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古诗文备考阐说事理和见解教材相关必读篇目:《马说》《爱莲说》文体小贴士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从内容上看,“说”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初中阶段所学的“说”有《马说》《爱莲说》等。“说”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阐述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义理。如韩愈的《师说》是阐明师这种职业的道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是阐明捕蛇者为什么要以捕蛇为业的道理。“论”与“说”的界限很难分得那么清楚。一般地说人物论、史论等庄重一些的内容,大都采取“论”这种体裁;一些接近于文学散文的“说”,常常不采取“论”这种体裁,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就不能改为《爱莲论》考题阵营(2022·广东·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2)策之不以其道
()
(3)执策而临之()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答:(2022·湖南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马说》)【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②也。将军宜枉驾③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释】①器:用作动词,器重,重视。②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③枉驾:屈尊,这是请别人到某处去时的客气话,枉,委屈,驾,车马。(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有千里马 B.故/虽有名马C.将军岂/愿见之乎 D.不/可屈致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马之千里者/将军宜枉驾顾之C.才美不外见/徐庶见先主D.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虽为马说却意不在马,而是作者借说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B.【乙】文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智以及他绝不奉迎、为人谨慎的性格特点。C.【甲】【乙】两文的表达都是以议论和抒情为主,说理深刻,论证有力,情感鲜明。D.【甲】文讽刺了统治者摧残人才的现象,【乙】文则表现了刘备善于纳谏和礼贤下士。(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一食或尽粟一石。答:②由是先主遂诣亮。答:(2022·四川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马说唐
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爱莲说北宋
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丙】问说(节选)清
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C.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D.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能:才能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C.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破:破解D.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耻:耻辱6.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写法不拘一格。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作者鲜明的观点,抒发高雅的情趣。B.甲文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C.乙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人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D.丙文第一自然段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后面几段主要阐明了“问”的重要性。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答:(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答:(2023·湖南怀化·统考中考真题)【甲文】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文】君子亭记(明)王守仁阳明子①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架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②而出,遇伏③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明。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④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⑤,而列于堂隆之侧,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受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节选自《王阳明散文选译》)【注】①阳明子:即王守仁,明代哲学家,被贬至贵州龙场,自建居所,命名为何陋轩。②蛰:二十四节气之“惊蛰”。③伏:暑天。④洙、泗:二水名,流经山东曲阜,孔子与弟子习礼之地。⑤正笏:恭敬地拿着上朝的笏板。8.用“/”给乙文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9.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濯清涟而不妖(洗) B.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四季)C.陶后鲜有闻(新鲜) D.无所不宜(合适)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答:(2)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答:11.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请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美好品质。(至少提出三点)答:(2022·重庆·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下列各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蕃”,《说文解字》解释为:从帅番声,草茂也,引申为“众多”。由此可知,“可爱者甚蕃”中“蕃”的意思为“多”。B.“蔓”在“青树翠蔓”中是“藤蔓”的意思,互文印证,可知“不蔓不枝”中的“蔓”也是“藤蔓”的意思。C.“精益求精”中的“益”是“更加”的意思,据此推断,“香远益清”中的“益”也是“更加”的意思。D.查阅词典,“植”有以下义项:①栽种;②竖立;③生长。结合语境,可知“亭亭净植”中的“植”是“竖立”的意思。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答:(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答: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主要描写莲花,第二段对莲、菊和牡丹的不同品性进行比较和评论。B.作者赋予了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孤傲独立的品质。C.“予独爱莲”一句,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要像莲花一样洁身自好、坚强不屈。D.作者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意在讽刺官场污浊、世人逃避现实的社会现象。4.选文与下列链接材料对莲的描写和表达的情思有何不同?请比较分析。【链接材料】曲池荷卢照邻①浮香②绕曲岸③,圆影④覆华池⑤。常恐秋风早,飘零⑥君不知。[注]①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才华出众,但命运多舛,长期饱受病痛折磨,英年早逝。②浮香:荷花的香气。③曲岸:曲折的堤岸。④圆影:圆圆的荷叶。⑤华池:美丽的池子。⑥飘零:坠落,飘落。答:(2022·湖南常德·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蔓不枝/青树翠蔓 B.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C.予谓菊/秦王谓唐雎曰 D.宜乎众矣/诚宜开张圣听13.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晋陶渊
