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植物与土壤-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单元达标卷A卷_第1页
第4章 植物与土壤-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单元达标卷A卷_第2页
第4章 植物与土壤-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单元达标卷A卷_第3页
第4章 植物与土壤-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单元达标卷A卷_第4页
第4章 植物与土壤-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单元达标卷A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册单元测试卷(浙教版)

第4章植物与土壤(A卷•考点达标卷)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测试范围: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4章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学校里的劳动实践基地内,同学们种植了多种农作物,其中黄瓜的茎属于()

A.直立茎B.匍匐茎C.攀援茎D.缠绕茎

【解答】解:黄瓜的茎属于攀援茎。攀援茎是指茎本身不直立,但通过卷须或其他附属结构攀附

在其他物体上生长的茎。黄瓜的茎通过卷须攀附在其他物体上,因此属于攀援茎。

故选:Co

2.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是植物生长的摇篮。如图是教材中探究土壤成分的部分实

验,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解答】解:A.有气泡逸出,证明有空气,但是无法测定空气的含量,A错误。

B.可以用来检验土壤中含有水,但是试管口需要朝下倾斜,B错误。

C.取干燥的土壤放在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变黑有焦味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

C正确。

D.可以通过加水之后过滤的方法获取土壤浸出液,但是图中的漏斗需要紧贴下面的烧杯壁,D错

误。

故选:Co

3.叶片中叶肉细胞有大量的叶绿体,该结构与其相适应的功能是()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D.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解答】解: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所以叶片中叶肉细胞有大量的叶绿体,该结构与其相适

应的功能是光合作用。

故选:Ao

4.将一个马铃薯切削成图示的形状,然后放一小容器中,分别加入1、2两种液体,过一会儿后,

其液面发生图示的变化,则关于1、2二种液体的说法最有可能的是()

马玲薯

O'"一

A.1、2都是清水B.1、2都是盐水

C.1是清水,2是盐水D.1是盐水,2是清水

【解答】解:观察图示可知,马铃薯内的1液体液面上升,马铃薯外面的2液体液面下降。所以

马铃薯内的1液体浓度大于外面的2液体浓度,所以最有可能的是1是盐水,2是清水。

故选:D。

5.如图是气孔张开和闭合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①②

A.气孔是气体交换的“门户”,水分以气体形式也可以通过气孔

B.夜幕降临时,叶片大多数气孔呈①状态,蒸腾作用随之减弱

C.当太阳升起时,叶片气孔可由状态②转为状态①

D.气孔①一②状态的转化可能影响无机盐的运输

【解答】解:A、植物的叶片上有许多气孔,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表皮。当气孔张开时,蒸

腾作用是叶片内的水分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经气孔扩散到外界空气中去。因此,气孔是植物体

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A正确;

B、保卫细胞的形状是能够调节的,气孔既能张开,又能闭合。当夜幕降临时,叶片的生产活动

就停止了,大多数气孔缩小或闭合,蒸腾作用随之而减弱。B错误;

C、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气孔就慢慢张开了,由状态②转为状态①,空气也就涌进气孔,为叶

片制造有机物提供二氧化碳;当然,水分也就会通过气孔而散失。c正确;

D、蒸腾作用顺利进行又促进水分的吸收和运输以及无机盐的运输,气孔①一②状态的转化可能

影响无机盐的运输,D正确。

故选:Bo

6.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植物叶片各部分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叶脉,属于保护组织,对叶起保护作用

B.②和④是表皮,属于输导组织,具有运输作用

C.③是叶肉,属于营养组织,其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

D.⑤是保卫细胞,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解答】解:A、①是叶脉,属于输导组织,对叶起输导作用,错误。

B、②和④是表皮,属于保护组织,对叶起保护作用,错误。

C、③是叶肉,属于营养组织,其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正确。

D、⑤是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错误。

故选:Co

7.乐乐为研究“植物体内的水是从叶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从同一株新鲜白菜上裁取四片大小、

质量相同的大叶片(下表皮气孔数多于上表皮),做了如下处理(凡士林有密封的作用)。将四组

同时置于温暖通风处,6小时后称重,组别的重量从小到大排序为()

组别甲乙丙丁

涂凡士林部位不涂上表皮下表皮上表皮和下表皮

(凡士林质量忽

略不计)

A.甲乙丙丁B.甲丁丙乙C.丙乙丁甲D.丁丙乙甲

【解答】解: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气孔是水蒸气外出的门户,叶片的上下表皮上都有气

