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1页
历史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2页
历史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3页
历史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4页
历史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第3课“开元盛世”基础自主落实一、唐朝的建立1.建立:618年,_____建立唐朝,定都长安。2.巩固:唐朝建立后,陆续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基本统一全国。思维指引唐朝的建立者是唐高祖李渊而不是唐太宗李世民。李渊二、“贞观之治”1.“贞观”是哪位皇帝的年号?他在位期间出现了哪一盛世局面?(1)皇帝:唐太宗李世民。(2)盛世局面:“贞观之治”。2.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理念及革新措施。以史为鉴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勤于政事,澄清吏治,_________,从善如流,戒奢从简,施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善于用人广纳贤才,_________。如任用敢于直言的_____,善于谋略的_______和敢于决断的_______虚心纳谏知人善任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勇于革新政治完善___________;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尤为重视对地方官的考核法律制定法律,减省刑罚文化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_______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经济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三省六部制进士科三、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毛泽东称其为“治国之才”,她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结果如何?1.治国措施:大力发展_______,创立_____;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推行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_________。2.历史贡献: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社会相对安定,人口不断增长,为后来_____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史料实证2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毛泽东科举制殿试发展生产盛世学业分层评价1.[历史解释](2024·深圳宝安期末)杨广被杀后,李渊(杨广的表兄弟)在长安称帝,并为杨广追加了“炀”的谥号。在《谥法》中,“炀”主要有“虐民”“怠政”“好大喜功”之意。李渊追谥杨广为“炀”意在()A.客观评价杨广的功绩 B.制造隋亡唐继的合理性C.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 D.强调勤于政事的重要性B【解析】李渊追谥杨广为“炀”,说明其“虐民”“怠政”“好大喜功”,凸显了隋朝的残暴统治,从而制造唐朝取而代之的合理性,故选B项。2.[跨学科·语文]唐朝宰相薛元超当初凭借祖辈的功劳入仕为官,曾经感叹:“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章孝标得中进士后咏诗述怀道:“及第全胜十政官,金鞍镀了出长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由此可知,唐朝科举()A.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B.注重诗赋等个人文学才能C.进士出身的官员声望较高 D.通过进士科考试即可任官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唐朝宰相薛元超凭借祖辈的功劳进入仕途,但仍对非因科举考试考取进士而入仕耿耿于怀;章孝标中进士后,感叹进士及第比当十政官还要光彩。由此可知,唐朝科举制度下进士出身的官员声望较高,故选C项。3.他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统治时期开创的盛世局面称为()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指的是“唐太宗”。唐太宗统治期间,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故选C项。“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排除A项;“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排除B项;开元盛世指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排除D项。4.武则天重视科举制度。690年,武则天于洛阳城宫殿策问贡士,各地精英云集洛阳,考生有上万人之多。武则天采取这一措施有利于()A.提高儒家地位 B.扩大统治基础 C.推动教育发展 D.提高臣属能力B【解析】根据材料“武则天于洛阳城宫殿策问贡士,各地精英云集洛阳,考生有上万人之多”并结合所学知识,武则天创立殿试,大量选拔人才,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故选B项。5.[史料实证]武则天于684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田畴:田地范围、面积。垦辟:开垦,开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A.提倡节俭 B.整顿吏治 C.重视农业 D.虚心纳谏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可知,材料体现了武则天重视农业,故选C项。6.[唯物史观](2024·深圳龙华期中)在评价唐太宗时,《旧唐书》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新唐书》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和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同时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由此可以看出()A.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 B.两部史书对唐太宗的评价完全一致C.《新唐书》的史学价值高于《旧唐书》 D.历史评价带有主观性,需多方考证D【解析】《旧唐书》与《新唐书》对唐太宗的评价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说明历史评价带有主观性,需多方考证,故选D项。7.(2024·东莞期末)《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载,“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这反映出隋唐制度具有()A.继承性 B.曲折性 C.严酷性 D.反复性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隋唐制度种类繁多且内容复杂,主要是借鉴和继承了北魏、北齐、梁、陈、西魏、周等的制度,这反映出隋唐制度具有继承性,故选A项。8.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世人对她的看法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提拔),弘委任之意,开汲引(提拔)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及时考试),其于选士之道,岂不伤于容易哉!而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以后的朝代就会有很多的可用的士子)。——[后晋]刘昫《旧唐书》(武)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武)则天御洛阳城南门,亲自临试。——[唐]刘肃《大唐新语》(1)从材料一的两则史料可得出的共同的历史信息是什么?(2分)答:共同的历史信息:武则天重视人才选拔。材料二对武则天的评价(部分)。史料出处评价A唐朝崔融《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仗义当责”“忘躯济厄”“制礼作乐”“还淳返朴”,使“四海慕化”“九夷禀朔”B南宋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乘唐中衰,攘窃神器,任用酷吏,屠害宗支,毒流缙绅,其祸惨矣!”(2)指出材料二中两则史料对武则天的评价有什么不同。(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原因。(2分)答:不同:史料A肯定武则天;史料B否定武则天。原因:评论者的角度和立场不同;评论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材料三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3)依据所学知识,指出郭沫若如此评价武则天的理由。(2分)答:理由:武则天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武则天参与执政和在位期间,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社会相对安定,人口不断增长,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4)综上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4分)答:评价历史人物:要对历史人物的功和过进行全面分析,一分为二,切忌以偏概全;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去;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解析】第(1)题,材料一的第一则史料主要讲武则天重视人才,采用多种方式招揽人才。第二则史料讲的是武则天创立殿试,招揽人才。因此两则材料共同反映出武则天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第(2)题第一问,史料A称赞武则天的统治使四海升平,各族朝觐。史料B则认为武则天窃夺帝位,任用酷吏,对王朝造成了危害。可见,史料A肯定武则天,史料B否定武则天。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对武则天评价不同,是因为两者的角度、立场和所处的时代不同。第(3)题,根据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