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1节位置和范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地理分区。

2.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并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

位置特点。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培养学生的发散

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与其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用歌谣的方式总结归纳知识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重点】

1.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分区。

2.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难点】

能够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歌曲《亚洲雄风》,并提问:同学们,在听了这首歌之后,大家心中有没有一种骄

傲或自豪的感情?找一名同学与大家分享为什么会有如此感受?

我们既是中国人,同时也是亚洲人,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我们所生活的大洲——亚

洲。知识点一雄踞东方的大洲

【自主学习】

(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2、P3的内容,自主完成)

读图6.1和图6.2,思考:

1.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答案:亚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太、南临印度

洋、北临北冰洋,西北、西南分别与欧洲、非洲相邻,东北、东南分别与北美洲、大洋洲隔

海相望:北部纬度约达北纬81。,南部纬度达南纬11。,经度位置约在东经26。至西经170。

之间,范围广大。

2.从纬度位置可以看出亚洲共跨了哪几个温度带?其中哪个温度带所占的面积最大?

答案:亚洲跨了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其中北温带的面积最大。

(教师点拨)

I.关于大洲位置的判断方法

判断南北半球关键是看其与东道的相对方位;判断东西半球,要根据20。\¥和16(TE

的位置,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纬度位置的

判读,关键要根据与南北回旧线、南北极圈的位置.判断出所处的温度带。海陆位直.主

要从周围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宽上判断。

2.歌谣记忆亚洲的位置范围

东半球、北半球、亚洲在里头;围三洋、连两洲、两洲隔海望。

3.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对其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进而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

【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运用地图,简述北美洲的地理位置

(讨论交流)

1.结合教材图6.1,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结合教材图6.3,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3.结合教材图6.3,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洋、大洲,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洲的方位,

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特点。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北美洲的地理位置。

(教师点拨)

1.美洲的半球位置

从南北半球看,北美洲全部位于北半球;从东西半球看,主要位于西半球。

2.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经度约西经20。〜西经170°,纬度约北纬7。〜北纬72。。

3.北美洲的海陆位置特点

北美洲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濒北冰洋,南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与南美洲相分,西

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望,东北隔丹麦海峡与欧洲相望。

知识点二世界第一大洲

【自主学习】

(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4、P5的内容,自主完成)

1.读图6.4,亚洲的面积特点是什么?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除了从面积上能够比

较得出,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的“大”呢?

答案:亚洲在七大洲中,面积是最大的。亚洲也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2.读图6.5,观察亚洲有哪六个分区。

答案:亚洲按地理方位,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6个地区。

3.读图6.6,简要描述一下图中分区居民生活的差异?

答案:西亚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居住帐篷,身着宽大袍子,过游牧生活;北亚东西

伯利亚的亚库特人,居住木屋,身着毛皮服装;南亚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捕鱼为生;东

南亚印唐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聚居在长屋里。

(教师点拨)

1.歌谣记忆七大洲的面积大小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歌谣记忆亚洲分区

东西长、纬度多、世界最大洲;分中亚、东南亚、东西南北正。

3.易错认为亚洲是跨东西经度最广的大洲

亚洲东西跨经度接近200。,东西距离在各大洲中是最长的,但亚洲并不是跨经

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跨360个经度,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4.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差异

生活在西亚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居住帐篷,身着宽大袍子,过着游牧生活;

生活在北亚东西伯利非的亚库特人,居住木屋,身着毛皮服装,运揄工具是狗拉雪

祇;生活在南亚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以捕鱼为生,交通工具是船;生活在东南

亚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聚居在可长达200米的长屋里。

【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比较北美洲和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差异

(讨论交流)

结合教材图6.1〜图6.4,按表6.1中的各项目,比较亚洲和北美洲位置和范围的差异。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北美洲和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差异。

(教师点拨)

亚洲主要在东半球,北美洲在西半球;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北美洲全部位于北半球;

亚洲北部濒临北冰洋,东部濒临太平洋,南部濒临印度洋,北美洲北部濒临北冰洋,东部和

南部濒临大西洋,西部濒临太平洋;亚洲面积约为44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约为2400万平

方千米;亚洲的所跨的纬度范围约为92。,北美洲约为65。;亚洲所跨的经度范围约为164。,

北美洲约为150%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亚洲的位置、范围及地理分区,并将其归纳成歌谣的形式方便大

