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单元速记与巧练(人教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考点测试】(答案版)_第1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单元速记与巧练(人教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考点测试】(答案版)_第2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单元速记与巧练(人教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考点测试】(答案版)_第3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单元速记与巧练(人教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考点测试】(答案版)_第4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单元速记与巧练(人教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考点测试】(答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单元速记·巧练(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考点卷)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考点1大气的组成

下表是地球低层大气中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表。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气体成分体积分数/%质量分数/%

氮(N2)78.0875.52

氧(02)20.9423.15

氢(Ar)0.931.28

二氧化碳(CO2)0.03(变动)0.05

1.表格中未显示,但却对地球生命有重要保护作用的气体是()

A.甲烷B.氨C.一氧化碳D.臭氧

2.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A.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B.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C.含量少,可有可无D.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答案】1.D2.D

【解析】1.大气中臭氧含量很少,主要分布在平流层中,臭氧能够强烈吸收紫外辐射,使得地球上的生物

免受过多紫外辐射的伤害,对地球生命有重要保护作用,臭氧在题中表格中未显示,D符合题意;大气中

也存在甲烷、氨、一氧化碳等物质,在表格中也未显示,但这些物质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不明显,排除

ABC。故选D。

2.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虽少,但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可以使大部分地面辐射能量保存

在大气中,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补偿给地面,因此对地面具有明显的保温作用,D符合题意;二氧化碳

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不是产物,排除A;二氧化碳不具有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的能力,具有这一能力

的主要是臭氧,排除B;由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因此对地球环境非常重

要,不是可有可无,排除C。故选D。

2021年11月10日,一名28岁的法国男子站在父亲驾驶的热气球顶部,随着气球缓缓上升,最终上升

到1016m,打破了自己曾经创造的该项目世界纪录。下图为该男子当时自拍的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名男子拍照时所在的大气层()

A.臭氧含量较多B.适合航空飞行C.厚度大致均匀D.天气复杂多变

4.大气中()

A.氧是地球生物体的基本成分B.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C.氮是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D.各种固体杂质均不参与天气变化

【答案】3.D4.B

【解析】3.根据题意男子拍摄照片的高度为4016m,而对流层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

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所以男子拍照时所在的大气层为对流层,对流层

天气现象最复杂,D正确;对流层的厚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C错误;臭氧层位于平流层,A错误;

平流层适合航空飞行,B错误。故选D。

4.氧是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A错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B正确;氮是地球生物体的

基本成分,C错误;大气中的杂质是降水形成中的凝结核,参与了天气变化,D错误。故选B。

若把地球演化至今的历史浓缩为1天,则地球形成于午夜0:00。7小时后,最早的单细胞生物出现,

爬行类动物和昆虫类在22:00首次出现。现代人类是在24:00的前1秒出现的。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5.关于地球的原始大气,说法正确的是()

A.含有大量氧气

B.来源于原始星云中的气体

C.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氨

D.地球能保持大气成分,是因为表面温度很高

6.单细胞生物形成于()

A.地球内部B.原始大气C.原始大陆D.原始海洋

【答案】5.C6.D

【解析】5.根据所学可知,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A错误,

C正确。地球诞生之初不断受到陨石撞击,地球表面的温度不断升高,大部分的岩石处于熔融状态。随着陨

石撞击不断减少,地球逐渐冷却。地球表层冷却形成了原始的地壳,地球内部的气体逸出形成了原始的大

气圈,B、D错误。故选C。

6.本题考查单细胞生物的出现环境。水圈的形成为地球生命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单细胞生物形成于原

始海洋中,因此D正确。故选D。

考点2大气的垂直分层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有关图示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②有利于高空飞行

③上部冷下部热,大气稳定,以平流运动为主④有臭氧层,能吸收大量的紫外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1.A2.D

【解析】1.读图可知,该层大气的高度介于12~50千米,应表示平流层,平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

升高,而③④曲线表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因此不能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排除C、D;

在平流层下部,气温随海拔升高的变化幅度不大,在平流层中上部,由于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气温随高

度增加而迅速上升,①曲线变化符合该特点,②曲线变化不符合该特征,A符合题意,排除B。故选A。

2.根据前题分析可知,图中大气层为平流层。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平流层中无电离层,①错误;平流层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平流层空气上部热,下部冷,结构稳定,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②正确,③错误;平流层中含量大量臭氧,具有浓度较大的臭氧层,臭氧能吸收紫外线增温,④正确。综

