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1-2022学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1-2022学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1-2022学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1-2022学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吴之振序其《宋诗钞》云:“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这一论断极为扼要地说明了宋代诗人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在他们以前,已经出现了许多大师,作为他们学习的对象;但同时,这些大师的存在,又迫使他们求变求新,不同前人,使自己成为新一代的大师。其结果是产生了出于唐又异于唐的宋诗。那么,宋代诗人是在哪些方面显示了他们的特色呢?严羽在《沧浪诗话》中首先提出并解答了这个问题。他说:“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至东坡(苏轼)、山谷(黄庭坚),始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又说:“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这些话虽有贬意,却道出了宋诗不同于唐诗的重要内涵,并且指出苏、黄是宋诗改变唐风的代表性人物。首先,严羽指出宋人以文字为诗。文多作为思想的载体,而诗则多作为感情的载体,因而文偏于表现逻辑思维而诗偏于表现形象思维,似乎是个约定俗成的传统。这一传统的打破,对于墨守成规的人来说,无疑地会被认为是一种生疏可疑的异端而加以反对。但如果我们不从先入为主的传统观念出发而从作品本身出发,就可发现,诗的散文化及往往包涵在这个外壳中的议论,并不排斥文学艺术的最本质的特征——形象性。富有思辨性的散文,当它被移植到诗歌中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往往为人们所忽略的情况,一是散文化的议论本身有助于突出抒情诗的主人公——作者自己的形象。宋人大量的政治诗、咏史诗最能证明这一点。其次,许多议论,特别是当它们被以比喻来表达时,也充满了生动活泼的形象,而并非枯燥无味的说教。思辨的形象性与其载体的散文化,构成了宋诗一个很大的特色。严羽还论及宋人以才学为诗这个问题,这主要体现在诗中用典故方面。用典风气的形成与流行和学术文化的隆盛是有关联的。宋代诗人多数是博学之士,他们的高层次文化修养不可避免地会体现在诗的创作中,从而出现了作者以才学为诗、作品风格繁缛、用意深曲等种种现象。这是宋诗的又一特色,但这一特色的优劣,则需要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无法一概而论。陶渊明可算古来第一位善于用典的诗人,将陶诗囫囵读去的人,往往未能详悉。但我们即使找到它们有那么多的“来处”,也无须沾沾自喜,因为“用事而不使人觉”,也就近于或同于“胸臆语”,即创作了。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虽不始于宋人,但确实是到了宋代,才在创作实践中解决了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也可以写出很好的作品这个问题。而这正是通过“以故为新”的手段来实现的。苏、黄都曾提出“以故为新”。这个“故”,恐怕不只是诗人们已经再现的生活,用过的材料,也应当包括他们创作的历史经验在内。六朝人也曾以才学为诗,被钟嵘《诗品》所指斥,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宋人腕底出现的典故,却远比六朝人精切,巧妙;而唐人所开创的诗歌散文化与思辨性的道路,到了宋代,也有长足的延伸。(摘编自程千帆《读宋诗随笔·前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诗出于唐而又异于唐,有着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等重要内涵,深具特色。B.宋人以文为诗,打破了将文多作为思想载体,而诗多作为感情载体的创作传统。C.宋诗善发议论是为了突出表现诗人的自我形象,这在政治诗和咏史诗中有体现。D.来人以才学为诗,这与当时提倡文治、尊崇博学的文人士大夫的社会风气有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吴之振的经典论断引出了宋诗出于唐诗而又异于唐诗的观点。B.文章对宋人以才学为诗的评析,以用典为例褒扬了宋人对此的探索。C.作者借助严羽观点来品评宋诗,文章多是对前人观点的解释与强调。D.文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行文结构逻辑严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A.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承认来人写诗是下了功夫的,却终究还是不如前人的创作。B.宋人以文字为诗,但因思辨的形象性与其载体的散文化,其议论也非枯燥的说教。