明独爱菊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答:15.你从“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16.依据上文,谈谈“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的现实意义。答:拓展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升,饮泉一斛,然非清洁宁饿死不受,介胄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②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平杨么,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选宝岳飞(论马))【注】①介胄:披铠甲戴头盔。②鬣:马颈上的长毛。③褫(chì):解除。1.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常奇之:(2)其初若不甚疾:。(3)犹可二百里:(4)帝称善:3.翻译句子(1)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答:(2)力竭汗喘,殆欲毙然。答:4.结合《马说》和本文,简要分析如何发挥“千里马”的才能。答: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有赏菊花、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B.律诗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C.“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D.《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鸭沼荷香(节选)余生甫里,即以唐陆天随而得名。天随隐居不仕,自号甫里先生。殁后,亮节高风,里人思之不置。以先生生平固喜鸭,乃凿池沼,于池畔另辟鸭舍,方塘如鉴,一水潆洄。蓄白鸭数头,修洁可爱。红衣翠盖间,点缀以白羽翩跹,亦复不俗。中央筑一亭曰“清风亭”,东西通以小桥,四周环植榆柳桃李,盛夏新绿怒生。碧阴覆檐际,窗棂四敞,凉飙飒然。池种荷花,红白相半,清芬远彻,风晨月夕,烟晚露初,领略尤胜。每岁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祝生日。观荷之约,以花开为始,三日一会,肴核以四簋为度,但求率真,毋侈华靡。甫里本属水多,多菱芡之属。沉李浮瓜,调冰雪藕之外,青红错杂,堆置盘中,亦堪解署。余定莲为君子之花,具有四德:香清,韵远,品洁,色纯;乃不解阿谀者流,以高人静士之容。(作者:王韬
有改动)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领略尤胜
(2)多菱芡之属2.翻译下面的句子。四周环植榆柳桃李,盛夏新绿怒生。答:3.联系周敦颐的《爱莲说》,说说作者为何称“莲为君子之花”。答:4.花草树木常常启迪人们的思考,请选一种植物,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写出其特征及喻意(可不使用文言文)。答:备考方略一、作家与作品背景1.《马说》的作者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对文学、思想、哲学等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2.《爱莲说》的作者是周敦顾,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被认为是理学派的开山鼻祖。二、主题思想1.《马说》通过描述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同时也对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2.《爱莲说》则通过描绘莲花的纯洁、高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和崇尚,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世俗态度的批判。三、艺术特色1.《马说》在写作上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马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见解。语言质朴自然,又不失磅礴大气。2.《爱莲说》则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将情感融入到对莲花的描写中,表现出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同时,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十分精妙。四、备考要点1.词汇积累:重点掌握两篇文言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其含义和用法,如“食”、“鸣”、“辱”等。2.特殊句式:理解并掌握被动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的特点,如“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等。3.内容理解:深入理解两篇文言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和观点。4.实践应用:通过仿写、扩写等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训练,提高文言文写作水平。5.模拟测试:收集或编制与这两篇文言文相关的模拟试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和检测。同时总结答题技巧,提高解题效率。五、总结通过以上的备考策略,考生可以全面提高对《马说》和《爱莲说》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应注重积累词汇、理解特殊句式、深入理解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学习。同时,结合实践应用和模拟测试等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水平,为中考文言文考试做好充分准备。参考答案考题阵营(2022·广东·统考中考真题)【答案】1.(1)同“饲”,喂
(2)用马鞭驱赶
(3)面对2.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句意是: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食:)同“饲”,喂。(2)“策之不以其道”的句意是: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策:原指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3)“执策而临之”的句意是:拿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临:面对。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故(所以)、虽(即使)、祗(只、仅)、辱(受辱)、于(在)、奴隶人(奴仆)、骈死(一同死)”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点睛】参考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2022·湖南永州·统考中考真题)【答案】(1)B(2)A(3)C(4)①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②于是刘备亲自前往拜访诸葛亮。【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停顿。A.“然后”是连词,正确停顿为“然后/有千里马”;C.“将军”为主语,正确停顿为“将军/岂愿见之乎”;D.意思是:不可随便召他来。正确停顿为“不可/屈致也”。故选B。(2)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都是“表转折,却”;B.