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检测A卷(含答案)_第1页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检测A卷(含答案)_第2页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检测A卷(含答案)_第3页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检测A卷(含答案)_第4页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检测A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A卷•知识通关练)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

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

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

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

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

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知识综合(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gub()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

会儿就h&n()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_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

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一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

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

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

驰,像山泉在哼罩,像波涛在澎湃。

1.给文中加点的词注音。

(1)像春蚕在咀嚼()桑叶(2)像山泉在哼口战)

2.根据拼音填写恰当的汉字。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gu6()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

会儿就hWn()然入梦了。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试卷第1页,共8页

A.侵入挂着站立B.刺入缀着矗立

C.刺入挂着矗立D.侵入缀着站立

语文学习与生活密不可分,让我们在愉快的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感受生

活的美好。你所在的班级召开了“我的语文生活”专题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任

务。

4.结合下面三个小组在生活中搜集到的材料,说说你从中发现的语言现象,并谈谈你的感

受和看法。

第一小组发现这样一些字:家俱(具)、另(零)售、烧并(饼)。

第二小组发现广告中常有这样的“成语”出现:步步为赢、咳不容缓、默默无蚊。

第三小组在报纸中发现这样的标题:超女“粉丝”成千上万,东北“玉米”不减当年。

5.在“寻找最美对联”活动中,老师出示了这样一副对联:

上联:读书滋逸气

下联:阅世豪情

下联横线上应该填写的字是(益/增),原因是:o这副对

联适合挂在___________(书房/客厅)。

6.当今社会,一方面是网络用语大行其道,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流行语,如“YYDS”(意为:

永远的神),“你的良心不会痛吗?”等。另一方面,语文学习和写作不提倡用网络语言作文,

你认为在我们的作文中是否可以用网络语言呢?请说说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道理充

分,条理清晰,60字左右)

7.根据提示默写。

(1),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2)草树知春不久归,0(韩愈《晚春》)

(3)岑参《逢入京使》中表达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诗句,o

(4)请写出两句写“月”的诗句:,。

二、阅读(共45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2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难忘菜根香

试卷第2页,共8页

李丹崖

①芥菜疙瘩,“疙瘩”二字虽有些土,“芥”却是个很妙的字。读起来,舌抵上齿颗发音,

唇齿振动之间,舌根竟有回甘。写起来,"草字头''是叶子,中间的“人”字代表着菜蔬与人亲

近,下面的一撇一竖似根在土里生长腾挪的样子,很是传神。

②少年时,我分不清萝卜与芥菜疙瘩。祖母教我:身材苗条且外皮光滑的多是青萝卜,

身材矮小且呈锥形、表皮坑洼多须的多是芥菜。芥菜疙瘩的叶子相对花一些、皱一些,取根

部洗净去皮,切成丝,用来腌制芥菜丝。

③农历二月,芥菜疙瘩即可播种,到春夏之交,就长成一片青绿,叶冠倒也茂盛。芥

菜疙瘩似乎生来不停辖埋在土里,非要殍中半截身子来接受阳光雨露。我所见过的芥菜疙瘩

都是半截在土里,半截露在外面,真是奇特的物种。

④芥菜疙瘩有好滋味,最常见的是做成芥菜丝。腌制芥菜丝首先要准备好一个土陶坛

子,洗净控水,在太阳地里晾干。芥菜疙瘩切成丝后,在开水中焯一下,以除去涩味,再迅

速捞出。放凉后,与盐巴、花椒、蒜末、小米辣、生花生一起腌制半个月左右即可。腌制好

的芥菜丝,开坛有冲鼻子的芥末香,与香菜一起调拌,淋上麻油,滋味清爽,嚼之有韵律感,

很有生趣。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说:“芥根切片,入菜同腌,食之甚脆;或整腌晒干作脯,

食之尤妙。”

