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热点情境知识扫盲+考向预测
06特殊天气
基础知识•速递.............................................1
锋面气旋
情境扫盲•精讲.............................................3
01特殊锋面.................................3
1.锢囚锋2.露点锋3.倒暖锋4.缓行冷锋与快行冷锋
21
1.副热带高压2.龙卷风3.高原季风4.干热风
真题在线•解读..................................................3
(2020•山东卷17题)(露点与干线对天气的影响)
(2022・江苏卷8题)(暖锋与天气)
(2023•浙江卷(第二次)24-25题)(锋面雨雾)
(2021•海南卷19题)(副热带高压带与天气)
(2023•山东卷17(1)(2)题)(焚风效应与天气)
情境活用•演练.............................................22
模拟训练16+3
锋面气旋判读
一、概念
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我们称之为锋面气旋。它是我国北方中高纬度
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更多见于温带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如右图:
二、形成
上图表示北半球低气压,由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的区域叫做低压槽。在低压槽附近,冷暖性质不同的气
团相遇,分别形成冷锋和暖锋,如在低压槽AB附近形成冷锋,在低压槽CD附近形成暖锋。
高压脊,空气辐散低压非槽线处,空气不能相
不会形成锋面遇不能形成锋面
图例j-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
三、锋面气旋的判读(北半球,单位:hPa)
确定锋面位置气流在低压槽处相遇辐合上升,形成锋面
确定锋面附近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上图中,F处为偏
的风向北风,E处为偏南风
确定气流(气团)图中F、G点都在锋面的北侧,而E、H正好相反,故F、G处气温比南
的性质面的E、H处气温低,确定F、G为冷气团,E、H为暖气团
确定锋面性质根据图中E、F、G、H各点的风向及冷暖气团的性质,可确定AB为冷
与移动方向锋,CD为暖锋
确定锋面气旋
由图中可知,F处位于冷锋后,G处位于暖锋前,常出现阴雨天气;而
控制地区的天
E、H处常出现晴朗天气
气
,『I特殊锋面
1.锢囚锋
(1)概念
锢囚锋(OccludedFront),暖气团、较冷气团和更冷气团相遇时先构成两个锋面,然后其中一个锋面追上
另一个锋面,即形成锢囚锋。
我国常见的是锋面受山脉阻挡所形成的地形锢囚;或冷锋追上暖锋,或两条冷锋迎面相遇形成的锢囚。
它们迫使冷锋前的暖空气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我们将冷锋后部冷气团与锋面前面冷气团的交界面称为
锢囚锋
(2)形成过程
锢囚锋的形成及类型
(移勤极快)(移勘较慢)
冷绛追上暖解
地理器
(天氯假中M囚锋的存找)
(注意锢囚锋符号,与准静止锋不同,其在同一侧同时出现冷暖锋符号,而准静止锋则是位于
两侧)
(3)分类
锢囚锋分为三种
(1)暖式锢囚锋,暖锋前的冷气团比冷锋后的冷气团更冷;
(2)冷式锢囚锋,冷锋后的冷气团比暖锋前的冷气团更冷;
(3)中性锢囚锋,锢囚锋前后的气团属性差别不大。
中国东北地区是锢囚锋活动最多的地区,其多数是从蒙古和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移来。中欧地区锢囚锋也
较为常见。
分暖式锢囚锋和冷式锢囚锋两种情况,锢囚锋两侧的空气比离开表面上升的暖空气冷。
(4)成因
锢囚锋形成主要有三种情况:由锋面受山脉阻挡形成的地形锢囚;两条冷锋迎面相遇;温带气旋中冷锋追
上暖锋。
(5)锢囚锋和准静止锋区别
1.锋线两侧气团不同
准静止锋的锋线两侧,分别是冷气团和暖气团,暖气团沿锋面爬升到冷气团上空。一个地区是
受冷气团影响或者暖气团影响。形成准静止住的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因而准静止锋往往会在一
个地区来回摆动。
锢囚锋锋线两侧都为冷气团,分别是原先冷锋后面的冷气团和暖锋前面冷气团,暖气团被抬离
地面,锢囚在高空,近地面冷气团的上方。形成锢囚锋的冷气团势力要比暖气团势力强大的
多.