C.如果读者能够读出一首诗中的典故,那么足以证明这首诗的创作具有高超的技巧。D.虽然宋诗体现出了明显的散文化与思辨性倾向,但这一创作道路是由唐人开辟的。【答案】1.C2.B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C.“宋诗善发议论是为了突出表现诗人的自我形象”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散文化的议论本身有助于突出抒情诗的主人公——作者自己的形象”可知,宋诗善发议论有突出诗人形象的作用,而非创作的目的。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以用典为例褒扬了宋人对此的探索”曲解文意。根据“这是宋诗的又一特色,但这一特色的优劣,则需要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无法一概而论”可知,“褒扬了宋人对此的探索”之说错误,文中是说无法一概而论。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如果读者能够读出一首诗中的典故,那么足以证明这首诗的创作具有高超的技巧”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用事而不使人觉’,也就近于或同于‘胸臆语’,即创作了”可知,用典自然而不被人察觉,是创作较好的标准,而不是使读者能够读出一首诗中的典故。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夜间经济源于大都市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而提出的经济学概念,在当前已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其定义为“发生在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以当地居民、工作人群和游客为消费主体,以休闲、旅游、购物、健身、文化、餐饮等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城市消费经济”。有统计显示,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夜间消费的比重已占到全天消费的50%以上。商务部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也显示,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购物中心每天晚上18至22时消费额占比超过全天的一半。材料二:我国“夜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旺盛的消费需求,一些地方发展“夜经济”的条件和能力仍有待提升。一些消费者有担心:噪声污染可能会影响周围居民的休息;夜间售卖的食品安全卫生是否有保障;商圈、景点的车位是否充足,往返交通是否方便……这些都是相关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显示,在限制游客夜间体验的因素中,受访者担心安全同题占比49.4%,担心夜间交道不便占比25.8%。公共服务有短板,产品供给也有待丰富。“目前一些城市发展夜间经济还局限于餐饮、购物、灯光秀,高品质的文化、体育、竞技、表演等产品亟待开发和营销创新。”在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赖阳看来,目前一些城市发展夜间经济主要是在延长营业时间方面进行探索,但从结构上而言仍处于“点状”,尚未形成“网状”系统,集中性的整体区域开发较少。“孤零零的某一家店营业,很难吸引消费者专程跑一趟。如果一家24小时书店旁还有配套餐饮、咖啡馆等等,就可以满足人们的联动需求。”“发展夜间经济,应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依托优势资源,挖掘地方特色内涵,拓展和提升品质。”中央财经大学城市管理系副教授王伟表示。“餐饮街、电影院、酒吧、KTV是目前国内多数城市的夜间经济承载体,导致大多数人对夜间经济的印象还停留在‘啤酒烤串购物唱歌’上。”成都大学文化旅游产业学院院长诸丹教授认为,消费者的夜间消费需求在不断扩大,但消费者对夜间消费的新业态、新场景和新体验等需求还尚未被完全满足。要充分挖掘城市本地文化旅游资源,从消费文化、地方特点、民俗文化入手,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和商业进化模式,把握契机,寻找切入点。材料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应有之义。《夜间经济学》一书的作者叶丁源说:“夜间经济的繁荣能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服务业在产业中的比重,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手。”越来越多的数据和事实也表明,夜间经济已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在扩内需、促消费、稳就业等方面能够产生积极作用。