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皖南地区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皖南地区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皖南地区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皖南地区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皖南地区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2021—2022学年安徽省皖南地区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诗歌多义性的深入研究,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语义学的建立而开展起来的。语义学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语言符号和它所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这就涉及诗歌多义性的问题了。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艺术,无疑是一条途径。但是,决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英国的恩普逊在其《意义暧昧的七种类型》一书中,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所谓多义并不是暖昧和含糊,而是丰富和含蓄。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多义性有相通的地方,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以取得多义的效果,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回事。按照词汇学的解释,由于语言中词的数量有限,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然而,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而且这些意义都是为社会所公认的。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这种多义性不同。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激起种种感情的波澜。诗人写诗的时候,部分地强调着或改变着词语的意义,赋予它们诗的情趣,使一个本来具有公认的、确定的意义的词语,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色彩。而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完全一样。可见,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另外,词汇学里讲词的多义性,是把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加以总结,指出它的本义和引申义。如果孤立地看,一个多义词固然有多种意义,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一般说来,一次却只用其一种意义,歧义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时需要特别避免的毛病。但是在诗歌里,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中国古典诗歌的耐人寻味,就在于这种复合的作用,“诗无达诂”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是不能解释的,那么这句话自然是错误的,如果从诗歌的多义性上理解,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多义性只有借助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才能取得多义的效果。B.诗人艺术地驱使词语构成意象和意境,会唤起读者某种想象和情感。C.诗人写诗时部分地强调或改变词义,会让词语带上诗人的主观色彩。D.读者在读诗时的体会和理解不同,使得诗歌的多义带有了不确定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写出诗歌多义性的研究与语义学的联系,再论述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的区别。B.文章以恩普逊的书为例,论证可以从语义学角度研究诗歌,但语义分析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C.文章第三段从诗人和读者两个方面,分析了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原因。D.文章最后两段运用对比论证,旨在论述词汇学中词的多义性与诗歌多义性的区别,高下和优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按照词汇学解释,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时难免会出现多义词,词的这些意义是不确定的。B.诗人用词时为避免词义单一化,要尽可能地带有歧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诗歌就变得耐人寻味。C.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中的“凭栏”会唤起读者孤独悲苦的联想,体现出诗歌的多义性。D.如果将“诗无达诂”这句话理解为是词的多义性唤起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则是完全正确的。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包分两帮,艾束著危冠”,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改编自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俗。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的月饼,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摘自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材料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被人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摘编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4.