⑤父亲格外爱吃芥菜丝,喜在晨间搭配清粥来食。芥菜丝很是开胃,搭配馒头米饭来

食均可增益食量。父亲喜欢吃那种稠稠的粥,芥菜丝就放在粥上,一口粥,一口芥菜丝,吃

得云淡风轻,非常满足。

⑥父亲常说:“知足菜根香。这菜根,可以是香菜根、芹菜根,也可以是芥菜疙瘩。

吃有根的时蔬,心里格外踏实、妥帖。“他还告诉我:“你出生那天,我就吃了一大碗清粥,

一小碟芥菜丝,寓意我儿顺利扎'根'、'粥'游天下。”

⑦这话说得让人噗嗤一声笑了。父亲是位中医,却有着老派文人的思想,凡事追求好

彩头,连生孩子吃啥都这么讲究。其实,我出生的那段时间,正值家中最窘迫的时段,家中

的开销多半是父亲经营诊所所得,还有就是家里养了二三十只鸡,鸡下了蛋,拿到集市上去

卖了,换一些日常所需。现在想想,那些常常以芥菜丝佐餐的日子,尽管清苦,却也甜蜜。

⑧后来到北京,吃到酱菜疙瘩,酱气十足,几乎吃不到芥菜疙瘩的辣味,甜丝丝的。

用来佐新蒸出来的大米饭,不必搭配别的菜肴,照样吃得心满意足,一餐吃下来,倒也神清

气爽。不禁在心里打趣:日子好了,连又辣又冲的芥菜疙瘩竟也“甜蜜''起来。想到父亲在我

少年时所说的“知足菜根香”,顿觉另有一番风味在心头。

试卷第3页,共8页

(选自《文摘报》2024年03月30日03版)

8.文章①一④段从多方面介绍了芥菜疙瘩。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第①段介绍了芥菜疙瘩的读音和写法

第②段(1)介绍了芥菜疙瘩的_____

第③段(2)介绍了芥菜疙瘩的_____

第④段(3)介绍了芥菜疙瘩的_____

9.结合语境,按要求回答问题。

(1)芥菜疙瘩似乎生来不蜃意埋在土里,非要探出半截身子来接受阳光雨露。(从修辞角度

赏析加点词语)

(2)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说:“芥根切片,入菜同腌,食之甚脆;或整腌晒干作脯,食之

尤妙。”(引用袁枚这句话有何作用?)

10.本文的写作对象是芥菜疙瘩,为什么多次写到父亲?

11.结尾说:日子好了,连又辣又冲的芥菜疙瘩竟也“甜蜜”起来。原来芥菜疙瘩的味道又辣

又冲,为什么却“甜蜜”且难忘呢?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一掬

余光中

①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

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

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我存和幼珊都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

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人,跟着永波、建辉、周晖,向大坝

下面的河岸走去。

②这是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山东大学安排带我们来看黄河。车沿着二环东路一直

驶来,做主人的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

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

太壮观。'‘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

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试卷第4页,共8页

③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

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篁远,似乎再也勾不到边。昊天

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

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

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④“河面怎么不很规则?“我转问建辉。“黄河从西边来,”建辉说,“到这里朝北一个大

转弯。”

⑤这才看出,黄浪滔滔,远来的这条浑龙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对岸变成了一

个半岛,岛尖正对着我们。回头再望此岸的堤坝,已经落在远处,像瓦灰色的一长段堡墙。

又回头对建辉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⑥于是永波和建辉领路,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带着众人在泥泞的窄坡上,一脚高一脚

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

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⑦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

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

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

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

终于澄清?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

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

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至少我已经拜

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

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

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

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全场就在热血的

呼应中结束。

⑧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

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

来的,从《诗经》到刘鹑,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山大副

校长徐显明在席间痛陈国情,说他每次过黄河大桥都不禁要流泪。这话简直有《世说新语》

的慷慨,我完全懂得。

试卷第5页,共8页

⑨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

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

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我存和幼珊都也相继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看

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

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⑩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

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

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有修改)

12.文章围绕“看黄河”写景叙事,请根据提示,梳理、概括文章内容。

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长风着细沙卷地剑来一①一②一堤

坝像瓦灰色堡堵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黄河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遗受的磨难一③

