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拓展训练二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学校开展“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下面是小豫同学记录的活动开始情况,有些字词需要你来帮助确定。“中国是诗歌①(蕴孕)育的国度。翻开古老的诗集,穿越千古尘埃,品味传统文化,诗意之风弥漫校园。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追溯诗歌的发展史,感受诗词的魅力,接受美的洗礼吧!”热情洋溢的开场结束后,我校“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拉开了帷②(幕暮)。(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①弥漫()②追溯()(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①②2.小文同学梳理了古体诗的发展,请你根据提示,将时间轴上的空缺信息补充完整。诗歌作为有韵律的语言,最初的形式是民谣。春秋后期,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的诗歌既有民谣,也有宫廷乐歌,一般篇幅不长、句子较短。战国时期又出现屈原等人创作的一种新诗体,称为“楚辞”,文辞铺张华丽,内容深刻幽远。到了汉代由乐府制作、收集、传唱的作品被后世称为“乐府诗”,出现了《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情节完整的叙事诗。汉代随着语言的发展,大量双音节词汇出现,诗句的表达更为复杂,于是形成了五言诗。五言诗句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能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诗体。3.为更好地开展“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小博同学设计了一个活动形式,请仿照示例再设计两个。示例:古诗词知识竞赛活动一:______活动二:______4.小语同学想为诗歌《关雎》配一幅插图,有A、B两幅备选图,你建议选择哪一幅?请结合画面内容,简要说明理由。5.小南同学在活动中写了下面一段话,请你将空缺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参差荇菜,左右采之。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诗经》,从远古的时代走来,带着先民最质朴的情感,散发着淡雅圣洁的光芒。“⑤______,⑥______。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子衿》)穿越两千多年的岁月,缠绵悱恻的古老恋歌,依然动人心扉。《桃花源记》中“⑦______,⑧______”描述的老人与孩童安闲快乐的画面,至今仍令人羡慕不已。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一)(共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年景①每当岁月的脚步迈进了寒冬腊月,过年的氛围就渐渐浓厚起来了。②过年是深刻而久远的记忆,是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厚重情结,就像古街老巷里飘香的陈年老酒。尤其对于身在异乡的游子,伴随着时令的脚步,那种淡淡的思乡的忧愁,就悄悄地荡漾在眼前了。③同样是过年,城市和乡村是截然不同的。我在乡村出生,在那里长到19岁。然后在城市里读书工作生活已经40年了,在城市的时间早已经超过乡村了。但是,每当年临近了,自己却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朋友,自己要回故乡过年。然后就开始留心要带回家的东西,给老人的点心,给大哥的烟酒,给孩子们的新衣服和书籍,给儿时同伴的纪念品等等,统统买回家,放在一起,总会担心到时候走得匆忙忘记了哪一件。④在城市生活这么多年,我只在城市过了两次年。第一个年是爱人怀了孩子不方便坐长途车,第二次是因为孩子太小,后来就再也没有在城市里过年。但就是因为过了这两次,总觉得城里人过年,就像平日一样起床看电视,朋友们互相打个电话问候,吃一顿平时常吃的水饺,同平时的生活哪里有什么两样呢?⑤可是,在乡村里,那是怎样的情景啊!进了腊月,附近几个集镇上的大集就热闹起来了。几个集镇的时间会错开,大集几乎天天有。每个集镇上都会有说书的唱戏的,鞭炮市里鞭炮声响个不停,牛羊市里公羊捉对抵架。女人们都会聚集在服装市里选过年的新衣服,青年人和孩子们都在牛羊市和鞭炮市里凑热闹。孩子会买下一挂一挂的鞭炮回家。下午集散的时候,从集镇到一个个村子的小路上,无数的鞭炮声就炸响在半空里,传扬到一个个村庄,村庄里的人们就会说:有年味儿了。⑥除夕这天的午饭后,有一个只有男性才能参加的庄重的仪式。吃过午饭,家族中长辈率领家族的全部男性族人,到祖坟祭祖,逐一给祖坟磕头、上香、祭酒、烧纸钱元宝,放鞭炮。这是村里家族人丁是否兴旺的最明显的标志。有的家族浩浩荡荡上百人,有的家族零星两三个人。⑦到了除夕夜,村庄的街道上熙熙攘攘。每家的孩子都打着灯笼到街上来了,大街上,胡同里,院子里,到处是晃动的灯笼,孩子们追逐着,看看谁的灯笼最亮,谁的灯笼最漂亮。⑧大年初一是男人的世界。凌晨两三点钟,成串的鞭炮声在各个家庭的院子里响起来了,这是吃水饺前必有的项目。然后,家里的男性长辈就会率领着子孙走出家门,去给村里的长辈拜年。我们那个村子很大,这个过程总是会持续两三个小时的光景。我们村这些年仅仅高考走出来的学生就有一百多人,大家分布在全国各地,过年的时候基本都会回来,我们这些人自然成为村里的风景。到了每个家庭,给长辈拜年以后,说说自己所在城市的事情,谈谈自己的工作和事业,那种殷殷的关切,溢满情怀。⑨从初二开始,就是走亲访友的时间了。乡村所有的道路上,南来北往的人络绎不绝。这个项目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一直到吃完了元宵,飘荡在乡村里的浓浓的年味儿才渐渐飘散。⑩我知道我是永远也放不下乡村的年了。我的孩子尽管出生在都市,但是,在我带他回老家过了几个年以后,他也对于乡村的年一往情深,还没有进腊月,就开始盼望着返乡过年的日子了。(选自《人生都可以如诗如梦》,有改动作者:鲁先圣)6.在乡村过年,有哪些与平时不一样的情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7.第④段为什么要叙述自己只在城市过了两次年经历?请简要分析。8.文中蕴含了作者怎样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9.文章结尾说“我的孩子尽管出生在都市,但是,在我带他回老家过了几个年以后,他也对于乡村的年一往情深”,盼望着返乡过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文章谈谈。(二)(共11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①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成就的。②唐代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咏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因顾况的赏识被传诵开来。