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探空气球(如下图)是把探空仪器带到高空进行温度、大气压力、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测量的

气球。完成下面小题。

3.假设我国海南三亚某气象站释放一探空气球,该探空气球飞行的最高高度约25km。则该探空气球()

A.主要探测高层大气数据B.在平流层飞行的垂直距离更长

C.可以探测对流层的顶部D.上升中气球体积会不断减小

4.探空气球一般飞行高度不超过40km,下列最适合探空气球观测的是()

A.华北某玉米种植区的土壤湿度监测B.某地大气电离层离子浓度变化监测

C.某温室大棚内的二氧化碳含量变化D.某地臭氧浓度随垂直高度变化特征

【答案】3.C4.D

【解析】3.高层大气底部高度约50千米,而该探空气球飞行的最高高度约25千米,因此该探空气球主要

不是探测高层大气数据,A错误;海南三亚位于低纬度地区,对流层厚度约17-18千米,而该探空气球飞行

的最高高度约25千米,因此该探空气球在平流层飞行垂直距离比对流层短,B错误;该探空气球飞行的最

高高度约25千米,会穿过对流层顶部,因此可以探测对流层的顶部,C正确;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因

此上升中气球体积应增大,D错误。故选C。

4.材料信息表明,探空气球主要测量大气温度、大气压力、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不用来观测华北

某玉米种植区的土壤湿度监测、某温室大棚内的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排除AC;题意表明,探空气球一般飞

行高度不超过40千米,而大气电离层的高度更高,因此某地大气电离层离子浓度变化监测,不适合探空气

球观测,排除B;探空气球一般会穿过大气臭氧层,因此可以适合观测某地臭氧浓度随垂直高度变化特征,

D符合题意。故选D。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臭氧层和电离层分别位于()

A.甲层和乙层B.乙层和丙层C.甲层和丙层D.乙层和甲层

6.下列对各层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甲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B.乙层以平流运动为主,适合高空飞行

C.丙层反射无线电波,对远距离无线通信意义重大

D.甲层夏季较薄冬季较厚,中纬度地区无其明显

【答案】5.B6.D

【解析】5.根据所学知识,大气垂直分层中,甲层为对流层,乙层为平流层,丙层为高层大气,其中臭氧

层位于平流层,即乙层,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即丙层,B正确,排除ACD。故选B。

6.结合所学知识,甲层为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A不符合题意;乙层为平流层,

以平流运动为主,适合高空飞行,B不符合题意;丙层为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波,对远

距离无线电通信意义重大,C不符合题意;甲层即对流层在夏季较厚冬季较薄,D符合题意。故选D。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考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地面增温和近地面大气受热主要来自图中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纬度相当,关于两地热力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

A.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①大小有关

B.四川盆地的气温日较差较小,与③④大小有关

C.四川盆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小,与③大小有关

D.青藏高原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大,与④大小无关

【答案】1.A2.B

【解析】1.直接根据图示的太阳辐射的作用过程判断,①表示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②表示地面射向

大气的,表示地面辐射,应属于长波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白天和晚上均出现,④表示大气削弱的太

阳辐射,地面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①),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②),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气温较低,是因为海拔高,与太阳辐射量(①)大小无关,A错误。四川盆地,受地

形因素影响,水汽不易扩散,多阴雨天气,大气削弱作用(④)强,白天气温升高较小,加之大气逆辐射

(③)强,夜晚降温较小,使得气温日较差较小,与③④大小有关,B正确。四川盆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

小,是因为云雾多,大气削弱作用(④)强,与大气逆辐射(③)大小无关,C错误。青藏高原的年太阳辐

射总量较大,是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④)弱有关,D错误。故选B。

读下面“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图中箭头代表的含义,描述正确的是()

A.①—太阳长波辐射B.②—大气长波辐射

C.③—地面短波辐射D.④—大气逆辐射

4.冬季农民用人造烟幕防止农作物受冻,图中箭头能表示其原理的是()

A.①增强B.②减弱C.③减弱D.④增强

【答案】3.D4.D

【解析】3.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可知,①为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A错误;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

阳辐射,B错误;③为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C错误;④为大气逆辐射,D正确。故选D。