家记忆。亚洲地域辽阔,跨寒、温、热三带,不同分区、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人们不同的

生产和生活方式。作为中国人,我们为地处亚洲而自豪。

第2节自然环境

第一课时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i.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

2.了解亚洲的地势特点,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3.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归纳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的方法。

2.学会分析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亚洲地形、河流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热爱大自然

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I.亚洲主要地形区的名称与分布;亚洲地势特点。

2.亚洲主要河流名称与分布。

【难点】

地形与河流的流向以及分布的关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课前准备一些有关亚洲的图片制成幻灯片在课堂上播放,如长城、泰姬陵、富士山、沙

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请学生说出图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

中国、印度、日本、沙特阿拉伯、尼泊尔……这些景观都位于亚洲,我们中国也是亚洲

大家庭中的一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亚洲。知识点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自主学习】

(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6〜P8的内容,自主完成)

1.读图6.8,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可以直观的看出不同的地型类

形,这是哪类地形图?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可以看出亚洲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答案:分层设色地形图。亚洲地形复杂多样,中部以高原、山地为主:四周以平原,丘

陵为主。

2.读图6.9,说说亚洲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答案: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呈现出“低一高一低”的变化,即亚洲

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高低起伏大,中部高、东西两侧低的特点。

3.读图6.8,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在图中找出鄂毕河、叶尼塞河、勒

拿河、塔里木河、阿姆河、锡尔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等大河,观察河流

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并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答案: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等由南向北注入北冰洋;湄公河自北向南,黄河、长

江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恒河自西北向东南,印度河自东北向西南注入印度洋;塔里木河、

阿姆河、锡尔河号最终并不注入海洋,而是消失在沙漠中或注入内陆沏泊。由此可知,亚洲

的大河大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状由中部流向周围分布的特点。

(教师点拨)

1.分层设色地形图中地形的判读

要判读某区域的地形类型,主要观察该区域主体颜色,对照图例,判断其海拔高低,海

拔大于500米的地形类型主要为高原、山地;低于500米主要为平原和丘陵;然后再根据颜

色过渡情况,来判断相对高度的变化,如果颜色差异大,表明相对高度大,反之,相对高度

小。由此区分高原、山地或者平原、丘陵。周围高、中间低,则判读为盆地。

2.误认为从某一方向的地形剖面图即可判断该地区的地势特征

沿着亚洲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只可判断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呈现出东西低、中间

高的特点。想全面判断亚洲地势特征,还要根据9(TE经线剖面图,判断亚洲南北方向的地

势变化,从而综合判断出亚洲的地势特征是中部高、四周低。

3.亚洲地理集锦

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奔”之称。

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大的山脉,海拔超过7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

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脉主峰.世界最高峰,海拔8844.43米。

西西伯利亚平原——亚洲最大的平原,面积约260万平方千米。

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半岛,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的群岛,共有岛屿2万多个,面积243万平方千米。

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面积约37万平方千米。

贝加尔湖—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最深处达1620米,蓄水量2.3万立方千

米。

死海——湖面低于海平面415米,是世界陆地最低点。由于湖水含盐量过大,人可以轻

松地漂浮在水面上。

【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讨论交流)

1.结合教材图6.11,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拉布拉多高原、

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西部、

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并说出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结合图6.12,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

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由此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2.结合教材图6.11和图6.12,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标出它们的流向;以密西西

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北美洲的地形特点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教师点拨)

1.北美洲的地形特点:地势变化是东西高、中间低。西部主要是山地(海岸山脉、内华达

山脉、落基山脉),中部主要是平原(大平原),东部主要是高原、山地(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

契亚山脉)。

2.由于北美洲地势为东西两倒高,中间低,所以密西西比河的干流总体流向是由北向南,

而其支流由东西两侧向中部汇集。北美洲的河流流向受其地形的影响,大多都是发源于东西

两侧。

课堂”禽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亚洲的地形复杂多样、种类齐全,地势中间高、四周低的特点和

亚洲的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分布的特点,以及知道了怎么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和河

流特点,同学们要通过读图来记忆这些知识。

第二课时复杂的气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亚洲的气候类型及特征。

2.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类型、

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与其他自然要素之间的

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逐渐形

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

识。

重点难点

【重点】

亚洲的气候类型、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难点】

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亚洲的自然景观图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大家还记得学了哪些内容吗?我们

在上册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类型,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那么大家还记得影响气候的因素

有哪些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亚洲的气候及相关知识。

知识点复杂的气候

【自主学习】

(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io、P11的内容,自主完成)

1.读图6.13,思考下列问题:

(1)找出亚洲有哪几种气候类型。

答案:亚洲的气候类型有:寒带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生候、地中海气候、高

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2)看看北纬30。附近地区的气候类型有哪些?3CTN附近的大陆东岸是什么气候类型,

同纬度的大陆西岸呢?同纬度的青藏高原是什么气候?