孔,其中下表皮上的气孔较多。由题意可知,甲叶片没处理,上下表皮都有气孔,水分通过气孔

蒸发出去的最多,重量最轻;乙叶片上表皮涂上凡士林,丙叶片下表皮涂上凡士林,下表皮上的

气孔较多,因此乙叶片蒸发出去的水分比丙的多,乙比丙轻一些;丁叶片上表皮和下表皮都涂上

凡士林,水蒸气无法通过气孔蒸发出去,丁最重,A符合题意。

故选:Ao

8.为研究甲地某植物能不能移植到乙地生长,某生物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个测定该植物细胞

液浓度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如表:

浓度(mol/L)0.150.20.250.3

质壁分离状况不分离刚分离显著显著

他们又测定了乙地土壤溶液浓度,发现乙地土壤溶液的浓度适合该植物生长,则乙地土壤溶液的

浓度最可能是()

A.20.2B.W0.2

C.<0.2D.0.15〈土壤溶液<0.3

【解答】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为保证植物甲移植后能正常生存,乙地土壤

溶液的浓度应<0.2mol/L。

故选:Co

9.如图所示的“蓝色妖姬”是人工染色形成的。等白玫瑰快到花期时,开始用染料浇灌花卉,让花

像吸水一样,将色剂吸入开出蓝色花朵。下列关于“蓝色妖姬”的制作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横向剖开染色后的茎,发现其韧皮部变蓝,本质部不变蓝

B.在染料中添加适量葡萄糖以确保营养,可以使花朵娇艳欲滴

C.纵向剖开染色后的茎,发现木质部自下而上蓝色逐渐变浅

D.浇灌时使用染料的浓度越高越好,根本不用担心植株“烧苗”

【解答】解:A、从茎的纵切面上看,染成蓝色的是导管,导管位于木质部中具有向上运输水和

无机盐的功能,因此木质部会变蓝,A错误。

B、在染料过程中是不需要添加葡萄糖的,B错误。

C、白玫瑰快到花期时,开始用染料浇灌花卉,让花像吸水一样,将色剂吸入开出蓝色花朵。在

茎的木质部中,导管是上下相通的: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自下向上运输的。

因此纵向剖开染色后的茎,发现木质部自下而上蓝色逐渐变浅,C正确。

D、浇灌时使用染料的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染料的浓度过高,就会导致细胞失水,植株也会出

现“烧苗”现象,D错误。

故选:Co

10.如图为证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土壤浸出液进行过滤,收集滤液后,

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干水分,蒸发皿上会残留白色固体物质。对该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A.甲装置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防止溶液外洒

B.只用乙装置还可以用来测量土壤有机物的含量

C.蒸发皿上残留的白色固体是难溶于水的无机盐

D.蒸发皿上残留的白色固体一定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

【解答】A、甲装置中玻璃棒用以引流而防止液体外洒,A符合题意;

B、土壤浸出液加热蒸干后残留白色固体是无机盐,并不是有机物,B不符合题意;

C、蒸发皿上残留的白色固体是可以溶于水的无机盐,C不符合题意;

D、由于土壤浸出液过滤,并且使用酒精灯加热蒸发,因此蒸发皿上残留的白色固体不一定含有

氮、磷、钾三种元素,D不符合题意。

故选:Ao

11.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由半透膜(该膜水分子能穿透,蔗糖分子不能穿透)包裹蔗糖溶液

的丙小袋放入盛有不同浓度蔗糖溶液的甲、乙装置中(如图),结果甲装置中丙袋保持原形状且

体积几乎不变,乙装置中丙袋萎缩、体积变小。则甲、乙、丙三种溶液浓度的关系是()

包包

甲乙

A.甲最大,乙与丙相近B.甲最小,乙与丙相近

C.乙最大,甲与丙相近D.乙最小,甲与丙相近

【解答】解:当周围溶液的浓度大于丙溶液的浓度时,丙溶液水量减少浓度变大,乙装置中的丙

袋萎缩、体积变小,可见乙装置内蔗糖溶液浓度大于丙蔗糖溶液浓度,甲装置中的丙袋保持原形

状且体积几乎不变,说明甲与丙中溶液浓度相近;

故选:Co

12.如图,枝条上有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幼果,现分别在枝条的a、b处把茎环剥一圈,一段时间

后,果实的生长状况是()

A.甲良好、乙停止生长B.乙良好、甲停止生长

C.甲、乙都良好D.甲、乙都停止生长

【解答】解: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自上而下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导管位于维管

束的木质部内,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自下而上输送到全身各器官。现分别在枝条的a、b处

把茎环剥一圈,一段时间后,木质部中的导管均能将水和无机盐运输到甲和乙果实。b处以上的

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能向下运输到甲果实,因此甲果实能得到有机养料能正常生长。

