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 第一部分 素养3 专题6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_第1页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 第一部分 素养3 专题6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_第2页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 第一部分 素养3 专题6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_第3页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 第一部分 素养3 专题6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_第4页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 第一部分 素养3 专题6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3·海南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1荷兰(图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势较低,常遭受风暴潮袭击。1953年1月31日夜间至2月1日凌晨,荷兰遭遇由强风引发的风暴潮,适逢涨潮,水位异常抬升,有些地方浪高接近7米。夜间持续的暴雨导致河水泛滥,在洪水和海浪的夹击下,无数房屋被毁,数千人丧生,数万人流离失所。材料2菲律宾(图2)每年都要遭遇大约20次台风,莱特岛是菲律宾遭受台风和地质灾害的重灾区之一。长期以来,莱特岛居民在附近的山上乱砍滥伐。2006年2月,当地连续两周暴雨,发生了大规模的泥石流,导致数百人丧生,千余人失踪。(1)据材料1分析该次风暴潮危害严重的原因。(8分)(2)从地理位置角度分别说明荷兰常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的原因。(6分)(3)据材料2说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三者之间的关联性。(6分)答案(1)强风且适逢涨潮,风暴潮强度大;出现在夜间,大部分居民已入睡;荷兰经济发达,人口稠密,风暴潮带来的经济损失大。(2)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处于盛行西风控制区,属于向岸风,风力强劲,故常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位于副热带海区太平洋西岸,夏季海水温度高,极易形成台风,故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3)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使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遇到暴雨容易引发洪涝等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水量大,水流急,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容易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2022·全国文综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瑞士矿产资源贫乏,经济发达。年降水1000毫米以上,河湖众多,工业、金融业、旅游业为经济的三大支柱,工业以低原料消耗的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医药、钟表等为主,技术先进。有完整的金融法律和监管体系,提供广泛、专业、高度国际化的金融服务。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水电占30%以上。下图示意瑞士的地形。(1)说明瑞士利用优势自然资源发展的非农产业。(6分)(2)分析瑞士主要发展低原料消耗的工业部门的原因。(8分)(3)指出瑞士发展金融业的自身优势因素。(4分)(4)简述瑞士经济发展特点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4分)答案(1)降水丰富,河流众多,地势高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发展水电产业。地势高差大,河湖众多,有冰雪覆盖,自然景观丰富——发展旅游产业。(2)本国矿产资源贫乏,发展低原料消耗的工业部门,可减少对进口原料的依赖程度,降低原料成本、运输成本等;技术先进,可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价值(附加值),获取更多利润。(3)政策(制度),人力资源。(4)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资源),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人的创新能力(制定合适的政策、制度、规则)。(本大题答案仅供参考)1.自然条件影响人类活动——以地形为例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以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例:角度具体影响人口分布一般而言,平原、盆地、丘陵地区的人口密度较大,山区、高原地区的人口密度较小。热带地区人口大多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聚落①聚落形态:平原地区多呈团块状、棋盘状;山区聚落相对分散。②聚落分布:平原地区聚落规模和密度较大;山区聚落规模和密度较小,多分布于河流阶地、洪(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农业①农业生产类型: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高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山地以林业为主。