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同步讲义(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解析版)_第1页
高一地理同步讲义(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解析版)_第2页
高一地理同步讲义(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解析版)_第3页
高一地理同步讲义(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解析版)_第4页
高一地理同步讲义(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01目标任务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学会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

3.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影响因素,并能够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

相关现象。

向和风力大小。

02预习导学

1.天空是蔚蓝色

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在空气和水等透明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但它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和速度

会发生变化。当光遇到物质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吸收和散射等现象。其中,散射是指光线在遇到物体

表面时,被分散到不同的方向上。对于散射来说,蓝色光的波长比红色光的波长更短,因此,当光线与空

气分子相互作用时,蓝色光更容易被分散。而对于太阳光来说,它是由多种波长的光组成的,其中蓝色光

的波长最短,因此,蓝色光比其他颜色的光更容易被散射。在日间,太阳光通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空

气分子和其他微粒在大气层中吸收和散射太阳光。当光线遇到空气分子时,它们被散射到不同的方向,使

得光线向地面和天空散射的比例不同。因为蓝色光的波长比红色光短,所以它更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到各

个方向,包括向上。因此,我们看到的天空就是蓝色的。

但是,当太阳在天际线以下时,我们看到的天空变成了橙色或红色。这是因为在这个时候,太阳光经过更

长的路径穿过大气层,并且在散射过程中更多的蓝色光被散射出去了,而剩下的光更偏向红色。这就是为

什么太阳在黄昏和黎明时会变得更加红色。

2.茶园防冻措施

(1)熏烟防冻

若遇强寒潮袭击,也可抢在寒潮到来前,准备好杂草、稻草、秸秆、树枝、锯末、谷壳、草皮等易燃物,

在茶园各个角落堆积烟熏堆,燃烧使之产生烟雾。人工造云,使烟雾弥漫,利用烟雾形成的“温室效应”,

减少夜间茶园热量的辐射与散失,以有效减轻寒潮与霜冻对低幼龄茶树的危害。

(2)喷水防冻

在灌溉设施较好的幼龄茶园,当气温降低到0℃左右将要出现冰冻时,可以通过喷灌系统向茶树喷水,通

过喷水可以有效抑制茶树器官、组织和细胞内出现结冰,冻害也得到有效控制。但是温度过低时,喷出的

水结冰,反而会加重冻害。所以采用喷水防冻时应特别注意温度。

(3)防霜冻风扇

安装在8米高空的防霜冻风扇,通过感应探头监测茶园内空气温度。当茶园空气低于4℃的时候,就会自动

启动叶轮,然后将高空相对较暖的空气吹向茶叶垅,破坏沉霜环境,达到防霜冻的目的。在没有霜冻的时

期,经常启动风扇也能提高茶园低空的温度,有利于名优茶的提早发芽。每年春茶抽芽最怕霜冻天气,一

旦降到5℃以下,春茶芽苗就要冻死。而该风扇以风力防霜为原理,温度降低会自动打开,使茶园上方的空

气形成对流,达到为茶树避寒防霜的效果。据了解,一台防霜冻风扇可有效控制2亩多茶园的温度。

3.河谷多夜雨

在四川、西藏、贵州许多河谷、盆地地形中,夜雨也都非常多,比日雨还多。在西藏拉萨、河西走廊的

敦煌、马海一带,夜雨率超过80%。青海柴达木盆地东部和湟水河谷上游等地夜雨率也都大于70%。河谷中

的空气,水汽含量大;进入夜间,河谷边上的山坡,海拔相对高,地势较开阔,热量散失快,冷却快。其

降温速度比同高度的空气更快,所以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局部高密度冷气团;然后冷气团就沿坡

