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天津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天津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天津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天津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七年级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第II卷两部分。第I卷为第1页至第4页,第II卷为第5

页至第12页。试卷满分120分。练习时间120分钟。

第I卷

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9分。广4小题每题2分;5~11小题,每题3分)下面每小题

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答案标号填在下面表格里。

(-)积累与运用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缄默(jian)狡黠(xie)人迹罕至(hWn)

B.憔悴(qiao)摇曳(ye)拈轻怕重(zhan)

C.卫冕(mian)仲裁(zhdng)花团锦簇(cii)

D,凌空(1m)恪守(ke)藏污纳垢(gbu)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狡黠(xi6)----xia;

B.拈轻怕重(zhM)------nian;

D.凌空(1m)-----ling;

故选C。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作为九州水源之宗的黄河,了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

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文脉之源、幸福之源。在华夏儿

女心目中,黄河早已成为的精神图腾。

A.养育传承共同B.教育传播共同

C.教育传承公共D.养育传播公共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空:“养育”侧重于供给生活所需,使成长,常与“儿女”“后代”等搭配,强调对生命的培育和滋

养。这里说黄河对华夏儿女,“养育”一词能生动地体现黄河像母亲一样为华夏儿女提供生存的条件,使

其得以繁衍发展,所以“养育”合适。“教育”主要指传授知识、培养品德等方面,侧重于精神层面的教

导,与黄河和华夏儿女之间供给生存条件、孕育发展的关系不太契合,故第一空应选“养育”。

第二空:“传承”意为传授和继承,强调在时间上的延续和传递,常与文化、传统、技艺等搭配,突出将

先辈的文化成果延续下去。黄河对于华夏文明的文化根脉,用“传承”可以准确地表达出其在历史长河中

使华夏文明的根脉不断延续的作用。“传播”着重于广泛散布,通常强调信息、文化等在空间上的扩散。

相比之下,“传承”更能体现文化根脉在时间维度上的延续性,所以第二空选“传承”更合适。

第三空:“共同”表示属于大家的、彼此都具有的,强调群体的一致性。“精神图腾”是整个中华民族共

同拥有、共同尊崇的,用“共同”能准确体现这种全民族共有的属性。“公共”一般用于形容属于社会

的、公众的,常与场所、资源等搭配,如“公共场所”“公共资源”,与“精神图腾”搭配不恰当,所以

第三空应选“共同”。

故选Ao

3.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①文化是民族的符号。②一个民族的崛起,最重要的是文化的繁荣。③文化不绝,民族就不灭。④近

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使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增。

A.第①句B.第②句C.第③句D.第④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④句成分残缺,既有“随着”又有“使”,导致缺少主语,去掉任意一个即可。

故选D。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你懂得欣赏一棵树吗口”老者缓缓地说口“对于周遭的环境,树是全面接受的:它接纳阳光,也包容风

雨口它等待白天,也守候黑夜。正是这种全面的接受,才使它更茁壮、伟岸呀!”()

A.?B.?,;

C.,:oD.,:;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运用。

第一空:此处“你懂得欣赏一棵树吗”是一个疑问句,向对方提出问题,所以应该用问号“?”。

第二空:“老者缓缓地说”,在这种“某某说”在中间,前后都是“说”的内容的情况下,“说”后面要

用逗号“,”,表示停顿。

第三空:“它接纳阳光,也包容风雨”和“它等待白天,也守候黑夜”这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都是在阐

述树全面接受周遭环境的不同方面,所以中间应该用分号”来表示并列关系;

故选B。

(二)诗词鉴赏

5.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观海地点,“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荡漾,是静态,山岛耸立,是动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

威严。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借助奇特的想象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现出诗人胸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答案】B

【解析】

【导语】《观沧海》是曹操的一首著名诗作,全诗通过描绘登上碣石山观赏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

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邃思考。诗中使用“澹澹”“竦峙”等词汇,描绘海水与山岛的动态静态结

合,生动展现大海的辽阔与威严。诗中巧妙运用比喻,通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奇特想象,表达诗

人博大胸襟和雄伟志向。全诗情景交融,寓景抒情,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和文学家的豪

情壮志。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赏析。

B.“水何澹澹”是描写海水波涛汹涌的样子,是动态描写;“山岛竦峙”是写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是

静态描写。选项“海水荡漾,是静态,山岛耸立,是动态”错误;

故选Bo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叶子和果实都是黄的,为何名字叫“银杏”?》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叶子和果实都是黄的,为何名字叫“银杏”?