它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③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在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诗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南宋洪迈《容斋续笔》中指出:王安石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定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改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的《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诗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④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是在西南的杜鹃,在华北、华东的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选自《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有删改。作者:竺可桢)【文本二】①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我国疆域辽阔,在唐、宋时代,南北纬度亦相差30余度,物候的差异自然很分明。往来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诗人已可辨别这点差异,至于放逐到南岭以南的柳宗元、苏轼,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了。②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诗:“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意思就是二月里正应该是中原桃李争春的时候,但在柳州最普遍的常绿乔木榕树,却于此时落叶最多,使人迷惑这是春天还是秋天?苏轼在惠州时,有《惠州一绝》,记惠州的物候:“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又在《江月五首》诗的引言里说:“岭南气候不常。吾尝云: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须以日月为断也。”温带植物如菊花、桂花在广州终年可开,但是即使在热带,原处地方植物的开花结果,仍然是有节奏的。苏轼在儋耳有诗云:“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相传阴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如今海南岛儋耳地方的物候未见记录,可能还是如此。(选自《物候的南北差异》,有删改。作者:竺可桢)10.文本一讲了哪些物候知识?请简要概括。11.文本一第③段所举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李白的“洛阳三月飞胡沙”,能否佐证文本二的观点?请简要分析。12.两个文本都围绕唐、宋诗人对物候的歌咏来写,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一)(共11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孤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①,大孤则四际渺弥②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③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④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⑤,不相乱。(节选自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注释】①沙洲葭苇:沙洲,江河边上由泥沙淤积而成的大片地面。葭苇,初生的芦苇,这里指芦苇。②渺弥:形容水势浩渺,广阔无边。③湖口:地名。④江西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⑤引绳:木工用来量曲直、长短的墨线。13.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的“空”是“在空中”的意思,与“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中的“空”意思不同。B.“以其境过清”中的“清”是“凄清”的意思,与“清流见底”(《答谢中书书》)中的“清”意思不同。C.“类”有“同类”“类似,像”“大抵,大都”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大孤状类西梁”中的“类”是“类似,像”的意思。D.“过”有“过分”“胜过”“过错”“过去”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过夕乃可饮”中“过”是“胜过”的意思。1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15.甲文中作者是如何将游鱼描写得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请简要分析。16.甲乙两文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二)(4分)17.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首诗是怎样表达主人公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追求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四、名著阅读(5分)请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5分)18.在“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中,小豫同学对中国诗歌产生了浓厚兴趣。请你从《经典常谈》中为他推荐有助于了解中国诗歌的合适的篇目,并结合篇目内容与积累说明推荐理由。(100字左右)备选篇目:①《〈诗经〉第四》②《辞赋第十一》③《诗第十二》19.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一部)后,请你围绕“从贫困少年到钢铁战士”,分享保尔的成长带给你的感悟。(100字左右)五、作文(50分)20.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生命中总有一些记忆,让我们难忘。那可能是痛苦,是失败,也可能是幸福,是成功,但都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经历和财富。让我们珍惜这些记忆,让它们成为我们人生中最美的风景。(1)请以“______让我铭记”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2)请以“最美的风景”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八年级语文拓展训练二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学校开展“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下面是小豫同学记录的活动开始情况,有些字词需要你来帮助确定。