答案: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30叭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同纬度的青藏高原是高原山地

气候。

(3)找出亚洲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为何其分布面积最广大?

答案:温带大陆性气候。因为亚洲而枳广大,内陆广大地区距海遥远,所以形成面积广

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4)找出亚洲有哪几种季风气候,并分析季风气候分布特点。

答案:温带季风气侯、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

候分布在亚洲东部;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5)亚洲的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亚洲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非欧大陆,东而和南面分别临太平洋和印度洋,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所以形成了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

风气候是亚洲独有的气候类型。

2.据教材内容,说说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答案:有利:季风气候雨热同期,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时对热量和水分的要求。不利:

夏季风有的年份来得晚或退得早,或是风力太弱,雨水就不足,容易造成旱灾;有的年份来

得早或退得晚,或是风力太强,雨水就过多,容易造成涝灾。

(教师点拨)

1.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中西部深居亚欧大陆。受纬度位

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的综合影响,亚洲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季风气候显

著特点,其中大陆性强的特点,是由于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拥有广大的陆地。亚洲季

风气候显著的特点则主要是由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印度洋之间巨大的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

2.认为亚洲具有所有的气候类型

世界上的气候类型共有11种,绝大多数亚洲都有,但却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

气候这两种气候类型。

3.认为影响亚洲的夏季风只来自太平洋

亚洲季风气候显著,其夏季风主要来自东部的太平洋和南部的印度洋,由于太平洋容量

巨大,容易被误认为是夏季风唯一的源地。

4.亚洲气候类型多样,各地气候差异巨大

北冰洋沿岸地带是寒带气候,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银装素裹,冰封千里;东南部的马来

群岛是热带雨林气候,长年皆夏,森林常绿;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是热带沙溪气候,干旱少

雨,沙漠广布;西部的地中海沿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中部的青

藏高原和一些高山地区,则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山地气候区,自然景观呈明显的垂直变

化。

【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认识北美洲气候的分布

(讨论交流)

1.找出北美洲主要的气候类型;指出北美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说出它的分布范围。

2.找出4(TN纬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的气候类型;找出8(TW经线自南向北依次穿过的

气候类型。了解北美洲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北美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教师点拨)

1.北美洲的主要气候类型有温带大陆性气侯、亚热带湿泗气侯、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

海气候、热带沙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等。温带

大陆性%候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大陆中部。

2,北美洲的气候类型经纬度分布规律: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依次是地中海气候、高

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西经80。经线自南向北依次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亚热带湿润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亚洲的气候类型和特点,以及知道了怎么分析北美洲气候类型和

气候分布规律,同学们要通过读图来记忆这些知识。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1节日本

第一课时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世界地图中找到日本的位置,并能举一反三推出确定国家位置的方法。

2.了解日本的领土组成和首都位置,并能在日本图中找到相应位置。

3.掌握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口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联系实际,懂得防灾、

减灾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认识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主要灾害等地理内容的方法。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形式激活课

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防震意识,

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日

本)钓鱼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

的国家。

知识点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自主学习】

(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I4、P15的内容,自主完成)

1.读图7.1和图7.2,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

组成和地形特征。

答案:日本位于东半球、北半球;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北部,东临太平洋,西临

日本海:纬度位置大致在23°N〜46°N,国土南北狭长,大部分处在北温带。日本的领土主

要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日本地形以山地、丘

陵为主,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三;平原面积狭小,且多位于沿海。

2.日本的地理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

答案:日本是个岛国,海岸线曲折,促进了日本渔业、造船业、海洋运输业和与国外的

联系;日本的气候深受海洋的影响,所以其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

3.日木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应对措施有哪些?

