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历史七年级第三单元B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历史七年级第三单元B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历史七年级第三单元B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历史七年级第三单元B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历史七年级第三单元B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B卷

选择题(共19小题)

1.(2023秋•安庆期末)下面是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称呼用语的变化,变化说明()

年代“天朝”使用频率“中国”使用频率

道光最初10年50余次不满10次

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6次5次

至十七年四月

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6次14次

咸丰《筹办夷务始末》前五卷约5迁渐取代天朝

光绪几乎不用

A.体现国人天朝上国的优越心态

B.清政府对外交往开始掌握主动权

C.近代中国外交取得丰硕成果

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的外交理念

2.(2024•鼓楼区一模)乾隆《吴江县志》说:“凡邑中所产,皆聚于盛泽镇,天下衣被多赖之,富商大贾

数千里辇万金来买者,摩肩联袂,如一都会焉。”材料反映()

A.高产农作物的传入B.徽州府商人的崛起

C.大城市经济的兴盛D.工商业市镇的繁荣

3.(2024•九龙坡区校级一模)学者孙机在其著作《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梳理了许多农作物的传入时间。

根据如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描述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作物原产地传入时间作物原产地传入时间

葡萄大宛西汉白薯(番薯)美洲明

西瓜非洲五代辣椒(蕃椒)美洲明

玉米美洲明西红柿(番茄)美洲明

A.西周的诸侯国君觐见周王时普遍进贡葡萄

B.魏晋南北朝时期西瓜在我国南方大量种植

C.表中的农作物均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

D.白薯、玉米等农作物传入有助于人口增长

4.(2024秋•朝阳区期末)19世纪后半期,清政府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采取的措施是()

A.设台湾府B.设置行省C.开埠通商D.土地改革

5.(2024•宜兴市模拟)归纳法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归纳正

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秦汉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6.(2023秋•宝应县期末)该机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机构统领者无日

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他们也无不随从在侧。该机构完

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上述材料中的“机构”是()

A.内阁B.南书房C.锦衣卫D.军机处

7.(2024•西湖区校级模拟)嘉庆《浏阳县志》记载:“山土只种包粟、番薯之类杂粮以佐蜜飨”。材料描

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葡萄的引进B.玉米、红薯的引进

C.战乱的破坏D.社会的动荡

8.(2024•中原区校级四模)康熙皇帝率军亲征,平定喝尔丹叛乱;雍正时期设置驻藏大臣,有效加强了

对西藏的管辖;乾隆时期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这些史实共同反映了()

A.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清朝疆域版图的扩张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盛世局面的社会景象

9.(2024春•莲湖区期末)《檐曝杂记》记载:“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无论宦寺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

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此处的“大臣”应该就职于()

A.议政王大臣会议B.南书房

C.军机处D.内阁

10.(2024•朝阳区校级三模)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如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

治理的趋势是(

朝代宋朝明朝清朝

政治措施解除地方节度使权力废丞相、设内阁设军机处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加强

D.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

H.(2024•红桥区一模)“脱离罗刹入乐土,自此畜牧安升平。渥巴锡汗识向背,迁莺出谷兹为荣。”诗歌

反映的历史事件()

A.谱写了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光辉篇章

B.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C.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D.奠定了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

12.(2024春•宜春期末)康熙、乾隆等皇帝几乎每年夏秋之际都要在承德避暑山庄居住五个月左右,与蒙

藏各族各部及宗教首领行围打猎,把酒言欢。同时仿照五台山、蒙古、新疆、西藏各地的寺庙,环绕避

暑山庄东、北方向,修建汉、藏佛教寺庙。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生活奢靡,好大喜功B.平定叛乱,加强治理

C.设置机构,管辖边疆D.因俗而治,巩固统一

13.(2024秋•河北区期末)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

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台湾府设置于()

A.1684年B.1793年C.1885年D.1895年

14.(2024•岚山区二模)流行语和关键词是一个时代的标签,在一档文化节目中出了四组关键词,其中最

符合明清时期特征的一组是()

A.诸侯、井田制、青铜器、国家

B.皇帝、郡县制、车同轨、长城

C.匈奴、推恩令、五铢钱、儒家

D.内阁、军机处、青花瓷、商帮

15.(2024•平城区二模)《红楼梦》中叙述了贾府的亲戚、身为“皇商”的花花公子薛蟠,打死人”便如

没事人一般”,自谓“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满面笑容的凤姐接过三千两银子的贿赂,神不知鬼不

觉地害死两条人命;贾珍、贾琏、贾蓉这群贾府的“爷儿”们,更是毫不掩饰地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

这说明《红楼梦》()

A.塑造了官逼民反的英雄人物形象

B.批判了封建顽固势力的黑暗

C.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

D.体现了古典现实主义的风格

17531766178418121851(年)

