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稻病害: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毒病小麦病害:锈病、赤霉病、白粉病棉花病害:枯萎病、黄萎病玉米病害:大、小斑病油菜病害:菌核病果树病害:苹果梨轮纹病、梨锈病第四章
重要农作物主要病害重点各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害循环(越冬、越夏、初侵染、再侵染)、防治方法第一节
水稻病害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年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2。在现行的防治条件下,全国平均每年因各种稻病造成稻谷减产200亿公斤,若不进行防治,减产可达300亿公斤。因此,研究和防治水稻病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稻稻瘟病RiceBlast
症状:水稻各生育期和各部位都可以发病。根据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可以将稻瘟病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重点1.苗瘟发生在秧苗三叶期前。芽、芽鞘水渍状斑,病苗基部变黑→上部黄褐→卷缩枯死。湿度大时长出灰褐色霉层。2.叶瘟自三叶期至穗期均可发生。稻株分蘖期至拔节期盛发。叶片上病斑表现有四种类型: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褐点型。1)慢性型
典型症状,病斑梭形,中央灰白色(崩溃部),内圈为褐色(坏死部),最外层为黄色晕圈(中毒部),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变为褐色长条状,称坏死线。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
“三部一线”为慢性型病斑的主要特征。2)急性型
病斑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不规则圆形或近圆形,叶片两面都能产生大量灰色霉层。在品种感病、适温高湿天气条件
、或氮肥过多情况下产生。急性型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稻瘟病大规模流行的先兆。慢性型急性型3)白点型
病斑呈白色近圆形小白点。在病菌侵染嫩叶后遇不利天气条件或土壤缺水时发生
气候条件继续不适时,可转为慢性型;在短期内转适时,可以转为急性型。4)褐点型
病斑呈褐色小斑点,限于两脉之间,边缘黄色晕圈,不产生分生孢子。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节瘟节瘟
多发生于穗以下的第1、2节位上。褐点→环节扩展→失水干缩→凹陷→茎节弯曲→易折断→白穗。导致病节以上部分早枯。叶枕瘟
3.节瘟
节瘟
4.穗颈瘟: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水渍状斑点→环茎扩展→病部呈褐或墨绿色→失水干缩→弯曲→折断→白穗。穗颈瘟5.谷粒瘟
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谷粒病斑椭圆形,灰白色,常产生灰色霉层。护颖发病时,呈灰褐色或黑褐色,可造成种子带菌,成为翌年苗瘟的重要初次侵染源。
二、病原物(Pathogen)
1.分类地位
无性世代:
Pyricularia
grisea
(Cooke)
Sacc,
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梨孢属。有性世代:灰色大角间座壳菌Magnaporthegrisea
(Hebert)Barr
子囊菌亚门核菌纲大角间座壳属重点三病害循环越冬与初侵染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成为翌年(3月)的初侵染源。2病原菌侵染过程结水情况下,侵入温度为20-32℃,最适为24℃3孢子释放与传播一叶斑最高产孢4万,穗颈最高28万孢子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重点水稻稻瘟病有性世代在致病过程中不起作用五、防治方法(Controlmethods)策略
采用以选育和利用抗病丰产优质良种为中心,防病栽培措施为基础,辅以适时施药防治的综合措施。
重点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如77021、谷梅3号等抗病品种,并且注意不同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和轮换种植2.加强水肥管理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配合使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
合理排灌,以水调肥,促控结合。重点3.药剂防治⑴种子消毒处理:咪鲜胺乳油、10%401抗菌剂、多菌灵·代森胺拌种
