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章线索、探究文章标题-2025年安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_第1页
分析文章线索、探究文章标题-2025年安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_第2页
分析文章线索、探究文章标题-2025年安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_第3页
分析文章线索、探究文章标题-2025年安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_第4页
分析文章线索、探究文章标题-2025年安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4分析文章线索、探究文章标题(3~6分)

・安徽五年考情分析

年份20242023202220212020

文体抒情散文小说小说叙事散文小说

少年成长

主题借物抒怀家国情怀家国情怀至爱亲情

(名著选段)

字数13171417138814211234

分析文章线索V

探究文章标题V

・命题趋势

立足课标,关注核心素养,注重语言运用与思维训练。从选择题来看,近三年来删去了选词填空与词

句还原的题型,而是从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鉴赏的角度来考查。题目虽小,但考查的容量大、角度多,

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个挑战。从问答题来看,试题体现了灵活性与综合性。提问方式不再是“加点词的

含义”“标题的作用”等常见问法,如2024年第5题“如何理解这里的‘雄伟'‘温柔’",需要结合文章内

容进行阐述;2023年第8题考查小说标题“中国地图”的意蕴,此题与标题的含义相关,但指向更为深刻。

因此审题时要注意题目的问法,仔细辨析考点,这样才能从容应对。

考点突破•考向洞悉

真题领航

(2024•安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中的小草

郭震海

①或许和年龄有关吧,我越来越喜欢回到乡村,望一望那巍峨的山峰,看一看那沟沟梁梁中错落的农

舍,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疲惫顿消,心生愉悦。

②太行山是雄伟的,也是温柔的,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包容万物。一片片白杨林、柳树林、松柏

林交织在一起,还有林中高高低低的灌木丛,以及低矮的小草,都生长在大山的怀抱里。大山无声,默默

地哺育着草木;草木无言,静静地供养着山里的动物。

③每当走在山中,我总喜欢俯下身子,去观察一株株小草。任微风从耳边吹过,小鸟在头顶欢唱。草

木香混合着泥土的芳香,吸几口,如饮佳酿。

④在太行山里,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山里的孩子从小就进山识草木。在孩子眼里,草木是伙伴。

在大人眼里,草木是宝贝,可以作为餐桌上的美食、家畜的饲料,更可成为医治疾患的“救命草”一一它

们不仅为苍山披绿,也曾在漫长的岁月里救过山里人的命。山里人代代相传,□□相授,对各种草木的习

性和作用如数家珍。

⑤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跟在父亲身后上山采中草药。我最先认识的是黄苓,我喜欢它的向阳而生。

除了喜欢阳坡外,黄苓似乎不再择地,荒石缝隙,道路旁边,只要有一点泥土就能生长。根茎深埋泥土,

春天生出新芽,细小的躯干慢慢抽出。农人们懂得,此时的黄苓格外娇嫩,走过之时脚步会变得缓而轻,

生怕把它踩疼。到了七八月份,它细长的躯干会高高上扬,如柳叶般的叶子在躯干两边展开,顶端开出紫

色的小花,随风摇曳,很是漂亮。黄苓的根能入药,味道很苦,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山里人在挖

黄苓的时候很讲究,比如发现成片的黄苓,会选一些年长的挖走,留下年幼的继续生长。

⑥小柴胡似乎有点调皮,喜欢往灌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不过它散发出的特殊香气总会暴

露它的存在。这种植物在春天里很容易被发现,因为上一年的枯枝还未腐朽,懂它的人一眼就可认出。不

过太行山里的农人不会在春天挖小柴胡,那样会遭到乡亲们的数落。小柴胡的叶子同样细长、秀丽,春生

夏长,开出的小黄花香气四溢。小柴胡的根细长,多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山里人偶感风寒,抓一把小柴