答案: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所以多火

山和地震。应对措施:为了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日本的传统民居多采用质地较轻的材

质建筑;举行•防震演习。

4.读图7.3〜图7.6,分析总结日本火山地震的利弊。

答案:弊:日本频繁发生的火山、地震易造成交通堵塞、粮食减产,严重时还会造成重

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利:频繁的火山喷发,为日本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日本的

富士山和温泉。

(教师点拨)

1.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位受的方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位出一般从海陆位置、经纬度位

置以及相对位置这几个方面来分析。

(1)海陆位置:一般从所在大汨或大陆的方位、濒临的海洋来描述:,

(2)经纬度位置:一般从经纬度范围,所处低、中、高纬度,分布的温度带,所在半球等

方面加以描述。

(3)相对位置:一般从相邻的国家、地区、省区以及特殊的地理事物等方面分析。

2.日本的自然资源

日本森林资源、水能资源、渔业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匮乏。日本山地、丘陵多,再加

上湿泗的海洋性季风气候,森林资源丰富;水流落差大,故其水能资源丰富;濒临太平洋,

渔业资源丰富,北海道渔场是世界著名渔场。

3.岛国不一定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日本为岛国,四面环海,但不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中纬度大陆

的西岸。日本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季风区,属于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具有

海洋性特征。

4.日本的火山和地震

日本火U多,分布广。富士山是最著名的火山。日本还多地震,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影

响巨大。

【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读图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减灾措施

(讨论交流)

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2.应对地震,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

3.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应该向日本学习什么?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减灾措施。

(教师点拨)

1.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这里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

比较活跃,因此多火山、地震。

2.一是传统民居多使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以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二是进

行防震演习。

3.我国也是一个多地震的国亥,在地震多发地区,应当学习日本一是选择质地较轻的建

筑材料,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二是进行防震演习,加大防震减灾宣传力度,提高

人们的防灾意识及自救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即岛国的领土组成,海岸线

曲折;海洋性的季风气候;多山的地形特征;多火山、地震等。然而,海岸线曲折,因而日

本多优良港湾。那么,多优良港湾的特点又会对日本的工业经济造成什么影响呢?这是我们

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1节日本

第一课时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1.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

2.纬度位置——23°N-46°N

3.领土组成——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

二、自然地理特点

1.山地、丘陵地形为主,平原面积狭小

2.河流短小急促,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

3.气候: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具海洋性特征

4.多火山、地震

第二课时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计算人口密度,并能与世界人口密度的比较得出日本人多地少的特点。

2.了解日本的民族构成及文化特色,知道中国与日本文化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日本人文经济的认只,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形式激活课

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

2.培养学生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日本的人文环境特征。

2.日本的工业分布特点及原因。

【难点】

日本的工业分布特征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日本的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图片)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多火山地震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了解

一下日本的工业、经济特征和风土人情。知识点一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

【自主学习】

(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17、P18的内容,自主完成)

读图7.10〜图7.13,思考:

I.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什么?工业特点是什么?

答案:日本经济发达,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日本工业高度发达,以加工贸易型经济为

主,即从国外大量进口原料、燃料,然后依靠本国先进的科技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对进口

原料进行加工,制成工业品大量出口,形成“进口一加工一出口”型经济。

2.日本的工业分布特征是什么?主要工业区有哪些?

答案: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漱户内海沿岸。主要工业区有:京滨工业区、

阪神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漱户内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

3.日本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有哪些?

答案: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劳动力短缺且价格高:国内各种资源、用地紧张:环境污染

严重;国内市场狭小等,发展速度放缓。对策为:依靠资金、技术等优势,加速扩大海外投

资;利用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劳动力等,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和销售基地。

4.日本的投资建厂对象是哪些?

答案: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是欧洲、美国、东亚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教师点拨)

1.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潮户内海沿岸的原因

(1)日本国内资源贫乏,市场狭小,进口原料、出口产品主要依赖国际市场,将工业布

局在沿海、港口附近,便于原料的揄入与产品的输出,从而节省运费。

(2)该地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国内最大的消费地。

(3)工厂靠近码头,陆上交通便利。

(4)沿海平原集中,填海造陆价格低,工业经济效益高。

2.日本工业布局的变化

不能静止地看待日本工业布局。日本国内出现劳动力成本上涨、环境污染、土地紧张、

国内需求减少等问题,许多企业采取依靠资金、技术等优势,加速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