“中国是诗歌①(蕴孕)育的国度。翻开古老的诗集,穿越千古尘埃,品味传统文化,诗意之风弥漫校园。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追溯诗歌的发展史,感受诗词的魅力,接受美的洗礼吧!”热情洋溢的开场结束后,我校“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拉开了帷②(幕暮)。(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①弥漫()②追溯()(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①②【答案】(1)①.mí②.sù(2)①②【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字音。①弥漫:mímàn,充满或布满了烟雾、尘土、水汽等。②追溯:zhuīsù,本义为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探索缘由。【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字形。孕育:yùnyù,怀胎;生育;比喻新事物在既存事物中酝酿形成。帷幕:wéimù,挂在舞台上或较大屋子里遮挡用的幕布。2.小文同学梳理了古体诗的发展,请你根据提示,将时间轴上的空缺信息补充完整。诗歌作为有韵律的语言,最初的形式是民谣。春秋后期,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的诗歌既有民谣,也有宫廷乐歌,一般篇幅不长、句子较短。战国时期又出现屈原等人创作的一种新诗体,称为“楚辞”,文辞铺张华丽,内容深刻幽远。到了汉代由乐府制作、收集、传唱的作品被后世称为“乐府诗”,出现了《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情节完整的叙事诗。汉代随着语言的发展,大量双音节词汇出现,诗句的表达更为复杂,于是形成了五言诗。五言诗句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能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诗体。【答案】①篇幅不长、句子较短②“楚辞”③出现情节完整的叙事诗④五言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段的概括和文学常识。第一空,根据“收录的诗歌既有民谣,也有宫廷乐歌,一般篇幅不长、句子较短”可知,《诗经》中收录的诗歌特点是篇幅和句子较短;第二空,根据“战国时期又出现屈原等人创作的一种新诗体,称为‘楚辞’”可知,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二种诗歌形式,即楚辞;第三空,根据“出现了《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情节完整的叙事诗”可知,汉代“乐府诗”的特点是叙事完整;第四空,根据“汉代随着语言的发展,大量双音节词汇出现,诗句的表达更为复杂,于是形成了五言诗”可知,到了汉代,出现了五言诗的诗歌形式。3.为更好地开展“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小博同学设计了一个活动形式,请仿照示例再设计两个。示例:古诗词知识竞赛活动一:______活动二:______【答案】①.示例一:古诗词配乐诵读②.示例二:古诗词名句对答示例三:古诗词配画展示(写出两个活动形式,符合活动主题即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活动设计。设计“古诗苑漫步”活动需围绕古诗词的核心元素,结合趣味性、参与性和文化性,可从赏析、创作、展示等角度延伸,确保形式多样且贴合主题。示例:活动一:古诗词朗诵会。活动二:古诗意象手抄报制作。4.小语同学想为诗歌《关雎》配一幅插图,有A、B两幅备选图,你建议选择哪一幅?请结合画面内容,简要说明理由。【答案】示例一:选A图。该图中一个身着古装男子站在水边,遥望着一名美丽窈窕的女子,能很好地展示《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主题。示例二:选B图。该图中两名水鸟正在长满水草的小洲上相互和鸣,符合《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的意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主要描写了一位男子对一位美丽女子的爱慕之情。示例一:选A图。A图中的男子站在水边,目光投向远处的女子,这一场景与诗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境高度契合,水边的场景也呼应了诗中“在河之洲”的描写,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诗意。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图中的男子身着古装,表现出古代文人的风范,符合《关雎》中“君子”的形象。女子窈窕美丽,符合“窈窕淑女”的描述,展现了诗中男子对女子的倾慕之情。画面通过人物的姿态和眼神,传达了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与追求,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示例二:选B图。图中描绘了两只水鸟在长满水草的小洲上相互和鸣的场景,画面宁静而和谐。《关雎》开篇即提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了水鸟在河中小洲上鸣叫的情景,象征着美好和谐的爱情。B图直接展现了诗歌中的这一场景,能够直观地传达诗歌的意境,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情感。5.小南同学在活动中写了下面一段话,请你将空缺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参差荇菜,左右采之。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诗经》,从远古的时代走来,带着先民最质朴的情感,散发着淡雅圣洁的光芒。“⑤______,⑥______。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子衿》)穿越两千多年的岁月,缠绵悱恻的古老恋歌,依然动人心扉。《桃花源记》中“⑦______,⑧______”描述的老人与孩童安闲快乐的画面,至今仍令人羡慕不已。【答案】①.窈窕淑女②.琴瑟友之③.参差荇菜④.左右芼之⑤.挑兮达兮⑥.在城阙兮⑦.黄发垂髫⑧.并怡然自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窈窕、琴瑟、荇菜、芼、城阙、垂髫”等字词容易写错。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一)(共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年景①每当岁月的脚步迈进了寒冬腊月,过年的氛围就渐渐浓厚起来了。②过年是深刻而久远的记忆,是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厚重情结,就像古街老巷里飘香的陈年老酒。尤其对于身在异乡的游子,伴随着时令的脚步,那种淡淡的思乡的忧愁,就悄悄地荡漾在眼前了。③同样是过年,城市和乡村是截然不同的。我在乡村出生,在那里长到19岁。然后在城市里读书工作生活已经40年了,在城市的时间早已经超过乡村了。但是,每当年临近了,自己却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朋友,自己要回故乡过年。