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驻马店市二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小题,20分)1.“时间的车轮又轧出了同样的辙痕,这个朝代与秦朝是那么惊人的相似。一样的气吞万里如虎;一样的千古江山、尽归一姓;一样的雄才伟略、创制颇多;一样的残暴、好大喜功;一样的二世而亡。”这个朝代是()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干“时间的车轮又轧出了同样的辙痕,这个朝代与秦朝是那么惊人的相似。一样的气吞万里如虎;一样的千古江山、尽归一姓;一样的雄才伟略、创制颇多;一样的残暴、好大喜功;一样的二世而亡。”和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隋炀帝即位后,迁都洛阳,先后降服契丹、吐谷浑,分裂突厥,把国界推到青海湖、新疆等地,重新开通丝绸之路,修建贯通南北大运河,南方又降服了安南,占婆,国力达到极盛。然而内外举措过度消耗国力,激发了社会矛盾,隋朝由盛转衰,引发隋末民变 ,二世而亡。因此这个朝代是隋朝,B项正确;汉朝、唐朝都并非二世而亡,排除AC项;宋朝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疆域并未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2.“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这是唐代诗人胡曾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千里长河”的中心是()A.余杭 B.长安 C.涿郡 D.洛阳【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干“‘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这是唐代诗人胡曾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和所学知识可知,“千里长河”是指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郡,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D项正确;余杭是大运河南端,排除A项;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不是长安,排除B项;涿郡是大运河的北端,排除C项。故选D项。3.现今,国家公务员的考试称为国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我国古代,朝廷采用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下列人物中,最早采用殿试的皇帝是()A.隋文帝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唐高宗【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干“最早采用殿试的皇帝”和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C项正确;隋文帝开创科举制但并未设殿试,排除A项;唐玄宗完善科举但殿试非其首创,排除B项;唐高宗延续科举制但无殿试创举,排除D项。故选C项。4.唐太宗在位23年间,任用宰相共28人,除高祖时的旧臣6人外,他亲自任命的22人出身各异,有一半甚至来自庶族寒门。唐太宗的做法()A.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 B.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C.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D.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太宗在位23年间,任用宰相共28人,除高祖时的旧臣6人外,他亲自任命的22人出身各异,有一半甚至来自庶族寒门”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大力发展科举制,扩大了了官员的选拔范围,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唐太宗的做法巩固了统治,未体现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排除A项;“开元盛世”标志着唐朝进入鼎盛时期,排除C项;进士科的确立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排除D项。故选B项。5.唐长安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据此结合下面平面图分析唐长安城的美学内涵是()A.商业繁荣,突破坊市限制 B.布局严整对称,井然有序C.规模宏大,水陆交通发达 D.街道宽敞整齐,人口众多【答案】B【解析】【详解】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店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长安的建筑布局和城市规划独具特色,体现了布局严整对称,井然有序,B项正确;商业繁荣,突破坊市限制是在宋代,排除A项;规模宏大,水陆交通发达并非从美学角度,而是交通角度,排除C项;长安人口达到百万,但街道宽敞整齐,人口众多并非从美学角度,排除D项。故选B项。6.《唐六典》记载:苏州有六十坊市,扬州城有常乐坊、临湾坊、东市等,敦煌出土的文字也证明唐代敦煌也有坊市。这说明唐朝()A.坊市设置普遍存在 B.商品经济空前繁荣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商业突破时空限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唐代苏州、扬州都有市坊,西北敦煌也有市坊存在,结合所学知识,唐代商业区被称为“市”,居住区被称为“坊”,两者有严格的界限,这说明坊市设置普遍存在,A项正确;材料体现唐代很多城市存在市坊,不能说明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排除B项;市民阶层逐渐壮大是在宋代,排除C项;商业突破时空限制是在宋代,排除D项。故选A项。7.绘画和雕塑作品不仅能展示艺术之美,也能真实而细致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下侧两幅作品共同反映了()《弈棋仕女图》(局部)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A.多样的杂剧艺术 B.丰富的医药宝库C.开放的社会风气 D.成熟的舞蹈技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弈棋仕女图》(局部)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和婚姻观念等方面受到北方民族和域外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许多女子接受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下棋等活动。整个时代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体现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C项正确;杂剧是在宋代诸宫调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传统文学样式,与题目信息不符,排除A项;题干反映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与医药成就无关,排除B项;题干反映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与舞蹈技艺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开元时,长安常出现“万国朝未央”的场面;安史之乱期间,对外交往基本中断;唐后期,与唐朝交往的国家与地区减少了近2/3。据此可知()A.安史之乱削弱中央权力 B.唐末调整对外政策C.藩镇割据阻碍边境贸易 D.国力强弱影响外交【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开元时期、安史之乱和唐末时期的对外交往的情况不同,开元时期,唐朝的国力强大,所以长安出现了万国来朝的景象,而安史之乱时期,由于战乱,所以对外交往基本中断,而唐朝后期,国力衰弱,所以与唐朝交往的国家大大减少,所以可以得出国力强弱影响外交的结论,D项正确;安史之乱确实削弱了中央权力,但是这和对外交往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唐末调整对外政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史对外交往,并没有提到边境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9.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下图)作诗云:“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A.直接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给唐朝统治者施以致命打击C.