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昆山市南星渎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含答案)_第1页
江苏苏州昆山市南星渎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含答案)_第2页
江苏苏州昆山市南星渎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含答案)_第3页
江苏苏州昆山市南星渎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含答案)_第4页
江苏苏州昆山市南星渎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昆山市南星渎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隋朝大运河是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材料主要说明运河的开通()A.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B.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C.体现因地制宜原则 D.导致隋朝迅速灭亡2.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结束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又一次实现全国统一的关键人物是()A.嬴政 B.杨坚 C.杨广 D.李世民3.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上述材料描述了隋统一的()A.背景 B.经过 C.原因 D.影响4.有学者指出直到唐代,政治乃至社会运行的中坚仍是名门贵胄,世家大族影响力仍不可小觑,但是到了北宋,这一局面则不复存在,反而寒门庶族出身的精英成为社会的主导。这一变化反映出()A.选官制度的发展 B.贵族特权的消失 C.中央集权的强化 D.社会阶层的固化5.小历同学在学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后,整理了隋炀帝时期的一系列数据,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有()时间事件征发民力605年﹣606年营建东都洛阳每月用工约200万人607年﹣608年东修长城先后征夫约120万人612年﹣614年三次亲征高丽出兵共计约300万人A.劳役沉重,民不聊生 B.政治腐败,官吏无能 C.民族压迫,矛盾尖锐 D.藩镇割据,武将专权6.唐代柳宗元认为宇宙是由混沌的、运动着的元气构成的,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元气“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的结果。他认为天地、元气、阴阳都是物质的,没有什么意志。柳宗元这一观点()A.开启了古代思想理性化 B.肯定文以载道的古文运动 C.可为反佛思想提供依据 D.深受道家唯心思想的影响7.隋唐时,中国选官制度出现重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这一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察举制8.隋唐时期,“庶族希望靠科举制而发家,士族希望靠科举制而保持地位。如果庶族没能科举中第,家族就会继续贫困;如果士族没能科举中第,家族就会没落。”由此可见,科举制()A.加强了君主专制 B.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促进了教育发展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9.它被称为“中世纪最伟大的都城”,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其建筑布局被诗人描述为“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座城市是()A.隋东都洛阳 B.唐长安城 C.北宋开封 D.元大都10.“如果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乐章,那么他在位时开创的这一局面就是乐章里的最强音。”据此判断,这里的“他”是()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11.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黄巢起义”这些事件和现象,可判断历史发展的走向是()A.皇权削弱 B.诸侯林立 C.王朝衰亡 D.闭关自守12.大运河漕运的发达,使饮茶习俗传到了临涣,并使淮北地区逐渐形成了米面结合的饮食习惯,烧饼等特色饮食通过运河也传播到其他地区。这主要体现了大运河()A.维护了国家安定统一 B.加强了区域文化交流 C.消除了南北方的差异 D.促进了中外友好交往13.《宋史》中曾多次记载:如果文官犯了错会被贬为武职,朝廷出现“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场面。据此可知,宋朝()A.文臣才能略高于武将 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 C.轻视军队建设和军备 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14.“大宋王朝从这里走来。”这是河南封丘县陈桥驿文化旅游宣传词。与该宣传词有关的历史典故是()A.围魏救赵 B.投鞭断流 C.黄袍加身 D.胡服骑射15.宋初惩藩镇之弊,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通判的设置()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协助知州处理本地区的各项事务 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检举地方官员的不法行为16.《文献通考》记载:改革后的熙宁十年(1077年),国家税收剧增到5210万石,即使与治平(1064一1067年)时相比也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这叙述的是王安石变法的()A.背景 B.措施 C.特点 D.意义17.南宋诗人林升曾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描绘的是南宋()A.社会秩序安定 B.自然条件优越 C.人民生活富足 D.统治集团偏安18.自唐代藩镇割据、拥兵沿袭成风之后,五代时期形成了国家被将领左右,将领被士兵左右的局面。为改变这一局面,宋太祖()A.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B.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C.分化削弱王侯权力 D.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19.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地制宜的边疆治理方式。与该论述相关的元朝史实是()A.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 B.在新疆设置北庭都护府 C.设安东都护府管理辽东 D.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政院20.如图为中国古代经济格局演变示意图,与图中①处对应的朝代是()A.隋朝 B.唐朝 C.五代十国 D.南宋21.元代地方政区,仍保存宋代的路府等旧称。但在路之上,又设有“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区划的最高单位。所设地区,多为西夏等旧壤,以及南宋新失之地。”还设有中书省直辖的路、州,号称“腹里”。材料旨在说明元代“地方政区”的特点是()A.全盘继承,盲目模仿 B.顺时而变,化繁为简 C.继承前代,开拓创新 D.兼容并包,一脉相承22.