①银杏,以其独特的扇形叶片和黄色的果实,成为秋天的象征。我们在欣赏这金黄色的果实时,是否

会好奇,为何这种树会被冠以“银”之名?

②银杏树属于银杏科植物,是落叶乔木的一种。它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3.45亿年前的石炭纪,之

后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和被子植物的取代,银杏类植物在世界大部分地区灭绝。现在的银杏树是古代银杏

类植物在地球上存活的唯一品种,被誉为“世界第一活化石”和“植物界的大熊猫”。

③银杏树的生命力十分顽强。中国贵州的李家湾古银杏树已经有超过5000年的树龄,树高约为50

米,经过多次雷击火烧,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研究结果表明,银杏古树的“长寿”主要体现在独特的抗

衰老机制和强大的抵抗“外患”能力。银杏树的维管形成层细胞具有持续分裂的能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

免了细胞衰老引起的植物各项机能的下降。

④银杏果俗称白果,形态与杏果很像,银杏果的外皮有白粉,并且在阳光照射下,会泛出微微的银

色。由此可见,银杏的“银”字与其果实有很大的关系。

⑤除此之外,还有可能与其在水中的状态相关。如果你捡起一个银杏果,并且将它缓缓地浸入水中,

便会明白“银”字的来源。银杏在浸入水中后,其表面会有一层银色的包裹,就像被刷了一层银粉,但是拿

出水面后就消失了。

⑥赏银杏叶时,我们闻到的臭臭的味道来自银杏果。银杏果的臭味可能是银杏的“自我保护机制”。银

杏树是雌雄异株的植物,雄株只开花不结果,雌株可以结果实。果实也就是种子,是银杏繁殖的方式之

一,而果实成熟后散发的臭味可以防止动物的食用,从而增强繁殖能力。从这方面来看,如果不喜欢银杏

的臭味,也可以考虑种植雄株。

⑦银杏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维生素E和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维生素E

能增强免疫系统,提高身体的抗氧化能力。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记忆力、抗衰老、抗肿

瘤、抗病毒等功效。

⑧需要注意的是,银杏果含有微量的氢氟酸毒素,如果食用不当或一次性摄入太多,可能会导致恶

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此外,银杏果的外种皮也含有刺激性毒素,如果入侵皮肤,可能会引起接触

性皮炎,严重时可引起感染。因此,“白果”虽好,可不要贪多。

(节选自“学习强国”,有删改)

6.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银杏树属于银杏科植物,现在的银杏树是古代银杏类植物在地球上存活的唯一品种。

B.银杏果俗称白果,它的外皮有白粉,并且在阳光照射下,会泛出微微的银色。

C.银杏树是雌雄异株的植物,雌株只开花不结果,雄株可以结果实。

D.人们食用不当或一次性摄入太多银杏果,可能会导致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

7.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银杏树是落叶乔木的一种。

B.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银杏树的生命力十分顽强。

C.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银杏树是落叶乔木的一种。

D.使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银杏树的生命力十分顽强。

8.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问句引出说明内容,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

B.第②段和第③段中加点词“大部分”“主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⑤段中加点的“此”是指银杏的“银”字与其果实有很大的关系。

D.本文以时间顺序说明了银杏树J何会被冠以“银”之名。

【答案】6.C7.B8.D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从银杏树的特征及历史地位入手,通过多个方面详细说明了银杏树为何被冠以“银”之

名,包括果实的银色外观、在水中呈现的银色及其生命力与历史渊源。文字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运用数

据和实例增强了描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文章通过探讨银杏果臭味、营养价值及食用风险等方面,

全面展示银杏的多面性,增强趣味性和读者对银杏的全面认识。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信息。

C.根据第⑥段中的“银杏树是雌雄异株的植物,雄株只开花不结果,雌株可以结果实”可知,本项“雌

株只开花不结果,雄株可以结果实”有误。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画线句列举了中国贵州的李家湾古银杏树的实例,这是举例子。其中有数字,这是列数字。联系前句“银