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 D.促使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黄巢起义,唐朝后期统治腐朽,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B项正确;907年朱温建立后梁,直接推翻了唐朝的统治,排除A项;唐朝灭亡,唐末藩镇割据局面延续,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排除C项;安史之乱的爆发促使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排除D项。故选B项。10.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这说明唐玄宗加强对少数民族管理的方式是A.设置机构 B.和亲政策 C.册封首领 D.武力征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体现了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册封首领,C项正确;设置机构指的是唐朝先后设置安西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排除A项;和亲的史实是唐朝时期与吐蕃的和亲,排除B项;题干唐玄宗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与武力征服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新罗仿唐制设国学,教授《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成为新罗学生必读书,后又仿唐朝置算学博士和医学博士,分别讲授《九章算术》《本草经》等。这说明()A.唐朝政治制度先进 B.中华文明历史悠久C.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D.中朝民间交往密切【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干“新罗仿唐制设国学,教授《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成为新罗学生必读书,后又仿唐朝置算学博士和医学博士,分别讲授《九章算术》《本草经》等。”和所学知识可知,新罗是中国的邻国,材料说明唐朝文化传播到了周边国家并深刻影响周边国家的发展,说明中国文化影响深远,C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唐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体现不出唐朝政治制度先进,排除A项;材料不能全面说明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朝民间交往密切”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2.唐太宗时,曾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敦煌、云冈、麦积山及龙门石窟中的唐代壁画和雕塑,也保留着印度北部犍陀罗的艺术风格。与此同时,中国的造纸术经尼泊尔传到印度,结束了印度使用白桦树皮和贝叶写字的时代。这说明()A.唐朝科技领先印度 B.印度绘画艺术强于中国C.佛教文化影响深远 D.友好交流利于共同进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唐太宗时,......与此同时,中国的造纸术经尼泊尔传到印度,结束了印度使用白桦树皮和贝叶写字的时代”可知,唐朝从天竺引进取熬糖法,促进了唐朝制糖业的发展。中国的造纸术传播到印度,促进了印度的社会进步,这说明友好交流利于共同进步,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唐朝学习印度的制糖法,因此无法得出唐朝科技领先印度,A项错误;题干只是说明唐代壁画和雕塑,也保留着印度北部犍陀罗的艺术风格,并未与中国的壁画作对比,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取熬糖法和造纸术,并不是要说明佛教文化影响深远,排除C项。故选D项。13.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这些文物共同反映出()A.唐蕃和亲 B.中外交往 C.北人南迁 D.边界贸易【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片可知,在唐朝墓葬中发现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这些信息表明唐朝与大食、东罗马,甚至远到非洲存在交往,体现了唐朝时期的中外交往,B项正确;唐蕃和亲体现的是民族关系,与材料不符,材料是中外关系,排除A项;图片体现的是中外交往,没有涉及国内人口流动,与北人南迁无关,排除C项;图片反映的是唐朝的中外交往,没有涉及边界贸易,材料非洲等地离中国很远,排除D项。故选B项。14.8世纪,造纸术随着唐朝与大食的军事冲突而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对文化教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5世纪,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材料反映了()A.欧洲出版业发展迅速 B.宋元科技成就突出C.文化多样性受到尊重 D.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8世纪,造纸术随着唐朝与大食的军事冲突而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对文化教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5世纪,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可知,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这说明科技推动社会进步,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造纸术和印刷术对欧洲文化教育发展的作用,并未体现欧洲出版业发展迅速,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造纸术和印刷术对欧洲文化教育发展的作用,与宋元科技成就突出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文化多样性受到尊重,排除C项。故选D项。15.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为此采取的举措中与“制其钱谷”相符的是()A.设置枢密院 B.设立通判 C.设置转运使 D.设立市舶司【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时期为“制其钱谷”采取的措施是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C项正确;设置枢密院属于分割相权的内容,排除A项;设置通判的目的是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对应的是“稍夺其权”,排除B项;市舶司是管辖海外贸易的机构,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6.《文献通考》记载:“王安石变法后,熙宁(宋神宗)十年,国家财政收入与治平(宋英宗)时相比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此史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A.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B.加剧土地兼并C.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D.增强军事力量【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

