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第三单元B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第三单元B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第三单元B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第三单元B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第三单元B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B卷

—.试题(共14小题)

1.下面对加线的“师”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理②吾从而加之③道之所存,加之所存

④则耻师焉⑤孔子顺郑子⑥吾顺道也

⑦顺道之不复,可知矣⑧不耻相加⑨或顺焉,或不焉

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杭州、梁州、雍州。秦居雍州,

后“九州”成为中国的别称。

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与“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意思相同,都指百姓。

C.少牢:羊、猪各一头。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指祭祀用的牲畜。根据

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春申君、楚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他们都出身贵族,

以招揽宾客著称。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秦”的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

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史论”。

B.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力渲

染秦国六代国君的开拓功业,铺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赫赫之威。

C.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多组比喻论证,揭示了秦从极盛而一统天下到迅速土崩瓦解的历史事实,突出

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中心,说明民心向背决定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D.分析概括陈涉起义三个不利的方面依次是:战斗力低下,人员少,武器差;一个有利的方面是深得

民心,最终造成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所以说“一夫作难而七庙麋”。

4.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

B.北收要害之郡

C.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D.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5.下列各句中与“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不拘于时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而耻学于师

6.下列对《过秦论》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语言独具特色,如辞赋一般华丽而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句子长短相间,读来朗

朗上口。

B.文章先叙述史实,说明秦由兴到衰的过程,再列举大量的事实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仁义不施而攻

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收到了水到渠成之效,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C.文章最后一段从领袖的地位和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装备和素质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进行

对比,指出后者实际上力量不如九国强大,结局却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D.全文在叙述的基础上,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阐明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行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

的是借古讽今,劝后世帝王以秦朝为鉴,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阿尔法狗战胜围棋冠军李世石,象征着计算机技术已进入人工智能的新信息技术,其特征是大数据、

大计算、大决策三位一体。人工智能的智慧已能和人类同目地毛。

②德才兼备固然好,可这种人不多,大多数人是瑕不瘴项,各有短长。

③恩施大峡谷是全球最长、最美丽的大峡谷之一,这里千丈飞瀑流芳,百座独峰矗立,十里深壑幽长,

有售可餐,堪称生态游、休闲游的好去处。

④好的文艺作品应该用别牙生画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

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⑤物质生活越是发达,人们越是需要用哲学的方式思考。因为哲学总是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可以帮助人

们避免睡波搔沛,从而建立起独立而正确的价值观。

⑥改革之路从无坦途,习近平总书记将党的十九大之后的改革称之为“新征程”,其艰巨繁难可见一斑

然而,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凤毛麟角。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②⑥D.②③⑤

8.默写。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小雅》怨诽而不乱。

(3),举类迩而见义远。

(4)其志洁,;其行廉,o

(5)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

(6)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威震四海。

(7)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0

(8),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9)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o

(10)岂曰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11)人生代代无穷己,。

(12)人生得意须尽欢,o

(13)纵使相逢应不识,,o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蚕妇

来鹄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蚕妇

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芒麻。

【注】黄金屋里人:这里指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底事:何事、为何之意。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晓夕采桑多苦辛”紧扣诗题,“晓夕”二字点明采桑叶的时间,突出了劳动艰苦。

B.“粉色全无饥色加”一句描写蚕妇的脸色,形象地写出了蚕妇生活的窘迫和困苦。

C.第一首诗语言通俗又略带诙谐,通过叙述与假设的形式,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D.第二首诗全诗语言含蓄蕴籍,情感浓烈悲愤,深刻揭露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2)两首诗都用到了对比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10.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过秦论(中)

贾谊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申画称帝,以养四净。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

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

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

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

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

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阳福,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

劳民之易为政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虚图图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

发仓縻,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

得自新,更节循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

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

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成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

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

助。故旦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韭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教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一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面称帝"的“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称居帝位为"南面”。

B.“以养四海”的“四海”,古人认为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后用“四海”指天下;又因古代人以为