②农业机械化水平:平原地区耕地集中成片,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交通①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山区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为主(原因:修建成本低,难度小;较安全;灵活性强,便于深入山区),其次是铁路。②交通运输线的分布:山地交通运输线密度小,一般分布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多呈“之”字形;平原地区交通运输线密度大,多呈网状分布。③大地形单元连通处易形成交通要道:如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联系几乎都经过河西走廊;大型山脉的垭口也易形成交通要道,如中尼(尼泊尔)公路、中巴(巴基斯坦)公路就经过多个垭口2.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以水资源为例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通过对自然资源的获取和加工,使自然资源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促进区域发展。但自然资源不是区域发展的唯一条件,如瑞士作为一个内陆山国,资源贫乏,但充分利用社会、人力资本,也能达到区域发展的目的。(1)水资源丰富地区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水资源丰富地区,由于水资源相对充足,农业和工业生产可以得到有力支持。这些地区可以依靠灌溉农业提高农田的产量,发展现代化农业;同时,工业生产也能利用水资源,提高生产效率。(2)水资源短缺地区在水资源贫乏的地区,水资源制约了当地工农业的发展,有效利用水资源显得更加重要,应对措施如下:3.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1)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固体碎屑物来源丰富①地形地质:风化碎屑物、断层破碎物、坡体堆积物、崩塌物、冰碛物、滑坡松散物、古老泥石流的堆积物等。②人类活动:滥伐山林造成水土流失、堆放的尾矿、工程渣土等突发性巨大水流①暴雨:泥石流爆发的主要动力。②快速融水:冰川融水或积雪融水,是高海拔地区泥石流的主要动力。③堤坝溃决:堰塞湖或水库溃决,水量集中挟带着松散的堰塞体很容易形成泥石流坡度较大的沟谷①沟谷上游:山高坡陡的沟谷上游是水和固体碎屑物质汇集处,为泥石流提供物质基础,多为泥石流的贮集区。②沟谷中游:狭窄、陡深、顺直的峡谷利于泥石流快速通过,是泥石流的运动区。③沟谷下游: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较宽阔的河谷有利于泥石流物质堆积,是泥石流的停淤区(2)滑坡的形成条件①不稳定的山坡形态:如较陡的坡面。②岩土软弱面:如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③触发因素:如地下水、地表水、降水对岩土软弱面的润滑作用,以及地震、河流侵蚀、人类活动等对坡体稳定性的破坏。(3)气象灾害成因的分析方法①台风的成因主要从热带洋面的气温变化进行分析。②暴雨洪涝灾害的成因要结合降雨类型、季风、降雨的时空分布、河流、地形、植被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③干旱的形成则与天气系统、气压带、风带、太阳辐射和人类活动有关。④寒潮的形成及影响涉及季风、农业生产等知识。(4)我国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5)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不利影响有利影响①生命威胁→人员伤亡、疾病暴发等,尤其是瞬间产生的自然灾害,如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海啸等。②经济损失→财产损失、对工农业生产的干扰等。③生态环境破坏→植被破坏、次生灾害等①台风→带来大量淡水资源,缓解旱情;在一定程度上降温、缓解酷暑。②沙尘暴→中和酸性气体,降低酸雨发生概率。③寒潮→冻死越冬害虫;常伴有大风,吹散大气污染物。④雪灾→冻死越冬害虫;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提供水源,缓解春旱;增加土壤墒情(土壤湿度)。⑤火山喷发→火山灰是天然肥料;带来金刚石、硫黄等大量矿物;形成独特火山地貌或优质旅游资源(2024·广东广州模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下图所示地区在公元500~1000年期间气候趋向暖湿,但区域Ⅰ风沙活动增强。据此完成1~2题。1.影响区域Ⅰ与区域Ⅱ古城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地质构造 B.水热条件C.自然灾害 D.矿产资源2.公元500~1000年期间,区域Ⅰ风沙活动增强的原因是()A.气温升高导致对流增强B.人口迁出导致土地撂荒C.降水增多加剧土壤侵蚀D.农牧活动造成植被破坏答案1.B2.D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区域Ⅱ地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区域Ⅰ多河谷和盆地,地势低、热量条件较好,有河流分布,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业发展,古城数量较多,故影响两地古城数量的主要因素是水热条件,B正确。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区域在公元500~1000年期间气候趋向暖湿,区域Ⅰ草场面积扩大,农牧活动范围扩大,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增大,导致草场退化,风沙活动增强,D正确。