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层面的获得感及满足感,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也逐渐升级。现阶段我国夜间消费中餐饮服务、购物零售供给比例较高,文艺演出、博物馆展览、经典游览等优质项目供给不足成发展单一,人们对于更高层次的夜间消费需求尚得不到满足。今年“五一”前夕,上海黄浦区任命了“夜间区长”和首批具有夜间经济相关行业管理经验的“夜生活首席执行官”;9月7日晚上8点,湖南首个“夜间经济服务中心”——天心夜间经济服务中心正式启动运行;北京提出设立市、区、街(乡镇)三级夜间经济“掌灯人”制度,统筹协调夜间经济发展。发展夜间经济正在对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管理方式的变革产生重要影响。4.根据材料二,下列各项中与发展“夜间经济”没有关联的一项是()A.每天在0点至4点之间,打开淘宝、天猫超过4次以上的“深夜剁手党”高达8000万人。重庆“深夜剁手党”的数量排全国第五,他们深夜还在买买买。B.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有两个高楼下的“夜市”,不到300米的长度却汇集了花市、休闲区、市集、演艺舞台、绿动活动区等丰富的活动及消费空间。C.成都推出12条夜间公交线路,将22点至凌晨3点的运营线路比例提高至32%。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线路有效提升了市区各商圈夜间公共交通服务水平。D.“船游泉城”系列颇具济南地方特色,夜间游玩项目包括护城河、大明湖夜间游船以及泉水船宴、明湖船宴等特色筵席,沿途相关服务配套也得到了加强。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间经济已经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夜间经济能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B.影响我国夜间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就是普遍关心的安全和夜间交通不便的问题。C.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的逐渐升级,要求夜间经济的发展必须适应群众对更高层次消费的需求。D.三则材料围绕夜间经济发展,从概念、现状、措施及原因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介绍和分析。6.我国为什么要发展夜间经济?请根据材料三,做简要概括。【答案】4.A5.B6.①发展夜间经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②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选择;③是推动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和管理方式变革的重要动力。【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内涵的理解能力。材料一说:夜间经济源于大都市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而提出的经济学概念,在当前已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其定义为“发生在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以当地居民、工作人群和游客为消费主体,以休闲、旅游、购物、健身、文化、餐饮等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城市消费经济”。A.深夜剁手党相关内容与发展“夜间经济”没有关联。BCD相关的内容属于发展夜间经济。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其中最主要就是普遍关心的安全和夜间交通不便的问题”错,原文信息是“一些消费者有担心:噪声污染可能会影响周围居民的休息;夜间售卖的食品安全卫生是否有保障;商圈、景点的车位是否充足,往返交通是否方便……这些都是相关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显示,在限制游客夜间体验的因素中,受访者担心安全同题占比49.4%,担心夜间交道不便占比25.8%”,可见安全和夜间交通不便的问题只是受访者的看法,并非最主要因素。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由第一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应有之义……越来越多的数据和事实也表明,夜间经济已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在扩内需、促消费、稳就业等方面能够产生积极作用”得出答案①发展夜间经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由第二段“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层面的获得感及满足感,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也逐渐升级”得出答案②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选择。