一④-徐显明过黄河感慨流泪

13.本文爱国之情浓郁。请结合文中一处细节描写具体分析。

14.余光中是著名诗人,他的文章也有诗歌的特点。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子,从节奏、句式、

修辞等方面分析这一特点。

(-)文言文阅读(共14分)

班级召开“英雄人物”主题故事分享会,你所在的学习小组准备分享花木兰和关羽的故事。为

了更好地讲述两位人物的故事,请你对下面的材料进行仔细研读,完成相应的任务。

【甲】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

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粹,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

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

山胡骑鸣啾啾。

(节选自《木兰诗》)

【乙】建安五年,曹公①东征,先主②上袁绍。曹公擒羽③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

厚。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

白马围。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日:“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

以问羽,羽叹目:“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

试卷第6页,共8页

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冬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

赐。羽尽封其所赐,丹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佐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

也。”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注释】①曹公:即曹操。②先主:指刘备。③羽:关羽

15.请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文中语句方法指引释义

(1)

语境推断法:结合下文“曹公擒羽以归”推测“奔”在这

先主奔袁绍

里的意思。

课内迁移法:“及”可迁移至《孙权劝学》中“及鲁肃过

及羽杀颜良(2)

寻阳

查阅词典法:①古代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②拜谢,

序书告辞(3)

拜见。③拜服,使之拜服。④授予官职。⑤上,呈。

左右欲追之成语助记法:跃跃欲试、为所欲为(4)

16.下列对【乙】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B.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C.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D.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17.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2)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

18.作为小组的中心发言人,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对木兰和关羽两人的人物品质进行简要分析

并探究他们的共性特征。

(三)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试卷第7页,共8页

题君山①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②镜中心。

【注】①君山:又名湘山,处于洞庭湖畔。②青黛:女子青黑色发丝。

19.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句“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所展现的画面。

20.这首诗的后两句清新别致,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入手进行赏析。

(四)名著阅读(共4分)

21.探究小说人物,一般可以关注情节突变处。如一个人突然闯入别人的生活或突然从生活

中消失,导致人物命运发生改变。《骆驼祥子》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情节突变处:大兵突然出

现,夺走了祥子的新车,让他长久的努力化为泡影;小福子绝望自杀,让祥子精神彻底崩

溃……

请再写出《骆驼祥子》中因某人突然出现或消失而导致祥子命运变化的两个情节。

三、作文(共50分)

22.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邓稼先那个始终站在研究第一线,昼夜计算筹划的身影,令人一震;阿长那个虽然不

识字却拿着《山海经》给鲁迅的身影,令人一震;老王那个重病缠身,临死前给杨绛送香油

和鸡蛋的身影,令人一震;父亲那个用大半辈子,一块砖一片瓦修建新台阶的身影,令

人……在你的生活中,相信也有令你震动的身影,请选择一个跟大家分享吧。

请以“那一刻,那身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剧本外,文体自选;(2)注重抓住细节来写出人物精神;(3)不少于

600字;(4)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试卷第8页,共8页

1.jiijuewuye2.裹酣3.B

【解析】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

咀嚼(jujue):动用牙齿磨碎食物,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其寓意、含意。

呜咽(wUye):伤心哽泣的声音,形容低沉凄切悲戚的声音。

2.本题考查汉字书写。

裹(gud):(用纸、布或其他片状物)缠绕。

酣然入梦(hanranrumeng):很舒适地进入梦乡。

3.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第一空,侵入:(外来的或有害的事物)进入(内部)。刺入: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身体。此

处指的是寒冷的感觉穿过肌骨,让人浑身打着战。应选用“刺入”。

第二空,挂着:把某件东西挂起来。缀着:连属、镶嵌着某种东西。此处指的是星星就像天

空镶嵌的宝石一样。应选“缀着”。

第三空,站立:以双脚为支点,全身直立的过程。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高耸。此处指

的是山峰像巨人挺立,应选“矗立”。

故选Bo

4.汉字使用不规范;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生活中要正确使用语言文字;要规范街头用字;