由于b处树皮被剥,有机物向下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b处以上的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运输到

乙果实,同时a处树皮被剥,有机物向上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a处以下叶制造的有机物也不

能运输到乙果实,因此乙果实不能得到有机养料停止生长。

故选:Ao

13.水培是一种将植物的根系直接浸润于营养液中的新型室内植物无土栽培方式,水培花卉在生长

过程中易受到缺氧胁迫和养分失衡的限制,影响花卉品质。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水培植物的根毛区是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B.将植物的根露出水面一半左右,有利于根部细胞进行呼吸作用

C.观花类植物花芽发育阶段,可以适当增加含磷的营养液

D.植株长得矮小、叶片发黄时,可以适当增加含NaCl的溶液

【解答】解:A、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一

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A正确;

B、将植物的根露出水面一半左右,有利于根部细胞进行呼吸作用,B正确;

C、磷肥能够促进花芽分化,提早开花结果,能使植物多开花多结果,促进幼苗根系生长和改善

果实品质,观花类植物花芽发育阶段,可以适当增加含磷的营养液,C正确;

D、氮肥能促使植物的茎叶旺盛生长,缺氮肥,植株长得矮小、叶片发黄,D错误。

故选:D。

14.如图所示是某科研小组研究某种植物吸水速率与蒸腾速率关系时绘制的曲线图,图中两曲线表

示一天内光照和黑暗环境下吸水速率与蒸腾速率的变化过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水(mg/h)

A.b时刻蒸腾速率等于吸水速率

B.a到b时间段内,蒸腾速率大于吸水速率

C.光照时,蒸腾速率有可能会小于吸水速率,黑暗时吸水速率总是大于蒸腾速率

D.光照时,蒸腾速率有可能会小于吸水速率,黑暗时吸水速率总是小于蒸腾速率

【解答】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b是某植物的蒸腾速率和吸水速率曲线重合点,时刻蒸腾速

率等于吸水速率。A正确。

B、图中a-b时间段内,蒸腾速率和吸水速率都是逐渐升高,并这个时间段蒸腾速率总是大于吸

水速率。B正确。

C、由图可知,a点之前和b以后的光照条件下,吸水速率则大于蒸腾速率;黑暗时吸水速率总是

大于蒸腾速率,C正确。

D、图中黑暗时间内,无论那一时刻,吸水速率的曲线总是位于蒸腾速率的曲线之上,即黑暗时

吸水速率总是高于蒸腾速率;而有光照时,a-b时间段内蒸腾速率大于吸水速率,a点之前和b

以后吸水速率则大于蒸腾速率,D错误。

故选:D。

15.如图是绿色植物生理活动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则此过程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B.若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它们都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的

C.若c表示水分,则它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动力主要来自蒸腾作用

D.若d表示有机物,则它通过木质部向下运输

【解答】解:A、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则此过程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正确;

B、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若a表示氧

气,b表示二氧化碳,它们都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的,正确;

C、若c表示水分,则它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动力主要来自蒸腾作用,正确;

D、若d表示有机物,则它通过韧皮部的筛管向下运输,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3分)

16.小科用玉米幼苗作实验材料,利用如图甲装置进行探究呼吸作用产物的活动。装置中隔板与无

色透明钟罩之间以及隔板小孔与玉米茎之间都用凡士林密封,钟罩内放一盛有某种液体的小烧杯,

图乙是玉米叶片结构示意图。

(1)实验中,培养液的浓度应________玉米根细胞液浓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若小烧杯中的液体是澄清石灰水,将该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段时间后,发现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则可以得到结论;

(3)移去小烧杯,将该装置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无色钟罩内部出现大量水珠,其主要通过

图乙结构中的[]散失。

【解答】解:(1)根据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原理,植物细胞是否失水或吸水,与植物细胞液的浓

度和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有关,当植物细胞内外液体有浓度差时,植物细胞就会吸水或失水。

细胞液内外的液体浓度相等时,植物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

部浓度时,水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渗透,即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

因此实验中,培养液的浓度应小于玉米根细胞液浓度。

(2)若小烧杯中的液体是澄清的石灰水,将装置放在黑暗处后,由于在黑暗环境中植物不能进

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一段时间后,钟罩内会积聚大量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体

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从而证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3)在实验过程中,钟罩内壁出现的水珠,主要是通过叶表皮的⑥气孔散失出来的水蒸气凝结

而成的,此生理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故答案为:(1)大于。

(2)玉米幼苗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或玉米幼苗在黑暗环境中主要进行呼吸作用)。