由第三段“……统筹协调夜间经济发展。发展夜间经济正在对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管理方式的变革产生重要影响”得出答案③是推动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和管理方式变革的重要动力。(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绝壁上的青羊申平老葛发现绝壁上的那只青羊已经好几天了,但是那只青羊一点也不知道。它每天照例在绝壁上时隐时现,在凸凸凹凹、石缝荆棘中找草吃。这天青羊又出现了。它如履平地在峭壁悬崖上穿行,一点也没觉出今天和每天有什么不同。当它跃上一个平台,欣喜地吃着上面的嫩草时,它忽然觉得有点不对了,它嗅到了一股味道,对,是那种比老虎豺狼更恐怖的味道。它惊恐地抬头四望,却什么也没有发现。它犹豫徘徊,猛地感到一条后腿被什么给缠住了。它低头一看,知道大事不好。套子!它被猎人下的套子套住了。青羊拼命挣扎,但越是挣扎,套子就勒得越紧。青羊只好不动,静待那最危险时刻的到来。不知过了多久,青羊听见绝壁上面有响动,接着,一个人拽着绳子下来了。这个人就是老葛。老葛一看套住了青羊,不由喜出望外。他喊了一声:太好了,这回我儿子有救了!青羊听见老葛的喊声,立刻回应了一声绝望的哀叫。它使出平生力气猛地一挣,未果;随后就把自己的身体弯成一张弓,把两只犄角变成两把利剑,杀气腾腾直对着老葛,做好准备给他以致命一击。老葛一看青羊这架势,就有点害怕。他的脚不敢踏上平台,就那么悬在壁上想办法。说起来老葛并不算是个猎人,只是小时跟他爹上过几次山罢了。后来他爹死了,也禁猎了,他除了偷偷摸摸地套过几只野兔解馋外,根本就没打过什么大牲口,更没有打过青羊。要知道,绝壁上的青羊那可是神物,凡是能挂住雪花的地方它都能上去,你说它神也不神?可是为了给儿子治病,他不得不铤而走险了。老葛打量着青羊,他活到40多岁还第一次看到活的青羊。这家伙除了毛是青黑色的,其它和常见的山羊好像也没多大区别。但是据说青羊浑身都是宝,它的骨肉治跌打损伤有特效。老葛记得小时候他扭了腰,只喝了一盅滴入青羊血的酒,立马就好了。他的儿子瘫在床上好几年治不好,现在青羊给他带来了希望。可是怎样把青羊从绝壁上弄上去却是个问题。又不敢去喊人,怎么办呢。老葛开始跟青羊说话。他说青羊啊,你不要怪我,我真的是被逼无奈啊!你知道吧,我家原来也是村上的富户哩,可是自从我儿子摔坏了腰,我的好日子就到头了。这年头咱农民真是生不起病啊,对咱态度好坏咱都能忍,关键是那药贵得吓死人啊,万把块钱三下两下就没了。我花了十几万,把家底都折腾光了也没给他治好。现在我是一贫如洗啊!孩子说爸爸,咱别治了,就这样吧。你说我这当爹的能忍心吗。这不,我就来找你了……老葛说到这里眼睛有点发潮,他奇怪青羊好像是听懂了他的话,因为它那弓着的身子逐渐放松了,头也抬了起来。它瞪着一双灰黄色的眼睛开始打量老葛。它似乎在说:你这个人啊!你儿子有病就来害我的性命,你也太不仗义了吧。你难,那我们青羊容易吗!为了躲避猛兽和你们人类的杀戮,没办法我们都躲到这绝壁上来了,可你们还是不依不饶,非要把我们赶尽杀绝,你们好狠毒啊!老葛看着青羊的眼睛,他很快就明白了它的意思,脸上不由一阵发烧。他又说:好我的青羊哩,我知道你恨我,那你就恨吧,不行下辈子我变青羊救你。你乖乖的,我用绳子把你捆住拉上去,你还能多活一会,不然的话,我只能在这里把你杀死,唉,我可从来没有动过刀啊,你千万别逼我啊!老葛说着,一只脚已经踏上了平台,现在它和青羊只有几步之遥,彼此能清楚地听见对方的呼吸甚至心跳声。老葛忽然看见青羊的眼睛里流出泪来,它随后又岔开后腿,哗哗地撒了一泡尿。青羊一撒尿,老葛看清楚了,这是一只怀了孕的母羊,后腿间的两只奶都已经鼓起来了。老葛的心就咯噔了一下。他想怎么会这么巧呢,怎么偏偏就是一只母羊呢!如果我为儿子杀了它,那就等于害了两三条性命啊。哎呀呀,那样可是造了大孽、缺了大德哟!老葛软软地坐下来,他忽然想哭,但是嘿嘿了几声却哭不出眼泪来。他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啊,冒着摔死和坐牢的危险捉到了一只青羊,却偏偏是个母的,老天爷这不是成心跟我过不去吗!老葛猛地跳了起来,喊了一声还他娘的管那么多!就从怀里掏出了一把刀子,他呲牙咧嘴一步步走向青羊,又喊了一声你活该、活该!刀子就闪着寒光刺了出去……待老葛再次睁开眼睛,他发现平台上早已不见了青羊,只剩下被挑断的套子躺在那里。老葛点了点头,对自己伸出了一个大拇指。他吐了口痰,抓住绳子开始往绝壁上爬。才爬了几步,他就觉得自己浑身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他把绳子在腰间缠了几道,就那么挂在绝壁上大口大口地喘气。朦胧中,他似乎听见耳畔有青羊的叫声,随后青羊的叫声又幻化成了村长的声音,他在喊:老葛,你的胆子也忒大了,你还敢来绝壁上捉青羊,你这是犯罪、也是找死你懂不懂!你家的事你不要急,现在开始搞合作医疗了,还有村里乡里也一定会帮你想办法的……老葛往上看,却没有看到人,也不知这声音是真是假。老葛就继续挂在绝壁上。他穿着青色的衣服,远远看去,活脱脱是一只青羊。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一开头就写老葛发现青羊好久了,而且青羊“一点也不知道”,为下文情节的发展造成了悬念。B.