地向下流入谷底,因冷气团性质都比较重,所以沉积在谷底,迫使谷底暖湿空气抬升。而暖湿空气在抬升

的过程中,气温越来越低,遇冷凝结,形成降雨。

(1)雅鲁藏布江谷地夜雨多

雅鲁藏布江谷地白天山坡太阳辐射强,受热面积大,增温快,形成低气压区;河谷受热面积小,

增温较慢,形成高气压区。气流从谷地上升形成谷风,在天空形成一朵朵顶部凸起、底部平坦、

形如馒头的积云。但是,白天太阳辐射强烈,云层中的小水滴容易吸热蒸发消散,所以云层变

薄,乃至天空少云或晴空万里。而太阳落山时,地面迅速降温,山坡冷却很快,冷空气下沉并

抬升谷地暖湿空气,增加了大气层的扰动,为降雨提供了条件,加上夜晚云顶冷却快,下层温

度相对高,对流加强,云层内不稳定性加大,有利于水汽泡和凝结,最后就形成了雨。

(2)巴山夜雨的形成

四川盆地西接青藏高原,盆地四周为群山所环抱,地形闭塞,气流不畅,且终年空气均较潮湿,云多雾重。

入夜后,云层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而云层上部辐射冷却迅速,易使水气凝结,上冷下暖的气层不稳定,利

于夜雨产生。特别是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区,因紧靠高原,高空西风盛行,夜间高原上经由地面辐射冷却

的冷空气流向该区上空,而低层原有空气较暖,上下温差较大,对流强,多夜雨。

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热量来源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

2.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1)地面增温过程

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增温过程

地面增温后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

知识点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增温:

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

2.大气保温: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3.影响大气逆辐射因素:

天空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时,大气逆辐射更强。

知识点三大气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分类

大气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

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2.热力环流的形成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其形成过程可以归纳为:

知识点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形成的过程

地面受热不均→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由高压区向低压区作水平运动→风。

2.风形成的原因

(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根本原因:地表冷热不均

3.不同情况下风的受力和风向判断

风受力作用受力作用分析风向

理想

受一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状态

受两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背风而立,气压左

地转偏向力)低右高

近地受三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背风而立,气压左

面风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前低,右后高

1.自主判断

(1)大气逆辐射只存在于晚上

(2)一天中,最高气温在12时左右,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

(3)白天在滨海地区会感受到风扑面而来。

(4)大气运动的方向分为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

(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答案:

(1)×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它们是始终存在的,而且白天气温高,辐射更强。

(2)×一天中,最高气温在14时左右,过了正午时刻太阳辐射开始减弱,但地面吸收的热量仍多于支

出的热量,直到13时左右,地面温度达最高,地面辐射也达到最强。由于地面向大气传输热量需要一定的

时间,所以近地面气温是14时左右达到最高

(3)√

(4)×大气运动的方向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5)×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03核心整合

核心0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核心整合】

削弱形式作用特点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被削弱的辐射形成的自然现象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

选择性(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最强的可见光吸收的很

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中的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

吸收作用臭氧、水汽、二氧化碳紫外线、红外线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过大气射到地面上

线;对可见光吸收很少)臭氧层对地球生物具有

保护作用

各种波长的太阳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较大尘埃

辐射太高

选择性(蓝、紫色光向四面波长较短的蓝、紫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八方散射)色光

散射作用

无选择性(各种波长的太阳各种波长的太阳

颗粒较大的尘埃等阴天天空呈灰白色

辐射向四面八方散射)辐射

【小试牛刀】

2022年1月15日,位于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王国境内的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猛烈爆发(同时引发5.8级

海底地震),喷出大量的岩浆和火山灰,火山灰柱高达20千米,火山灰云团在空中弥漫。澳大利亚、新西

兰、日本等太平洋沿岸国家对其沿海地区居民发布了预警。下图示意汤加地理位置。完成大量火山灰云团

在空中弥漫导致当地()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弱

C.大气层顶部的太阳辐射削弱D.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

【答案】D

【详解】大量火山灰云团弥漫在空中,会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

少,但不会对大气顶部的太阳辐射有影响,ABC错误;空气中的火山灰会增强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加大气