⑵秧苗带药移栽:三环唑可湿性粉剂⑶喷药保护: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稻瘟灵可湿性粉剂、四氯苯酞可湿性粉剂或异稻瘟净乳油。5-7d一次,2-3次。无公害药物:春雷霉素水剂、丙稀酸·香芹酚、噻菌灵。提前7-10d施用防治叶瘟,提前20d施用防治穗瘟。水稻纹枯病Ricesheathblight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稻产区。随矮杆品种和杂交稻的推广,纹枯病的发生日趋严重。主要引起叶鞘枯和叶枯,降低结实率,一般减产5-10%,严重时50-70%。2002年资料显示,我国近几年发生1500-2000万hm2,每年损失6×109kg,占水稻病虫害损失的40-50%。一症状秧苗期、稻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期为盛,危害叶鞘、叶片和茎秆。导致稻株不能正常抽穗,瘪谷增加,并可造成倒伏和整株枯死。病状:初叶鞘近水面形成水渍状、暗绿色边缘不清晰小斑点,后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形病斑,边缘暗绿,中央灰绿色,扩展迅速。多病斑常互相合并成不规则大斑,形成花杆病斑。病征:白或灰白色蛛网状菌丝体;白色绒球状菌核,老熟呈暗褐色鼠粪状或不规则形菌核。高温高湿形成白色粉状担子和担孢子。重点水稻纹枯病田间症状椭圆形或云纹形病斑,中央灰白或暗绿,边缘有褐色线,扩展迅速。多病斑常互相合并成不规则大斑,形成花杆病斑。云纹形病斑纹枯病叶片病斑纹枯病茎秆危害状纹枯病稻穗受害状小麦纹枯病玉米纹枯病二病原菌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有性态为瓜亡革菌,担子菌亚门该菌无性态致病,不产生无性孢子,只以菌核和菌丝两种状态存在。寄主范围广,能寄生54科近263种植物,重要寄主作物包括水稻、玉米、大麦、花生、高梁、豆类、甘蔗等。病菌生长温度10-42℃,最适28-32℃。侵入温度23-35℃,最适28-32℃。菌核形成温度12-40℃,30-32℃最多。菌丝致死温度53℃5min,菌核55℃8min。生长pH2.5-7.8,最适5.4-6.7。其致病性与分泌的果胶酶与纤维素酶呈正相关。
重点越冬:菌核在土壤或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残体上越冬。一般每公顷遗留菌核150万,可高达4500万。土表和水层菌核越冬存活率96%。侵入:越冬菌核随水漂浮至稻基部叶鞘,分蘖盛期至孕穗期在株、丛间横向扩展,增加发病率;孕穗后期至腊熟期垂直扩展,加重发病程度。菌核在27-30℃和95%RH条件下,1-2天内萌发和完成侵染,相对湿度低于85%,侵染受抑制。有性阶段在自然情况下不起作用。三病害循环重点上季稻田遗留的菌核量与当季发病程度密切相关。五防治
清除菌源:如插秧前打捞混杂于浪渣中的菌核
肥水管理:用水原则“前浅、中晒、后湿润”氮磷钾肥合理搭配
药剂防治:药品:井冈霉素、多菌灵、菌核净等。用药时期:分蘖封行期病丛发病率达5%,孕穗期丛发病率达10%需各施药一次;抽穗期达20%再施药一次重点白叶枯最早于1884年在日本发现,目前是亚洲和太平洋稻区的重要病害。1950年我国于南京郊区发现,现在除新疆外,均有发生,被列为我国有潜在威胁的植物病害。受害后,叶片干枯,空壳率增加,千粒重下降,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达50%,甚至绝收。水稻白叶枯病Ricebacterialleafblight一症状类型
1)普通型(叶枯型)病斑多自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后扩展为短条斑,再延伸扩展为长条斑,有的可直达叶基部或叶鞘,病健部分界明晰,呈波纹状,条斑从黄褐色最终转呈灰白色(籼稻)或黄白色。湿度大时,病部常见蜜黄色珠状菌脓
重点水稻白叶枯病普通型症状感病叶片不同感病程度的病叶白叶枯病菌脓
2)急性型
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或品种感病情况下发生。叶片产生暗绿色病斑,如沸水烫状,叶片向内卷曲呈青枯状,以上部叶片为多见,病部常有蜜黄色珠状菌脓。3)凋萎型(枯心型)
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先失水、青卷,随后凋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用手挤压茎基部可见黄色菌液外溢。凋萎型白叶枯2.白叶枯和生理叶枯区别1)溢菌现象:显微镜下观察有无喷菌现象。2)保湿法:
病叶置湿沙上保湿5-96小时,观察菌脓。菌脓植物组织细菌流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0.5~1μm×1~2.7μm,极生单鞭毛。无芽孢,有粘液层不具有荚膜。。G-;严格好气;代谢类型为呼吸型;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黄色,圆形。可分泌多糖毒素,破坏和堵塞疏导组织。生长范围为5-40℃,最适26-30℃;无粘液层保护时,致死温度53℃(10min),有粘液层保护致死温度为57℃(10min)。最适宜pH6.5-7.0二病原菌稻黄单胞杆菌白叶枯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细菌,薄壁菌门黄单胞杆菌属重点越冬和初侵染:病谷和病稻草传播:风、雨、流水;