然后就开始留心要带回家的东西,给老人的点心,给大哥的烟酒,给孩子们的新衣服和书籍,给儿时同伴的纪念品等等,统统买回家,放在一起,总会担心到时候走得匆忙忘记了哪一件。④在城市生活这么多年,我只在城市过了两次年。第一个年是爱人怀了孩子不方便坐长途车,第二次是因为孩子太小,后来就再也没有在城市里过年。但就是因为过了这两次,总觉得城里人过年,就像平日一样起床看电视,朋友们互相打个电话问候,吃一顿平时常吃的水饺,同平时的生活哪里有什么两样呢?⑤可是,在乡村里,那是怎样的情景啊!进了腊月,附近几个集镇上的大集就热闹起来了。几个集镇的时间会错开,大集几乎天天有。每个集镇上都会有说书的唱戏的,鞭炮市里鞭炮声响个不停,牛羊市里公羊捉对抵架。女人们都会聚集在服装市里选过年的新衣服,青年人和孩子们都在牛羊市和鞭炮市里凑热闹。孩子会买下一挂一挂的鞭炮回家。下午集散的时候,从集镇到一个个村子的小路上,无数的鞭炮声就炸响在半空里,传扬到一个个村庄,村庄里的人们就会说:有年味儿了。⑥除夕这天的午饭后,有一个只有男性才能参加的庄重的仪式。吃过午饭,家族中长辈率领家族的全部男性族人,到祖坟祭祖,逐一给祖坟磕头、上香、祭酒、烧纸钱元宝,放鞭炮。这是村里家族人丁是否兴旺的最明显的标志。有的家族浩浩荡荡上百人,有的家族零星两三个人。⑦到了除夕夜,村庄的街道上熙熙攘攘。每家的孩子都打着灯笼到街上来了,大街上,胡同里,院子里,到处是晃动的灯笼,孩子们追逐着,看看谁的灯笼最亮,谁的灯笼最漂亮。⑧大年初一是男人的世界。凌晨两三点钟,成串的鞭炮声在各个家庭的院子里响起来了,这是吃水饺前必有的项目。然后,家里的男性长辈就会率领着子孙走出家门,去给村里的长辈拜年。我们那个村子很大,这个过程总是会持续两三个小时的光景。我们村这些年仅仅高考走出来的学生就有一百多人,大家分布在全国各地,过年的时候基本都会回来,我们这些人自然成为村里的风景。到了每个家庭,给长辈拜年以后,说说自己所在城市的事情,谈谈自己的工作和事业,那种殷殷的关切,溢满情怀。⑨从初二开始,就是走亲访友的时间了。乡村所有的道路上,南来北往的人络绎不绝。这个项目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一直到吃完了元宵,飘荡在乡村里的浓浓的年味儿才渐渐飘散。⑩我知道我是永远也放不下乡村的年了。我的孩子尽管出生在都市,但是,在我带他回老家过了几个年以后,他也对于乡村的年一往情深,还没有进腊月,就开始盼望着返乡过年的日子了。(选自《人生都可以如诗如梦》,有改动。作者:鲁先圣)6.在乡村过年,有哪些与平时不一样的情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7.第④段为什么要叙述自己只在城市过了两次年的经历?请简要分析。8.文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9.文章结尾说“我的孩子尽管出生在都市,但是,在我带他回老家过了几个年以后,他也对于乡村的年一往情深”,盼望着返乡过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文章谈谈。【答案】6.①进了腊月,热闹的大集几乎天天有;②除夕这天午饭后,家族中长辈率领全部男性族人,到祖坟祭祖;③除夕夜,每家的孩子都打着灯笼到街上,看谁的灯笼最亮、最漂亮;④大年初一男人放鞭炮,男性长辈率领子孙去给村里的长辈拜年,回乡的人谈自己的情况;⑤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一直持续到元宵节。7.①叙述自己两次不得已在城市过年的经历,突出自己想在乡村过年的强烈心情,表达对乡村“年味儿”的依恋。②与在乡村过年形成强烈反差,为下文详细写乡村过年的热闹、庄重的场景作铺垫。8.①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临近过年就思乡,每当年临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朋友,自己要回故乡过年。②对故乡过年习俗的喜爱。到城市读书工作生活已经40年了,只在城市过了两次年。③对城市过年缺乏年味儿的遗憾。城市过年与平时的生活没有特别的不同之处。④对乡村美好习俗传承的希望。带在城市出生的孩子回老家过年。9.示例: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城市中的年味儿逐渐变淡,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人情淡漠。文中乡村里过年热闹、庄重,有满满的仪式感,让人向往。因此,我们需要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创造特别时刻,重视情感交流,营造温馨氛围,以重拾年味儿。【解析】【导语】这篇散文以“年景”为题,通过城乡对比的视角,细腻描绘了乡村过年的传统习俗与热闹氛围。作者以个人经历为线索,在质朴的叙述中流露出对乡村年味的深切眷恋。文中运用感官描写(鞭炮声、灯笼光)和场景特写(祭祖、拜年),生动再现了乡土中国的文化记忆。结尾处孩子的转变,既体现了传统年俗的生命力,也暗含文化传承的深意,在平淡文字中寄托着游子对精神原乡的永恒追寻。【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阅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提炼概括。由第⑤段“进了腊月,附近几个集镇上的大集就热闹起来了。几个集镇的时间会错开,大集几乎天天有。每个集镇上都会有说书的唱戏的,鞭炮市里鞭炮声响个不停,牛羊市里公羊捉对抵架。女人们都会聚集在服装市里选过年的新衣服,青年人和孩子们都在牛羊市和鞭炮市里凑热闹。孩子会买下一挂一挂的鞭炮回家”可提炼概括为:进了腊月,集市热闹非凡。由第⑥段“除夕这天的午饭后,有一个只有男性才能参加的庄重的仪式。吃过午饭,家族中长辈率领家族的全部男性族人,到祖坟祭祖,逐一给祖坟磕头、上香、祭酒、烧纸钱元宝,放鞭炮”可提炼概括为:除夕这天午饭后,祭祖仪式庄重。由第⑦段“每家的孩子都打着灯笼到街上来了,大街上,胡同里,院子里,到处是晃动的灯笼,孩子们追逐着,看看谁的灯笼最亮,谁的灯笼最漂亮”可提炼概括为:除夕灯笼盛会,看谁的灯笼最亮、最漂亮。由第⑧段“大年初一是男人的世界。凌晨两三点钟,成串的鞭炮声在各个家庭的院子里响起来了,这是吃水饺前必有的项目。然后……”可提炼概括为:大年初一是男人的世界,拜年习俗隆重。由第⑨段“从初二开始,就是走亲访友的时间了……这个项目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可提炼概括为: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一直持续到元宵节,走亲访友持久。据此提炼概括即可。【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结合文章的内容主旨分析,作者在第④段叙述自己只在城市过了两次年的经历,主要是为了对比城乡过年的差异,并突出乡村年味的浓厚,表达作者对乡村“年味儿”的眷恋。第④段“像平日一样起床看电视”“吃一顿平时常吃的水饺”“同平时的生活哪里有什么两样呢”强调城市过年的平淡,为下文⑤—⑨段写乡村年味作铺垫。并且与下文⑤—⑨段详细描述乡村过年的丰富活动(如赶大集、祭祖、灯笼游行、拜年等)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仅因特殊情况(妻子怀孕、孩子年幼)才留在城市过年,其他时间坚持回乡,表明他对乡村年俗的眷恋,进一步强化主题——乡村的年才是“有年味儿”的年。【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的把握。由第②段“尤其对于身在异乡的游子,伴随着时令的脚步,那种淡淡的思乡的忧愁,就悄悄地荡漾在眼前了”,第③段“我在乡村出生,在那里长到19岁。然后在城市里读书工作生活已经40年了,在城市的时间早已经超过乡村了。