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下册《说“木叶”》教学设计一、设计缘由《说“木叶”》是必修下第三单元一篇研究古典诗词语言现象的论文,也属知识性读物,该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和交流”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探索与创新”。该单元学习提示建议,“本单元主要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具体操作是“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培养“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的能力。《说“木叶”》是作者林庚对古典诗歌的一种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而提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一篇文论,作者首先提出古诗喜用“木叶”而少用“树叶”的文学现象,进而运用大量实例对比辨析了“树叶”“木叶”和“落木”三个形象,从而得出欣赏“木叶”“落木”等诗歌语言不能仅凭概念,还应关注概念背后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结论。本文的论证特点在于先选准一个小切口的文学现象提出问题,进而在考证的基础上分析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本设计拟从基本的段落大意概括入手,梳理作者的“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的论证思路,再深入一步,根据相关特例诗句审查作者论证逻辑的严密性,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最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分析具体诗句的语言暗示性。二、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借鉴文中观点尝试分析更多的诗句。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审美鉴赏与创造:梳理文中所说“木叶”与“树叶”的不同特征,品味诗词意象背后的意趣。文化传承与理解:自主梳理更多的古诗词意象,加深对传统诗词的喜爱。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文章的严谨缜密,了解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难点: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力。四、预习任务阅读文章,逐段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一片在诗词行间飘荡了三千年的落叶,藏着中国诗人的审美密码。屈原写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杜甫沉吟“无边落木萧萧下”,诗人们仿佛想将对自然的理解都浓缩在这片片树叶里。今天我们将化身诗歌考古队,用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作探照灯,穿透薄薄的字纸,触摸深埋在平仄韵律中的集体记忆。当你们解锁这个绵延千年的意象密码,或许会在某个深秋黄昏突然读懂——原来每片坠落的黄叶,都是古人寄往未来的明信片。(该导入来自DeepSeek深度思考,有删减和修改。提问问题为:作为一名资深的高中语文教师,请你为课文《说“木叶”》拟写一份课堂导入,侧重文艺性,以激发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兴趣。)任务一:预习任务反馈明确:第1段:指出“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第2段:木叶即树叶,但树叶不常用,需用“树叶”时简用“叶”,且不能用“文字洗练”来解释,又从“木叶”而创新出“落木”,宁舍“叶”字而保留“木”字,是何用意?段末指出,诗歌语言丰富的原因在于对前人语言的继承和发展。第3段:承上文,指出从“木叶”到“落木”,关键在“木”字上,进而得出判断:理解诗歌语言不能仅凭一般概念。如果不仅凭概念,哪应该怎样理解诗歌语言呢?引出下文的分析。第4段:对比“木”与“树”,前者仿佛本身就带有“落叶”的因素,即“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第5段:指出“木”字具有第一个艺术特征的原因是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叶”被排斥到“木”的疏朗形象之外,“树”让人联想到“繁茂的枝叶”,而“木”使人想到树干。第6段:指出“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还能引起所暗示的颜色性。“木”透着黄色,触觉上给人的暗示是干燥的,“木叶”则带有落叶的枯黄与干燥之感,带有清秋的爽朗的气息,它属于风而不属于阴天或雨天,“落木”更显得空阔,少了绵密之意,斩断了柔情。第7段:总结,在诗歌语言中,在概念上相近的诗歌语言,由于其暗示性不同,构成的艺术形象千差万别。总结论证思路:第13段,例举古典诗歌中一个有趣的文学现象,那就是诗人们乐于使用“木叶”这个形象,属于提出问题;第46段,举出大量例子,对比“树叶”“木叶”和“落木”,论证“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具有这两个艺术特征的原因在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属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7段,小结,诗歌语言暗示性使得同样概念的语言构成的诗歌艺术形象千差万别。任务二:请阅读下列诗句,思考“木”的暗示意意义。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在论证方面给了你什么启发?1.谢灵运《过白岸亭》:远水映疏木,空翠难为名2.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3.韦应物《夏景园庐》:群木昼阴静,北窗凉气多明确:以上诗句选自陈友琴《对于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的不同看法》一文。第一句疏木倒影在水中,翠字点出木并无枯黄之感;第二句:夏木更是郁郁葱葱,树枝上停有黄鹂正在啼叫;第三句:群木提供了树荫,遮挡了北窗的阳光,所以感到阴凉,说明树木枝叶茂盛,以上三句与作者观点“木”作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为枯黄、干燥与凋落相悖,作者对“木”的暗示性分析存在漏洞,显得片面。审查作者的论证逻辑:作者尚未关照到全部的事例,所以结论存在片面性,修改办法或是修改结论,可加上限定词“大多数情况下”,以排除比较其他个别的情况,正如陈友琴先生给出的结论,“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启发:当我们需要审查论证逻辑的严密性,举出反例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另外,我们在论证自己观点时,需要考虑问题的不同角度,如果尚不能完全掌握问题的不同层面,下结论时便要留出余地。任务三:诗歌语言之所以产生文学艺术效果,主要在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可以说,暗示性生发出了多义性。请阅读下列诗句,说一说画横线词语或句子的暗示性,建议适当开展想象或联想。并尝试根据暗示的依据,将它们分类。1.《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双关义,远,既有距离,有有时间之久)2.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双关义,碧玉,一指新柳有玉的翠绿光泽,一指柳树如凝妆而立、袅娜多姿之美貌女子)3.鲍照《学刘公干》: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情韵义:词语在多次使用而附着上去的,白日,用白色给人以灿烂辉煌之联想)4.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情韵义,白日,没有黄昏时的暗淡朦胧,而是灿烂之感,符合诗歌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5.张九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象征义,丹橘象征坚贞品格)6.李清照《醉花阴·九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象征义,东篱,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7.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深层义,落花时节,第一层指相逢的时间,第二层指李龟年不幸的身世,第三层指杜甫自己不幸的遭遇)8.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深层义,独钓江雪之中,悠然自得,遗世独立)9.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早木深(言外义,山河在,仅剩山河,其余都无;草木深,仅有草木,没有人了。)10.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业管理服务协议细则
- 公文写作的重要性与2025年试题及答案
- 通信行业智能化通信设备维护与升级方案
- 车位租赁共享协议
- 行政管理学考试思维导图及试题及答案
- 自考行政管理知识总结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学知识更新试题及答案
- 现代管理学思维模式的试题及答案
- 2025企业长期借款合同模板
- 2025年挖掘机租赁合同
- RULES OF ORIGIN 原产地规则
- 国内旅游出团通知书(新版)
- LETTEROFINTENTION意向书范本
- 国内各航空公司差异化服务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年度进展报告》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个别差异
- 2022年重庆市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近年真题汇总(含答案解析)
- 沸腾炉的设计
- 太仓德资企业
- 电网有限公司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
- 简易离职申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