是学不来的,苦吟虽苦却不失为

可学之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永恒的真理!止匕外,

苦吟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对待生活和事业的态度,我们现在讲“敬业”就是

这个道理。是苦心孤诣地执著进取还是随随便便地轻易舍弃,是严谨认真

地追求完美还是闲闲散散地安于现状?不同的人生态度决定着不同的人

生之路。所以,贾岛的苦吟形象深深的根植于后世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心中,

甚至有人把贾岛的画像和诗集奉为神佛焚香膜拜,就是为此。所以,戏剧

中的贾岛被刻画为虔诚的诗仆,体现的是作者的无限崇敬之情。

(二)从贾岛生平看。

贾岛诗境孤清冷寂,既未必为主考官所赏识,又无亲势可依仗,必

然与偶然因素的叠加最终使贾岛成为了科场的祭品。久试不第,心中不平

之气使贾岛也不禁发出了怨怒之言。例如他有一首著名的《病蝉》:“病

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露华凝在腹,尘点误

侵睛。黄雀并莺鸟,俱怀害尔情。”据《唐诗纪事》记载:“岛久不第,吟

《病蝉》之句,以刺公卿。或奏岛与平曾等为‘十恶‘,逐之。”由此可

知,贾岛受此诗的牵累还不浅,不仅得罪了本朝权贵,甚而被状告驱逐出

关外。贾岛的一生是穷困潦倒,不得志的一生。

在整个封建社会,通过科举的道路“鲤鱼跳龙门”的文人毕竟是极少

数,更多的文人一生贫困潦倒,一无所获。贾岛的悲剧命运具有极强的代

表性,自然容易引起历朝历代很多仕途不得意的文人的共鸣。此时,他们

便在戏剧创作中把贾岛当成了自己的“代言人”,戏剧中贾岛的才华横溢

和科场不公的受害者形象完全是作者自身的真实写照。可以这样说,我们

在剧中看到的贾岛,不只是一代的贾岛,而是元、明、清各代的''贾岛"。

戏剧中的贾岛形象绝非“戏说”,而是艺术的真实,它是源自于现实

生活,又寄寓了作者情感的一个美的艺术形象。

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赏析“三部曲”:第一步、整体感知作铺垫;第

二部、性格分析是关键;第三步、作者剖析寻根源。

莎士比亚曾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苦吟不辍的执著

精神使贾岛能够历时千载活在人们的心中。

第三章贾岛诗歌赏析

本章通过赏其生活之思乡篇、赏其生活之励志篇、赏其写景之白描篇、

赏其咏物之咏蝉篇,初步感知贾岛诗歌的类型特点及艺术风格。

1.《题李凝幽居》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①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②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

③言:指期约.

【译文】:

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

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

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

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

言。

【背景】全诗抒写了作者走访好友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赏析工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概括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

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

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

份。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两字还有

这样的故事:

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

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

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

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

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

这两句诗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

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

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

料之胜。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

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

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

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最后两句是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前

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

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

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

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2.《剑客》

剑客(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译文】经过十年磨成的一把宝剑,此剑刃白如霜,还没有试过锋芒。

今天将这把利剑拿出来给你看看,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

【背景】贾岛经过十来寒窗苦读,如今,也算学有所成,到了该为国

效力的时候了,他在赶考途中寓居旅店,欲要有识之士赏识重用,取出随

身所带的笔纸写下《剑客》。

【赏析】

这首《剑客》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

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直吐胸臆,给人别具一格的感

觉。

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剑呢?“十年磨一剑”,是剑客花了十年工夫精心

磨制的。侧写一笔,已显出此剑非同一般。接着,正面一点:“霜刃未曾

试。”写出此剑刃白如霜,闪烁着寒光,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

芒的宝剑。说“未曾试”,便有跃跃欲试之意。现在得遇知贤善任的“君”,

便充满自信地说:“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今天将这把利剑拿出来

给你看看,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

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剑客”是诗人自喻,而“剑”则比

喻自己的才能。诗人没有描写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读书的生涯,也没有表

白自己出众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自己的意

想,含而不露地融入“剑”和“剑客”的形象里。这种寓政治抱负于鲜明

形象之中的表现手法,确是很高明的。全诗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自然而

巧妙。语言平易,诗思明快,显示了贾岛诗风的另外一种特色

3.《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京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不遇:没有见到。