如表为北宋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部分官员情况统计。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官职类型文职武职总人数枢密院正职54人18人72人枢密院副职108人21人129人A.冗官冗员现象严重 B.重视军队的战斗力 C.实行崇文抑武政策 D.改革发展教育制度23.小史在进行“中华英雄谱”项目学习中整理了如图笔记。从中可以感悟到()•他领导的部队纪律严明,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他写下了《满江红》,其中“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深刻表达出他当时的情感。A.郭子仪多谋善断的智勇 B.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 C.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 D.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气概24.宋真宗赵恒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据《宋史•真宗纪》记载:“真宗五年,代州进士李光辅善击剑,诣阙。帝曰:‘若奖用之,民悉好剑矣’。遣还。”。这能反映出()A.重用文官担任要职 B.北宋繁荣的社会经济 C.强干弱枝治国策略 D.崇文抑武的统治方针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6分)25.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4分)材料一隋朝末年,许多老百姓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断手断足的方式,时称“福手福足”。因严重饥荒又得不到赈济,有的地区百姓连草根树皮也找不到,只好“煮土而食”。起义军在发布的檄(xí)文中,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摘编自2024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材料二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杜佑《通典》卷七(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现象与哪位皇帝相关?(1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贞观时期的社会状况并分析其原因。(2分)(3)综上所述,归纳影响国家兴亡的因素。(1分)26.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反映。在中国文学史上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名家名作,这些诗词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途径。请欣赏以下诗词,回答问题。(8分)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皮日休《汴河怀古》(1)这首诗中评论的隋朝大运河是哪位皇帝在位时期修筑的?开通大运河的作用和意义?(2分)材料二: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唐周匡物《及第谣》(2)诗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该制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女皇武则天对这一制度作出了怎样的贡献?(3分)材料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老寡妻。”——唐杜甫《无家别》(3)这首诗描述了哪一事件后出现的衰败景象?这一事件的始作俑者是谁?这一事件对唐朝有着怎样的影响?(3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材料一如图所示材料二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1)材料一图A王朝建立于年;唐朝先后在图A中设置①(机构)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图B人物是北宋的建立者;他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设置(官职),以分知州的权力。(3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2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2分)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材料一: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武将专权,政权更迭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吸取前代的教训,采取设置文官分权以及完善科举制度等措施防止武将专权,提高文人的社会地位。这样就形成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而且在社会上形成风气。——摘编自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书》六年级下册(1)根据材料一,概括“崇文抑武”治国方针实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朝“提高文人社会地位”的举措。(3分)材料二: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威胁都城开封。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军,宋朝给辽岁币……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摘编自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六年级下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辽与宋议和”的历史事件。并简要评价宋朝的“岁币”外交。(2分)材料三: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摘编自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六年级下册(3)根据材料三,指出王安石变法的目的、作用及失败的原因。(2分)参考答案1-10CBDAACBDBD11-20CBDCADDADD21-24CCCD25.(1)隋炀帝。(2)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各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减轻刑罚等。(3)政策的制定、统治者个人的素养、制度的创新等。26.(1)修筑皇帝:隋炀帝。作用和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征发大量民力,加重百姓负担,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2)选官制度:科举制度。诞生标志: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武则天的贡献: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3)事件:安史之乱。始作俑者:安禄山和史思明。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7.(1)618;安西都护府;赵匡胤;通判。(2)特点:打破自然疆界,使地方区域设置犬牙交错;地方政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