4.人造烟幕的主要成分是水汽和二氧化碳,二者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

起保温作用,防止农作物受冻,④增强,D正确;人造烟幕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影响较小,ABC错误。

故选D。

节能建筑是指冬暖夏凉,通风日照合理,从能源使用上耗电、耗气更少,还能隔音降噪的建筑。下图

示意拉萨某地节能房(图中甲、乙、丙、丁为可控开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白天,节能房中鹅卵石可以()

A.减弱①B.减弱⑤C.增强④D.增强①

6.该建筑双层玻璃窗户设计成倾斜的主要目的是()

A.雨季及时排水B.充分利用太阳能C.减弱噪音干扰D.降低光污染危害

【答案】5.C6.B

【解析】5.读图可知,白天时,太阳光可以透过双层玻璃,使鹅卵石升温,由于鹅卵石比热容较小,升温

快,因此辐射较强,增强了地面辐射即箭头④,C正确;无法影响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即箭头①,AD

错误;大气辐射受大气温度影响,不能减弱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还受大气云层状况等影响,也没有减弱

大气逆辐射即箭头⑤,B错误。故选C。

6.该建筑双层玻璃窗户设计成倾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增加接受太阳辐射的面积,与太阳光线的夹角更

大,增强节能房的温室效应、充分利用太阳能,B正确;排水、减弱噪音、降低光污染都不是主要目的,排

除ACD。故选B。

考点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下列选项中A、B、C、D位于同一纬度,其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B.

C.D.

【答案】D

【解析】有云的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气温比晴朗的白

天温度低;有云的晚上,云层可增强大气逆辐射,而大气逆辐射可以对地面保温,因而比晴朗的夜晚气温

高,所以昼夜温差最小的是有云的白天和晚上,AC错误;同等云量条件下,陆地比热比较小,升温降温都

较快,因此与陆地相比,海洋昼夜温差更小,B错误,D正确。故选D。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晴天和多云天昼夜温差的年变化。同一个月份晴天和多云天昼夜温差的差距与大气

中的水汽含量密切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晴天和多云天昼夜温差不同,主要取决于大气()

①对太阳辐射反射的差异②对太阳辐射吸收的差异③对地面短波辐射吸收的差异④放出长波辐射的差异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该地7~8月晴天与多云天昼夜温差的差值较小,主要原因最可能是该时段当地()

A.白昼时间短B.正午太阳高度小

C.大气中水汽含量大D.下垫面性质发生变化

【答案】2.B3.C

【解析】2.昼夜温差不同,考查的是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对太阳辐射反射的差异不同,晴天云层少,

反射少,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多,大气获得地面热量多,①正确。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的小,差异小,②错

误。地面不是短波辐射,③错误。大气长波辐射的差异,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使地面降温慢,缩小了昼夜

温差,④正确。故选B。

3.7、8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白昼时间长,正午太阳高度大,AB错误。材料同一个月份晴天和多云天

昼夜温差的差距与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密切相关,水汽多,大气的削弱保温作用强,C正确。下垫面性质不会

随月份而发生剧烈变化,D错误。故选C。

图1为“2018年3月6日浙江某地天气预报示意图”,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3月7日至9日,影响该地的天气系统是()

A.寒潮B.气旋C.冷锋D.暖锋

5.该地3月8日昼夜温差变小,是因为图2中的()

A.①变大、②变小B.①变小、③变大

C.②变大、④变小D.③变小、④变大

【答案】4.C5.D

【解析】4.由图示天气预报可知,该地在3月7-9日将经历降雨过程,且降水过后气温下降,可判断是冷

锋过境;反气旋过境是晴天,不会降水;气旋影响,气温不会明显下降;暖锋过境后,气温上升。由此可

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图示3月8日降水,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即被地面吸收的太

阳辐射)③变小,致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②变小;云层厚,夜晚大气的逆辐射④变大,保温作用强,昼

夜温差小。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考点3大气热力环流

下图为相同高度范围内等压面垂直剖面示意图(相邻两个等压面气压差相等)。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a示意的气压状况推测()

A.乙地位于城区、丙地位于郊区B.乙地位于赤道、甲地位于中纬地区

C.白天,乙为陆地、丙为海洋D.白天,乙为海洋、丙为陆地

2.若a、b两图表示某区域由a时到b时气压状况的变化,则()