言:回答说。云深:指山中云雾弥漫的深处。

【译文】松树下询问一位童子,他说师傅已上山采药去。只知道就

在这座山中,山高云深不知在何处。

【背景】记述了贾岛寻访隐者的经历。

【赏析】

“松下问童子",一个问字,就透露出诗人饱含仰慕之情,满怀希望

而来。而童子的“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满怀的希望一下子坠入失望,

感情起伏跌宕,真如从沸点降至冰点。继而“只在此山中”一句,又使失

望之中萌生了一丝希望:隐者没有远去,或许还有见面的可能。可是“云

深不知处”又让人迷茫:云海漫漫,深远飘渺,隐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一问一答,几起几伏,曲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最后,借助“云

深不知处”的画面,任读者去眺望,去探求,去咀嚼……从迷蒙的画面中,

去体会诗人心中那一丝寻而不遇的惘然若失之感,得出自己的感受。

全诗信笔所之,脱口而出,句句明白如话,字字平淡无奇,似乎并没

有什么可以值得挑出来推敲、玩味的。然而,正是这“明白如话”,“平淡

无奇”,形成了这首诗最大的特色:明白如话的诗,妙处尽显。

全诗只有区区20字,却涉及到三个人物:寻者、童子、隐者。从诗

题可以看出,诗中的主角应该是隐者,可是,诗中的前两句,写诗人与童

子的一问一答;后两句寓问于答中,四句诗对隐者没有一丝一毫的明确交

待:其身份、气质、品格等等,都深深地隐在诗句的背后。给读者留出了

发挥想象的空间。只要细心地品味诗句,你不难发现隐者若即若离,时隐

时现,活跃在诗句营造的画境深处。深入一想,诗中的古松、白云、青山、

童子、草药,哪一样不与隐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呢?他身居云山,远离尘世,

与青松做伴,与童子相依,采药为生,济世活人,其超凡的隐者身份,高

古脱俗的气质,闲适高雅的品格,在诗句之中,在隐隐约约的画境深处,

飘然显现。可见,写人不见人,却又在字里行间飘忽闪现,正是其妙处所

在。

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造型自然,色彩

鲜明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

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

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

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变化,可以说在

布局谋篇上独树一帜。

4.《雪晴晚望》

雪晴晚望

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译文】

薄暮时分,雪霁天晴,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

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白雪中,有采樵

人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白屋的背后则是冷光闪闪、含山欲下的

夕阳。山峰在晚照中显得更加雄奇。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日暮的烟霭似

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在这回山中寺院的归途上,清晰地听到山寺响起

清越的钟声。

【背景】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借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

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诗中展现了时景常情,又写得独行踽踽,空山寒寂,

表现出清冷的诗风。

【赏析】

诗题四字概括揭示了全诗内容。诗中有雪,有晴,有晚,有望,画面

就在“望”中一步步伸展于读者面前。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起笔即点出“望”字。薄暮时分,雪

霁天晴,诗人乘兴出游,倚着手杖向远处远望。远山近水,显得更加秀丽

素洁。极目遥天,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幻化多

姿,几乎多至“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归”、“下”二字勾勒出山间的生气和

动态。在遍山皑皑白雪中,有采樵人沿着隐隐现出的一线羊肠小道,缓缓

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白屋的背后则是冷光闪闪、含山欲下的夕

阳。山峰在晚照中显得更加雄奇。樵人初归白屋,寒日欲下危峰,在动静

光色的摹写中,透出了如他的诗风那种清冷。

诗人视线又移向另一角度。那边是“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远

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

松之间,而傲立的古松又冲破烟雾耸向云天。''野火"、“断烟”是一联远

景,它一明一暗,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冈草”貌似枯弱,而生命力

非凡旺盛,“野火”岂能烧尽?“石松”坚操劲节,形象高大纯洁,“断烟”

又怎能遮掩?

