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浙江省台州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浙江省台州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浙江省台州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浙江省台州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考试结束前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他摘引谢庄、陆厥、王褒、柳恽、沈全期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便得出结论说:“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有不少诗句,足以否定林庚先生的引申以至于他所得出来的结论。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强调“木”和“树”的分别,并且说“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云云,我看就不一定是这样。试读以下的诗句,就可以知道。珍木郁苍苍。(刘桢《公宴诗》)遥爱云木秀。(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乔木生夏凉。(韦应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山木尽亚洪涛风。(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从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诗句中我体会不出一点“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来。相反地,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又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这说法,拿他所举的例子还勉强可通,若拿我在上面所举出的一些例子来看,就显得十分矛盾了。依照林庚先生的观点,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年防卷便为真实的形象”。不错,“嘉树”的确不能改为“嘉木”,否则太不成话了。但我要转问林庚先生一下:刘桢“珍木郁苍苍”,王维“遥爱云木秀”,你一定也要改为“珍树郁苍苍”“遥爱云树秀”才好吗?如果不改,就不能和你的说法符合;如果要改,我看是不妥当的。尤其是韦应物的“乔木生夏凉”,若改为“乔树生夏凉”,那就要成为绝大的笑话了!因为“乔木”等词儿,早已约定俗成,不容许你擅自改动了。应该用“木”的地方,必须用“木”字,应该用“树”的地方,必须用“树”字。大约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恐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如果引更多的诗句来作更细的分析,结论就一定会不同一些。至于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木’字固然胜‘叶’,但“落叶满空山”(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十分好的句子,不能用“落木”的例子来强为衡量。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摘编陈友琴《温故集》)材料二: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闩、棍子、桅杆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显得同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如杜甫写深可见“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的。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么多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首先,“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其次,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A.材料一认为,林庚先生抓住《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此观点是片面的。B.材料一认为,用了“木”字的诗句也能描绘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而改用“树”字之后,便可能消减了那种“密密层层”的“绿化之美”。C.材料二认为,人们见到“木”一般想到的都是树,由“木”想到“木头”“材料”等,这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却并不如此。