2.降水区不同
准静止锋理论上的降水区在锋线一侧,降水强度小,持续时间长。
锢囚锋具有冷暖锋的特点,锋面过境时,两侧均为降水区,先是暖锋云系和连续性降水,而后
转为冷锋云系和阵性降水,降水持续时间往往没有准静止锋降水持续时间长。
3.出现时间地区不同
我国的准静止隆主要有:华南准静止锋,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天山准静止锋,因发
生地区不同出现时间也各不相同。
我国锢囚锋主要出现在春季的东北和华北地区。
4.锋线特征不同
准静止锋由于冷暖气团双方势力均不强,锋面很少移动,暖空气可以沿锋面伸展距地面锋线更
远的地方,云区宽广,锋面坡度比暖锋还小,剖面图上锋面与冷锋或暖锋类似,都从地面向高
空延伸。
锢囚锋由于冷气团势力强,运动速度快,剖面图上锋面均呈Y形。
2.露点锋
(1)概念:
露点锋:(dryline)又称干线。比湿或露点)水平梯度强烈的狭窄带。主要表现在地面或850hPa面上。
在于空气一侧温度层结近于干绝热递减率,另一侧常是具有低空逆温的湿空气。干湿过渡区向上几平呈垂
直的结构。当它和低空中尺度气流辐合结合,在干线上常有积雨云带出现。有些发展成为对流风暴。因而
它是一种中尺度天气系统触发机制。
一般情况下,温度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的密度小。露点是指空气因为冷却(降温)而达到饱和
时的温度,露点温度越高,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就越大。
可以分析,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湿气团会抬升至干气团上空,形成的锋面称为露点锋,也称
干线。抬升过程中,气温降低,达到露点后,产生降水。
(2)一般特征
干线是水平方向上的湿度不连续线穿过干线,地面强水平露点梯度可达以上,午后,穿过千线2km
内露点温度可出现15℃的变化
干线的一侧是暖而干的空气;另一侧是冷而湿的空气
冷、湿空气上方通常有逆温覆盖,这种逆温常称“盖帽”逆温或干暖盖,它对储存位势不稳定能量,触发对流
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露点锋的形成
干线的形成和发展与许多因素有关,天气尺度形势、下垫面特征、湍流混合甚至天空状况等都可能影
响到干线的形成。
天气尺度:主要在低压槽后盛行下沉气流,并形成下沉逆温,构成干暖盖,当盖子和地面相交,交线就
是地面的干线。
下垫面特征:主要是下垫面造成两种气团的交接形成干线。
(4)对天气的影响
此次边界层干锋生的形成与加强,产生强烈大气不稳定,使第二阶段江汉平原东部的强降水得以发展
与维持。例如露点锋与梅汛期暴雨;中尺度干线的形成与局地强对流暴雨有关。
(2020•山东卷17题)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露点是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一般情况下,温度
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称为干线。下图为北美洲
部分地区某时刻主要气象要素分布形势示意图,来自极地、太平洋和墨西哥湾的三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
落基山以东平原地区交绥形成三个锋:冷锋、暖锋和干线。
I14°WIO2°W90°W
36°N36°N
CGC干线
温度(0、30/玷点
痛点(t)/27*、>风向和风力
IO2°W
(1)用符号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出冷锋、暖锋。
(2)分析图中干线附近产生降水的原因。
(3)说明图示区域地形对干线形成的影响。
3.倒暖锋
倒暖锋是在北半球,由北向偏南方向逆行的暖锋;在南半球,由南向偏北方向逆行的暖锋。
倒暖锋在我国主要出现在东北地区,一般出现在寒潮过境之后的两三天之内。出现的现象:东北地区自
北向南依次产生降水,同时出现北部气温高于南部气温的反常现象。
图1倒暧锋地面形势