要能掌握新鲜用语;传承祖国语言文化。(任答三点即可)5.益平仄相对,

内容衔接,意境吻合书房6.(示例一)我赞成,网络用语是时代产物,体现了时

代特色和人们的时代心声,更具有生活气息、时代气息,用网络用语可以更亲切,也更加新

颖,体现青少年与时俱进的特点。

(示例二)我反对,网络用语是口语,过于通俗,不适合用到我们的作文中,而且网络用语

没有经过时间的淬炼,其生命周期可能很短暂,不是精华语言。

【解析】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拓展运用。

第一小组发现的是错别字现象,如“家俱”应为“家具”,“另售”应为“零售”,“烧并”应为“烧

饼”,这些都属于汉字使用不规范的情况。这种不规范的使用可能是由于打字时的误打误撞,

或者是对汉字掌握不够准确导致的。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尤其是在网络语言和

手写体中。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保持警惕,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规范使用汉字

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第二小组发现的是广告中“成语”的滥用现象,如“步步为赢”(应为“步步为营”)、“咳不容缓”

(应为“刻不容缓”)、“默默无蚊”(应为“默默无闻”),这些成语被商家巧妙地改写成与产品

答案第1页,共12页

相关的词语,以达到宣传的效果。虽然这种改动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具有创意和趣味性,但过

度使用或滥用则可能损害成语的准确性和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在欣赏这种创意的同时,也

要保持对成语原意的理解和尊重。

第三小组发现的是网络流行语现象,如“粉丝”、“玉米”等,这些词语在特定语境下具有特定

的含义,如“粉丝”指支持某明星或偶像的人,“玉米”则指支持李宇春的人。这些新鲜用语反

映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特点和人们的语言习惯。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

度,同时也要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用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感受和看法:

汉字使用不规范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强汉字的学习和掌握,避免错别字的出

现。

广告中成语的滥用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应该保持对成语原意的理解和尊重,避免

过度使用或滥用。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特点和人们的语言习惯,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同时也要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用语。

在生活中,我们要正确使用语言文字,规范街头用字,传承祖国语言文化。同时,我们也要

能掌握新鲜用语,跟上时代的步伐。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5.本题考查对联,需要注意以下情况:上下句字数相等;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上下句

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不重复用字;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根据这些原则,上联第三个字是“滋”,是动词平声,所以下联的第三个字也应该是动词,但

是要是仄声,“益”“增”都是动词,但是“益”是仄声,“增”是平声,根据平仄相对,应该选“益”

合适。

根据内容“读书滋逸气,阅世益豪情”主要是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所以适合挂在书房。

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赞成,可反对,赞成可从网络用语能体现时

代气息、体现人们的心声角度去谈,反对可从网络用语是口语,不适合中考这样严肃场合等

角度谈。60字左右。

示例1:我赞成,网络用语来自生活,新颖、时尚(新颖)。写作时适当借鉴,显得更有生

活气息和时代感。同学之间用网络用语交流更亲切,也更能体现我们青少年勇于创新、敢于

尝试的风格。

示例2:我反对,我们应该规范使用汉语。汉语历经几千年,不仅是中国的文字,更是我们

答案第2页,共12页

中国的文化。新时代的学生,是文化的传人,更应该主动学习并使用规范语言。所以,语文

学习和写作中不能使用网络语言。

7.朔气传金柝百般红紫斗芳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详解】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

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情景描写)

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

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柝”“凭”等字词的书写。

8.外形和叶子播种时间和生长状态滋味和做法。(意对即可)9.(1)

拟人手法,将芥菜疙瘩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芥菜疙瘩的倔强和生机,并很好地展现了

芥菜疙瘩半截在土里,半截露在外面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养菜疙瘩的喜爱和赞美。

(2)引用了袁枚在《随园食单》里的话,照应了前文芥菜疙瘩的做法和滋味;通过引用古

人的话进一步证明了芥菜疙瘩滋味好;增加了吃芥菜疙瘩的雅趣,引出下文父亲吃芥菜疙瘩;