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

C.“夫寒者利短褐”中的“短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可指去官,或辞官。

D.“去收祭污秽之罪”中的“收孥”,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谓之“收孥”。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

过也

B.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

过也

C.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

D.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

(3)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天下的士人都顺服地慕风向往,这是因为长久没有统一的君主,如果此时秦

始皇实行仁政,天下就可以长久安定了。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毁诗书古籍,实

行严刑酷法,为灭亡埋下了隐患。

C.秦二世即位后,天下的百姓都期盼着他改变政策,但秦二世非但没有改变秦始皇的做法,反而更加

残暴。可见不知变通是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D.陈涉虽然没有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也不能凭借公侯那样的尊位,却能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

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②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政也。

(5)《过秦论》主要论述了秦二世的过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秦二世的过失。

H.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

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

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

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

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

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

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

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材料二

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

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所谓“天人合

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

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

和为贵。

刚健自强,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

生不息,奋斗不止。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

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

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戴;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

整体把握,辩证思维。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

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

系的对立与平衡。

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国有经世务实,强调知行合一,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

空谈高调。尊重劳动,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

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

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例如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或者说中国梦,代表话语应是《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的梦想,这就是“天

下一家”的社会理想。

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价值仍然是仁爱、孝慈、

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

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

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

(摘编自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材料三

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

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

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

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

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

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

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

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

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B.中国文化体大思纷,我们应当充分研究诸多前人观点,才能较为完整地总结出其精神特质。

C.“天人合一”是区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顺其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D.中国思维具有整体观与阴阳观,其内涵有相同性,都主张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强调民为邦本,“民为贵,君为轻”,民与君的关系恰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

美学的标准。

C.中国梦是以中国文化精神为底蕴的,“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会基础。

D.《三字经》《千字文》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蒙学读物,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信息,信息越发达,文化传播也就越广泛。

B.传统文化要在网络文化时代持续发展壮大,就必须有所创新。

C.在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会彼此冲击,形成干扰。

D.一个民族保存着还是抛弃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是它将要强盛或者衰落的标志。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卫灵公》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义疏》也曾说:“人当思渐虑远,防于未然,则忧

患之事不得近。”而《列子•天瑞篇》记载了一则这样的“远虑”故事: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

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杞人的“远虑”被时人嘲笑,被讥之为“杞人忧天”。但

今天的科学研究发现,地震是一种有可能发生的地质运动,太阳、月亮、星星作为宇宙中的天体,也是

存在撞击、消失的可能。如此看来,“杞人”之“远虑”,实属难得。

个人的安身立命,国家的长治久安,固然需要我们具备“远虑”的意识与行动,但联系“杞人”之“远

虑”,我们理应有更多的发现与认识。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理解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13.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色是喜庆之色。人有喜事喝了酒,脸色发红,会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激动。现在的院子正是这种气氛。

远处看,柿子树和枫树的叶子着了红妆,柿子树的叶片本就厚实,这时红得像浸过红颜料的布头,裹着黄

柿子,露出一脸的憨厚;枫树,正庆幸他们一年中最露脸的时刻,不管是元宝枫还是鸡爪枫,都尽力伸展

开他们的尖叶,鲜红欲滴。走近看,①,爬山虎的蔓本是怯怯地匍匐在墙角、墙头,用它的墨

绿去勾线填缝,这时它的蔓却喷出耀眼的红光,一时墙头便舞着蜿蜒的红飘带,墙角则像是谁刚泼了一桶

红油漆,而高楼整面的山墙,则满墙鲜艳,火辣辣地呼喊着大地的浪漫。

我们常说秋天是金色的季节,其实,②:松柏、翠竹、没来得及落叶的杨柳和地上绿油油

的草坪做了秋的深色背景;也有许多中间的过渡,马褂木因为硕大的叶片特别像古人穿的马褂而得名,这

时呈现出深褐色;而白蜡树则刚刚染上一点淡黄;更有那玉兰,白绒绒的花苞,己经准备好了来年春天的

绽放;地上的落叶,因时间的先后分出了水分的干湿和颜色的浓淡。一串红叶单挂在一色青灰的墙上,就

像暗夜里的灯笼;一片鲜红的新叶正被风吹到枯叶堆上,像正要去点燃它的火苗。阳光从未落的绿叶上反

射着粼粼的光,秋风还是突然地来去,搅动一团落叶,扬起又落下。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夸张互文