东北地区倒暖锋形成条件:寒潮过境东北;千岛群岛附近出现低压中心,形成从鄂霍茨克海向我国
东北的水汽输送条件;鄂霍茨克海上空气温较高。
倒暖锋具备一般暖锋的基本特征,但相比之下它有以下明显特点:移动方向反常,自北向南移动;
降水区域反常,降水区域集中在锋面附近,但是锋后降水范围大于锋前;水汽来源反常,暖湿气流不是来
源于我国东部及南部海洋,而是来源于我国东北方的鄂霍茨克海。
氮蒯蝌2
(2022•江苏卷8题)
2022年3月25—30日,北美部分地区受到冷空气影响,出现降温。下图为“冷空气影响期间降温范围
A.甲B.乙C.丙D.T
4.缓行冷锋与快行冷锋
缓行冷锋是冷锋的第一种类型,移动速度比较慢,锋面较缓,因此云雨天气主要发生在锋后。
快行冷锋又称急行冷锋,是冷锋的第二种类型,移动速度较快,锋面较陡,因此云雨天气相当一部分发生
在锋前。
8
7
16
5
«4
运3
2
1
O
距离/km
(a)(b)
图3-39冷锋天气
(a)第一型冷锋天气;(b)第二型冷锋天气
上图来源于《自然地理学》
我们在描述锋面坡度时,常常用两个数字的比值,前者代表锋面的垂直高度,后者代表锋面的水平长度。
缓行冷锋的坡度一般在1/100左右,急行冷锋一般在1/50左右。
(2023•浙江卷(第二次)24-25题)
贵州中西部地区冬季多出现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锋面雨雾,雾区位于锋线附近。下图为贵州某次
锋面雨雾发生过程中,大致呈纬向分布的三个测站测得的能见度变化图。这次雨雾形成的气象条件是西南
气流沿锋后弱冷平流爬升,形成弱降水。雨雾随锋面缓慢东移消亡。完成下面小题。
第
第
第
天
天
--天
---
24.三个测站的地理位置,自西向东依次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③①D.③①②
25.本次锋面雨雾出现时,雾区地面以上气温垂直变化最接近的是()
海拔(m)海拔(m)
9000r9000r
叱
图
*
即
带
AB我
题
睡
■•一
O
-20-4O
A0-20-40200-20-40
气温(℃)气温(℃)
H其他天气系统
一、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简称“副高”,是在热带与温带之间的副热带地区存在着一条高压带。副热带
高压带受海陆沿纬圈分布的影响,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称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
副高呈椭圆形,长轴大致同纬圈平行,是暖性动力系统。它主要位于大洋上,常年存在,在北半球主
要分布在北太平洋西部、北太平洋东部、北大西洋中部、北大西洋西部墨西哥湾和北非等地。南半球分布
在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等。此外,夏季大陆高原上空出现的青藏高压和墨西哥高压,也属副热
带高压。这些高压并不是同时都很明显,而是有强、有弱,有分有合。
由于副高占据广大空间,稳定少动成为副热带地区最重要的大型天气系统。它的维持和活动对低纬度
地区与中高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动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低纬度环流和天气
变化具有重大影响。副热带高压带上既有干旱地带又有全球雨量最为丰沛的季风区,使副热带成为全
球天气气候最为多变、洪涝干旱最为频发的地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常年存在,是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在夏季,副高强盛(的原因:太阳辐
射强,低纬环流增强,堆积下沉加剧;陆地空气受热上升,在高空与低纬环流叠加下沉。),它的范围几
乎可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1/5到1/4,强度很大。不过在冬季,它的强度和范围都会变小。
副热带高气压带主要盘踞在我国华南、江南、江淮、黄淮等东部季风区。鼎盛时期,其势力还扩