增加了文章的文学味和可读性。10.父亲在作者出生时吃芥菜丝等场景,这种细节的描

绘既佐证了养菜疙瘩滋味好;也增加了文章的故事性,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通过父亲,

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家庭生活和文化背景;通过父亲常说“知足菜根香”,使本文从

对食物的赞美过渡到对生活态度的表达,借父亲之口传达了一种知足常乐的价值观;通过父

亲吃芥菜疙瘩和作者在北京吃酱菜疙瘩的对比,反映了从贫困到富裕的时代变迁,也体现了

价值观的传承。11.“甜蜜”是因为养菜疙瘩让作者想起关心自己和教导自己的父亲,家

庭的温馨氛围;养菜疙瘩让作者想起美好的少年时光;养菜疙瘩也让作者时刻记住不忘本,

要懂得知足。

【解析】8.本题考查内容梳理概括。

结合第②段“身材苗条且外皮光滑的多是青萝卜,身材矮小且呈锥形、表皮坑洼多须的多是

芥菜”可知这是区分芥菜疙瘩和萝卜的方法,故是外形;结合“芥菜疙瘩的叶子相对花一些、

皱一些,取根部洗净去皮,切成丝,用来腌制芥菜丝”可知这介绍的是芥菜疙瘩的叶子。故

可填:外形和叶子。

结合第③段“农历二月,芥菜疙瘩即可播种,到春夏之交,就长成一片青绿,叶冠倒也茂盛”

可知这是芥菜疙瘩的播种时间;结合“芥菜疙瘩似乎生来不愿意埋在土里,非要探出半截身

子来接受阳光雨露。我所见过的芥菜疙瘩都是半截在土里,半截露在外面,真是奇特的物种”

可知这是它的生长状态。故可填:播种时间和生长状态。

答案第3页,共12页

结合第④段“芥菜疙瘩有好滋味,最常见的是做成芥菜丝”可知这是芥菜疙瘩的滋味;结合“腌

制芥菜丝首先要准备好一个土陶坛子,洗净控水,在太阳地里晾干。芥菜疙瘩切成丝后,在

开水中焯一下,以除去涩味,再迅速捞出。放凉后,与盐巴、花椒、蒜末、小米辣、生花生

一起腌制半个月左右即可”可知这是做法。故可填:滋味和做法。

9.(1)本题考查词句理解与赏析。

“不愿意”一词赋予了芥菜疙瘩以人的情感和意愿,使其仿佛有了自己的思想和选择。这种拟

人化的表达,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芥菜疙瘩对阳光雨露的渴望和向往,仿佛它在努力地挣扎、

抗争,以摆脱土壤的束缚,追求更好的生长环境。而“探出”一词则形象地描绘了芥菜疙瘩生

长的动作。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生长过程,更像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动的行为。芥菜疙瘩

仿佛是在主动地探索、寻找,以获取更多的阳光和雨露。这种生动的描绘,使得整个句子充

满了生命力和活力。这句话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芥菜疙瘩的生长状态,使其

具有了人的情感和动作,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它的生命力和对生长环境的追求,表

达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

袁枚作为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美食家,其著作《随园食单》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

位。结合第④段“芥菜疙瘩有好滋味,最常见的是做成芥菜丝。腌制芥菜丝首先要准备好一

个土陶坛子,洗净控水,在太阳地里晾干……”可知,引用他的话,可以印证文章中所描述

的腌制芥菜丝的方法是传统且可信赖的。结合第⑤段“父亲格外爱吃芥菜丝,喜在晨间搭配

清粥来食”可知,也引出下文父亲吃芥菜疙瘩的情节,这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也使得

腌制芥菜丝的方法更加具有说服力。袁枚的《随园食单》不仅是一部食谱,更是一部蕴含深

厚文化底蕴的著作。引用其中的内容,可以为文章增添一份文化韵味,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

中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文章不仅介绍了芥菜丝的腌制方法,还进一

步拓展了相关的文化背景和食用建议。这使得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元,能够满足读者对于

饮食文化知识的多方面需求。袁枚的知名度和《随园食单》的影响力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