A.人地矛盾突出B.农业生产恢复

C.阶级矛盾激化D.土地兼并严重

17.(2024•青岛)朱元璋以“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为名废相,认为丞相既废,“事皆朝廷总之,所

以稳当”。据载,废相之后,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朱元璋接到的奏事文书多达1660件,

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材料说明()

A.皇权在不断削弱,相权在不断加强

B.废除丞相后,皇帝的工作量加大

C.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设置了丞相

D.废除丞相后,决策的正确性提高

18.(2024•丰城市校级开学)雍正皇帝在山西巡抚刘与义上奏的折子上批道:“山西人,第一类是经商的,

第二类是务农的,第三类是谋入营伍,至中材以下方便之读书入仕,其俗殊属可笑。”这表明()

①当时山西人重视商业

②当时山西人厌倦读书入仕

③雍正帝信奉“重农抑商”

④雍正帝希望文教昌明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9.(2024•银川校级一模)朱元璋说: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

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这表明他()

A.立下“祖训”以加强皇权

B.认识到官场风气十分不正

C.废除帝制以扩大统治基础

D.与子孙与丞相间矛盾激化

二.材料题(共1小题)

20.(2024春•僧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他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

较成熟的办法,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

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材料三1683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管

理机构,隶属福建省。管理机构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

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列举唐朝与西藏地区交往的史实一例。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正式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的清朝皇帝,写出康熙

帝册封的另一位宗教首领的封号。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是如何管理台湾的?

会晤五世达赖图

第三单元B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题号1234567891011

答案DDDBDDBCCAA

题号1213141516171819

答案DADBABAA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2023秋•安庆期末)下面是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称呼用语的变化,变化说明()

年代“天朝”使用频率“中国”使用频率

道光最初10年50余次不满10次

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6次5次

至十七年四月

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6次14次

咸丰《筹办夷务始末》前五卷约5迁渐取代天朝

光绪几乎不用

A.体现国人天朝上国的优越心态

B.清政府对外交往开始掌握主动权

C.近代中国外交取得丰硕成果

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的外交理念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闭关锁国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材料的正确解读。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天朝”使用频率降低、'‘中国”使用频率升高,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逐渐形

成对等的外交理念,D项正确;“天朝”使用频率不断提高才能体现天朝上国的优越心态,A项不符合

题意,排除A项;清政府的对外交往并没掌握主动权的说法不正确,排除B项;近代中国是一部受侵

略的历史,近代中国外交取得丰硕成果的说法不正确,且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理解和识记闭关锁国的相关史实。

2.(2024•鼓楼区一模)乾隆《吴江县志》说:“凡邑中所产,皆聚于盛泽镇,天下衣被多赖之,富商大贾

数千里辇万金来买者,摩肩联袂,如一都会焉。”材料反映()

A.高产农作物的传入B.徽州府商人的崛起

C.大城市经济的兴盛D.工商业市镇的繁荣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凡邑中所产,皆聚于盛泽镇,天下衣被多赖之,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来买者,摩

肩联袂,如一都会焉”及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繁荣的景象,D项正确;明清时

期高产作物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明清时期地域性的商帮兴起,其中最

著名的是晋商和徽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市镇,与大城市经济的兴盛无关,排除C

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清朝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2024•九龙坡区校级一模)学者孙机在其著作《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梳理了许多农作物的传入时间。

根据如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描述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作物原产地传入时间作物原产地传入时间

葡萄大宛西汉白薯(番薯)美洲明

西瓜非洲五代辣椒(蕃椒)美洲明

玉米美洲明西红柿(番茄)美洲明

A.西周的诸侯国君觐见周王时普遍进贡葡萄

B.魏晋南北朝时期西瓜在我国南方大量种植

C.表中的农作物均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

D.白薯、玉米等农作物传入有助于人口增长

【分析】本题考查了明清经济的发展,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白薯和玉米等高产作物从美洲传入中国和种植,极大地提高了粮食

产量,有助于人口增长,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葡萄在西汉时期才传入中国,西周时期不可能

进贡葡萄,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瓜在五代时期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可能大量种

植,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中的农作物有些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如葡萄,排除C

项。

故选:Do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4.(2024秋•朝阳区期末)19世纪后半期,清政府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采取的措施是()

A.设台湾府B.设置行省C.开埠通商D.土地改革

【分析】考查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解答】A.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和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

B.清政府于1885年决定在台湾建立行省。台湾建省,加强了东南海防,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推动了

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

C.19世纪后半期,台湾并未开埠通商,排除C项。

D.土地改革是指政府对土地使用和制度等方面进行的大调整,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掌握清朝在台湾建制的相关知识。

5.(2024•宜兴市模拟)归纳法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归纳正

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秦汉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属理解层面的要求,需要结合明清时期的史实进行归纳概括。