但是,每当年临近了,自己却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朋友,自己要回故乡过年。然后就开始留心要带回家的东西,给老人的点心,给大哥的烟酒,给孩子们的新衣服和书籍,给儿时同伴的纪念品等等,统统买回家,放在一起,总会担心到时候走得匆忙忘记了哪一件”分析,临近过年“我”就开始思念故乡,并“毫不犹豫地告诉朋友,自己要回故乡过年”,还为家人和儿时伙伴买东西,这些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热爱。由第④段“在城市生活这么多年,我只在城市过了两次年。第一个年是爱人怀了孩子不方便坐长途车,第二次是因为孩子太小,后来就再也没有在城市里过年”第⑤段“可是,在乡村里,那是怎样的情景啊……”分析,作者对故乡过年习俗的喜爱和眷恋。由第④段“像平日一样起床看电视”“吃一顿平时常吃的水饺”“同平时的生活哪里有什么两样呢”分析,作者强调城市过年的平淡,与平时的生活没有特别的不同之处,表达对城市过年缺乏年味儿的遗憾。由第⑩段“我知道我是永远也放不下乡村的年了。我的孩子尽管出生在都市,但是,在我带他回老家过了几个年以后,他也对于乡村的年一往情深,还没有进腊月,就开始盼望着返乡过年的日子了”分析,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乡村过年传统习俗的眷恋,带在城市出生的孩子回老家过年,表达对乡村美好习俗传承的希望。【9题详解】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看法。此题答案不唯一,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文中描述的乡村过年场景(如腊月赶集、除夕祭祖、灯笼游街、拜年走亲等)具有强烈的仪式感和集体参与性,这种鲜活的文化体验是城市难以复制的。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城市中的年味儿逐渐变淡,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人情淡漠。乡村年俗被孩子吸引,恰恰说明传统年俗对人有天然的感染力。作者通过带孩子返乡过年,他也对于乡村的年一往情深,证明文化认同并非依赖出生地,而是需要通过亲身参与来构建。这一现象表明,只要创造接触机会,传统年俗完全能在新一代中焕发生机,我们需要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二)(共11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①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成就的。②唐代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咏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因顾况的赏识被传诵开来。它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③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在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诗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南宋洪迈《容斋续笔》中指出:王安石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定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改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的《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诗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④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是在西南的杜鹃,在华北、华东的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选自《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有删改。作者:竺可桢)【文本二】①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我国疆域辽阔,在唐、宋时代,南北纬度亦相差30余度,物候的差异自然很分明。往来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诗人已可辨别这点差异,至于放逐到南岭以南的柳宗元、苏轼,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了。②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诗:“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意思就是二月里正应该是中原桃李争春的时候,但在柳州最普遍的常绿乔木榕树,却于此时落叶最多,使人迷惑这是春天还是秋天?苏轼在惠州时,有《惠州一绝》,记惠州的物候:“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又在《江月五首》诗的引言里说:“岭南气候不常。吾尝云: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须以日月为断也。”温带植物如菊花、桂花在广州终年可开,但是即使在热带,原处地方植物的开花结果,仍然是有节奏的。苏轼在儋耳有诗云:“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相传阴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如今海南岛儋耳地方的物候未见记录,可能还是如此。(选自《物候的南北差异》,有删改。作者:竺可桢)10.文本一讲了哪些物候知识?请简要概括。11.文本一第③段所举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李白的“洛阳三月飞胡沙”,能否佐证文本二的观点?请简要分析。12.两个文本都围绕唐、宋诗人对物候的歌咏来写,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答案】10.①物候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这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②温带地区花木抽青是春天来临的重要指标之一;③物候有区域性,开封、洛阳一带,黄沙比绿叶更能代表春天的到来;④对于候鸟,初春重要的物候是燕子,暮春、初夏重要的物候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11.能。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说明花木抽青是江南春天来临的重要指标,李白的“洛阳三月飞胡沙”则说明中原一带春天的显著特征是风沙大。这与文本二的观点“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相符合。12.文本一侧重写唐、宋诗人诗中反映的对物候规律、春天来临时的物候现象、候鸟的关注;文本二侧重写唐、宋诗人诗中反映的对南北方物候差异的关注。【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唐宋诗歌为载体,通过两个文本系统阐述了物候学的核心概念。