和销售基地。针对不同投资对象,日本选择使用不同策略。对于欧洲、美国,主要是利用当

地广大的消费市场,而对于东亚和南亚,则主要利用当地廉价的原料、土地和劳动力资源。

知识点二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自主学习】

(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19、P20的内容,自主完成)

1.阅读教材第19页内容,结合图7.5〜7.8,说明日本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既有浓厚的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西方气息,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

型。

2.简述历史上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答案: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唐朝,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科

学、文化、艺术,中国也曾派遣便者东渡日本,传播建筑、绘画艺术、医学和宗教等。

【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结合实例,感受中日文化的交融

(讨论交流)

1.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有哪些方面的相似性。

2.有哪些关于中H文化交融的例子,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中日文化的交融。

(教师点拨)

1.日本人同我们一样属于黄种人:日本人饮食与我们有类似之处:日本文字方面与汉字

也有类似之处等,总之,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2.如政治经济制度方面,日本进行的“大化改新'’就依照唐朝制度,改革了行政制度,实

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唐朝时,高僧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

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华学

界的尊敬。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日本的工业特点、分布及原因,日本的文化特征等知识。从中我们要

学习无论为人,还是做事都应该扬长避短;继承要汲取精华,去其糟柏;传统的精粹要发扬

光大,外来的要注意取舍。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一、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

有利

1.条件[

不利

2.经济特征:加工贸易型

美国、西欧

3.海外投资对象,

东南亚、东亚

f太平洋沿岸

4.工业分外獭户内海沿岸

二、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1.民族构成一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

2.东西方文化并存

第2节东南亚

第一课时“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读图说出东南亚地理位置的

特点和重要性。

2.掌握东南亚的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东南亚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树立因地制宜的人地关系思想及环保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东南亚这一案例的学习,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2.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论辩和读图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训练学生的辨证思

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国家。

2.马六甲海峡的位置以及在世界海运交通上的地理意义。

【难点】

1.东南亚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运交通上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视频播放东南亚各种风光)

近年来到新马泰旅游是中国人出国旅游的一大热点,那里有丰富的热带自然景观,众多

美丽的沙滩和岛屿,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同学们,你们知道“新马泰”是指那些地方吗?它

坐落在哪里吗?今天老师就领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东南亚,欣赏一下那里的迷人风光。知

识点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自主学习】

(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22、P23的内容,自主完成)

1.读图7.19,说出东南亚在世界上的位置和范围。

答案: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中国的南面。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2.读图7.20,在图上找出亚洲、大洋洲、印度洋、太平洋。图上实际操作把大洲和大

洋用线连起来,看看形成了什么字?这个字说明了什么?

答案:“十”字。它说明了东南亚处于沟通亚洲与大洋洲、联系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

字路口”。

3.读图7.21,那么多大洲大洋之间的交通航线是怎样通过东南亚的呢?

答案: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沟通太五洋与印度洋的天然水

道,也是连接欧洲、印度洋沿岸港口与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还是欧洲、非洲与东南

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

4.读图7.20,仔细观察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形各有什么特征?

答案:中南半岛地脑是山水和间,纵向分布,靠近中国的北部地势高。马来群岛的大多

数岛屿地势起伏大,地形崎峪。

5.读图7.20,思考在东南亚的范围之内有哪些国家?

答案:东南亚的国家有:泰国、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

尼西亚、文莱、东帝汶、菲律宾。

(教师点拨)

1.认为马六甲海峡是东南亚和东亚到欧洲和非洲各港口的唯一通道

马六甲海峡是联系东南亚和东亚到欧洲和非洲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但不是唯

一通道。重要意义在于沿岸城市密集、方便提供日常用品。

2.认为东南亚濒临印度洋、太平洋,只有沿海国,没有内陆国

老挝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其他都属于临海国或岛国。

【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认识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和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讨论交流)

I.找出太平洋、印度洋、大洋洲、中国、印度在东南亚的方位;找出中南半岛、马来

半岛、马来群岛在东南亚的位置;找出东南亚与中国陆上相邻的国家和濒临南海的国家有哪

些。

2.分析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石油进口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和马六甲海峡地

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师点拨)

1.印度洋位于东南亚的西面;太平洋位于东南亚的东面;大洋洲位于东南亚的东南面;

中国位于东南亚的北面;印度位于东南亚的西北面。中南半岛位于中国的南部,中南半岛向

南伸出的一个小半岛是马来半岛,马来群岛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中国陆上相邻的国家

有越南、老挝和缅句,老挝是东索亚唯一的内陆国。临南海的国家有越南、柬埔寨、泰国、

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等。

2.马六甲海峡是西亚、非洲石油运输到东亚的重要通道,被称为“海上生命线”。近年来,

我国从西亚进口石油,船只必须通过马六甲海峡。

知识点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自主学习】

(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23、P24的内容,自主完成)

1.东南亚因为纬度范围决定它位于哪个热量带?参看“亚洲的气候类型”图,判断东

南亚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在哪?