B.比喻借代夸张

C.比拟比喻夸张

D.比喻互文借代

(2)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偶有一串红叶,单挂在一色青灰的墙上;枯叶堆上一片鲜红的新叶刚

被风吹落下,鲜明的颜色对比中,更显秋色的美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5个字。

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曾思考过生命。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①。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甲)向下奔

注,激起一川白雪,一路向前。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击疾风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

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直到有一天,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

响地流入她的怀里,消融了,归化了!可是,也许有那么一天,他会再从海上淅沥的雨点中升起,:蓬蓬

勃勃,潇潇洒洒,又形成一道江流吧?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破壳而出。他遇着“骄奢”的春

天,便开出满树繁花,峰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J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

尽的甜美与芳馨。(乙)直到冬天的朔风把他的枯黄卷落吹走……终于有一天,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

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消融了,归化了!可是,也许有那么一天,他会再从地下微小的果仁

中破裂出来,饮几滴雨露,沐几缕春阳,化又长成一棵小树吧?

所以,生命中②。在快乐中我们要预见痛苦,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守望快乐,感谢生命。快

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1)阅读以上文段,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a处“疾风”应该换成“急风”,这样能更好地体现暴风的猛烈。

B.b处“蓬蓬勃勃,潇潇洒洒”的逗号应该换成顿号,表示并列。

C.c处“长到中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生命的蓬勃。

D.d处的问号包含了不确定的语气,表现对新生的期许和赞美。

(2)请从修辞的角度分别赏析文中甲、乙处画波浪线的两句话。

(3)根据上下文,补写①②画线处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内容贴切,表达准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第三单元B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题号1234567

答案BCCADDC

—.试题(共14小题)

1.下面对加线的“师”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限②吾从而师之③道之所存,顺之所存

④则耻顺焉⑤孔子师郑子⑥吾姓道也

⑦顺道之不复,可知矣⑧不耻相加⑨或顺焉,或不焉

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答案】B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个考点。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

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

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

【解答】①“师",名词,老师;

②“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师。名词,老师;

④“师”,动词,从师学习;

⑤“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师”,动词,学习;

⑦“师”,动词,从师学习;

⑧“师”,动词,学习;

⑨“师”,动词,从师学习。

故选:Bo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杭州、梁州、雍州。秦居雍州,

后“九州”成为中国的别称。

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与“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意思相同,都指百姓。

C.少牢:羊、猪各一头。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指祭祀用的牲畜。根据

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春申君、楚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他们都出身贵族,

以招揽宾客著称。

【答案】C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

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

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杭州”错,应为“扬州”。

B.“迁徙之徒”不是指百姓,而是指被征发戍守边关的人。

C.正确。

D.春申君是楚国的,平原君是赵国的。

故选:Co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秦”的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

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史论”。

B.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力渲

染秦国六代国君的开拓功业,铺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赫赫之威。

C.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多组比喻论证,揭示了秦从极盛而一统天下到迅速土崩瓦解的历史事实,突出

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中心,说明民心向背决定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D.分析概括陈涉起义三个不利的方面依次是:战斗力低下,人员少,武器差;一个有利的方面是深得

民心,最终造成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所以说“一夫作难而七庙琪”。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平时应该认真阅读课文,分析其中的内容,体悟所表达的情

感与内涵。

【解答】C.“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多组比喻论证’错,后半部分主要运用的是对比论证。

故选:Co

4.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

B.北收要害之郡

C.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D.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解答本题主要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只有明确不同虚词的用法,

然后多加练习,提高对文言虚词的运用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解答】A.代词,代指“秦王”;

B.结构助词,的;

C.结构助词,的;

D.结构助词,的;

