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一中2025届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淮北市一中2025届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淮北市一中2025届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淮北市一中2025届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淮北市一中2025届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淮北市一中2025届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一五”计划期间,社会对农产品需求量增长很快,农产品的价格却没有多大增长,农民收入增加也相对比较缓慢,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土改使农业产量提高 B.苏联援助中国工业化C.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 D.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2.“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以下运动最符合题意的是()A.维新变法运动 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3.某中学进行《公元前四世纪古罗马模拟法庭》的课外活动。其中,场景正确的是A.场景一:原告,一罗马公民;被告,一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案由:追讨欠款B.场景二:原告,一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被告,罗马公民。案由:人身伤害C.场景三:原告,一罗马平民;被告,罗马贵族。案由:贵族不允许他的女儿嫁给平民D.场景四:原告,一移居罗马的外邦自由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案由:商业纠纷4.法国《人权宣言》称:“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规定之。”下列与此类似的先秦思想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兼爱、非攻、尚贤”C.“不尚贤,使民不争”D.“法不阿贵,绳不挠曲”5.有史学家指出:“如果用短近的眼光来看,这场战争对中国似乎只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他意在强调这场战争A.使中国蒙受屈辱 B.成为中国历史转折点C.激发了救亡意识 D.引发瓜分中国的狂潮6.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等。这其实从本质上反映了A.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B.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C.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7.1844年,美国特使顾盛抵达澳门。当清廷得知其有进京呈递国书的要求时,给钦差大臣耆英的唯一指示就是阻止这一行动。为此,耆英不惜与之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这反映出清政府A.对外奉行投降政策B.继续推行闭关政策C.竭力维护天朝体面D.有效抵抗外来侵略8.1923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十二大政治报告中说:我们的观点是,托拉斯是完全处于国家的控制之下的国家机构。”1927年,苏联在一份法令中取消了赢利作为托拉斯经济核算活动主要目标的概念。这反映出苏联A.加大了扶植垄断组织的力度 B.发展了新经济政策的理念C.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已经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9.“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中写到:“1999年12月,中国发放第一张社会保障卡。全国逐步推行社会保障卡制度,人民群众从此可以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社会保障服务。截止到2018年底,社会保障持卡人数达到12.27亿人。”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的条件有①综合国力提升②信息技术推广③法制建设进步④城乡差别消失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以下是不同时期《大公报》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评论。《大公报》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当时A.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人民呼唤和平民主建国C.社会性质发生重大转变 D.国共力量对比开始逆转11.“往者,忧世之士亦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民国建立后,他们认为“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民族资产阶级认为其“无效”的原因是A.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B.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C.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D.中国民族工业的软弱12.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大规模地收集民歌》的社论,由此,一个声势浩大的“采风运动”在全国迅速掀起来。下列民歌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A.玉米稻子密又浓,铺天盖地不透风,就是卫星掉下来,也要弹回半空中B.挥舞钢钎当红笔,豪情更比钢水急,满天钢花满天诗,献给领袖毛主席C.吃饭不要钱,想了几千年,如今实现了,快活似神仙D.(凤阳人民)吃不愁,穿不愁,腰里揣着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梁启超的政治思想材料一:“世界之政体有三种:一曰君主专制政体,二曰君主立宪政体,三曰民主立宪政体。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也……立宪政体,亦名为有限权之政体;专制政体,亦名为无限权之政体。有限权云者,君有君之权,权有限。”

——梁启超《立宪法议》1901年6月材料二:“凡专制者,以所专制之主体的利益为标准,谓之野蛮专制;以所专制之客体利益为标准,谓之开明专制……法王路易十四曰:‘朕即国家也。’此语也,有代表野蛮专制之精神者也;普王腓力特列曰:‘国王者,国家公仆之首长也。’此语也,则代表开明专制之精神者也。”“今日之中国,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开明专制)实立宪之过渡也,立宪之预备也。……此时代不必太长,且不能太长,所过之后即进于立宪,此国家进步之大顺序也。”——梁启超《开明专制论》1906年材料三:夫谓共和不能行于中国,则完全之君主立宪,其与共和相去一间耳。……夫今日我国以时势所播荡,共和之局,则既定矣,虽有俊杰,又安能于共和制之外而别得活国之途?夫为政在人,无论何种政体,皆以国民意力构造之而已。我国果适于共和与否,此非天之所能限我,而惟在我之自求。——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问题:(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与材料三所处的时代背景。(2)概括上述材料所描述的三种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3)你如何看待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变化?14.(20分)1927年2月,卢作孚到北碚出任峡防团务局局长,该局管辖江(北)巴(县)壁(山)合(川)四县团务,局址设在北碚,也称北碚峡防局。后来,他即以北碚作为基地,利用峡防局和由其担任总经理的民生实业公司,在嘉陵江三峡地区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究和社会实践。由于当地是抗战大后方,在其他地区乡村建设运动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而陷入停顿之时,卢作孚推行的乡建运动却仍然能够得以继续进行。另外,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卢作孚从事乡村建设的突出特点,是力图建构一个别具特色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建设为先行,以乡村城市化为带动,以文化教育为重点的‘乡村现代化’建设模式”。他为之付出了极为艰辛的努力,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作孚发起的乡建运动顺利开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卢作孚的历史功绩。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一五”计划期间,为缓解工业化对农产品需求的压力,对农产品实行了统购统销政策,C正确;土与“已五”计划时间不符,排除;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美国贵中国的政策产生作用,D错误。2、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中国革命由于时代的局限而无法完成民族独立的任务,比较这四项义和团运动更反映了这一特点。A.维新变法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其失败并不是因为站的高度不够,而是因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造成的;义和团是反帝爱国但是也对外国的先进的文明一概的排斥,这样对近代文明起到了严重的破坏作用,故选B。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义和团运动【名师点睛】要注意分析其口号,扶清灭洋——“灭洋”体现义和团的爱国性与盲目排外性、“扶清”体现策略性与对封建主义丧失警惕性。同时还要注意意义,意义:①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②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图谋;③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政府的新政改革运动。3、C【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四世纪古罗马的法律是公民法,其适用范围是罗马城邦的公民,外邦人不在这个范围之列,故C项符合题意;ABD中的外邦人不在公民法范围之内,故排除ABD项。4、A【解析】“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就是不把自己的厉害关系强加于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符合这一思想,A正确;B是墨家大爱思想;C是老子思想;D是法家思想。点睛:本题解答关键是“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5、C【解析】