【解答】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期,排除。

B.史前时期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时期,排除。

C.隋唐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排除。

D.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期,符合题意。

故选:Do

【点评】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就是对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进行综合概括。平时注意依

据目录中的单元主题列相应史实,或者依据史实归纳主题,反复训练,灵活作答。

6.(2023秋•宝应县期末)该机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机构统领者无日

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他们也无不随从在侧。该机构完

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上述材料中的“机构”是()

A.内阁B.南书房C.锦衣卫D.军机处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

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据材料“该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

处”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中的“机构”是军机处,D项正确;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洲贵族组成,

它作出的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限制了皇权,排除A项;康熙帝始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

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排除B项;锦衣卫是明朝的

特务机构,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军机处的相关史实。

7.(2024•西湖区校级模拟)嘉庆《浏阳县志》记载:“山土只种包粟、番薯之类杂粮以佐饕飨”。材料描

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葡萄的引进B.玉米、红薯的引进

C.战乱的破坏D.社会的动荡

【分析】本题考查清代农业发展的相关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引入中国,B项正确;

葡萄是丝绸之路开辟后,传入中原的,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题干现象出现的背景是玉米、红

薯的引进,与战乱的破坏、社会的动荡无关,排除CD项。

故选:Bo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清代农业发展的相关内容。

8.(2024•中原区校级四模)康熙皇帝率军亲征,平定嘎尔丹叛乱;雍正时期设置驻藏大臣,有效加强了

对西藏的管辖;乾隆时期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这些史实共同反映了()

A.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清朝疆域版图的扩张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盛世局面的社会景象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可知,清朝时期通过平定叛乱、设立机构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故C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君主专制强化无关,排除A;题干重在

强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是疆域版图的扩大,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对边疆管辖的措施,与社会景象

无关,排除D。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史实共同反映

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9.(2024春•莲湖区期末)《檐曝杂记》记载:“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无论宦寺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

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此处的“大臣”应该就职于()

A.议政王大臣会议B.南书房

C.军机处D.内阁

【分析】本题考查军机处,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雍正年间,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处理西北军务,不久改名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由皇帝选

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

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题干中的“大臣”应

该就职于军机处。故C符合题意;题干中的“大臣”应该就职于军机处,不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

房、内阁,排除ABD。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军机处,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中的“大臣”应该就职于军

机处。

10.(2024•朝阳区校级三模)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如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

治理的趋势是()

朝代宋朝明朝清朝

政治措施解除地方节度使权力废丞相、设内阁设军机处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加强

D.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的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表格内容“宋朝解除地方节度使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

机处”可知,从宋到清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强化,最后军机处的设置达到顶峰。表格反映了我

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A项正确;

宋朝国家不统一,排除B项;

材料信息与监察制度、民族交融无关,排除CD项。

故选:A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的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2024•红桥区一模)“脱离罗刹入乐土,自此畜牧安升平。渥巴锡汗识向背,迁莺出谷兹为荣。”诗歌

反映的历史事件()

A.谱写了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光辉篇章

B.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C.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D.奠定了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

【分析】本题考查了渥巴锡。明朝末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游牧。

【解答】题干诗歌反映的是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1771年,带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

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的杰出首领是渥巴锡。明朝末年,蒙古族土尔扈特

部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游牧,后因不堪忍受沙俄压迫,在其杰出首领渥巴锡领导下,万里东归,返回新

疆,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故选:Ao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12.(2024春•宜春期末)康熙、乾隆等皇帝几乎每年夏秋之际都要在承德避暑山庄居住五个月左右,与蒙

藏各族各部及宗教首领行围打猎,把酒言欢。同时仿照五台山、蒙古、新疆、西藏各地的寺庙,环绕避

暑山庄东、北方向,修建汉、藏佛教寺庙。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生活奢靡,好大喜功B.平定叛乱,加强治理

C.设置机构,管辖边疆D.因俗而治,巩固统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及特点,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乾隆等皇帝与蒙藏各族各部及宗教首领的交往,以及仿

照各地寺庙修建的汉、藏佛教寺庙,都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并试图通过文化和宗

教的交流来巩固国家的统一,D项正确;清朝统治者的活动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和外交的目的,不能反映

他们生活奢靡和好大喜功,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直接提及平定叛乱的内容,排除B项;题目中确实

提到了清朝与边疆地区的关系,但并未明确提及设置机构来管辖边疆,比如驻藏大臣、伊犁将军等,排

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巩固国家统一,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024秋•河北区期末)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

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台湾府设置于()

A.1684年B.1793年C.1885年D.1895年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加强对台湾的管辖,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