逆辐射,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D正确。故选D。

核心02大气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核心整合】

①垂直运动

②水平运动

【小试牛刀】

下图为“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有关图示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甲地接受热量少B.乙地接受热量多

C.在高空,甲地气压高于乙地D.在近地面,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2.假如图中甲、乙之间的热力环流发生在近海地区的白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表示海洋B.乙地表示陆地C.箭头a表示海风D.箭头a表示陆风

【答案】1.C2.C

【解析】1.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遇冷收缩下沉。由图可知,甲地盛行上升气流,乙丙两地盛行下沉气流,

因此甲地比乙丙两地受热多,AB错误;根据图中的气流方向可知,近地面甲地气压低于乙丙两地,高空中

甲地气压高于乙丙两地,C正确,D错误。故选C。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海地区白天吹海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因此甲地为陆地,乙为海洋,AB错误;

a表示海风,C正确,D错误。故选C。

核心03常见热力环流的图示分析及应用

【核心整合】

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和山坡受热不均、人类活动等都可

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具体分析如下:

(1)山谷风

概念山谷风是天气晴朗的山地区域,风向昼夜间发生反向转变的风

图示

日出后山坡受热,空气增温快,空气密度变小,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比山谷上方同高度空气更快,因而

形成但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增温较慢,密度仍较气温下降、空气密度增大均较山谷上方同高度空气更

大。因而空气自山谷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快,使空气沿山坡流向山谷,形成山风

白天山坡受热所造成的温差,比夜间辐射冷却造成的温差要大,因此谷风的风速大于山风。谷风沿山坡

差异

上行时,常可形成山顶积云,有时甚至出现阵雨

夜晚冷的山风吹向谷底盆地,在此形成逆温层,逆温层阻碍了山谷或盆地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

影响

污染

(2)海陆风

概念海陆风是在近海地区风向昼夜间发生反向转变的风

图示

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

形成

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影响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3)城市热岛环流

图示

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释放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它能引起

形成

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流向城市,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空气下沉距离之

影响

外,避免污染物通过热力环流流向市区

(4)沙漠与森林之间的热力环流

【小试牛刀】

绿洲是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绿洲与周围的沙漠在局部地区会形成热力环流。如图为“我国新疆某地绿洲

与沙漠局地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据图示热力环流可以判断()

A.白天近地面气温绿洲高于沙漠B.白天沙漠地区空气下沉

C.夜晚气压值:D>BD.夜晚近地面风向①为偏北风

【答案】D

【详解】材料信息表明,绿洲是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相对于沙漠,绿洲热容量大,白天升温慢,夜晚

降温慢。因相对于沙漠,绿洲白天升温慢,白天近地面气温绿洲低于沙漠,选项A错误;白天沙漠升温快,

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选项B错误;读图可知,图中D、B是同一地点不同海拔高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因此D点的气压值小于B点,选项C错误;夜晚绿洲降温慢,气温比沙漠

高,绿洲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沙漠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大气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A

指向B,即由北指向南,我国新疆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指向右,由此近地面风向为西北风,即偏北风,

选项D正确。故选D。

04重难拓展

一、大气受热过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在农业中的应用:

①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

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利用烟雾浇水防霜冻;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

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

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距海远,降水少,晴天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四川盆地

——地形封闭,水汽不易扩散,多阴雨天气,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能贫乏。

(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天气状况:晴朗天气,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地势:海拔越高,

空气越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下垫面(如海陆分布):陆

地比热容小,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昼夜温差比海洋大。

〔典例〕

每年冬天,茶农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措施:①覆盖防寒(寒潮来前,用网纱

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如图1);②熏烟驱霜(晚霜来前,气温降至2℃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

晚霜冻害。如图2)。

图2中的熏烟能够减轻霜冻,是因为烟雾能够()

A.使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B.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太阳辐射增强