D.材料二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引述林庚观点,先立后破,破立结合,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材料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结构井然有序。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二引用陶诗证明“木”有时指夏季“枝繁叶茂”的树,因此,“木”与秋天并没有必然联系。B.两则材料为了充分论述林庚先生观点的片面性,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C.两则材料开头都引用了屈原《九歌》中的名句,都有借此引出错误观点,并进行反驳的用意。D.两则材料都认为林庚先生的说法不恰当,这或许给了我们鉴赏诗歌时对相同意象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的启示。3.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的一项是()(3分)A.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C.群木昼阴静,北窗凉气多。(韦应物《夏景园庐》)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简述材料一的主要观点。(4分)5.依据材料简要分析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有哪些?(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第五幕】关汉卿的书斋田汉他的好友杨显之,在看已经写成的几折。关汉卿站在其后面。关汉卿:显之,你看这样写,行了吗?杨显之:行。我看这倒是你的压卷之作。不过有几点想问问你:第一,蔡婆婆这人物,你是要当好人写呢,还是当坏人写呢?当作坏人写吧,她又是窦娥的婆婆,窦娥是为了救她才屈死了的。关汉卿:这个人大体上还是善良的,她不是很爱窦娥的吗?杨显之:不过你当她是好人写,她又是一个放高利贷的,借给你五两银子,隔一年连本带利要你十两;借给你十两,隔一年要你二十两。没有钱还她,你就得把女儿卖给她做儿媳妇。这样的人还能是好人?我倒是赞成赛卢医那个办法,要用绳子勒死她。关汉卿:勒死她,就没有人再放高利贷了?杨显之:那当然还会有。关汉卿:却又来了。于今这世道,就是个高利贷的世道。相比之下,蔡婆婆还是比较好一点的了。要找真正的好人,除非世界上没有高利贷了。杨显之:好,这一点算过去了吧。第二点,山阳县逼供之后,马上说“明日杀窦娥”,既不经三审六问,也不申请刑部批准,就处决人犯。作一个前代的戏,不是符合惯例啊!关汉卿:你这一点提得好。可是我问你,于今大元朝杀人必须要经过这些程序吗?忽辛杀朱小兰,不是刚问过一堂,第二天就稀里糊涂把她给砍了吗?杨显之:哦,原来你是这个用意,那就没有说的了。此外在文字上,我觉得第二折那支《感皇恩》很好。“……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写得又生动,又深刻。后面那支《滚绣球》,“地啊,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啊,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我看干脆改成“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感情不是更强烈一些吗?关汉卿:好,那就这么改吧。杨显之:不,你自己斟酌吧,我说得不一定对。关汉卿:不,你说得很对,(确定地)改!从桌上落下一张纸,杨显之忙拾起,看了一下。杨显之念: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关汉卿:(低声)这是文丞相写的。杨显之:文丞相?你是说文天祥丞相?关汉卿:对,就是他。杨显之:好。我今天还有事,我走了。(站起)文丞相的诗,我带着了。杨显之匆匆地走出去了。关汉卿看着已经改过的前三折,出了神,不觉朗诵起来。关忠上场。关忠:老爷,叶先生来了。关汉卿不应。他已独自沉浸在艺术世界里好半天,似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叶和甫上,关忠欲再报告,叶和甫止住他,轻轻地走进来,听关汉卿朗诵。关汉卿朗诵:【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关忠:(提醒)老爷,叶先生来看你来了。关汉卿:谁?(他醒过来似的)哦,和甫。关忠:叶先生来了好一会儿了。关汉卿:请坐,请坐。没有知道你来了。失迎得很。叶和甫:哪里,哪里。还是我来得莽撞,扰乱你的文思了。关汉卿:(吩咐)关忠,点茶。关忠:是,(端茶给叶和甫)您请喝茶。叶和甫:昨儿个帘秀告诉我,你在给她打一个新本子,就是你刚念的这个吗?关汉卿:对。叶和甫:已经完稿了?关汉卿:没有。还差一折,不过也快完了。关汉卿:哦,还是所谓的“乱头粗服”,刚才想请显之给仔细改一改,可他没工夫。叶和甫:“乱头粗服,丰韵天然”,你从来不是这样写的么?不过听刚才念的,什么“不分好歹难为地,错勘贤愚枉做天”,连天地也骂起来了,不能像往常那样轻松一点吗?关汉卿:你是内行,当然应知道,这戏的写法是随着情节而定的。这戏原本就不是轻松愉快的情节,怎么能用这些笔法呢?我甚至鄙视那些写法,我觉得那都是些甘草、薄荷,只管管伤风、咳叶和甫:(不了解)哦,不。