故选:Ao

5.下列各句中与“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不拘于时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而耻学于师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判断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时文句翻译是最重要的依据,也要依据不同文言

句式特征分析判断。

【解答】例句状语后置的倒装句,“贤于弟子”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弟子贤”。句子译为:老

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A.判断句,判断标志为“……,……也”。句子译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B.被动句,于,表被动,被。句子译为:不被从师的时俗限制。

C.宾语前置的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子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D.状语后置的倒装句,“学于师”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师学”。句子译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故选:D。

6.下列对《过秦论》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语言独具特色,如辞赋一般华丽而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句子长短相间,读来朗

朗上口。

B.文章先叙述史实,说明秦由兴到衰的过程,再列举大量的事实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仁义不施而攻

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收到了水到渠成之效,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C.文章最后一段从领袖的地位和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装备和素质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进行

对比,指出后者实际上力量不如九国强大,结局却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D.全文在叙述的基础上,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阐明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行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

的是借古讽今,劝后世帝王以秦朝为鉴,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平时应该认真阅读课文,分析其中的内容,体悟所表达的情

感与内涵。

【解答】D.“劝后世帝王”错误,从文章的写作背景来看,贾谊写作《过秦论》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

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目的是劝谏汉文帝。

故选:D。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阿尔法狗战胜围棋冠军李世石,象征着计算机技术已进入人工智能的新信息技术,其特征是大数据、

大计算、大决策三位一体。人工智能的智慧已能和人类同目画谓。

②德才兼备固然好,可这种人不多,大多数人是暇不建项,各有短长。

③恩施大峡谷是全球最长、最美丽的大峡谷之一,这里千丈飞瀑流芳,百座独峰矗立,十里深壑幽长,

有自可管,堪称生态游、休闲游的好去处。

④好的文艺作品应该用别牙生画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

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⑤物质生活越是发达,人们越是需要用哲学的方式思考。因为哲学总是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可以帮助人

们避免睡谟厚颈,从而建立起独立而正确的价值观。

⑥改革之路从无坦途,习近平总书记将党的十九大之后的改革称之为“新征程”,其艰巨繁难可见一斑

然而,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凤毛麟角。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②⑥D.②③⑤

【答案】C

【分析】此题考查了正确使用词语。对词语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词语的运用

是否恰当。

【解答】①同日而语:意思是指同一对象在不同时间的比较。一般用于否定式,原句是肯定句式,使用

不当。

②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缺点是次要的,优点是主要的。句中语境是大多数人既有优点又

有缺点,而不是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不合语境。

③秀色可餐:原形容妇女美貌。后也形容景物秀丽。使用正确。

④别开生面:比喻另外创出一种新的形式或局面。使用正确。

⑤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使用正确。

⑥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该词语是名词短语,句中当作形容词使用,不当。

故选:Co

8.默写。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

骚》o

(2)《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4)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5)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6)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

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7)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8)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9)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0)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1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1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1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答案】(1)谗谄之蔽明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2)《国风》好色而不淫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4)故其称物芳故死而不容

(5)逡巡而不敢进

(6)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7)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8)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9)赢粮而景从

(10)与子同袍

(11)江月年年望相似

(12)莫使金樽空对月

(13)尘满面鬓如霜

【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

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

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

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

识记)。

【解答】故答案为:

(1)谗谄之蔽明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重点字:幽)

(2)《国风》好色而不淫(重点字:淫)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重点字:指)

(4)故其称物芳故死而不容(重点字:芳)

(5)逡巡而不敢进(重点字:逡)

(6)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重点字:履)

(7)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重点字:怨)

(8)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重点字:弩)

(9)赢粮而景从(重点字:赢)

(10)与子同袍(重点字:袍)

(11)江月年年望相似(重点字:似)

(12)莫使金樽空对月(重点字:樽)

(13)尘满面鬓如霜(重点字:鬓)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蚕妇

来鹄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蚕妇

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芭麻。

【注】黄金屋里人:这里指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底事:何事、为何之意。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晓夕采桑多苦辛”紧扣诗题,“晓夕”二字点明采桑叶的时间,突出了劳动艰苦。