张到西南地区东部和西北地区东南部。副高,是极具个性的雨热“大导演”,雨带的变化、高温的持
续、台风的走向,大多数的天气变化都与其形影不离。
首先,我们要了解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过程。副热带高压带位于北纬30至40度之间,大气压强
高、风力弱。它形成于赤道附近的高气压带向两极运动,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而产生的顶转效应。由
于副热带高压带区域降雨较少,空气下沉导致风力弱,经常形成晴朗天气,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晴天
,,
市±H*o
副热带高压带对中国的气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副热带高压带的南北
摆动会形成明显的季风气候。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带来了明亮温暖的阳光和高温。迎着清风,
在沙滩上畅游、享受海水浴成为最爽快的事情。而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北移,雨季结束,大部分地区
都会迎来干燥的季节。这是适合登山、露营和户外运动的好时节。
不过,我们也要注意到副热带高压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副热带高压带的活
动也在发生变化。研究表明,副热带高压带的北移现象逐渐增强,导致一些地区的降雨量减少,干
旱加剧。例如,西北地区就是一个受影响较大的地方,不断的戈壁沙漠扩张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
极大的压力。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影响我国大陆的重要天气系统,具体体现在:
1.副高西部的偏南气流是向我国大陆东部输送太平洋暖湿水汽的“传送带
从气流状况来说,副高是一个巨大的反气旋。在北半球,气流从高压中心按顺时针方向向转流出,在
高压西部形成偏南气流;在夏半年,正是依靠该偏南气流才能把形成在副热带太平洋上的热带海洋气
团的湿热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我国大陆广大地区,从而为形成降水提供充足的“原料”。
与此同时,它还把副热带海洋的一部分热量输入我国,使我国夏季气温普遍高于世界同纬度其他地
区。
2.副高的强弱和位置是我国夏季雨带分布的“指挥棒”
前述副高西部的偏南气流其实就是夏季盛行的偏南风,即湿热的夏季风的一支-东南季风。湿热气流
只为降水提供了可能性,只有当它一旦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交锋,才能形成大范围于的降雨带,雨带
位于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
(2021•海南卷19题)
研究表明,中纬西风厚度从近地面可达对流层的上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近地面西风带会被
破坏。下图示意亚洲部分地区某季节高空(海拔约5500米高度)西风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此季节江西和湖北等地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其原因是()
A.中纬西风向南快速移动B.南海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C.西太平洋副高西伸登陆D.北方冷空气快速向北退缩
二、龙卷风
1.概念
龙卷风是一种猛烈旋转的气柱,它既与地球表面接触,也与积雨云接触,通常呈现出漏斗云的形状。龙卷
是自积雨云底部伸出来的漏斗状的涡旋云柱。龙卷伸展到地面时引起的强烈旋风,称为龙卷风。龙卷风本
质上是一种局地性、小尺度、突发性的强对流天气。
龙卷风究竟什么样?
