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PAGEPAGE1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1章~第3章第2节。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任何物种都不可能以单一个体生存和繁殖,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下列表述对象属于一个种群的是()A.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全部成年驯鹿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C.一块农田中的所有普通小麦、小黑麦 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眼镜蛇【答案】D〖祥解〗一、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二、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三、生态系统: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详析】A、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一片草地上的成年驯鹿不是该草地上的所有驯鹿,A错误;BC、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一块农田中的所有普通小麦、小黑麦都不止一个物种,不符合种群概念中“同种生物”,B、C错误;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眼镜蛇是一个种群,D正确。故选D。2.濒危动物保护、农林害虫监测、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可以估算有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B.确定某海域黄鱼的捕捞强度时可使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C.通过分析粪便中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可以调查大凉山生活的大熊猫数量D.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舍弃差距大的样方内数值后再计算平均值【答案】D〖祥解〗标记重捕法: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记重捕法。也就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详析】A、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A正确;B、鱼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确定渔业捕捞强度时可使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正确;C、不同动物的粪便具有不同的特征,先区别粪便来自哪种动物,再分析这种动物的粪便来自多少个个体,就可获得种群的数量信息,C正确;D、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需要随机取样,差距大的样方内的数值不能舍弃,统计后求平均值,D错误。故选D。3.如图为实验室条件下培养的草履虫种群相关数据变化模式图(无迁入与迁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纵坐标为种群数量,则bd段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若纵坐标为种群数量,则a、b点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C.若纵坐标为增长速率,a点种群数量小于c点D.若纵坐标为增长速率,则b点种群数量约为d点的一半【答案】B〖祥解〗“S”形曲线表示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详析】A、若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种群数量,bd段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A正确;B、若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种群数量,则a、b点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和稳定型,B错误;C、若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增长速率,则该种群增长曲线为“S”形,a、c点增长速率虽相同,但a点种群数量仍小于c点,C正确;D、若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增长速率,“S”形增长曲线中b点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2,D点为K值,故b点种群数量为d点的一半,D正确。故选B。4.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用抽样检测法对酵母菌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统计B.该实验中无需另外设置对照实验,但需要重复取样计数C.将吸取的样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待酵母菌沉降后再盖盖玻片D.从试管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答案】C〖祥解〗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营养物质的量、温度、pH、溶氧量等。酵母菌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抽样检测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前需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从而减小误差。【详析】A、微生物数量检测时可采用抽样检测法,A正确;B、本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因此不需要另设对照实验,但为了保证实验数据更接近实际数值,减小实验误差,该实验需要重复取样计数,B正确;C、实验中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C错误;D、从试管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后再吸取,未振荡可能会造成结果偏大或偏小,D正确。故选C。5.梅花鹿是森林中常见的食草动物,主要采食栎、板栗、野山楂等乔木和灌木的嫩枝叶以及草本植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春夏时节森林中梅花鹿和野山楂等种群迅速增长与气温升高、日照延长等多种因素有关B.若森林中遇到火灾,则火灾对梅花鹿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C.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郁闭度增加则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上升D.