“王安石变法后,熙宁(宋神宗)十年,国家财政收入与治平(宋英宗)时相比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理财,其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材料中的“国家财政收入与治平(宋英宗)时相比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说明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国家财政收入增长,未提及对人民的控制,排除A项;北宋实施不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而且材料未提到该内容,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未反映军事力量的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17.随着疆域不断扩展,契丹人不仅庆祝本民族传统节日,契丹皇帝还在立春时节学习汉人在土牛前焚香,“撒谷豆,击土牛”。这一行为()A.推动契丹人放弃游牧生活 B.有利于民族交融C.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D.增强了辽朝国力【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契丹皇帝还在立春时节学习汉人在土牛前焚香,“撒谷豆,击土牛””体现是契丹皇帝对农耕文明的重视,辽王朝建立后,统治者大量主动吸纳中原农耕文明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同时也重视保持契丹游牧文化主体性,推动农耕、游牧文明的融合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B项正确;契丹人放弃游牧生活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只是表明契丹皇帝对农耕文明的重视,没有涉及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排除C项;推动农耕、游牧文明的融合发展增强了辽朝国力,夸大了农耕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18.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在交流和碰撞中不断交融,那么北宋时期,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①西夏②辽③金④蒙古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北宋建立于960年,1127年,北宋灭亡,1038年党项族建立西夏,故西夏是与北宋并立的政权,①正确;916年契丹族建立辽,1125年金灭辽,故辽是与北宋并立的政权,②正确;1115年女真正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政权,1234年蒙古灭金,故金是与北宋并立的政权,③正确。A项正确;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而1127年北宋已经被金所灭,④不符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19.“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北宋建立 D.南宋偏安【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D项正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都出现在唐朝,排除AB项;北宋的都城是开封即材料中的汴州,与诗句“直把杭州作汴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0.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其中的“胡虏”“匈奴”实际上指的是()A.党项族 B.女真族 C.匈奴族 D.契丹族【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岳飞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因此“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的“胡虏”“匈奴”是指女真族。B项正确;党项族建立了西夏,排除A项;匈奴族与南宋无关,排除C项;契丹族建立的是辽,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3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炀帝即位后,为巩固国家统一,有效控制江南地区,特别是掌控调配江南富庶物资,他下令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把沿线重要通都大邑连缀在一起,密切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对加强南北的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起了重要作用。——摘编自唐子庆《中国古代史(下)》材料二科举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的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畯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运河开凿目的及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指出科举制度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是什么?【答案】(1)目的:为了巩固国家统一,有效控制江南地区。意义:密切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对加强南北的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起了重要作用。(2)标志: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特点:自由报考、不问出身贵贱、公开考试、考试内容广泛、以程文优劣为录取依据(3)农具:曲辕犁;筒车。【解析】【小问1详解】目的:根据材料一“隋炀帝即位后,为巩固国家统一,有效控制江南地区,特别是掌控调配江南富庶物资,他下令开凿大运河”可知目的为巩固国家统一,有效控制江南地区。意义:根据材料一“大运河的开通,把沿线重要通都大邑连缀在一起,密切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对加强南北的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起了重要作用”可知意义为密切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对加强南北的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起了重要作用。【小问2详解】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创立。特点:根据材料二“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可知特点为自由报考、不问出身贵贱;公开考试;根据材料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的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畯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可知特点为考试内容广泛、以程文优劣为录取依据。【小问3详解】生产工具的名称:根据材料三“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农民改进了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还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可知图一曲辕犁;图二筒车。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小腿)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材料三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中国古代史(下)》(1)历史上把皇帝一和三统治时期出现的繁荣局面称作什么?(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太宗是如何减轻人民负担。(3)浏览皇帝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则天是如何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答案】(1)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2)治国思想:民本思想。措施:关注民间疾苦,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3)方式:武则天继续推行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4)影响: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损失严重;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解析】【小问1详解】局面:据材料一“贞观”并结合所学可知,皇帝一为唐太宗,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各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据材料一“开元”并结合所学可知,皇帝三为唐玄宗,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库充盈,人口数量增长明显,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出现了盛世局面,即开元盛世。【小问2详解】治国思想:“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小腿)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将“百姓”比作“胫”(身体根基),将“君主私欲”比作“腹”(局部需求),若为满足君主私欲而过度压榨百姓(割胫喂腹),短期看似获益(腹饱),实则动摇统治根基(身毙),这体现了唐太宗坚持民本的治国思想。