杏树的生命力十分顽强”可知,此处举例子和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银杏树的生命力十分顽强”的

特点。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本文不是以时间顺序来说明银杏树为何被冠以“银”之名。文章主要是围绕银杏树名字中“银”字的

由来展开说明。先是在第④段指出银杏果外皮有白粉,在阳光照射下会泛出微微的银色,所以“银”字与

其果实有关;接着在第⑤段又提到银杏果浸入水中后表面会有一层银色包裹,这也是“银”字的可能来

源。文章是从果实本身的特点和果实浸入水中的状态这两个方面来解释名字中“银”字的由来,属于逻辑

顺序,而不是时间顺序。故选D。

(四)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诫子书》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广才广:广阔

B.淫慢则不能励精励:振奋

C.险躁则不能治性险:轻薄

D.年与时驰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0.下面句子的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n.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便告诫其子,人生在世首先要修身养德,这是为人的根本、做事的基础。

B.“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C.“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D.作者围绕学习告诫儿子,立志、学习、机遇是成才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的。

【答案】9.A10.A11.D

【解析】

【导语】《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其子的家训,体现了他对儿子修身立志的谆谆教诲。文章强调了静与俭

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宁静的环境中才能修身养性,只有节俭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诸葛亮进一步指出,

广才需通过学习获得,而学习成功需要以志为基础。止匕外,警示儿子珍惜时光,以免虚度年华。整篇文章

语言简练,蕴含深刻的哲理,是古代家训中的经典之作。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

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非学无以广才: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广:增长。

故选Ao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

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

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

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

要停顿。

A.“夫君子之行”意思是“君子的操守”,这里的“夫”是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要停顿;“静以修身”

意思是“恬静以修善自身”,“静”是方式,“以修身”是目的,中间要停顿;“俭以养德”意思是“俭

朴以淳养品德”,“俭”是方式,“以养德”是目的,中间要停顿。

于是可停顿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故故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D.“……告诫儿子,立志、学习、机遇是成才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表述错误。在《诫子书》中,诸

葛亮用“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向儿子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用“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强

调学习的重要性;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强调“惜

时”

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诸葛亮告诫儿子“立志、学习、时间是成才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而非“立志、学

习、机遇”。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

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

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

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

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第II卷

二、古诗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2.请根据原文或提示,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晴空一鹤排云上,o(刘禹锡《秋词(其一)》)

(2)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

(3)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和兴趣成正比的,因而苦学的同时,更要乐学,正如《〈论语》十二章》中

所说:“,。”

【答案】①.便引诗情到碧霄风正一帆悬(3).闻道龙标过五溪④.小桥流水人家

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

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霄、悬、溪”等字容

易写错。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客有过①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②,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③有火

患。”主人嘿然⑷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⑤在于

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⑥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⑦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

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节选自《汉书•霍光传》,有删改)

【注释】①过:拜访。②突:烟囱。③且:将要。④嘿然:不说话的样子。⑤灼烂者:被火烧伤的人。⑥

录:邀请。⑦乡(xiAng)使:当初如果。乡:通"向",从前:使:如果。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客谓主人谓:

(2)俄而,家果失火俄而:

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15.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13.①.对……说②.不久

14.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15.①重视别人的忠告和建议。②做事情,要防患于未然。③要感谢曾经给自己忠告或帮助自己的人。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汉书•霍光传》,通过一个简短故事强调预防的重要性。文中描述了一位客人

建议主人修缮烟囱、远离柴草以防火灾主人未采纳,结果家中失火,最后醒悟过来对客人有了感恩之心。

故事通过对比,揭示未雨绸缪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常常在事后才意识到预防的价值。这不仅是对防火的警

示,也传递了广泛适用于各生活方面的智慧。文本言简意赅,引人深思。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客对主人说。谓:对……说;

(2)句意:不久,家里果然失火。俄而:不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更:更改;突:烟囱;徙:迁移;且:将。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启示感悟能力。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从“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可知,客人建议主人改造烟囱,改直为弯,同时

把柴火搬到远离烟囱的地方。客人觉得传统的烟囱的形状和堆放柴火的方式可能更容易引起火患。事实,

证明客人的考虑是正确的,能从源头杜绝火灾。这件事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不要一味地按习惯和经验