诗人饱览了远近高低的雪后美景,夜幕渐渐降临,不能再盘桓延伫了。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在这布满山野情趣的诗境中,骋目娱怀的

归途上,诗人清楚地听到山寺响起清越的钟声,平添了更浓郁的诗意。这

一收笔,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贾岛少年为僧,后虽还俗,但屡试

不第,仕途偃蹇,此时在落第之后,栖身荒山古寺,暮游之余,恍如倦鸟

归巢,听到山寺晚钟,禁不住心潮澎湃。诗人顿萌''归卧故山”之念了。

“闻打暮天钟”作为诗的尾声,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逶迤

写来,景色全是静谧的,是望景。七句一转,紧接着一声清脆的暮钟,由

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

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泼的局面。

读完末句,回味全诗,总觉绘色绘声,余韵无穷。

这一首诗充分体现了他“幽奇寒僻”的创作特色。

5.《忆江上吴处士》

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去,蟾蛛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税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译文】自从你扬帆远航到福建,月缺月圆已是几度春秋。秋

风的萧瑟从渭水拂来,长安城里尽是黄叶飘飞。还记得当年此地的聚会,

夜雨风雷让人顿生寒意。还没你乘舟返回的消息,我只能遥望远天的海云。

【背景】贾岛未中进士前在京城长安时结识了一个隐居不仕的

朋友吴处士,后来吴处士离开长安到福建一带,贾岛很思念他,写了两首

诗忆念这个朋友,这是其中的一首。

【赏析】这首诗“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一联,是贾岛的

名句,为后代不少名家引用。

开头说,朋友坐着船前去福建,很长时间了,却不见他的消息。

接着说自己居住的长安已是深秋时节。强劲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

长安落叶遍地,显出一派萧瑟的景象。

特意提到渭水是因为渭水就在长安郊外,是送客出发的地方。当日送

朋友时,渭水还未有秋风;此时渭水吹着秋风,自然想起分别多时的朋友

了。

此刻,诗人忆起和朋友在长安聚会的一段往事:“此地聚会夕,当时

雷雨寒”——他那回在长安和这位姓吴的朋友聚首谈心,一直谈到很晚。

外面忽然下了大雨,雷电交加,震耳炫目,使人感到一阵寒意。这情景还

历历在目,一转眼就已是落叶满长安的深秋了。

结尾是一片忆念想望之情。“兰税殊未返,消息海云端。”由于朋友坐

的船还没见回来,自己也无从知道他的消息,只好遥望远天尽处的海云,

希望从那儿得到吴处士的一些消息了。

这首诗中间四句言情谋篇都有特色。在感情上,既说出诗人在秋风中

怀念朋友的凄冷心情,又忆念两人往昔过从之好;在章法上,既向上挽住

了“蟾蚁亏复圆”,又向下引出了“兰税殊未返”。其中“渭水”、“长安”

两句,是此日长安之秋,是此际诗人之情;又在地域上映衬出“闽国”离

长安之远(回应开头),以及“海云端”获得消息之不易(暗藏结尾)。细

针密缕,处处见出诗人行文构思的缜密严谨。“秋风”二句先叙述离别处

的景象,接着“此地”二句逆挽一笔,再倒叙昔日相会之乐,行文曲折,

而且笔势也能提挈全诗。全诗把题目中的“忆”字反复勾勒,笔墨厚重饱

满,是一首生动自然而又流畅的抒情佳品。

6.《暮过山村》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起句从听觉形象写起。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

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数里闻寒水”。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

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而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一

一“山家少四邻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相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

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

首联,点题,作者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

颔联,重点描摹山区萧骚阴森的景象:“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怪禽”大概是鹏鹃一类的鸟。这种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上鸣叫,本来

就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刚好又碰上夕阳下山,山区渐渐暗黑下来,孤单的

行人此时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这两句诗写声写色,声色均骇人听

闻。诗的境界幽深险僻,自是贾岛本色。

诗人从数里外的旷野走向山村,一路行来,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夜

幕悄悄地拉开。颈联转写夜景:“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边烽,指边

境的烽火。唐代边烽有两种:一种是报边境有事的紧急烽火,一种是报平

安的烽火。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初升的月亮高悬

天空,烽火点燃起来,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区更显

得阊静,安谧。这时候诗人逐渐走近山庄。

尾联即写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诗人

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

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

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结句“烟火渐相亲”,

写得极富生活情趣与韵味。诗人对生活的感受相当敏锐,体验深刻,又着

意炼句,因此,诗里的心理刻画也显得细致入微而耐人寻味。

诗的布局以“寒水”开始,“烟火”告终,中间历叙旷野中的怪禽、

落日、初月、边烽,给人的感受是由寒而暖,从惶恐而至欣慰。山区景物

采用移步换景法描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动,诗人的情绪也跟着

波浪式起伏与发展。这样,诗的格局便显得有波澜,有开阖,寓变化多样

于章法井然之中。

诗的形象写得险怪寒瘦,境界幽深奇异,在中唐诗歌中确实别具一格。

明胡应麟推崇“浪仙之幽奇”为“五言独造”(《诗薮。内编》卷四)。从

风格这一角度上看,这一评语也说得中肯。

贾岛以“幽奇寒僻”的风格著称,这一首诗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

起句从听觉形象写起。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

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数里闻寒水”。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

