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某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天津市某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天津市某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天津市某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天津市某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历史学科

第I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考古工作者在重庆市巫山县发掘出人类下领骨、牙齿等化石,经研究这些遗物代表了一种直立人的新亚

种,一般称之为“巫山人”。这反映出()

A.自然环境对古人类有重要影响B.化石是研究古人类的重要证据

C.巫山人可以制作兽骨等艺术品D.我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考古学家通过发掘出人类下领骨、牙齿等化石,推断出“巫山人”属于一种直立人的

新亚种,说明化石是研究古人类的重要证据,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自然环境,排除A项;题干只涉及

发掘出人类下领骨、牙齿等化石,没有提及用兽骨制作艺术品,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及农业生产发展情

况,排除D项。故选B项。

2.杨宽在《战国史》一书中写道:“从山西出土的青铜牛尊看,春秋后期的牛都已穿有鼻环,说明牛已被

牵引来从事劳动。”图片说明,春秋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A.土地大面积开垦B.牛耕的广泛推广

C.各个诸侯国进行改革D.青铜器用于农耕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春秋时期生产工具的进步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青铜牛尊”、

“春秋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结合课本所学分析,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己经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

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故答案为B。

考点: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时代

3.《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成边,在渔阳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

据1975年湖北云梦出土秦简记载,因大雨延期,根本不会斩首。由此可见

A.史学研究需要多重证据B.《史记》内容均需考古证实

C.历史真相永远无法还原D.秦简记载内容完全真实可信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成边,在渔阳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

下,揭竿而起。但据1975年湖北云梦出土秦简记载,因大雨延期,根本不会斩首。”可知,材料从不同角

度论述了陈胜、吴广起义,由此可见,史学研究需要多种证据,A项正确;《史记》内容均需考古证实与

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C项;D项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4.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②的特征是

先秦时期明清时期

①②③④

・--―•——•——•——•-------->->

公元前221年220年581年907年1368年1840年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B.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C.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阶段②是在魏国建立后到隋建立之前的时间段,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南方相对稳定,

江南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佛教盛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故D符

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与题干无关,故

ABC不合题意。故本题选D。

【点睛】

5.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主题,其合适的是

()

A.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B.反抗暴秦: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

C.儒家学说:奠定传统文化的根基D.逐鹿天下:争夺帝位的楚汉之争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趋势是奴隶制的国有土地制度井田

制的瓦解和私田的产生与发展。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逐步确立了封建制度。因此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变革

的时代,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6.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国古代伦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治国;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我国优秀

的中华传统文化。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故选C。

7.”……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国家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

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这则材料描述的景象是()

A.秦统一全国B.文景之治C.大变革的时代D.光武中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

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

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

为“文景之治”,B项正确;秦朝实现统一之后实行暴政,百姓并不富裕,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

的恢复与发展,不涉及大变革,排除C项;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与材料

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清乾隆十年,全国人口约1.7亿人,到乾隆五十年约达到2.9亿人。对此,朝廷要求广种晋薯等高产作

物。可见,朝廷的这一举措是为了()

A.促进商业繁荣B.发展手工业

C.缓解人口压力D.抑制土地兼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清乾隆十年,全国人口约L7亿人,到乾隆五十年约达到2.9亿人清乾隆十年,全国

人口约1.7亿人”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人口增长过快,这造成了人地矛盾尖锐,因此朝廷要求广种高产

作物显然是为了提高粮食产量、缓解人口压力,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清朝发展农业的举措,与商业、

手工业发展并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B项;题干没有反映清朝前期土地兼并的问题,重点反映的是人口过

快增长,排除D项。故选C项。

9.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同一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这座都市

A.唐代长安B.北宋开封C.南宋临安D.元代大都

【答案】B

【解析】

【详解】北宋画家张择端的画《清明上河图》描写了北宋首都东京(开封)汴河沿岸的风光,北宋都城开封,

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清明上河图》是汴京(开封)当年繁荣的见证,人物栩栩如生,北宋的城市面貌

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跃然纸上,真实形象地再现了开封作为商业城市的繁华景象,代表了宋代社会风

俗画的最高成就。据题干关键信息''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同一座

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座都市是北宋开封。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图片承载着鲜活的历史。某班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图片,与这些人物相关的历史史实所反

映的主题是

张骞鉴真郑和戚继光

A.祖国统一B.中外交往C.民族团结D.抵抗侵略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文

化交流。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戚继光抗倭属于中外冲突。

因此,与图片人物相关的历史史实所反映的主题是中外交往,故B符合题意;祖国统一与鉴真东渡、郑和

下西洋不符,排除A;民族团结与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不符,排除C;抵抗侵略仅与戚继