2.形成条件:①湿热空气抬升强烈(下垫面炎热,湿热空气上升;冷暖空气相遇,湿热空气抬升)②云层
内部上下温差大(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的小漩涡)③漩涡与风结合,气旋向地面和高空延伸。④有地
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小。
它的发生条件相对特殊,是在极不稳定的天气状况下,由空气对流运动造成的强烈的、小范围的空气
涡旋。龙卷风发生的时空尺度很小,近地层直径一般在100米以下,空中直径可达:T4km,甚至10km。垂
直范围在315km间。持续时间从发生至消散通常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
3.类型
龙卷风上端与雷雨云相接,下端有的悬在半空中,有的直接延伸到地面或水面,一边旋转,一边向前
移动。远远看去,它不仅很像吊在空中晃晃悠悠的一条巨蟒,而且很像一个摆动不停的大象鼻子。发生在
海上,犹如“龙吸水”的现象,称为“水龙卷”(或称“海龙卷”);出现在陆上,卷扬尘土,卷走房屋、
树木等的龙卷,称为“陆龙卷”。
4.形成过程
龙卷风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大气的不稳定性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由于急流中的最大过境气流的影响,它被进一步加强。
(2)由于与在垂直方向上速度和方向均有切变的风相互作用,上升气流在对流层的中部开始旋转,形成中
尺度气旋。
(注意:某地气温高,形成了强烈的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压,周围的空气向中心汇聚,因气流来自四
面八方来,方向各不相同,而且不同的高度上风向可能也是不一样的,这种现象叫做风切变)
(3)随着中尺度气旋向地面发展和向上伸展,它本身变细并增强。同时,一个小面积的增强辅合,即初生
的龙卷在气旋内部形成,形成龙卷核心。
(4)龙卷核心中的旋转与气旋中的不同,它的强度足以使龙卷一直伸展到地面。当发展的涡旋到达地面高
度时,地面气压急剧下降,地面风速急剧上升,形成龙卷。
由上可以看出,龙卷风的形成和消失,都是气流运动不稳定的过程。
5.典型地区:美国。
美国是龙卷风出现最多国家,这主要是和美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条件以及大气环流特征有关。
(1)水汽充足。美国东濒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面又有墨西哥湾,水汽充沛,雷雨云容易发生发展,容
易满足龙卷风形成的条件。水汽充足就为形成规模庞大的雷雨云提供了有利条件,而雷雨云正是龙卷风的
温床。
(2)北美地形。整个北美大陆的西海岸,是绵延不绝的落基山脉;而北美大陆的东海岸,是阿巴拉契亚山
脉和拉布拉多高原;落基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都是南北走向,两条山脉中间是平坦的北美大平原,“南
北通透”,形成风的廊道。
(3)冷暖气流。从北冰洋南下的冷气流,可以长驱直入抵达美国南部;而从墨西哥湾来的暖湿气流,也可
以毫无阻碍地北上,冷暖气流经常性的交汇。
我国大部分省(区、市)都有龙卷风“光顾”,春季和夏季是龙卷风多发季节,4-8月龙卷风个数占全年的
92%„其中7月占比最高,将近三成。
三'高原季风
1.青藏高原为什么称为夏季热源冬季冷源?
【知识储备】
(1)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根本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2)地面(岩石)的比热容小于空气的比热容,故吸收(放出)相同热量,地面升温(降温)幅度要大于空
气。
(3)该结论是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的比较(空气密度差异不大)。
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已经达到4000米以上,所以该结论是青藏高原近地面大气温度与周围平
原上空4000米高度大气温度的对比。
【原理解释】
夏季时,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地面放出大量地面辐射,然后地面辐射加热空气由于青藏高原高原面面
积广大(且地面增温较快),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热量)多。而与之对比的平原上空4000米高度
大气因为距离平原地面遥远,所能获得的地面辐射就少,所以青藏高原近地面的大气温度》周围平原上空
4000米高度的大气温度。所以称夏季青藏高原为热源。
进而导致,夏季青藏高原气流上升,易形成低压中心,吸引周围空气吹向高原,加强东亚、南亚夏季风。
冬季时,由于夜长昼短,地面和大气的热量收支均为入不敷出状态,故表现为降温。由于地面(岩石)比
热容小,故降温也更快,进而导致近地面大气降温也较快。与平原上空同海拔4000米高空的大气做比较,
由于其距离地面遥远,故受地面降温的影响小。所以相对而言,青藏高原近地面的大气温度〈周围平原上空
4000米高度的大气温度。所以称冬季青藏高原为冷源。
进而导致,冬季青藏高原气流下沉,易形成高压中心,导致空气由高原向四周下降运动,从而加强东
亚冬季风。
9O*EI20*E90'E12O*E
7月1月
2.高原季风对亚洲季风的影响