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而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一

—“山家少四邻”。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相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

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首联点题,作者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

景。

颔联,重点描摹山区萧骚阴森的景象:“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怪禽”大概是鹅鹃一类的鸟。这种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上鸣叫,本来

就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刚好又碰上夕阳下山,山区渐渐暗黑下来,孤单的

行人此时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这两句诗写声写色,声色均骇人听

闻。诗的境界幽深险僻,自是贾岛本色。

诗人从数里外的旷野走向山村,一路行来,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夜

幕悄悄地拉开。颈联转写夜景:“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边烽,指边

境的烽火。唐代边烽有两种:一种是报边境有事的紧急烽火,一种是报平

安的烽火。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初升的月亮高悬

天空,烽火点燃起来,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区更显

得阊静,安谧。这时候诗人逐渐走近山庄。

尾联即写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诗人

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

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

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结句“烟火渐相亲”,

写得极富生活情趣与韵味。诗人对生活的感受相当敏锐,体验深刻,又着

意炼句,因此,诗里的心理刻画也显得细致入微而耐人寻味。

诗的布局以“寒水”开始,“烟火”告终,中间历叙旷野中的怪禽、

落日、初月、边烽,给人的感受是由寒而暖,从惶恐而至欣慰。山区景物

采用移步换景法描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动,诗人的情绪也跟着

波浪式起伏与发展。这样,诗的格局便显得有波澜,有开阖,寓变化多样

于章法井然之中。

诗的形象写得险怪寒瘦,境界幽深奇异,在中唐诗歌中确实别具一格。

明胡应麟推崇“浪仙之幽奇”为“五言独造”(《诗薮。内编》卷四)。从

风格这一角度上看,这一评语也说得中肯。

7.《寄韩潮洲愈》

寄韩潮洲愈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波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贾岛初为僧,好苦吟,由于著名的“推敲”故事,博得当时文苑巨擘

