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_第1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_第2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_第3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_第4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南2、长歌行3、敕勒歌4、咏鹅5、风

6、咏柳7、回乡偶书8、凉州词9、七步诗10、登鹳雀楼

12、凉州词(葡14、芙蓉楼送辛

11、春晓13、出塞15>鹿柴

萄美酒夜光杯)渐

16、送元二使安17、九月九日忆19、古朗月行

18、静夜思20、望庐山瀑布

西山东兄弟(节录)

22、黄鹤楼送孟

21、赠汪伦23、早发白帝城24、望天门山25>别董大

浩然之广陵

26、绝句(两个28、绝句(迟日29、江畔独步寻

27、春夜喜雨30、枫桥夜泊

黄鹏鸣翠柳)江山丽)花

33、早春呈水部

31、滁州西涧32、游子吟34、渔歌子35、塞下曲

张十八员外

38、赋得古原草

36、望洞庭37、浪淘沙39、池上40、忆江南

送别

42、悯农(春种43、悯农(锄禾

41、小儿垂钓44、江雪45、寻隐者不遇

一粒粟)日当午)

46>山行47、清明48、江南春49、蜂50、乐游原

53、书湖阴先生54、六月二十七55、饮湖上初晴

51、元日52、泊船瓜洲

壁日望湖楼醉书后雨

56、惠崇《春江60、秋夜将晓出

57、题西林壁58、夏日绝句59、示儿

晚景》篱门迎凉有感

61、四时田园杂62、四时田园杂63、晓出净慈寺

64、小池65、春日

兴(昼出耘田)兴(梅子金黄)送林子方

66、题临安邸67、游园不值68、乡村四月69、江上渔者70、墨梅

71、石灰吟72、竹石73、所见74、村居75、己亥杂诗

目录

1.江南

诗唱动画视频返回目录

jiangnankecailianlianyehetiantian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yiixilidnyejian

鱼戏莲叶间。

yiixilianyedongyuxilianyexi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yiixilianyenanyiixilianyebei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人

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

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

宴飨时的音乐,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

乐府诗。

译文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

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

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赏析

《汉乐府•江南》是汉代汉乐府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

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

间的欢愉和甜蜜。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

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画面。读完此诗,仿佛一股

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

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

拓展

江南,一般是指地理区域,顾名思义,意为长江之南,在人文地理概念里特指长江中下

游以南。江南属汉地九州之一。江南以才子佳人、富庶水乡、繁荣发达等著称。

西塘花巷位于西塘古镇北门区域,占地10万平方米,是旅游项目。[1]

江南是一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地方,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

缩性的地域概念,但始终代表着美丽富饶的水乡景象;至今也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丰富,

商品生产发达,工业门类齐全,是中国综合经济水平最高的发达地区。

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意象不尽相同。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在东周时期

是以吴国、越国等诸侯国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即今上海、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

东部和北部等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摘自央视纪录片《何处是江南》)。

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江南,指的是现今湖南省和湖北南部、江西部分地区。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西、湖南、湖北

长江以南部分。

自古以,江南汉族地区曾有会稽郡、吴郡、江南道、江南路、两浙路等行政划分。

2.长歌行

诗唱动画视频返回目录

qingqmgyuanzhongkuizhaoludairixi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yangchQnbildez6wanwiishengguanghul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changkongqiujiezhikunhuanghuayeshuai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baichuandongdaohaiheshifuxigui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shaozhuangbu向lilaodatushangbei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诗人

此诗是汉乐府诗的一首。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乐府是自秦

代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

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

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悲伤也没用了。

注释

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

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

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

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

轻虚如榆英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

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布:布施,给予。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hu。):同“花”。衰:一说读“cu7,因为古时

候没有“shudi”这个音;一说读shua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

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百川:大河流。

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

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

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

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

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

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

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

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

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

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

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

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就像青青葵叶--遇秋风就枯黄凋

谢了。

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

一发聋振陵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

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

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

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

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就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

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

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

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

时努力。

此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

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

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

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

年老时后悔也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

警策,催人奋起。

拓展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

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

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

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

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

度无疑是积极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

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

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

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

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

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

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3.敕勒歌

诗唱动画视频返回目录

chi1$chuanyinshanxia

敕勒川,阴山下,

tiansiqionglu

天似穹庐,

longgaisiye

笼盖四野。

tiancangcangyemangmang

天苍苍,野茫茫,

fengchulcaodixianniuyang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诗人

《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

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称为“敕勒川”。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

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

译文

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与大地相连,看起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

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译文二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注释