(3)⑥气孔。

17.在水分充足、晴朗无风的夏日,某种植物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和气孔大小速率日变化趋势如图

所示。回答以下问题:

(1)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运送水分和无机盐,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器官是o

(2)结合图像分析能够得出在12:00-18:00这段时间植物的蒸腾作用大小与气孔大小的关系

是;

(3)结合该植物图像分析判断,在12:00CO2含量不是该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原因,请说

出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解:(1)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根尖是

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成熟

区生有大量的根毛,大大增加了根与土壤中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吸水。

(2)气孔张开或闭合的最直接原因是保卫细胞的吸水或失水。保卫细胞壁因外侧较薄而内侧较

厚,保卫细胞吸水时,细胞膨胀,细胞厚度增加,两细胞分离,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时,细

胞收缩,细胞厚度减小,两细胞合并,气孔闭合。所以气孔的张开和闭合由保卫细胞控制。随着

温度的升高,蒸腾作用增强,保卫细胞失水,气孔闭合,之后蒸腾作用减弱。结合图像分析能够

得出在12:00〜18:00这段时间植物的蒸腾作用大小与气孔大小的关系是气孔越大,蒸腾作用

越强。

(3)气孔是由一对保卫细胞组成的,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图像中表明12点气孔最大,二氧化碳可以通过空气从气孔进入,所以此时二氧化碳不是光合速

率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

故答案为:

(1)根。

(2)气孔越大,蒸腾作用越强。

(3)图像中表明12点气孔最大,此时光合作用速率下降,二氧化碳可以通过空气从气孔进入,

所以此时二氧化碳不是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

18.甘蔗在我国南方多个省份都可种植。温岭的甘蔗比较有名气,它适合在通气、透水、保水和保

肥能力强的土壤中生长。

(1)下列模型表示的各类土壤,较适宜种植甘蔗的是(填写字母)。

D

(2)当甘蔗根的周围施了过多的肥料后,叶片出现了菱菁现象,是因为根毛细胞细胞液的溶质

质量分数(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造成细胞

失水。

【解答】(1)土壤按质地可分为沙土、黏土和壤土。沙土通气透水性良好,耕作阻力小,土温变

化快,保水保肥能力差,易发生干旱。黏土通气透水能力差,土壤结构致密,耕作阻力大,但保

水保肥能力强,供肥慢,肥效持久、稳定。壤土的性质介于沙土与黏土之间,是最优良的土质,

壤土土质疏松,容易耕作,透水良好,又有相当强的保水保肥能力,甘蔗适合在通气、透水、保

水和保肥能力强的土壤中生长,可知甘蔗适合壤土类土壤,故选:B;

(2)植物吸收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水的主要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

根毛,可以吸收水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

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因此植物的根只有在根毛细胞内液浓度大

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才能吸收水和无机盐,叶片出现了菱蕉现象,是植物细胞失水,故根毛细胞

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造成细胞失水。

19.《跟着贝尔去冒险》介绍了很多在野外取水的方法。

(1)若要收集到树干中的水分,甲图中钉入的竹管应到达茎中的处;

(2)乙图为沙漠中的取水方法,其中涉及的物态变化有。

【解答】(1)木质茎的木质部中有导管,导管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所以若要收集到树干中的水

分,甲图中钉入的竹管应到达茎中的导管处;

(2)由图知。沙坑中的水分会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塑料薄膜液化成小水珠,涉及的物态

变化有汽化和液化。

故答案为:

(1)导管;

(2)汽化和液化。

20.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逝世。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毕生

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技术创新,一次又一次创造了粮食生产的奇迹,在盐碱地里,这种“不适合”

的地方种出了水稻——海水稻。今后,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盐碱地逐渐变成绿洲I。

(1)普通水稻在盐碱地里会因失水而无法正常生长,主要原因是

(2)海水稻从盐碱地吸水的主要部位在根尖的=

【解答】解:(1)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

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所以普通水稻不能在盐碱地上生长,主要是因为

水稻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小于盐碱地土壤溶液的浓度,导致细胞失水而影响生长。

(2)根尖的成熟区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

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所以海水稻从盐碱地吸水的主要部位在根尖的成熟区。

故答案为:(1)水稻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小于盐碱地土壤溶液的浓度,导致细胞失水而影响生

长。

(2)成熟区。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21.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各装置的初始质

量均为300克,枝条大小及叶片数量相同且来自同株植物。各组实验结果的数据统计如表所示。

组别5小时后装置质量

5)

甲150

乙100

丙200

T130

(1)如果甲、乙是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

(2)如果乙、丁是一组对照实验,丁组中的“?”处应填℃„

(3)根据乙、丙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4)除实验中的三种因素外,请再写出一种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o

【解答】解:(1)如果甲(湿度70%)、乙(湿度30%)是一组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湿度,

因此探究的问题是湿度对植物蒸腾作用有影响吗?