第二段写青羊被套住,交代了老葛捕猎青羊的直接动机是给儿子治病,为后文写放走母青羊做铺垫。C.第四段写老葛很难把青羊弄上去,但“又不敢去喊人”,说明他心存顾虑,怕别人抢走自己的成果。D.老葛发现青羊怀孕,于心不忍,最终割断了套子放走了它。“你活该、活该”中的你应该是指老葛。8.小说的结尾两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申平的动物题材的小小说,注重象征手法的使用和宏大主题的有效表达。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答案】7.C8.①老葛最后没有杀青羊,这反映了人与动物、法规与现实的矛盾。②让那个面对“孕羊”纠结并放生的老葛,也听到了似是来自梦境的话语,为作品蒙上了一层亮色,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性。③最后一段,深化了小说主旨,这是一种理性的胜利,法制的胜利。④小说结尾留给读者巨大的思考空间,余味无穷。9.①文章写一个农民为给儿子治病,不惜铤而走险到绝壁上去猎杀青羊。青羊本身就非常弱小,被人类和猛兽逼上绝壁;而农民同样作为弱势群体,因为看不起病而被逼上绝壁打猎。②这两个弱势代表在绝壁上相遇,最后农民发现青羊怀孕而不忍心杀害它。农民最后挂在绝壁上,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只青羊。③这种象征意义远远超出了作品的主题本身,形成了一种非常形象而强大的冲击力,振聋发聩。【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C.“怕别人抢走自己的成果”不合文义,从下文看捕捉青羊是一种犯罪的行为,此处是说老葛不想让别人发现他的行为。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由“早已不见了青羊,只剩下被挑断的套子躺在那里”可知,老葛没有杀死青羊,而是放走了它,但是家中儿子却需要青羊来救命;由“你还敢来绝壁上捉青羊,你这是犯罪、也是找死”可知,老葛抓捕青羊是违法行为,但是现实情况是他不得不用这样的方式来救自己的儿子。据此来看,小说倒数第二段,体现了人与动物、法规与现实的矛盾。由“朦胧中,他似乎听见耳畔有青羊的叫声,随后青羊的叫声又幻化成了村长的声音,他在喊:老葛,你的胆子也忒大了,你还敢来绝壁上捉青羊,你这是犯罪、也是找死你懂不懂!你家的事你不要急,现在开始搞合作医疗了,还有村里乡里也一定会帮你想办法的……”可知,老葛放了青羊之后听到了来自梦境的话语,而且从话语中让人看到了老葛儿子的希望,这给作品增添了一抹亮色。由老葛最终没有杀死青羊,放走了青羊,既与青羊有孕有关,也与法律有关,所以这样的结尾深化小说主题,展现了理性和法制的胜利。由“老葛就继续挂在绝壁上。他穿着青色的衣服,远远看去,活脱脱是一只青羊”可知,小说以老葛悬挂在绝壁上收尾,没有说之后如何,如老葛有没有脱险,他的儿子有没有得救,等等,这样的结尾给了读者思考的空间。【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文体特色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从小说内容、象征手法以及宏大主题方面分析。从内容来看,小说的主人公是老葛,写老葛为了救治儿子而到绝壁上猎杀青羊,但实际上老葛“并不算是个猎人,只是小时跟他爹上过几次山罢了。后来他爹死了,也禁猎了,他除了偷偷摸摸地套过几只野兔解馋外,根本就没打过什么大牲口,更没有打过青羊。要知道,绝壁上的青羊那可是神物,凡是能挂住雪花的地方它都能上去,你说它神也不神?可是为了给儿子治病,他不得不铤而走险了”,老葛不是猎人,而且现在是禁猎,他的行为显然是违法的,但是他的儿子“摔坏了腰……这年头咱农民真是生不起病啊……关键是那药贵得吓死人啊,万把块钱三下两下就没了。我花了十几万,把家底都折腾光了也没给他治好。现在我是一贫如洗”,由此可知,老葛是迫不得已,是生活中的弱势群体;由“它忽然觉得有点不对了,它嗅到了一股味道,对,是那种比老虎豺狼更恐怖的味道。它惊恐地抬头四望,却什么也没有发现。它犹豫徘徊,猛地感到一条后腿被什么给缠住了。它低头一看,知道大事不好。套子!它被猎人下的套子套住了”可知,青羊受猛兽和人类的逼迫,也是非常弱小,而这二者在绝壁上相逢。由“这是一只怀了孕的母羊……如果我为儿子杀了它,那就等于害了两三条性命啊。哎呀呀,那样可是造了大孽、缺了大德哟”“平台上早已不见了青羊,只剩下被挑断的套子躺在那里”“老葛就继续挂在绝壁上。他穿着青色的衣服,远远看去,活脱脱是一只青羊”可知,老葛最终放走了这只青羊,而自己挂在绝壁上,远看去就像一只青羊。由此可知,这青羊就具有了象征意义,小说结尾把老葛比作青羊,这就把老葛的命运和青羊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青羊为了躲避人类的捕杀来到峭壁上,老葛身困医疗问题而痛苦,他们和它们都是绝壁上苦苦挣扎的青羊,这一象征意义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形成巨大的冲击力。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神宗熙宁三年冬十月,贬秦凤经略使李师中知舒州。先是,建昌军司理王韶诣阙上平戎三策,以为:“西夏可取,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欲复河湟,当先以恩信招抚。