还是往常那样的好。你开的是薄荷、甘草的店,人家就向你买薄荷、甘草,这不是很自然的吗?关汉卿:你们那样看我?叶和甫:哦,这是开玩笑。(转话题)刚才这个戏是写的哪个朝代的故事呢?关汉卿:也不知道这是哪个朝代,应是汉朝吧。东海地方有一个孝妇被东阿太守给冤杀了,后来那地方三年没下雨。直到于公治狱,这案子给平反了,这才下起雨来。叶和甫:这不过是个传说,你不会是还要替传说中的人物担忧吧?关汉卿:如今,这样的冤狱还在重复着哩。叶和甫:唔,帘秀告诉我,你对最近朱小兰一案很抱不平。关汉卿:对,每个有良心的人,都会为她不平的。叶和甫:是啊,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更何况你这样多情的文人呢?不过,别人议论尽管议论,你可千万别写。关汉卿:(反感)那为什么?叶和甫:我觉得,你近来的几出戏,像《救风尘》《望江亭》啊,称得上是洛阳纸贵。歌台舞榭没你的戏就不卖座。人家把你看成了“烟花粉黛的大师”。于今,你忽然改写公案戏,成功固然好,一旦不中,盛名岂不一落千丈?很是不值。关汉卿:胡说什么,我哪是什么“烟花粉黛的大师”,我写《救风尘》是歌颂赵盼儿那样急人之难的侠妓,我写《望江亭》是赞美谭记儿那样机智勇敢、保卫自己幸福的寡妇。我的戏,不管写什么,都只求代替受冤屈的百姓们一吐胸中的怨气。再说了,我不是在痛恨那些周舍、杜婆婆,还有杨衙内之流吗?我也不求什么盛名,怕什么一落千丈?叶和甫:(遮住地)别生气嘛。再说了,小兰一案其说不一,你不要只听人家的一面之词,据李驴儿的说法……关汉卿:你这不是一面之词吗?叫我说,是李驴儿这狗杂种,把一个无辜的女子陷害死了,还要血口喷人。你也跟着附和,玷污她的清白。叶和甫:汉卿,别忙。还有了,你刚才埋怨皇天“欺软怕硬”。其实,我们做事说话就得把谁硬谁软好好地估量一下。李驴儿当然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可是他后面有萨千户,还有忽辛大人。忽辛原也没有什么,其人贪赃枉法,不辨贤愚,不分好歹,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可是,不是我恭维你,你在戏里骂得真对。但有什么用呢?阿合马大人是当今皇上最信任的财神爷,好比一块又大又硬的石头,其余的人全是些鸡蛋,没人敢说他半个坏字眼。你敢碰他?谁碰他谁倒霉。别忘了,老朋友,已经有几个人被下狱了。监察御史白栋、宿卫秦长卿秦大人,你不要重蹈他们覆辙啊!关汉卿:(愈发不快)怎么,你是要来威胁我?叶和甫:(越发说得唾沫四溅)你写的这个戏本子,不管假托哪一个朝代的事,只要一演出来,明眼人哪个不知是在挖苦忽辛大人?只要人家在阿合乌大人面前说上几句,不管是演戏的还是写戏的,准保都得……嚓,(用手在脖子上做了个抹脖动作)——掉脑袋啊。关汉卿:(质问)别瞎说了,我这戏跟阿合马有什么关系?叶和甫:你骂忽辛,会跟他老子不相干?弄不好连我们都……关汉卿:(走前一步)你说了两点,那我也说两点。我写的主角窦娥,是她舍己救人的性格感动了我,使我不能不写,绝不是单纯为的骂什么人。你千万替我解释解释。而且,我是爱上了戏才写戏的。我既然决定写,就对所写的负责任,生死祸福自己去当。别连累了您,“士各有志”,您请吧。(选自田汉《关汉卿》,有删改)6.下列对节选部分戏剧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幕先写关汉卿与好友杨显之在书斋中斟酌已写成的几折《窦娥冤》,各自发表修改意见。随后,B.从关汉卿与杨显之的对话可以看出,杨显之对待文学创作严肃、认真,他长于修改作品,有文人风骨,是关汉卿的“莫逆之交”。C.叶和甫把关汉卿看成了“烟花粉黛的大师”,不赞成关汉卿改写公案戏,是因为不想让他重蹈监察御史白栋等人的覆辙。D.节选第五幕虽然写了两部分内容,但严格遵守“三一律”原则,“朱小兰”“忽辛”“阿合马”等只出现在人物对话中,从而让戏剧情节集中而又完整。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把原句陈述语气改为质问语气,把对天的哀告和祈求改为对天的指责和否定,深化了作品的主题。B.田汉在此幕中善于运用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富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剧作在处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上有独到之处。C.第五幕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来塑造关汉卿等人物形象,“确定地”“反感”“愈发不快”等都属于神态描写,“质问”“走前一步”等属于动作描写。D.“我觉得那都是些甘草、薄荷,只管管伤风、咳嗽”这一句运用了借代修辞,用“甘草、薄荷”借代那些情节较轻松愉快的作品。8.“没有戏剧冲突就没有戏剧”,如《雷雨》中有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情感冲突、周朴园和鲁大海的阶级冲突,请简要概括本文的冲突。(4分)9.《关汉卿》“戏中戏”的结构让剧作家与剧中人达到心灵、精神的契合。请你结合剧中人关汉卿的形象,探究剧作家田汉的形象特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乙】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三处答案按顺序分别对应答题卡上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相结之厚也A一怵B于C烛之武D之利国弃晋国如涕唾G亦何国有于郑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C.