光抗倭相关,排除D。故选B。

11.隋唐时期,位于淮水沿岸的泗州、楚州(如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日益繁华,成为重要的商业

城市。这些城市的发展得益于()

f\W

扬州L沟

A.政治中心确立B.大运河的修建

C.市舶司的设置D.白银普遍流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隋唐时期,位于淮水沿岸的洒州、楚州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日益繁华,成为重要

的商业城市。”以及图片所示,泗州位于通济渠沿岸,楚州位于邪沟沿岸,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隋

朝大运河的开通,大运河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的开通,加

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B项正确;隋唐时期的政

治中心是长安,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治中心的确立与运河沿岸城镇发展的关系,排除A项;市舶司是管理对

外贸易的机构,与运河沿岸城镇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白银作为货币普遍流通是在明朝中期,排除D

项;故选B项。

12.在北宋中期,经济最鼎盛成熟时期的宋神宗元丰年间(即公元1078年一公元1085年前后),我国城市

化率、城市人口比例竟达到惊人的30%以上。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了

A.宋朝农业的进步B.当时手工业十分兴旺

C.商业和贸易的兴盛D.“交子”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国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比例竟达到惊人的30%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

了宋代经济的发展,商业和贸易的兴盛促进了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比例的提高,C项正确;“城市化率、城

市人口比例的提高”不能反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排除AB项;“交子”的出现是商业和贸易的兴盛的表现

之一,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3.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商

船、渔舟“片帆出海”。材料反映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A.重农抑商B.对外开放C.闭关锁国D.重文轻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内容可知,清朝实施闭关锁国。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

过一定的自卫作用;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

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或使中国落后于西方),C符合题意,B排除;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

A排除;北宋时期实行重文轻武政策,D排除。故选择C。

14.赵秉忠状元卷是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试卷主要阐述了改善吏治、兴

邦治国的对策。赵秉忠状元卷是青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卷的内容一定会涉及()

A.科技成就B.文学艺术C.诗词歌赋D.“四书”“五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明万历二十六年属于明朝时期,明朝的科举考试主要考察《四书》、《春秋》、

《诗经》等典籍的内容与理解,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故该卷的内容一定会涉及“四书”“五经”,

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明朝的科举考试考察《四书》、《春秋》、《诗经》等典籍的内容与理解,主要为

儒家思想,科技成就、文学艺术、诗词歌赋与明朝科举主要考察内容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一书中以“外事之刺激”和“中国的反应”来分析

近代前期中国的变化。以下是某同学对此整理制作的表格,其中有误的是()

项目

“外事之刺激”“中国的反应”

选项

清政府虽战败而无意改革,对不平等条约反应

©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分子阶级洗心革面,改革及于文化与思想

企图君主立宪,创制新法律,编制预算,改革教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否定两千年来政治体系

A①B.②③D.@

【答案】B

【解析】

【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地主阶级中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技术,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只是器物

层面的探索,不是文化与思想的探索,②错误,B项符合题意;A、C和D项的史实和反应均是正确的表

述,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16.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不断探索的历史。下列选项与之关联正确的是

A.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一洋务运动B.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一戊戌变法

C.反帝反封建的完成一辛亥革命D.民主共和的实现一新文化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朝洋务派官员开展了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

事、民用工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A正确;“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对应的是新文化运动,B排除;辛

亥革命并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C排除;“民主共和的实现”对

应的是辛亥革命,D排除。故选A。

17.下图所示史料反映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趋势是()

绘1

不i

此心

1t^4<的

访$

4<?

?噂

S之|

1治

0f方^

酉2

向柚

^向4

£即

1落«

Z后

由-

一君

大H

k五

**<帆

4出

r于s

2?侬

lf目

由#安K

3K亦

欠s«-

私&

下?4

r4界

w*十

ftr北

*;

«;企it

tKil为

*i^息+

工F

A方

吊<

3人

&典

i*及"-*^t

¥土

c向

-工*.

r於

ijt民-

*1仔

-鼻

H林

.身

k{\率

大<

k大

史A4

大w

-«•牛

*.始

也itt'

<前

f/山

也«.

时$A

t/衣f

内^

A修

-耳

R阈

ff附

a*方

&兀

af子"

艮1

款/.t

n法w

4答

超有

i祖

.治*

知ft.

火M

-安<

J玖*

索曳

*甘f

4根

力Aa

北*

密'fr%

iA作

-n笏

假?