文本一聚焦温带物候规律,以“枯荣循环”“绿字意象”和“候鸟迁徙”为切入点,展现诗人对自然节律的敏锐捕捉;文本二则通过柳宗元、苏轼的岭南诗作,突出物候的南北差异性和热带物候的特殊性。两文均体现竺可桢将文学与科学相结合的独特研究视角,既揭示了诗歌中的物候学价值,又通过诗证史的方式展现了我国古代气候特征,实现了文学审美与科学认知的双重解读。【1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文本一第②段“‘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它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可知,白居易的诗句直接揭示了芳草荣枯的周期性及其与气候的关联。由此可知,物候的循环规律是文本一阐述的核心知识之一。结合文本一第③段“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可知,唐、宋诗人以“绿”字描绘春天,与现代物候学中“花木抽青”作为春天标志的结论相契合。由此可知,温带地区花木抽青的现象是判断春季来临的关键物候特征。结合文本一第③段“若把这首诗改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可知,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若用于河南(如开封、洛阳)则不符合当地物候,因河南春季多风沙,黄沙比绿叶更具代表性。由此可知,物候现象因地域差异而不同,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结合文本一第④段“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是在西南的杜鹃,在华北、华东的布谷”可知,唐、宋诗人对候鸟的观察细致,初春关注燕子,暮春至初夏则根据区域不同,西南留意杜鹃,华北、华东留意布谷。由此可知,候鸟的迁徙时间与地域分布是物候研究的重要内容。【11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材料理解结合文本一第③段“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若把这首诗改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可知,王安石的诗句体现江南地区以“花木抽青”为春天的指标,而河南(中原)地区若用“绿”字形容春天则不符合实际,当地春天更显著的特征是风沙(如李白“洛阳三月飞胡沙”为证)。由此可知,文本一通过两地诗句对比,已隐含“物候存在南北差异”的现象。而文本二第①段明确提出“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的观点,因此王安石与李白的诗句所反映的南北物候差异,能够直接佐证文本二的核心论点。【12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文本一第①段“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成就的”可知,文本一开篇点明围绕唐、宋诗人诗中的物候展开。再结合第②段“它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第③段对春天来临指标及物候区域性的探讨、第④段“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等内容可知,文本一主要围绕唐、宋诗人诗中反映的物候规律、春天物候现象、候鸟等方面展开。由此可知,文本一侧重写唐、宋诗人诗中反映的对物候规律、春天来临时的物候现象、候鸟的关注。结合文本二第①段“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往来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诗人已可辨别这点差异,至于放逐到南岭以南的柳宗元、苏轼,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了”可知,文本二开篇即点明围绕南北方物候差异展开。再结合第②段柳宗元、苏轼的诗句分析可知,文本二通过诗人诗句探讨南北方物候的差异。由此可知,文本二侧重写唐、宋诗人诗中反映的对南北方物候差异的关注。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一)(共11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孤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①,大孤则四际渺弥②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③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④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⑤,不相乱。(节选自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注释】①沙洲葭苇:沙洲,江河边上由泥沙淤积而成的大片地面。葭苇,初生的芦苇,这里指芦苇。②渺弥:形容水势浩渺,广阔无边。③湖口:地名。④江西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⑤引绳:木工用来量曲直、长短的墨线。13.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的“空”是“在空中”的意思,与“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中的“空”意思不同。B.“以其境过清”中的“清”是“凄清”的意思,与“清流见底”(《答谢中书书》)中的“清”意思不同。C.“类”有“同类”“类似,像”“大抵,大都”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大孤状类西梁”中的“类”是“类似,像”的意思。D.“过”有“过分”“胜过”“过错”“过去”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过夕乃可饮”中的“过”是“胜过”的意思。1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15.甲文中作者是如何将游鱼描写得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请简要分析。16.甲乙两文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3.D14.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15.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游鱼。“佁然不动”写鱼儿憨态可掬、纹丝不动,是静态描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刻画了鱼儿游动时的灵巧轻捷,是动态描写。二者结合,精妙传神,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16.甲文表达了作者由“乐”到“忧”的情感变化。从“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作者因小石潭景色美丽,内心得到慰藉而快乐,但因为小石潭周围凄清环境的触发,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而又变得忧伤。