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A项正确;1793

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了西藏地方的行政体制和法规,与台湾府设置时间无关,B

项错误;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并非台湾府设置的时间,C选错误;1895年,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也不是台湾府设置的时间,

D项错误。

故选:A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台湾府的设置,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14.(2024•岚山区二模)流行语和关键词是一个时代的标签,在一档文化节目中出了四组关键词,其中最

符合明清时期特征的一组是()

A.诸侯、井田制、青铜器、国家

B.皇帝、郡县制、车同轨、长城

C.匈奴、推恩令、五铢钱、儒家

D.内阁、军机处、青花瓷、商帮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军机处,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设置了内阁和军机处;明朝时期手工业繁荣,景德镇是当时全国

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远销国内外;当时出现了地域性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故D

正确;“诸侯、井田制、青铜器、国家”是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A;“皇帝、郡县制、车同轨、

长城”是秦朝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B;“匈奴、推恩令、五铢钱、儒家”是汉朝时期的社会特征,排

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军机处,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

关键是知道最符合明清时期特征的一组是内阁、军机处、青花瓷、商帮。

15.(2024•平城区二模)《红楼梦》中叙述了贾府的亲戚、身为“皇商”的花花公子薛蟠,打死人“便如

没事人一般”,自谓“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满面笑容的凤姐接过三千两银子的贿赂,神不知鬼不

觉地害死两条人命;贾珍、贾琏、贾蓉这群贾府的“爷儿”们,更是毫不掩饰地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

这说明《红楼梦》()

A.塑造了官逼民反的英雄人物形象

B.批判了封建顽固势力的黑暗

C.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

D.体现了古典现实主义的风格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曹雪芹的《红楼梦》记述的内容的相关史实。《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解答】据材料可知,《红楼梦》中叙述了贾府的亲戚、身为“皇商”的花花公子薛蟠,打死人“便如

没事人一般”,自谓“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满面笑容的凤姐接过三千两银子的贿赂,神不知鬼不

觉地害死两条人命;贾珍、贾琏、贾蓉这群贾府的“爷儿”们,更是毫不掩饰地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

这说明《红楼梦》批判了封建社会(顽固势力)的黑暗。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描写了贾、王、

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

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红楼梦》,而《水浒传》塑造了官逼

民反的英雄人物形象,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红楼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并未涉及“君主专制

统治制度”的内容,排除C项;古典主义崇尚古风,多是选择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和故事这类严

肃的题材,力图用古典的法则来“改造”现实生活的物象;而现实主义则是以赞美大自然、描绘现实中

普通人的生活为主旨,直接关注和评判社会现实本身,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曹雪芹的《红楼梦》记述的内容的

相关史实。

16.(2024•江西)如图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这反映了清朝中期()

1753176617841812185】(年)

A.人地矛盾突出B.农业生产恢复

C.阶级矛盾激化D.土地兼并严重

【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知识推断出答案。

【解答】据材料可知,清朝中期1753年至1851年人口数量逐年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说明清

朝中期人口增长使人地矛盾突出,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口数量与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不能反映

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阶级矛盾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人口数量

与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无法推断出土地兼并的问题,排除D项。

故选:A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7.(2024•青岛)朱元璋以“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为名废相,认为丞相既废,“事皆朝廷总之,所

以稳当”。据载,废相之后,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朱元璋接到的奏事文书多达1660件,

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材料说明()

A.皇权在不断削弱,相权在不断加强

B.废除丞相后,皇帝的工作量加大

C.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设置了丞相

D.废除丞相后,决策的正确性提高

【分析】本题考查了明朝皇权强化与八股取土,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和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丞

相,之后造成皇帝工作量加大,B项正确;废除丞相加强皇权,排除A项;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

朝的暴政,排除C项;材料反映废除丞相后增加皇帝工作量,没有体现决策的正确性提高,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朝皇权强化与八股取土,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18.(2024•丰城市校级开学)雍正皇帝在山西巡抚刘与义上奏的折子上批道:“山西人,第一类是经商的,

第二类是务农的,第三类是谋入营伍,至中材以下方便之读书入仕,其俗殊属可笑。”这表明()

①当时山西人重视商业

②当时山西人厌倦读书入仕

③雍正帝信奉“重农抑商”

④雍正帝希望文教昌明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题干所给材料中“山西人第一类经商”表明,当时山西人非常重视商业,①说法正确;题干所

给材料中“其俗殊属可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皇帝信奉“重农抑商”政策,③说法正确;故A

符合题意;当时山西人已经厌倦读书入仕与题干所给材料中“至中材以下方便之读书入仕”不符,②说

法错误;题干材料不能说明雍正帝希望文教昌明,④说法错误,排除BCD。

故选:Ao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当时山

西人重视商业、雍正帝信奉“重农抑商”。

19.(2024•银川校级一模)朱元璋说: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

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