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代词,他;C.动词,同“现”,显露/动词,拜见;D.名词用如动词,用马鞭驱赶/名词,马鞭;故选A。(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有误,乙文主要运用的是记叙和描写。选项“【甲】【乙】两文的表达都是以议论和抒情为主”的理解是错误的。故选C。(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一食(吃一顿)、或(有时)、尽(吃尽)”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由是(于是)、遂(就)、诣(拜访)”几个词是重点词语。【点睛】参考译文:【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乙】其时刘备正驻军新野县。徐庶谒见刘备,刘备对他十分器重,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人,是‘卧龙’啊!将军想不想见见他?”刘备说:“你陪他一道来吧!”徐庶说:“此人只能拜访他,不可随便召他来。将军您应该屈尊去看望他才好。”于是刘备亲自前往拜访诸葛亮,一连去了三次,才得以相见。(2022·四川泸州·统考中考真题)【答案】4.B5.D6.A7.(1)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2)不学就不会发现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解析】4.本题考查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句意为: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根据句意可直接断句为: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故选B。5.D.句意: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耻,以……为耻。故选D。6.A.“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有误,丙文并没有用到托物寓意的写法。“抒发高雅的情趣”有误,甲文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丙文论证了“君子之学必好问”的观点。故选A。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重点字词:(1)益,更加;植,竖立;而,表转折;亵,亲近却不庄重。(2)非学,不学习;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致疑,提出疑难;广识,增长知识。【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丙】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地位高的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2023·湖南怀化·统考中考真题)【答案】8.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9.C10.(1)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2)竹子有这四方面特点,因此命名为“君子”,竹是无愧于这个称呼的。11.坚定正直;洁身自好;虚心好学;淡泊名利;胸怀天下(任选三点即可)【解析】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句意:而我的亭子种了许多竹子,因为有竹而取名“君子”,“君子”之名是无愧于亭名的。“吾亭有竹焉”是完整的一个短句,焉在句末作语气词,故此处后边应断开一处,“而”表顺承,第一个“名”是动词,意思是命名,省略了“吾亭”,故在第一处“名”后停顿,第二个“名”是名词,意思是名字,“名不愧于吾亭”是一个完整的短句,应放在一处,故断句: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C.有误,句意: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鲜:少;故选C。1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1)重点词:益:更加;清:清香;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2)是:这;而:连词,表顺承;其:代词,它的。11.本题考查拓展延伸。开放性试题。既可以从文中理解分析,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君子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若从文中分析:结合甲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和乙文中“中虚而静,通而有间”“外坚而直”可知君子应该坚定正直;结合甲文“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和乙文“清风时至,玉声珊然”可知君子应该洁身自好;结合甲文“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和乙文“挺然特立,不挠不屈”可知君子应该不屈不挠,庄重典雅。也可以结合课外知识示例:君子应该内心坦荡。也就是从容的面对外界和自己,做到心中无愧。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应该不苛责,内心丰富。一个人在物质极度匮乏中依然可以保持内心的丰盈和充实,这就是君子,这就是贤能。君子应该和而不同。君子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要求自己融入群体,但也时刻保持警惕,不和那些违背自己意愿和内心的人们同流合污。君子应该自行反思。反省内求,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从而使自己的道德人格达到完美的境界,这正是君子最重要的品质之一。【点睛】甲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条。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乙文:王阳明建起何陋轩后,又就着轩的飞檐,在其前面的空地上打桩立柱,盖了所亭子,并在亭子四周种上翠竹,取其名为“君子亭”。因为竹有君子的四种品质:其内部虚极静笃,互相通透而有间隔,具备君子的德性。其外部坚韧正直,无论春夏秋冬,均不改变颜色,具备君子的操守。惊蛰时节,便破土而出,三伏夏天,便暂缓进长,风霜雨雪,或明或暗,它都能调节适应,具备君子的明睿。清风时来,则如玉佩珊珊声响,像好听的音乐,又俯俯仰仰,仿佛孔门弟子在练习礼仪;风停下来,便寂然无声,挺拔特立,好像虞舜的大臣们整齐庄严地列于朝堂之侧,有君子的容表。竹子有这四方面特点,因此命名为“君子”,竹是无愧于这个称呼的。而我的亭子种了许多竹子,因为有竹而取名“君子”,“君子”之名是无愧于亭名的。(2022·重庆·统考中考真题)【答案】1.B2.(1)出自淤泥却不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娇艳。(2)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3.A4.周敦颐笔下的莲是“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洁的贤能之士。借对莲花的赞美,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情感。卢照邻的诗,先写荷花溢香、荷叶田田的景象,暗喻自己才华卓著;又写荷花对秋风零落的恐惧,暗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忧虑。【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B.“不蔓不枝”的意思是:不横生枝蔓,不旁生枝茎。蔓:名词用作动词,横生枝蔓;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重点词有:(1)染:沾染(污秽);濯:洗;涟:水波;妖:艳丽。(2)之:的;鲜:少;闻:听说。3.本题考查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分析。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形容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本项中“‘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孤傲独立的品质”说法错误;C.“予独爱莲”一句,作者直抒胸臆,以莲自况,表达了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本项中“坚强不屈”说法错误;D.