办事,它也许会给你带来危险。都要防患于未然,及时采取相乘的措施,防止危险发生;

从“主人嘿然不应”和“乡使听客之言……终亡火患”可知,那位主人,面对客人的忠告,不作理睬。

如果当初他听了那位客人的话,改造烟囱,改直为弯,同时把柴火搬到远离烟囱的地方,就不会出现火

灾。于是可得到启示:应多听取别人的建议,重视别人的忠告和建议。

从“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主人乃寤而请之”可知,主人能够对

帮助救火的人能论功劳大小排座感激,而且最后也认识到客人真诚建议,并感激而宴请他。这启示我们,

做人要有感恩之心,要感谢曾经给自己忠告或帮助自己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一个造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的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重新造一个

弯曲的烟囱,将柴草远远地迁移。不然的话,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

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摆酒来感谢他的邻人。被火烧伤的人在上

位,其他的各自以功劳的大小依次坐,但是没有请说改“曲突”的那个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

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灾的忧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那个‘曲

突徙薪'的人没有受到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被奉为上宾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四、文学作品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低头的甜瓜》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低头的甜瓜

崔安宁

①每年春天,母亲都会种一棚甜瓜。

②去年,母亲忙着走亲戚,便嘱咐我来移植甜瓜苗。在移苗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棵甜瓜苗不仅细弱

瘦小,还一直卷着叶子低着头。虽然家里种植甜瓜,但我却没有太多的管理经验,经过一番思索,我还是

把这棵甜瓜苗移进了大棚理里。

③将所有甜瓜苗都移植好后,我开始在手机里搜索甜瓜苗低头的原因。大多数人说,缺水会导致甜瓜

苗营养缺失,从而使它低头。于是,我从家里提来一桶水,让这棵苗喝了个痛快。几天后,所有的甜瓜苗

都在茁壮成长,唯独那棵低头的甜瓜苗,垂头丧气地站在那里,毫无生机。母亲见它如此颓废,急忙去药

店配了些甜瓜专用的生长素和常用药,给它反复喷了好几次。

④一周之后,所有的甜瓜苗都长大了。那棵低头的瓜苗好像积攒了无数个愁心事,虽然它的叶片平

整,但还没有改掉爱低头的毛病。母亲见状,又请来亲戚们来帮忙看瓜苗。亲戚们来了一波又一波,他们

给这棵甜瓜苗开了很多治疗偏方,还拿来了不少甜瓜的特效药。经过我们的多次实验,什么效果都没有。

最后,母亲只能去请教我们村里的种植能手王大爷。经过一番描述,王大爷认为这棵瓜苗在育苗前就损坏

了根基,所以后期也供不上养分,没有力气抬头。母亲对王大爷的话深信不疑,于是我们又开始马不停蹄

地给这棵低头苗灌生根的肥料,以此帮助这棵瓜苗快速“昂首挺胸”。

⑤就算如此悉心照料,这棵甜瓜苗的情况也从未好转。为了不影响其他瓜苗的生长,我们只好把它种

在棚外一个向阳的地方,任其自由生长。

⑥几个月后,棚里的甜瓜已经成熟,采摘工作也渐渐提上了日程。当我们的甜瓜采摘结束后,我突然

在棚边看到那棵爱低头的甜瓜。此时的它早已萎靡不堪,所有的叶子枯黄地蜷缩着,低头的病也更加严

重,整棵甜瓜的枝蔓都软软地趴在地上,犹如一条没有灵魂的绳子。于我而言,这棵甜瓜早已没有存在的

意义,出于清扫障碍的目的,我把整棵瓜都拔了起来。

⑦就在此时,我发现这棵瓜苗的藤上,竟然长着一个圆润饱满的甜瓜。这个甜瓜不仅瓜型漂亮,吃起

来更是甘甜多汁。甜瓜的味道不仅弥漫在我的嘴里,也抚慰了我的心头。这棵甜瓜因为低头而被我们放

弃,但它在我们的有色眼镜下,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努力积蓄力量,奋力生长。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

没有过低头的经历?假如我们也如这棵甜瓜一样,在有限的条件内,低头修行,积累力量,是不是也会结

出自己的硕果呢?