胡,再配几根大葱的根,熬水喝,晚上出一身透汗,第二天便又精神焕发。

⑦益母草的性格则比较外向,田城旁,小路边,它总喜欢与灌木比高低,长得很是旺盛。仿佛春来它

先知,嫩小的新叶迎春破土,生长很快。进入夏季,远远望去,挺拔的个头开满了粉红色的小花。花开两

三天后,就是采收最好的时候。选一个晴朗的天气,用镰刀齐地割下地上部分,留下的根来年又会旺长。

采回后,稍作晾晒,清洗干净,母亲会将益母草分段,然后在一口大砂锅里熬,边熬边搅拌。最后过滤掉

枝叶,再接着熬,直到熬成膏状,放入罐里,待入药用。

⑧每一次回乡,我总会走进山里,去看看这些草木,就像是去拜访一个个交情甚厚的老友。初春的风

在苍茫的群山中、空旷的原野上奔跑,苏醒的小溪一路迈着轻盈的脚步边走边唱。背阴处偶有残雪待融,

雪面上有山鸡、野兔走过,爪印如盛开的花朵。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老桃树、大柳树,枝条上已有新芽冒尖,

让人惊喜。此时大地之下,成群结队的小草闻风而动,枯枝败叶中孕育着新生。阳坡上的黄苓,灌木丛中

的小柴胡,田填边的益母草,点点嫩芽已经在解冻的泥土中萌生。我轻声唤着它们的名字,微风中,它们

纷纷点头应答……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3月22日,有改动)

1.文章线索明晰,首尾呼应,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023•安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地图

侯发山

①爷爷曾是地图绘制工程师,绘了一辈子地图,对地图有着特殊的感情。退休后,每天对着地图默默

地看,有时还自言自语,嘀嘀咕咕不知说些什么。家里有人的时候,总要给人家讲述地图上地名背后的故

事。

②其实,这些在别人听来都是政事,发生在爷爷身上就是事也。那时候,技术条件差,别说是卫星,

航空测量都还是空白,需要带上平板仪、经纬仪,实地走访,测量,标记。在河南嵩山测量的时候,被三

只饿狼盯上了。爷爷当时还是小青年,给吓得哆哆嗦嗦,准备给狼当干粮的时候,附近几个砍柴的山民及

时赶来,凭借手里的镰刀和棍子吓退野狼。在陕西榆林,正在工作的时候、天气突变,一时间飞沙走石,

爷爷赶紧把衣服脱下来,打算盖到平板仪上,结果晚了一步,望远镜的一个镜片被石头打烂了。几乎同一

瞬间,爷爷下意识地扑到仪器上保护仪器,结果额头也被飞溅的镜片给划伤了。他到当地医院治疗的时候,

认识了那里的一名护士,后来结为伉俪。奶奶曾感激地对爷爷说,若不是嫁给他,把她带进城里,她早被

风沙给“吃”了一一她的家乡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上,一年三百六十天,有二百多天都是风沙……

③爷爷九十多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特别是奶奶去世后,免不了唠叨他的“想当年”。

④后来,孙子小兵考上了武汉大学,学的就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干的正是地

图测绘。比起爷爷,小兵这一代的测量技术有了飞速的提升,除了航空测量,还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地貌,

足不出户,坐在计算机前就可以测绘地图。

⑤这天,小兵拿回来一张最新的《中国地图》。爷爷两眼放光,戴着老花镜,趴在地图上瞅起来,边

看边念叨:“黑龙江,黄河,长江……小兵,伶仃洋上咋有一座桥?新建的?”

⑥“爷爷,这就是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海、香港和澳门的。”

⑦“这个桥建得好,建得好!"爷爷感慨不已,然后继续一点一点地瞅,“小兵,丹江口水库咋新增

一条支流?我看看,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不对吧,若是支流、到天津这里应该入海啊。是不是搞错

T?”

⑧小兵扑哧笑了,说:“爷爷,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⑨“南水北调?就是当年毛泽东主席提出的那个计划?

”爷爷扑闪着昏花的眼睛,似乎有点明白了。“对!”小兵忙不迭地点头。

⑩爷爷满意地点点头,接下来又趴在地图上瞄起来。忽然,他叫道:“小兵,榆林,毛乌素沙漠咋没

有了?是不是忘记标了?”

⑪“是啊,毛乌素沙漠呢?”小兵认真地瞅了瞅地图,皱着眉头说,“爷爷,要不,咱到榆林看一看?”