热力作用青藏高原的地面气温与同高度自由大气相比,冬季气温偏低,夏季偏高。有关数据表明,每年11
月到次年2月四周大气向高原地气系统提供热量,这时高原是冷源。其中1月、12月每平方厘米每天要向
四周大气吸收约150卡热量,高原空气以下沉为主,形成一个冷高压系统。以高原为中心,冷空气向四周
扩散,在其东侧以偏北风为主。夏季青藏高原是一个强大的热源,6月、7月每天每平方千米可向四周大气
提供约200卡以上的热量,高原面形成一个热源,空气以上升为主,形成一个低压系统,以高原为中心,
近地面气流辐合,在其东侧以偏南风为主。这样一来在青藏高原上就形成了高原季风,高原季风对亚洲气
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使我国冬夏季对流层低层的季风厚度增加,势力增强。我国东部季风区大部分位于青藏高原东部,
冬季要受到高原季风一一偏北风的影响,夏季要受到高原季风一一偏南风的影响,这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
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方向完全一致,两者叠加,使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厚度加大,实力增强。
第二,高原季风破坏了对流层中部的大气环流和气压带。由于高原冬季冷高压和夏季热低压相当强大,冬
季厚度一般可上升到5千米左右,夏季可上升到5—7千米左右,这样在海平面5—7千米处,冬季空气由
高原向外辐散,夏季向高原辐合,加上下垫面是巨大的高原面的作用,造成了高原上强而厚的大气升降运
动,形成一个较强的闭合环流圈,使在此纬度上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等不复存在。冬季这个高原季
风环流与全球行星环流的低纬环流相似,近地面风流向赤道,加剧了南亚地区的东北季风,使气候更加干
旱。夏季则出现与低纬环流相反的环流形式,空气在高原上升,到高空流向低纬下沉,到达地面后折向较
高纬度流去,这样就加强了东亚、南亚偏南季风的势力。
四.干热风与焚风
1.概念
干热风亦称“干旱风"、"热干风",习称"火南风"或"火风"。它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
业灾害性天气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是出现在温暖季节导致小麦乳熟期受害枇粒的一种干而热的风。
2.特征
干热风时,温度显著升高,湿度显著下降,并伴有一定风力,蒸腾加剧,根系吸水不及,往往导致小
麦灌浆不足,枇粒严重甚至枯萎死亡。
3.分布
我国的华北、西北和黄淮地区春末夏初期间都有出现。
4.成因
每年初夏,我国内陆地区气候炎热,雨水稀少,增温强烈,气压迅速降低,形成一个势力很强的大陆
热低压。在这个热低压周围,气压梯度随着气团温度的增加而加大,于是干热的气流就围着热低压旋转起
来,形成一股又干又热的风,这就是干热风。我们可以将干热风分为三种类型成因,即西北气流型、高压
脊型和高压后部型.
(1)西北气流型
西北气流型示意图
从等压线分布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欧亚上空有两槽一脊,东海岸为一深槽,乌拉尔山为一低槽,华北和西
伯利亚平原是一宽高压脊。在这种气压分布的影响下,黄准海地区受西北气流控制,加上上游暖平流的输
送、空气湿度又小,所以在这一带通常表现为晴朗的天气,太阳辐射很强,在高空槽线过境后24~36小时
后,干热风天气就开始盛行,这样的天气一般会维持3~4天。据相关数据表明,这一类型的千热风出现的
几率概较大,大概占42%。
⑵高压脊型
在等压线分布图上,欧亚出现一脊一槽,东海岸为一深槽,而卷出现在黄准海至西伯利亚平原地区。受西
北气流控制,沿北纬35°~40有一个高压伴随着温度暖舌逐渐东移,到达河套地区后形成华北暖高压脊,
所以在这一带会出现干热风天气。不过,由于河套小高压是移动性的,所以于热风的持续时间不会太长,
大概维持「2天左右,强度并不大。这一类型的干热风出现的概率大概占30虹
高压脊型示意图
(3)高压后部型
从其本质上来说,高压后部型天气形势与第二种类型有联系,也就是说这种类型的干热风天气往往是由高
压脊内部转至高压脊后部时产生的,这时候空气的湿度还没来得及增加,而且当时的气温很高,所以会出
现干热风天气。但随着脊后偏南气流随时间的增长而增强,空气的湿度增加,云层也就更容易形成,这时
候干热风天气也就会逐渐消失了。高压后部型干热风天气的持续时间也很短,通常为广2天,强度也比较
小,发生的概率大约为28%。
高压后部型示意图
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干热风的形成主要源自中亚地区东移过来的高压脊,这一高压脊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地
区发展并增强。止匕外,青藏高原原地暖高压脊的向北挺进也是西北地区干热风的成因之一。!受高压脊影响
的地区,中、低层气柱维持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且不断有暖平流输送,最终形成干热风天气。大多数情况
下,西北地区的干热风是由以上两类过程的共同作用而形成,发生时间大概在二十四节气的芒种前半个月。
5.类型
我国常见的干热风主要分为高温低湿型、雨后枯熟型。除了这两种类型,还有旱风型干热风。此类干
热风出现在新疆和西北黄土高原多风地区,属于非常少见的一种干热风。
6.预防干热风