(2024·湖北八市模拟)2024年1月9日,黑龙江省黑河市最低气温达-30℃,当地却迎来火热的寒区试车季。该市目前已实现国内整车厂家试车全覆盖,试验场内建有涉水池路、雪动态广场、棋盘路等十余种试验道路。凭借完善的城市功能和政府成立专门机构为试车产业服务,黑河市致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寒区试车基地,将“冷资源”转化为“热产业”。据此完成3~5题。3.黑河市寒区试车基地提供多种试验道路的主要目的是()A.测试防滑性能B.延伸试车产业链C.扩大服务市场D.应对各种路况4.黑河市打造寒区试车基地的突出优势是()A.河流湖泊众多 B.科技力量雄厚C.冰雪资源独有 D.政策环境优越5.“冷资源”转化为“热产业”,黑河市应着力于()①试车+产业数字化②试车+文旅产业③试车+整车生产④试车+品牌文化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3.C4.D5.B解析第3题,提供多种试验道路是为了测试汽车多种性能,吸引更多车企,从而扩大服务市场,不只是测试防滑性能,并未延伸产业链,A、B错误,C正确;该试车基地主要试验寒区路况,不能应对各种路况,D错误。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黑河市凭借完善的城市功能和政府成立专门机构为试车产业服务,致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寒区试车基地,说明当地政府支持力度大,政策环境优越。故选D。第5题,推动试车产业数字化,可推动试车产业创新、升级,①正确;试车季能大量吸引外来人员,黑河市冰雪旅游资源丰富,可带动文旅产业发展,②正确;黑河市的城市发展定位是打造国际一流的寒区试车基地,应重点发展整车试车产业,而非整车生产,且整车生产对产业基础、配套产业、资金、科技要求较高,黑河市相关基础薄弱,③错误;扩大品牌影响力,可吸引更多国内外车企,提高市场竞争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④正确。故选B。(2024·山东潍坊模拟)2023年5月,我国广西多地遭遇“倒夏寒”天气。下表示意南宁市5月6~12日天气状况。据此完成6~7题。日期6日7日8日9日10日11日12日天气晴多云雨阴/雨雨雨/阴雨/阴最高气温(℃)36302521242423最低气温(℃)252218182020186.此次“倒夏寒”天气的成因可能是()①太阳高度小②暖空气势力较弱③云层遮挡阳光④冷空气势力较强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7.“倒夏寒”天气对广西地区的影响是()A.交通运输受阻中断B.柑橘开花时间延迟C.油菜作物遭受冻害D.水稻可能减产减收答案6.B7.D解析第6题,“倒夏寒”天气是夏季出现的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现象,由表可知此时间段是气温下降的过程,原因是冷空气势力较强,出现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云尽遮挡阳光,削弱太阳辐射,因此气温下降,③④正确。选B。第7题,5月是广西水稻生长的季节,气温突然下降会使水稻生长受影响,导致水稻减产减收,D正确。柑橘开花时间在春季,B错误。最低气温依然在18℃左右,可能形成冷害而不是冻害,C错误;对交通运输影响不大,A错误。真题专练[分值:100分](选择题1~8题,每小题8分,共64分)(2023·福建地理)泥石流爆发后,部分物质冲出沟口,沟内残留物质会影响下一次泥石流的冲出量。下图1示意某条沟及沟口景观。该沟于2013年、2019年和2020年爆发了泥石流,沟口冲出量分别为11.50万m3、11.91万m3和11.04万m3。引发这三次泥石流的降雨量依次下降。图2示意泥石流冲出沟口后的堆积体。据此完成1~2题。1.2013年与2019年沟内物质量相近,但2013年泥石流冲出量较少,主要原因是2013年泥石流爆发前()A.沟道弯曲度较小 B.降雨冲刷较强C.沟内的空间较大 D.土壤水分较少2.图2中PQ线示意的堆积体剖面结构最可能是()答案1.C2.A解析第1题,沟中有同样泥沙物质量的情况下,沟道弯曲度小,则水流速度加快,挟带泥沙物质的能力强,会从沟内冲出更多的物质,A错;降雨冲刷强会增加泥沙物质,使冲出量加大,B错;2013年的泥石流爆发前,沟口空间较大,可容纳的残留物较多,因而冲出量较少,C正确;三次泥石流中,2013年降水量最多,土壤水分较多,D错。第2题,PQ剖面线平行于公路、在公路南侧,沟口在公路北侧,可推知Q端为东,P端为西。从三次泥石流堆积体叠加的边界线来看,Q端边界线密集,地形坡度应该较陡,P端较缓,排除C、D;最后一次泥石流爆发时,堆积体已经较高,冲出物前进受阻,在既有堆积体之上覆盖的物质较少,厚度稍薄。选A。(福建地理)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地区考古挖掘出的古聚落遗址,遗址中有许多黄土烧制的陶器。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为避免坍塌,窑洞宽度须小于窑顶黄土厚度。据此完成3~5题。3.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气候趋向()A.冷湿 B.冷干C.暖湿 D.暖干4.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是由于()A.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B.人口增长迅速,耕地不足C.蓄水技术提高,供水充足D.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5.龙山文化时期,该地区坡地的窑洞平面形态最可能是下图中的()答案3.B4.A5.A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说明当时气候趋向寒冷;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可以开凿窑洞居住,但黄土还具有湿陷性,遇水容易塌陷,所以气候湿润的时期需要木柱支撑,仰韶文化晚期的窑洞几乎不用木材,意味着这个时期的气候变干。选B。