沿边诸种自威武之南至于洮河兰鄯皆故汉郡其地可以耕而食其民可以役而使幸今诸羌瓜分莫相统一此正可并合而兼抚之时也且唃氏子孙瞎征差盛,为诸戎所畏,若招抚之,使纠合宗党,制其部族,于汉有肘腋之助,且使夏人无所连结,策之上也。”帝异其言,召问方略。王安石以为奇,请以韶管干秦凤经略,司机宜文字。韶请筑渭、泾上下两城屯兵,以抚纳洮、河诸部。四年八月,命王韶主洮河安抚司事。时议取河湟,自古渭砦接青唐、武胜军,应招纳蕃部市易、募人营田等事,并令王韶主之。韶至秦,会诸将,以蕃部俞龙珂在青唐最大,渭源羌与夏人皆欲羁縻之,议先致讨。韶因按边引数骑直抵其帐,谕以成败,遂留宿。明旦,两种皆遣其豪随韶以东,龙珂率其属十二万口内附。五年八月,秦凤路沿边安抚王韶引兵击吐蕃乞神平,破蒙罗角、抹耳、水巴等族。初,诸羌各保险,诸将谋置阵平地,韶曰:“贼不舍险来斗,则我师必徒归。今已入险地,当使险为吾有。”乃径趋抹邦山,压敌军而阵,令曰:“敢言退者斩!”贼乘高下斗,师小却。韶躬擐甲胄,麾帐下兵逆击之,羌大溃,焚其庐帐而还,洮西大震。会木征渡河来援,余党复集。韶戒别将由竹牛岭路张军声,而潜师越武胜,遇瞎征首领瞎药等,与战,破之,遂城武胜,建为镇洮军。冬十月,置熙河路,领熙、河、洮、岷州、通远军,升镇洮军为熙州,以王韶为经略安抚使,兼知熙州。(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熙河之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沿边诸种/自威武之南/至于洮河兰鄯/皆故汉郡/其地可以耕而食/其民可以役而使/幸今诸羌/瓜分莫相统一/此正可并合而兼抚之时也/B.沿边诸种/自威武之南/至于洮河兰鄯/皆故汉郡/其地可以耕/而食其民/可以役而使/幸今诸羌/瓜分莫相统一/此正可并合而兼抚之时也/C.沿边诸种/自威武之南/至于洮河兰鄯/皆故汉郡/其地可以耕/而食其民/可以役而使/幸今诸羌瓜分/莫相统一/此正可并合而兼抚之时也/D.沿边诸种/自威武之南/至于洮河兰鄯/皆故汉郡/其地可以耕而食/其民可以役而使/幸今诸羌瓜分/莫相统一/此正可并合而兼抚之时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宗党,宗族乡党。父兄宗族所在,后来就演变成家乡的代称。B.营田,即“屯田”。唐、宋时期多称军屯为屯田,民屯为营田。C.保险,“保住安全”的意思,跟今天保险一词的意思基本相同。D.安抚使,唐初设,宋代沿用,为诸路灾伤及用兵的特遣专使。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韶向皇帝建议,如果招抚唃氏子孙瞎征,控制他们的部族,将非常有助于宋朝对边境少数民族的控制管理。B.蕃部俞龙珂在青唐地区最具实力,渭源羌和夏人都想拉拢他们,王韶决定擒贼擒王,首先招抚俞龙珂的势力。C.羌族在对阵时占据了有利的地势,居高临下,能方便地攻击宋军。诸将要求平地布阵,王韶勉从了这个请求。D.木征的支援,使剩余羌兵又聚集起来。王韶声东击西,打败瞎征首领瞎药等人,就在武胜筑城,建为镇洮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安石以为奇,请以韶管干秦凤经略,司机宜文字。(2)韶因按边引数骑直抵其帐,谕以成败,遂留宿。【答案】10.D11.C12.C13.(1)王安石认为王韶很奇特,请求让王韶管理秦凤路经略安抚事务,掌管机密文件。(2)王韶借着巡边的机会率领几个骑兵直接抵达他的营帐,告诉他们成败的形势,就留在那里住宿。【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边境诸多种族,从武威之南到洮河兰鄯,都是汉朝的旧郡,可以耕地,那里的人民可以役使,幸而现在诸羌分裂,不相统一,这正是可以合并安抚的时候啊。“其地可以耕而食”和“其民可以役而使”句子结构一致,主语分别是“其地”和“其民”,中间要断开,排除BC;“诸羌”是“瓜分”的主语,不应断开,“莫相统一”是对“诸羌瓜分”的补充描述,单独成句,排除A。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C.“跟今天保险一词的意思基本相同”错误,“保险”在文中是保护住险要之地的意思。今日“保险”有“稳妥可靠”和法律用语两种用法。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王韶勉强同意了这个请求”错误,从原文“乃径趋抹邦山,压敌军而阵”可知,王韶是到山上扎营布阵,并不是在平地布阵。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以为”,认为;“管干”,管理;“司”,掌管;“机宜文字”,机密文件。(2)“因”,趁机,借着;“按”,巡视;“引”,率领;“谕”,告诉;“遂”,于是,就。参考译文:神宗熙宁三年的冬天十月,朝廷贬秦凤经略使李师中为舒州知州。在这之前,建昌军司理王韶到朝廷呈上平戎三策。认为:“西夏可以夺取,想取西夏,应当先收复河湟之地。想收复河湟,应当先用恩义和信用招安人民。边境诸多种族,从武威之南到洮河兰鄯,都是汉朝的旧郡,可以耕地,那里的人民可以役使,幸而现在诸羌分裂,不相统一,这正是可以合并安抚的时候啊。况且唃氏子孙瞎征比较强盛,让诸多部落畏惧,如果招抚他们,让他们纠集宗族乡党,控制他们的部族,对于汉人有像肘腋那样的帮助,而且使夏人不能连结,这是最好的策略。”皇帝对他的话感到惊奇,召问他治兵的方略。王安石认为王韶很奇特,请求让王韶管理秦凤路经略安抚事务,掌管机密文件。王韶请求修筑渭泾两个城池来屯兵。来安抚招纳洮河两州的部落。四年八月,朝廷命令王韶主管洮河安抚司事务。