栎、板栗、野山楂等以及草本植物的数量直接影响森林中梅花鹿的数量,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答案】C〖祥解〗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例如,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详析】A、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春夏时节森林中梅花鹿和野山楂等种群迅速增长与气温升高、日照延长、降水增多等多种因素有关,A正确;B、火灾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其对梅花鹿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B正确;C、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林冠层的郁闭度增加会使一些林下喜阳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阴生植物的数量上升,C错误;D、栎、板栗、野山楂等以及草本植物是梅花鹿的食物,因此它们的数量直接影响森林中梅花鹿的数量,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故选C。6.如图表示某湿地公园中甲生物种群某年数量(Nt)和一年后的该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在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示曲线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点是a点和b点B.图示曲线上的a点和b点之间,种群的出生率一定增加C.图示曲线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点是c点D.甲生物种群数量低于m时,该种群数量将会逐年下降【答案】D〖祥解〗已知曲线P表示P表示Nt+1=Nt,即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与当年相等,没有改变;甲曲线与P曲线相交,说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改变,在P曲线以上表示种群增长,以下表示种群数量减少。【详析】AC、据图分析可知,直线P表示Nt+1=Nt,图示曲线上a、b、c三点中,c点在直线P以下,表示种群数量下降,a点与直线P相交,说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A、C错误;B、图示曲线的a点和b点之间,Nt+1>Nt,表示种群数量增加,出生率-死亡率>0,但种群的出生率不一定增加,B错误;D、在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当甲生物种群数量低于m时,Nt+1群增长为负值,该种群数量逐年下降,甚至灭绝,D正确。故选D。7.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实现“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的立体农业模式,其中在丘陵地上进行毛竹和牧草的间种。毛竹喜光,根系较深;牧草耐阴,根系较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丘陵地的毛竹高矮错落有致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两种植物的根系深浅搭配,有利于合理利用水和无机盐C.毛竹和牧草高矮结合,有利于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D.丘陵地上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答案】A〖祥解〗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起伏、光线明暗以及土壤湿度的不同,也会导致生物的不同的分布,通常呈镶嵌分布,这是群落的水平结构。【详析】A、毛竹的高矮不同属于同种植物的植株高度差异,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B、两种植物的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利用了不同深度土壤内的水和无机盐,这属于群落中垂直结构的体现,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和空间的能力,B正确;C、毛竹喜光,根系较深,牧草耐阴,根系较浅,所以毛竹和牧草高矮结合,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C正确;D、动物的分层依赖植物的分层实现,即丘陵地上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D正确。故选A。8.图甲、图乙分别为物种1、物种2、物种3的两种生态位分布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相同资源状态下,图甲中种内竞争激烈程度小于图乙B.与图甲中比,图乙中3个物种的生态位更宽,相互重叠更多,种间竞争更激烈C.资源有限时,图乙中物种1、3被淘汰或灭亡的风险更大D.进化会使3个物种的生态位发生改变,导致图甲中物种1和2的种间竞争减弱【答案】B〖祥解〗一、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二、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个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三、生态位重叠:生物群落中,多个物种取食相同食物的现象就是生态位重叠的一种表现,由此造成物种间的竞争,而食物缺乏时竞争加剧。【详析】A、在相同资源状态下,图甲中的3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度明显低于图乙中的3个物种,种内竞争激烈程度大于图乙,A错误;B、图乙中生态位宽,相互重叠多,共同的生活资源和空间更多,因而种间竞争激烈,B正确;C、资源有限时,因物种2所利用的资源与其他2个物种的重叠最大,因此在种间竞争中,图乙中物种2最先淘汰,C错误;D、图甲中各物种的生态位狭窄,激烈的种内竞争将可能促使其扩展资源利用范围,导致物种1和物种2的生态位重叠增加,种间竞争增强,D错误。故选B。9.土壤是蜘蛛、鼠妇和蚯蚓等多种小动物的家园,这些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采集的小动物可保存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中C.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可用镊子取出后借助体视显微镜观察D.诱虫器诱虫法利用了小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的特性【答案】C〖祥解〗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计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详析】A、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可以用取样调查的方法,A错误;B、采集的小动物可保存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B错误;C、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可用镊子取出后借助放大镜、体视显微镜观察,进而对其进行分类,C正确;D、诱虫器诱虫法利用了小动物趋暗(避光)、趋湿、避高温的特性,D错误。故选C。10.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将群落分为不同的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荒漠中的一些爬行类动物以产生尿素的方式提高体内渗透压来适应缺水的环境B.