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节日习俗是我们的祖先从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创造出来的,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B.诗意化节日习俗能使人的心灵获得安慰与宁静,人们依托生活体验领悟节日的真意。C.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使传统文化精神逐渐走向消亡。D.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是节日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它可以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了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传统节日也会不断接续传承,也会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B.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就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C.若物质生活富足了,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那么许多节日文化内涵不被重视,将成为必然。D.挖掘,整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们应重视传统节日的原因。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摘下你的墨镜赵淑萍①车子到了繁花巷这站,停了下来。②上来一个年轻的老师和一群孩子。老师长得很秀气,马尾辫,牛仔裤和绿色的薄夹克上装,整个人显得清爽、利落。而孩子们呢?仔细看,面容有些异样。有的,眼神呆滞,有的,嘴巴有点歪,也有的,一看就是唐氏综合征患儿。③她坐在车尾,她的心悬了起来。早上,听婆婆说,今天儿子的班级要去步云街小吃城实践。她一看到这位漂亮老师,就有预感,她可能是儿子的班主任。曾有一次,婆婆对她说,中午时给孩子送衣服,看到那个年轻的老师接着孩子正午睡呢。“多么漂亮、干净的女孩,接着阳阳睡觉,一点也不嫌他。”婆婆看着她说。④当看到那件湖蓝色的衬衫时,她担心的事发生了。就是她的儿子。儿子夹在一些小朋友中,也上了车。⑤“你们来了?”车上的乘客笑着跟孩子们打招呼。看来,经常坐这班车,乘客们对他们热了。她通常是自己开车上班,今天,正好车在保养,所以就坐了公交。⑥万一儿子看到她,在车上大叫妈妈怎么办?那时候,全车人的眼睛都会朝她看:看哪,这就是那个傻孩子的妈妈。想到这儿,她的脸有些发烧。于是,她把墨镜往上推了推,脸侧过一边。⑦儿子是她心里永远的痛。精明能干,处处要强的她和同样出色的丈夫居然会有一个脑瘫的儿子。那年生下孩子,她一睁开眼睛,就把孩子从头到脚都看一遍,手指头和脚趾头都是正常的,没多一个也没少一个,她松了一口气。只是觉得这孩子不好看,眼睛小小的。也许以后会好的,她安慰自己。她不知道的是,后来,他们的医生朋友来看时,看着看着,眉头就皱起来了。朋友把丈夫单独叫出去了。双眼的距离那么开,很多异常的现象。果然,几项测试下来,是脑瘫。丈夫的心坠入无底的深渊,简直无法面对孩子。“既然生下来了,就是一条生命,我带到乡下去养。”她的婆婆说。⑧丈夫说孩子有点弱,要待保温箱。直到满月后,她才得知真相。后来,婆婆就带着孩子去乡下了。⑨她和丈夫每星期都去看儿子,买去各种好吃的和穿的。但是,他们从来不敢带孩子回城。后来,因为儿子残疾,她和丈夫又生了一个孩子。让她欣慰的是,二胎的女儿漂亮,聪明。⑩儿子到了读书的年龄,她和丈夫反复考虑,还是让儿子回城上学。本市的这所特教学校,在业内很有名,他们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还带着去超市,商场、小吃城实践,儿子上学,由婆婆接送,女儿上幼儿园,他们自己接送。他们很少带儿子出去,怕人们异样的目光。偶尔带出去,也是带着两个孩子,而她,会下意识地戴上墨镜。在家里,她会搂着儿子,反复地教他说话。但是,儿子对她,总是有些疏远。⑪车子到步云街了,她松了一口气。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下了车。不知怎么,地看到儿子抱着车门边的金属杆,没有下去。其他孩子都下完了,他还没有要下车的意思。“阳阳,下车!”老师拉着他的手,他不肯下。老师拽他,他抱得更紧了。也许,他对金属杆发生了兴趣。也许,他还没有享受够坐车的快乐。也许,他的思路正停留在别人不知道的哪个地方。年轻的老师窘得满脸通红,要知道,此时,大家都急着上班呢。老师轻声地在耳边哄,他仍然紧紧抱着金属杆。下面的孩子看到这样,有的在叫,也有的又想上车。⑫看到这个情景,她好紧张。“摘下你的墨镜!”有个声音在对她说。她想过去,但是,脚却像灌了铅似的,移不动。⑬虽是初夏,天气不热,老师的额上都是汗珠。这时,不知哪位乘客说:“大家都下车吧,这样他就会下了。”这么一说,坐前头的几个乘客就下去了,接着,后面的也跟着下去了。大家没有一句怨言,还有人说:“小朋友,我们都下了,你也下吧,”地走过儿子身边时,她拉了拉儿子的手,说:“宝宝,我们下车!”但是,她没有摘下墨镜。儿子看看她,像认识,又像不认识,但还是倔强地抱着金属杆。⑭一车的人都下完了,大家都在等待着这个孩子。一分钟,两分钟……足足过去了八分钟。这时,孩子突然回过神来,意识到空荡荡的车厢只剩了自己一个,他的手松了,然后就下了车。她一把抱住了他。⑮乘客们一个个又上了车。“谢谢!谢谢!”“真对不起!”年轻的老师送乘客上车,嘴里不住地说。这次,她没上车,她摘下墨镜,紧紧拽住儿子的手,目送着公交车离开原地。⑯她陪着老师和学生走到街口,然后回来再坐下一班车。她在内心做了一个决定,从明天开始,她要亲自接送儿子上下学。而且,跟儿子在一起时,她要摘下墨镜。(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很善于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如“她的心悬了起来”,表现了“她”内心的紧张不安。B.小说中的“婆婆”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对于整个小说的情节推动和主题表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C.阳阳到了读书的年龄,他的父母将他接回家中,想要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对阳阳的教育,也付出了一定的爱心。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平铺直叙地展开情节,使得小说结构紧凑,叙述流畅,条理非常清晰。8.