浇足小麦灌浆水;喷施叶面肥,增加抗干热风能力;适时浇灌麦黄水;关注天气预报,了解干热风发
生时段。
7.焚风
(1)含义
焚风是特定地形特定环流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山地天气。出现在山脉背面,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
内的空气运动形式一一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
“焚风效应”是一种过程,包括气流在迎风坡及山顶附近的云雨形成过程及背风坡到山麓处的干热风
形成过程。即,当气流过山时向风坡的气温因绝热过程而降低,空气中水汽凝成云滴,继而降雨。这时,
气温近似地沿着湿绝热曲线(即0.6C/100米的递减率)而下降。气流过山后,因背风坡气压逐渐增大、
受绝热增温而变暖。另外,也因为气流在向风面的大量降水,水汽锐减,空气非常干燥。这时的温度变化
可以用干绝热的曲线(即rc/ioo米的比率)来描述。这一过程,叫做焚风效应。
(2)成因
尽管焚风现象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地形,焚风形成的原因却常常不同,概括起来
有三种:由迎风坡水汽凝结造成的非绝热加热所致,这也是关于焚风现象最古老最典型的解释;由日照引
起的非绝热加热所致;由地形动力强迫引起的过山气流绝热下沉所致。目前普遍认为,第三种即地形的动
力强迫是造成世界上绝大多数焚风的根本原因。
(2023•山东卷17(1)(2)题)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研究某地焚风的发展变化,研究人员在该地设A、B两处气象观测点进行观测(图左)。图右为某年
1月28日在A观测点获取的气象数据。另据B观测点数据显示,当日地方时14:00左右该处出现一个锋面,
停留了一段时间后,15:30左右开始移动。
°246810121416182022
时间(地方时)
2m/s
-----气温......相对湿度风向和风速
⑴指出A观测点,焚风出现的时间(地方时)。
⑵分析AB段地形对焚风发展变化的影响。
2022年2月,北太平洋高压脊东移至北美西海岸,美国西部受高压脊控制,高压脊前部西北气流不断
引导冷空气南下,与墨西哥湾暖湿气流剧烈交汇,美国中部地区湿带气旋剧烈发展,有多个州遭遇灾害。
下图为2022年2月4日北美地区逐日累积降水量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0°120°W60°W
2J5.010.020.025.050.0降水量/nun
1.造成此次美国东南部地区强降水的天气系统是()
A.慢行冷锋B.快行冷锋C.准静止锋D.锢囚锋
2.受剧烈发展的温带气旋影响,美国中部地区遭遇的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A.干热风B.洪涝C.龙卷风D.霜冻
3.冷空气经过北美五大湖区后,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水汽含量减少,温度升高B.水汽含量增加,温度升高,变得较为暖湿
C.水汽含量减少,温度降低,变得更加干冷D.水汽含量增加,温度下降
在北半球,由北向南逆行的暖锋叫倒暖锋。倒暖锋是我国东北地区特有的天气过程,其具备暖锋特征,
但与常见的暖锋又有明显不同。东北地区在倒暖锋天气形成之前的两天都有一次寒潮袭击,随后又受到东
北方鄂霍茨克海的极大影响。图为某倒暖锋过境前后某测站14-24时气温与风向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
题。
气温范围
时间节点
A.16-18时过境,向东南推进并伴随降雪过程
B.18-20时过境,向西北推进并伴随大风过程
C.20-22时过境,向西南推进并伴随增温过程
D.22-24时过境,向东北推进并伴随降水过程
5.在倒暖锋影响下,下图中与锋面附近近地面等压线分布最接近的是()
A.①B.②C.③D.④
露点是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一般情况下,温度
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称为干线。下图为世界某
地区某时刻主要气象要素分布形势示意图,来自极地、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三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该地区
交绥形成三个锋:冷锋、暖锋和干线。完成下面小题。本试卷依据宁夏2008年高考地理命制。
114°W102°W90°W
锋
温度(℃),
站点
露点(℃)—2广、风向和风力
6.图中0A、OB、OC表示的锋分别是()
A.冷锋暖锋干线B.暖锋干线冷锋C.冷锋干线暖锋D.暖锋冷锋干线
7.OB线两侧露点差异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B.降水C.温度D.风速
8.推测P点即将发生的天气变化()
A.温度升高B.天气转晴C.湿度降低D.风力变大
据研究,北纬30°附近在古近纪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当时我国中东部的环境如同今日大西北早
区一样。新近纪青藏高原隆起,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