答案:东南亚位于热带。东南亚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两种类型。热带季

风的分布地区——中南半岛和菲把宾群岛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地区——马来半岛南部

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地区。

2.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什么?它们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答案: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都具有全年高温、降水丰沛的特征,都有利于水稻

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由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这里的农作物多在

雨季播种,在旱季妆获。热带雨林气候地区的农作物全年可以播种,都能收获。

3.读图7.24,说说东南亚主要热带经济作物、地位及生产国家。

答案:东南亚主要的热带经济作物有天然橡胶、棕桐油、椰子、蕉麻,东南亚是它们的

最大产地,其最大的生产国分别是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教师点拨)

1.误认为中南半岛属热带季风气候,马来群岛属热带雨林气候

东南亚主要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

半岛.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但要注意的是中南半岛南端马来半岛的气候类型

是热带雨林气候,而属于马来群岛的菲律宾群岛的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2.东南亚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降水多,因而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2)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一年有旱雨两季,农作物多在雨季播种,在旱季收获。

(3)东南亚国家的主要农作物

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泰国、越南、缅甸

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国泰国

世界最大的棕桐油生产国马来西亚

世界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

菲律宾

椰子出口国

世界最大的椰子生产国印度尼西亚

【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探讨如何协调农业生产与东南亚热带雨林保护的关系

(讨论交流)

I.发展油棕种植与保护红猩猩的生存环境之间有何矛盾?

2.以“保护红猩猩,少吃方便面”为题,组织一次讨论会。

3.搜集有关衣、食、住、行等日常消费行为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相关的故事,与同学们

分享。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出如何协调农业生产与东南亚热带雨林保护的关

系。

(教师点拨)

1.砍伐热带雨林,发展油棕种植,使热带雨林面积减少,破坏了红猩猩的生存环境,可

能导致红猩猩从地球上消失。

2.方便面所用油脂为棕桐油。棕稠油是从油棕树上的棕果中榨取出来的,红猩猩生存的

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适宜种植油棕。为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东南亚大片雨林被砍伐,变成了

油棕种植园,红猩猩则丧失了栖息地。所以我们要少吃方便面,以保护红猩猩。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了解了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热带气候类型、分

布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特别要注意的是掌握东南亚的位置、国家及马六甲海

峡在世界海运交通上的地理意义。

板书设计

第2节东南亚

第一课时“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候与农业生产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1.地理位置:亚洲的东南面、中国的南面

2.马六甲海峡——十字路口的咽喉

3.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二、地形

1.中南半岛:山水相间,纵向分布

2.马来群岛:地势崎呕1

三、国家:11个

四、热带气候及其与农业生产

1.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农作物多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3.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经济作物有天然橡胶、棕桐油、椰子和蕉麻等

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热带旅游胜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根据地形图说出中南半岛城市分布特点,并分析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2.举例说明东南亚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3.了解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旅游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I.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的自学、论辩和读图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训练学生的辨证思维能

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1.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2.东南亚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难点】

东南亚气候与旅游业的关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自古以来中国就与东南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著名革命家陈毅在写给缅甸朋友的

诗中曾说到:“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共饮一江水”,这便是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之间

关系的真实写照,因为中南半岛上的许多河流的源头都在中国。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东南亚这些国家的河流、城市等特征。知识点一山河相间与城市

分布

【自主学习】

(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26的内容,自主完成)

读图7.28〜图7.30,思考:

1.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是什么?结合主要河流的流向,归纳出中南半岛的地势特点。

答案: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为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河流多自北向南延伸,向南注

入太平洋或印度洋,这说明中南半岛的地势是北高南低。

2.这样的地形条件有怎样的好处?