A.乙地天气由阴转晴B.乙、丁两地的气压梯度变小

C.甲、乙两地之间气流运动速度变大D.丙地空气垂直运动方向不变

【答案】1.D2.C

【解析】1.根据图a判断可知,根据“等压线上凸为高压,下弯为低压”可知,白天海洋升温慢,气温较低,

容易形成高压,陆地则形成低压,所以乙地为高压,为海洋;甲丙处为低压,为陆地,D正确,C错误;由

于城区温度高于郊区,故城区气流上升,形成低压,等压面应下凹,郊区气温较低,形成高压,等压面上

凸,A错误;乙处等压面上凸,说明气压较高,而赤道常年被低压控制,B错误。故选D。

2.材料提及“相邻两个等压面气压差相等”,而从图a至图b的等压面变化来看,甲、乙之间气压差异增大,

气流运动速度变大,C正确;乙地由高压中心变为低压中心,天气应该是由晴变阴,A错误;相同高度范围

内,等压面数量增多,所以气压梯度变大,B错误;丙地由低压变成高压,说明空气垂直运动由上升变为下

沉,D错误。故选C。

3.下图所示的热力环流中,正确的是()

A.B.

C.D.

【答案】B

【解析】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的区域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的区域气

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根据热力

环流应用可知,夜晚山坡降温快,气流下沉,吹山风,山谷暖空气被迫抬升,B正确;白天海洋升温慢,气

流下沉,陆地升温快,气流上升,吹海风,A错误;城市人工热较多,气流受热上升,郊区气温相对较低,

气流下沉,气流从郊区吹向城市,C错误;地表受热,气流上升,受冷,气流下沉,D错误;故选B。

在天气晴朗的山地区域,风向、风速昼夜间都有明显的变化,形成山谷风现象。下图为湟水谷地某地

段山谷风一定时间内风向频数及风速日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4.关于该地山谷风出现时间及风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夜晚——谷风,空气沿山坡下降B.白昼——山风,空气沿山坡下降

C.白昼——谷风,空气沿山坡上升D.夜晚——山风,空气沿山坡上升

5.关于该地山谷风风速大小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山风大于谷风;夜间坡谷温差大B.谷风大于山风;白天坡谷温差大

C.山风大于谷风;白天坡谷温差大D.谷风大于山风;夜间坡谷温差大

6.据图判断,湟水谷地谷风转为山风的时间及风向变化是()

A.11:00偏西风转偏东风B.11:00偏东风转偏西风

C.24:00偏西风转偏东风D.24:00偏东风转偏西风

【答案】4.C5.B6.D

【解析】4.根据热力环流所学知识可知,白天山坡比山谷升温快,近地面气流由山谷流向山坡,形成谷风,

空气沿山坡上升;B错误,C正确;晚上山坡降温比山谷快,近地面气流由山坡流向山谷,形成山风,空气

沿山坡下降,AD错误,故选C。

5.据图可知,该地白天为偏东风(谷风),坡谷温差大,风速较大;夜晚为偏西风(山风),坡谷温差小,

风速较小。因此,谷风大于山风是由于白天坡谷温差大所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白天,山坡比山谷升温快,近地面气流由山谷流向山坡,形成谷风;夜晚,山坡降温比山谷快,近地面

气流由山坡流向山谷,形成山风。据图判断,湟水谷地谷风转为山风,即由偏东风转为偏西风的时间为24

时,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考点4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下图是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

指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0点空气运动可能出现的方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若此图表示北半球等高面,PM>PN,则0点风向为()

A.⑥或⑦B.②或⑥C.④或⑧D.③或④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PM>PN,但没说明是高空还是近地面的风向,所以O点风向存

在两种情况。高空时,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M、N并

指向低压N,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半球风向右偏,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图中⑦符合该条件;近

地面时,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M、N并指向低压N,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半球风向右偏,加

之摩擦力的作用,当三个力平衡时,风向从高压区(M)流向低压区(N)与等压线斜交,图中⑥符合该

条件,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下图为“北半球某气压场受力平衡时的风向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图中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风向的字母依次是()

A.a、b、c、dB.a、b、d、cC.b、a、d、cD.c、b、a、d

3.图中决定风速大小的力主要是()