⑫“好!古人绘制地图就是实地测绘,后人常常把地图命名为‘禹迹图',顾名思义,大禹的足迹。

绘制地图就得眼见为实,哪像你们,唉!”爷爷说罢,又说,“只是我的腿不当家,怕是走不动。”

⑬“爷爷,我开车带您去。”“中。”爷爷爽快地答应了。爷爷退休后,家人多次说要带他去旅游,

他都拒绝了,说:“全中国我都跑遍了,山山水水都在我的心里。”

⑭小兵开车带着爷爷,到了榆林,到了毛乌素,望着茫茫无际的林海,爷爷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小兵忍不住说道:“爷爷,是真的,这是绿洲I,不是沙漠!”

⑮爷爷回过神来,说:“小兵,是不是你早就知道,故意骗爷爷来的?”

⑯小兵憋住笑,说:“爷爷,我是知道,但还真没来过……现在都是通过遥感技术来测量和绘制的。”

⑰爷爷说:“今天的技术就这么神奇?”小兵点点头,自豪地说:“当然啦,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地图

数据收集和分析,目前已经能够高度自动化地生成要素丰富的高精地图,甚至道路上的虚线都能显示出

⑱好半天,爷爷都没说话。末了,他感慨了一句:“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23期,有删节)

2.小说标题“中国地图”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满分技法

一、分析文章线索

|■①写人散文或小说,主要以中心人物为线索

以文簟的阿②叙事散文或小说,主要以人、事、情感或思想的发展变化等为线索

和内容入手③游记散文,主要以时间或地点为线索

I④抒情散文,以情感为线索

|从标题入手|一有的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线索

|文章线索卜

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这些词语、句子反复出现的目的是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同时也显示了文章的

词语、句子人手脉络层次。它们一般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从文中反复出现的抒

常出现在抒情、叙事类散文中,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

情、议论性的语句或

重要线索

富有意味的事物入手

【线索的作用】①贯穿全文,使结构完整严谨、脉络清晰。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③

使行文富于变化。④突出文章中心或烘托人物形象。

二、探究文章标题

1.拟写标题

・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

[①抓住主要人物拟标题。

②抓住中心事件拟标题。

拟写标题V确定拟写角度

③抓住文章情感、主旨、获得的启示拟标题。

【④抓住文章线索拟标题。

用简洁、生动、凝练的语言拟写标题

2.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①表层含义:从理解标题关键词的字面义入手概括主要内容,点明写作对象、时间及事件等。

②深层含义:把握标题的修辞义、象征义、双关义,把握文章内容、作者情感及其与文章主

旨的关系。

(①概括文章内容,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点明故事发展的背景。

内容上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I③暗示(点明、凸显)文章主旨。

(①充当文章线索,贯穿全文。

结构上|

1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①用词新颖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表达效果上②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I③运用比喻、双关、象征等手法,生动形象;化用古诗词,富有诗意,具有象征意义。

针对训练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煤油灯

邓宗良

①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凳条。上面放一盏点着的煤油灯,就成了写作业的小桌子。坐在旁边低矮的