C.使地面温度增加,地面辐射增强

D.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烟尘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答案】D

【详解】烟雾对增加大气温度的作用有限,A错误;烟雾不会增加水汽含量,也无法增强太阳辐射,B错误;

茶树受冻主要是因为近地面气温低,烟雾对增加地面温度的作用有限,C错误;烟雾可以增加龙井茶树区域

上空大气中二氧化碳、悬浮颗粒物的浓度,从而提高对地面辐射的吸收量,增加大气逆辐射,对地面保温

作用增强,可减轻霜冻对龙井茶树的影响,D正确。故选D。

二、影响风的三种力及其分析

对风速、风向的影响

作用力方向大小

风速风向

水平气压始终与等压线垂直,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垂直于等压线,由高

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压梯度力越大大,风速越大压指向低压

地转大小随纬度增加而增北半球使风右偏

始终与风向垂直不影响风速大小

偏向力加,赤道为零南半球使风左偏

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

与其他两个力共同作

关,下垫面越粗糙,起伏

摩擦力始终与风向相反使风速减小用,使近地面风向斜

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

穿等压线

越小

〔典例〕

对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的含义,判断正确的是()

A.①风向②摩擦力③水平气压梯度力④地转偏向力

B.①地转偏向力②风向③水平气压梯度力④摩擦力

C.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摩擦力③地转偏向力④风向

D.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风向③地转偏向力④摩擦力

【答案】D

【详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从高压指向低压,为①;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偏转

了一个锐角,为②;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为③;摩擦力与风向相反,为④。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

误,故选D。

三、等压线图判读

1.在等压线图上确定某一地点风向的方法

第一步,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

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画出风向。确定南、北半球后,分清是高空还是近地面。若是近地面,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

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若是高空,风与等压线平行。画出实线箭头,即为

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单位:hPa)所示: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可用“左右手法则”,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具体方法:“伸出

右(左)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气流偏转方向”。高空的风向与

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一锐角。如下图:

2.判断风力(风速)大小

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如下图中甲处风力大于乙处。

05知识总结

06强化训练

考点01大气的受热过程

读白昼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箭头中,代表“太阳暖大地”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图中箭头代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1.B2.D

【解析】1.“太阳暖大地”是指太阳辐射使地面升温,即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①代表大气直接吸收的太

阳辐射,②代表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代表地面辐射,④代表大气逆辐射。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逆辐射。①代表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②代表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

③代表地面辐射,④代表大气射向地面的长波辐射,即大气逆辐射。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初夏时节,随着雪域高原气温回升,被誉为“天湖”的西藏纳木错进入开湖期,蓝天白云湖水雪山相

互辉映,吸引了众多游客。左图为纳木错景观图,右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纳木错湖区天空特别的蓝,下列现象与其成因相同的是()

A.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B.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

C.深秋晴天夜晚多出现霜冻D.对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4.游客在纳木错游玩时晚上需做好保暖,主要原因是()

A.①作用强、②作用弱B.②作用强、④作用弱

C.③作用弱、④作用强D.①作用弱、③作用弱

【答案】3.A4.C

【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纳木错湖区天空特别蓝主要原因在于本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中的

蓝光和紫光波长较短,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而朝霞和晚霞是因为其他光容易散射,红光不易散射形成的,

A正确;雪后天晴阳光耀眼,主要在于雪对光的反射,排除B;深秋晴天夜晚多出现霜冻主要是由于夜晚大

气逆辐射较弱,保温作用较弱,排除C;对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原因在于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辐

射,排除D。故选A。

4.结合图中信息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溢出到

宇宙空间中。当游客在纳木错游玩时晚上做好保暖,主要原因在于本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夜晚时,大

气逆辐射(③)弱,保温作用弱,同时地面辐射中大部分溢出到宇宙空间中(④),使其温度较低,C正确,

排除ABD。故选C。

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用大棚栽种葡萄,这样既有利于种植销售也能方便游客观光。为了促使葡萄植株