拔超过4000米,高原与周围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了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下图示意我
国古近纪与新近纪中国干旱带分布。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9.关于高原季风环流图,正确的是(
夏季环流夏季环流
冬季环流冬季环流
10.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烟雨江南形成的影响是()
①江南地区夏季风与高原季风风向一致,两者叠加增加降水
②青藏高原海拔较高,能够阻挡部分江南地区冬季冷空气
③青藏高原将西风带分流,经过印度洋的西风带携带水汽到达江南地区
④江南地区水汽遇青藏高原,迎风坡多地形雨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西太
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南退而移动。图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示意图”,此时副热带高压脊向
北移动。完成下面小题。
100°120。140°160°
30°
20。
10°
n.由图可知,时间大致是()
A.1~2月B.6~7月C.7~8月D.11-12月
12.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动到图示位置时()
A.江淮地区出现梅雨天气B.副高北侧洋面多台风
C.东北地区高温多雨D.华北地区沙尘暴肆虐
13.如果副热带高压脊向北快速推进,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
A.南北皆旱B.南北皆涝C.南涝北旱D,南旱北涝
焚风是过山气流在山脉背风坡下沉时形成的一种干热的地方性风,对生产、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太
行山东麓是我国焚风现象的频发区,下图为该区域某城市2009〜2018年的焚风现象统计示意。据此完成下
面小题。
频
次
(
次
)
日
数
(
天
)
14.该城市焚风现象日高峰时段及其影响因素为()
A.夜间-上山风B.夜间-下山风C.白天-下山风D.白天--上山风
15.导致该城市焚风现象发生日数存在明显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环流B.海陆位置C.太阳辐射D.纬度位置
16.太行山东麓的焚风现象对当地的有利影响包括()
A.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通理工学院《空间数据库与数据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市户县2024-2025学年小升初复习数学模拟试卷含解析
-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级案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2025年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网络安全管理考试试卷及答案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高等代数方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物流管理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平顶山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中西医临床诊疗技术预防医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2025年高三下学期期末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
- 内蒙古北京八中学乌兰察布分校2025届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 (三模)合肥市2025届高三年级5月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含答案解析)
- 陕西、山西省天一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七)语文试题及答案
- 《油气井套管工程检测技术》课件
- 运动素质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浙江大学
- 租房合同范本下载(可直接打印)
- DL-T5024-2020电力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
- 202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 驾照体检表完整版本
- (完整)《神经病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1500字6篇
- 电池PCBA规格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