小凳子上,看上去像蹲在地上。母亲看我趴在凳条上写作业时间长了,就说,油灯太暗了,歇歇眼睛吧。

她把凳条上的煤油灯和书本拿到了小凳子上。

②窄的凳条,可以平躺上去。我看着夜空,星星有些迷离,像无数个晕化的小点点,似乎正在慢悠悠

地飘落。多眨几下眼,星星渐渐清晰。它们一颗颗的,数也数不清,悬停在深蓝的夜幕上。它们的闪烁,

像轻轻的呼吸,又像低声的絮语。偶尔,流星忽然划破寂静的夜空,像有人在天边飞快地擦亮一根火柴。

③母亲挪动小凳子,坐到了凳条边。她常说起星星和月亮的那些民间传说。这些故事,母亲小时候,

外婆跟她讲过。顺着母亲举起的胳膊望去,那里有牛郎星和织女星,那里还有北斗星……母亲的手指尖仿

佛触碰到了这些闪亮的星辰。

④数着星星,不一会儿我就睡着了。醒来时,头发似乎有些湿凉,抬手一摸,并没有露水。煤油灯不

知什么时候被母亲捻灭了。灯罩被摘了下来,搁在小凳子上,母亲用一小把稻草,把灯罩上的烟灰擦掉了。

⑤大煤油灯,是班主任家访后,父亲才买的。它的油瓶灯座大了,高了。变大的灯罩,顶端收紧后,

拉出长长的圆管,像细小的烟囱。它防风了,明亮了,也费油了。

⑥那时我读初一,初中附设在小镇的小学。班主任家访,事先没打招呼。父母开始忙活起来。母亲把

小煤油的灯芯挑高,拨松,好让火苗燃得旺些,家里亮些。灯罩顶冒出了些黑烟。城里来的班主任,己习

惯了煤油燃烧的呛鼻味。

⑦班主任看了一眼小煤油灯,表情慢慢严肃起来。她从椅子上站起来,蹲下来打量着我的眼睛,问,

晚上写作业,看得清楚吗?

⑧父母看班主任蹲下来,有些局促不安,也跟着蹲了下来。他们不知道,蹲下来跟学生说话,是班主

任的习惯。班主任说,给孩子换盏亮一点的灯吧。家里就有了这盏大煤油灯。

⑨小镇里,有时会停电。电压低时,灯泡的光亮还不如煤油灯。早就装上了电灯的学校,依然离不开

煤油灯。

⑩高中毕业后,我到渔业码头的吹填工地打工。公社教办主任让人叫我赶紧回镇小学当代课教师。我

用上了之前的班主任留下的那间宿舍。停电时,在她点过的煤油灯下,学着批改作业。每个字,每个词,

每句话,都是给学生做示范。我拿笔的手沉重了起来。

⑪不久,我当上了班主任。班里一些学生自愿来校上晚自习,担心停电,都带着小煤油灯来。晚自习

后,我跟他们一起走到校门前小运河的涵洞桥,才停下脚步。他们怕灯火被寒风吹灭,把煤油灯抱在胸前。

煤油灯的火苗晃动着,渐渐远去,像几颗星星,消失在小镇的小巷里。

⑫高考恢复,小学里很多老师都参加了。离春季开学很近了,教办主任才急匆匆地给我送来了红色的

录取通知书。他抑制不住惊喜,开心地说这又说那,没了平时的条理和稳重。之后,他叹了一声,说,本

来要让你转正的……我点了点头,说,应该把名额给留在这里的民办老师。说着,眼眶里一下子潮乎乎的。

教办主任看着别处,像是在喃喃自语,说,那棵挂钟的凤凰树,快开花了。

⑬哦,凤凰树又要开花了。我们学校的凤凰树。

家前那个夜晚真短,母亲还有很多很多的话没说完,院子里的鸡窝就传来鸡翅膀扑棱的声响。公

鸡快要打鸣了。母亲说,孩子,睡吧,明天还要出远门,出那么远的门。

⑮母亲背过身子,缓缓地捻灭了煤油灯,星光洒在蒲草屋顶上。

(《光明日报》2024年8月16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中母亲的手指尖仿佛触碰到了这些闪亮的星辰,”突出了“我”对母亲的无比崇拜和对满天星辰

的无限憧憬。

B.第⑧段中“蹲下来跟学生说话,是班主任的习惯。”这一交代表现出班主任与学生平等交流,平易近人,

流露出“我”对班主任的爱戴和感激。

C.⑩段中“我拿笔的手沉重了起来。”是因为“我”深深感到身为人师肩负的责任的重大。

D.第(g段中写教办主任“没了平时的条理和稳重”写出了他做事毛躁,遇事不够冷静的缺点,强调了他的

性格缺陷。

2.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的句子。

它们的闪烁,像轻轻的呼吸,又像低声的絮语。偶尔,星忽然划破寂静的夜空,像有人在天边飞快地擦亮

一根火柴。

3.第⑬段独立成段,起到了哪些作用?