(2)如果乙、丁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则丁组中的“?”处应填30,与乙组温度30°

C保持一致。

(3)乙、丙除了温度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是一组对照实验,5小时后装置质量乙组质量小于

丙组,据此可得出结论:温度会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

(4)影响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有温度、光照、湿度和空气流动速度等。一般情况下,气孔周围

如果湿度大、温度低、光照弱、气流速度慢,则蒸腾作用弱;如果湿度小、温度高、光照强、气

流速度快,则蒸腾作用就强。

故答案为:(1)湿度;

(2)30;

(3)温度会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

(4)空气流动速度。

22.小丁同学在研究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案

进行实验。

方案一: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

两张浸有氯化钻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

针将其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哪一张先变色,哪一张的颜色深一些。

方案二: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没没在60℃左右的热水中,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

方案三:取3株大小、来源相同、具有等量叶片的该植物嫩枝,按图丙所示方法处理。

I甲I乙

叶片未经处理叶片下表面叶片上下表面

涂上凡士林涂上凡士林

AB丙C

(1)方案一实验中,滤纸贴上后经过一段时间,发现贴在叶片下表皮上的试纸先变色且颜色深

一些。这种实验现象说明下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选填“多于”、“等于”或“少于”)

上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

(2)方案二中观察到叶片下表面气泡多,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比上表皮o

(3)在方案三中,实验开始时,先将各装置的质量调至80克,其后每隔4小时测一次各装置的

质量,直至实验结束,图丁曲线是实验结果。

①图丁中曲线(选填"I"、“II”或“III”)代表装置B的实验结果。

②如果将装置A放在阳光下,在图丁中画装置质量变化的曲线。

【解答】解:(1)植物的叶片上有气孔,是气体进出的“门户”,又是水分散失的“窗口”,方案

一贴在叶片下表皮上的试纸先变色且颜色深一些,这是因为下表皮气孔比上表皮多,散失的水分

较多。

(2)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60℃左右的热水中(如图所示),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如果

下表皮气泡的数目比上表皮多,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

(3)装置A由于叶子未处理,所以能正常进行蒸腾作用,试管内的水减少的比较快,装置B中

叶子的下表皮被用凡士林涂抹,所以下表皮无法进行蒸腾作用,而上表皮照样可以进行,所以试

管内的水减少的比较慢,而装置C中叶子的上、下表皮都用凡士林涂抹,试管内的水不减少。由

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曲线I代表的是装置C内水的变化情况;曲线II代表的是装置B内水的变化

情况;曲线III代表的是装置A内水的变化情况。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无光和有光的条件下都能

进行,只是在光照强的时候,蒸腾作用的强度大,所以如果将装置A放在阳光下,装置A里面

的水将会减少的更多一些,曲线变化如图:

23.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某研究小组在密封的容器A中充入足量的含有同位素14C的14

CO2o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该植物的不同器官相继出现了同位素14C(如图甲,黑色部分

表示检测到同位素14c的部位)。据此回答:

(2)1%02在叶肉细胞中被合成有机物,含有14C的有机物是通过茎中的(选填“导

管”或“筛管”)送到该植物的根部。

(3)一段时间后,研究小组在容器A外的空气中(选填“能”或“不能”)发现14co2。

【解答】解:(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

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气孔是气体交换的门户,所以14co2是通过气孔进入叶片内

的。

(2)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含有14C的有机物是通过韧皮部中筛管送到该植物的根

部。

(3)该植物中含有的14C同位素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被氧化分解为含有14C的二氧化碳,并通

过气孔散失到周围的空气中。研究小组在容器A外的空气中能发现14co2。

故答案为:(1)气孔。

(2)筛管。

(3)能。

四.解答题(共3小题)

24.(6分)八(1)班同学以“植物中的物质运输”为主题开展相关的大单元学习。小科同学画出

图甲所示叶片上的物质流动图,并利用显微镜观察了蚕豆下表皮装片和根尖的纵切片,如图乙是

显微镜下的部分视野,图丙是他绘制的根毛细胞。请回答。

(1)图甲中代表有机物运输路径的是(填图中序号)。

(2)图乙中“?”代表的是细胞。

(3)植物的根尖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条件是图丙中的细胞液浓度(填“大于”“小

于”或“等于")土壤溶液浓度。

【解答】解:(1)有机物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通过筛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其他部位,所以

图甲中代表有机物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