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大孤山奇特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从“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合处如引绳,不相乱”)可看出。【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选取了柳宗元《小石潭记》和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两个经典文段,展现了唐宋散文的独特魅力。甲文以细腻笔触描绘小石潭的清幽景致,通过游鱼、岸势等意象营造出空灵寂寥的意境;乙文则以对比手法刻画大孤山的壮阔气象,突显江水的清浊变化。两文在写景上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山水散文“以形写神”的特点,但情感基调各异:柳文含蓄地流露贬谪之悲,陆文则透露出对自然奇观的赞叹。【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词语。D.“过夕乃可饮”的意思是,过去一个晚上才能喝。过:经过,过去,指“水要经过一夜沉淀”才能饮用,而非“胜过”。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词语:犬牙,像狗的牙齿;差互,交错不齐;源,源泉。【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写法。甲文第一段“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意思,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往来轻快迅疾。其中“佁然不动”写静态,表现鱼儿呆呆不动的样子,憨态可掬,显得非常可爱;“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动态,描写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游动的样子,动作轻巧敏捷,突出鱼的灵动。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表现鱼儿的生动活泼、惹人喜爱。【1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情感。结合甲文第一段“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可知:作者来到小石潭,看到周围美丽的风景,欣赏到潭中的游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游玩的时候,心里感觉很快乐,“似与游者相乐”表现作者寄情山水,情感得到慰藉,因而感到内心快乐。结合甲文第三段“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可知:小石潭虽然景色优美,但由于地理偏僻,很少游人到此游玩,周围环境很冷清,作者在此联想到自己被贬的经历,内心因而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含蓄表达作者被贬后孤寂凄凉的内心情感。结合乙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可知:作者看到大孤山好像浮在水面上一样的奇观和两条江水混合时显示出不相混淆的奇特之景,流露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表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点睛】参考译文:【甲】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坐在小石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而幽深。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乙】大孤山的样子像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有不少沙洲和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广阔无边的江水,远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城。(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去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像用墨线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二)(4分)17.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首诗是怎样表达主人公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追求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诗歌运用了景物描写和重章叠句的手法,“苍苍”“萋萋”“采采”反复描绘、渲染深秋早晨的凄清、悲凉气氛,“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说明追寻之久,“溯洄”“溯游”“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央”“坻”“沚”写出了主人公不顾艰难险阻一再追寻、几度求索的执着追求。【解析】【导语】《蒹葭》以重章叠句的复沓手法,通过“蒹葭”“白露”的意象渲染秋日朦胧氛围,层层递进展现追寻过程。“道阻且长/跻/右”与“宛在”的时空交错,形成可望不可即的审美张力,将求而不得的怅惘升华为永恒的精神追寻。水岸空间的虚实相生,暗喻理想与现实的永恒矛盾。【详解】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作用。结合诗歌每章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可知,“苍苍”“萋萋”“采采”以叠词反复描绘芦苇的茂密状态,“为霜”“未晞”“未已”层层递进地表现露水从凝结到未干的变化,通过景物的重复与时间的流动,渲染出深秋清晨的萧瑟冷寂,烘托主人公追寻伊人的凄迷心境。结合每章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跻/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坻/沚”可知,“溯洄”“溯游”的动作重复,与“长”“跻”“右”的道路险阻、“央”“坻”“沚”的目标缥缈形成呼应,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强化了主人公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反复追寻的执着,以及目标始终可望不可即的怅惘。由此可知,诗歌通过景物描写的渲染与重章叠句的结构,将主人公对伊人的深切思念转化为具象的追寻动作,在反复咏叹中展现其跨越时空、不畏险阻的真挚情感与执着精神。四、名著阅读(5分)请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5分)18.在“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中,小豫同学对中国诗歌产生了浓厚兴趣。请你从《经典常谈》中为他推荐有助于了解中国诗歌的合适的篇目,并结合篇目内容与积累说明推荐理由。(100字左右)备选篇目:①《〈诗经〉第四》②《辞赋第十一》③《诗第十二》【答案】示例一:我推荐《〈诗经〉第四》。