从叶片的气孔、水孔、伤口等侵入侵染:若从叶片侵染则为局部病害若从茎基部、根部伤口侵染则为维管束
病害,系统性侵染三病害循环重点水稻白叶枯病五防治
检疫:杜绝种子传病选用抗病品种:如特青一号、南京14、协优64等培育无病壮秧:选用无病种子,无病田育秧,秧
苗喷施药剂。种子处理:强氯精、402抗菌剂、叶枯唑、乙蒜素乳油等浸种。药剂防治:点发阶段,5-7d喷一次,连喷2-3次。大田防治:选用叶枯净、叶枯唑、氯霉素、代森铵、噻菌铜、农用链霉素等。
在控制菌源的前提下,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抓秧苗防治,结合肥水管理和药剂防治。重点水稻病毒病
Riceviraldiseases
全世界报道的水稻病毒病及类似病害(含植原体)有20多种,我国已知的有12种。主要分布在华南、华东和华中等稻区。感病植株多矮缩、不能抽穗,严重发病田可绝收。主要包括:水稻普通矮病毒病RiceDwarf、水稻黄矮病RiceYellowStunt、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Black-streakedDwarf、水稻条纹叶枯病RiceStripe重点一.症状(symptoms)比较症状普矮病黄矮病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株型矮矮矮正常分蘖增多减少增多减少叶色浓绿黄绿相间浓绿黄绿病叶及叶鞘的叶脉间可出现乳白色虚线状条点叶肉褪绿呈黄、叶脉和叶鞘保持绿色叶鞘有腊白后转为黑色的短线条心叶下垂,枯心,黄角条斑水稻普矮病水稻黄矮病1.病株2.病叶前期3.病叶后期4.黑尾叶蝉(传毒昆虫)1.病株2.病株3.黑尾叶蝉水稻条纹叶枯二、病毒特性
普矮黄矮黑条矮缩条纹叶枯形态球状弹状球状丝状体介体黑尾叶蝉等叶蝉黑尾叶蝉等叶蝉灰稻虱等飞虱灰稻虱介体带毒终生卵传终生不经卵传终生不经卵传终生卵传潜育期10~30天5~30天20~30天25天水稻普通矮缩病和黄矮病害循环三.病害循环(Diseasecycle)重点
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条纹叶枯病害循环五.防治措施(Controlmethods)
以昆虫介体迁移高峰期和水稻易感期药剂治虫为中心,加强农业防治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措施。1防虫防病介体昆虫成虫迁移两个高峰是防虫治病的关键时期。防治黑尾叶蝉:乐果、马拉松、巴丹、速灭威、叶蝉散。防治飞虱:吡虫啉、扑虱灵。2选用抗病品种
合理利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良种。赤块矮3号、汕优桂33号、金号6号、广二矮5号、闽晚6号、汕优4号、四优4号、包胎矮、珍龙13、三农3号3提高栽培措施
品种连片种植,避免套作间作;连片种植,规模化育秧;秧田应远离虫源田,减少苗期感病机会;加强本田期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等重点第二节
小麦病害
小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我国仅次于水稻,为我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全世界记载的小麦病害约200种,我国20多种。赤霉病是长江流域、华北、西北和东北等地小麦主要病害。锈病是我国最重要的麦类病害,20世纪50-60年代曾多次大流行,由于抗病品种的应用,近30年未大流行,但在西北和华北仍发生较重,应该实时监控。白粉病近年有加重的趋势,纹枯病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病害。小麦赤霉病Wheatheadscab
麦类流行病,小麦受害最重。多发生在穗期多雨、气候潮湿的地区,其中以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最重。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达80-90%,甚至颗粒无收。病麦粒中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蜀黍赤霉烯酮等对人畜有害的毒素,可致发热、呕吐、腹泻和母畜流产。
一症状
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穗腐于小麦扬花后出现。最初在颖壳上出现边缘不清的水渍状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使其枯黄,后至穗轴,破坏穗轴的输导功能,使其他小穗枯死。潮湿时,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上产生兰黑色小颗粒(子囊壳)。重点小麦赤霉病Headscab小麦赤霉病病穗小麦赤霉病病穗Infectedwheatandbarley二病原菌无性态: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
