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与饭圈语言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_第1页
【《青年亚文化与饭圈语言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_第2页
【《青年亚文化与饭圈语言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_第3页
【《青年亚文化与饭圈语言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_第4页
【《青年亚文化与饭圈语言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国外青年亚文化研究的三个学派概述国外的青年亚文化研究,主要经历了芝加哥学派、伯明翰学派、后伯明翰学起源于美国的芝加哥学派主要以移民问题、种族问题、异常行为和犯罪中的青年亚文化行为为基础进行研究。芝加哥学派以独特的、创新式的视角,将研通过长期对英国青年的调查研究,伯明翰学派将研究重点集中于英国工人阶级的青年人中,而伯明翰所提出的收编理论迄今为止仍然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对于亚文化风格在工人阶级文化中的表现,并通过对多角度的民族志、田野调查等的深入研究,从理论层面上加以论述。但伯明翰学派对于青年亚文化的抵抗过于强调和乐观,对于青年亚文化被收编的态度较为模糊。后伯明翰学派在消费文化充斥着生活,全球化进程日益增长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相对芝加哥学派和伯明翰学派视角更加多元,后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并通过此来反映青年一代的生活意义和文化特征²。1.2国内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研究进展相比于国外对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我国的起步较晚。通过中国知网对“青年亚文化”主题进行检索,截止2022年3月共有文献1168条记录,国内最早的青年亚文化研究是王曙光1985年发表的《青年亚文化社会功能浅析》,近10年来我国关于青年亚文化研究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网络青年亚文化,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下所诞生的网络综艺、网络电视等内容对于网络青年的影响,并结合青年亚文化分析,如谢珍珍青年亚文化特征研究》(2020)中结合吐槽文化、弹幕文化、表情包文化、鬼畜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将青年亚文化不同的元素和节目的结合所呈现的效果进行分亚文化独特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3。1马艳宏.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网络热词的生成与传播问题(2010-2020)[D].导师:冯露.辽宁大学,2021.2宁珊珊.亚文化领域下中国网络流行语研究[D].吉首大学,2013年3谢珍珍.《吐槽大会》的青年亚文化特征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二是青年亚文化的衍生产业和消费,吴月琪在《新媒体时代的消费仪式、情感需求与身份认同—一青年亚文化中的盲盒消费心理分析》(2021)中认为"盲盒热"的背后折射出当代青年人竞争压力大、对现实问题选择逃避的心理状态。对于好、给予陪伴、提供刺激、联结关系的功能,可以满足青年人力求获得身份认同、圈层归属的现实心理需求。盲盒消费行为迎合了当代青年人的情感与娱乐需程中体现出的情感需求、价值诉求、心理动态和自我表达值得关注⁴。三是青少年亚文化的风貌和社会心理,如佛系、丧文化、朋克风、萌系等。在徐丹阳《青年亚文化视野下的"丧文化"现象分析》(2020)一媒介完成了自己的风貌建构,并以此释放当代年轻人的抑郁情感、表达社会不满5。国内的青年亚文化研究相对国外而言更有针对性,会对某一具体现象进行准确1.3青年亚文化视角下饭圈用语的研究进展目前大多数的与饭圈相关的亚文化研究集中在圈层特征。张洪生(2021)的研究《透视“饭圈”亚文化现象》中提出饭圈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呈现出地理化趋势、社团化趋势和符号化趋势;并有特定的文化礼仪、话语体系和行为方式,对非饭圈内部的普通人具有排斥性。邓思宜(2020)7研究浅析亚文化语境下粉丝群性、区隔性、包容性。亚文化语境下,不同粉丝圈层秉持着“圈地自萌”的原则,圈层之间互不干扰。小众群体在自己营造的“理想世界”中畅所欲言。无论是入圈喜爱的人或事,还是为转移现实压力聚集⁴吴月琪.新媒体时代的消费仪式、情感需求与身份认同——青年亚文化中的盲盒消费心理分析[J].新闻文圈层在亚文化的发展下逐渐有了主流化趋势,在商业化的冲击下,小众文化也开始主动被收编。其中有部分文献提到饭圈现象背后的社会议题。胡泳,刘纯懿(2021)8研究现实之镜将饭圈文化背后的社会症候,重点聚焦饭圈文化在中国的在地化经验、特色和所彰显的社会背景,将饭圈的“破圈”的原因聚焦在社会环境和矛盾中,文章中主要提及三个原因,仪式阶级矛盾和内卷焦虑;而是性别和女性凝视;三是饭圈民族主义和网络主体身份认同。最后对饭圈文化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以期饭圈文化在不断”破圈”的同时,发挥更大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整合作用。周辉,戴乐,何欢(2021)9研究青年亚文化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现状探析一一其中一个章节以“饭圈女孩”为例,分析其成因,侧面反应了这一亚文化现象的诉求,作者将其概括为三点,分别是网络的便利使她们获得更多的情感共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孤独满足和身份认同。文章中还提出解决方案,让青年群体远离亚文化的消极影响,需要多方主体积极配合、协同努力,高校教育尤其要发挥主阵地作用,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关于饭圈语言,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饭圈语言的诞生背景和传播特点。程盼婷(2019)10研究从亚文化角度看“饭圈”用语,以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的抵抗、风格、收编3个关键词来分析网络中出现的”饭圈”用语,了解其特征和发展过程,虽然阐释了饭圈语言归属于亚文化,但对使用者的诉求没有进一步研究。李亭锐(2021)¹¹研究“网络圈群”的高语境传播,通过对饭圈语言高语境传播的分析,探讨了“饭圈语言”的的传播特征和生成原因,对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进行分析言的使用现状、特征进行归类,并对“饭圈”语言的影响加以阐述,有助于提高大众规范用语的意识,并能透视”饭圈文化”的一些特征和发展趋向。赵实秋(2020)13胡泳,刘纯懿.现实之镜:饭圈文化背后的社会症候[J].新闻大学,2021,(08):65-79+119.9周辉,戴乐,何欢.青年亚文化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现状探析——以“饭圈女孩”为例[J].新闻文化建设,2021,(15):129-131.1°程盼婷.从亚文化角度看“饭圈”用语[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4):113-114."李亭锐.“网络圈群”的高语境传播研究[D].导师:单学刚;韩立新.河北大学,2021."2杨绪明,龙巧宇,吉网芹.“饭圈”语词及其文化特征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1,42(05):53-61.DOI:10.13877/22-1284.2021.05.009.¹³赵实秋.粉丝群体网络通用词语研究[D].导师:黄万武.湖北工业大学,2020.研究粉丝群体网络通用词语,结合网络上粉丝群体网络通用词语目前存在“语言暴力”、“影响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粉丝产生负面影响”的饭圈语言是归属于网络语言的一部分,一些研究讨论了网络语言的亚文化特征和诉求,饭圈语言的研究可以在此之上进行深化细化。马艳宏(2亚文化视角下网络热词的生成与传播问题,将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