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容量+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_第1页
人口容量+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_第2页
人口容量+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_第3页
人口容量+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_第4页
人口容量+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照片中这位婴儿是“地球村”的第80亿位居民,于2022年11月15日诞生。联合国将这一天定为“世界80亿人口日”。随着“第80亿宝宝”的降生,地球正式进入了“后80亿人口”的时代。一个问题再次引发世人的关注和讨论:我们的地球家园到底可以承载多少人口?对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有着众多的猜测和估算。你对此有何看法?新课导入第三节人口容量1、运用资料,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并说出二者之间的区别。2、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理解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3、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利用资料理解我国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课标要求学习目标

阅读课本P16-P18,找出并理解下列基础知识:(1)什么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2)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完成课本P17思考,写在课本上)【任务一】注意:边读边提取标注关键信息;

书写规范;

限时5min概念: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警戒值,是最大值。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人均消费水平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0102031自然资源状况【数量和质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资源状况某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由当地的自然资源“短板”所决定。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耕地水矿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资源状况自然资源有限,资源丰富程度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成正相关估算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通常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首要因素【思考】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短板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2、如果要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自然资源的“短板”问题?一般来说,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某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短板”所决定的。1自然资源状况【数量和质量】——首要因素某地区或国家的环境承载力的大小通常以环境人口容量来衡量,取决于最小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一定时期内区域资源状况相对稳定)。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科技、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发展变化影响区域资源状况)资料一: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之内,康熙初年,有记载的人口为1900万,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出现了。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多吃粮少吃肉的生活习惯等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资料二:目前,有些工业化历史较早的国家,如英国、日本已基本上用完了本国的矿物资源,而不得不完全依赖进口,钢铁生产国日本和意大利的铁矿石已完全依赖进口。资料三:农业社会每个人只需要几千克铜铁制作简单农具和生活用具,直至今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贫苦农民依然如此;工业社会对矿物资源的需求却大得多,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要消费钢铁9.4吨、有色金属6吨、砂石3.55吨、水泥227千克、黏土91千克、盐91千克。1、乾隆年间的中国能否养活今天中国的13亿人口?2、中国人若是有少吃粮多吃肉的生活习惯,乾隆年间的3亿人口可能会怎样变化?3、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如果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其环境承载量会有何变化?4、全球所有国家都达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的消费水平,环境会有何变化?资源环境承载力会有何变化?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促使交通运输快速发展扩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发现、开发利用新资源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2获取其他地方的资源促进地区

对外开放3人均消费水平相同的资源环境条件消费水平高,资源消耗多。区域环境承载力小相同的资源环境条件,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正相关资源状况(最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正相关正相关正相关正相关负相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由于假定条件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估计结果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开展了我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容量的研究工作。从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估测,全国耕地面积保持1.23亿公顷,播种面积1.93亿公顷,粮食总产量8.3亿吨,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550千克和600千克三个方案测算,我国耕地面积可承载人口的极限分别为16.6亿、15.1亿、13.8亿。最多能养活16亿人。

材料二: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尤其是对我国耕地、草原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的人口容量为8亿~9亿人。如保证人民能获取所需营养,我国人口应控制在10亿之内;如果按照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之内。中国到底能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

阅读课本P18-P20,找出并理解下列基础知识:(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意义?(2)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完成课本P20活动,写在课本上)【任务一】注意:边读边提取标注关键信息;

书写规范;

限时5min概念: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合理容量<资源环境承载力意义:(1)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2)人口合理容量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合理容量21061214181622亿人2048<实际人口数量资源环境承载力<以我国为例7亿14亿16亿当前世界人口问题:人口合理容量【思考】阅读“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描述世界人口变化的特点。人口数量持续上升,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资源、环境、社会问题贫民窟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合理容量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公平秩序人地协调发展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国际个人节约资源;努力学习,提高科技水平;适度消费。【活动】我国人口政策变迁【活动】我国人口政策变迁【活动】我国人口政策变迁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概念图示实质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是一个警戒值强调的是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是一个合理值区别角度自然资源的承载力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意义生存发展数量大小相同点历史时期不同、影响因素发生变化,使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一定历史时期,影响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算,即具有相对确定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比较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到2020年天津市人口和建设用地控制目标。到2020年,天津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50平方公里以内,天津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1350万人左右。这“1350万”是让天津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天津提出的“1350万”被称为“临界点”,“1350万”是指()A.环境人口容量 B.环境承载力 C.人口合理容量 D.土地承载力2.针对天津市的人口状况,今后应该()A.挖掘自然资源潜力,积极扩大生产规模 B.建立公平社会秩序,提高生活质量C.鼓励生育,解决老龄化问题 D.鼓励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完成问题。3.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②P'为资源环境承载力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④P为资源环境承载力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4.图示反映了()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③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④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考古发现,孤悬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复活节岛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开始出现人类活动。如图为“复活节岛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图完成各题。5.据图可知,复活节岛A.t1时期,纯自然状态提供的物资可养活人口不超过1000人B.t2时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环境承载力提高C.t3时期,整个岛屿的社会、经济发展最为繁荣稳定D.t4时期,该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