小说标题“摘下你的墨镜”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9.小说对阳阳老师的刻画着墨并不算多,却令人印象深刻。小说是怎样达到这一效果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杜夔字公良,河南人也。以知音为雅乐郎,中平五年,疾去官。州郡司徒礼辟,以世乱奔荆州。荆州牧刘表令与孟曜为汉主合雅乐,乐备,表欲庭观之,夔谏曰:“今将军号为天于合乐而庭作之,无乃不可乎!”表纳其言而止。后表子琮降太祖,太祖以夔为军谋祭酒,参太乐事,因令创制雅乐。夔善钟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惟歌舞非所长。时散郎邓静、尹齐善咏雅乐,歌师尹胡能歌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夔总统研精,远考诸经,近采故事,教习讲肄,备作乐器。绍复先代古乐,皆自夔始也。黄初中,为太乐令、协律都尉。汉铸钟工柴玉巧有意思,形器之中,多所造作,亦为时贵人见知。夔令玉铸铜钟,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玉甚厌之,谓夔清浊任意,颇拒扞夔。夔、玉更相白干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文帝爱待玉,又尝令夔与左等于宾客之中吹笙鼓琴,夔有难色,由是帝意不悦。后因他事系夔使等就学夔自谓所习者雅仕宦有本意犹不满遂黜免以卒。弟子河南邵登、张泰、桑馥,备至太乐丞,下邳陈颃司律中即将。自左延年等虽妙于音,咸善郑声,其好古存正莫及夔。(选自选自《魏书·方技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后因他/事系夔/使等就学/夔自谓所习者雅/仕宦有本/意犹不满/遂黜免以卒B.后因他事系夔/使等就学/夔自谓所习者雅/仕宦有本/意犹不满/遂黜免以卒C.后因他事系夔/使等就学/夔自谓所习者雅/仕宦有本意/犹不满/遂黜/免以卒D.后因他/事系夔/使等就学/夔自谓所习者雅/仕宦有本意/犹不满/遂黜/免以卒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辟,指征召,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杜夔因病辞职后,州郡司徒征召他做官。B.太祖,即魏太祖,是曹操的庙号,太祖作为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C.祭酒,汉魏以后官名。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D.雅乐,即典雅纯正的音乐,是古代传统宫廷音乐,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所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夔早年因为懂得音律,当了雅乐郎官。后来因病辞职,但州郡司徒礼聘他,足见他早已名声在外。B.刘表让杜夔独自创作帝王郊庙朝会所用的雅乐,并要求在庭院里欣赏这些雅乐,他严肃地劝诫了刘表。C.杜夔深入研究考证前代经书,收集近代掌故,教授讲学,制作乐器,对于前代的古乐的继承恢复,做出了重要贡献。D.杜夔坚持原则,他在听了工匠柴玉制造的铜钟之后,发现其音律与古法不同,因而要求他反复制作。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汉铸钟工柴玉巧有意思。形器之中,多所造作,亦为时贵人见知。(2)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①黄庭坚凌波仙子生尘袜②,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③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注]①黄庭坚曾被卷入新旧党的斗争后被贬谪到四川,51岁时,奉召回到湖北,在荆州沙市候命。这年冬天,作者在沙市写了四首有关水仙花的诗,以这首诗最为有名。王充道,作者的友人,当时在荆州做官。②该句化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③山矾,本名郑花,春天开小白花,极香,黄庭坚因其名太俗,改为山矾。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把水仙花当作洛神,以洛神轻盈的漫步来描绘静态的水仙花,化静为动。B.冬日开放的水仙花被想象为由洛神的“断肠魂”幻化而成,寄托了无限的愁绪。C.水仙质地素清,花香袭人,从花的大小来看,梅是水仙的兄,山矾是水仙的弟。D.诗前五句以美女喻花,第六句却将花男性化,表现出诗人写诗随意所适的特点。15.请赏析本诗最后两句。六、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悲叹时光飞逝,人生易老。(2)《老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在处理问题时,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防患未然。(3)月夜捣衣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境,多用来表现征人思妇思乡怀人的惆怅情绪,如《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所谓国风音乐是指由现代与古典曲风融合而成的新音乐类型,其在作词、编曲、旋律、配器等方面都带有_______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很多国风音乐喜欢用古诗词作歌词,或者巧妙地将古诗词化用在歌词中。即使新创作的歌词,创作者也大都喜欢使用富含古意的典故、意象,()。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这使得国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不像西方音乐那般直白,听众需要不断咀嚼歌词的含义,对作品内容进行____________般的分析,才能获得__________的审美体验。国风音乐的旋律多以宫、商、角、微、羽五音阶为基础,有的如泣如诉,带给人以行云流水、___________之感;有的婉转悠扬,韵味十足,声音犹如天籁。还有一些国风音乐的旋律吸收了京腔元素,散发着浓浓的传统文化韵味。聆听和吟唱国风音乐,是一把打开传统文化的新钥匙,它正在成为联结青少年与传统文化的桥梁。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浓郁抽丝剥茧与众不同荡气回肠B.厚重抽丝剥茧独一无二荡气回肠C.浓郁寻踪觅源与众不同赏心悦目D.厚重寻踪觅源独一无二赏心悦目18.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风格半文半白,意境蕴藉典雅,歌词中的虚词多用“兮”“之”“乎”等B.歌词中的虚词多用“兮”“之”“乎”等,风格半文半白,意境蕴藉典雅C.