当时讨论攻取河湟,从古渭砦接青唐、武胜军,应招纳少数民族部落贸易和招募百姓营田等事情,都让王韶主管。王韶到了陕西,会集众将领,认为蕃部俞龙珂在青唐势力最大,渭源羌和夏人都想笼络他们,商议先讨伐他们。王韶借着巡边的机会率领几个骑兵直接抵达他的营帐,告诉他们成败的形势,就留在那里住宿。五年八月,秦凤路沿边安抚王韶率兵攻打吐蕃乞神平,击破蒙罗角、抹耳、水巴等部族。当初,羌族各部都占据险要位置,将领们打算在平地布阵,王韶说:“敌人不放弃险要位置来战斗,那么我们的军队一定会空手回去。现在我们已经进入险地,应当把险地夺过来归我们所有。”就直接奔向抹邦山,压住敌军而布阵,下令说:“敢说撤退的斩首!”敌人从高处往下战斗,军队稍微退却。王韶亲自披甲戴胄,指挥帐下兵迎击敌人,羌兵大败,王韶烧掉他们的庐帐还军,洮西大大震动。正好木征渡过黄河来支援,未消灭尽的党羽又聚集起来。王韶告诫其他将领从竹牛岭路张布军队的声威,而暗地里派兵越过武胜,遇到瞎征首领瞎药等,和他们战斗,攻破了他们,就在武胜筑城,建为镇洮军。冬天十月,设置熙河路,统领熙、河、洮、岷州、通远军,把镇洮军升为熙州,让王韶做经略安抚使,兼任熙州知州。(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夜闻歌者【注】白居易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注】元和十年,诗人被贬江州司马,途经武昌鹦鹉洲时,忽有歌声传来,如泣如诉。诗人不禁寻声而去,写下该诗。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将秋江、明月、江船串联起来作为氛围背景,淡淡地用上“堪愁绝”,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B.在深秋明月夜,一位美丽的少妇如此伤悲,到底因为什么?作者借女子之口“说出”,含蓄自然。C.诗人因有切身的体验,所以感情特别真诚深挚,因是深秋月夜巧遇女子,所以诗情特别哀婉凄凉。D.诗歌描绘了一个容颜如雪、貌美娇艳、背靠桅杆、歌声凄切、愁绪犹如长江之水奔流不息的女子。15.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4.B15.①诗歌不仅寄予了诗人对歌女的深切同情,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凄凉的心情。②满腔报国热情不得抒发,却又宦途潦倒,被贬至偏僻之地,诗人满心的凄凉,满眼的沧桑。【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借女子之口‘说出’”错,由“低眉终不说”可见,作者没有让她“说出”,而是让读者去想象。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这首诗诗是诗人夜泊鄂州时,听到一位十七八岁女子歌声而纪实成篇的。描绘了一个面颜如花、貌美娇艳、背靠桅杆、手拨琵琶、愁绪犹如长江水奔流不息的女子。诗人真实地描写出歌女的悲惨境况,通过描写歌女的悲惨境况,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深切同情,亦借此抒发了自己仕途不顺、被贬偏僻之地的凄凉亦沧桑的心情。深秋明月夜,一位美丽的少妇如此伤悲,是自叹身世的可怜,还是抒发闺中之怨。作者没有让她“说出”,而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这处处“不言”,却又处处“在言”,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结合作者当时凄凉的心情,作者是从京城谪至浔阳,路宿鄂州时写下的这首诗,满腔报国热情,却又宦途潦倒,被贬到这偏僻之地,自然是满心的凄凉,满眼的沧桑。(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强调了学习的必要性,表示君子的天资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却能借助学习突破提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师说》中作者以丰富的例子证明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告诫读者不必强求老师必须比学生优秀贤能,老师与学生在学习上无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此而已。(3)“夏虫不可语冰”是指事物会受到自身经历见识等的局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菌草与寒蝉为例,正说明了上述道理。【答案】①.君子生非异也②.善假于物也③.闻道有先后④.术业有专攻⑤.朝菌不知晦朔⑥.蟪蛄不知春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生、攻、晦朔、蟪蛄”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朴素但绝不失深刻的道理。李时珍访百川,行千里,见药工、樵夫、渔夫等“每事问”,__________27年,这才有了巨著《本草纲目》;徐霞客跋涉千山万水,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历时34年,才写出了《徐霞客游记》;屠呦呦提取出挽救无数生命的青蒿素之前,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不下一番苦功夫、笨功夫,不把基础打牢、打扎实,就难以采撷到成功的果实;敢于自我加压,勤勤勉勉、__________,才是走向胜利的__________。