⑧如今,每当我觉得生活不尽如人意时,总会想一想这棵低头的甜瓜。我想,低头并不是狼狈不堪,

也不代表丢盔弃甲,反而是勇往直前的开始。就像这棵甜瓜苗一样,终会结出最美的果实!

(选自《邵阳晚报》,有删改)

16.请在下面横线上填一个字(动词),梳理文章内容。

种甜瓜一移进大棚一(1)甜瓜一移出大棚一(2)甜瓜一(3)甜瓜

(1)(2)(3)

17.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作用。

此时的它早已萎靡不堪,所有的叶子枯黄地蜷缩着,低头的病也更加严重,整棵甜瓜的枝蔓都软软地

趴在地上,犹如一条没有灵魂的绳子。

18.第⑤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结合选文内容,试作简要分析。

19.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标题“低头的甜瓜”有何作用。

【答案】16.①.救(治)②.拔(清)③.吃(尝)

17.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萎靡不堪的甜瓜苗比作没有灵魂的绳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瓜苗奄

奄一息的样子,也表达了我对瓜苗的无奈和怜惜。

18.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我和母亲想尽办法救治和照料这棵低头的甜瓜苗,引出下文我将它移出

大棚,任其自由生长。

19.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点明本文的写作对象;设置悬念,能让读者产生好奇之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

趣;暗示文章主旨,人生不如意时,要如低头甜瓜一样勇往直前,才会结出最美的果实。

【解析】

【导语】文章《低头的甜瓜》通过叙述一株表现不佳的甜瓜苗在安置于大自然中,最终结出甜美果实的经

历,传达了人们在逆境中要坚定信念、积蓄力量的价值观。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母亲和“我”对甜瓜苗

的精心照料,以及最终的意外收获,借此隐喻强调"低头不代表失败,而是专注积蓄力量”的哲理。此文不

仅体现了自然生长与生活态度的互通性,还鼓舞人们面对困境时保持坚韧与耐心。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炼信息。

(1)根据第③段中的“于是,我从家里提来一桶水,让这棵苗喝了个痛快。……母亲见它如此颓废,急

忙去药店配了些甜瓜专用的生长素和常用药,给它反复喷了好几次”以及第④段中的“母亲见状,又请来

亲戚们来帮忙看瓜苗。亲戚们来了一波又一波,他们给这棵甜瓜苗开了很多治疗偏方,还拿来了不少甜瓜

的特效药。经过我们的多次实验,什么效果都没有。最后,母亲只能去请教我们村里的种植能手王大

爷……我们又开始马不停蹄地给这棵低头苗灌生根的肥料”可知,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作者和母亲等人对低

头甜瓜苗采取各种救治措施,所以此空填“救(治)”。

(2)根据第⑥段中的“出于清扫障碍的目的,我把整棵瓜都拔了起来”可知,这里是对低头甜瓜苗的处

理动作,所以此空填“拔(清)”。

(3)根据第⑦段中的“这个甜瓜不仅瓜型漂亮,吃起来更是甘甜多汁”可知,作者对这棵低头甜瓜苗结

出的甜瓜进行了品尝,所以此空填“吃(尝)”。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低头的病也更加严重”“软软地趴在地上”,赋予了甜瓜苗像人一样“生病”“趴在地上”的行为和状

态,将甜瓜苗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犹如一条没有灵魂的绳子”,把整棵甜瓜的枝蔓比

作没有灵魂的绳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比喻,将甜瓜苗的枝蔓比作没有灵魂的绳子,形象地呈

现出瓜苗枝蔓瘫软、毫无生机的样子,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瓜苗此时的萎靡程度。而拟人手法的运

用,“低头的病”“软软地趴在地上”等表述,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奄奄一息的状态,仿佛瓜苗如同一个病

重之人,使瓜苗的形象更加鲜活、具体。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根据第⑤段中的“就算如此悉心照料,这棵甜瓜苗的情况也从未好转。为了不影响其他瓜苗的生长,我们