《敕勒歌》:敕勒(chile):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

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穹庐(qi6nghD: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笼盖四野(ya):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

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苍苍: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xian):同"现”,显露。

赏析

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

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

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

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

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

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一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

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

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那黄的牛,白

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

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

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一一“风”字,备加欣赏。

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

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

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

图景。

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

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

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拓展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

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

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

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

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

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

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

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

(《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

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4.咏鹅

eee

鹅,鹅,鹅,

quxiangxiangtiange

曲项向天歌。

baimaofiiItishui

白毛浮绿水,

hongzh&igboqihgbo

红掌拨清波。

诗人

骆宾王(约638—684),汉族,字观光,生于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唐代著名诗

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他的名字和表字于《易

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就是此时所作。骆宾王尤擅

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

他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例如,“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

烽烟上戍楼。”豪情壮志,见闻亲切。

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

据《唐诗三百首新注》记载,骆宾王,婺州义乌人。早年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后为

道王李元庆府属。曾从军西域,宦游蜀中。及任侍御吏,又因贼罪下狱,他在诗文中则力辨

其冤。出狱后,为临海县丞,怏怏不得意。睿宗文明(684)时,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他

曾为其僚属,军中书檄,皆出其手。敬业失败,骆宾王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亡命,甚

至说在灵隐寺为僧•其一生行迹,颇为诡奇,也近于纵横家。

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译文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注释

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拨:划动。

赏析

诗中,小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

的叫声说成是“歌”等。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

“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相映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

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

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

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

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

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

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无论从什么角度和方面看,在艺术上,这首诗都是堪称一绝的。

拓展

这首诗以一个七岁小孩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的极为生动活泼。

第一句三个,,鹅,,字,是诗人对鹅的亲切呼唤,也可以理解为模仿鹅的叫声。第二句"曲

项向天歌”。曲,弯曲。项,就是脖子。曲项,弯着脖子。歌,唱歌。这两句让人想象出,

一个7岁的儿童在对鹅作诗,他指着鹅说:鹅,鹅,鹅,弯曲着长长的脖子,朝着天空唱歌。

一下子抓住鹅脖子长的特征,写出它欢叫时洋洋自得的神态。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的声音高亢喷亮,一个“曲”字,把

鹅仰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这句先写所见,再写

所听,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小

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

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

“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

这是上下对。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

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

动。“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

变化美。

5.风

诗唱动画视频返回目录

jifiluosanqiuye

解落三秋叶,

nengkaieryuehua

能开二月花。

guojiangqianchilang

过江干尺浪,

nizhuwanganxie

入竹万竿斜。

诗人

李娇(644〜713),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娇对唐代律诗和

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

“文章四友

译文

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注释

解落:吹落,散落。解:解开,这里指吹。

三秋:秋季。一说指农历九月。

能:能够。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过:经过。

斜:倾斜。

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

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

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

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

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

风之柔情与强悍。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

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

魅力。

“赋、比、兴”为古典诗歌表现的基本手法。所谓的“兴”意指“兴发”“感兴”,由

物及心,即因为外物的作用而产生内心“情变”。“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叶落”

与“花开”,乃事物发展到极态而自然产生的质变,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减缓其变化的

速度。在此处,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微与内心的细腻,把

自然万物的变化同风一一外力的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性地昭示着风之生命力及其给

外物的温情关怀。

“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风扫落叶”,秋风之蛮横可见一斑。不用“扫”

“吹”,也不用“刮”“录I]”,就用一个“解”。“解”,是细心,是用心,是专心地去化

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让叶儿怡然清爽地离开了母体,找到了很好的归宿。风之柔情让

人感动。“能开”,“开”,是唤醒,是催生,是召唤,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在风儿的轻

轻抚摸下,睁开惺怯的睡眼,伸伸懒腰,又将迎一个美丽、美好、美妙的春意。风之温情让

人舒坦。“解落”与“能开”,把风的温存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那或

许早有些漠然的心绪,重新唤醒人们对美好生命的感念。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过江”卷起“千尺浪”,风急浪高,直冲云宵,

风之气力是何等威风;风,“入竹”引“万竿斜”,风狂竹伏,万般无奈,风之外力是何等

潇洒。此处,风之强悍,风之强劲,风之强势,同之前风之温情,风之柔情,风之痴情形成

强烈的反差。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喜怒哀乐”之表现,“风”也不例外。风的变幻莫测便

是很好的例证。

讲究对仗或对偶,《风》一诗亦如此。例,“解落”对“能开”,“三秋叶”对“二月

花”工整有序。“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在“兴发”方面更为出

色的话,则后两行在“对仗”则更显特色,“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一过”“一入,,,