材料一中“公从之”与“臣之壮也”两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烛之武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B.他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C.他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D.他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小题。金陵怀古刘禹锡潮满冶城1渚,日斜征虏亭。2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注释:【1】冶城:东吴冶铸之地。【2】征虏亭:为东晋征虏将军谢石所建。【3】蔡洲:江中洲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15.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诗颈联的“空”蕴含诗人对兴废与地形之间关系的看法。B.王词“繁华”句揭示了历史上的各个王朝接连覆亡的原因。C.两首诗怀古凭吊,运用对比,凸显诗人怀才不遇之情。D.两首诗都在结尾化用典故,抒发对王朝昔盛今衰的哀叹之情,有讽今之意。16.请简要分析两处画线句所绘景象与所蕴情感的不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用“”将国势危难与个人身世对举,表现感伤涕零的情感。(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在明净光洁的广阔湖面上安置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面对曾皙有关公西华的提问,回答道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又补充了“_,”一语,肯定公西华的才华。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小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叶梅就显示出她的文学才华。1979年小说处女作《香池》发表后,陆续力强,牵动人心,真可谓是①。叶梅的创作题材丰富,体裁多样,从虚构到非虚构,她总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每空1分)19.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生吃嫌蒜“臭”,热炒靠蒜“香”,虽然大蒜是餐桌标配,A。南方人以熟蒜炝锅醒胃,超过10个字。(4分,每处2分)改变原意。(6分,每处2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便消减了那种‘密密层层’的‘绿化之美’”错误。由原文“相反地,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C.“人们见到‘木’一般想到的都是树,……古代诗人写诗时却并不如此”错误。由原文“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可知,原文说的是“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而不是“都是树”,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表猜测,而非肯定。D.“先立后破”错误,应是“先破后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错误。两则材料并未使用比喻论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B.“无边落木萧萧下”写秋天落叶纷飞,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C.“夏景”指夏天的群木,应是枝叶繁茂;D.“万木春”指春天的树木,应是枝叶繁茂。4.答案①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对“木”这个意象的解析有很大的片面性,大约“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而已。②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答出一点得2分,总分4分,每点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一批评林庚《说"木叶"》存在片面性,指出"木"与"树"的意象差异仅存在于特定语境,强调艺术形象分析须立足具体案例,避免笼统论断。5.答案①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②和音节的谐否有关。(或“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③与字面的生熟有关。