热带雨林中的阴生植物茎细长、细胞壁薄、机械组织发达、叶绿体大颜色深C.草原上的优势种为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少量的灌木丛,几乎无乔木D.落叶阔叶林中乔木往往有板状根,且藤本植物交错攀援,甚至直达树冠【答案】C〖祥解〗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分为不同类型。可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详析】A、荒漠中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而不是产生需要更多水才能溶解的尿素,以适应荒漠中缺水的环境,A错误;B、热带雨林中的阴生植物茎细长、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叶绿体大颜色深,B错误;C、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由于缺水,生长在草原上的优势种通常为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少量的灌木丛,几乎无乔木,C正确;D、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往往有板状根,且藤本植物交错攀援,甚至直达树冠,D错误。故选C。11.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历史上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荒原变林海的过程发生了初生演替B.自然条件下荒原群落最终不一定会演替成林海C.环境和群落内的生物共同作用决定了群落演替的结果D.该实例说明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答案】A〖祥解〗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演替。【详析】A、由题意可得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其原因是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A错误;B、气候干旱导致自然条件下荒原群落最终不一定会演替成林海,B正确;C、群落的演替受环境和群落内的生物共同作用的影响,C正确;D、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塞罕坝的奇迹是将北方沙漠演变为林场的过程,该实例说明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故选A。12.生态系统是由群落及其生存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种生物只能占据生态系统中某一特定营养级B.植食性动物称为初级消费者,肉食性动物称为次级消费者C.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该类细菌属于生产者D.腐生细菌可以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答案】D〖祥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3)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详析】A、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能会占据不同的营养级,A错误;B、植食性动物称为初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称为次级消费者,B错误;C、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合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叶绿体,C错误;D、腐生细菌属于分解者,可以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D正确。故选D。13.图1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①~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已知处于营养级①的是()玉米,种植玉米的过程中需要经常除草。图2为能量流经图1中第二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图中的数值表示能量,单位是[103kJ/m2·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看,图1中不包括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B.种植玉米时经常除草有利于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图2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中包括以粪便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的100×103kJ/(m2⋅a)D.图2中乙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答案】C〖祥解〗生态系统的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2)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3)消费者: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生物;(4)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详析】A、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1所示的能量金字塔中不包含分解者,A正确;B、种植玉米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除草,可以减小杂草和玉米的种间竞争,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B正确;C、以粪便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的100×103kJ/(m2⋅a)是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不属于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C错误;D、同化量(甲)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丙),其余的能量则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乙),D正确。故选C。14.生物体的同化量可用于以下生命活动:①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竞争);②避免捕食者捕食(避免被捕食);③产生下一代(后代)。如图表示生物体的同化量在这三个主要生命活动间分配的四种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流经任何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都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甲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目前可能是群落优势种C.