()党的优秀理论家和杰出理论工作者艾思奇曾讲过,做学问有两条经验,一条是,在脑子里经常装一两个问题,有空就想想,读书、看报、听广播、交谈、参观时,遇到有关材料就及时记下来,日积月累,就会__________,水到渠成,问题往往就解决了;另一条是,多练笔。两条经验,归结起来,无外乎一个“勤”字。也正是因为这种勤思考、勤学的习惯,艾思奇就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大众哲学》。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呕心沥血脚踏实地不二法门瓜熟蒂落B.呕心沥血循规蹈矩终南捷径瓜熟蒂落C.处心积虑脚踏实地终南捷径迎刃而解D.处心积虑循规蹈矩不二法门迎刃而解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大智慧还表现在肯下笨功夫、苦功夫B.大智慧还表现在肯下苦功夫、笨功夫C.肯下笨功夫、苦功夫,也一种大智慧D.肯下苦功夫、笨功夫,也是一种大智慧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也正是因为这种勤学、勤思考的习惯,艾思奇才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大众哲学》。B.也正是因为这种勤学、勤思考的习惯,艾思奇就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大众哲学》。C.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勤学、勤思考的习惯,艾思奇才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大众哲学》。D.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勤思考、勤学的习惯,艾思奇才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大众哲学》。【答案】17.A18.D19.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呕心沥血: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处心积虑:长期谋划要干某件事,多含贬义。结合语境中“访百川,行千里,见药工、樵夫、渔夫等‘每事问’”“27年,这才有了巨著《本草纲目》”分析,此处是说李时珍用心的艰苦,著成《本草纲目》,故选用“呕心沥血”。第二空,脚踏实地:形容做事踏实认真,褒义词。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轻举妄动,现多形容一举一动拘守旧框框,不敢稍有变动。贬义词。根据语境“敢于自我加压,勤勤勉勉”可知,此处应使用褒义词,故选用“脚踏实地”。第三空,不二法门:比喻独一无二的门径。终南捷径:比喻最近的升官门路,也泛指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语境说的是敢于自我加压,勤勤勉勉,脚踏实地才是走向胜利的唯一途径,而不是便捷途径,故选用“不二法门”。第四空,瓜熟蒂落:比喻时机、条件成熟,就能顺利成功。迎刃而解:比喻主要问题解决了,其他有关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根据语境说的“水到渠成,问题往往就解决了”分析,此处是强调识记成熟就能顺利成功,故选用“瓜熟蒂落”。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第一段中的“不下一番苦功夫、笨功夫……”可知,文段主体是讲下苦功夫、笨功夫,而A、B项说的是“大智慧”,故排除这两项;又根据上文提及的“苦功夫”“笨功夫”二者顺序,排除C项。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的错误有:一是“也正是因为这种勤学、勤思考的习惯”成分残缺,缺少谓语动词“有”,应改为“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勤学、勤思考的习惯”;二是“勤思考、勤学”错,语序不当,根据逻辑顺序,“学”在前,“思”在后,应改为“勤学、勤思考”;三是“就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大众哲学》”中的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根据文意,应该把“就”改成“才”。以上错误都改正确的是C。故选C。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一般我们认为鸡平常吃的食物就是麦粒、玉米、稻谷等。但是,你有没有发现,_______。鸡是没有牙齿的,_______,这给胃消化增加了很大的负担。鸡的胃与人不同,有特殊的构造,_______。腺胃较小,分泌胃液;肌胃较大,且肉质肥厚,就是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