歌词中的虚词多用“兮”“之”“乎”等,意境蕴藉典雅,风格半文半白D.风格半文半白,歌词中的虚词多用“兮”“之”“乎”等,意境蕴藉典雅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大量使用的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追求意境美、朦胧美,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B.大量使用的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C.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D.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八、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孩子近视的发生与父母眼睛近视有关,更与用眼方式有关。现在,人们大多是近距离用眼,包括看书、上网,看电视,而远距离用眼太少。虽然人在生下来时,眼睛处于一个远视的状况,但①,眼睛会自动把焦距调到近处。眼睛是怎么把焦距调到近处的呢?②而眼轴加长,导致孩子近视的发生率大幅提高。研究证明,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的发病率和进展量呈负相关。因此,提倡在幼儿园时期就要开始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这有利于预防近视。不良读写习惯也是近视的重要因素。写字时歪头,握笔时指尖距笔尖近的青少年近视率较高。因此,③。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简述上文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假设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九、材料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老子》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强调了我们要认识自己,战胜自己;还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不是环境,而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舒适、安逸消磨着我们的意志,风雨、坎坷牵绊着我们的脚步。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联系现实生活,以“战胜自己”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只有……才……”理解有误,从原文“决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和“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以取得多义的效果,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回事”可知,“借助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取得多义的效果”之间并不是必然条件关系。B.“会唤起读者某种想象和情感”中的“某种”偷换概念,结合“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分析,原文是“种种”,而不是“某种”。D.“读者在读诗时……多义带有了不确定性”颠倒因果,结合“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分析,“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的特征”是因,“人们读诗时会有自己不同的体会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果。故选C。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旨在论述……高下和优劣”理解错误,结合最后两节内容分析,主要讲“词汇学里讲词的多义性”及“在诗歌里,词义的多义性”。抓住“如果孤立地看,一个多义词固然有多种意义,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一般说来,一次却只用其一种意义,歧义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时需要特别避免的毛病”“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分析,文章只是指出两者的不同,并未论及二者的高下和优劣。故选D。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词的这些意义是不确定的”理解错误,原文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B.“要尽可能地带有歧义”偷换概念,由原文中“歧义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时需要特别避免的毛病”一句可知,歧义是一种语病,所以诗歌的语言应该是多义,而不是有歧义。D.“则是完全正确的”说法绝对,原文说“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与“不无道理”相比,“完全正确”说法绝对。故选C。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使传统文化精神逐渐走向消亡”错误,由材料二“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可知不是“消亡”而是“不变的”。故选C。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材料相关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没有了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传统节日也会不断接续传承,也会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理解错误,材料一“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强调了传统文化的根和魂的重要性。C.“那么许多节日文化内涵不被重视,将成为必然”说法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第三段“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可知“成为必然”于文无据。