A.b、dB.c、dC.a、cD.a、d

【答案】2.B3.D

【解析】2.根据所学知识,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因此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于受到地转偏向

力的影响,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呈一定夹角,但大致方向相似,因此c为风向;由于风向受到地转偏向

力的影响使其方向发生改变,因此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b为地转偏向力;与风向方向相反的为摩擦力,

d为摩擦力。因此B正确,排除ACD。故选B。

3.结合所学知识,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产生风的主要作用力,影响风速大小和风向;近地表面受摩擦力影响,

摩擦力阻碍风力运动,使其风速降低;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力大小。因此结合上题可知,a为

水平气压梯度力,b为地转偏向力,c为风向,d为摩擦力,影响风速大小的为水平气压梯度力(a)和摩擦

力(d)。故选D。

读某日14时海平面气压场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4.此时风力最大的城市是()

A.乌鲁木齐B.上海C.福州D.贵阳

5.下列城市中,此时贵阳的风向是()

A.东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

【答案】4.A5.C

【解析】4.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四城市中,乌鲁木齐所在地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

大,A正确;上海、福州和贵阳等压线相对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风力较小,BCD错误;故选A。

5.贵阳南部有一低压中心,故其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为由北指向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

向右偏,偏转为东北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进阶·疑难点综合检测】

读下面“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1-3小题。

1.图中各处气温变化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a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B.b层:臭氧大量吸收波长较长的紫外线

C.c层①处:二氧化碳较少,吸收的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较少

D.c层②处:氧原子大量吸收波长较长的紫外线

2.下列关于图中a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温度自上而下变化较小,有利于飞机航行和无线电短波通信

B.温度自上而下变化较大,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C.以平流运动为主,温度自下而上降低

D.以对流运动为主,温度自上而下降低

3.下列关于地球各大气层热量来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平流层顶部B.平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对流层顶部

C.对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D.对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答案】1.B2.B3.C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的热量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部分和地面长波辐射,其主要的热量来自地面长波辐射,A错误。b层中有臭氧层,臭氧可以吸收波长大于

0.175微米(波长较长的紫外线)升温,B正确;C层①处降温是因为没有臭氧不能吸收紫外线,C错误;C

层②处是氧原子大量吸收波长小于0.175微米(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而升温,D错误。因此,B选项正确。

2.根据所学可知,a层为对流层,气温自下而上逐渐降低且变化较大,空气对流运动旺盛,天气复杂多变,

不利于飞机航行。对流层没有电离层,与无线电短波通信无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根据材料可知,对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C正确,D错误;平流层的热量主要是由于臭氧大量吸

收波长较长的紫外线,故随海拔的上升,气温逐渐升高,B错误;高层大气的上层热量主要来自氧原子大量

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因此随海拔的上升,气温在升高,A错误。故选C。

垂直温度梯度指在垂直方向上每变化100米高度气温的变化值,并以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为正值,

下图示意某市城郊秋季某时段垂直温度梯度时空变化图(单位:℃/100米),完成下面4-5小题。

4.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A.8时—16时30分B.16时30分—次日7时

C.7时—23时D.23时—次日5时

5.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500米B.350米C.150米D.100米

【答案】4.B5.B

【解析】4.在对流层中,正常的温度变化是随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而逆温时随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

降低,垂直温度梯度指在垂直方向上每变化100米高度气温的变化值,并以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为正

值,说明随海拔升高温度逐渐增加。图中显示在16时30分至次日的7时,垂直温度变化为正值,说明有

逆温发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图中显示垂直温度变化的数值逐渐递减为0的高度在350m。因此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350

米,B正确。500米处垂直温度梯度已经小于0,温度正常,逆温已不存在,A错误。100米、150米不是逆

温的最大高度,CD错误。故答案选B。

读图,完成下面6-8题。

6.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

A.①B.②C.③D.④

7.东北地区农村用烟雾预防霜冻的原理是()

A.①增强B.②减弱C.③增强D.④减弱

8.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A.B.

C.D.