方式: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在位期间,关注民间疾苦,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小问3详解】方式: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武则天参与执政和在位的时间累计50年。这期间,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社会相对安定,人口不断增长,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小问4详解】影响:据材料三“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并结合所学可知,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他的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这场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损失严重;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请婚。641年,□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也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指中原),贱夷、狄(周边民族),朕(唐太宗)独爱之如一。(贞观四年三月)四夷君长诣阙请上(唐太宗)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三“宋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军大举南下,一路攻城拔寨,兵临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十二月,双方签订盟约,辽军撤回。”——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1)材料一中的“□公主”指的是哪位公主?根据材料一说说,这次和亲对唐蕃之间有什么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唐初统治者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影响。(3)材料三反映的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盟约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分析此盟约的签订对局势有什么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我们今天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答案】(1)公主:文成公主;影响:促进了唐蕃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唐蕃之间的政治联系,进一步巩固了两国的友好关系。(2)政策:实行“华夷一家”的开明民族政策;影响:各民族对唐朝的认同和归附,促进了民族团结;巩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减少了民族冲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和发展。(3)盟约:澶渊之盟;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4)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习俗,消除民族歧视和偏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

【解析】【小问1详解】公主:根据材料一“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641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41年入藏和亲的公主是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影响:结合材料一“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也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和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中原的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书籍,促进了唐蕃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原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品传入吐蕃,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唐蕃之间的政治联系,松赞干布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进一步巩固了两国的友好关系。【小问2详解】政策:根据材料二“朕(唐太宗)独爱之如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华夷一家”的开明民族政策,主张对中原和周边民族一视同仁。影响:据材料二“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被四夷君长尊为“天可汗”,体现了各民族对唐朝的认同和归附,促进了民族团结;通过平等的民族政策,唐太宗巩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减少了民族冲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小问3详解】盟约:据材料三“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十二月,双方签订盟约”并结合所学可知,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影响:据所学澶渊之盟影响可知,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小问4详解】做法: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从平等、交流、团结等角度回答,如:处理民族关系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习俗,消除民族歧视和偏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推动民族团结;依法处理民族问题,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还要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几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巨(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宋史职官志》材料三宋初统治者惩戒晚唐五代的教训,“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成效堪称卓著。……有意识地压制武将,枢密院长官皆用文官;大力抬高文官士人地位,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大抵文臣多受儒家伦理熏陶,尊君敬上,而武将往往不读诗书,跋扈无礼。久之旧弊虽防,新弊渐生。——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结合所学,材料一中的图一反映了唐朝怎样的行政制度?图二反映宋太祖采取了什么办法来削弱相权?(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在地方上设立“通判”的目的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初“防弊之政”的方针,并说出其根本目的【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办法:分化事权。(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力量。(3)方针:崇文抑武。目的:强化中央集权。【解析】【小问1详解】制度:据材料一图示信息“中书省”“门下省”等可知,该制度为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与材料信息相符。办法:据材料一图示信息“财政、行政、军事”并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加强君权,削弱相权,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宰相的权力。在宰相之下又设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