早发根,多发根,农户在定植后多采用黑色地膜覆盖的方法。图1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2为城市郊

区某葡萄园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题。

5.葡萄大棚的顶棚覆盖的是无色透明膜,下列过程与棚内温度上升有关的是()

A.④过程增强B.②过程减弱C.①过程减弱D.③过程增强

6.葡萄园覆盖黑色地膜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水分蒸发B.提高土壤温度C.减少有机质D.增加矿物质

【答案】5.D6.B

【解析】5.读图可知,①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对太阳辐射

的反射作用。葡萄大棚的顶棚覆盖的是无色透明膜,④过程不会增强,①过程不会减弱,AC错误;大棚阻

止热量与外界交流,使棚内温度升高,③过程增强、②过程增强,B错误,D正确。故选D。

6.覆盖地膜会减弱土壤水分蒸发,有利于土壤水分改善.A错误;覆盖黑色地膜,减少了地面辐射的损失,

会使土壤温度升高,有利于促使葡萄植株早发根,多发根,B正确;覆盖地膜可以保护表土,减轻风、水等

对土壤的侵蚀,不会改变土壤成分,不会使土壤有机质减少,或增加土壤矿物质,CD错误。故选B。

考点02大气热力环流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若图示为热力环流形势,关于a与b、c与d之间的水平气流方向正确的是()

①a地流向b地②b地流向a地③c地流向d地④d地流向c地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8.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理论上,Q地的稳定水平气流方向(风向)为()

A.北风B.西南风C.西风D.东南风

【答案】7.C8.B

【解析】7.由图中垂直气流运动方向,可知近地面a是高压、b是低压,近地面水平气流由a地流向b地;

高空c是高压,d是低压,高空水平气流由c地流向d地;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要判断风向,要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根据上题分析Q地所在的近地面气压状况为a是高压,b是低

压,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a地指向低压b地,结合方位指向标可知其方向为自南向北。若图示地区在北

半球,风向应沿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偏转成西南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在下图中,甲图表示的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乙图表示的是该地区海陆之

间空气的运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关于甲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A.曲线①表示海洋气温曲线B.曲线②表示陆地气温曲线

C.曲线①气温日较差更大D.曲线②气温日较差更大

10.甲图中能够形成乙图风向的时段最可能是()

A.0时至6时B.8时至14时C.18时至22时D.20时至次日6时

【答案】9.C10.B

【解析】9.水的比热容大,其气温的日变化小,陆地的比热容小,其气温的日变化大,故曲线①表示陆地

气温曲线;曲线②表示海洋气温曲线;曲线①起伏较大,气温日较差较大;曲线②起伏较小,气温日较差

较小。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乙图显示吹海风,应该是海洋表面气温小于陆地表面气温的时间,也就是甲图中6时至18时,选项中

只有8时至14时符合条件。B正确,ACD错误。故选B。

考点0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下图为北半球气压分布以及不同力作用下的风向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代表等压线。读图,完成下

面小题。

11.若P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则图中Q、M、N三个箭头分别代表()

A.摩擦力、地转偏向力、风向B.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风向

C.地转偏向力、风向、摩擦力D.风向、摩擦力、地转偏向力

12.若图中等压线数值不变且分布在高空,则()

A.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大B.风速变快C.地转偏向力变小D.摩

擦力变大

【答案】11.D12.B

【解析】11.图中表示北半球,甲、乙、丙代表等压线,P垂直于等压线,应是水平气压梯度力,Q相对于

水平气压梯度力来说向右偏转,且与等压线斜交,应是风向;M与风向相反,应该是摩擦力;N与风向垂

直,应该是地转偏向力,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若图中等压线数值不变且分布在高空,则水平气压梯度力不变,A错误;摩擦力变小,D错误;摩擦力

变小,风速变快,B正确;风速变快,地转偏向力变大,C错误。故选B。

读某区域两个时刻等压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20时时,黄海地区的风向为()