趣。许多读者可能对袁枚的著作有所了解或感兴趣,因此引用他的话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引导他们更加深入地阅读文章。据此可作答。

10.本题考查写法分析。

结合第⑤段“父亲格外爱吃芥菜丝,喜在晨间搭配清粥来食”可知,父亲格外爱吃芥菜丝,

喜欢在晨间搭配清粥来食用,这种饮食习惯不仅体现了父亲的个人口味,也成为他生活中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描写父亲与芥菜疙瘩的亲密关系,文章构建了一条情感纽带,使读者

答案第4页,共12页

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亲对芥菜疙瘩的喜爱以及这种喜爱背后所蕴含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

理。

父亲对芥菜疙瘩的喜爱不仅仅停留在味觉层面,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寓意。结合第⑥段“父

亲常说:‘知足菜根香,这菜根,可以是香菜根、芹菜根,也可以是芥菜疙瘩。吃有根的时

蔬,心里格外踏实、妥帖。’”可知,他将菜根与知足、踏实等品质相联系。这种寓意不仅丰

富了文章的主题,也使得芥菜疙瘩成为了父亲人生哲学的象征。通过多次提到父亲,文章得

以更加深入地探讨这些寓意,使读者能够从中领悟到更多的人生智慧。

结合第⑦段“其实,我出生的那段时间,正值家中最窘迫的时段,家中的开销多半是父亲经

营诊所所得,还有就是家里养了二三十只鸡,鸡下了蛋,拿到集市上去卖了,换一些日常所

需。现在想想,那些常常以芥菜丝佐餐的日子,尽管清苦,却也甜蜜”可知,文章通过描写

父亲的生活背景和饮食习惯,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在那个物质并不充

裕的年代,芥菜疙瘩成为了家庭餐桌上的常客。通过多次提到父亲与芥菜疙瘩的相处细节,

文章不仅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也传递了一种简朴、知足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

背景的描写使得文章更加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结合第⑧段“后来到北京,吃到酱菜疙瘩,酱气十足,几乎吃不到芥菜疙瘩的辣味”可知随

着时代分发展,芥菜疙瘩已经基本吃不到了,生活变富足了,但情感并没有改变。在文章中,

父亲不仅是情感纽带的构建者,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之一。从父亲对芥菜疙瘩的喜爱到

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再到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感慨,父亲的角色贯穿始终,成为了文章结构

上的重要线索。通过多次提到父亲,文章得以更加紧密地串联起各个部分,形成一个完整、

有机的整体。据此可理解作答。

11.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芥菜疙瘩在文中不仅是食物,更是承载着家庭记忆和情感寄托的载体。在物质不充裕的年代,

芥菜疙瘩是餐桌上的常客,它见证了家人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因此,即便它的味道又辣又

冲,但在家人心中,它却是“甜蜜”的,因为它让人回想起了那段时光里家人之间的温情和团

结。

父亲常说“知足菜根香”,这句话不仅是对芥菜疙瘩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它

告诉我们,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保持一颗知足的心,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就能从平凡

的生活中找到幸福和满足。因此,芥菜疙瘩的“甜蜜”不仅在于它的味道,更在于它所代表的

人生态度和哲理。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曾经被视为“下饭菜”的芥菜疙瘩也逐渐淡出了

答案第5页,共12页

人们的视线。然而,在作者心中,芥菜疙瘩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种“甜蜜”的感觉,既

是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也是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曾经

陪伴我们度过艰难岁月的记忆和情感都是值得珍惜和铭记的。

芥菜疙瘩作为一种传统的食物,不仅承载着家庭的记忆,也代表着一种文化的认同。在作者

心中,芥菜疙瘩的“甜蜜”不仅在于它的味道,更在于它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这

种文化认同使得芥菜疙瘩成为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让人在品尝中感受到一种深深的

归属感和自豪感。

芥菜疙瘩之所以“甜蜜”且难忘,是因为它承载了家人的情感寄托、人生哲理、时代变迁和文

化认同等多重意义。它让我们在品尝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也让我们在回忆中感受

到了岁月的温暖和甜蜜。据此可作答。

12.黄河及两岸空廓而寂寥浑龙似的黄河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在山大

与听众共诵《民歌》流沙河告诉“我”,他读《黄河》的感慨13.情感:表达了作

者对黄河的热爱,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示例:“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模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发岌加上翼翼,我