4.文章线索明晰,首尾呼应,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5.作者通过写煤油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那个暑假,总是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

“来玩踢罐电报呀一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的玩法简单: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

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

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

能下庄。他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

③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他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顾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

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由于

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

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种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

在地上很得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

的一一我身高腿长,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尤其是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

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

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

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

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

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

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朝他叫着骂着,拉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甲】

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乙】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

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

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丙】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

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

【丁】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

伴了。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

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

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

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

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

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

(选自《冯骥才散文精选》,有改动)

6.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我的心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

A.【甲】B.【乙】C.【丙】D.【丁】

7.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1)那个暑候,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

(2)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

8.第⑥段独句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在内容上的作用是

9.第⑦段说“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请联系上下文概括发生了完些变化。

10.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简述理由。

备考锦囊•知识储备

一、线索

类型特点举例作用

以某一件具体实物或有某种象①是贯穿全文

物线《背影》:以“背影”为线索组织全文。

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的脉络,使文

以人物动作行为变化、思想性章结构严谨。

人线《我的叔叔于勒》: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格的发展、所见所闻为线索。②推动故事情

以中心事件(事件发展变化)《故乡》:以“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线节发展,为下

事线

为线索。索。文做铺垫。

以人物感情(感情变化)为线《阿长与〈山海经〉》:以“我”对长妈妈的感③使行文结构

感情线

索。情变化为线索。富于变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从“百草园”至IJ“三④突出文章中

地点线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味书屋”的地点转换为线索。心或烘托人物

时间线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雨的四季》:以春、夏、秋、冬的变换为线索。形象。

吞有些文章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交织在一起。明线是从文章表面上能明显看见的线索;暗线与明线相

呼应,需从文章中分析得来。如:《藤野先生》的明线是“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我”的爱国

情感,即“我”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又如:《智取生辰纲》的明线是杨志押运生辰纲,写杨志一行的矛

盾冲突;暗线是晁盖、吴用一行智取生辰纲,写团结智取。

明暗线交织的作用:两条线索交织展开故事情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完整,同

时可以丰富人物形象,更好地凸显文章的主旨,拓展了作品的广度、深度。

二、记叙人称

以“我”“我们”的口吻或叙述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

特征

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①作为文中的线索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作为事件的见证人,增强文

第一人称作用章的真实感。③显得亲切自然、真实生动,便于进行心理描写、直接抒情和

(我、我们)表现主题。④衬托或侧面烘托主要人物。

《故乡》采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事,真实亲切。但“我”并不是作者本

举例人,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衰败和萧条,表

达了自己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用“你”“你们”的口吻展开叙述。叙述者与作品中的“你”或“你们”直

特征

第二人称接对话,阅读时仿佛与作品中的“你”或“你们”进行交流。

(你、你们)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有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③

作用

用于物时有拟人的效果,蕴含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他(她、它)”“他(她、它)们”的口吻将

特征

(他、她、它、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他们、她们、

①更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

它们)作用

活自由。③用于物时有拟人的效果,叙述亲切自然。

(2017.12)

☆注:有的文章中同时使用多种叙述人称。举例:《土地的誓言》中,作者将土地拟人化,以第三人称“她”

相称,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随着情绪逐渐激动,

作者直接与土地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第二人称“你”相称,如:“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

解放!你必须站立!”

三、叙述顺序

插叙①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插入与之相关的事件或片

(2022.4B)特征段。②插叙与全文叙事不在一条线上,全文至少有两个故事。

①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③突出文章主题。④

作用解释了……的原因。⑤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⑥丰富文章内

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⑦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故乡》一文写“我”回到故乡听母亲说闰土想见“我”,由此插入对“我”

举例

与少年闰土在一起时的欢乐场景的回忆。

按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先后顺序来写。一般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或地点

特征

的转换和事件发展的过程。

顺叙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及近,并由此引出人生感

举例

悟:面对眼前的紫色花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

①先写事件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

特征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②倒叙的内容仍是文章的主要组成部分,只

是位置移到了前面。③倒叙只是一条线索,全文只有一个故事。

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

倒叙

作用象留下深刻的印象。③引出下文。④突出人物性格或事件的重要内容。⑤增加

叙事波澜,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

《背影》一文,开头写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引出对父亲的背影的回忆,最后

举例

又回到现实中来。

行文中对前面说的人或事做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

特征

不具备完整的事件。

①补充交代相关情节,使故事情节完整。②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主题。③使文

补叙作用

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④照应前文。

《智取生辰纲》中,在生辰纲被劫走后作者才补叙出其中的种种情状,介绍了

举例

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

☆插叙和补叙的区别:①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

叙补入的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②补叙可以在文中,也可以

在文末;插叙只能在文中,不能在文末。

四、写作手法

1.常用修辞手法(助记口诀:两问两比对复拟人张)