A.偏东风B.偏西风C.偏南风D.偏北风

14.图中20时,M地与丙地相比,其风力大小及主要原因是()

A.大,M地地面摩擦力小B.大,M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C.小,M地地面摩擦力大D.小,M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小

【答案】13.C14.A

【解析】13.由所学知识可知,山东半岛位于黄海附近,结合10月8日20时图及所学知可知,先画出水

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然后根据北半球向右偏转30°~45°可知,20时黄海地区的

风向为偏南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读图可知,20时,M地和丙地等压线疏密程度差不多,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接近,BD错误;M地

地处沿海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面摩擦力小,风力大;丙地地处内陆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

地面摩擦力大,风力小,A正确,C错误。故选A。

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示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处气压低于乙处B.丙处气压低于丁处

C.甲处气温低于丙处D.丁处气温高于乙处

2.下列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垂直方向气流由甲处流向丙处B.垂直方向气流由丁处流向乙处

C.水平方向气流由甲处流向乙处D.水平方向气流由丙处流向丁处

【答案】1.B2.C

【解析】1.由图中等压面分布可知,甲处位于等压面下部,所以气压高于乙处;丙处位于等压面上部,所

以气压低于丁处;甲处海拔比丙处低,所以气温高于丙处;丁处海拔高于乙处,所以气温低于乙处。B正确,

ACD错误。故选B。

2.垂直方向气流由丙处流向甲处,垂直方向气流由乙处流向丁处;甲处气压高于乙处,所以水平方向气流

由甲处流向乙处;水平方向气流由丁处流向丙处。C正确,ABD错误。故选C。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仅在甲箱底部放一层土,中

午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内的气温,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玻璃箱内的气温

比没有放土的乙玻璃箱足足高了3℃。完成下面小题。

3.甲玻璃箱与乙玻璃箱内气温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B.箱内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箱内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箱内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4.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受热过程B.热力环流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答案】3.B4.D

【解析】3.甲玻璃箱底部放了一层土,土层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箱内大气又吸收箱内地面辐射而增温,

故甲玻璃箱内气温较高;乙玻璃箱底部没有放土,太阳光直接穿过玻璃箱,箱内地面辐射弱,故乙玻璃箱

内气温较低。综上可知,甲玻璃箱与乙玻璃箱内气温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箱内地面辐射强弱差异造成的,

B正确;太阳辐射没有差异,A错误;箱内大气吸热强弱差异、箱内大气辐射强弱差异是箱内地面辐射强弱

差异的结果,CD错误。故选B。

4.由题文信息“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

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内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由此推断该实验主要

目的是测试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D正确,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不

是该实验测试的目的,ABC错误。故选D。

山谷风是出现于山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具有日周期的地方性风。下图示意山谷风环流。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中谷风一般出现在()

A.午后B.午夜C.日出D.日落

6.在山谷风盛行的山区,右图环流形式谷底容易出现的天气现象是()

A.低温霜冻B.寒潮侵袭C.暴雨D.台风

【答案】5.A6.A

【解析】5.由所学热力环流中的山谷风知识可知,日出后,与山谷上方同高度自由大气相比,山坡近地面

接受太阳辐射升温较快,大气受热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这一过程需要一定时间,故谷风一般出现在午

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右图环流形式出现在夜晚。在山谷风盛行的山区,因夜晚山风下沉,谷底暖空气被

迫抬升,形成下冷上暖的逆温现象,谷底温度下降一定幅度后可能会造成低温霜冻,A正确;寒潮是受来自

高纬的寒冷气流影响而形成的、台风是发源于洋面的气旋,均与山谷风无直接关系,BD错误;暴雨一般是

对流作用显著导致的,山谷风形成的降水强度一般较小,C错误。故选A。

日本岐阜媒体中心图书馆拥有多座直径8—14m的半球形灯罩(下图)。灯罩采用半透明材质,顶部具

有通风口,夏季白天常打开灯罩顶部通风口,冬季则关闭灯罩顶部通风口。完成下面小题。

7.冬季灯罩能在一定程度起到保温作用,是因为灯罩能()