只好把它种在棚外一个向阳的地方,任其自由生长”可知,“就算如此悉心照料”承接上文第③段“我

从家里提来一桶水,让这棵苗喝了个痛快。……母亲见它如此颓废,急忙去药店配了些甜瓜专用的生长素

和常用药,给它反复喷了好几次”以及第④段母亲请亲戚帮忙、请教王大爷并给瓜苗灌生根肥料等对低头

甜瓜苗的救治和照料内容;“把它种在棚外一个向阳的地方,任其自由生长”引出下文第⑥段“当我们的

甜瓜采摘结束后,我突然在棚边看到那棵爱低头的甜瓜”等关于这棵被移出大棚的甜瓜苗后续情况的描

述,所以第⑤段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题目作用。

根据第②段中的“在移苗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棵甜瓜苗不仅细弱瘦小,还一直卷着叶子低着头”,第③

段“唯独那棵低头的甜瓜苗,垂头丧气地站在那里,毫无生机”,第④段“那棵低头的瓜苗好像积攒了无

数个愁心事,虽然它的叶片平整,但还没有改掉爱低头的毛病”,第⑥段“此时的它早已萎靡不堪,所有

的叶子枯黄地蜷缩着,低头的病也更加严重”,第⑦段“这棵甜瓜因为低头而被我们放弃”可知,“低头

的甜瓜”在文中多次出现,贯穿文章始终,从发现低头的甜瓜苗,到对它的救治、放弃,再到最后它结出

果实,文章围绕其展开叙述,所以“低头的甜瓜”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文章从开头母亲种甜瓜,引出“低头的甜瓜”苗,之后的救治、生长过程以及最后的感悟,均围绕这棵

“低头的甜瓜”展开。如第②段“在移苗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棵甜瓜苗不仅细弱瘦小,还一直卷着叶子

低着头”,明确指出写作对象为这棵与众不同“低头的甜瓜”苗,所以标题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

“低头的甜瓜”这一表述打破常规认知,通常我们不会将“低头”与“甜瓜”联系起来,读者看到标题会

产生诸如“甜瓜为什么会低头”“低头的甜瓜会有怎样的经历”等好奇之心。结合第②段”在移苗的过程

中,我发现有一棵甜瓜苗不仅细弱瘦小,还一直卷着叶子低着头”,这种不同寻常的现象引发读者对这棵

甜瓜苗后续故事的好奇,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根据第⑦段“这棵甜瓜因为低头而被我们放弃,但它在我们的有色眼镜下,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努力积

蓄力量,奋力生长。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没有过低头的经历?假如我们也如这棵甜瓜一样,在有限的条

件内,低头修行,积累力量,是不是也会结出自己的硕果呢?”以及第⑧段“如今,每当我觉得生活不尽

如人意时,总会想一想这棵低头的甜瓜。我想,低头并不是狼狈不堪,也不代表丢盔弃甲,反而是勇往直

前的开始。就像这棵甜瓜苗一样,终会结出最美的果实!”可知,文章通过讲述“低头的甜瓜”虽不被看

好却努力生长结果的故事,暗示了人生在不如意时,应如“低头的甜瓜”一样勇往直前,才能收获美好,

所以标题暗示了文章主旨。

五、综合性学习与名著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综合性学习(5分)

少年正是读书时,某校组织“好读书,读好书”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下面小

题。

【材料一】

“学校关于初中生读书现状”调查表

年级八年

七年级九年级

调查项目级

每日可供1.2小

1.5小时0.5小时

阅读的时间时

经典书籍

27.8%35.8%45.6%

在阅读中所占

比重

【材料二】

党员干部读书产生了“风成于上,俗化于下”的强烈示范效应,“最受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欢迎的10

本书”书单,在社交媒体上刚一传开,立即引发高度关注。党员干部成为引领全民阅读的重要力量。

【材料三】

“书香校园”建设扎实推进。走廊图书馆、流动图书车、走廊读吧、班级图书角等在校园里随处可

见、随手可触,确保孩子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让学生爱上阅读,涵养品格。

【材料四】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他再次提起“阅读”,希望国图“创新服务方式,

推动全民阅读,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极大激发全国图书馆界改进和创新服

务,越来越多读者走进图书馆。

2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信息。

21.请根据以上相关材料,概括我国阅读氛围日益浓厚的表现。

【答案】20.初中生随着年级的增长,每日可供阅读的时间逐渐减少,但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的比重越

来越大。

21.①党员干部成为引领全民阅读的重要力量。②“书香校园”建设扎实推进。③全国图书馆界改进和创

新服务,越来越多读者走进图书馆。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根据“学校关于初中生读书现状”调查表的数据,七到九年级每日可供阅读的时间分别是1.5小时,1.2