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这个细节表现了“我”触摸黄河水时紧张激动又谨慎的心理,表达了

作者对黄河的热爱之情。14.长短句相结合,句式富于变化,节奏感强;运用反问,增

强语言气势,强烈抒发情感;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虚写历史、人文的黄河,表现黄河

的厚重与悠久,表达我对黄河热爱与赞美的强烈情感。

【解析】12.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

①空:结合第③段“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

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篁远,似乎再也勾不

到边”可知,河景完全敞开,空廓寂寥,两岸宽坦,无边无际,因此这里可填:黄河及两岸

空廓而寂寥;

②空:结合第⑤段“这才看出,黄浪滔滔,远来的这条浑龙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对

岸变成了一个半岛,岛尖正对着我们“可知,这里将黄河比作浑龙,说它一扭腰身,转出一

个大锐角,使对岸变成了一个半岛,因此这里可概括为:浑龙似的黄河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

锐角;

③空:结合第⑦段“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

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

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可知,这里讲述了“我”在诗

答案第6页,共12页

文里曾多次高呼低唤黄河,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听众齐声来和“我”,因此

这里可概括为:在山大与听众共诵《民歌》;

④空:结合第⑧段“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

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鹦,哪一句不是黄

河奶出来的?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山大副校长徐显明在席间痛陈国情,说他每次过

黄河大桥都不禁要流泪”可知,这里写了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

河》一诗十分感动,因此这里可概括为:流沙河告诉“我”,他读《黄河》的感慨。

1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情感。作答时应找出文中体现爱国之情的一处细节描写,并进行具

体分析即可。

比如文中第⑨段“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

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这一处细节,写出

了作者向黄河投名片,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是他内心深处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和敬畏

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他以这种方式向黄河致意,象征着他将自己与黄河、与祖国紧密相连,

体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深厚眷恋和对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

1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节奏方面:这句话读起来韵律和谐,富有节奏感。作者通过长短句的交错运用,如“古老的

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为长句,“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

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为短句,使得语句在节奏上有了变化,避免了单调,从而

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仿佛黄河奔腾的气势在节奏中得以展现。

句式上:句子句式灵活多样,长短句相结合,句式富于变化,如“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

进进出出的潼关”“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

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增强了语势,强化了黄河经历的丰富与沧桑,使表达错

落有致,自然流畅,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和思绪的飞扬。

最后,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

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将黄河拟人化,赋予黄河人的行为和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黄河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和人间苦难。同时,还运用了反问“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

浊浪的回声?”加强语气,强调了黄河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凸显了黄河与中华

民族历史的紧密相连。

15.(1)投奔(2)至U,等到(3)上,呈(4)想要16.C17.(1)愿意为(此)

去买鞍马,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答案第7页,共12页

(2)袁绍派遣大将颜良到白马攻打东郡太守刘延。18.示例:两人都非常忠君。木兰

替父从军,既是对父亲的孝敬,也是对国家的忠诚;关羽离开曹操,投奔旧主刘备,体现出

它对主公的忠诚。

【解析】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结合下文“曹公擒羽以归",可知关羽被曹操擒获,是在“先主奔袁绍”之后,即先生刘

备投奔袁绍之后,可推测“奔”是“投奔”的意思。

(2)联系课文解释:”及鲁肃过寻阳”的意思是:等到鲁肃经过寻了的时候。及:等到。据

此可知“及羽杀颜良”的“及”理解为“到、等到”。“及羽杀颜良”句意:等到关羽杀了颜良。

(3)据查字典法确定选⑤,句意:呈书告辞。拜:上,呈。

(4)根据成语推断法:“跃跃欲试”指心里急切地想试一试。“为所欲为”指任意而为,想干

什么就干什么。欲:想要。据此推断“左右欲追之”的“欲”理解为“想要“左右欲追之”句意:

曹操左右的人想要追赶关羽。

1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义深厚,但是我受刘将军的深恩,发誓与他同生死,不能背弃

他。

“然”表转折,应在其前断开一处,断开后“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的意思是“我非常清楚曹公待

我情义深厚”,句意完整;“吾受刘将军厚恩”为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应在“恩”后断开一处;“誓

以共死不可背之”中“誓”为动词,作谓语;“共死”“不可背”为两个并列的短语,二者之间应

断开。故断为: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1)为,为此;市,买;爷,父亲。

(2)绍,袁绍;遣,派遣;于,在。

1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甲文中,木兰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巾帼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国家需要的时候,

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不仅是因为她孝顺父亲,也是为了国家而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

坚毅勇敢的报国忠心和英雄气概。

乙文中,“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当

立效以报曹公乃去”“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可知关羽虽然被困曹营,

答案第8页,共12页

但时刻想着回到刘备身边效力,当报答了曹操后,立即封金拜书,去投奔刘备,可见关羽对

主公的忠诚之至。

因此,选文内容都体现了木兰和关羽两人具有忠君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

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

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

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

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乙】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投奔袁绍。曹操活捉关羽而回,任命关羽为偏将军,待他

非常客气。袁绍派遣大将军颜良到白马进攻东郡太守刘延,曹操让张辽和关羽作先锋迎击颜

良。关羽策马驰入千军万马之中刺杀颜良,袁绍的众多将领没有人能够抵挡他,于是解了白

马之围。当初,曹操佩服关羽的为人,而观察他的心情神态并无久留之意,对张辽说:“你

凭私人感情去试着问问他。”不久张辽询问关羽,关羽感叹地说:“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义

深厚,但是我受刘将军的深恩,发誓与他同生死,不能背弃他。我终将不能留下,我必当立

功来报答曹公后才离开。”张辽将关羽的话回报给曹操,曹操认为他是义士。等到关羽杀了

颜良后,曹操知道他一定会离走,便重加赏赐。关羽全部封存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书告辞,

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曹操左右的人想要追赶关羽,曹操说:“各人都是为了自己的主

人,不必追了。”

19.示例:风平浪静的洞庭湖上,水色浅碧,波平如镜,君山之影倒映其中,深翠而凝重,

姿色秀美,引人遐想。20.这首诗的后两句分别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作者把君山想象成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而后又将水中君山的倒影比喻成镜中女仙青

色的螺髻,形象地写出了洞庭君山的秀美,表现了作者对君山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洞庭湖上君山的景色,展现出一幅静谧深邃的画面。诗人巧妙运用

拟人和比喻等手法,尤其是把君山比作水仙在镜中梳妆,传递出湖山如画的美感与幽深。诗

中景色静中有动,具感染力。

19.本题考查描写画面。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两句诗主要描写了君山在洞庭湖中的景象。“烟波不动”

答案第9页,共12页

描绘了洞庭湖湖面平静,没有波澜;“影沉沉”说明君山的倒影在水中显得深沉、凝重;“碧

色全无翠色深”则指出湖水的碧色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君山浓郁的翠色。可以从视觉角

度入手,描述看到的湖面、君山倒影以及君山的颜色;还可以通过营造氛围,表现出画面的

宁静、深沉之感。在描述画面时,要紧扣诗句内容,重点突出景物特点,从多个角度进行生

动的描绘。

示例:洞庭湖上烟雾弥漫,波澜不惊,君山的倒影在水中显得深沉而凝重。湖水原本的碧色

完全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君山那浓郁的翠色。远远望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巨大的镜

子,君山静静地伫立在水中,仿佛一幅静谧而深沉的画卷。

20.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句中,作者展开想象,把君山想象成是水中女仙梳洗的地方。这种想象

赋予了君山一种神秘、美好的色彩,使读者对君山产生了更多的遐想。通过想象,作者将现

实中的君山与神话中的女仙联系起来,增添了诗歌的浪漫气息和艺术感染力。想象手法的运

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还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者对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