A.多次反射太阳辐射B.反射地面长波辐射C.增加太阳辐射D.自

身辐射热量

8.夏季白天打开灯罩顶部通风口会()

A.削弱太阳辐射B.降低空气温度C.抑制空气对流D.利于通风散热

【答案】7.B8.D

【解析】7.灯罩多次反射太阳辐射会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不能起到保温作用,A错误;灯罩采用半

透明材质,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过灯罩进入灯罩内,使灯罩内增温,而地面长波辐射会被灯罩反射,可以

减少地面热量散失,故冬季灯罩能起到保温作用,B正确;灯罩不能增大太阳辐射,C错误;灯罩自身辐射

的热量有限,对保温作用意义不大,D错误。故选B。

8.夏季白天打开灯罩顶部通风口不能削弱太阳辐射,反而会增加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错误;夏季灯罩

内部气温高,会在灯罩内部形成热低压,打开通风口有利于灯罩内部的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流向

灯罩内部,利于通风散热,对空气湿度影响不大,B、C错误,D正确。故选D。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

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传统民居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示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

A.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B.减少下渗,增强湿度

C.降低夜晚庭院温度,便于纳凉D.增强房屋前后的温差

10.冬季白天为了防寒同时也要通风,正确的做法是()

A.房前屋后都用石质铺路B.关闭屋后大门,开启房前大门

C.房前屋后栽种常绿树木D.关闭房前大门,开启屋后大门

【答案】9.D10.B

【解析】9.石质地面与山林的热力性质差异大,石质地面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温差增大,使得穿堂

风增强,D正确;因房屋建筑内部空间较大,地面平整度与便于通风的关系不大,A错误;完整的大块石质

地面可减少下渗,碎石地面可增加下渗,但由上述分析可知,“穿堂风”的增强与热力性质差异有关,与下渗

和空气湿度关系不大,B错误;石质地面在夜晚降温快有利于纳凉,但题意主要侧重分析热力性质差异导致

的温差,C错误。故选D。

10.房前屋后用石质铺路或栽种常绿树木,都会使得房前屋后温差减小,不利于通风,AC错误;冬季白天

为了防寒同时也要通风,即要减少穿堂风穿过房屋建筑内部,但又要保证房内有空气流入。冬天白天,石

质地面比山林区升温快,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区;山林区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

区;风从山林高压区吹向石质地面低压区,形成穿堂风,此时关闭屋后大门可以隔绝从山林区进入的冷空

气,开启房前大门有利于房外空气进入房内,利于通风,B正确,D错误。故选B。

极锋急流是中高纬度地区高空中的一条强风带,其核心位置风速较大,冬季风速明显大于夏季,对中

高纬度地区天气具有重要影响。下图为北美大陆中部某地区1月200hPa等压面高度场(单位:米)分布示

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图示四地高空风向正确的是()

A.甲地偏北风B.乙地偏南风C.丙地偏东风D.丁地偏南风

12.极锋急流冬季风速大于夏季,其原因是冬季()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更明显B.高空摩擦力更小

C.南北间地面温差较大D.地转偏向力较大

【答案】11.D12.C

【解析】1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拔越高,气压越低,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图中显示的是200hPa等压面

的分布高度,数字越大说明高空同一高度处气压越高。结合地转偏向力判断,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等知

识点,甲为西南风,乙为东北风,丙为西南风,丁为西南风,D项正确。故选D。

12.冬夏季节海陆轮廓不变,海陆热力性质不变,A项错误;高空摩擦力与季节无关,B项错误;冬季南北

地区温差较夏季大,气压差大,风速更快,C项正确;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而不改变风速,D项错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