小时,0.5小时;对比时间长短可知,初中生随着年级的增长,每日可供阅读的时间逐渐减少;

七到九年级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分别是27.8%、35.8%、45.6%,对比占比可知,初中生随着年级的

增长,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

根据材料二“党员干部读书产生了'风成于上,俗化于下'的强烈示范效应,'最受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欢

迎的10本书’书单,在社交媒体上刚一传开,立即引发高度关注。党员干部成为引领全民阅读的重要力

量”可得:党员干部成为引领全民阅读的重要力量。

根据材料三“'书香校园’建设扎实推进。走廊图书馆、流动图书车、走廊读吧、班级图书角等在校园里

随处可见、随手可触,确保孩子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让学生爱上阅读,涵养品格”

可得:“书香校园”建设扎实推进。

根据材料四“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极大激发全国图书馆界改进和创新服务,越来越多读者走进图书馆”可

得:全国图书馆界改进和创新服务,越来越多读者走进图书馆。

(二)名著阅读(8分)

22.请根据阅读积累填空。

作品人物选文或评述

他是一个衣着简朴、治学严谨、认真负责、热诚待人、

(1)

没有民族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的好老师。

“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

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别人不肯做,或不能

《朝花夕(2)

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

拾》

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她常常两面三刀,背后使坏。对自己的孩子很严厉,却

(3)总是盼着别人家的孩子干坏事;怂恿阿祥打旋,却又事

后装好人……

他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

(4)

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

(1)(2)(3)(4)

【答案】①.藤野先生②.长妈妈/阿长③.衍太太④.范爱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

(1)根据“他是一个衣着简朴、治学严谨、认真负责、热诚待人、没有民族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的好

老师”可知,“他”是藤野先生,名叫藤野严九郎。藤野先生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学习时的老师。他是一

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他关心鲁迅的学习,认真批改他的讲义,对来

自弱国的学生毫无偏见,给予真诚的帮助和指导。

(2)根据“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别人

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可

知,这是小鲁迅得到长妈妈给他买来的《山海经》时的情景和感受。“她”是阿长,鲁迅又称她为长妈

妈。阿长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没有受过教育,身上带有旧社会的迷信思想,但她也是一个充满善

意、关心孩子的母亲,是民间文化的传承者,知道许多民间的人情世故。阿长的性格特点包括饶舌多事、

粗俗、不拘小节、善良、真诚、无知、淳朴,并且热爱关心孩子。她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

色,尽管有时会让鲁迅感到厌烦,比如睡相不好、喜欢切切察察,甚至踩死鲁迅喜爱的隐鼠。然而,当她

表现出真诚善良的一面时,比如送给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鲁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

(3)根据“她常常两面三刀,背后使坏。对自己的孩子很严厉,却总是盼着别人家的孩子干坏事;怂恿

阿祥打旋,却又事后装好人”可知,“她”是鲁迅的邻居衍太太。衍太太主要在《琐记》和《父亲的病》

两篇文章中出现。她是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自私自利、爱推卸责任的典型市价形象。她的存在和所

作所为对鲁迅的成长和心理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4)根据“他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可知,“他”是范爱

农。鲁迅在《范爱农》一文中回忆和悼念了青年时代的挚友范爱农,从初期的争锋相对,到两人有共同的

话题。范爱农是一个内心爱国,有进步的思想,追求自由平等,但因为长期受到封建思想及封建主义的压

迫,无法表达内心的新青年。

23.阅读《西游记》选段,回答问题。

那行者倚在树下,往上一看,只见向南的枝上,露出一个人参果,真个象孩儿一般……他把金击子敲

了一下,那果子扑的落将下来。他也随跳下来跟寻,寂然不见;四下里草中找寻,更无踪影。

选段出自“五庄观行者窃人参”这一情节,请结合原文分析,果子敲落后为何找寻无踪形?行者怒推果树

后,又是如何让果树复活的?

【答案】果子敲落后遇土而入,找寻无踪影(人参果与五行相克,遇土而入);孙悟空求助观音菩萨,用

玉净瓶里的神水救活了人参果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情节。

在“五庄观行者窃人参”情节中,果子敲落后找寻无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