我们已经认识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的问题,而且民族的传统精神没有改变,所以许多节日文化内涵也不会不被重视。D.“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逻辑颠倒,结合材料三“让传统节日逐渐满足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可知,应是“为了使文化传统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故选B。6.【答案】①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彰显和传承节日文化内涵的意义,筑牢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为人们接续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②可以让人们在节日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③可以让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等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地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追求,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④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二段“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最后一段“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材料二第二段“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材料三第二段“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第三段“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可知我们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彰显和传承节日文化内涵的意义,筑牢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为人们接续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由材料三第一段“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可知可以让人们在节日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由材料三第二段“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可知可以让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等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地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追求,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由材料三第三段“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可知,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平铺直叙地展开情节”错误,小说在叙述上还采用了插叙的手法,写了刚生下儿子时的情景和婆婆把儿子带去乡下抚养等情节,所以不是平铺直叙地展开情节。故选D。8.【答案】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②“摘下墨镜”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是小说重要的情节;③具有象征意味(暗示文章主旨),“墨镜”代表了文中的“她”不敢面对自己孩子有生理缺陷的虚荣心,“摘下墨镜”体现了她决心丢下心理包袱,学会坦然接受孩子的不完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从情节上看,“摘下你的墨镜”在第十二段中“看到这个情景,她好紧张。‘摘下你的墨镜!’有个声音在对她说”,十三段中“但是,她没有摘下墨镜”,十五段中“这次,她没上车,她摘下墨镜”,十六段中“她在内心做了一个决定,从明天开始,她要亲自接送儿子上下学。而且,跟儿子在一起时,她要摘下墨镜”,“摘下墨镜”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可见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从主题上看,第十段写到“他们很少带儿子出去;怕人们异样的目光。偶尔带出去,也是带着两个孩子,而她,会下意识地戴上墨镜”,“她”不敢面对自己孩子的生理缺陷,怕人们异样的目光,所以带孩子出门都要戴上墨镜。最后一段写到“她在内心做了一个决定,从明天开始,她要亲自接送儿子上下学。而且,跟儿子在一起时,她要摘下墨镜”,可见她敢于面对自己孩子的生理缺陷,不怕人们异样的目光,体现了她决心丢下心理包袱,学会坦然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所以小说标题“摘下你的墨镜”具有象征意味,起到暗示文章主旨的作用。从读者感受角度看,小说标题“摘下你的墨镜”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引发读者思考为什么要带上墨镜?又为什么要摘下墨镜?这一系列问题又能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9.【答案】①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正面刻画,突出了阳阳老师的清秀、利落、耐心、爱心;②侧面表现,通过婆婆的话可以感受到老师对孩子们的关爱;③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文中阳阳父母的虚荣与老师对于身患残疾的儿童充满了耐心和关爱,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凸显老师的可贵品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根据“老师长得很秀气。马尾辫,牛仔裤和绿色的薄夹克上装,整个人显得清爽、利落”,可知这是对老师外貌的描写;“‘谢谢!谢谢!’‘真对不起!’年轻的老师送乘客上车,嘴里不住地说”,这是对老师语言的描写;“老师拉着他的手,他不肯下。