为防治农田鼠害,可引入鼠的天敌,使其能量分配向情况乙转变D.某种群处于情况丁时,该种群的出生率一定小于死亡率,导致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答案】B〖祥解〗分析题图可知,甲为低竞争、低捕食,用于生产下一代的能量远多于其他两种生命活动,因而一段时间内,甲的种群密度会增大;乙、丙与其他生物竞争、捕食越激烈,种群用于繁殖的比例就越小。【详析】A、通常,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绝大部分情况下是指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极少情况下还需考虑化能合成作用所固定的化学能,流经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错误;B、甲能量主要用于产生下一代,少部分用来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只有10%用来避免被捕食者捕食,说明该物种当下可能是群落优势种,B正确;C、据图分析,为防治农田鼠害,可考虑引入鼠的天敌,使其能量分配向情况丙(高捕食影响)转变,而达到降低鼠的环境容纳量的结果,C错误;D、某种群处于情况丁时,①②③选择压力相同,种群的数量稳定,该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是0,D错误。故选B。15.生态金字塔可以表示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金字塔中每个营养级的生物不一定都属于同一条食物链B.当高营养级生物处于绝对优势时一定会发生数量金字塔的倒置C.生物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通常都是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D.群落演替一般朝着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的方向发展,故可能会促使生态金字塔的层次增加【答案】B〖祥解〗生态金字塔是指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采用这些单位所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就可以分别称为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详析】A、生态金字塔中每个营养级的生物均属于食物网的同一营养级,不一定都属于同一条食物链,A正确;B、当高营养级生物处于绝对优势时不一定会发生数量金字塔的倒置,只有当下级生物体积较大,而上级生物体积较小时,数量金字塔才可能出现倒置,B错误;C、生物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通常都是上窄下宽金字塔形,只有在水体中生产者生命周期短、繁殖快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生物量金字塔倒置的情况,C正确;D、群落演替往往是朝着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的方向发展,可能会使生态金字塔纵向层次增加,相关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加强,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16.草原田鼠主要分布在堪萨斯州的东北部草原地区,是该区大多数脊椎动物捕食者的重要食物来源。草原田鼠会影响植被,而且田鼠个体体重在短时间内波动很大,取决于怀孕和分娩情况、处于没有食物陷阱中的时间长短、环境干旱程度等因素。科研人员为了探究降水量对半干旱草原田鼠种群及其食物的影响,以田鼠幼鼠为材料,将相同体重的幼鼠放入不同的样地(位于堪萨斯州的东北部草原地区)中,适当的时间后测量相关指标,收集数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草原田鼠具有______等特点,故适合用标记重捕法统计其种群密度,若用此方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田鼠的天敌)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等”)。(2)影响草原田鼠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______,为有效控制草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常采取减少其食物来源、毁灭巢穴和放养天敌等措施,目的是______。(3)分析图1可知,草原田鼠的食物中______对水分的需求更强烈,半干旱和增加降水后田鼠更倾向于摄取的食物分别是______。(4)田鼠体重增加一般会伴随其种群密度增加,试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由图2可知,______组田鼠体重增幅更大,为了进一步探究该组田鼠体重增幅较大是否由食谱变化引起的,科研人员在室内进行模拟了实验,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答案】(1)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②.偏大(2)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②.降低草原田鼠的环境容纳量(K值)(3)①.羊草②.克氏针茅、羊草(顺序不能颠倒)(4)①.体重增加会使田鼠存活率升高,育龄个体增多,出生率升高,种群数量增加②.增加降水③.选取两组相同体重的田鼠幼鼠,在室内模拟题干中野外半干旱和增加降水组的食谱组成,分别对两组田鼠幼鼠进行(等生物量)饲喂,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田鼠的体重增幅〖祥解〗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二、由图2可知,该实验自变量为降水量,因变量为田鼠体重。【小问1详析】草原田鼠具有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等特点,故适合用标记重捕法统计其种群密度。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为: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记后重新捕获数,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小问2详析】影响草原田鼠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为有效控制田鼠种群数量,常采取减少其食物来源、毁灭巢穴和养殖天敌等措施,目的是降低环境容纳量(K值)。【小问3详析】分析图1可知增加降水组羊草的相对生物量明显增加,即有利于羊草的生长,说明羊草对水分的需求更强烈,半干旱和增加降水后田鼠更倾向于摄取的食物分别是克氏针茅、羊草。【小问4详析】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决定种群密度,因此草原降水量增多会引发田鼠体重增加,使田鼠存活率增大,育龄个体增多,田鼠种群的死亡率下降,出生率增大,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密度增加。图1为野外半干旱和增加降水组的食谱柱形图,室内模拟实验的自变量是食谱的组成,因变量是田鼠的体重,该实验的目的是检验增加降水组田鼠体重增幅大是否由食谱变化引起,实验思路为在室内模拟野外半干旱和增加降水组的食谱,分别对两组相同体重的田鼠幼鼠进行饲喂,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田鼠体重增幅。17.中华鼢鼠是一种啮齿动物,喜啃食草根、灌木根茎,终生营隐蔽生活,是对农林牧业危害极大的害鼠,天敌有黄鼬、狐狸、猫头鹰等。