“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风对自然界物象在风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幻鲜活而传神地

表现出。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写风,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

将四句诗连续起,反映了世间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

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

风的性格。

拓展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

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它又是有形的,一阵微风掠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

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

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

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它欢欣的时候,往往伴着细雨洋洋洒洒飘落,春天临的时

候,风过千山秀、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拂拂,像“飞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风吹醒冬眠

的柳绦,春风送翩飞的燕子,春风吹绿了千沟万壑,春风摇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们心中

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当它发怒的时候,过江卷起漫天狂澜,有苏轼的《赤壁怀古》证明:乱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它引发海啸,将参天大树连根拨起,用掌击碎轿车甩向路沟,用衣袖挥断

成片树木,狂笑着,轻蔑地看着对它束手无策的人们,视自己为一列战车,而世上万物如螳

臂。

当它悲哀的时候,会发出呜呜咽咽的声音,似在诉说心中的悲怨与委屈,似小孩在哭泣,

听之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

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人类的朋友,却也给人类带无尽的灾难,风,你让人不得不爱,

同时也让人惧之三分。

6.咏柳

诗唱动画视频返回目录

biyuzhuangchengylshugao

碧玉妆成一树高,

wantiaochuixiaIttsitao

万条垂下绿丝绦。

bilzhixiyeshuiciichu

不知细叶谁裁出,

eryuechunfengsijiandao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

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

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

19首。

贺知章作为唐朝前期的一位重要诗人,其诗作对唐诗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引作用,

对盛唐诗歌创作实践也具有示范意义,并对盛唐诗歌的繁荣产生了“一花引万花开”的巨大

效应,为唐诗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贺知章诗歌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从容不

迫,淡而有味。其诗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反映和表现了社会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人

情人性,写出了人类所共有且具有特定指向的一种情感,如《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继

承和发扬了陈子昂标举“魏晋风骨”、追求"比兴寄托''和高扬"人情人性”的精神,对由初唐

李娇所倡导、躬行的咏物诗范式实即樊篱予以大胆的突破,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咏

柳》。由于生逢盛世、仕途顺利的人生际遇和旷达洒脱的个性,贺知章在诗歌中没有愤世嫉

俗,身世悲凉的哀叹,叩使有惆怅,基调也是乐观豁达的,风格气度雍容,清新潇洒。贺

知章的诗歌感情自然、逼真,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于生活,发于心底,意境深远。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的,就是二月的春风,如同神奇的剪刀。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

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场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赏析

第一句写树,将树拟人化,让人读时能感觉出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

美人。这里的“碧玉”应该是有两层含义: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

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

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

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

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古代的妙龄少女联系起,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

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少女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

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

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的呢?

先用一问话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

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

和设问结合起,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

象地表现出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

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

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拓展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

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形

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

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

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

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惨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

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

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

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

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

妆成"到“剪刀”,读者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

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比呢?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

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

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

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作品

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鬣

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

是有联系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

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

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

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

呼应一一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

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

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

典范之作。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

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因此《唐诗笺注》云:

“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7.回乡偶书

诗唱动画视频返回目录

shioxiiolijiaUodahui

少小离家老大回,

xiangymwiigaibinmaoshuai

乡音无改鬓毛衰。

6rt6ngxiangjianb»xiangshi

儿童相见不相识,

xiaowenkeconghechulai

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人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

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

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

19首。

译文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的呀?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

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现一些版本读“Shuai"。减

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

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

别家乡岁月多,近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山河依旧,人事消磨,

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

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

发的对比。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

眼即可衰颓。“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

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

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诗人这时的感情

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

处”,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

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

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

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

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

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

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

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水乳交

融地凝合在一起。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读

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

拓展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

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己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

头有无限感慨。

8.凉州词

huangheyuanshangbaiyunjian

黄河远上白云间,

ylpianguchengwanrenshan

一片孤城万仞山。

qiangdihexuyuanyanglit!

羌笛何须怨杨柳,

chunfengbuduyumenguan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人

王之涣(688年一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

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

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

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呢,原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注释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

《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

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

乐器。

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赏析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

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

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

竟像一条丝带迤遍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

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虽也写观望上

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同是着

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

反,意在突出其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

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

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

“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

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

“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

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

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

好了准备。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

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

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

捉鞭,反拗杨柳枝。踝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

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

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就吹不到玉门关

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

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

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

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

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笔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

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

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拓展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演染戍卒

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

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

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

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

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

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