答案:上游蕴藏丰富的水力资源,下游可以形成肥沃的平原。因此下游成为东南亚人口

稠密的地区,中南半岛上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大河的沿岸。

3.中南半岛的河流与城市分布有何关系?分析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原因是河流沿岸和河

口三角洲她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易于灌溉,交通便利。

(教师点拨)

1.认为湄公河向南流注入印度洋

湄公河在中国境内被称为澜沧江,流经中国、老挝、缅句、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六国,

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其最终经过越南,注入南海,南海属于太平洋。

2.认为仰光是缅甸的首都

中南半岛的各大河流流经的城市如河内、万象、金边、曼谷、仰光等大城市,除仰光外,

都是所在国家的首都,仰光在2005年前,一直是缅句的政治、经济中心,2005年缅句迂都

至内比都。

【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以中南半岛为例,认识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讨论交流)

I.读图7.28,找出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南河、湄公河和红河,说出它们流向的

共同特点,找出其中发源于我国的河流。找出河内、金边、万象、曼谷、仰光,看看它们附

近的大河及所在的国家。

2.根据河流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分析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有哪些有利条件和弊端?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认识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教师点拨)

1.中南半岛地势北高南低,半岛上的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受地势和山脉的影响,伊洛瓦

底江、萨尔温江、湄南河、湄公河和红河这些河流都由北向南流,最后流入印度洋或太平洋。

其中,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公河、红河都发源于中国,萨尔温江在我国被称为怒江,

湄公河在我国被称为澜沧江,红河在我国被称为元江。

城市名称附近大河名称所在国家名称

河内红河越南

金边湄公河求埔寨

万象湄公河老挝

曼谷湄南河泰国

仰光伊洛瓦底江缅句

2.有利条件:河流是水运通道,为城市对外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河流为城市提供了水

源。弊端:河流水患会给城市造成损失;城市工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向河流随意排放,会

导致河流污染,城市生态环境恶化;过量取水会破坏流域内水的自然循环和更新。

知识点二热带旅游胜地

【自主学习】

(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28、P29的内容,自主完成)

1.说出东南亚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并分析旅游业对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答案:东南亚发展旅游业的条件:自然风光充满热带气息。多数国家海岸线漫长,海岛

众多,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海滨旅游与度假胜地。东南亚各国历史悠久,多元民族文化并存,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文化禁观多姿多彩,名胜古迹众多,风土人情多样。近年来,旅

游收入已经成为泰国、印度尼西五等国家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2.读图7.31,说出东南亚著名的旅游景点及所在的国家。

答案: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崎寨的吴哥窟,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越南的下龙湾,“花

园城市”——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

3.找出华人、华侨在东南亚的分布情况。

答案:东南亚是海外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华人和华侨人口总数在2000万以

上。

(教师点拨)

中国人选择去东南亚旅游的原因

(1)东南亚北部与中国的广西、云南两省区相接,交通便利,路程耗时短。

(2)东南亚热带风光与我国广大地区有较大差异。

(3)东南亚华人、华侨比较多,语言沟通障碍小,有亲切感和文化认同感。

(4)东南亚帝王宫殿和宗教寺塔、特色民族文化与我国迥异。

【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讨论东南亚成为中国人出境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条件

(讨论交流)

从距离、景观、语言文化等方面说说人们选择东南亚旅游的理由。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东南亚成为中国人出境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条件。

(教师点拨)

人们选择东南亚旅游的理由为:距离上,东南亚与我国山水相连,东南亚国家是我国的

近邻,其中越南、老挝、缅甸还与我国接壤,距离近,吸引力大。景观上,东南亚的热带风

光是吸引中国旅客的主要原因。语言文化方面,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人与华侨最集中的地区。

其他方面,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多样的民族风情。

课堂小结

通过对东南亚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东南亚确实有许多的闪光点,吸引着全世界的人来

到这里,特别是这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亚洲的魅力所在。

下面我们来共同欣货一下同学们收集的一些关于东南亚美丽景观的图片,来结束这节课

美丽的东南亚之旅。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热带旅游胜地

山河相间与[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城市分布[城市分布: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r(自然资源

I旅游资源丰富,

热带旅游胜地jI人文资源

〔旅游与经济发展

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3节印度

第一课时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特征。

2.了解印度的地形、地势特点以及主要的河流。

3.了解印度的人口现状和人口增长状况,知道印度政府的人口对策。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资料、图表等方法,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并以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活动对信息