B.“粉色全无饥色加”一句描写蚕妇的脸色,形象地写出了蚕妇生活的窘迫和困苦。

C.第一首诗语言通俗又略带诙谐,通过叙述与假设的形式,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D.第二首诗全诗语言含蓄蕴籍,情感浓烈悲愤,深刻揭露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2)两首诗都用到了对比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1)D

(2)来鹄的诗将蚕妇“晓夕采桑”的辛苦劳动与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在“好花时节”去欣赏百花的

闲情进行对比,流露出了诗人的愤慨不平之情;杜荀鹤的诗将粉色和饥色对比,养蚕和着麻布对比,揭

露了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

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

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

【解答】(1)D.“含蓄蕴藉”错误,这首诗通过蚕妇之口,直接控诉了她们对统治阶级剥夺她们劳动

果实的强烈不满和怨恨,语言激昂悲愤。故选D。

(2)来鹄的诗,“晓夕采桑多苦辛”表现了采桑人的倦容,后两句是说如果这些蚕妇此时也去做这些“繁

华事”,那么,那些“黄金屋里人"只能被‘冻杀”。这首诗将蚕妇“晓夕采桑”的辛苦劳动与富贵人家

的小姐太太们在“好花时节”去欣赏百花的闲情进行对比,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完全是依靠剥削劳动人

民而生活的这一事实,流露出了诗人对蚕妇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不平。杜荀鹤诗歌将养蚕和着麻

布进行对比,把封建社会中一种普遍而令人触目惊心的矛盾摆到了读者面前,揭露了社会中贫富悬殊的

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答案:

(1)D

(2)来鹄的诗将蚕妇“晓夕采桑”的辛苦劳动与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在“好花时节”去欣赏百花的

闲情进行对比,流露出了诗人的愤慨不平之情;杜荀鹤的诗将粉色和饥色对比,养蚕和着麻布对比,揭

露了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译文:

杜荀鹤:我的脸蜡黄,没有一点光泽,哪知道人世间的什么荣华富贵。年年都说我养蚕辛苦,为什么身

上穿的是芝麻做的衣服?

来鹄:从早到晚整天采桑多苦辛,百花盛开季节养蚕忙煞人。若教村姑了解赏花之类事,便会冻死富家

太太小妞们。

赏析

杜荀鹤:

《蚕妇》是晚唐诗人杜荀鹤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以粉色和饥色对比,深刻表现了养蚕妇人

穷困处境;后两句通过蚕妇之口,表达了她们对统治阶级剥夺她们劳动果实的强烈不满和怨恨。全诗语

言朴实、浅显,近乎乡间口头语,诗情激昂悲愤,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

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来鹄:

《蚕妇》是唐代诗人来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叙述与假设的形式,指出了如果蚕妇不劳动

则“黄金屋里人”就会被冻死,表达了作者对蚕妇艰苦生活的同情以及对社会高层阶级依赖劳动人民养

活的不满。

全诗笔致冷隽,构思深曲,耐人寻味,在对当时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揭示中,流露出了诗人的愤慨不平

之情。运用通俗又略带诙谐的语言,通过叙述与假设的形式,通过暗含的对比,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

10.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过秦论(中)

贾谊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申画称帝,以养四净。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

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

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

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

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

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短福,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

劳民之易为政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虚图图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

发仓縻,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

得自新,更节循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

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

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成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

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

助。故且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士也是二世之过也。.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南面称帝"的“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称居帝位为"南面”。

B.“以养四海”的“四海”,古人认为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后用“四海”指天下;又因古代人以为

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

C.“夫寒者利短褐”中的“短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可指去官,或辞官。

D.“去收祭污秽之罪”中的“收孥”,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谓之“收孥”。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A.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

过也

B.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

过也

C.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

D.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

(3)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天下的士人都顺服地慕风向往,这是因为长久没有统一的君主,如果此时秦