半知菌类丝孢纲丛梗孢目瘤座孢科镰刀菌属有性态:玉蜀黍赤霉菌Gibberellazeae
子囊菌门核菌纲球壳目赤霉属重点越夏越冬:病原菌通常以子囊壳、菌丝体在各种寄主植物残体内越冬。可以腐生状态在旱地土壤中的稻桩、小麦、玉米和高梁等秸秆越夏,也可以以危害棉花、玉米等方式越夏。越夏后,转移至秋收后的玉米和水稻残体上越冬。初侵染:越冬后产生的子囊孢子,子囊壳成熟后湿度大于98%即可释放孢子,风雨传播(1-1.3m,少10m)。侵入: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扬花期传播至穗部,自花药或颖片裂缝侵入,在穗部垂直和水平扩展,由于颖片的阻隔,易导致“半病半健”现象。再侵染:病斑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多雨时迅速传播,但在小麦生育期一致的地区,一般不起重要作用。三病害循环重点小麦赤霉病五防治抗病品种:多为感病和中抗品种药剂防治时间:关键时期为扬花期(扬花10-50%)药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5-7d,1-2次(注意抗药性)农业防治:
适时早播,使花期提前错开雨季收获后及时晒干,使含水量13%以下时入
仓,防止麦粒霉变。重点
小麦白粉病WheatPowderyMildew
分布世界各产地。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矮杆品种的推广和种植密度的提高,该病逐渐扩展到全国,成为全国小麦发病面积最大、危害损失最重的常发性病害。小麦受害后,叶片早枯,分蘖减少,一般减产5-10%,局部30-50%,甚至颗粒无收。一症状
各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叶面病斑多于背面,下部叶片受害重。典型症状为病部表面覆有一次白色粉状物,后期霉层变为灰白色至灰褐色,上散生黑色小颗粒(闭囊壳),病叶退绿黄化。重点Powderymildewofwheat小麦白粉病SymptomsofBlumeriagraminisonbarley(Hordeumvulgare)二病原菌禾布氏白粉菌Blumeriagraminis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
寄主表皮下形成吸器;表面垂直菌丝形成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基部膨大呈近球形,分生孢子串生;闭囊壳黑色、球形,附属丝不发达,短丝状;内生子囊8个,子囊孢子当年不成熟。子囊孢子形成、子囊和分生孢子萌发、侵入适温10-20℃。两种孢子在RH0-100%均可萌发,但湿度近饱和最好,但在水滴中不萌发。重点小麦白粉病分生孢子可远距离传播分生孢子不耐高温,旬气温<24℃顺利越夏重点五防治抗病品种:如郑州831、百农64、关东中生等药剂防治时间:孕穗末期到抽穗初药剂:三唑酮,烯唑酮等(注意抗药性)方法:拌种和大田喷施(病叶率10%),间隔7-10d,1-2次栽培措施: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重点小麦锈病WheatRust重点WheatStripeRust叶锈小麦杆锈Wheatstemrust
WheatRust小麦茎杆和叶片的杆锈“条锈成行叶锈乱,杆锈是个大红斑”。二病原菌均属于担子菌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柄锈菌属条锈: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cciniastriformis
叶锈:隐匿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recondita
杆锈: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graminis重点LifecycleofPucciniagraminis重点条锈和叶锈病害循环甘肃、青海、四川等夏孢子不耐高温,越夏旬平均气温为20-22℃北方麦区南方麦区夏孢子夏孢子小麦锈病的气流远程传播夏孢子为初侵染源越冬越夏杆锈病害循环夏孢子不耐低温药剂:三唑酮、烯唑酮、丙环唑、代森锌等杆锈病:秋苗幼苗、拔节至抽穗发病及进行防治。五重点第三节棉花病害棉花枯萎病cottonFusariumwilt棉花黄萎病cottonVerticilliumwilt症状病名
枯萎病
黄萎病危害时期时期盛期苗期至成株6月现蕾前后主要成株7-8月结铃期症状网纹、黄化、青枯、皱缩、紫红掌状斑驳、落叶株型矮、丛叶正常发病特点由上至下发病由下至上发病内部症状维管束深褐色或墨绿维管束黄褐色病症潮湿时,红色霉状物潮湿时,白色霉状物重点黄色网纹型棉花枯萎病黄色网纹型黄化型棉花枯萎病黄化型紫红型青枯型青枯型气温急骤变化,如雨后迅速变晴、变暖,日光曝晒强烈,易出现急性青枯症状矮缩病株健株棉株节间缩短,病株比健株明显变矮,但并不枯死矮缩型网纹黄化青枯皱缩紫红矮化棉花黄萎病棉黄萎病初期病叶棉黄萎病中期病叶
后期,病斑由淡黄色变为黄色至褐色,病叶边缘向上卷曲,主脉极其附近的叶肉仍保持绿色,整个叶片呈掌状斑驳初期,病叶边缘和主脉间叶肉出现不规则淡黄色斑块棉花黄萎病重病株后期叶片脱落,茎基部或落叶的叶腋处,可长出赘芽和枝叶棉花黄萎病