老师拽他,他抱得更紧了”“老师轻声地在耳边哄”这是对老师动作的描写;“年轻的老师窘得满脸通红”“老师的额上都是汗珠”这是对老师神态的描写。这些都属于正面描写,突出了阳阳老师清秀、利落、耐心、有爱心的特点。根据“曾有一次,婆婆对她说,中午时给孩子送衣服,看到那个年轻的老师搂着孩子正午睡呢。‘多么漂亮、干净的女孩,搂着阳阳睡觉,一点也不嫌他。’婆婆看着她说。”这是婆婆对老师的赞美,这属于侧面表现,通过婆婆的话侧面表现老师对孩子们的关爱。根据文中阳阳的父母知道阳阳有脑瘫后把阳阳放在乡下给婆婆带,“她”是阳阳的母亲,而她却不敢面对自己孩子的生理缺陷,怕人们异样的目光,带孩子出门都要戴上墨镜;文中的老师带身患残疾的儿童们去超市、商场、小吃城实践,他们对这些身患残疾的儿童充满了耐心和关爱,文中阳阳父母的做法和老师的做法形成对比,更加突出老师关爱残疾儿童的可贵品质。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后来因为其他事而把杜夔拘囚起来,让左等人去跟杜夔学习。杜夔自恃所学都是雅乐,这是作官的资本,心中还是表示不满。杜夔于是被罢免而死。“后因他事系夔”中,“他事”是“别的事”“其他事情”的意思,不需要断开,排除AD;“仕宦有本”中,“本”作“有”的宾语,宾语后断开,排除C.故选B。1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错误。应是“自上而下”。故选A。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刘表让杜夔独自创作帝王郊庙朝会所用的雅乐”错误。结合“荆州牧刘表令与孟曜为汉主合雅乐”分析,荆州牧刘表下令让他和孟曜主持创作帝王郊庙朝会所用的雅乐。是让杜夔和孟曜共同主持创作的。故选B。13.【答案】(1)汉铸钟的工匠柴玉手很灵巧,在音乐上很用心思,乐器中,很多都是他制造的,也被当时的达官贵人赏识。(2)然后曹操得知杜夔确实精通古乐,而柴玉有误,于是惩罚柴玉和他的儿子们,让他们去做养马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巧”,灵巧;‘造作”,制造,制作;“为”,被;“见知”,赏识。(2)“精”,精通;“妄”,荒诞,错误;“罪”,惩罚。参考译文:杜夔字公良,是河南人,因为懂得音律,当了雅乐郎官。中平五年(188),因病辞职。州郡司徒礼聘他,因为天下大乱,他奔赴荆州。荆州牧刘表下令让他和孟曜主持创作帝王郊庙朝会所用的雅乐,音乐准备好以后,刘表想在庭院内欣赏,杜夔劝诫道:“今将军名义上是为皇帝准备雅乐,而在庭院内欣赏,恐怕不可以吧!”刘表接受了他的意见,停止演奏。后来,刘表的儿子刘琮向曹操投降,曹操让杜夔任军谋祭酒,在太乐手下任职,并命令杜夔创作雅乐。杜夔精通音乐,聪明过人,各种乐器无所不能,只有唱歌跳舞,不是他的特长。当时散郎邓静、尹齐擅长唱雅乐,歌师尹胡也能唱宗庙郊祀的乐曲,舞师冯肃、服养知晓前代各种舞蹈,杜夔主管此事,精心研究考证前代经典,收集近代掌故,教授讲学,制作乐器。继承恢复前代的古乐,这些事都是从杜夔开始的。黄初年间,杜夔任太乐令、协律都尉。汉铸钟的工匠柴玉手很灵巧,在音乐上很用心思,乐器中,很多都是他制造的,也被当时的达官贵人赏识。杜夔命令柴玉铸铜钟,声音清浊,与古法不合,杜夔命令他多次重新制作。柴玉感到厌烦,说杜夔任意指挥,所以也常常反驳不听杜夔的意见。杜、柴两人相互到曹操面前告对方的状,曹操把各个钟取来,让敲试,得知杜夔确实精通,而柴玉多误,于是惩罚柴玉和他的儿子们,让他们去做养马人。魏文帝曹丕很喜欢柴玉,又下令今杜夔和左当着各宾客吹笙弹琴,杜夔很不愿意。因此,曹丕也感到不满。后来因为其他事而把杜夔拘囚起来,让左等人去跟杜夔学习。杜夔自恃所学都是雅乐,这是作官的资本,心中还是表示不满。杜夔于是被罢免而死。杜夔的弟子有河南邵登,张泰,桑馥,他们都官至太乐丞。下邳县陈颃任司律中郞将。自汉代左延年始,他们虽然擅长音乐,但大都喜欢郑国的俗乐,真正能保存继承古乐的人,推杜夔为天下第一。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形象、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的能力。C.“从花的大小来看”无中生有,诗中只说“山矾是弟梅是兄”,并没有“从花的大小来看”。故选C。15.【答案】①运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观赏水仙时间之长,表现了诗人对水仙花的喜爱。②诗人一笑,与大江辽阔,相互映衬,写出诗人面对曲折人生的洒脱,表现出诗人旷达的胸襟。③水仙花小巧、大江辽阔,和前诗转接奇突,使全诗具有参差变化之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结尾两句写“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意思是我独坐相对真是个被花恼,出门一笑但见大江横流。“被花恼”,花儿本来是无意识的植物,此处说“被花恼”,运用比拟的手法,黄庭坚不是真正“恼花”,恼花是来自爱花。黄庭坚是恼独坐对花,欣赏太久。此处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观赏水仙时间之长,表现了诗人对水仙花的喜爱之情。“出门一笑大江横”,诗人一笑,与大江辽阔,相互映衬。作者所写出门后对之欣赏而“一笑”的,却是“横”在面前的“大江”。写出诗人面对曲折人生的洒脱,表现出诗人旷达的胸襟。“大江横”这个形象,和前面所写的水仙形象相比,“大”得惊人,“壮阔”得惊人;诗笔和前面相比,也是“横”得惊人,“粗犷”得惊人。这两句诗,不但形象、笔调和前面的显得不统一,不调和,而且转接也很奇突。水仙花小巧、大江辽阔,使全诗具有参差变化之美。16.【答案】(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3)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暮”“捣”“砧”“拂”。1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浓郁:香气,色彩、气氛等浓厚。厚重:文化等有底蕴和内涵。此处形容“文化气息”,应用“浓郁”。第二处,抽丝剥茧:形容对事物分析细致且层次分明。寻踪觅源:到处寻找别人的行踪。此处形容对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应用“抽丝剥茧”。第三处,与众不同:表示与其他人不一样。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此处是说能够获得和别人不一样的审美体验,应用“与众不同”。第四处,赏心悦目:形容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舒畅。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此处形容“国风音乐”,应用“荡气回肠”。故选A。1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前文“很多国风音乐喜欢用古诗词作歌词,……化用在歌词中。即使新创作的歌词,……”,说明此处是在介绍“歌词”,括号中开头的应是“歌词中的虚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