(或“木叶”在语体上比“树叶”庄重些。)④“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可以使诗歌古雅,具有文化内涵。(答出一点得2分,3点得满分,总分6分,每点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木”与“树”的审美差异主要源于四点:其一,受前人名句(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文学传统影响,形成固定意象联想;其二,音韵因素,“木”“落”“叶”皆为入声字,组合更具铿锵韵律感;其三,语体差异,“木叶”属典雅的书面表达,“树叶”1偏口语化;其四,“木叶”作为经典意象原型,自带历史文化积淀,能强化诗歌的古雅意蕴与文化厚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是因为不想让他重蹈监察御史白栋等人的覆辙”错误,叶和甫是别有用心,也并没有把关汉卿看成“烟花粉黛”的大师,他虚伪、趋炎附势,是混在当时杂剧界的败类、反动统治者的帮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D.“这一句运用了借代修辞”错误,这句运用了比喻中的借喻修辞。8.答案①关汉卿与杨显之关于文学创作的论争冲突;②关汉卿与叶和甫关于《窦娥冤》该不该写的冲突;③元代统治阶级与下层百姓的冲突;④关汉卿与叶和甫人性的冲突;⑤文艺创作理想与客观现实压力的冲突。(答出一点得1分,4点得满分,总分4分,每点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戏剧冲突的能力。关汉卿的戏剧冲突可概括为四重维度:其一,创作观念分歧(与杨显之):关汉卿坚持真实揭露高利贷者恶行,反对片面美化人物;其二,创作风险争议(与叶和甫):关汉卿秉持”为民发声”的创作观,不惧政治压迫,对抗劝其妥协的现实主义文人;其三,社会阶级对立:通过窦娥冤案揭示元代司法腐败与官民矛盾;其四,人性立场冲突:关汉卿以”铁肩担道义"的文人风骨,对抗叶和甫明哲保身的犬儒主义,凸显知识分子在高压环境下的精神抉9.答案田汉身上就闪烁着关汉卿所有的形象特点,与其说他在写关汉卿,倒不如说他在写①关注时代。关汉卿熟知元代是一个草营人命、无法无天的社会时代。②心系苍生。关汉卿把朱小兰的遭遇写成剧本《窦娥冤》,创作《救风尘》《望江亭》等也都是“代替受冤屈的百姓们一吐胸中的怨气”。③爱憎分明。关汉卿为朱小兰抱不平,对忽辛疾恶如仇,“痛恨那些周舍、杜婆婆,还有杨衙内之流”“连天地也骂起来了”。④凛然不屈。当叶和甫以创作《窦娥冤》会得罪阿合马大人,会被下狱掉脑袋来劝关汉卿不要创作《窦娥冤》时,关汉卿说“我既然决定写,就对所写的负责任,生死祸福自己去当”。⑤执着理想。叶和甫劝关汉卿创作要像往常那样轻松一点,认为创作《窦娥冤》“成功固然23好,一旦不中,盛名岂不一落千丈?很是不值”,但关汉卿不为所动,仍旧执着于自己的创作理想,说“我也不求什么签名,怕什么一落千丈?”。(答出一点得2分,先概括,后分析,3点得满分,总分6分,每点意思相近即可)体痛斥权贵恶行,彰显知识分子的伦理自觉(如为窦娥鸣冤、讽刺忽辛);其三,不妥协的体性”等术语提升学术性,同时保留“高利贷”“窦娥冤”等文本解析两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前后一句是代词(他的提议),后一句是取独。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反客为主”。啊!从哪里。(2)“惟”,只;“退”,使……撤退,说退;“置戍”,设置戍守;“移”,改变。(每个词语解释准确1分,句意通顺1分)14.答案①吕祖谦认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③秦穆公退兵就是因为利益。(写到两点3分,写到4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问因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秦穆公退兵和赵王出兵的原因都是因为利益,游说者从利害关系入手劝说都比较容易成功。参考译文:【甲】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放弃(攻打)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乙】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儿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招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走向危难。(如果)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被烛之武(所说抛弃晋国就如同擤鼻涕吐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的!(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凸显怀才不遇之情”错误,诗人都运用了对比,凸显王朝衰败的荒凉。16.答案(1)刘诗描绘了金陵一带的蔡洲新草嫩绿、幕府山顶青烟袅袅升起的美丽景象,王词描绘了奔流的江水、寒气中的烟雾与枯萎而泛绿的秋草呈现的萧条景象。(2)刘诗在景中蕴含了诗人对昔日兴盛的王朝而今已经消亡的感伤之情,王词在景中蕴含了诗人对王朝昔盛今亡的哀叹之情与对所处王朝统治者的警示之情。