第4题,仰韶文化早、中期建筑木材耗费量大,加上烧制陶器需要大量木材,导致森林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泥沙大量淤积、河床抬升,同时还会导致洪涝灾害频发,该地区聚落被迫向高处迁移,A对。第5题,由图可知,该时期窑洞位于斜坡位置,门口的土层薄,越往里窑顶的土层越厚。因窑洞宽度须小于上覆黄土厚度,故窑洞宽度从门口向里可以逐渐加宽,A对。B图进门口后一段距离才加宽,最深处又变窄,都会加大挖掘量,相同的工作量达不到室内面积最大化,对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来说,浪费极大,不合适。C、D两图门口附近的空间急剧变宽,土层厚度不足,容易坍塌。(湖南地理)野火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火。近年来,世界各地野火频发,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蒙古东部地区(见下图)野火发生频率高且区域差异大。据此完成6~8题。6.该地区主要野火类型是()A.落叶林火 B.针叶林火C.草原火 D.荒漠草原火7.从可燃物及管理角度,推测下列区域野火发生频率最高的是()A.东方省 B.中央省C.南戈壁省 D.色楞格省8.该地区野火发生最活跃的年份以3~4年为周期,其最为可能的影响因素是()A.气温变化 B.降水变化C.植被生物量 D.游牧活动答案6.C7.A8.C解析第6题,该区域主要位于蒙古的东部,植被类型为草原和荒漠草原,草原的可燃物较多,更容易发生野火,因此该地区主要的野火类型为草原火。故选C。第7题,根据题意,从可燃物及管理角度来看,东方省河流较多,表明当地水分条件较好,加上纬度高,蒸发量较少,气候相对湿润,植物生物量更丰富,可燃物多,并且远离首都乌兰巴托,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因此野火发生频率最高,A正确。中央省和色楞格省都靠近首都乌兰巴托,管理能力相对较强,野火发生频率相对较低,B、D错误。而南戈壁省深居内陆,河流少,表明气候干旱,植被生物量较少,可燃物少,野火发生频率较低,C错误。第8题,从前面分析可知,该地区野火发生频率与植被生物量有密切关系,该地区整体上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生物量不大,经过一次野火后,往往需要3~4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即一定量的可燃物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该地区发生野火最活跃的年份以3~4年为周期,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植被生物量。故选C。9.(2023·山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图1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图2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1)说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对柴河三角洲面积扩大的影响。(6分)(2)分析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6分)答案(1)海口河作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多次疏浚,导致滇池水位下降,柴河河口地区出露,三角洲面积扩大;柴河上游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到达河口地区的泥沙增多,导致三角洲增大;下游开挖沟渠分散水流,沿岸地区生产生活用水增加,导致流速降低,水量减少,水的搬运能力下降,泥沙淤积增多,导致三角洲增大。(2)B区域成陆时间早,聚落形成早;B区域开发早,水稻种植早,土壤肥沃,粮食产量高,生产生活条件优越;B区域海拔高,受滇池水位变化影响小,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强。10.(2022·湖北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甘肃中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气候干旱,地表储水条件差,水资源极度贫乏。为了缓解区域缺水问题,国家在黄河支流——洮河上兴建水利枢纽工程,实施跨区域调水。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复杂性,输水管道多采用隧洞、暗渠和渡槽等方式,线路坡度小,且多呈直线布局。该工程于2021年9月全线通水,极大缓解了当地5市13县(区)用水短缺,600多万群众受益。下图示意该调水工程。(1)分析该区域地表储水条件差的原因。(8分)(2)指出该工程输水管道多采用隧洞、暗渠和渡槽的优点。(8分)(3)评价输水线路网状布局的积极意义。(8分)答案(1)黄土疏松,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水源涵养能力差;地形破碎,河流短小;气候干旱,蒸发旺盛。(2)避免暴露地表,减少蒸发;克服地形障碍,缩短渠道长度;硬化沟渠,减少渗漏;有效控制输水速度,避免渠道淤积或被过度冲刷。(3)扩大受水区面积,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精准供水,提升供水效率;网状布局,有利于用水公平。模拟演练[分值:100分](选择题1~10题,每小题6分,共60分)(2024·江西赣州模拟)海坛岛是我国第五大岛,地形复杂。早期聚落位于北部滨海平原,以码头为核心展开布局,随着人口增加,聚落向台地和平原扩展,并逐渐形成独有的海岛聚落文化。如今,岛屿上的居民大批离乡发展,传统民居功能逐渐被抽离,保护聚落文化遗产刻不容缓。下图为“海坛岛聚落选址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早期,滨海聚落以码头为核心展开布局,主要考虑的是()A.取水便利 B.方便出海C.观赏海景 D.抵御防卫2.居民将聚落扩展到台地和平原处,是为了()A.寻找优美环境 B.开发矿产资源C.寻求便利交通 D.从事农业耕作3.