回答下列问题:(1)为减轻中华鼢鼠对农林牧业的危害,常采用人工捕杀的措施,该措施主要是通过提高种群的______来控制中华鼢鼠的种群数量。(2)研究人员在调查营隐蔽生活的动物或检测野生动物时,常在它们的栖息地布设若干台红外触发相机,动物一靠近,就会触发相机自动拍照,与前一空的方法相比,该技术的优点是______。(3)黄鼬、狐狸、猫头鹰等属于影响其种群数量的______(填“密度”或“非密度”)制约因素。(4)中华鼢鼠每年春季进入繁殖期,秋季会有大量新生个体加入种群。科研人员在2019~2022年间对该动物种群进行定点监测和调查,结果发现:①每年的秋季中华鼢鼠平均体重均低于春季,分析其可能与______有关;②4年间鼢鼠种群密度逐渐下降,从其食物来源的角度分析,这可能与______有关。(5)为研究中华鼢鼠对周边草场中食料植物(主要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和非食料植物(包括多年生草本和阔叶草本植物)相对生物量(每100cm2总株高)的影响,实验地块设置围栏阻挡其进入,得到如图所示结果。分析图可得出的结论是在无中华鼢鼠啃食的情况下,______植物在竞争中占优势,存在中华鼢鼠啃食的情况下,______植物在竞争中占优势。【答案】(1)死亡率(2)该技术对被调查生物的生活干扰更小(合理即可)(3)密度(4)①.①新生个体的出现②.②植被破坏、食物短缺(5)①.食料②.非食料〖祥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结构)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小问1详析】为减轻中华鼢鼠对农林牧业的危害,常采用人工捕杀,通过提高种群的死亡率的方法来控制中华鼢鼠的种群数量。【小问2详析】在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布设若干台红外触发相机,动物一靠近,就会触发相机自动拍照,该技术对被调查生物的生活干扰更小(合理即可)。【小问3详析】黄鼬、狐狸、猫头鹰等可以捕食中华鼢鼠,属于影响其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小问4详析】①中华鼢鼠每年春季进入繁殖期,则每年的秋季中华鼢鼠平均体重均低于春季,可能与新生个体的出现有关。②4年间鼢鼠种群密度逐渐下降,说明其生活的环境恶化,可能与植被破坏、食物短缺有关。【小问5详析】分析图可得出的结论是在无中华鼢鼠啃食的情况下,食料植物株高高于非食料植物,说明食料植物占优势。存在中华鼢鼠啃食的情况下,非食料植物株高高于食料植物,说明非食料在竞争中占优势。18.某淡水湖中生活着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鲌鱼、鲚鱼、鲫鱼、鳙鱼和银鱼等多种生物。回答下列问题:(1)题干中提到的所有生物_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群落,原因是______。(2)已知该淡水湖中岸边有挺水植物,近岸边有沉水植物,湖中央有浮游植物等,这形成了群落的______结构;各种鱼类分布在不同深度的水域,其意义是______。(3)鲫鱼、鳙鱼、银鱼和鲚鱼等均以浮游动物为食,存在生态位的______,但调查发现鲚鱼和银鱼摄食不同类型的浮游动物,该机制将减弱两者之间的______关系。(4)研究者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25×16,1mm×1mm×0.1mm)对湖中某单细胞藻进行计数。在相同样点取多个湖水样品混合后,稀释100倍进行计数,结果为平均每个中方格内有24个该单细胞藻,则该藻种群密度为______个/mL。(5)有同学认为为了增加该淡水湖的物种丰富度,可将多种外来物种引入该淡水湖中,你认为该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__。【答案】(1)①.不能②.(群落包括一定区域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及微生物)题干中提到的生物不是该淡水湖中所有生物,缺乏微生物(2)①.水平②.使生物充分利用空间、食物等环境资源(3)①.重叠②.种间竞争(4)6×108(5)不一定正确(或不正确),若引入的外来物种进入到该群落后与本地的物种竞争,可能导致本地物种无法生存,从而使物种丰富度下降(或引入外来物种时一般不引入它的天敌,故可能导致这些外来物种因无天敌、环境适宜等大量繁殖,进而影响其他生物生存,反而会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不利于增加物种丰富度)〖祥解〗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二、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被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小问1详析】群落包括一定区域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及微生物,而题干中提到的生物不是该淡水湖中所有生物,缺乏微生物,所以题干中提到的所有生物不是群落。【小问2详析】已知该淡水湖中岸边有挺水植物,近岸边有沉水植物,湖中央有浮游植物等,这体现了群落中的生物呈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各种鱼类分布在不同深度的水域,使生物充分利用空间、食物等环境资源,同时减少了竞争。【小问3详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鲫鱼、鳙鱼、银鱼和鲚鱼等均以浮游动物为食,存在生态位的重叠。鲚鱼和银鱼都摄食浮游动物,他们之间存在竞争,但调查发现鲚鱼和银鱼摄食不同类型的浮游动物,该机制将减弱两者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小问4详析】据题意可知,该血球计数板的规格为25×16,1mm×1mm×0.1mm,稀释100倍,平均每个中方格内有24个该单细胞藻,因此一个大方格酵母菌数量为24×25=600个,根据公式C÷V×M=600÷10-4×100=6×108个/mL。【小问5详析】若引入的外来物种进入到该群落后与本地的物种竞争,可能导致本地物种无法生存,从而使物种丰富度下降(或引入外来物种时一般不引入它的天敌,故可能导致这些外来物种因无天敌、环境适宜等大量繁殖,进而影响其他生物生存,反而会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不利于增加物种丰富度),所以将多种外来物种引入该淡水湖中不一定增加该淡水湖的物种丰富度。19.任何一个群落都不是静止不变的,群落演替是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过程。如图表示不同地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甲和乙曲线中代表初生演替的是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2)乙曲线中ab段物种丰富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b点通过人类的参与,使b点与c点之间的这段时间内物种数目增多,群落发生_______演替。(3)N点时两个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相等,则两群落含有的物种________(填“相同”“不相同”或“不一定相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甲②.初生演替由于原来没有生物定居过(生物多样性起点为0或原来存在过生物但被彻底消灭了),耗费的时间较长,因此曲线甲代表初生演替(2)①.环境发生了剧烈的改变②.次生(3)①.不一定相同②.甲为初生演替,乙为次生演替,二者演替的起点不同,含有的物种种类不一定相同〖祥解〗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群落发生演替的主要标志: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