韩愈的赏识而还俗应举,所以他与韩愈感情深挚。元和十四年(819),宪

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遇侄孙韩

湘,写了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此诗传到

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寄韩潮州愈》诗。

诗一开头就表达了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契,流露了一种深情的眷念和

神往的心曲。作者说,我的心早与您同乘兰舟,水宿风餐,一直流到岭南

韩江潮水的尽头了。两句笔力奇横,体现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甘

愿陪同贬官受苦的深厚友情。

中二联直抒别后景况。“篇章”即指韩愈《左迁》一诗。作者说,你

这一腔忠愤的“篇章”隔着秦岭传到京师(“华岳”指代长安),我怎能不

内心共鸣,驰书慰问?当出关驿马驰过拢流,谪贬中的知友就可得到片纸

慰藉了。这一联,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

愈诗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贾岛则报以“峰悬驿

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这是互诉衷曲之语。“悬”、“浸”二字,一

高一下,富于形象。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象悬挂在耸入云霄

的峰峦上。

这是途中景况。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

这是到任后的景况。“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

苦。“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两心相连之意:“老树秋”则有“树犹如此,

人何以堪”之慨。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深沉的关切心情。

写到第三联,已把坚如磐石的友情推到绝顶,诗的境界也达到了高峰。

第四联则宕开一笔,别开生面:“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南

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疫的瘴气,总有一天会象风卷残云那样一扫

而光。到那时,皓月东升,银光朗照在潮州浪西楼上,整个大地也将变成

琼玉般的银装世界了。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

大白于天下。这里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一反其意,以美好

的憧憬结束全诗。

此诗首联写意,次联写实,三联写悬想,尾联写祝愿,而通篇又以“此

心”二字为契机,抒写了深挚的友情。八句诗直如清澄的泉水,字字句句

均从丹田流出。诗的语言酷似韩愈《左迁》一诗的和诗,真是“同心之言,

其臭如兰”。

8.《题兴化寺园亭》

题兴化寺园亭

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

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亭君自知。

孟某《本事诗。怨愤》说:“岛《题兴化寺园亭》以刺裴度。”文宗时

裴度进位中书令,大肆修造兴化寺亭园。此诗反映了中唐“富者兼地万亩,

贫者无容足之居”的社会现实。

俗语说,整纸画鼻,脸面可知。诗的开头,便运用了这样的构思方法。

“破却千家作一池”。池,只不过是兴化寺园亭中的一个小小局部,却要

“破却千家";那么整个园亭究竟要“破却”多少人家?它的规模之大不

是可想而知了吗!整个园亭中的假山真水,奇树异花,幽径画廊,自然是

景随步移,笔难尽述。但诗人对那些却一概从略,而只抓住“不栽桃李种

蔷薇”一点,这一点抓得好。第一,它反映了贫富的心理殊异。在食不果

腹、家无垄亩的贫者看来,那么好的土地,种成庄稼该有多好?即使为了

观赏,起码该种桃李。桃李春华秋实,能看能吃,却弃之不种,蔷薇华而

不实,无补于用,却偏偏要种,岂非一怪?其实,这种“怪”事在奢靡的

上层社会所在多有,如聂夷中的《公子行》:“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

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同样是反映耕者与有闲阶级心理的迥别。这

“怪”字的背后,显然暗藏着一个“奢”字。第二,这一句也是为表现诗

的题旨张本。《韩诗外传》卷七说:“春种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

春种蓑藜者,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这大概便是诗的题旨所本。

而诗的妙处却在于,作者接“种蔷薇”的茬儿,将题旨拈连带出:“蔷薇

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园君自知”,表面是写秋后将出现的园景,实则指出

了聚敛定要出现的后果;以“种花”拈连“栽刺”,拟聚敛定有的可悲下

场,自然而又贴切。最后一句,蕴藉含蓄,讽喻之意,溢于言外。

本篇以家常语,从眼前物中提炼出讥消聚敛、讽嘲权贵的题旨,是很

难得的。在艺术上,巧而不华,素淡中寓深意,也是本诗的可取之处。

9.《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

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

贾岛

拣得林中最细枝,结根石上长身迟。

莫嫌滴沥红斑少,恰是湘妃泪尽时。

【译文】精心挑选竹林中的最细的一根竹枝,因为它的根长在石缝中长

势很慢。不要嫌弃它上面的红褐色斑纹太少,它恰恰是湘妃泪尽的时候。

【背景】诗人以一枝斑竹赠给友人作手杖,顺手写下这首小诗。梁浦秀

才,生平不详。贾岛诗风尚平淡,多写身边之事,或描绘自然风景;但能

于平淡中写出隽永的意味,令人回味无穷。此诗便是一例。

【赏析】诗的前二句写斑竹拄杖之由来。遍山绿竹,遍地修篁,并不是

每一根都是适宜做手杖的材料。它须经过一番精心的选择。“拣得林中”

四字,出语平淡,但却反映了诗人找遍竹林的过程,而他对友人的一往深

情,也正包含在这一过程之中。他最后拣得最细的一枝,方才心满意足。

“拣得”的“得”字,“最细枝”的“最”字,似乎洋溢着喜悦之情。也

许他应当马上拿回去做成拄杖,以送给友人。但他却盘桓竹下,揣摩此竹

何以特别细的缘因,得出了“结根石上长身迟”的结论。原来竹子的根生

在石头的罅隙中,土壤不多,养分不足,所以长得很慢、很细。诗人何以

作这般细致的分析,古人谓填词需用一些浅语、俚语、痴语、闲淡语、无

理语、没要紧语。诗词同理,小诗尤似小词,加上这样的闲语、痴语,正

可以增添情趣。贾岛此种手法,盖从王摩诘来,前人曾云:“王维车网川

诸诗,近事浅语,发于天然。郊、岛辈十驾何用?”(见《批点唐诗正音》)

虽系小词,谓其学而未工,但总是学到了一些,此诗便带有“近事浅语,

出于天然”的意味。

诗的后二句,较为秋(r6ng)丽,原因在于用典。“莫嫌滴沥红斑少”,

似宕开一句,其实仍承前句意脉,并照应题意。就其语气而言,则又似对

友人说话,其中含有一种抱歉的心情,希望给予谅解。“红斑”事见《博

物志史补》,云:“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

挥竹,尽斑。”《红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