保护海坛岛传统聚落文化遗产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A.完善基础设施 B.修缮传统民居C.提升产业效益 D.增加建筑功能答案1.B2.D3.C解析第1题,海坛岛早期聚落位于北部滨海平原,渔业为当地居民主要产业,以码头为核心展开布局,有利于出海捕鱼,B正确。第2题,由于人口增加,环境压力增大,人地矛盾加剧,导致聚落由滨海扩展到台地和平原;台地、平原未开发土地多,有利于农业生产,D正确。第3题,海坛岛传统聚落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大问题是大量人口离乡发展,导致传统聚落废弃,而人口大量迁出的原因是海坛岛的产业效益差,居民收入低,因此对海坛岛传统聚落文化遗产的保护最应该提升产业效益,C正确。(2024·福建龙岩模拟)德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先行者。为了更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德国通过发布日前电价信息(是指提前发布当日一天内的电价信息),以供电厂和消费者参考决策。下图示意2022年3月19日部分时段德国各类能源发电量与日前电价。据此完成4~5题。4.可再生能源发电Ⅰ、Ⅱ、Ⅲ、Ⅳ分别代表()A.光伏发电、陆上风电、海上风电、生物质能发电B.光伏发电、海上风电、陆上风电、生物质能发电C.生物质能发电、海上风电、陆上风电、光伏发电D.生物质能发电、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光伏发电5.德国采用灵活的日前电价方式,其目的是()A.减少清洁能源消费B.保障电力稳定供应C.促进化石能源利用D.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答案4.A5.D解析第4题,Ⅰ主要在白天,说明Ⅰ为光伏发电;Ⅱ、Ⅲ在一天内的发电量有波动,且德国海岸线较短,加上海上风电站投资大、建设难度大等原因,可知海上风电发电量较小,故Ⅱ为陆上风电、Ⅲ为海上风电;Ⅳ在一天内的发电量较稳定,说明Ⅳ为生物质能发电。选A。第5题,根据材料“德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先行者”可知,德国电价采用灵活的日前电价方式,通过调节电价,鼓励企业和个人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推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国家能源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均衡发展,故A、C错,D对。调节电价与保障电力稳定供应关系不大,B错。(2024·广东汕头模拟)近年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滑坡灾害频发,活动层(季节性冻土层)沿多年冻土层滑脱,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次降水后滑坡事件中滑坡体的主滑剖面。据此完成6~7题。6.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滑坡灾害频发,主要是因为()A.植被覆盖率增加B.风力侵蚀加剧C.土层含水量增加D.山体坡度变大7.在本次滑坡事件中,图示活动层中水分运移的过程是()①多年冻土层阻隔水分②水流以竖直下渗方向为主③活动层土壤含水饱和④水流转为以顺坡方向为主A.②①③④ B.②④③①C.③④①② D.③②①④答案6.C7.A解析第6题,近年来,青藏地区气候变暖趋势显著,直接影响多年冻土稳定性,融水增加,进而增加土层含水量;或受暖湿气候的影响,降水增多,也会加大径流量,增加土层含水量,导致活动层(季节性冻土层)滑坡灾害频发,造成高寒生态系统破坏。第7题,降雨初期水分沿重力方向下渗,此时位移缓慢增大;当雨水入渗量较大时,地下冰起隔水作用(多年冻土层阻隔水分),活动层以下有形成富水层的可能。雨水入渗导致融土饱和度大幅增加,水分渗流方向由竖直向下逐渐转变为顺坡方向,位移显著增大,最大位移所在位置由坡顶附近转移至坡中和坡脚之间。(2024·山东临沂模拟)Z村位于成都市新津区北部,曾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2018年以来,该村盘活了闲置多年的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打造了“互联网+共享农庄+体验农场”为特征的新模式,从一个“空心村”变成“共享村”。据此完成8~10题。8.Z村成为“空心村”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资源贫乏B.人口外出打工C.自然灾害频繁D.生育意愿下降9.Z村从“空心村”变成“共享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理位置 B.政策支持C.运营模式 D.基础设施10.Z村变为“共享村”,可以()①提高资源利用率②增加农民收入③提高城镇化水平④降低生活成本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答案8.B9.C10.A解析第8题,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与乡村之间出现巨大的经济差距,导致农村人口大量外出打工,农村人口减少,出现“空心村”。第9题,Z村通过打造“互联网+共享农庄+体验农场”为特征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实现了从“空心村”变成“共享村”的转变。第10题,Z村变成“共享村”后,提高了土地等资源的利用率,发展了乡村旅游,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11.(2024·九省联考安徽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钱塘江流域是我国东部早期人类活动的最重要区域之一,人类遗址众多,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到晚期,钱塘江入海口海平面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