始皇实行仁政,天下就可以长久安定了。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毁诗书古籍,实

行严刑酷法,为灭亡埋下了隐患。

C.秦二世即位后,天下的百姓都期盼着他改变政策,但秦二世非但没有改变秦始皇的做法,反而更加

残暴。可见不知变通是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D.陈涉虽然没有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也不能凭借公侯那样的尊位,却能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

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②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政也。

(5)《过秦论》主要论述了秦二世的过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秦二世的过失。

【答案】(1)C

(2)C

(3)C

(4)①战争不止,军民疲惫。如今秦始皇面向南称帝统治了天下,这是上天佑助天子啊。

②天下愁怨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的凭借啊。这是说劳苦人民容易统治。

(5)秦二世暴虐无道,不顾百姓死活;残害百姓,滥用民力;法律严苛,官吏残暴,滥杀无辜;赏罚

不当,赋税繁重;百姓穷困,不加救济。

【分析】(1)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

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

“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解答】(1)C.“,释褐'可指去官,或辞官”纠错,“释褐”是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⑵''安民可与为义”与“危民易与为非”对举,所以在“义”“非”后分别断句,排除A、B;“而”

作连词时,应与后句相连,“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是两个判断句式,排除D。故选:

c。句子翻译为:所以说“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

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

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

(3)C.“可见不知变通是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错误,从文中的意思来看,“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

之而已矣”,即统治百姓的方法,在于让百姓安居乐业,即“为仁”,实行仁政。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是“仁义不施”。

(4)①兵革:战争;罢弊:疲劳困乏;南面:面向南称帝,古代天子理政时都是向南坐;王:称王;

是:这;有:通“佑”,帮助。句子翻译为:战争不止,军民疲惫。如今秦始皇面向南称帝统治了天下,

这是上天佑助天子啊。

②舅舅:愁怨,愁怨声,指代劳苦百姓;资:资助,凭借;为政:统治。句子翻译为:天下愁怨的百姓,

正是新皇帝执政的凭借啊。这是说劳苦人民容易统治。

(5)相关信息在倒数第二段,“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是总领句,冒号后三个分句是具体表现。

从“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可以概括出秦二世残害百姓,滥用民力;从“繁刑严诛,吏治刻深”

可以看出法律严苛,官吏残暴,滥杀无辜;从“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可以概括出赏罚不当,赋税繁重。

再由下文的“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可以概括出百姓穷困,不加救济。再联系

倒数第一段“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

之过也”可见,奏二世的过失正是他残暴无道,丧失了民心。

答案:

(1)C

(2)C

(3)C

(4)①战争不止,军民疲惫。如今秦始皇面向南称帝统治了天下,这是上天佑助天子啊。

②天下愁怨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的凭借啊。这是说劳苦人民容易统治。

(5)秦二世暴虐无道,不顾百姓死活;残害百姓,滥用民力;法律严苛,官吏残暴,滥杀无辜;赏罚

不当,赋税繁重;百姓穷困,不加救济。

参考译文:

秦使周朝灭亡,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以四海供养一己。天下的士人都顺服地慕风向往,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己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

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互征伐,强大的欺凌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

战争不止,军民疲惫如今秦始皇面向南称帝统治了天下,这是上天佑助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

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权威,稳定功业,是安定还

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

秦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

个人权威,焚毁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

治理天下的开始。假使秦始皇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

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

功业长久。

当今秦二世登上皇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

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愁怨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的凭借啊。这是说劳苦人民容

易统治。假使秦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那

些没收犯罪者妻子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他们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娠济孤独

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来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并一直使它维持下去,

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遵循正道,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用仁德对待天下人,

天下就安定了。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却比秦始皇更加暴虐无道: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

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

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然后奸险欺诈之事一齐发生,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

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天下的人都认为这是苦难。从群臣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

危,身处穷苦之境,都不得安定,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助公侯那

样的尊位,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是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

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下面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以

说“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

是二世的错误。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

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

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

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

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

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

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

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材料二

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

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所谓“天人合

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

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

和为贵。

刚健自强,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

生不息,奋斗不止。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

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

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戴;保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