【答案】6.A7.C8.B

【解析】6.读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大

气逆辐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是地面辐射,但地面热量来自太阳辐射,因此大气

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①),不是大气逆辐射(③)和地面辐射(④),A正确,CD错误;图中②并

没有被地球吸收,不是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B错误。故选A。

7.读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

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烟雾中含有大量颗粒物和水汽,这些物质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即④增强,并增

强大气逆辐射,即③增强,对地面起保温作用,C正确,D错误;东北地区农村用烟雾预防霜冻是在夜晚,

因此与太阳辐射无关,即与①、②无关,AB错误。故选C。

8.读图可知,图A是海陆风,白天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海洋气温低,气压高,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A错误;图B是山谷风,夜晚,谷地气温高,气流上升,山地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风从山地吹向谷

地,B正确;图C是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中心因人为热排放多,气温高于周围郊区,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

城市,C错误;图D是热力环流,近地面受热的地方气流上升,遇冷的地方空气下沉,D错误。故选B。

下图为我国某地气象站1月某日风向与气温增减变化示意图,其中风向方位角是指以正北方向为起点,

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角度,可以用来表示风向。完成下面9-10小题。

9.该日8时至12时气温变化的原因是()

A.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B.大气逆辐射达到最强

C.太阳辐射先增强后减弱D.地面辐射一直不变

10.若此处存在山谷风现象,则夜间盛行()

A.谷风,主要吹东北风B.山风,主要吹东南风

C.谷风,主要吹西南风D.山风,主要吹西北风

【答案】9.A10.B

【解析】9.当气温增减变化值大于0时,气温一直在升高。读图可知,该日8时至12时气温增减变化值

大于0,说明气温一直在升高,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故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A正确;大气逆辐射

最强的时间是大气温度最高的时间,B错误;8时至12时,太阳高度一直增大,12时达最大,故太阳辐射

一直增强;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地面辐射也增强,CD错误。故选A。

10.若此处存在山谷风现象,则夜间谷地气温较高,气流上升,气压降低,山地温度低,气压高,风从山

地吹向谷地,故夜晚盛行山风,AC错误;读图可知,夜间的风向角为100°多,为东南风,B正确,D错误。

故选B。

我国南方某地新建一小型水库,某日两时刻(3时和15时)测得水库及其东西两侧气温分布如下图所

示。据此完成下面11-12小题。

11.关于水库及其周围地区气温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大

B.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小

C.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始终高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

D.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始终低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

12.水库与周围地区存在着气温差异,导致水库与周围地区之间形成了热力环流。关于该热力环流的描述

正确的是()

A.热力环流的方向不变B.水库中心区始终存在上升气流

C.白天风由水库吹向四周D.晚上风由水库吹向四周

【答案】11.B12.C

【解析】11.由图可知,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3:00(夜间)和15:00(白天)距水库距离不同的位置

的气温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小,A错误,B正确;3:00时水库中心区气温

高于东西两侧,15:00时水库中心区气温低于东西两侧,CD错误。故选B。

12.一天中水库与周围地区昼夜热力差异在变化,热力环流的方向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A错误;白天水

库气温低气压高,气流下沉,夜晚水库气温高气压低,气流上升,B错误;白天水库气温低气压高,风由水

库吹向四周,C正确;晚上水库气温高气压低,风由四周吹向水库,D错误。故选C。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山脉冰川区,不同天气条件下地面反射的太阳短波辐射量与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

辐射量比值变化。据此完成13-14题。

13.造成晴天与阴天比值差异的原因是,阴天()

A.大气逆辐射较强B.冰川积雪消融量大

C.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D.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14.导致7月和8月该比值低的根本原因是()

A.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B.强风天气多,积雪保留少

C.阴雨天气多,云层厚度大D.海拔高度大,太阳辐射强

【答案】13.D14.A

【解析】13.本题主要设问太阳短波辐射量差距图,大气逆辐射属于长波辐射,故A排除;阴天温度低,

冰川的消融量小,故B排除;阴天大气消弱作用强,故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少,故C排除,D正确。因

此排除A、B、C,选择D。

14.7月和8月该比值低的原因说明此时地面反射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增加,结

合所学知识可得,7月和8月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到达地面太阳辐射量多,故

A正确;7、8月份温度上升,积雪量减少,故地面反射量减小,但积雪量减少不是根本原因,积雪保留少

不是因为大风而是因为温度升高积雪融化,故B排除;该地区为西北地区,全年降水少,7、8月阴雨天气

也少,故C排除;海拔高度在年内没有明显变化,因此D排除;因此排除B、C、D,选择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