(答出1点得3分,2点得满分,总分6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景物形象及情感的能力。刘诗,“新草绿”“旧烟青”景象独特,地上新草嫩绿,山间青烟袅袅升起,景象美丽;王词,“流水”“寒烟衰草凝绿”,江水奔流,烟雾升起在寒气中,秋草枯萎而泛绿,景象刘诗写美丽的自然环境,后面却说“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可见是以乐景抒哀情,景中蕴含了诗人对历史兴替的感伤之情;王词描绘苍凉景象,后文说“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暗示当今宋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5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诗句在对王朝昔盛今亡的哀叹的同时,也表达对所处王朝统治者的警示之情。17.答案(1)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2)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18.答案①动人心弦/动人心魄②源源不断/取之不尽③日新月异(写出一个得1分,总分3分。每点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由前面的“她的小说感染力强,牵动人心”可知,补写的这个成语恰当地形容了她的作品能够触动读者的情感,使人心潮澎湃,故可以填“动人心弦”。②处,需要填写的成语,用来修饰“创造力和生命力”,这样的表达意味着她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像永不枯竭的源泉,总是充满活力和新意,可以填写“源源不断”或“取之不尽”。③处,由“迅猛的时代发展过程中的新事物、新气象”可以得知,时代的特点是不断变化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故填“日新月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能力。文中加点的“就”,表示动作情况早已发生。A.表示加强肯定和确认。B.承接前提、前因等。C.表示动作情况早已发生。D.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特定称谓。B.表示引用。C.表示着重强调。D.表示特殊含义。21.答案A但是南北吃法不尽相同B则嗜好生吃(补写出一点得2分,总分4分。每点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根据前文“虽然……"可知,该空应用关联词语“但是”来衔接;结合后文“南方人以熟蒜炝锅醒胃”“北方人……”等内容可知,此处表达的意思是南北方对大蒜的吃法不相同。据此可写“但是南北吃法不尽相同”。B处,从结构上看,此空应与前文“南方人以熟蒜炝锅醒胃”相互照应,再结合后文“配上生大蒜”可知,此处的意思是北方人喜欢生吃大蒜。据此可写“则嗜好生吃”。22.答案①修改为“全球80%的大蒜出口量来自中国”;⑤“突破30多亿元”修改为“突破30亿元”;⑦“使”修改为“对”或者删除“贡献最大”。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①句“大蒜出口量的80%”语序不当,该句的中心词是“大蒜出口量”,“80%”是定语,所以应修改为“80%的大蒜出口量”;另外“出口量”与“产自”搭配不当,应将“产自”改为“来自”。第⑤句“突破30多亿元”不合逻辑,“突破”后面应该用确数,应将“30多亿元”修改为“30亿元”。第⑦句“使……贡献最大”句式杂糅,应修改“对……贡献最大”或者删除“贡献最大”。一、解读材料:本次作文重点在后面的转折句:“但这句话似乎还隐含着更多的意味。”一个“但”字表明,前面“顺其自然”如何被运用的普遍现象,是考生也要在文中展开再论述的,但更重要的是,考生还要自己思考,写出“顺其自然”更多的深层“意味”,翻出深度,最好能翻文章要完成的任务就变成了:“顺其自然”还能应用在什么语境下呢?或者说它有什么其他含义、意义吗?二、挖掘思考角度【顺其自然作用的时间】面对事情的结果,用“顺其自然”来表明态度。此处设定的时间阶段是在一件事情的结果已经出现了以后。从中可以推断,“顺其自然”之产生作用,可以于事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事情未做之前、事情结果出现但还可扭转之时,或结果既定无法改变以后……在不同的阶段下,“顺其自然”必定也会有不同的意味。【顺其自然作用的方式】当对面结果的时候,摆摆手说一句“顺其自然”,可能是一种自我安慰,是对不够满意的结果的勉强接受。是在向他人、像外界发布一种看似大度的宣告,好像这一切都是天命注定的,并不是因为我还不够努力,这实则并不是真的对结果释怀了,而是无可奈何、“死要面子”的“找补”。当然,这也可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释怀,是坦然面对任何结果的旷达,是试图将自己拽出与世界的固执对抗、对结果的斤斤计较。由此可以引申出几个不同的思考角度:1、“顺其自然”在事情还没开始做之前。可从反面论述“顺其自然”不是什么,并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