加以整合,探究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I.培养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认同,提升审美情趣。

2.深刻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养成关注世界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1.印度的人口特点。

2.印度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难点】

印度人口特点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幻灯片放映: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

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

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是一个

发展中国家但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生产国;这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

10亿,仅次于中国……

猜一猜这是哪一个国家?知识点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自主学习】

(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30〜P32的内容,自主完成)

1.读图7.32和7.34,说出度的地理位置特征。

答案:印度北邻中国、尼泊尔和不丹,东北与孟加拉国和缅甸接南,西北与巴基斯坦毗

邻,东南、西南分别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相望。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1(TN〜3(TN,北

回归线穿过其北部,绝大部分位于热带和亚热带。海陆位置:位于亚洲南部,东临孟加拉湾,

西临阿拉伯海,南面是印度洋。

2.读图7.34,找出印度主要的地形区,并分析印度的地形、地势特点以及主要的河流。

答案:印度的地势是南北高,中间低:地形主要为:北部喜马拉雅山,中部恒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主要河流有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讷尔默达河、戈达瓦里河等。

3.结合教材第32页阅读材料和图7.35、图7.36,说出印度人口增长的情况及政府对策。

答案:印度人口在2011年达到12.亿,居世界第二位,而且还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度

政府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开始推行控制生育计划,鼓励一对夫妇只要两个孩子,并对不多于

两个孩子的夫妇在就业、教育、住房和医疗等方面给予照顾,退休后提供退休金。

(教师点拨)

1.南亚和南亚次大陆

(1)从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南侧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称为南亚。它东濒孟加拉

湾,西临阿拉伯海,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7个国家和克什米尔一个地区。

(2)喜马拉雅山脉将南亚地区与亚洲其他地区隔开,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即南亚次大陆。

2.认为印度河流经印度

南亚地区主要有两条河流,一条是印度河,发源于中国,流经巴基斯坦,注入阿拉伯海。

条是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主要流经印度和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故印度河并不

流经印度,印度的水源主要来自恒河,恒河因此被印度人称之为“圣河

3.了解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情况,主要利用人口增长曲线图

通过计算结束年份对于开始年份的增长倍数,了解人口总数的增长情况:通过观察人口

增长曲线陡缓的变化,来理解人口增长速度快慢的变化,从而预测今后的人口发展情况。

【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运用材料,分析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讨论交流)

1.阅读教材P32、P33页内容,分析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

2.阅读教材P33页表格7.2,根据印度人均耕地、粮食、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

分析印度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分析总结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教师点拨)

1.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消刀市场广阔等。

2.印度人口众多的劣势:人均耕地少、人均粮食产量低,资源不足,交通堵塞,住房

紧张,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社会经济增长压力大等。

课堂4高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印度这个世界第二的人口大国的一些基木情况。通过学习,需要我们

掌握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特征,人口问题和对策。

第二课时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

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和水旱灾害频繁多发的原因。

2.能利用地图说明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3.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解印度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及在世界的重

要地位。

4.学会分析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简要分析某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以及某

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联系。

2.通过读资料、图表等方法,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并以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活动对

信息加以整合,探究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不同文化的欣货和认同,提升审美情趣:深刻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

地观;养成关注世界的良好习惯。

2.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重点】

1.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2.了解印度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及在世界的重要地位;分析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空

间分布的变化特点。

【难点】

1.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2.了解印度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及在世界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印度的软件园和航空业图片)

印度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那么发展中国家是否什么都比较落后呢?印度被称为

“世界办公室”,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卬度的农业和经济发展,看看

这个发展中的大国的另一面。知识点一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

【自主学习】

(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33、P34的内容,自主完成)

1.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是什么?结合图7.39,说出该气候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容

易发生的气象灾害。

答案:热带季风气候是印度主要的气候类型,其特点是全年高温,分早雨两季。形成原

因:每年6月至9月,当地盛行西南季风,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能够带来充沛的降水,形

成雨季;10月至次年5月,则盛行东北季风,东北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气流干燥,降水

稀少,形成旱季。受季风的影响,印度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西南季风来得早、退得

晚,风力强盛,雨季长,降水多,易造成水灾;有的年份西南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风力不

是,雨季短,降水少,易造成旱灾。

2.读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