根据“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可知,学者强调这场战争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了国人的救亡意识,故选C;根据“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可知,学者强调的是这场战争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了国人的救亡意识,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联系所学甲午战争的影响分析解答。6、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本来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后来固定为地方的一级行政区,说明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故选B;材料不能表明中央对地方监察力度削弱,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发展和疆域变化,CD错误。7、C【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拒绝美国进京呈递国书的要求实质上体现了传统华夷观下的天朝上国姿态,故C项正确。A项,题干并未体现清政府对外妥协投降政策,排除。B项,题干信息与闭关锁国政策无关,排除。D项,耆英签订不平等条约反映了清政府此举并未有效抵抗外侵略,排除。8、C【解析】

1923苏俄正在执行新经济政策,对托拉斯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利用资本主义的生产组织方式,发展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正确;苏联只是利用资本主义的生产组织方式,并不是扶持垄断组织发展,A错误;这些政策是当时新经济政策下的做法,并没有发展新经济政策的理念,B错误;当时苏联还没有形成计划经济体制,D错误。9、A【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主要利益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信息技术推广和法制建设进步,故A项正确。10、A【解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公报》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由反对到赞扬,反映了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转变成为了中日民族矛盾,A项正确;人民呼唤和平民主建国在抗日战争胜利后,B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并未发生重大转变,C项错误;国共力量对比开始逆转是在1947年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以后,D项错误。11、B【解析】

材料“民国建立后,他们认为‘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体现的是民族资产阶级认为民国建立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因此可以推出来民国以前发展工业“无效”的原因主要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故选B;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A;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和民族工业的软弱都不是民族工业发展“无效”的主要原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排除CD。故选B。12、D【解析】

1958年的采风运动与当时大跃进的社会氛围有关,选项D反映了凤阳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事情,符合题意;选项A、B、C是大跃进时期社会氛围的反映,不符合题意,排除。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水平1:能准确回答问题。·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水平2:仅罗列相关史实(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其他答案。(2)水平1:能运用核心知识进行回答,归纳完整。君主专制:国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王权至高无上,拥有绝对权威。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但王在法下,权在议会,议会至上。民主共和制:国家权力至少形式上属于多数人;国家元首的产生实行选举制;最高国家领导职务实行限任制。水平2:归纳概括不确切,不完整(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其他答案。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评分项一:观点水平1:能够把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嬗变投放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性和曲折性等时代主题下进行看待和诠释。(3)梁启超在西学东渐的时代大潮刺激下,在不同的历史情势下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体制,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梁启超在追求政治民主化的执着和探索,昭示着近代中国在迈上现代化转型的滚滚洪流已是势不可挡;但同时,这种探求的反复和多变也折射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充满着艰辛和曲折。水平2:能依据材料就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变化提出观点。·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先后从君主立宪制到“开明专制”再到民主共和制,依次发生了多次转变。梁启超每一次的思想变化都是与当时的历史事件相契合。水平3:脱离材料,或罗列材料,复述教科书的观点。·指出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主张君主立宪制。水平4:无观点,或观点与文本无关。评分项二:史实水平1: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梁启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情势等史实建立联系。水平2:能从材料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水平3:能从材料中提取直接的信息。水平4:没有使用材料信息。评分项三:论述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水平4:回避问题评分项四:组织水平1:叙述成结构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解析】

本题考查梁启超对民主政治的追求,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材料一、二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如“1901年6月”“1906年”,以及“今日之中国,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等信息,分析得出是清末新政。材料三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根据时间信息“1912年5月”和“夫今日我国以时势所播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