真菌致不可恢复的病理性萎蔫:病理性萎蔫的实质是维管束组织堵塞、死亡。
枯萎黄萎健康病原菌
枯萎病
黄萎病病原菌尖镰孢萎焉专化型,Fusariumoxysporium大丽花轮枝孢Verticilliumdahliae
生长适温27-30℃22C-30℃pH值3.5-5.35.3-7.2寄主范围大麦、小麦、辣椒、茄子等40多种锦葵科、茄科、豆科等660种致病机理镰刀菌酸、阻塞作用轮枝菌素、阻塞作用1小型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2小型分生孢子3大型分生孢子梗;4大小分生孢子;5厚垣孢子尖镰孢萎焉专化型:半知菌类丝孢纲丛梗孢目瘤座孢科镰刀菌属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棉枯萎病菌大丽花轮枝孢
半知菌类丝孢纲丛梗孢目淡色菌科轮枝菌属棉花黄萎病菌棉花黄萎病菌原形态丛梗孢菌黄萎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病害循环
越冬:枯萎病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分生孢子在棉籽、病残体(棉籽壳、饼)、土壤和未腐熟的粪肥中越冬,是翌年的初侵染源。棉籽短绒带菌率极高;菌丝体可在土壤内存活6-7年,厚垣孢子可达15年。黄萎病菌以微菌核和菌丝体在病残体和短绒中越冬。微菌核在土壤可存活8-10年。传播:土壤中的病叶和病残体是近距离传播的菌源。病菌主要靠流水、农事操作和地下害虫在田间蔓延传播。通过带菌种子和棉籽壳的调运远距离传播。重点防治加强检疫、保护无病区、把好种子关无病区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浸种:种子硫酸脱绒、402或乙蒜素55-60℃浸种30分钟;40%多菌灵室温浸泡14h铲除零星病株,强氯精、棉隆或氯化苦土壤处理(每平米7.5kg)换茬轮作:与麦、玉米等禾本科轮作3-4年,水旱轮作1-2年种植抗病品种:如中棉12和86-6等重点第四节油菜、玉米病害油菜菌核病玉米大、小斑病
在世界各油菜生产区均有分布,我国尤以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最为普遍和严重,一般发病率10-30%,严重时80%以上,造成减产10-70%,含油量锐减。
油菜各生育阶段均可感病,以开花结果期发病最多。病菌能侵染油菜地上各部分,尤以茎杆受害造成的损失最重。
油菜菌核病
rapeSclerotiniastemrot苗期病害症状受害茎与叶柄湿腐,长出白色菌丝,形成黑色菌核一症状重点花瓣极易感染,掉落到其他部位可引起新的病斑
成株期叶片发病多自衰老叶片开始。初暗青色水渍状,后黄褐色,外有黄色晕圈。干燥时易破裂穿孔。
茎杆发病,产生中灰白色,边缘褐色病斑。后期髓部中空,极易折断,内有黑色菌核,病茎部以上枯死。后期症状二病原菌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um
子囊菌门盘菌纲核盘菌属
菌核不规则,黒色,抵抗干旱和低温的能力强。萌发为肉质子囊盘,浅褐色,上排列子囊。适温15-20℃,RH>85%。分泌多种果胶酶、纤维素分解酶、蛋白质分解酶及草酸等分解、杀死寄主细胞。寄主范围广,可侵染64科450多种植物,除十字花科外,还可侵染莴苣、向日葵、胡萝卜、大豆、蚕豆等。重点三病害循环
在田间,通常是子囊孢子萌发侵染花瓣,带菌花瓣脱落至叶片上引起叶片发病,叶片病斑扩大蔓延至茎或茎粘附病花瓣、病叶片,而引发茎部病害。重点初侵染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乡村特色农业社区协议
- 环保技术服务合作协议书重点报告
- 退税代收协议书模板
- 路面承包协议书范本
- 道路消防井采购合同协议
- 部队食堂承包协议书模板
- 进口小电梯订购合同协议
- 无偿漏水协议书
- 狂犬疫苗协议书
- 造纸设备出售合同协议
- 临床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护理要点及健康教育
- 【含听力9英一模】合肥市蜀山区2024年中考一模英语
- 人有远近情有亲疏-《差序格局》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保利拍卖行合同模板
- 小学一年级数学计算题共10087题
- 开发绿色建筑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 国家建设部110号文件《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
- 第五课+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中职专用】中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无人机组装与调试 课件 项目一 多旋翼无人机组装调试
- 医院捐赠合同范例
- 2025新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单词默写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