《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内容广泛,涉及爱情、战争、劳动、祭祀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人民情感。《〈诗经〉第四》对这部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了专门的介绍。示例二:我推荐《诗第十二》。该篇系统梳理了从汉乐府诗到宋代的诗歌发展脉络,涵盖汉乐府诗、五言诗、律诗等多元体裁,解析了李白、杜甫等大家的艺术成就。全面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演进历程与美学特质,有助于小豫同学构建对古典诗歌的整体认知,激发深入探索的兴趣。示例三:我推荐他阅读《〈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小豫同学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了解和语言表达。《经典常谈》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著作,题干目录部分涵盖了多种重要的古代典籍。《诗经》第四:《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作品,共计305篇。这些诗歌内容广泛,涉及爱情、战争、劳动、祭祀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人民情感。同时,《诗经》也展示了古代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审美特色,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辞赋第十一》:《辞赋》篇介绍了中国古代辞赋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辞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的一个人。《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东汉后班固作《两都赋》,张衡仿作《二京赋》,晋左思作《三都赋》。《诗第十二》: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整理推荐理由即可。示例一:我推荐《〈诗经〉第四》。本书此篇系统梳理《诗经》发展脉络、“六义”内涵,讲述从采诗到删诗的过程。结合课内《关雎》《蒹葭》等篇目,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创作手法“赋比兴”与早期诗歌风貌,能把握中国诗歌源头特质,它是打开古典诗歌大门的钥匙。示例二:我推荐《诗第十二》。该篇详述辞赋从楚辞到汉赋的演变。辞赋是诗歌重要分支,此篇介绍其发展,通过对楚辞、汉赋的讲解,展现诗歌在形式、风格上的丰富变化,拓宽对诗歌体裁的认知。并且剖析了屈原的《离骚》等作品浪漫主义特色与铺陈写法。与《离骚》名句结合,能让学生体会诗歌形式的拓展,感受独特的华美与想象魅力。示例三:我推荐《诗第十二》。该篇呈现诗歌发展全貌,梳理了从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的发展,解析各时期诗歌特点与代表诗人。与课本中经典诗人作品对应,学生结合李白、杜甫的诗作,能明晰诗歌发展脉络,构建诗歌发展体系,理解诗歌在不同时代的创新与传承。19.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一部)后,请你围绕“从贫困少年到钢铁战士”,分享保尔的成长带给你的感悟。(100字左右)【答案】示例一:保尔出身贫寒,童年便经历了生活的艰辛。面对父亲的早逝、母亲的辛劳以及社会的不公,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去克服每一个困难,最终成长为英勇杀敌、意志顽强的钢铁战士。这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生活给予我们多少苦难,都要勇敢面对。示例二:保尔虽出身贫寒,但他渴望改变不公的世界,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这不仅让他在思想上得到了升华,也指引他在行动上勇往直前、英勇战斗,最终成长为一名钢铁战士。这启示我,理想是人生航程中的灯塔,能够引领我们穿越风雨,抵达成功的彼岸。【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感悟。《钢铁是怎样炼成》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讲述保尔·柯察金从一个普通工人子弟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他经历战场搏斗、工地磨难、伤病折磨,始终以顽强意志抗争,即便双目失明仍坚持写作。小说通过其传奇经历,歌颂了为理想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激励了无数读者,成为世界文学中展现青年成长与革命精神的经典之作。作答此题,要紧扣成长脉络。梳理保尔从贫困少年到战士的关键经历(如童年苦难、接触革命、战场锤炼等),分析其思想与行动的转变;聚焦“毅力”“理想”“信仰”等核心品质,结合具体情节阐述其对成长的意义;联系现实感悟,将保尔的精神与当代青年的责任、奋斗结合,体现启示价值。示例:保尔幼年丧父,在车站当杂役时受尽欺凌,却从未屈服于命运。他在朱赫来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战场上冲锋陷阵,工地上与严寒搏斗,即便全身瘫痪仍以笔为武器。从懵懂少年到钢铁战士,他用行动让我明白,人生的价值在于直面挑战,在挫折中淬炼出不弯的脊梁。五、作文(50分)20.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生命中总有一些记忆,让我们难忘。那可能是痛苦,是失败,也可能是幸福,是成功,但都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经历和财富。让我们珍惜这些记忆,让它们成为我们人生中最美的风景。(1)请以“______让我铭记”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2)请以“最美的风景”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答案】例文一:那双手让我铭记那双手,粗糙得像老树皮,却温暖得像冬日的阳光。每当我想起那双手,就会想起那个飘雪的清晨,想起那个佝偻的背影。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清晨,我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去上学。刚出小区门,就看见一个佝偻着背的老人正在清扫积雪。他穿着单薄的棉袄,呼出的白气在寒风中凝结成霜。我低着头快步走过,却在拐角处脚下一滑,重重地摔在了结冰的路面上。书包里的书本散落一地,我的手掌火辣辣地疼。就在这时,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伸到了我面前。我抬头看去,是那位扫雪的老人。他的脸上刻满皱纹,眼睛里却盛满关切:“孩子,摔疼了吧?”只见他小心翼翼地扶我起来,又蹲下身子帮我捡拾散落的书本。我注意到他的手指关节粗大变形,指甲缝里还嵌着黑色的污垢。可就是这样一双手,却动作轻柔地拍去书本上的雪水,然后轻轻用手抹掉书上弄脏的地方,当他把一切都整理好了以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