《清帝退位诏书》

KSS

-u

w二B。

-/■cBc

A-

二m

X人a

・«

♦J箕

M面

:CCAl

T掌M«r

M・

A;

AAJ

SM人

悻A

Z性

fsB

to«1.口

fM否

tA

K«有

n;

*3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

A.从分裂走向统一B.从屈辱走向独立

C.从专制走向民主D.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清帝退位诏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所学知识可知,《清帝退位诏书》结束清

朝26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发

展趋势是从专制走向民主,C项正确;《清帝退位诏书》结束清朝26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没有体现

国家分裂,排除A项;《清帝退位诏书》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是1912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性质没有改变,从屈辱走向独立说法错误,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没有体现出开放,排除D项。故选C项。

18.1945年8月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今于国家大胜利之日,一旦重行握手,真

是一幕空前的大团圆!”《大公报》评论的事件说明()

A.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B.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C.国民党进攻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D.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1945年8月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

述的是重庆谈判。根据“一旦重行握手,真是一幕空前的大团圆”可知重庆谈判是中共在努力争取和平民

主,A项正确;重庆谈判之前日本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排除B项;重庆谈判时国民党还没有进攻解放区,

排除C项;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才宣告结束,排除D项。故选A项。

19.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初三(2)班举办“致敬英雄”为主题的板报,下列可入选“抗日战

争”版块的是

A.京汉铁路工人领袖林祥谦B.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

C.秋收起义的总指挥卢德铭D.战斗英雄黄继光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1931—1945年的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为抗击日军而壮烈牺牲,可入

选“抗日战争”板块,故选B;A是1923年,是中共领导的工人罢工运动,排除;秋收起义是1927年八

七会议后举行的,C错误;D是抗美援朝时期的战斗英雄,排除。

20.以下是一位同学设计的年代尺,其主题是()

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南昌起义抗战胜利解放战争胜利

—I______I________I___________I______I___>

1919年1921舁1927年1945年1949年

A.近代列强侵略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C.工农武装割据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给出的这个年代尺中开始时间为1919年,这一年发生的五四运动,是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结束时间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据此

可知这个年代尺反映的主题应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B项正确;近代列强侵略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的,排除A项;1927年,毛主席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就此开始,排除C项;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兴起指的是191年辛亥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21.下侧是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工厂数量变化图。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C.洋务运动中创办大量民用企业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其

中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所以在1895年后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工厂数量激增。ABC项与题意

不符,D项符合题意,故选D。

22.诗言志,史铸诗。下列诗句再现了中国近代史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重大历史事件。若按照事件发生

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③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④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

A.②①④③B.⑧①②④C.②④①③D.①③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是毛泽东的《西江月・秋收起义》中的

诗句,描述的是1927年9月的秋收起义;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中的诗句,描述的是红军长征中的事件,长征发生在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④“枉自称男儿

,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愤慨情绪,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于1937年;③“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是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诗句,

描述的是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的事件,A项正确;①应排在②之后,排除BD项;

④应排在①之后,排除C项。故选A项。

23.下图是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之一的嘉兴南湖的游船,所以中共一大的精神被称为“红船精神”,下面

是对“红船精神”的叙述正确的是: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B.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C.不畏艰险、艰苦奋斗D.永不停步,将革命进行到底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之一的嘉兴南湖”,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7月23日,

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由于敌人的搜查,大会转移到浙江嘉兴的一条游船是举行。嘉兴南湖的这条游船见

证了中国历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一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

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故A符合题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体现了实事

求是、敢闯新路精神;红军长征体现了不畏艰险、艰苦奋斗、永不停步,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故BCD选

项排除。故选Ao

24.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致函英国公使说:“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已增加的需要……新的贸易市场

尚待开发。”1856年,法国外长指示法国驻华代办,强调“商业关系的推广”。以上材料表明,英法发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A.谋求鸦片贸易合法化B.获取更多的战争赔款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D.割占更多的中国领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已增加的需要……新的贸易市场尚待开发”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

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因此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C项正确;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不是谋求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排除

A项;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不是为了获得战争赔款,排除B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不是为割占中国领土,排除D项。故选C项。

25.它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

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发展。它是1897年创办于上海的()

A.中华书局B.新华书店C.生活书店D.商务印书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

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发展。因

此,它是商务印书馆,D项正确;此外,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等,也是当时有影响的出版机

构,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但中华书局、新华书店、

生活书店均不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文化出版机构,与题干“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

的文化出版机构”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第II卷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为巩固统治,有效治理国家,历代政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

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汉武帝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不复为中央政权的

威胁。同时武帝还利用各种机会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除国。

•摘编自库晓慧《从汉初制度看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材料二

图四

图三

地区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