文章最后—句,作者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表达出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讽刺。本项中“意在讽刺官场污浊、世人逃避现实的社会现象”说法错误;故选A。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周敦颐高尚的情操。根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知: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操守;根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知:作者要保持正直的品德;根据“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知,牡丹在文中象征着功名富贵,特意点明喜爱牡丹的人众多,表现了作者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世态的鄙弃。卢照邻的《曲池荷》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浮香绕曲岸”写荷之香气,比喻诗人的高贵品格。第“圆影覆华池”意思是:美丽的荷花却被阴影覆盖,其妙质丽容得不到彰显,难为世人所知。比喻诗人的才华得不到施展。第三层,“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最令人害怕的还不是这些美丽的事物被遮盖,而是担心无情的秋风提前到来。根据注释,可知卢照邻由于身体状况极差,长期仕途失意,面对人生,常常自悲。就像一朵亭亭玉立,艳压群芳,十分圣洁的荷花,其艳质丽容一直为阴影所覆盖,得不到世人的赏识。本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并且所受到的压抑,以及诗人欲向社会展露才华的忧伤。【点睛】参考译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令人喜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多喜欢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出自淤泥却不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飘得越远就越觉得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远远的观看却不能靠近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居避世的人;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吧。(2022·湖南常德·中考真题)【答案】12.D13.晋陶渊明/独爱菊14.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15.①感慨知音少(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②即使同道不多,也要坚守志趣,洁身自爱(永葆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做人应该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人,要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16.示例:做人应该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人,要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解析】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横生枝蔓/藤蔓;B.更加/好处;C.认为/对……说;D.应当/应当;故选D。13.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本句句意为: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晋陶渊明”是主语,“爱”是谓语,此处限画一处,故在“晋陶渊明”与“独爱菊”之间断开。故断句为:晋陶渊明/独爱菊。1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后,之后,以后;鲜,很少;闻,听说,听到。1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思想情感的理解。由“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知,作者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该句表明作者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贴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谈看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意思是: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这一句既写莲本身的特征,又象征着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的美好品质。如: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依然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更应该注重品德修养,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做一个正直的,对社会有用的人。【点睛】参考译文: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拓展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答案】1.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2.对……感到奇怪快还好3.(1)然而不是精细清洁的饲料和饮水,宁肯饿死也不食饮。(2)力气用尽流汗喘息,像死了一样4.《马说》指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当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表现出来;本文中的两匹良马食量大,用精良的饲料和干净的泉水喂养,它们就充分显示出骏马的特点来,由此得知人才一定要受到重视和妥善的照顾,才能适时表现出过人的才智和能力。(或要善待人才,给人才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5.A【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此其为马”充当主语成分,其后应断开;“受大而不苟取”和“力裕而不求逞”是并列的两个宾补结构,它们中间要断开;“致远之材也”在句中充当谓语和宾语成分,它们的前面要断开;句意:这样的马,饮食多而且不随便食用,力量充沛而不逞能,是能长途行走的良马啊。故断句为: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1)句意:常常对它们的表现感到奇怪。奇:对……感到奇怪。(2)句意:开始速度好像不怎么快。疾:快。(3)句意:还可以行二百里。犹:还。(4)句意:皇帝说好。善:好。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作答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1)然非:然而不是。精洁:精细清洁的饲料和饮水。宁:宁愿,宁肯。受:接受,在这里指吃喝。(2)力竭:力气用尽。汗喘:流汗喘息。殆:近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磁疗设备研发与品牌推广及销售代理合同
- 景区旅游资源开发与运营股权合作合同
- 知识产权风险防控与合规服务合同
- 电商平台仓储物流仓储配送一体化解决方案合同
- 股份协议书退出范本
- 职场人入职合同协议
- 美国买房借款合同协议
- 育婴师合同雇主保障协议
- 美容品牌连锁合同协议
- 维护保养服务协议合同
- GB/T 14832-2008标准弹性体材料与液压液体的相容性试验
- 送达地址确认书(诉讼类范本)
- 电机检测报告
- 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
- SJG 82-2020 政府投资学校建筑室内装修材料空气污染控制标准-高清现行
- 《脂蛋白(a)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关系及临床管理的专家科学建议》(2021)要点汇总
- 生物防治第三讲
- 2004年武汉房地产市场情况分析报告(共23页)
- 肿瘤化学治疗
- RMG88.62C2控制器报警显示及可能的故障原因 - 副本
- 学业水平考试复习高中语文文言文课本翻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