明喻:(好)像、仿佛、如(同)、似的。暗喻:(就)是、变成、成为、等于。

辨析借喻:只出现喻体,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比喻

[2021.6

、2020.6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

《春》中“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

举例薄烟”,连用三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春雨的“细密”,通过印象的叠加,强化

了表达效果。

答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

格式抒发(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①将物人格化,使描写生动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有趣。

《济南的冬天》“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

拟人

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中,“睡着”“唤醒”把“老城”“春风”

[2024、举例

拟人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意味,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济南冬天的情景,表现出济南的

6]

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地描

答题格式

写了……的情景(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三个或更多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

①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②使说理更严密,更透彻;

作用

③用于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排比

《土地的誓言》中“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蠕,在那沉

[2018.1

举例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我”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表达

1(2)]

得淋漓尽致。

答题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有力地表现了……的特点,强调了……

格式的内容(主旨、心情),抒发了……的情感。

夸张定义对人或事做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以强调或突出描写对象某一方面的特点。

[2018.1①烘托气氛,增强渲染力。②引发联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③突出事物某方

作用

1(1)]面的特征,使表达更加突出和鲜明。

《列夫•托尔斯泰》中“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

举例

法,突出了托尔斯泰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多方面的观察力。

答题格式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特点,突出表达了……的情感。

定义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某种结构,以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③层次分明,增强

作用

反复节奏感。

[2018.1《春》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举例

1(2)]强调了作者对春天的期待与喜爱。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凸显了……特点,强调了……内容/形象,表达了(人物)……

答题格式

的情感。

定义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思相近或相反。

①句式整齐,结构一致。②形式优美,音韵和谐。③节奏感强,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作用

④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便于记忆和传诵。

对偶《大自然的语言》中“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

举例

既音韵和谐,又有整饬之美。

答题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形式整齐,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强调了(事物/人物)……

格式特点/形象,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定义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①态度鲜明,突出重点。②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③引发思考,给读者留下

作用

深刻的印象。

《白杨礼赞》中“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

反问

举例的农民”?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

染力。

答题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感情强烈,强调(事物/人物)……特点/形象,

格式突出了(人物)……的情感。

定义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表示出来。

作用①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②突出内容,使文章波澜起伏。

《纪念白求恩》中“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

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

设问举例

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强调并赞扬了白求恩的

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

答题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引人思考,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点/形

格式象,使读者印象深刻。

2.描写方法

人物描写

又称行为描写,对人物的行

特征为、动作进行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交代人

物的身份、地位,反映人物

作用

活动的进程,推动情节的发

动作描写

展。

[2020.6

《范进中举》中“屠户把银

(1)、

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

2019.7举例

舒过来”,“攥”“舒”是

⑴、

对屠户动作的描写。

2015.13]

运用动作描写,通过对……

(人物)的动作进行描写,

答题

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

格式

界/揭示了人物……的性格

特征。

对人物的身材、容貌、衣着、

特征

打扮以及仪态等进行描写。

使读者了解人物的外在形

作用象,突出人物性格,揭示人

物身份、社会地位等。

《三顾茅庐》中描写诸葛亮

外貌描写

出场时,用“身长八尺,面

(肖像描

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

写)举例

整,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2020.6

将诸葛亮清秀儒雅的形象

(1)]

特点生动地展现出来。

运用外貌描写,通过对……

(人物)的外貌进行描写,

答题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

格式

位/所处的社会环境,表现

了……的性格特征。

神态描写特征对人物的面部神情进行描

[2019.7写。

(1)、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更加

2015.13]作用凸显人物个性,给读者以真

实感,使文章生动形象。

《变色龙》中当奥楚蔑洛夫

得知这是将军哥哥家的狗

举例时,立刻“整个脸上洋溢着

含笑的温情”,媚态百出,

形象地凸显了人物性格。

运用神态描写,突出……的

答题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

格式的心理,展现了人物的……

性格/品质/精神等。

对处在一定环境下的人物

特征的内心活动、思想、情感活

动进行描写。

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

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感情;增

作用

加故事的真实感,增强情感

共鸣。

《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

心理描写

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

[2020.6

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

(1)]

举例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

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

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